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66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二年级语文晚上的“太阳”课堂教学实录和说课稿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2:40: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晚上的“太阳”》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学会6个生字,认识一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长句子的停顿与朗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打好两个田字格

教学实录



师:有个小孩子,他看到母鸡在孵蛋,就好奇地问妈妈:“母鸡为什么卧在蛋上不动呢?是不是生病了?”妈妈告诉他,这是在孵小鸡,过一些日子,蛋壳里就会钻出鸡宝宝来。”  听了妈妈的话,他感到新奇极了,他想,母鸡卧在鸡蛋上就能孵出小鸡来,鸡蛋是怎样变成小鸡的呢?人卧在上边行不行?他决定试一试。他从家里拿来几个鸡蛋,在邻居家找了个僻静的地方,他先搭好一个窝,在下边铺上柔软的茅草,再把鸡蛋摆好,然后就蹲坐在上边,他要亲眼看一看鸡蛋是怎样孵成小鸡的。天快黑下来了,家人还没见他回家,都非常着急,于是到处去找他。好不容易才在邻居的后院找到了他,只见他坐在一个草窝上一动也不动,身上、头上沾了不少草叶。家里人见了,又生气又好笑,问他:“你在这儿干什么呢?” “我在这儿孵蛋啊!小鸡快要孵出来了。”   
      师:小朋友们知道故事中的孩子是谁吗?

〈出示爱迪生画像〉

师:这就是爱迪生,谁能给大家说说你所知道的爱迪生?
  生1:爱迪生发明了电灯。

生2:电话也是爱迪生发明的。

生3:爱迪生是美国的发明大王。

师:小朋友知道的真不少呢!是呀!爱迪生是美国伟大的电学家和发明家。他发明了电灯、电车、电话等,一生共有约两千项创造发明,人们尊敬地称他为“发明大王”。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爱迪生的课文,题目就很特别,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师:谁来读?

生1:(读课题)

师:这里面有三个轻声字,谁再来读?

生2:(再读课题)

师:我们一起读好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后,你的脑海里冒出了哪些问题呢?

生1:晚上怎么会有太阳?

生2:晚上的“太阳”指的是什么?

生3: “太阳”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师:老师发现,你们跟爱迪生小时候一样,对一切充满了好奇!

师:那晚上的“太阳”究竟指什么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课文。打开书,轻轻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添字,不漏字。

生:(自由读课文)

师:看小朋友读课文这么认真,相信这些词语一定难不倒你们。

(出示第一行词语:医生  手术  急性阑尾炎)

师:请谁来读?

生1:医生、手术、急性阑尾炎。

师:读得又正确又响亮!请你做小老师!

生1:(做小老师领着大家一起读)

生2:老师,什么叫“急性阑尾炎”?

生3:(迫不及待地)我知道,就是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阑尾,如果阑尾发炎了,就会疼。

师:(微笑地)是的,阑尾在我们的右下腹这里。

(师边说边用手指给生看,生也不由自主地摸摸自己的右下腹)

师:如果得了急性阑尾炎,就要请医生——(分别指向“医生”“手术”两个词语)

生齐:做手术!

师:我们一起读好这行词语!

生:(齐读第一行词语)

师:我们再来看第二行。

(出示第二行词语:焦急   痛苦   自豪)

师:请谁来做小老师?

生1:(领着大家一起读)

师:这个小老师真不错!不过读得正确,连脸上的表情也跟着词语的意思一起在变化。

师:这一行词语我们可以用找近义词或反义词的方法来理解。

生1:我知道!“焦急”的近义词是“着急”。

生2:“痛苦”的反义词是“幸福”。

生3:“自豪”有的时候也可以说“骄傲”。

师:(对生竖起大拇指)你们真是太了不起了!我们先请女生来读这行词语,边读边想想它们的意思。

女生:齐读。

师:从女生们的声音和神情中,我知道了她们不但读准了这些词语,还理解了它们的意思。男生也来试试!

男生:齐读。

(读完后,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出示第三行词语:犹豫  呻 吟  攥出)

师:谁来读?

生1:我做小老师,请你跟我读!犹豫、呻吟、攥出。

生齐:犹豫、呻吟、攥出。

生2:我想提醒大家,“呻吟”两个字都是前鼻音。

师:你领着大家再读一读。

生2:(领读“呻吟”)

师:“呻吟”的意思是——

生3:人在痛苦的时候发出的哼哼声。

师:那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读得怎样?

