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60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三年级语文惊弓之鸟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19 11:33: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惊弓之鸟》反思
  
        刚开始设计教案,我以突破课后的两个训练题为重点来设计的,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设计新颖性方面就不敢过高要求,显得比较平实。但后来又考虑到要体现出大语文的教育理念,要突现新课改的精神,结果就感觉我们的初步设计太过普通,于是又进行修改。后来不同的建议多了,结果自己也就有点头皮发麻的感觉:这样也缺点什么,那样似乎也缺点什么似的。也许这也属正常现象吧。但是经过及时的评课,我也马上意识到设计教案的最关键的地方不在于某个环节如何精巧,能否有亮点,而是必须先从整体上把住该节课的脉搏,也就是一节课要突破的重点是什么。
  经过两位老师的课例,加上评课的意见,我把重点放在了通过充分的朗读理解,体会、学习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人物品质,着眼点是学生的逻辑推理的思维的训练。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感悟、探究,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同步进行,和谐发展。板书设计也体现了更羸不用剪就能让大雁掉下来的推理过程,便于学生把握。课上没有进行繁复的“因为……所以……”的句式训练,但是学生也已经能够很轻松地完成有关本课内容的因果关系的填空。
  在引入课文后,先是初读,扫清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大意。接着训练朗读,在训练朗读过程中理解、体会更羸的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品质。最后进行拓展,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优秀品质。在备课时,就感觉在朗读、理解、感悟这个环节上,由于是让学生自由选择,互相质疑,会出现花时多,导致拓展不能深入开展的可能。但有考虑到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生动、活泼的学风,能够启迪学生思维,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因此就没有再作修改。同时也由于小循环教学安排的时间太紧张,今天你上,明天我上,中间很难抽出时间进行深入的再讨论,再提升。上课前,我也就教学设计,特别是这一问题,瞅空“抓”了几个老师讨教,可惜时间太仓促,没能妥善解决。上课时果然就在这个环节上出现了问题。原因是前面的环节花了较长的时间,导致朗读、体会时时间不够,而学生的发言又不能很快进入中心,还需要教师的引导。而恰恰就是因为时间的紧迫,导致上课时没能耐心地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这个地方我觉得很非常遗憾。如果时间再多五分钟左右的话,我就可以把学生从对魏王的话感兴趣进行不着痕迹的转移,引导、启发学生去朗读、体会更羸的话,学生逻辑推理的思维训练这一重点就更能体现,体会、学习更羸的品质也落实得更到位。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引入花时不多,初读解决字词,了解课文大意,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也必不可少,后面环节出现时间紧迫的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19 11:33:59 | 只看该作者
10 惊弓之鸟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裂开”等词语,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

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

教学难点

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惊弓之鸟》,板书课题。

2、鸟在本课指的是什么? “弓”是什么东西? “惊、之”是什么意思?四个字连起来是什么意思?

二、检查预习

1、读课文 , 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

3、检查生字及词语的认读情况。

4、默读课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5、自由朗读 . 要求:看清句子的标点符号 , 试着读出说话人的语气来。

三、思考、讨论 .

1. 课文写到几个人物?主要写谁?为什么?(更羸、魏王两个人 . 主要 人物是更羸 , 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他只张弓不搭箭就使大雁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 )

追问: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

2. 讨论: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 , 只要拉一下弓 , 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

(1) 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句:“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 , 边飞边鸣 . ”

(2) 引导学生揣摩词语 , 诱发联想 , 进而产生逻辑推理:①大雁一般是成 群地飞翔 , 这里却是“一只” , 说明什么?②“慢慢地飞”又说明什么?为 什么用“鸣”而不用“叫”?③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看法 .

四、分角色读课文 。

第二课时

一、这篇课文的第 1 ~ 5 自然段告诉我们更羸不用箭就射下了大雁 , 第 6 — 9 自然段讲的是这件事发生的原因 .

提问:这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的叙述顺序有什么不同?

二.学习第 1 自然段 , 理解词语“能手”、“射箭能手”、“有名的射箭能手” .

