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79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年级语文下册狼和鹿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12:42: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狼和鹿》课后反思

大渔中心学校 李红艳

《狼和鹿》是一篇关于狼和鹿之间生态平衡的故事。通过讲述凯巴伯森林附近的居民为了保护鹿群,大量捕杀狼和其他一些鹿的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严重破坏的故事,告诫人们:自然界各事物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全文共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狼鹿共存,狼总在寻找机会对鹿下毒手。第二自然段写当地居民大量捕杀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第三自然段写灾难逐渐降临到凯巴伯森林这片鹿的王国。第四自然段写人们做梦也没想到,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课文层次清楚,寓自然科学知识于生动的故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认知。故事真实,说服力强,通过形象的描述、具体的数据,向人们解释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这篇课文计划三个课时完成,我上的是第二课时,采取了对比的教学方式,抓住三个对比,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阅读、探究,体会课文内容,明白文章所蕴含的道理,圆满地完成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一)森林变化的前后对比

在复习导入之后,我请同学们快速找出描写凯巴伯森林的句子,并用波浪线勾画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很快学生找出描写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句子。我相机出示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图片,请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有感情的朗读。然后以基本同上的方式认识20多年后的凯巴伯森林。(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而20多年后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真实的画面再现,图、文的鲜明对比给了学生强烈的冲击。看得出,同学们的内心深处被触动了。他们的朗读声中流露出了对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喜爱,还有对25年后荒凉的凯巴伯森林的沉痛的惋惜。)在对比中引发学生思考:同一座森林,20多年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鹿群变化的前后对比

这部分教学活动,我用数字比较的方法展开教学。通过对比朗读、引导学生对比第一自然段、三自然段鹿群数量及生存的状态,想象变化的情景,体会灾难的严重。凯巴伯森林原有“活泼的美丽”的鹿4000只,自从人为地杀掉六千多只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鹿的总数迅速超过了10万只,翻了25倍。当“森林中闹起了饥荒”,“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时,鹿又急剧地死去6万只,不久就剩下8000只病鹿。这里的对比鲜明,点明了生态失衡所造成的悲剧。鲜明的对比,触目惊心的数据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生态平衡是多么重要。课文通过狼与鹿之间的故事告诉人们,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了这个联系,就破坏了生态平衡,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这样的对比,学生印象深刻,体会更加透彻。

(三)狼鹿异位的对比

第四然段是文章的难点,这个教学环节我请学生用找一找“功臣”和“祸首”分别指的是谁,为什么?学生理解的很深,都知道真正的祸首其实是人类,因为人类的干预,使得生态失去了平衡。

以上三个对比,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品读词句和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及蕴含的深刻道理,在学习中受到思想教育。

最后,我创设情境:现在的凯巴伯森林要树立一块警示牌,你想提醒大家什么?让学生先说一说,学生说出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然后让学生在插图上画出警示牌,写下自己想说的话,相互交流。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我还利用课外扩展,建议学生课后搜集有关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事例,在班上进行交流,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让他们更真切地认识“生态平衡”的概念,更加自发地去保护生态平衡。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课赛,心中有些紧张,因而在整节课中时间没有安排好,学生自主探究、互相交流时间过少,使得后面时间稍微宽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努力,不断探索、创新,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完美。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12:42:58 | 只看该作者
《狼和鹿》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如登山,第一课时是山脚,第二课时是山腰,第三课时是山顶。因此,我在江阴市教师个人专项课题研究中选择了“第一课时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根据我研究的课题,我执教了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狼和鹿》一文的第一课时,根据上课实践,对照自己的研究成果,对本堂课也有自己的想法。

首先,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是对学生进行双基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正确处理好第一课时能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能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能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能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正确处理好第一课时能为学生深入感悟文本铺平道路,能为形成第二,第三课时的精彩蓄积力量。

第一课时,必须强化初读效果落实,应该紧抓字词的教学,在引导学生读准、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帮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为精读感悟充分做准备。

我今天执教的课不能说是精彩的第一课时展示,我展示的只是最基本的实实在在的常态课。自认为整堂课做到了“真实、朴实、扎实”,达到了第一课时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概括为五个有效:

一、激发情感,自然导入有效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一课时学生刚刚接触新的课文,能否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吸引学生学习;能否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真心学习,至关重要。为此,课始我努力创建情境,根据文本特点采用事物形象对比的导入方式导入新课,让学生在一片质疑中走进文本,拉开课文学习的序幕。

我先让学生先说说你印象中的狼和鹿是怎样的,产生认知之后再自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引起思维的碰撞,脑海中产生好奇,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让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

二、巧设预习要求,课堂落实检查有效

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虽然是在课前,但却是整个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应纳入阅读教学的过程之中。当然,根据年级段特点,我们的预习要求有所不同,中年级的预习要求是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预习的过程是学生自读自悟的过程,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课文的效率。因此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这一环节,并真正落到实处。

