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2-1-22 11:47:14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次抱母亲》
[设计思路] 《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语言洗练质朴、母子情感暗流涌动的亲情佳作。本课教学着力于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引导学生通过感悟、品味、讨论、说写、角色体验、朗读去体味文本中的母子深情;以“情”为基点,依托于文本,而不囿于文本,合理引入课外学习资源,如歌曲《烛光里的妈妈》等贯穿教学始末,母爱诗句、事例的补充,学生的日记等等,为教学服务。浓浓的亲情弥漫在课堂的每个角落和每个时段,融入孩子们的心灵,影响孩子们的生命历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文中的母子之间浓浓亲情,懂得母爱的伟大,并回报母爱。
]教学重点、难点] 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感受母子情深。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结合“三八”妇女节、母亲节,请学生为母亲做一件事,并写下日记
[教学过程]
一、音乐渲染,创设情境,积蓄情感
1、播放MTV《妈妈的吻》。(学生静静地聆听感人的歌曲,欣赏感人的画面)
2、这是谁写给谁的歌,谁唱给谁的歌?(板书:儿子 母亲)那么文中的儿子懂不懂得母亲呢?了解她的母亲吗?
二、抓重点句段,研读感悟,催发情感
一)研读第一段——原来,“我”不懂母亲什么?
1、指名读,边听边思。
2、指导朗读:抓住“赶紧”“责怪”体会情感,披词入境。注意母亲说话无力的语气。
3、讨论:儿了了解她的母亲吗?儿子不懂母亲什么?(轻)
4、过渡语:儿子和母亲生活了几十年,为什么竟然不懂母亲这么轻呢?答案就在儿子的真情道白中。
二)研读第二段——
1、“我”为什么不懂?
1)请同学们自由地好好地读一读,边读边想:儿子为什么不懂母亲竟然这么轻?
2)探究:为什么我不懂母亲这么轻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挑担”、“翻山越岭”的话外之意)板书:身体轻 承受重担
穿插教师的阐述和引申,引读最后一句:小时候,因为母亲怎么样怎么样,儿子以为——,儿子以为——;长大成人,母亲步入老年,还是——,
3)师问:母亲在这个家里所承受的重担,仅仅是那100多斤的东西吗?这个“重担”如何理解呢?(体会“重担”的话外之意即家庭的重担,母亲挑起了家庭的大半个天,如各种各样的家务劳动和养育儿女)
教师深情讲解:孩子们,“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说的是母亲养育儿女的辛苦;“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说的是母亲在儿女生病时的焦虑和对儿女的照料。“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是母亲为了教育子女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说的是母亲对远行的儿女的体贴和牵挂……母亲的重担里装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母亲所挑的岂止是100多斤的重担,她挑的实际上家庭的大半个天呀!
4)当我们这样理解了“重担”后,再读这句话,母亲“翻山越岭”,仅仅是翻过了一座座山,一道道岭吗?说说你的体会。(母亲为了家庭,为了生活,为了子女所走过的曲折的、不平坦的路,母亲付出了多少,又是多么的不易呀!)
5)带着这种感受自由练读第二段,齐读。
2、此时,“我”懂得了母亲什么呢?
1)他用力过猛的一抱,又会让他懂得,他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2)先自读感悟,再同桌讨论。
学生再好好地读一读我说的话,找出有关语句去感悟去理解,教师相机板书:坚强 无私
3)把自已的感受,自己的感动融入到朗读中吧。
4)儿子与母亲生活了几十年,竟然不懂母亲是用80多斤的身体承受那么重的担子,儿子心里感到——板书:难过 愧疚
5)小组讨论:“愧疚”是因为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或没有尽到责任而惭愧,请你再次默读,想儿子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没尽到什么责任而对母亲感到“难过”、“愧疚”?
6)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我说的话,读出儿子的难过和愧疚。
三)研读第三段——我们懂得了母亲什么?
