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2-1-20 20:52:54
|
只看该作者
古诗词教学反思
四下的第一篇课文是《古诗词三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刘禹锡的《望洞庭》和白居易的《忆江南》。
这三首诗学生以前都背过,所以我刚开课时重点让学生通过朗读谈谈读诗的体会,从总体上对这三首古诗词进行把握。我是这样导入的:“祖国的千山万水是多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此多娇,风景美丽如画。古时的文人墨客面对祖国的壮丽山河留下了优美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他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我请学生打开书诵读这三首古诗词,然后我让他们把书合上,说一说诗人描写了哪些地方的风光?这三首诗词有什么共同点?学生通过回忆把握住诗人所游览的自然景点,明确了这三首诗词都是唐代诗人描写的江南风光。
随后我又启发学生体会诗人写诗时的思想感情:“杜甫在《春望》里写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动时看到鲜花都会落泪,离别时听到鸟鸣都会伤心的意思。花是美丽的代名词,鸟鸣又是悦耳的,原本两件美好的事物,但因作者心情的伤感却使其看到听到后落泪和惊心。所以作者心情不同,面对壮丽的自然景观所产生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我们再背一背这三首诗词,看看能否体会诗人不同的心境?”学生又诵读完诗词后,有几只小手举了起来,依依说:“我从《独坐敬亭山》这首诗里体会到诗人写这首诗时很孤独,因为鸟儿飞走了,连云彩也飘走了,只剩下他一个人了。”我表扬她体会的好。但是第二首诗《望洞庭》不好体会,因为作者的感情表露不明显,他们能体会的出来吗?这时小班长站起来说:“我觉得《望洞庭》这首诗写得很美。作者能把景物写得这样美,说明作者当时的心情很高兴,很轻松。”她的发言好像一下子打开了学生们的思路,举起的小手多了起来。反应有些慢的超超说:“我觉地《忆江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思念江南的思想感情。”我说:“同学们体会的真好,让我们带着诗人不同的感情再把这三首诗词背一遍吧!”
接下来,我请学生回忆学古诗的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明确了学诗词的方法后,我开始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方法学习每首古诗。
在学《独坐敬亭山》这首诗的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时,我说:“天上的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的越飘越远。似乎世间的万物都厌弃诗人远离而去。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做?”有的学生说:“既然鸟儿和云儿都飞走了,那我也走吧。”还有的学生说:“我会到处逛逛,欣赏一下美丽的风景。”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呀,我马上补充了李白写这首诗是的写作背景:“诗人被迫离开长安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是他饱尝了人间心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人借以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寂寞感情,但是诗人并没有颓废而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望。从哪句诗里我们能体会到这种感情?”随后,我们开始学习后两句诗“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进一步体会是人的内心。
在《望洞庭》一诗中,我重点带着学生找到了两个比喻句“潭面无风镜未磨”和“白银盘里一青螺”进行理解。学生不理解“镜未磨”是什么意思,他们解释成“潭面无风像一面镜子。”我告诉他们,古时用的镜子是铜镜,必须通过打磨才能用。我接着问:“为什么作者说湖水像‘一面没有打磨的镜子’,而不是刚才同学们说的‘像一面镜子’呢?这两面镜子给我们的感觉一样吗?”学生通过比较体会到:没打磨过的镜子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表现出湖水宁静柔和的美。
在学习《忆江南》时,我先引导着学生区别开“诗”和“词”的不同之处,通过想象画面理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话的意思。“能不忆江南?”是个反问句式,我请学生把它变为陈述句。
学完这三首诗后,学生通过诵读又从整体上进一步体会诗人描写的风光和表达的感情。
学这三首古诗词,我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整体把握,突破重点,又回归整体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感觉效果很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