三、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扎扎实实指导读书有效

“书不读通不开讲”,即是说只有在第一课时把课文读通了,第二课时才能有效地展开课文的研读。那么,是否就意味着只要让学生在课前或在第一课时自由式地多读几遍呢?如何有情趣地在第一课引导学生喜欢读书,把课文读准、读顺、读熟仍然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和听课的看点,要能体现出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这课堂上,我采用了不同阶段、不同方式的读:1、初读,解决生字词读音障碍;我扎实有效地采用不同方式进行了字词训练,学生掌握牢,学得也是饶有兴趣。2、第二阶段读,读通读顺难读句段,我提供解决的办法。在难点处进行指导读,示范读,让学生回读、反复读,以达到正确、流利的初读效果。3、在指名学生分节读课文的基础上,又进行全文赛读,使读书的过程既是学生读熟课文的过程,也是提高朗读能力和提高读书情趣的过程。

“扎扎实实读书”即“真读书”,首先要有时间的保证。课上,我给孩子5分钟读课文,充分让学生整体感知。5分钟虽然不长,但对于40分钟的课堂来说,它占了八分之一,是一个不小的比例。从效果看,这5分钟学生在“真读书”、“读真书”,效果良好。

四、整体感知,了解全文,理清脉络有效

语文教学强调从整体入手,课文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第一课时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文本有完整的认识。在有效试读后,教师应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试读体会,说出感受,使学生对文本形成粗略的整体印象,达到放下课本还很清楚的地步。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朗读说说每一段的段落大意,然后结合狼、鹿、林三者的关系图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采用先扶后放的方法,让学生概括了全文,又掌握了概括课文的方法。整体效果好,记忆深。

五、抓住重点,留下悬念有效

“一曲终了,余音绕梁”,会引起人无限的遐想,给人更多的艺术享受。语文第一课时在结课时,教师或简要阐述或引导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突出重点,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启发思考,留下悬念,在高潮处,在疑难处,在矛盾处嘎然而止,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引起学生细读的欲望,为第二、第三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

我在课末留下“狼是那么贪婪凶残,为什么却被认为是“功臣”,而鹿是那么活泼美丽,却被认为是“祸首”?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呢”这样的悬念,让学生“余音绕梁”,也起到了为下一节课打下基础的目的。

六、写字指导,突出典型例字教学有效

众所周知,今天的语文课堂教学,读的地位不容置疑,大家都对它情有独钟。因此像“读”占鳌头、“读”树一帜等类似的口号也屡见不鲜。识字写字教学似乎已在阅读教学中淡出,踪迹难觅——哪怕是第一课时的新授课。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我怎样备课》中提到:“要求学生写的字和词语,我一定先写一写,每个要求写的字应注意什么,特别是每一笔在哪儿起笔,在哪儿收笔,一定把握准,否则就写不规范。”但实际教学中,我们有多少老师是这样做的呢?由于老师对写字教学不够重视,缺乏写字指导,缺少板书范写,从而导致写字教学危机四伏:学生的写字姿势不健康,握笔姿势不正确,写字速度慢,字写得不端正、不整洁……因此,在今天的课堂上,我让识字写字 “勇敢地留下来了”。并且大家看到课堂上,学生识字兴趣很浓,尤其是自主识字体现得非常好,孩子们通过换偏旁,熟字记生字,找朋友,编字谜等办法巧记生字。学生在轻松、活泼、和谐的氛围中写好字,落实第一课时的基础训练。

当然,通过这节课,我也发现了许多不足。在指导学生写字的时候,我没有更加有效落实这一环节,而是我写我的,他写他的,而应该先看老师写,接着自己再书空;在检查预习时,没有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即能达到目的,又不让课堂程序脱节,这一环节有些僵硬;在教学多音字时,没有考虑周全,步骤繁琐,反而让学生混淆,适得其反;在指导读长句时,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花功夫沉下身子读,有些浮光掠影;在概括段意和文章主要内容时,环节略显复杂,不够精炼、简洁,花了大量时间,却收到甚微效果。

但是,我深知:课堂教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浸润着我们的操劳和智慧;镌刻着我们的惆怅和欣喜。什么样的第一课时教学是成功的?我想,如果它真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的让每一个学生都读通了课文,真的训练了学生的写字水平,那么我就觉得第一课时的教学就是成功的了。

