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026|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年级语文教后记《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19 19:31: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卖木雕的少年》课后反思
      我在教学时努力体现了以下教学理念:一、重视朗读,读中培养学生语感。 本文的人物语言描写很多,这些语言不仅丰富,更重要是在这些语言描写中蕴含了少年的美好品质。因此在教学中,我不仅充分让学生朗读,还让学生转换角色去读,切身体会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读出语感,也是我在这节课上所要追求的。在学习送木雕部分,以读代讲的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非洲少年的情感,同时创造性地进行朗读,如:少年连连摆手,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在一次次的导读中,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少年的那份友爱。二、积累语言,注重语言文字训练。 学习语言是语文课的主要任务,也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本质区别。因此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语言,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学习新课之前复习时,让学生认读:名不虚传、卖木雕、掏出、饭馆等词语,并拓展、运用。阅读中在学生理解“我”为什么遗憾时,我出示一段话,利用填词语的方法,让学生边读边填,学生能用上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边填边读,反复朗读感受,落实了积累四字词组的目的。使学生真正地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乃至在全篇中的作用。学生感悟了语言,更重要的是还逐步体会到如何正确的运用语言。这样做,不仅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补充资料,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课文讲的是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旨在让学生感受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但由于文中内容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为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困难。在本课设计中,我课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查找相关的资料进行阅读,如中非友好往来、中国援助非洲等相关历史资料,在上课时向大家介绍了中国援助非洲修建坦赞铁路的资料:20世纪70年代,中国无利息贷款9.88亿元人民币给非洲国家。中国帮助非洲的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两个国家建造长达1860公里的铁路。其施工间,中国派遣了5万人左右的工程技术人员去。其中有64人为之献出宝贵生命这是中国帮助非洲国家的一件真实且重大的事。这项工程在非洲深得人心。这样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思想感情奠定基础。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19 19:32:45 | 只看该作者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上周三在我校的阶梯教室,我参加了区语文达标课的比赛。我执教的这篇课文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组课文是围绕“国际理解和友好”组织教材内容的。所以教学的重点应落在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理解上。《卖木雕的少年》这篇课文就突出体现了这一点。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感受到少年的美好心灵,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巧设疑点,激活思维。
    从课文主要内容入手,抓住“卖”和“送”这个矛盾点,对学生进行质疑问难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如:“作者为什么感到遗憾?”、“少年为什么感到遗憾”?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又产生新的问题,“在世界各地的游客中,为什么单单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呢”?随着他们提出问题的深入,孩子们的思考也更深刻。
    2、以点带面,理解课文。
    在这节课上,引导学生抓住表达人物内心活动的“遗憾”一词,以点带面向上下文辐射开去,先由遗憾切入,再由遗憾转到朋友,最后由朋友回归到地球之爱。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透过人物的言行走进人物的内心的方法理解课文,感悟中非人民深厚的友谊,体会少年的美好心灵。
    3、精选资料,升华情感。
    本单元明确提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搜集有关世界各国的文字和图片资料,交流异地风情。所以我精选了文字及图片资料,穿插于教学中,这样直观的图文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沉浸其中,升华了情感。
    4、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进行读写训练。
    在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学生获得了个人体验和独特的感受,教师捕捉到后,让学生及时用文字记录下来,让学生进行小练笔,养成动笔的好习惯。

    当然,上完这节课,我也有一些遗憾。

    1、当时课堂要求是30分钟,在进行小练笔环节时,时间已经剩的不多 。当时我应该随机应变,让学生进行口头的练习,这样可以节约一些时间,整个课堂会显得更加紧凑,也不会出现后来的拖堂现象了。

   2、在指导学生理解作者的遗憾一环节时,讲着讲着,大脑好像断电了一样,突然不知道该说什么了。究其原因,还是自己对教学的环节不够熟悉,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不到位。

   3、语文课上,朗读训练与落实还不到位。学生读的不够投入。

   整个一课时上下来,觉的需要历练的地方还很多,对教材的把握、教法的运用上等等。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改变自己固有的观念,适应新变化,多放手,多学乐思。但我还是觉得自己的收获很大,虽然很累但自己却很幸福。我收获了同教研组其她几位同事的帮助与指导,收获了领导对我的关心与鼓励。再一次对大家真诚地说一声:“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1-19 19:33:20 | 只看该作者
浙江省桐乡市濮院小学 钱剑英

