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2-1-21 12:20:05
|
只看该作者
五单元的课文以生命为主题。《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花的勇气》。合力铸造着鲜活健康的生命观。很好的课文,深刻生动。教学中如能给学生切实的引领那将是多么的美好。教学中我努力着,努力中我也和学生一样感受着。
几篇课文的研读都留下了这样的轨迹,初读文本觉着真好,好在哪里呢?好在其人文的内涵,但自己感受到的,怎样传达给学生呢?没有明确的指向。《花的勇气》更是初读平淡,备课时连读三次,依然没有感觉。在查阅大量资料之后,总算条理了思路。可以说备课前有感而无觉,有意识但目标不是很明确,真正的感觉与觉醒是在课堂上。
《花的勇气》和二班的张老师进行了换班教学。原因是对学生的思维不满意,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不满意,想找出原因,是自己的问题还是学生的问题。备课的时候这种埋怨就悄悄隐退——怎样都是老师的问题,因为是自己一直带着他们,缺憾,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不管怎样调节一下,总能改变一下审美疲劳的问题吧。
在二班的教学很顺利,师生的互动中触发了我的不少灵感,使备课中不清晰的地方明确起来,感受到理解的着力点,自己之所以不明是使因为自己没有敏锐的关注到问题的核心,而学生却促着自己向那个方向走。
开课,板书课题之后直接入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写了什么事,自己有什么感受。
2、交流检查字词学习情况。
读准字音,找到文中的组成的词,词所在的句。在读句中解意,沟通文章内容。
3、交流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感受。(随意的,真实的说出自己认识)
前两点进行顺利,而第三点,学生蓦然不语。我引导有感受说说,没感受也说说为什么?我这样说是真诚的,因为我也是如此。孩子打开了话匣子:“课文太长了,我读不懂。”“你注意到哪不懂了吗?”学生不说话,很显然:我不懂,这么长,我也不读。看来是个懒鬼,不是读不懂是不想读,或者就没有用心读,我能理解。这样的话都能说,其他的孩子也胆大起来:“我觉得维也纳也太多变了!” “你为什么说它多变?”学生举出了文中的例子。“看来这多变变在花上,而且随着花的变化,我的情感也在变化。”这是作者的一条情感主线,我终于抓住了它。
4、再读课文,思考,随着花的变化我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把我情感变化的词找出来。我顺便板书:——————失望,是因为——————
——————遗憾,是因为——————
——————惊讶,是因为——————
——————怦然一震,是因为————
顺着这样的思路,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把住了。课讲到这里,是切合学生实际的,从学生中来,又回到了学生中去。在进行这些相关段落的教学中有些浮躁,好学生跟的很紧,一些弱势的学生的认识大概是模糊的。因为我没有细致的让学生紧扣文本进行阅读,没有在读的基础上紧扣词句再次发现,再次思考。成了好学生的汇报课。大概对大部分学生的收获是点滴的,没有形成一个整体。但其中的一个环节是学生的一个念头促发的,具体细节不记得了,但促成了这样一个环节。如果你是小花,你被遮挡在绿绿的草下,你会怎样想?孩子们很真,大胆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我想出去。”
“我能出去吗?”
“我一定要出去!”
这不正是勇气的差异吗!我让孩子们去比较这几句话,说说哪朵花最有勇气,哪朵花能够冲破阻挡展露容颜。孩子们是有悟性的:“只有坚定的自信的勇气才能出去!”课讲到这儿,40分钟已经过去,其实高潮刚要来到。遗憾中只好读读六段中的句子,告知,精彩之处让张老师揭晓。
第二节课,张老师在我班讲,我听。开头,可能是觉得我的基础部分还比较扎实,模仿了我,但因指向不明,有形无神。绕了一圈,大概师生不熟悉,在人物情感线索很是费劲,有头无序,但最后抓住重点段——第七自然段,挖怦然一震之处较深也较到位。
课后受到二班学生的表扬:“老师,上午的课真精彩!”有些不知所措。捣蛋的LZH找到我们班“老师,把第二课时给我们上了吧。”孩子们真的很可爱。其实我心里很清楚,那节课,我有遗憾。
《花的勇气》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按常规应该一课时结束。而我虽然扎实地引导学生读了,读懂了,但拖沓现象还是比较严重。关键原因还是自己备课时不甚明了,边讲边明晰。理清了自己和学生阅读的思路,对字词句段摸着走了一遍。精髓的部分,需要升华的地方没有凸现出来。张老师这方面要比我好。我没讲的第二课时,是我的痛处。
课后对本班,我又做了适当的补充,可是结果却截然不同。同样由“失望”到“遗憾”到“惊讶”,在阅读中学生的思路不由自主的形成了前后文章的对比:失望和惊讶。很明显的对比出了作者惊讶于小花改天换地勇气——冒出来的勇气,顶着风雨拔地而起的勇气。顺着思路觉得花的勇气不仅仅在于冷风冷雨中的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教学虽然结束,但我对文章最后一段,作者的结尾产生了疑问小花有如此的气魄,什么气魄?在文中小花体现出了哪些勇气?带着这些疑问,应该再细细地读文,去品味。相信,对花的勇气会有更进一步的感悟。
课后,我给学生朗读了《一个普通灵魂能走多远》。希望靠我的朗读弥补我的遗憾。遗憾我没有找到原文来读一读,遗憾自己课前没有准备的再充分一些。匆匆,太匆匆。
纷纷烦烦中反思这课的教学存在一下几个问题:
1、教师自身对文本体悟挖掘不到位,不能够敏锐的抓住文本的精妙之处。
2、教师对教学中的轻重之处处理不当,导致拖沓,重点不够突出。
3、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读书的方法和阅读习惯培养不够。其实,教师自身的读书方法和阅读习惯也不够好。需要学习和培养。
如果说优点的话,应该是关注的了学生需要和面对了大部分的学生。对学生有着真诚平等的态度。
需要探究的问题:
如何提升自我,准确感知把握文本。
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的探究和培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