生4:我觉得应该轻一点,表现出痛苦的样子。

师:你来试试。

生4:(轻声、痛苦地读)

师:我们一起读好这个词。

生:(齐读)

生5:我知道“犹豫”是指不果断,还在想。读的时候也应该轻声一点。(轻声读“犹豫”)

师: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那“攥出”是指——

生6:老师,是这样吗?(边问边握紧了拳头)

师:(走到生6身边,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师:(面对大家)我们一起读好这一行词语,边读边想它们的意思。

师:最后一行词语也迫不及待地跑出来跟我们见面了。

(出示词语:无可奈何  一本正经)

师:南边两组的小朋友试着读一读!

生齐读。

师:他们注意到了四字词语在读的时候要连贯一点。北边的也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这一行词语我们可以放到句子中来理解。

(出示句子A.爸爸无可奈何地搓着手。)

师:请谁来读这句话?(指名1人读)

师:谁来评价一下?

生1:我觉得他读得很好,突出了“无可奈何”。

师:那“无可奈何”是什么意思呢?

生2:“无可奈何”就是没有办法。

师:是的,请你没有办法地读一读。

生2:(没有办法地读)“爸爸无可奈何地搓着手。”

(出示句子B.妈妈痛苦地呻吟着,爸爸无可奈何地搓着手,爱迪生站在一旁焦急地看着妈妈。”)

师:这是个长句子,谁能读好它?(指名1人读)

师:你的声音真响亮!请谁再来读?(指名1人读)

师:谁来评价一下?

生1:我觉得她读的时候,把轻声词“地”读得很好。

生2:她还注意到了突出“痛苦”“无可奈何”“焦急”。

师:是的,我们一起来试试!

生齐读句子B。

(出示句子C)

C.爱迪生拉着妈妈的手,一本正经地说:“妈妈,要是晚上也有太阳该多好哇,我要造一个晚上的‘太阳’。”

师:自己先试着读一读,注意“一本正经”。

生自由读。

师:谁先来读?(指名1人读)

师:请你来做小评委,说说她读得怎么样?

生1:他突出了“一本正经”。

师:你知道“一本正经”的意思吗?

生1:“一本正经”就是很认真的样子。

师:是啊,就请你“一本正经”地读这句话。

生1:(一本正经地)读这句话。

生2:我觉得他不光把“一本正经”读好了,还把“哇”的感叹语气也读出来了。

师:你听得真仔细!你也来读一读。

生2:(绘声绘色地)读这句话。

师:让我们一起读好这句话!

生齐读句子C。

师:小朋友不但把词语读得很正确,而且能理解词义,真不简单!现在去掉拼音,一起来读,边读边体会词语的意思。

生齐读去掉拼音的四行词语。

师:读好了词语,相信现在再读课文一定会轻松许多,自己试着读读看。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请5个小朋友来分小节读课文。(指名5人读,相机评价。)

师:还记得什么是默读吗?

生:默读就是默默地读,用眼用心不用嘴。

师:现在请大家用默读的方法再把课文读一读。边读边思考两个问题(出示问题)

(1)晚上的“太阳”指的是什么?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师:谁来说? (指名1人说)

(出示:课文主要讲了爱迪生在妈妈生病时,利用自己的        创造了          ,让医生顺利地          ,救了母亲。)

师:小朋友很会读书,边读边思考,真是好样的!

师:爱迪生的妈妈怎么了?谁来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指名1人读)

师:从他的朗读中,你听出了什么?从哪些词儿听出来的?

生1:突然、急性阑尾炎、马上。

师:谁能给“马上”换个词?

生2:立刻。

师:他妈妈得了急性阑尾炎,当时情况很紧急,如果不及时动手术也许会有生命危险。谁再来读?(指名1人读)

师:是啊,情况多危险啊!我们一起来读课文的第一小节。

生齐读第一小节。
师:手术有没顺利进行呢?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课文。

师:第一小节中藏着六个生字呢!

  (出示六个生字:请性 急 炎 医 术)

师:我们竖着来看,第一组字——

生1:老师,我知道!都是左右结构!

师:真爱观察!写的时候注意什么?

