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44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年级语文“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12:22: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1-20 12:23 编辑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教学反思
    一、以小见大——双引号:
这个显眼的课题紧紧地抓住学生的眼球,课题的双引号显得如此特别,这里为什么要加双引号?学生开始联系我们原来所学的课文《晚上的“太阳”》、《“黑板”跑了》、《闪光的“金子”》,这几篇课文中的双引号都是特指。学生通过预习课文,都知道这是爸爸说的一句话。那么为什么要加双引号呢?和前面的情况一样吗?学生都知道和前面所学的情况不同,可是一下子说不出所以然了。指导学生再次读课题,想象爸爸当时说话的语气,学生若有所悟,就是强调爸爸叫汤姆一定要把这条鱼放掉,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
   二、跌宕起伏——心情变化:
用“~~~~”画出描写汤姆心情变化的句子,再仔细读读并体会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学生在书中认真地画着、读着,然后交流:
(1)    汤姆小心翼翼地把鱼竿拖出水面。哇!一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鲈鱼!
严世奇:我觉得汤姆钓到了大鲈鱼,心里很高兴。
钱舒婷:汤姆惊喜万分,因为他钓到了一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鲈鱼!
        (她不仅说出理由,还读出了那种惊喜的心情。)
(2)    “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为什么?”汤姆很不情愿地嚷起来。
赵宇凤:我觉得汤姆此时心里一定很不高兴,爸爸怎么叫我把这么大的鱼放掉呢?
陈旭:我觉得汤姆很不情愿。
(3)    他只好慢吞吞地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鱼钩,把鱼放回水中。
陈诗怡:我从“只好”、“慢吞吞”这两个词知道汤姆不舍得把鲈鱼取下,可是听了爸爸的话不得不把它放掉。
(4)    汤姆叹了口气,心想:我这辈子再也钓不到这么大的鱼了。
李庆:汤姆觉得放掉了这条鱼很可惜。
同学们各自发表着自己的意见,从汤姆的心理变化过程中感受到了遵守规则的重要。本学期初,我们学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之一就是“走路——规则”,指导学生阅读有关“走路——规则”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规则的重要性,明白做人要以诚信为本的道理,从而培养学生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学生在活动中,阅读了刘少奇、周恩来、曹操等名人遵守规则的故事,课上交流时说得头头是道。“润物细无声”,遵守规则的习惯养成渗透在每天的生活中,才能让学生真正从别人的约束转化为自己的本能行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12:29:36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反思:“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3月31日上午,我在校内上了一节公开课??《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原本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和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在学到汤姆的父亲要求汤姆将刚刚钓到的大鲈鱼放掉的段落时,我要求学生自己朗读课文,注意父亲和汤姆之间的对话,找出描写汤姆心理活动的语句,读一读,体会汤姆心情的变化。
  为了增加语文课堂的生命力,加深学生的认识,让学生个性的思维通过讨论和辩驳得到张扬和发展,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这条鱼是放还是不放?学生七嘴八舌,是张扬了个性,但是文本真正的价值取向没有得到真正的认同和强化。尤其是翔宇同学居然说规矩是人定的,是可以改变的,而这条大鲈鱼放了就没了。他们总是想不通:为什么必须要放掉那条大鲈鱼呢?或者总不能从内心里认同把这条鱼放掉。
  这堂课,我居然被学生牵着鼻子迷迷糊糊走了一圈,回过头来没有解决任何问题。课自然没有上好,但留给我的却是无尽的思索:语文教学究竟如何处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如果纠缠于“放还是不放”的问题里就走不出语文课上成思品课的泥潭;如果不解开学生心头的疑惑,也达不到语文学科的人文熏陶的目标。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这样的时刻如何得到真正的和谐的艺术的统一?由于对语文教学、语文教育没有深刻透彻清醒的认识,在这样的课堂上走弯路。
  那么如何才能走出来呢?语文课,不管什么时候,它首先必须是一堂语文课,要充盈浓郁的语文味!作为人文学科,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不同的学生读来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见解,这就是多元解读。语文课需要学生的多元解读,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语文教学理应尊重学生自己的理解。但是,语文学科要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如果怕影响学生的多元解读而不敢强调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学生来说,学到语言文字却没学会做人!而学会做人却远比学会语言文字要重要。一切为了学生健康的成长,语文教学的人文价值就在于此。
  对于本课中的问题,其实关键在于:因为汤姆是在不允许钓鲈鱼的季节钓到了鲈鱼,已经违反了规定。应该马上改正错误。对于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应该自觉遵守规定,因为规定是容不得丝毫商量的,是没有讨价还价的。不管你有没有意见,不管你有没有想通,都得不折不扣地遵守。只有这样,我们生活的社会才有秩序,人们才能安定地生活。对于这一点,的确只要简单地加以解说就可以解决问题,而完全没有必要让学生去争论,去引申。
  如果从来的话,我不会再让学生讨论:放?还是不放?而重点放在用不同语气朗读“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比如:爸爸低沉的说,斩钉截铁的说,坚定地说……以此强化“不管有没人看见,我们必须遵守规定!”的价值取向。(合肥市井湾小学 安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12:29:52 | 只看该作者
这么演不够妥当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教学反思(之一)