  本课的对话较多,要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在课文中,有很多语气词的提示,例如,“夫人,您买一个吧!”要读出恳切的语气;“您是中国人吧?”是猜测,要读得比较轻。教师指导前,让学生自己先说说,课文中的对话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提示学生寻找课文中类似的词语。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上周三上了《卖木雕的少年》第二课时,这篇课文试教了两个班,最后在自己班级开课。虽然课题一样,但因为学生的差异和教学设计的修改每一堂课的收获都不一样。在上节课中,发现学生的品词品句能力未能如常发挥,甚至有点迟钝的感觉,究其原因,发现是“课文未熟就开讲”闯的祸。“课文不熟不开讲”是自己最强调的,但这次的公开教学却过多地把精力集中在第二课时的设计上,考虑的是如何在这节课中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呈现他们的思维的条理性、严密性;是如何使教学更完整、多样、有特色。
这节课较满意的有以下几点:
一、课堂学习氛围浓厚,学生学习激qing高涨;学生朗读教到位,教学预设基本达成。
二、始终抓住“沉甸甸”这条主线展开教学,最后让学生体会非洲少年对中国朋友的友情,可谓本课的一个亮点。

三、板书设计教有新意,为学生感知文本信息提供了渠道。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文本的感情和内涵。
四、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课文总结,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不可忽视。通过总结,学生明白了爱不分国界、不分语言、不分肤色。有效使用了课文前的单元说明,做到了取之于文用之于文。
这节课存在不足的有以下几点:
我忽略了第一课时的铺垫作用,学生第一课学习任务松了,只要求读通全文,掌握生字就行了,没有给学生进行初步复述或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思考、阅读的过程。假设学生在多次的阅读思考中能初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写“我”正要买一个心爱的木雕象墩时,考虑到象墩太大,行李超重,不得不放弃购买。傍晚,卖木雕的少年找到“我”住的宾馆,等候我,为我送来一个一模一样的木雕小象墩,并不收我的钱,还说中国人是他们的朋友。)相信第二课时呈现出来的效果将大不一样。
一、是没有整体感知课文就深入研读,没有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入文本。
二、是有了以上了解文本、整体认识文本的铺垫,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学生才能真正走进文本,才能敏锐地搜索描写人物的言行举止的句子,并通过迅速捕捉关键词语去体会、感受蕴涵其中的人物的精神品质。
三、是让学生默读第10自然段然后划出描写少年等待的词语,这里提问不明确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可以改为划出描写少年等待的句子,再让学生找重点词语。这样难度会降低,目标会明确,预设也能生成。
四、是学生在撰写小练笔——“想想人们会怎么夸他,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他说”时,似乎非常词穷。原因在于无非就是说少年你真棒,真了不起,真伟大。千篇一律,没有深刻的思想性。可以更改为,帮“我”写一封感谢信给少年,这样也许会好一点。
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致力于发现缺陷和不完美,知道不完美以后,我们又愿意不完美,我们期望通过不断的努力追求和实现完美。这就是对课堂教学”不满意“的态度。正视这种“不满意”的态度,使我们不断获得改进教学的动力,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越来越趋于完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1-19 19:33:31 | 只看该作者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目标合理,教学方法得当,学生参与广泛、积极,有较好的达成度。
一、感悟积累,综合训练
学习语言是语文课的主要任务,也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本质区别。本课其实就是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不是别人讲给我们的,不是从电视中的图像声音中获得的,而是以一个个的文字、词语、句子描述的,少年的美好品质是蕴涵在丰富的语言文字中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语言,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中,我重点抓了“栩栩如生”、“琳琅满目”、“爱不释手”等词语,学生能够了解词语本身的意思,但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又是什么意思呢?我让学生通过抓“遗憾”,结合上下文、前后词语,反复朗读感受,并通过多媒体出示木雕图片,让学生以填空的形式加以运用,真正地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乃至在全篇中的作用。学生感悟了语言,更重要的是还逐步体会到如何正确的运用语言。这样做,不仅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本文语言朴实但蕴含深意。因此我注意引导学生对相同的语言文字进行反复揣摩、咀嚼,在比较中领悟其中丰富的内涵,感受到故事发生时的情景,体会少年的美好心灵。如:在引导学生感受“我”和“少年”的遗憾心情,两个人物都感到“遗憾”,但这绝不仅仅是相同的心情。透过这一对相同的词语,能感受到两个人物不同的心理,“我”的放弃木雕的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少年”的不能卖掉木雕、不能让“我”这个中国朋友如愿以偿的惋惜与失望。相同的词语,学生通过比较,深入人物去体会,嚼出了不同的滋味儿。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巨大表现力和生命力,还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情感熏陶。
