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61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教版三年级寓言两则:《揠苗助长》《鹬蚌相争》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14:56: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  
     《鹬蚌相争》是一则寓言故事,文字简练,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故事虽然短小,但情节完整,有起因、有经过、有结果。为推进故事的展开,课文设置了鹬与蚌的对话,既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又直白地说明了道理。为了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领悟寓意,懂得不要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最后导致两败俱伤,渔翁得利。

        在学习这则寓言时,我引导学生运用学习《揠苗助长》的方法,首先要求学生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故事大意,之后,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反复朗读来理解和感悟寓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鹬和蚌的对话,抓住“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等词语想象鹬和蚌的申请,从而对“互不相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最后,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渔翁所得之易,抓住“喜笑颜开”、“没费一点力气”、“一齐捉住”等词语指导朗读,收效更加明显。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鹬和蚌傻不傻?傻在那里?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主动性,他们不仅能帮助鹬和蚌出主意,而且找到了原因所在,真正内化了寓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14:56:44 | 只看该作者
教《揠苗助长》《鹬蚌相争》后
教学这两则寓言故事中,学生针对插图与课文内容提了一些问题,想想还真有些道理。                                                                        如《揠苗助长》这课,学生对着插图提出质疑:“既然文中写老农干的是筋疲力尽,那为何图中真在拔苗的他连一滴汗也看不到呢?不太符合常理呀!”针对课文内容,学生问:“既然是老农,应该是很有这方面的经验才是,怎么连这简单的道理也不懂呢?是不是改成刚刚学种田的年轻人比较恰当呢?”                                                                      如《鹬蚌相争》这课,学生也对插图存在质疑:“鹬蚌身旁不是有一块大石头吗?鹬为什么不把蚌甩向石头,让它破碎,不是可以美食一顿,又不至于被抓吗?”针对内容,问:“既然双方的嘴都被夹住,又怎么能说话呢?”                                                                         看对这么一群善于思考的孩子,特别欣慰。虽然上面的问题都可以找到理由让他们明白,但这些问题还是有一定的思考价值的。希望自己教出的孩子能有自己的思想,有个性,这样社会才会不断进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14:57:23 | 只看该作者
揠苗助长

戚区东方小学  王文静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明白做事不可急于求成,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道理

4.能朗读文言文版《揠苗助长》,并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短小精炼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助”。)这个字大家都认识,你能说出哪些带有这个字的词语呢?带有这个字的成语呢?

2.(板书:?苗助长)宋国的农夫是用什么方法来帮助禾苗快快长大的呢?让我们来了解下这个有趣的寓言故事。



二、初读感知,读通读顺

1.  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个故事,不过要带上老师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  这些字的字音你能读准吗?
(出示:揠 宋 焦 筋 疲 勃 截 闷 枯 )

3.  这些词语都会读吗?读词有个好方法,带着你对词语的理解去读,词语也就能更好地表达你的意思,读出韵味。
(出示:巴望  焦急  终于筋疲力尽  兴致勃勃  一大截  纳闷  枯死)
相机指导:巴望——盼望,指望。
          焦急——着急。表示焦急的成词还有哪些?心急如焚、迫不及待、急不可待
          筋疲力尽——一点力气也没有,疲惫不堪。
          兴致勃勃——兴趣盎然。
          纳闷——疑惑不解。

4.  解决了这些拦路虎,读流利这个故事一定不是难事儿了!
指名读。



三、内化课文语言,复述课文

1.  同学们把这个可怜又可笑的宋人读得如此形象逼真,以前是否听过这个故事?在哪听到过的?

2.  但是有许多人没有听过这个故事呢!你们能把这个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吗?

3.  故事可不能就这样贸贸然地讲,要做些准备。再细细地读读课文,你觉得哪些词是你比较关注,讲故事时打算用上的呢?能否在每个小节中选择一个词眼儿呢?不动笔墨不读书,拿出笔在书上画画。
(学生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4.  除了抓住词眼,讲故事还要注意什么呢?(声情并茂,生动形象,必要时可以加上肢体语言)

5.  根据你自己找的词眼,做下准备。

6.  指名讲故事。
(指导: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开头可以卖个关子,这样更引人入胜。如:同学们知道揠苗助长这个成语吧?那我要考考你们的,揠是什么意思啊?其实关于这个成语还有个故事呢!)

7.  故事还在继续。儿子第二天纳闷地跑到天里一看,所有的禾苗都枯死了。想到父亲昨天所说的长了一大截,他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陷入了沉思,父亲这样做对吗?
(引起争议,可以展开小小的辩论。对:出发点是好的。错:急于求成,忽视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吸取教训:做事情要科学。)

8.  你们说出了儿子的心里话,能否在讲故事的时候把儿子的想法也加上呢?

9.  指名说




四、联系实际,深化寓意

1.其实我们生活中也有不少这样急于求成,却不讲科学的宋人。你发现了吗?

2.老师这有几个例子,你看看是否是揠苗助长呢?

(1)老张种了一棵桃树,他希望树能快点开花结果,就拼命给它施肥,结果没几天,桃树就枯死了。

(2)小红在学吹笛子,她坚持每天练习半小时,因为她相信,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3)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孩子四岁时便想方设法让孩子进小学读书,结果孩子理解能力比同龄人差,学习跟不上,体育也达不了标,因为个子小,还经常被同学欺负。

3.怎样才能不犯揠苗助长的错误呢?科学的知识都从哪里来?(通过学习、观察,掌握科学知识,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4.当我们明白了这些道理,才读这个故事时,又是一种新的体会。



五、    古今对比,拓展迁移

1.       课文一共用了157个字讲了揠苗助长这个故事,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孟子只用41个字,同样讲清了这个故事,想读读他是怎样写的吗?

2.       出示: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悯:担心、忧虑的意思。

长:生长、发育的意思。

揠:拔的意思。

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天色已晚,月光已经蒙胧不清了。)

谓:告诉。

病:劳累。

予:文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

趋:赶去。

槁:枯干。

3.师范读,可以自己根据老师读的划下节奏。

4.你能根据下面的注释以及我们的课文来理解并读通这段文言文吗?

5.指名疏通文言文,并读。

6.指导朗读。慢一些,学着古人的样子,摇头晃脑。

7.再读读我们的课文,比较下课文也就是白话文和文言文有什么区别及联系呢?

   (文言文比较短小精炼,白话文描写比较详细)

8.古人是否就是这样说话的?文言文的产生是因为在古代,科学不够发达,没有发明纸,把字都刻在竹简上,用绳子穿上。无论是刻字还是阅读、携带都十分不方便,所以人们要想办法用尽可能少的字将事情表述清楚。

9.其实我们的国学文化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从朗朗上口的《三字经》,到科举考试必考的四书五经,都蕴涵着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丰富知识,都教给我们为人处事的方法和道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找来读一读,像第二则寓言《鹬蚌相争》也有文言文版的,需要的课下可以问老师来要。希望大家能从文言文的学习中获得乐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3 07:3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