生2:左窄右宽,左右两部分写得紧凑一些。

师:第二组,“急”要注意中间横山的写法,要写得扁一些。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在田字格中写一个“急”。

(师生同写“急”)

师:第三组,“医”字的偏旁叫匠字框。

生3:里面的最后一笔是点。

师:先写上面的横,再写里面部分,最后写竖折。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医”。

(师生同写“医”)

师:小朋友们如果能像老师一样,把生字在田字格中美美地写一写吗?

生:(自信满满地)能!

师:那行!现在开始吧!写字注意——

生:“三个一”!

  



  
《晚上的“太阳”》教后记

《晚上的太阳》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著名科学家爱迪生在妈妈生病时,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光明,让医生顺利地完成了手术,救了母亲.告诉人们遇事要积极动脑动手。

导入时,我通过给孩子讲爱迪生小时候的故事,一下子把小时候的爱迪生带到了学生面前,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热情,使他们很快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接着,揭示课题后,我引导学生质疑:读了课题后,你的脑海里冒出了哪些问题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文的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

课文中有许多词语,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甚远,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在第一课时不能很透彻地理解的话,势必会影响到后面的课文学习。因此在学习生字新词时,我采取分类出示词语的方法,把可以用同一种方法理解的词语放在一起。如,“焦急”“痛苦”“自豪”这三个词儿,都可以用给它们找近义词或反义词的方法来理解,放在一起出示,给学生提供了理解上的方便。而“无可奈何”“一本正经”这两个四字词语,在指导学生读正确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把它们放到具体的语境中来体验。如,出示句子:“妈妈痛苦地呻吟着,爸爸无可奈何地搓着手,爱迪生站在一旁焦急地看着妈妈。”学生在读句子时,会情不自禁地突出词语“无可奈何”,这时,老师趁势问:“妈妈那么痛苦,爸爸有办法吗?那你知道什么是无可奈何吗?”学生很自然地就说出了答案:“无可奈何”就是没有办法的意思。通过这种方式理解词语,降低了理解难度,学生更能深刻体会。同时,把词语放到课文的句子中来理解,在理解了词语意思的基础上读好句子,两者相得益彰。

整节课遵循语文课堂教学规律,由字到词,到句,再到篇,层层推进,突出训练点,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切实的提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2:41:52 | 只看该作者
《太阳》课堂实录 济南公开课
  作者:支玉恒

