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2-1-18 19:13:42
|
只看该作者
《爱迪生救妈妈》教学反思
本课讲的是举世闻名的美国电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7岁时想出一个好主意,挽救了妈妈生命的故事 。课文在写作特色上抓住不同人物的表情、动作和语言进行描写。是按事情发展顺序组织材料的,在构层上是运用总分关系来写的。本文一开头就概括地介绍了爱迪生从小就爱动脑筋,用具体的例子写了爱迪生是怎样救妈妈的,这种结构关系就叫总分关系。那么又如何运用总分关系写文段或是文章呢?
这是本人在本课的阅读与写作衔接中教学的一个重点。二年级学生在目标教学阶段,练习构段写话是重点。每篇课文在教学中既要渗透德育思想教育,也要引申写作的基本模板。(所以本人认为写一段话介绍人或事物,有关这个事物整体情况的描写叫做“总”。而有关这个事物的各个局部的描写就属于“分”。)写时,可以把“总”放在最前面领着写。把“分”放在后面跟着写也可以先分着说,最后再总结写。总分关系中,总述部分一般都有一个中心词。(如:“某某可真爱劳动。”“老师对工作非常负责。”“妈妈真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这几句话中作为总述的部分,中心词是“爱劳动、非常负责、乐于助人”。另外总分关系段的总述部分一般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总分关系段中,分述与总分应该做到内容具体,层次清楚,紧紧围绕重点来写。)
在朗读的指导上,引导学生怀着对小爱迪生崇敬的语气去读,在此基础上还要重点读出人物动作、表情和语言。(如、医生动作抓重点词“环顾四周”“还是摇头”。表情“迟疑”“满意的笑容”。语言“今天多亏了这个小家伙,他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在朗读的过程中感悟医生开始时的束手无策,以及此后小爱迪生想出办法感到满意和夸赞的表情。爸爸:表情、语言。爱迪生:动作、表情、语言。(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时边读边勾画。)
为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文本,和学生共渡难关。从问题入手“爱迪生为什么从小那么聪明?”(让学生有一种理所当然的推理“之所以……是因为……”)爱迪生之所以从小就那么聪明,是因为他从小就喜欢动脑、动手。他在动脑、动手的实践活动中发现了许多科学知识。(例如、他在平时的实践中就发现镜子有反光的作用。当医生说屋子光线暗时,“他立刻……肯定会使手术的地方亮起来的。”这个过程就是他根据平时的实践,再加上动脑想到的。所以要想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就要勤于动手,善于动脑。)
在知识技能的教学指导中,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阅读识字的能力,自主学习。老师随时作以陪读,在阅读的实质上,安排学生用总分结构练习学写“写人记事”的文段。
通过以上教学思想,在教学效果上不是很不错的。本人反思了自己在教学中的教育理念。课前本人准备了夸奖、赞美母亲伟大的名言诗句(例子略)。另外自己当堂写了一段赞美母亲的话(内容略)。学生很有兴趣,应该说已经抓住了学生的情感,学生都情不自禁地朗读起来,还有学生把我写的话要求抄写下来。(我答应了孩子的请求)。从这点看,在本课设计上就抓住了文章故事性强的特点。以读为本,诱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人物的特点,理解课文的内容,并注重了积累词句。引导学生多形式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边体会文中主人公的情感。引导学生领悟爱迪生聪明,勤动手,善于发现的特点,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等方面的能力。安排拓展练习环节。(写“妈妈,我想说”)这项练习一定要落到实处,我班孩子写得很不错的。有好几个家长给我打来电话,感激我教会孩子爱父母,同时家长还给了孩子奖励。有几位家长还给我写了感谢信呢!那天早上,我的讲桌上有很许多糖、水果,都是家长让学生给我带的,说是感谢我的!看到这一幕,我也陷入了沉思。当好语文老师真是不容易,语文教学融入的是知识与人文精神的纵横交错,是人文感情与知识的相融相通的知识构建。除了教会孩子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怎样做人,恐怕这才是语文老师的真正根本吧!
我看了学生的作业,有好几位家长在孩子的作业后面写了批语,这些批语体现了家长的欣慰,同时也流露出对老师的感激。
有位家长给予孩子的批语是:琪琪,妈妈看了你写的小作文,由衷地欣慰,请转告王老师,妈妈谢谢她的辛勤教诲!(由此可见这样的练习能有效地实现课内外的有效衔接,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思维与情感,落实了真正的语文根本。也促进了阅读与写作的有效练习,同时也落实了学生的积累,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本文的插图形象鲜明,紧扣图文结合,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学时充分发挥文本配图的作用,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展开联想,观察图中人物定位,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拓展环节重点练习说话。)
总之,写人记事的文章,作为语文老师还真的要在学生面前露一手,能说会写是语文老师最起码的基本素质,这样才能真正丰富学生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思维,达到人文精神的统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