二、重视朗读,培养语感
培养语感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本文的人物语言描写很多,这些语言不仅丰富,更重要是在这些语言描写中蕴含了少年的美好品质。因此在教学中,每个教学过程都体现了“以读促问,以问导读,以读导悟,以悟促读”的教学策略。在读的训练中,我不仅充分让学生朗读,还让学生转换角色去读,切身体会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读出语感,也是我在这节课上所要追求的。在学完送木雕部分,配乐、分角色朗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读中感受到了非洲少年的朴实、善良,感受到了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补充资料,深刻理解
课文讲的是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旨在让学生感受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是一篇向学生进行关爱教育的极好教材,但由于文中内容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涉及的文字材料较多,为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困难。在本课设计中,课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查找相关的资料进行阅读,如中非友好往来、中国援助非洲等相关历史资料,以此丰富学生的积累,扩大学生的视野,使资料与课文相呼应,相补充,相促进,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思想感情奠定基础。
四、渗透写法,掌握技能
在现在学生的习作中经常会出现“重点不突出,条理不清”等不足现象,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学生缺少作文表达的技巧。小学生写的作文,一般是记事写人、写景状物等,写这类文章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写这类文章的方法。
《卖木雕的少年》是一篇典型的写人的文章,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到了卖木雕少年的品质,这样,学生潜移默化地从不自觉到自觉地获取了写作的知识与技能。最后,我对写作方法进行了整理与归纳,便于学生记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9 19:33:43 | 只看该作者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课文充满爱,充满真情,充满温馨,一篇篇课文学习下来,总能让人的心灵得到一次洗礼,情感得到升华。其中《卖木雕的少年》就是这样一篇课文,中非人民的友好情谊在文中令人感动不已。那少年是那样淳朴,是那么可爱。当“我”因为那象墩子太大而无法带回中国而无限遗憾时,那卖木雕的少年腼腆地出现了,带着对中国人民的无限情谊出现了,学生读着课文,体验着卖木雕的少年的一言一行,当学生与卖木雕的少年的情感产生共鸣时,学生的情感也就跨越了国界,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学生的情感也会更美好,从只会关注自己到关爱他人上定会有长足进展。
      这篇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一是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二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三是积累一些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本课篇幅较长,情节较复杂,在本课设计过程中,我是这么设计教学环节的:
      1、设置疑点,激活思维。
      从课文主要内容入手,抓住“卖”和“送”这个矛盾点,对学生进行质疑问难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如:“少年为什么感到遗憾”?在思考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又产生的新的问题,“在世界各地的游客中,为什么单单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呢”?由于有它特殊的背景,如果不了解背景资料会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所以我在上课初就向大家介绍了中国援助非洲修建坦赞铁路的资料,这项工程在非洲深得人心。这样为后面的课堂做了很好的铺垫,为后面学生理解“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打下基础。就这样随着他们提出问题的深入,孩子们的思考也更深刻。
      2、抓重点词,以点带面,理解课文。
      抓住表达人物内心活动的“遗憾”一词,以点带面向上下文辐射开去,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透过人物的言行走进人物的内心的方法理解课文,感悟中非人民深厚的友谊,体会少年的美好心灵。
      3、精选资料,升华情感。
     本单元明确提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搜集有关世界各国的文字和图片资料,交流异地风情。在课前我就提出让同学们收集了许多资料,从中精选了一部分文字及图片资料,穿插于教学中,这样直观的图文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我还特别重视了对资料查阅方法的指导以及资料的出示,对爱与友谊氛围的渲染,使学生沉浸其中,升华了情感。