  第一课时 第一部分
  师生互相问好,开始上课。
  师:敢积极发言吗?
  生:敢。
  师:我现在要提课堂上的第一个问题。不管问题有多难,不管你会不会答,你都敢尝试一下的,请举手。(学生陆陆续续举手)举得不痛快。放下手。后面犹犹豫豫的同学见到前面的同学举手了,他不举有点不好意思,才把手举起来,所以举手的动作有点犹豫。现在你们想好,敢尝试就把手举起来(学生马上举手)哎,我还没让举手呢,不敢尝试你就老老实实地不举,好不好?
  生:好。
  师:谁敢尝试我的第一个问题?(众学生马上举手)你来告诉大家我们今天讲的课题是什么?
  生:今天我们讲的是第十课,课题是《太阳》。
  师:对不对?
  生:对。
  师:我看大家已经读过课文了,是吧?
  生:对。
  师:你们还想不想读?
  生:想。
  师:想读咱们就读,不想读就不读了,想不想读了?
  生:想。
  师:想读,就听我提要求——“各自放开声音读一次”。谁听出来了,我这句话有几个要求?我要求你用“先总后分”的办法来回答我的问题。
  生:这个问题一共有三个问题。第一个是“各自”,第二个是“放开声音”,第三个是“读一次”。
  师:内容没错误,但是不能说“这个问题一共有三个问题”。应该是“这个问题一共有三个要求”。谁能再说一次?
  生:老师一共提出了三个问题……
  师:(打断)提出了三个要求。
  生:第一个要求是……(学生思考,教师对他耳语)第一个要求是要放开声音。(众笑)各自……放开声音……
  师:(打断)第一个,各自。
  生:第一个是“各自”,第二个是“放开声音”,第三个是“读一次”。
  师:大家听懂没有?
  生:听懂了。
  师:好啦,听懂了就按要求做吧。(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师:读完了?
  生:读完了。
  师:还想不想读?
  生:想。
  师:谁想站起来读?(学生陆续举手)好了,停止举手。刚才举手的同学还举起手来,没有举的不能举了。课堂上举手发言的机会是你自己争取到的。你举手不果断,机会就让给别人了。在课堂上你想说话,就得快点举手。犹犹豫豫就没有机会锻炼了,听清没有?举手不果断就没有发言权了。
  生:听清了。
  师:现在举手的同学站起来。没有举手的不许站,你没有权利。好,站起来的同学读第一段,读完了就坐下。第二段谁想读就赶快站起来,站起来就读,包括现在站着的同学。自己争取机会。现在开始。
  (站着的学生一齐朗读,读完后教师马上说:“坐下,读第二段的赶快站起来,接着读。”全体学生站起来,一起读完第二段)
  师:好,都坐下,不要再站了。为什么不站了呢?大家都起来读过了,就不这样读了。我现在想给一些同学特殊照顾:谁觉得自己平常朗读基础比较差?举手。有没有差的?有,我就给你一次机会。(无人举手)这样吧,特别再想练一练的举手。好,举手的站起来,一起读第三段,开始。(学生读完第三段)
  师:咱们作一个人哪,不管你是现在学习还是将来去工作,都要有自信心。什么叫自信心呢?就是相信自己,一定能经过努力把工作做好。有这份自信,将来才能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现在我问:谁敢举手表示一下,我是全班读课文最好的?好,你第一个举手,请你读第四段。(学生读文)
  师:读得确实不错。你先别坐下,他现在站在奥运会第一名的领奖台上,谁要比他读得好,你就站在台上,他坐下。谁能把他读坐下?(学生争着举手)
  师:好,你来读下一段。(学生站起来读第五段)
  师:(问读四、五段的两个学生)你们俩个谁觉得自己应该坐下来,就自己坐。(众笑)两个都不坐?那我可不客气了,(指刚才读第五段的学生)你该坐下来。哎,你先别坐,你得坐得明白是吧,第一,读错了一个字;第二翻页的时候不痛快,读到快该翻页了,就该事先准备好。等读到那一句时,马上把页翻过来接着读,中间就不至于中断。你没有提前做好翻页的准备,所以你读到这句的时候中断了。接受不接受这个意见?(生:接受)好,你先坐下。(指站着的学生,问大家)谁能把他再读坐下?谁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
  师:好,你来。我有一个条件,你要读不坐下他,罚款。罚款十元。(众笑)行不行?行?那你带钱没有?(众笑)没有?没带钱你为什么说行?(众大笑)那你先读,下课再说,你一定要把他读坐下。(学生开始读第六段)
  师:非常遗憾,语速太快,缺乏节奏。那罚款怎么办?这次给你免了,因为你勇气可嘉,行吗?坐下,找一个女同学把他读倒。(女生开始读第七段)
  师:把句子中的“它”字读得再低一点,再重读。(女生重读)
  师:这回该谁坐下?(学生指男生)
  师:都认为他?好啦,你这一届的朗读冠军当完了,你该坐下了。(学生争着举手要读第八段)
  师:咱们大家读最后一段,把她读坐下好不好?
  生:好。
  师:拿出精神来,开始。(学生一齐朗读最后一段)
  师:(问女生)这回你坐不坐?该坐下了,大家把你读坐下了,但是你也跟着一起读了,所以把你读坐下的其中也有你自己。是吧?战胜别人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是最困难的。你今天尝试了,非常好。刚才你们读到课文最后的“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这开头的“一句话”三个字,在这儿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生:这一句话概括了……
  师:(打断)我说的是“一句话”三个字,在句子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就是说没有太阳,就没有这个世界了。
  师:没说清楚。
  生:这三个字起一个总结作用。
  师:对不对呀?
  生:对。
  师:能够在句子中起到总结作用的,除去“一句话”这三个字,还有什么词?
  生:还有“可以这样说”。
  师:“可以这样说”,可以可以。
