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03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师随笔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 10:5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蝙蝠与雷达》教学反思

  
   
  
  
     课文介绍了科学家们通过对蝙蝠夜间飞行秘密的探究,并从中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全文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在教学后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体会课文内容。

     这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课文,内容相对而言比较枯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我首先创设了让学生来当一回科学家的情境,通过三次试验来探究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这是整堂课的第一个环节。其次,在深入理解课文本内容之后,学生对仿生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又鼓励学生当一回作家,仿照课文1、2、7、8自然段的写法,以鱼和潜水艇为题指导学生练笔,按照“提出问题——揭示秘密——发明创造”的顺序,以课文为范例,进行读写的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 巧设质疑,激发兴趣,引发探究。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一起,然后质疑:一个是动物,一个是现代交通工具,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有疑是探究学习的开始,一下子学生的的学习情绪被调动起来,将学生的学习思维置于一定的情景中,学生乐于参与,兴趣浓厚,也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继而引导学生在文中寻找关于描写蝙蝠和雷达的句子,为概括全文内容做铺垫。

三、注重自主学习,强化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实现自主性的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活动的主要阵地,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好实践活动,对于密切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发展其个性,培养其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给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方面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值得改进。如在学习科学家三次实验的经过,填写表格这一学习环节没有处理好。学生在复述这部分内容时,没有很好地运用到课文中的语言,只是用自己的话来组织语言,没有达到复述课文的真正目的。复述完后,如能带领学生再回到课文中读一读,回味课文语言,感悟课文语言,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的缜密,我相信效果会更好。读的训练还显得较为薄弱。今后,我将再接再厉,不断地探究语文教育教学的艺术和方法,更上一层楼。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 10:53:20 | 只看该作者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

--------------------------------------------------------------------------------
本次教研活我准备了《蝙蝠和雷达》一课的第二课时的教学,现就教学情况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成功之处: 1、创设情境,巧设疑问,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我利用电教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一上课,就播放在晴朗夜空里,一只蝙蝠在愉快地飞行,一架飞机穿梭夜空,平稳的飞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一起,然后设问:一个是动物,一个是现代交通工具,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一下子学生的的学习情绪被调动起来,将学生的学习思维置于一定的情景中,学生乐于参与兴趣浓厚。 2、多层次、多回合、大面积的语言训练,积累和运用课文语言。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大面积的练说,如三次试验的过程,我让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完成表格里的内容,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对照屏幕进行复述,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都能说充分。既注重了面向全体学生,又注意了说的层次性,帮助学生积累课文语言。 3、利用板书,突破重难点。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的工作原理之间的联系是课文的重点,也是课文的难点所在。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我采用了简单示意图,直观地显现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然后指导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画出雷达的工作示意图,再借助这两份示意图,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化难为易。二、不足之处: 1、在学习科学家三次实验的经过,填写表格这一学习环节没有处理好。学生在复述这部分内容时,没有很好地运用到课文中的语言,只是用自己的话来组织语言,没有达到复述课文的真正目的。复述完后,如能带领学生再回到课文中读一读,回味课文语言,感悟课文语言,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的缜密,我相信效果会更好。 2、对课文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尽管学生进行了大量的说的训练,但思考和问题过于浅显,对学生的思维素质没有很大的促进和影响,生成性的东西较少,读的训练还显得较为薄弱。曾有人说,语文课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确,一堂课下来,既有令我欣慰的地方,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使我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今后,我将再接再厉,不断地探究语文教育教学的艺术和方法,更上一层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 10:53:35 | 只看该作者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  


    《蝙蝠和雷达》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为了突破难点,使学生便于领会掌握文中所要说明的道理,我通盘考虑,精心设计如下: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上课伊始,通过蒙眼捉人的游戏,让学生发现蝙蝠飞行本领高超,于是,人们怀疑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设下疑问,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然后,让学生带着疑问以小组为单位自学课文,亲自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为了面向大多数,让每个学生得到练习的机会,人人动脑,个个动手,我将印好的小练习纸条发给学生,分小组讨论填写。


    学生自学后得出结论:蝙蝠夜间飞行不是靠眼睛,是靠探嘴和耳朵路配合起来探路的。

    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有一种成就感。
      
线条板书  清晰呈现学习脉络

    接下去就要研究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起来探路的?
  
    这部分板书的出现,形象地、概括地展示了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用箭头、图示形象而逼真地标明蝙蝠怎样探路夜飞,使学生能看出蝙蝠的嘴能发出超声,耳朵能接收超声的这种特殊本领,从而进一步明确“配合”的重要。在此基础上我又进一步进行补充,蝙蝠嘴里发出的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蝙蝠不仅仅知道了前面有障碍物,而且能够清除的知道其大小、位置及性质。然后让学生试着说一说蝙蝠是如何捕捉飞蛾的?学生看着这部分板书,能够清除的说出蝙蝠捉虫的过程,加深印象,从而起到了帮助理解,加深理解的作用。

    然后,放手让学生熟悉运用上面所学到的知识规律。为了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家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使飞机也能夜间飞行,我着重指导学生理解的部分是:雷达工作的原理。由于书中的表述已经很明白,学生对蝙蝠的夜间探路也很明了,于是我放手让学生仿照上面的板书,自己完成剩下的板书,结果大家都表现出了超强的理解与归纳能力。

拓展延伸  知识迁移

    在学生已完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扣住课题进行牵引:“蝙蝠和雷达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在这时提出这一问题,基本上已是水到渠成了。学生都能明白雷达的发明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于是,我因势利导,话题一转讲:科学家研究蝙蝠探路的方法不仅仅发明了雷达,还发明了声纳和扫雷仪。你能够试着说一说声纳和扫雷仪的工作原理吗?进一步考察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基本上能够把它们工作原理说出来,教师再加以适当的补充说明。

    拓展延伸:就这样从动物、植物身上得到启示。他们细心观察,认真思考,不断实验研究,进行发明创造。于是,再问学生:人们还从哪些动物、植物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过什么呢?让学生们联系课内外知识讨论“潜水艇”、“水草和锯”、“蜻蜓和直升飞机”、“人脑和电脑”等,激发学生对仿生科学兴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 10:53:56 | 只看该作者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

   《蝙蝠和雷达》这一课主要讲了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课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根据我班小班化的特点,我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运用了适合小班化的教学策略,力争使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讲课伊始,我请学生读完课题后问他们:“大家知道蝙蝠是什么?雷达是什么吗?”学生很容易地答出来了。接着我说:“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而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为什么要把它两个联系在一起呢?通过预习你知道吗?”这个问题也没难住同学们,月月站起来说:“因为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所以课题把它们两个联系在一起。”通过对课题的理解,我知道大部分学生在预习时动脑子思考问题了。

    学生接读课文,认读生词,说完主要内容后,我请学生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学生们共有三种分法,最后问题主要集中到第三自然段归上归下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觉得第三自然段应该归上,他们觉得第三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联系更紧密。我请学生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我说:“‘这个问题’到底应该是什么问题?”学生读了读第三自然段,知道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也能灵巧地避开,这引起了科学家的好奇,所以他们要做实验解开这个谜。我接着问:“这样看来,这一自然段和哪一段联系更紧密?”这样,学生明白了,前两个自然段只是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能安全飞行和蝙蝠有关系的问题。第二自然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三至六自然段写了实验的全过程,包括原因,经过和结果。

    在解决科学家做实验这个问题时,我让学生再读课文,站起来用自己的话复述的基础上,出示了语文大课外上的一张表格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科学家的实验过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2 20:5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