同时,别以为山脚没有宜人风光,只要我们驻足在这里——第一课时,我们同样可以领略无限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12:43:22 | 只看该作者
《狼和鹿》教学反思
《狼和鹿》一文通过人们捕杀恶狼、保护鹿群,反而造成了森林饥荒、疫病流行的叙写,揭示了必须保持生态平衡的深刻道理。课文寓自然科学知识与生动的故事中,通过形象的描述,具体的数据启发人深思。
    在实施本课的教学时,我以生为本,注意了以下几点:
    1、多形式导读,训练语感。
    读”是教学的主要活动,也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感悟能力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我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书,并采用了多种朗读形式,如自由读、对比读、对照读、品读等。要把课文读得有情有趣,没有一定的语感是不行的。为了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我积极寻找办法。比如,为了让学生读出凯巴伯森林那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画面,我找来了相关图片,让学生用一些词语来赞美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这样指导读相关的句子就容易操作了。又如,通过让学生想象鹿群被饥饿和疾病折磨的画面,学生就很容易读好第二自然段的内容了。总之,要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共鸣,才能读出感觉来。
    2、多角度比较,引导探究。
    根据教材特点,我抓住课文中的插图、数字及空白,进行了多项比较,在比较中逐步感悟,深入探究问题的实质,突破教学难点。通过呈现凯巴伯森林前后的不同景象,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起探究的欲望;通过阅读狼被捕杀前后鹿群的生活状况,引发学生思考。用表格的设计直观地演示了狼与鹿数量的比例关系及狼的数量与森林面貌间的关系。层层剥笋似的探究使学生认识到森林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的“无知“;想像比较通过对当地居民不同心情和语言的想像,体会他们的情感变化,进一步内化了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3、多渠道拓展,学活语文。
    课文学完了,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如果有一天,你发现有人扛着猎枪要去捕杀狼,你会怎么办?有的学生把《狼和鹿》的故事复述了一遍,有的学生讲述了狼被捕杀后鹿群的悲惨遭遇,有的则直接陈述了狼对鹿群的生存的功劳。显而易见,学生把课文读活了。
    培养学生课外学习,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大任务。本课教学后,我让学生搜集生活中没有注意生态平衡而受到大自然惩罚的事例,让学生仿照《狼和鹿》这篇课文的写法,编一个故事。拓展了语文学习的领域,培养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12:43:39 | 只看该作者
让课堂“全线提速”——《狼和鹿》的教学反思

一、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把文章结构重新整理,直接让学生读第四自然的两句话: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这是课文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我自始至终都抓住这句话,作为主线贯穿自己的课堂教学,课文是记叙,而是我却把文章变成了倒叙,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了兴趣,孩子们当然想学,要学,主动学,创造性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用意是很深的。孩子们在理解了“功臣”与“祸首”后,很想知道狼为什么成为“功臣”,鹿为什么成为“祸首”?然后很自然地再回到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感受森林的美好和鹿的活泼、美丽,体会自然的和谐。然后,我不是接着讲当地居民捕杀狼和其他天敌的过程,而是跳过第二自然段,先讲第三自然段的内容,让学生感受25年后的森林和鹿群的毁灭程度,灾难逐渐降临到这片鹿的王国,再回到第二自然段,了解当地居民过度滥杀的过程,最终又回到第四段,很顺利地解决了课文的重点、难点。  

二、品味语言,深切感受文本的语言的魅力。    

语文课到底要教给孩子什么?应该养成学生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培养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我在培养学生理解语言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一百多年前活泼可爱的鹿与人为干预后的病鹿进行对比;二是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与毁坏后的森林进行比较;三是比较这样的两句话:疾病在鹿群中传染。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学生就在这看似平常的朗读中,不知不觉地体会了汉语言的魅力。  

三、闭眼想像,胜过最好的多媒体。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文本的感受是不同的,也不应该强求统一。虽然多媒体可以合成各种融声、光、色、形于一体的教学情境和学习情境,优点是显著的。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是这么做的:老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像,在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我想,如果用媒体显示,只能给孩子一种画面,而这种画面还是老师给的。现在让学生自己想像,解放了学生的大脑,在三十个小朋友的脑海里,肯定没有雷同的画面,当然学生的感受也不一样,再让他们把自己的体会说出来,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顺其自然,维持地球的生态平衡。    

一句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知识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是啊,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十年,几十年以后,我们能给他们留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能否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现在的教学不是“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就是教育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人类在不断向大自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会付出惨痛的代价,人类就是不断吸取教训,掌握经验,逐渐进步的。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帮帮人类,怎么才能弥补过失?学生的回答也非常精彩:先把病鹿治好,再放一些狼到森林里。正如达尔文所说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而且人们也是这样做的,从1995年开始,美国从加拿大引进一些野狼,分批投放到凯巴伯森林中,让竞争来促进鹿群的生存,让生物之间的互相制约给凯巴伯森林注入新的生机。    

我还一边描述濒临灭绝的程度,一边展示了其它相似的案例,如蛇与田鼠,麻雀与害虫等图片,更加深深地震撼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激发了保护生态平衡的责任感,这种高效的教学方法不正是我们应追求的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6 21:1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