  生:还有“总之”。
  师:“总之”,变成四个字是什么?
  生:“总而言之”。
  师:还有什么?
  生:“说来说去”。
  生:“总的来说”。
  师:“总的来说”,还有吗?咱们试一试吧,我说这个带有总结性的词,你们读下面的句子好吗?
  生:好。
  师:先按书上的。“一句话”,读。
  生:(读)“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师:总之——
  生:(读)“没有太阳就没有……”
  师:总而言之——
  生:(读)“没有太阳就没有……”
  师:不管怎么说——
  生:(读)“没有太阳就没有……”
  师:总的来说——
  生:(读)“没有太阳就没有……”
  师:再听,综上所述——
  生:(读)“没有太阳就没有……”
  师:还有一个词,也是带有总结的意思,你们注意啊,你说什么?
  生:这个词是“反正”。
  师:对了,注意:“反正——”
  生:(读)“没有太阳就没有……”
  师:刚才这些词是不是都是起总结作用?
  生:是。
  师:对了,所以你们想,咱们汉语是非常丰富多采的,一个意思能用不同的好多词来表达。还想不想读课文?
  生:想。
  师:这回大家默读。拿出一支笔来,做两个工作: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认真思考,哪讲了什么事,你明白了,就把它划下来;哪里有疑问,就画个问号,懂了没有?
  生:懂了。
  师:读了这么多次课文烦不烦?
  生:不烦。
  师:对了,你要想学会阅读,就得读,没有别的办法。一边读,一边认真思考,这是唯一的办法。(学生默读,勾画)这么多的同学都划完了,咱们试一试,你先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晒得地面寸草不生”。
  师:这是从那个传说里读懂了,是吧?
  生:是。
  师:你说这传说的事是真的假的?
  生:假的。
  师:哎!这就奇怪了,这篇文章是介绍科学知识的,科学的东西可不能来半点虚假。可是为什么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先讲一个假的故事?
  生:因为……
  师:没考虑好。
  生:因为他是一个传说。
  师:为什么要先写传说呢?有什么内容就直接写什么多痛快!
  生:因为他先写传说,把太阳引出来,然后再介绍科学知识。
  生:我觉得应该是先吊吊读者的胃口。
  师:吊一吊读者的胃口?有意思。一开始你们读这个传说,觉得挺有意思是吧?有意思就愿意往下读,这叫“引人……”
  生:“入胜”。
  师:(问刚才回答的同学)你读的课外书多不多?
  生:您说的是读什么课外书呢?
  师:各种课外书,博览群书。(生无语)谁读得多?(学生争着举手,指一个学生)你说你读得多,我考考你,敢答应吗?还是那样,考住了罚款!(众笑)
  生:以后再给您?(众大笑)
  师:以后再给我,行。第一个问题,天上十个太阳,射下九个去,射太阳的这个人是谁?(对大家)别人不许说啊!
  生:后羿。
  师:后羿的太太叫什么?
  生:嫦娥。(在别人的提示下)
  师:那他妻子呢?
  生:嫦娥。
  师:他夫人呢?
  生:嫦娥。
  师:怎么都是她呀?
  生:太太、妻子和夫人都是一个意思。
  师:对。那我问你,后来嫦娥去哪儿了?
  生:月亮。
  师:去月亮了,她在月亮上住的那个别墅叫什么名字?
  生:广寒宫。
  师:哎呀,真的考不住你啦,那就别罚款了!你看,多读书就是懂得多。好了,谁还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太阳非常大。
  师:非常大,有多大?
  生:有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比得上一个太阳那么大。
  师:对,有一百三十万个地球那么大,对。这是你的收获,把它写到黑板上去。谁还读懂了?
  生:我还读懂了太阳非常热。
  师:嗯,非常热,有多热?
  生:有一段课文说太阳表面的温度是六千多度。
  师:好,把这些写到黑板上去,谁还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太阳离我们虽然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有了太阳我们才能生产我们的用品。假如没有太阳,那一切都不能生长了,我们再不会有一个人活着。
  师:你把你这一段话概括成四个字。
  生:没有太阳就……
  师:(打断)四个字,太阳和我们的……
  生: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师:四个字。
  生:非常密切。
  师:什么非常密切?
  生:关系密切。
  师:对,写到黑板上去。谁还读懂了?
  生:我读懂了,太阳光有杀菌的能力。
  师:因为它有杀菌的能力,所以它还有什么作用?
  生:还有……预防,治疗疾病的能力。
  师:预防、治疗,两样。你能用两个字把这两样都说出来吗?
  生:治病。
  师:治病?没有把预防说进去。从“预防”、“治疗”这两个词中各提出一个字就行。
  生:预治。
  师:哪能“预治”呀,“预防”提出一个什么字?
  生:“预”字。
  师:提“防”字。治疗呢,提出什么字?(学生有说“治”有说“疗”)应该提出治疗的“治”。“防治疾病”是吧?我再问你,你知道太阳为什么能杀菌吗?
  生:因为太阳的光线非常热,所以它能杀菌。
  师:不对。
  生:因为太阳光放射紫外线。
  师:对了,太阳光有七色光谱。知道哪七色吗?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七种颜色。在红的外面有红外线,紫的外面呢?
  生:紫外线。
  师:紫外线就能杀菌,不但能杀菌还能杀人。(众笑)你们不信吧?
  生:信。


