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2-1-21 11:48:45
|
只看该作者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学反思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是一首儿童诗,内容很简单,以一个孩子的视角,通过对大海、沙漠、夜空、草地等几个场景中被罪恶的战争破坏的描写,并在最后一节中发出祈盼,希望制止战争,维护和平,让战火中的孩子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诗歌语言真挚,感情丰富。虽然,我们身处和平之中,没有经历硝烟和炮火,但在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里学生已经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体验到了罪恶的战争使孩子失去了父亲的那种极其悲痛的心情。于是带着对战争间接的感受和体验,学习《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首诗歌,学生已不再难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憎恨战争、维护和平的情感。通过课堂、通过文本、通过语言,让更多的人来呼唤和平,让战争远离明天的世界!在上完这堂课之余,写下我的教学反思:
一、揭题质疑,孕育情感。
在课文导入时,我采取谈话形式,让学生自由畅谈自己眼中的春天是怎么样的。同学们便七嘴八舌,说得词汇也是那么丰富:桃红柳绿、百花齐放、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于是,便顺势揭题:在我们眼中,春天是美好的,生活是快乐的,世界是安全的,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接着让学生看课题质疑,说说自己有什么疑问?学生纷纷提出“谁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什么是享受春天?为什么说是享受春天呢?”通过质疑,使学生产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情感。
二、品读课文,感悟情感。
1.紧抓关键句,切入文本,激发情感。
诗歌前四小节的叙述结构比较相似,都是对原有美好与宁静的景象与遭受战争破坏的景象进行对比,迸发出一声声痛心的疑问:“这究竟是为什么?”所以教学中,我抓住这句重复的疑问句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在朗读中质疑:“这究竟是为什么?”然后再带着疑问进行探究: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呼声?接着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这究竟是为什么”去深入地读一读,抓住重点的词句,反复朗读,用心体会。
2.朗读形式多样,尊重学生的个性想法。
读是理解诗句的基础,是启发情感的基本手段。整堂课,我留给学生充足时间去读。通过指名读、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读等丰富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反复读,用心体会,在有感情诵读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读出维护和平、制止战争的心愿。
但教学中还存在不足:
1.对文本挖掘不够深。尤其对课文最后一段中的“……”没有指导到位。课后反思,我觉得这个省略号意味深长,它省略的不仅仅是美好的希望,更是千千万万的人对和平的祈盼。如果能抓住“……”,对学生进行引读,如(师)我们希望,我们祈盼——(生)让蔚蓝色的大海,永远是海鸥的乐园;(师)我们希望,我们祈盼——(生)让金黄色的沙漠永远是蜥蜴和甲虫的天下;(师)我们希望,我们祈盼——(生)让蓝得发黑的夜空永远属于星星和月亮;(师)我们希望,我们祈盼——(生)让绿茵茵的草地永远滚动着欢乐的足球,让学生读出发出内心的呼唤,升华情感,这样会达到良好的效果。
2.没有很好地运用课后安排的《儿童和平公约》进行激情拓展,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和平”。
一位特级教师曾经说过:“不能只挖一个坑,要挖一口井。一个教师有多远,就能引着孩子走多远。”我清楚地知道自己现在只为学生挖了一个小小的“坑”,所以必须不断地学习借鉴,不断地充实自己,把“坑”越挖越深,成为一口“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