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2-1-18 19:11:54
|
只看该作者
《数星星的孩子》教学反思
这次,在学校举行的高效课堂展示活动中,我选择了上《《数星星的孩子》一课。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上课的时间比较晚,刚好这课比较靠后。二是我在课前对这个单元的课文,在学生中作了调查,孩子们普遍都喜爱这篇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一炉的课文。尤其是其中的主人公小张衡,更是与孩子们年龄相仿的小孩子,更能拉近孩子与书本的距离。
记得,不久前在市师专礼堂举行的省阅读教学研讨会上,曾听到人教社小语室的崔峦老师,在大会上多次反复强调:请各地语文教师务必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年段目标,不要把低年级的课上成中年级甚至是高年级的课,也不要把高年段的课降级上成中低年级的课。那次会后,我仔细回想了崔峦老师的话,的确,在目前我们所听到的许多公开课中,为了追求所谓的深度,为了提高所谓的观赏性,执教教师硬是活生生的越级或降级上课,搞得学生不知所云,听课教师不得要领。因此,我这次在备课时,我决定在崔峦老师强调的这方面作一些思考,展示一节目标明确的课。作为二年级的课,首当其冲的教学重点,便是识字教学。至于阅读教学方面,课程标准只是提出了比较浅显的要求。这是一篇需要两课时完成的课文,我展示第一课时。我很快确定了这节展示课的课时目标:识字学词读句,以读代讲,初步感悟。
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后,我对本节课的教学环节进行了精心设计。我的设计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策略:
一、抓重点,重趣点
这里的“重点”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学习的重点,就是识字、学词。对学生来说读好课文是“难点”,三个难读的长句子放在前面集中指导,把识字、学词、积累词语、读好句子整合起来,就是分散学生读书的难点,为读通、读顺课文打好了基础。“重趣点”,就是依据学生的特点,开掘教材的情趣点,点燃学生的读书热情。张衡与奶奶对话的情景,最能引起学生的无限遐想,最富有生活情趣,所以我示范引领,让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来看,他们很好的接受了这个“趣点”,读书的兴趣很高。
二、读为主线,读识结合
听过我这节课的老师,可能最大的感触就是,这节课没别的很新颖的东西,从头到尾都贯穿着同一种教学方法,那就是“读”。指导学生认认真真读书,是我一贯倡导的教学方法。我想,语文课不同于其它知识传授的课,更注重的应该是一种感悟、体验。这种感悟从哪里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充分运用“读”这种最古老而又最实用的方法。
虽然,这节课以识字教学为主,但我觉得不能单纯教字学词。我以读为主线,采用板块结构,巧妙地将指导读书、识字写字、学习词语、初步感悟融为一体,整合设计教学流程。如指导读书,扎扎实实,层层推进,环环相扣。首先把课文读正确。做到字字正确,句句通顺,包括生字、新词,包括轻声(清楚)、变调(仰起头)、多音字(数)都要读正确,还要读出长句子中词语之间的停顿。其次在教师的示范引领下读流利,读出一点语气来。
三、指导学习,学用结合
我想,一节课的教学,如果单纯只是文本内容的学习,显然是不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也是低年段教学必须重视的。因此,在这节课中,我力求在读书、识字、学词、读句子的过程中内化方法,进而形成学习的能力。例如在初读课文前,我特别提出了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会读的字,请书下面的拼音朋友来帮忙,不好读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是个好办法;在指名读长句子后,点拨如何读好词语中的轻声字:“把第一个字读重一点,后面的轻声就好读了”;课中让学生用“加一加”“换一换”“课件演示”的方法识记“组”“勺”等字;写字时又提醒学生“一看二写三对照,一个要比一个好”。再如,通过做动作(撒、仰起头)、结合语言情境(一组一组的)、联系身边生活(距离)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总之,我课堂教学的策略导向就是由“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
纵观这节课的教学,我力图实现目标明确,基础整合,以读代讲。总体来看,是比较成功的一节课。同时,通过教学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识字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渗透的比较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体现不够,教师牵着鼻子走的现象较多。再就是,对本课的教学资源的拓展上,还有局限性,拓展开发的不够。
今后,如何充分发挥低年级学生学习主体性,如何高效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将是我需要深入思考和学习的方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