  第一课时 第二部分

  师:现在南极上空已经形成一个臭氧空洞,大量的紫外线由于没有臭氧层的阻隔,直接照射到地球上,对人的伤害是很大的。南美洲的一些国家和澳大利亚,已经警告最南端的一些城市的人们,从上午十点钟到下午两点钟,最好不要外出,防止太阳紫外线的强烈照射。你的妈妈、你的姐姐涂防晒霜,也是为了预防紫外线的伤害。紫外线能够杀菌,但是人类破坏了臭氧层,紫外线对人类也就有害了。(指一个学生)你去写“杀菌”、“防治疾病”。谁还读懂了什么?
  生:我还读懂了太阳中心温度大概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多倍。
  师:写到黑板上去。
  生:我还读懂了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
  师:到黑板上写上这点。
  生:我还知道煤炭和太阳有很大的关系。
  师:怎么回事?
  生:因为没有太阳,植物就没法生长,没有植物就没有煤炭。
  师:怎么没有植物就没有煤炭?
  生:因为课文上写……
  师:用你自己的话说,别用课本上的,把课文内容变成你自己的知识。
  生:就是植物……
  师:远古的森林怎么样?
  生:远古的森林非常茂盛。
  师:怎么样了?
  生:埋在地下,过了很长时间就变成煤炭。
  师:对了,随着地壳的变动,比如地震啊、泥石流啊、滑坡啊,把森林埋在地底下了,下面可是高热、高压,长年累月它就变成什么了?
  生:煤炭。
  师:好,坐下,还有没有?
  生:我还知道了,没有太阳,我们人类就没法生存。
  师:不但人类不能生存,上面还说什么不能生存?
  生:动物、植物都不能生存。
  师:动物和植物加一块叫什么?
  生:动植物。
  师:动植物,有一个简单的提法:生物。生物的生存状态叫什么?有一个新词。生存状态叫什么?
  生:生态。
  师:对,叫生态。它们的生活环境叫生态环境。地球上这么好的生态环境是谁帮助形成的?
  生:太阳。
  师:(对刚才回答的学生)那么,你到黑板上写“形成生态环境”。(对刚才说煤炭的学生)刚才你说煤炭的形成,这个煤炭也包括在太阳形成的生态环境这里面了,是不是?
  生:是。
  师:好啦,还有没有?
  生:我还知道了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
  师:说得对。
  生:我还知道,雨水、雪跟太阳也有一定的关系。
  师:对了,书上说,地上的水、变成水蒸气升到空中变成了云,云后来变成了什么?
  生:云后来受冷以后,就变成小水滴。
  师:变成雨了,那么遇冷就变成什么?
  生:雪。
  师:这是云、雨、雪,看看下一段还能形成什么?
  生:还能形成风。
  师:对,云、雨、雪、风都是地球上的什么类型的变化?——这些变化归哪个局管?
  生:气象局。
  师:是气象变化。没有太阳形不成气象变化对不对?去写上“气象变化”。
  生:还有,人步行日夜不停地走要走三千五百年。
  师:把这句话非常非常简单地说出来,步行,多少年?
  生:步行三千五百年。
  师:对,把这句话写到黑板上去。
  生:我还知道坐飞机去至少需要二十年。
  师:对,也写上去。
  生:我还读懂了太阳是个大火球,会发光会发热。
  师: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写到上面去。
  生:我还读懂了太阳的中心温度比表面强。
  师:是表面温度的……
  生: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
  师:你看看黑板上,如果还没有,你就上去写,如果有了你就坐下。(学生坐下)
  生:我还读懂了,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如果没有太阳,烧暖炉也不能,因为没有太阳就没有煤。
  师:对呀,你也不可能去烧炉子是吧?谁还有?还有最重要的一句话谁说?
  生:太阳还可以控制我们哪个地区冷,哪个地区热,就是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这个地区就非常热,哪个地区吸收的热量少,这个地区的天气就非常冷。
  师:你刚才头一句说太阳能控制冷和热,太阳怎么控制?
  生:太阳晒到地面,有些地区……
  师:要晒都晒了,怎么就有地方冷,有地方热了?你不是说控制?怎么控制?说不明白了是吧,你们将来学地理的时候,就会学到这个。太阳晒到地球上,因为地球是圆的,有的地方太阳光是直射,有的地方是斜射,斜射的地方就冷,直射的地方就热。比如赤道部分太阳直射,它就热,两极的地方是斜射,所以它就冷,明白了吧?还有吗?
  生:我通过读课文还知道了世界上的万物都需要太阳。
  师:哪些是万物,你举个例子。
  生:比如各种植物,还有鸟、虫、兽类。
  师:黑板上有没有?有,你就坐下,没有,你就上去写。(学生看后坐下)
  生:我还知道,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
  师:是啊!刚才咱们念“一句话”、“总之”、“总而言之”不就说的是这句吗?“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去,写到黑板上。
  (到此,学生的第一次板书已经完成,下面是板书的照片模拟图)
( 此处略)
  师:同学们,课本上告诉我们的科学知识,大家都自己读懂了,而且写在了黑板上,那咱们这课书已经学完了。
  生:还没有。
  师:还有什么没学?是不是还有疑问?
  生:课文后面的“思考 练习”还没有做。
  师:你看看“思考 练习”里哪个题还不会?
  生:还没有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当下咱们先不背,下课再背,这个留作课后作业。
  生:我们还没有说查到的资料。
  师:还没说查到的资料,这个先不说,刚才你们读书的时候我看到了,每个同学都有资料,查了好多资料,这样那样的,非常好,咱们课堂上先不说。
  生:还有课后的第一个问题还没有……
  师:第一个问题是什么?你读出来。