      4、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进行读写训练。
      在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学生获得了个人体验和独特的感受,教师捕捉到后,让学生及时用文字记录下来,养成动笔的好习惯。
     在这节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我的评价语言不够丰富,应该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正确的引导。本身语文课的教学就是在教学生学习语言,作为教师,课堂上的语言应成为一种典范,学生学习的榜样。这是我在以后的课堂中应努力的方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1-19 19:33:55 | 只看该作者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卖木雕的少年》这篇课文重点和难点:一是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二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三是积累一些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本篇课文中非人民的友好情谊在文中让人感动不矣,那少年是那样淳朴,是那么可爱。当“我”因为那象墩子太大而无法带回中国而无限遗憾时,那卖木雕的少年腼腆地出现了,带着对中国人民的无限情谊出现了。我觉得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识字写字指导。“释”是翘舌音,“宾”是前鼻音,要注意读正确。“栩”字不要读成“羽”。写字方面:“售”字的上半部分,不要少写一横;“驮”字的右边不要写成“犬”;“构”“端”“辨”“堆”“模”可以让学生先和以前学过的“沟”“喘”“辫”“推”“摸”字比较,注意不同之处。
    2、本课篇幅较长,情节较复杂,在本课设计过程中,我先抓少年这条主线,体会他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再抓“我”这条副线,理解“我”心情的变化及探究变化的原因,如此主副线交融,互相照应、补充,就会“主干分明”而又“枝繁叶茂”、“血肉丰满”。但在教学中,更加应该注意主副线之间的联系,少年的雕刻技术高操,让我起先是爱不释手,又因为带不走木雕而感到遗憾。但又因为少年内心的真诚热情”而感到高兴和感动!这样处理文本,更能让主副线水乳交融,而不能割裂这二者之间的联系!另外在朗读上,更要读出人物的情感变化的过程!
    3、本课词语非常丰富,教师不但要注意让学生积累熟记,还要让学生学会使用。可按下面的步骤进行:
  (1)找词语。可以先结合课后练习题三,让学生先找出这些四字词语(不一定是成语),并抄写下来,达到积累词语的目的。
  (2)理解词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比较难的词语。如,“游人如织”的“织”不好懂,这里是一种比喻的说法,说明游客很多,像织布机一样穿梭往来;“琳琅满目”的“琳琅”本意是“美玉”,这里比喻优美珍贵的东西;“栩栩如生”中的“栩栩”是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让学生记词语注释,更不能把词语分解成单字让学生一一对应。只要学生能在本课的语境中,大致理解词语的意思就可以了。
    (3)运用词语。教师可以用填空的方式,让学生巩固所学词语,例如:大瀑布真是(    )。这里(    ),景色十分(    )。摊点里陈列的木雕(    ),(    )。其中象墩(    ),大象雕得(    ),我一看就(    )。教师还可以利用本课的语境,让学生想一想,这些地方是否可以用其他词语来替换,调动学生运用平时的积累。最后,还可以变换另外一篇短文,设置一个新的语境,让学生正确地使用,巩固本课学到的词语。
    4、本课的对话较多,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在课文中,有很多语气词的提示,例如,“夫人,您买一个吧!”要读出恳切的语气;“您是中国人吧?”是猜测,要读得比较轻。教师指导前,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说说,课文中的对话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提示学生寻找课文中类似的词语。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5、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首先,少年希望“我”能够买一个木雕,虽然有推销商品的意思在内,但主要还是希望游客能带走一个纪念品;当我不打算买木雕后,少年先是觉得遗憾,后来又决定送一个木雕给我,除了“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外,更是希望“我”不要带着遗憾离开非洲。这表现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情谊,也表现出他的质朴、善良。可先让学生找出哪些句子描写了少年的行为,哪些话是少年说的,想想当时的情况,再体会少年内心的想法。可以让学生放开说说,也可以结合选做题让学生直接写一写。  
    6、补充资料,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为什么少年会送我木雕,由于有它特殊的背景,如果不了解背景资料会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要向学生介绍中国援助非洲修建坦赞铁路资料,这项工程在非洲深得人心等资料。这样为后面的课堂做了很好的铺垫,为后面学生理解“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打下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3 00:0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