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619|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五年级上册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 23:45: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后反思
与学生们一起感受了《冬阳.童年.骆驼队》这篇课文,从心底里我很喜欢这篇课文,喜欢作者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在这种淡淡的回忆中,感受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远走的童年的依依留恋。

亮点1、

作为一篇文美情深的课文,我在学生在找好四件事情后,主要采用了反复诵读的方法。尤其是“学骆驼咀嚼”这一段 :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他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着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读读这个句子,从这些描写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学生朱:我从“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看出作者看得很投入。

学生王:我从“他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着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都看到了。” 体会到作者观察得很仔细。

师:上牙和下牙交错着磨来磨去,是怎样的呀?谁来模仿一下。

学生张模仿得很象样,其他学生看了都笑了,当我问他模仿得那么像时,他告诉我那是刚才从电影中的片段之中看到的,看来视频在这里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朗读,学生的感情就和作者的感情激起了共鸣。学生就能读得入情入味,起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我觉得处理的比较好的还有“我”回忆童年发生的第四件事——问妈妈骆驼队到哪里去了,这个细节表达了幼小的“我”对骆驼队的深深怀念。我抓住妈妈“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一句,我先让学生尽量去想“ ‘我’在课文里还问了哪些问题?”学生马上就从课文中找出了答案,接着我再问“她还可能会问哪些问题呢?”学生也是孩子,这一问,学生的兴趣就调动起来了,有的学生说:“她还可能会问为什么骆驼会脱毛?”有的学生说:“她还可能会问骆驼队从哪里来?”有的学生还说:“她还可能会问为什么到了晚上天就黑了呢?”等等,课堂一扫之前的那份因为人生沧桑而造成的隐约沉重感,由此一问,学生和文章,和作者一下子联系到了一起。

在这几个场面的教学中,我设计让学生一次次地读文章第15自然段的“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这句话,使学生在一次次的情感冲击中,渐渐感受到林海音在写作时的淡淡的感伤。