  生:第一个问题是“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说明‘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的?
  师:那你到黑板上去找一找,肯定有。(众笑)
  生:我不知道为什么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如果钢铁碰到了大火球,为什么会变成汽呢?
  师:为什么钢铁到了太阳表面就会变成汽,你们知道吗?
  生:知道。
  师:你来说,说错了还要罚款。
  生:因为普通的火球没有太阳的温度高。
  师:我问的是为什么太阳的温度那么高?
  生:因为太阳……
  师:答不出来了,准备钱吧。(众笑)你们听说过原子弹吗?
  生:听说过。
  师:原子弹爆炸时非常厉害吧,周围几十公里都寸草不生。太阳内部就像原子弹一样,长年累月,不断地进行热核反应——这位同学要急着说什么?
  生:太阳会发光会发热,因为它里面含有氢原子,然后它们互相作用,形成了钛原子,就能同时发出光和热,太阳就是用原子来作……作燃料的大火炉。
  师:他把热核爆炸又解释了一下。至于究竟是什么原子,又变成了什么原子,你再好好查查资料。总之就是原子的裂变反应,关于这个,咱们说不明白,以后再学好吗?
  生:好。
  师:将来你们当了物理学家,我老了,躺在病床上,你们去看我的时候,先放下给我买的礼物,像苹果什么的,再给我讲这个故事好吗?(众笑)
  生:好。(大笑)
  师:还有没有绝对新鲜的?再找一个同学。(学生争着举手要发言)
  生: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了太阳,所有的庄稼、树木才会发芽、开花、结果?
  师:这个问题新鲜。
  生:没有太阳,为什么就不能开花结果了呢?
  师:植物、草、庄稼是什么颜色的?
  生:绿色。
  师:对,就是因为它是绿色的,绿色的植物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吸收阳光,然后经过它身体内部的一些变化,制造它所需要的营养。(学生插话“产生叶绿素”)不是产生了叶绿素。它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呼出氧气。所以森林是制造氧气的大车间。我们到森林里去散步,觉得空气清爽,因为那里的氧气比较多。但要注意,在夜晚没有太阳的时候,植物就会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所以你们回家告诉父母,睡觉的房间里不要养花。到了晚上,它会跟你争夺氧气。明白没有?好了,不说了。所有课文上的内容,大家基本上都了解了,把课文上讲的都写在黑板上了,那么咱们不用讲了,下课吧。
  生:不行。
  师:你们自己学了那么多的资料,课文也都明白了。你们还想学什么?
  生:我想学分段和文章的中心思想。
  生:我想请老师把这个课文再讲得更细些。
  生:我还想把我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
  师:那你说说什么问题?
  生:就是小水滴为什么能在空中飘浮呢?
  师:你想象的“小水滴”不是形成云时的小水滴,形成云的小水滴其实是雾状的,你看过雾没有?
  生:看见过。
  师:大雾起来了,到处是灰朦朦的。那是什么东西?都是非常非常微小的小水滴。能不能飘浮啊?
  生:可是它是液体呀!
  师:是啊,因为它是雾状的。你去过有瀑布的地方吗?
  生:没有。
  师:你学过《瀑布》这篇课文吗?
  生:学过。
  师:瀑布落在地上,溅起了无数细微的水花,作者说它像什么?“如烟、如尘、如雾”。那个小水滴细到什么程度?细到如烟如尘还如雾。烟和尘能不能飘浮?
  生:能。
  师:如雾,雾能不能飘浮?
  生:能。
  师:就是这个道理,你再好好想一想。我想问这么一个问题,如果我要大家把手里的课本都交回来,然后我再给你们发一张纸,上面印着什么呢?(指黑板上的所有板书)就是把黑板上现在所有的内容原封不动地印下来。我说:“同学们读吧,这就是《太阳》!”你们读得懂读不懂?
  生:读不懂。
  师:为什么读不懂?这不是你们把课文上的内容写在黑板上的吗?你们反而读不懂了?
  生:因为这样太乱了。
  师:太乱了,缺少什么呢?
  生:顺序。
  师:对啦,没有顺序,东一句、西一句。那么咱们给它理理顺序好吗?
  生:好。
  师:我们就按照课文的写法,第一条应该是什么?谁看出来了?
  生:第一条应该是“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
  师:对。(在板书中该条旁边标出①)这是第一,谁看出第二个,就跑上来标序号,不用举手了。下面都是这样,一直标完。
  (此后,学生争先恐后自动跑上来标序号)标出的结果是:
  ⑴太阳离地球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
  ⑵步行去太阳要三千五百年
  ⑶坐飞机要二十几年
  ⑷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⑸太阳是个大火球
  ⑹太阳表面温度有六千度
  ⑺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
  ⑻关系密切
  ⑼形成生态环境
  ⑽产生气象变化
  ⑾杀菌防治疾病
  ⑿没有太阳就没有美丽可爱的世界
  师:下面,我再给你们发一张纸,就按照你们标出来的顺序,⑴ ⑵ ⑶……挨着印下来发给你们。我说“读吧!”这次能读懂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还不能读懂?
  生:它没有互相连接的词语。
  师:没有表明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吧?大家注意,咱们举个例子。第⑴,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板书“(1)一亿五千万公里远”)第⑵,步行要三千五百年。(板书(2)“步行三千五百年”)第⑶,坐飞机要二十几年。(板书(3)“飞行二十几年”)大家细心看,这三条实际上都说了一个什么情况?一个字。
  生:远。