教学本篇课文前,我上网搜索,觉得薛发根老师的实录非常好,便照搬之。其中,在第二课时,有一个表演的环节,即老师演汤姆,让学生演汤姆的爸爸,说服汤姆把鱼放掉。实录中的评论是,“教师抢着演儿子是有深刻用意的,试想,如果学生扮演儿子,教学势必这样——学生想方设法寻找各种不把鱼放掉的理由。思维、语言是激活了,但价值取向却走向了文本价值的的反面。”于是,我未加多思,上课时也依葫芦画瓢。但演着演着,我发现这一做法不够妥当,至少,它并不适合我的学生。过程如下:

生: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师:为什么?

生:现在是晚上10点——离允许钓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师:放心吧,爸爸,没有人看见我们,也没有人知道我们在这个时候钓到了鲈鱼。

生: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

(以上为书上内容,学生应答自如。)

师:不就两个小时吗?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爸爸,不要这么死心眼。(这也是照搬实录中的原话。希望学生能指出,正确的规定就要严格执行。)

生:两个小时也不行!你一定要把鱼放掉。这条鲈鱼可能是雌的,还要回去生宝宝呢。

(看,这三年级的学生只会就事论事,理性概括能力一点都不强。至于鲈鱼生宝宝的事则是课前我给他们讲解为什么要设立“禁止捕鱼期”时提到的。)

师:禁止捕鲈鱼都已经好几个月了。现在只剩两小时,大鲈鱼早就生完宝宝,小鲈鱼也长得挺大了。我们可以对别人说这是12点钟以后钓到的呀。

生:不行,两小时后鲈鱼就死了。(什么乱七八糟的,越扯越远。)

师:我可以把鱼养在桶里呀。

生(张口结舌,支支吾吾):这个……

(这时我感觉到,再演下去已很难达到预定的效果了,急忙自言自语,草草收场。)

师:我听了爸爸的话,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是正确的规定,就要严格遵守,哪怕一分钟都不行!让我赶快把鱼放到水里去……

反思:

演的目的显然不仅仅为了说服汤姆把鱼放掉,更要让学生体会到遵守规定的重要性。关于这种在文本的基础上适当拓展的演,我对薛老师的学生一下子就能说出“只要是正确的规定,就得人人遵守”之类的话,真是佩服之至。而我的学生要么在“大鱼要生小宝宝”、“不把鱼放回水中,它会死的”上纠缠不休,要么答非所问、越扯越远。那么什么样的设计才最适合我的学生呢?

刚巧在《教师博览》上看到一篇文章,说某地评选“模范屠夫”,可当地的屠夫不是卖过病死猪肉,就是屡给猪肉注水。只有一位屠夫从未这么做过,因而光荣当选。作者十分诧异,不卖病死猪肉、注水肉,本来就是一名屠夫要守住的最起码的“道德底线”呀,什么时候它竟成 “模范”的标准了呢?