整篇课文上下来,自己感觉在后面几个场面中真正引导学生体会童年生活的有趣做得还不到位,特别是在谈驼铃作用和问骆驼踪迹时处理得还不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 23:45:44 | 只看该作者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
一周过去了,又一周过去了,一周又一周,转眼开学已经四周了,第五周就在眼前,可是自己却还迟迟没有进入书本,无论是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还是那条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丝绸之路,还是那些奋战在西部,为祖国的西部默默奉献的边疆建设者,都没有激起我心中的那份激情。也许你不相信缘分,但当缘分来的时候你不得不承认世界上真有缘分这回事。继上学期的《窃读记》之后,这学期又接触到了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城南旧事》中那个总是睁着大眼睛观察着周围的一切的事物的小英子,顿时又走进了我的心里,那个可爱的小姑娘的模样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文章是以季节的变化回忆了英子童年的往事,一个可爱、活泼、天真、充满好奇心的小姑娘的形象跃然纸上。按理说孩子理解写童年生活内容的文章,在情感上应该是非常容易引起共鸣的。但是由于文章的写作背景离现在的孩子较为遥远,不是同一个时代的童年,生活的环境也不同,所以要引导孩子走进英子的童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所以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处理这些问题的:
      首先,了解作者林海音和文章的写作背景。通过上学期学过的《窃读记》回忆对林海音的认识以及她的代表作《城南旧事》,再结合课文后面的资料袋里面的文字,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一下子回到林海音的那个时代。
      其次,教会学生理解文章的课题。在教学中我问学生:“你发现这个题目跟以往的题目有什么不同?你从中获取了哪些信息?或者看了题目,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幅图画。”有一学生在发现间隔号之后还问了我一个问题:“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语之间为何有圆点。”我告诉孩子们:“中间这个点叫间隔号。前面两个词语是表示时间的。而后面这个词语表示事物。作者把这三个本来毫不相关的词语写在一起,体现的是一种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富有诗情画意,我们读了这幅图,眼前就会出现一幅美丽的图画。”
      再次,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内容,图文对照,概括作者回忆的童年有关骆驼队的四幅画面,理清文章脉络。之后通过学习难点词语“嚼”这个字,导入对前两幅画面的学习。在本课中,“嚼”这个字出现次数较多,并且是多音字。在第4自然段里读“咀嚼jue”,在第5自然段里读jiao。再根据咀嚼这个词的“对事物反复体会”这层意思,导入对课文的深入学习。尤其是英子学骆驼咀嚼这一段写得特别的传神,课堂上我上得兴起还叫了几个同学到讲台前来演示骆驼咀嚼的样子,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咀嚼”这个词的意思。再我采用先质疑,读懂读通句子,再感悟句子的方法来学习后两幅画面。
      最后,通过反复朗读去体会英子对那一去不还的童年的无限怀念和眷恋。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自己在以下几方面做得比较好:一、教给孩子学习知识的方法,提高孩子学习能力。首先,我一直注重培养孩子们的预习习惯。其次,我在教学中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比如教会学习理解课题,懂得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的重要性,学会快速浏览文章内容,联系上下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等等。二、从学生的回答中我欣喜地发现班上爱提问题的小问好越来越多了,孩子们争当小老师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了。孩子们通过反复品赏诵读,并展开想象,能够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但是,与此同时,我也现在了不少问题。从课堂结构来说,学生质疑的时间过长,时间的分配上有些本末倒置,感悟句子这个重点部分的时间明显减少。出现这个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我在处理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上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我在课前虽然进行了精心设计,但是“预设”的弹性明显不足,从而导致了课堂上资源的浪费,同时,又由于本人的课堂驾驭能力还有待加强,还不能非常灵活、妥善地去应对意料之中、之外的“生成”。所以导致“预设”与“生成”有些脱节。二、孩子们没有掌握紧紧围绕课文主要内容来质疑的方法。这一点,将是我今后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 23:45:57 | 只看该作者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
4月3日那天,是我们学校首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结束的日子,那天是周五,本想讲完课了,应该好好放松一下了。可是就是没有如释重负后的轻松的感觉,反而觉得心里沉甸甸的。就在那傻呆呆地坐着,还在反思自己讲的这节课。还沉浸在磨课、讲课、听课的感受中,没有走出来。觉得每一次搞教研活动,跟上一个学期比较,都有一个质的飞跃,大家都在进步,因为我们在备课的同时都在最宽泛的阅读中充实、积淀自己,寻求更多教育理念的支撑,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底气。我觉得这一次的教学大赛中,每一个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出来的教学智慧、教学机智、教学技巧都有值和自己学习的地方。真是感到享受了一次心灵的盛宴,感受到了灵魂的洗礼。使我在亲临老师们的课堂教学现场的同时,韬光养晦,我也似乎听到了自己智慧拔节更新的声音,同时也享受到了心智开阔的明朗。下面我就把自己这段时间磨课的心路历程和对自己执教一课的一点思考。
    本次活动中,我执教的一课是《冬阳•童年•骆驼队》。在设计本课教学预案时,我始终本着“主线简明,细节丰满”的原则。整节课,教学思路清晰,环环相扣。记得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其实,课文有什么可磨的呢?在课堂上老师念一念,挑几处讲讲就行了。”我理解吕叔湘先生讲的“挑几处”应该就是每篇课文语言的最精妙所在,也就是文本的语言训练点,能力培养点。经过对文本的深入细致的解读,我就把学咀嚼这部分作为教学的重点。通过抓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品味,积累语言,习得语言,使他们的人文素养得到了提升。基本上实现了教学目标。经过对这节课认真、深入地反思,我也意识到了课中存在的缺撼和不足。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我有点儿太看重课前的预设了,亦步亦趋地按照教学预案行事,不敢越雷池半步,唯恐把自己精心组织的过渡小结语丢掉这句,忘了那句。有时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的脑子里还在想着:我的下一句台词是什么?没有特别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发言。对于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如果我能够及时捕捉,科学处理和话,可能会收获到不期而至的精彩。这样的课堂当然是不蔓不枝,不会旁逸斜出,当然也就缺少了一种激情的涌动和生命力的彰显,缺少一种跌宕起伏的美感。通过反思使我深刻认识到了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教师教得漂亮,更要考虑到学生是否学得有效,不仅仅是展示教的过程,更应顺应学的需求。应该把着眼点放在学生身上,而不是案,也不是文。另外,在教学中如果我能够再轻松自如一点,再从容淡定一些,可能我的这节课会更加张驰有度,收放自如。
特别是目睹了师大附二小的孙世梅主任的教学风采后,使我更坚定了对自己的信心。说出不怕大家笑话,因为我发现自己的教学设计竟和孙老师的教学流程如此契合,心中不禁窃喜。尤其是重点段落的处理,也是多人多层次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对非重点段落的学习,通过分角色朗读,读书汇报以及知识的链接和拓展等方式展开。由此我又开始了自我反省:同样的设计,为什么名师上得如此洒脱,而我却不能够这样从容呢?我想这里面可能更多地涉及了教师的教学智慧。这种智慧体现在这一节课中,却是教师多年的打磨而形成的,于细微之处能看出老师的功力,是他们学识的一种体现。而这种智慧也正需要我们在打磨自己的每一节课上得到不断提升。
    相信这段时间磨课的经历,对于我们每一位青年教师而言,都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因为在此期间,我们接受挑战,经受磨炼,突破极限。我们且行且思,修炼出了内功,丰富了内涵,见证着彼此的成长。我们都会铭记磨课的“痛”,这“痛”是精神上的磨砺,是心灵上的挎问,是理想与实践之间的艰难跋涉,但与此同时,却伴随着快乐,这“快乐”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时又一村时的惊喜,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时的激动,这些复杂的情绪交织在一起,成为我们青年教师成长的不竭动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 23:46:07 | 只看该作者
《冬阳·童年·骆驼队》的教学反思

       本文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全文的文眼,“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三个词语的结合,勾画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感空间。教学中,我做到了:

  一、创设情境,营造情感基调。

  上课前,课件播放歌曲:《童年》,让学生先一起来听一支歌,会唱的跟着一起唱,认真听注意歌词。深情的音乐在教室里缓缓流淌,营造出淡淡的怀旧情思,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齐读课题后质疑: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从课题入手,借这三个意象鲜明的词语,学生联想到冬日的暖阳,一队队的骆驼,清脆的驼铃,好奇的孩子……虽说与真正理解课文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为下面的深入学习作出了铺垫。欣赏一组老北京城南生活的挂图,把学生融进了课文的意象和情感空间。

   二、品读感悟,体味童年趣事。

  提供充足的阅读时间,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片段,充分品读、圈划、想象、体会、交流,笑谈童年趣事之趣,逐渐加深情感体验,重视感情朗读。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不足的是:

        在教学中我抓住体会林海英天真好问的个性,再到对童年的怀念,却忘了整篇文章应该基于骆驼这个载体,从喜欢骆驼提升到对童年的怀念。还有单独的把“妈妈的话” 拿出来,破坏了文本的整体性,自然是无法让学生体会到林海英对骆驼的喜欢和想念,也就没法让学生明白文中的几件生活小事为何给作者留下了终身难忘的记忆,很遗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5 01:5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