三.学习( 2 — 5 )段 , 引导学生通过四读、自读、自悟、自得 .

1 .读 , 边读边用“——”画出更羸说的话 , 用“ ~~~~ ”画出魏王说的话 .

2 .边读边想 , 更羸的话该用什么语气读?魏王的话该用什么语气读?为什么这样读 , 找出依据 .

3 .自由读 , 自己想怎么读 , 就怎么读 .

4 .自由找伙伴分角色读 , 加深理解 .

四.交流学习长句子的经验 .

1 .遇到长句子 , 你该怎么读 .

2 .出示句子 .

3 .通过课件演示 , 再现情景 , 理解句中两个“直”字的意思 .

五.比较句子

1 .你有这样的本事?

2 .你真有这样的本事?

引导学生抓住标点符号理解句子 , 并有感情朗读 .

六.引导学生质疑 , 小组讨论学习 , 理解更羸四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

七.联系第五自然段 , 前后对比 , 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 .

八.总结 .

1 .今天我们学了这篇课文 , 你知道更羸的本事到底大在哪里?

2 .你从这个成语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

更羸之所以能作出正确的分析 , 是因为他善于观察 , 善于思考 . 他看得认真 , 听得仔细 , 并且能够把看到的、听到的和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进行思考 , 这种正确的思维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

课后反思:本课为实习生授课,这次是第二次授课,教师表现比上次自如了很多,但是还有一些有待提高的地方。教师课前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授课时才能应对自如,不要忽视细微之处。对学生的评价要及时、有引导性。教师问题学生不能理解的时候,应该及时调整简化,通过反复朗读来感悟理解,不应该耗费时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1-19 11:34:23 | 只看该作者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


叶圣陶先生再三告诫我们:“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一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指导工作,就是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逐渐深入地读书。千法万法,读是万法之大法。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如何指导学生读好书,让他们爱读书呢?教师必须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这节课的教学,主要任务是在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基础上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第九自然段,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更羸不用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的原因,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以此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明白蕴含的道理。

笔者整堂课的教学始终以“读”为本,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代替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因此感悟必须以充分地读为前提,读得不充分,就很难“有所悟”。熟则能悟,悟则能化。如:教学第九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大雁飞得慢、叫得悲惨的原因,笔者以“引读”为主,引导学生用朗读和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老师读事情的结果,学生读事情发生的原因,然后师生对换,让学生边读边想边记。通过师生对读,一呼一应,把学生带进了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境地,初步感悟这种因果关系的句式,在此基础上悟出事情发生的原因。这也避免了机械地背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更羸仔细分析、准确判断事物的能力,笔者笔者再利用“引读”,通过师生对话,心灵沟通,充分想象,感悟到更羸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力。再如:在练习读魏王说的话时,笔者采用了“以点带面”的方法。先指名读,学生评价;再示范读,学生感悟;接着笔者抓住魏王“不相信”和“大吃一惊”、“奇怪”等进行现场指导读,让全班学生练习,读出魏王“不相信”和“大吃一惊”的语气;最后分角色读,读出不同的语气来。这样由点及面,以点带面,学生学习兴趣很高,达到了读中自得自悟的教学境界。读的形式多了,学生对课文也就理解了,文章的表达形式也领悟到了。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笔者深刻地认识到:领悟是阅读过程中的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它是读者在书中不能直接找到答案,而观点、意境蕴含在较深的情况下,靠自己或在别人的启发点拨下凭借语言文字去思索,去揣摩而获得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要经历从读到想,从想到懂,从懂到悟三个阶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学,哪怕是微小的领悟,都会感到莫大的兴奋,如果得到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就有更多的同学愿意动脑筋了。这一点笔者还做得不够,课中没注意到差等生。这些人有时对某些问题不可能马上想得出来,这时候就需要加入一种媒介,不能冷落他们。否则,他们将失去信心,当旁听者。因此,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当学生对一些文章不可能立即读懂或领悟时,我们就要耐心辅导和点拨,不能放弃他们。通过点拨为思维架设“桥梁”,为领悟扫清“障碍”,解决学生想要领悟而领悟不到的潜在含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2 19:3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