1、多么伟大的母亲!(板书:伟大)连护士也动情地说——(齐读护士说的话)
2、指名读第三小节母亲的话:
1)议:从母亲的表情中,从母亲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是什么意思?
A、学生回答。
B、教师联系板书深情讲解:读这一句,我想到美国著名作家惠特曼的话: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像!他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你的母亲、我的母亲、他的母亲都是这样过来的,都是这样的坚强,都是这样的无私,都是这样的伟大!
C、教师忆说自已的母爱细节。
D、读这一句,你会想到你的母亲关心你的什么事呢?
学生静静地写一写,再在全班交流。
4、同学们请把你的此时的感受,此时的想法融入到朗读中来吧,拿起书来,再一起把第三段读一读。
三)研读第五段——我们懂得回报母亲!!!
1、指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段。
2、议:母亲流的是什么样的泪水?
3、小结:母亲的泪水是欣慰的泪水,是激动的泪水,是幸福的泪水,是又苦又甜的泪水。一起有感情地读这一段。
3、同学们,我仅仅是“第一次”抱母亲,母亲就那么欣慰,那么激动,那么幸福,那么甜,可是,小时候母亲却抱过我们“无数回”,看到此情此景,当我们把这两个词放在一起,难道你不想对作者、对这位母亲或者对自已说什么吗?说说你现在最想说的一句话。
4、谈回报:
1)孩子们,你们在三月八日妇女节或母亲节来临的时候,用行动回报着母爱,并用稚嫩的笔记了下来,读读你们的心声吧!(学生读日记)
2)此时此刻,我心潮澎湃,我最想与你们共享的是一句诗,板书: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齐读。
三、假想画面,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提问导议:假如你是一位导演,需要为《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配上画面。当把镜头对准课文中的母子,你会拍下什么?当把镜头推向你的家,你又会拍下什么?
2、总结全文(略)
板书设计:
第一次抱母亲
儿子 回报 母亲
不懂 → 80多斤的身体
承受重担
懂 → 坚强 无私 伟大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教学反思]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多读、善思、合作讨论。教学《第一次抱母亲》后,我对读、想、议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形成了如下点认识:
一、要在情境中读。学生只有沉浸于情真、意切的情境中,方可读得“深情并茂”。为此,我在教学伊始播放了《妈妈的吻》,创设了浓浓的亲情氛围;在品读课文时,我精心预设了一段段唯美的导语,引领着孩子们的精神之旅,并外化为动情用心地朗读。
二、要在感悟后读。感悟是个性阅读的灵魂,是学生品读课文,形成个人价值观的重要环节。没有个性感悟的读,是无本之木,是不能触及学生心灵的。在教学本课时,我注意引导学生自由感悟,从字里行间去感受这对母子之间的爱。如学习课文第二段儿子说的一番话时,学生在感悟了母亲为了这个所付出的艰辛,体会到“重担”“翻山越岭”等词语的含义后,孩子们的朗读已力透纸背,也许孩子们已是文中的“我”,正在用朗读感受母爱呢。
三、要在读后加深理解。感悟——朗读——理解,这是一条引导孩子阅读学习课文的良性循环轨迹,在感悟读后一定要要再次创设问题情境,孩子的理解会更为深刻。学习最后一段时,在引领孩子们悟读到“母亲的泪水又苦又甜”时,再次诱发孩子的情感,让孩子说说:你想对作者,对母亲,或者就对自己说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激情奔放,直抒胸意,情深至切。
四、要在议中深化理解。读、想、议三位一体为语文学习有效性途径,充满智慧火花撞击的讨论是能深化孩子的理解,让文本的价值观与孩子的内心协调一致,并沉淀在心灵深处。阅读本课教学设计,处处可见“议”,如在走进“我”的内心时,组织小组讨论:“愧疚”是因为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或没有尽到责任而惭愧。想儿子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没尽到什么责任而对母亲感到“难过”、“愧疚”?学生在畅所欲言的讨论中形成了共识,更为母子之间的亲情感动。
摘自:小学:苏业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