“道德底线”一词不由使我眼睛一亮,这正是深藏在本篇课文中最重要的人文因素呀!于是我重新设想这一环节的教学过程——

首先分角色朗读(朗读即可,不需热闹的表演)。老师仍可读汤姆的话,让学生读爸爸的话。要求学生在朗读中表现出爸爸坚定的态度,用斩钉截铁的语气迫使汤姆把鱼放掉。

然后,教师引领学生关注这个“道德底线”的问题。其实,现在离允许钓鲈鱼的时间只有两个小时,早就过了鲈鱼的产卵期,把大鲈鱼钓上来根本影响不了生态平衡,那爸爸为什么还显得这么不近人情呢?或者,如果钓到鱼时离规定时间只有2分钟了,爸爸会不会叫汤姆把鱼放掉呢?组织学生就这些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

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假想:(把爸爸说的“还有两小时”改成“只有两小时”)如果汤姆知道钓鲈鱼的时间还未到,询问爸爸是否要把鱼放掉,爸爸说没关系,只有两小时而已,尽管把鱼带回家就是。请学生思考,假设汤姆的爸爸拥有如此心态,又会发生什么事呢?(事实上我已用这些问题去“补”过课,以下均为学生的回答)当然会发生这样的事:

“第二年,汤姆为了能钓到更大更多的鲈鱼,提前5小时来到湖边钓鱼。此时,别的人都没开始钓鲈鱼,湖中的鲈鱼多得很……第三年,他提早了整整一天!满载而归……第四年,……人们发觉后,不甘吃亏,纷纷提前钓鲈鱼……终于有一天,湖中的鲈鱼消失了!”

最后,补充阅读《神偷陈阿尖的故事》。(内容为,四五岁的陈阿尖还不懂事,偷偷从小摊上拿了个咸鸭蛋,竟受到了妈妈的表扬。后来一发不可收拾,终于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临死前,他咬下了妈妈的一个乳头……)这样,定能在学生心目中撒下“道德底线半步都不能逾越”的种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12:30:05 | 只看该作者
不仅仅拥有自豪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教学反思(二)

为了使学生切实体会到遵守规定的重要性,并知道钻规定的空子正是不少中国人的劣根性,应引以为耻。课末,我讲了两个事例。一是几天前的夜里,发生在长寿红绿灯处的一起惨剧:一轿车司机以为夜里无人看见,不用遵守交通规则,见红灯照样往前开,结果被一辆正常行驶的大卡车撞到,车毁人亡。二是“加塞儿”与“流氓”的故事。一群中国人在兴致勃勃地谈论“加塞儿”(即“插队”)的经历。几名俄国人弄清何为“加塞儿”后,说这种行为在他们看来就是“流氓”。

在讲第一个事例时,学生纷纷表示任何时候都不能闯红灯。但在讲第二个事例时,学生没有流露出我期待的羞愧、反思的神态,竟只有气愤。有几个嘴快的更是嚷起来:“他们俄国人才是流氓呢!”

我一时无语。

反思:

其一,在一个规定似乎不会引起什么严重后果时,(与违反规定钓鲈鱼有可能使之绝种,夜闯红灯可能出人命相比,插个队算什么大事呢?其他还有乱扔纸屑、用餐时喧哗之类)学生仍抱有不守规定也罢的心态。这该怎样进行教育?

其二,从“他们俄国人才是流氓呢”这句话中,我分明感受到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强得很哩!

翻翻这学期所学的课文吧。我们中国有秀美的自然风光(《庐山的云雾》、《美丽的南沙群岛》、《荷花》等),也有凝聚了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结晶的长城和运河;有古诗文这民族文化之瑰宝,也有水上飞机、气象卫星等先进的科技成果;当然更有各种具有优秀品质的中国人,如菩萨一样的朱总司令、意志坚强的桑兰,才华出众的王勃、神勇无比的飞将军李广。至今,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早就被煽得足足的。我却突然说俄国人称中国人的“加塞儿”现象为流氓行为,学生一时是难以接受啊。

可是,祖国真的已十全十美了吗?中国人的道德素养敢说是世界一流吗?若干年前,周恩来曾奋笔疾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除了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外,是否也该让他们看到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国民素质急需提高,并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呢?学生不能仅仅拥有自豪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3 07:4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