  师:(指板书)这是什么关系?前面一个,后面三个。
  生:是不是……总、分关系。(较犹豫)
  师:对,是总分关系。咱们今天先不说它总分关系。打个比方:这⑴、⑵、⑶三条好像是三个少先队员,这个“远”在前面领着它们,它是什么?
  生:老师。
  师:不是,不是,是小队长。一个小队长领着三个少先队员。注意了,(指黑板)你们写的这一片里面还有好几个小队长。有的就在黑板上面,有的在黑板后面藏着,你们能找到吗?第一个小队长叫“远”。还有哪些小队长?
  生:还有“大”。
  生:还有“热”。
  生:还有关系。
  师:关系怎么样?
  生:密切。
  师:对了,关系密切。四个小队长都找到了。你们把“远、大、热”还有“关系密切”都放在一起,让它们比一比,是不是一边高?
  生:不是。
  师:谁高些?
  生:“关系密切”。
  师:对,“关系密切”高一点。“远、大、热”都说的是太阳本身,而它(指“关系密切”)它不但说了太阳,还连上谁了?
  生:地球。
  师:对,连上了地球。关系是指谁和谁的关系呢?太阳和地球的关系。所以它显然要比别的小队长——
  生:高。
  师:对。在四个小队长中它高出一些来。这样,它还能当小队长吗?
  生:不能。
  师:提拔了,该当什么了?
  生:中队长。
  师:对了,它在课文后半部,我们可以说它是第二中队长。那么这“远、大、热”三个小队长就不能有一个中队长管管它们吗?那么这个中队长该叫什么名字?
  生:叫“特点”。
  师:“特点”,写在小学课本里的,是一些很深奥和很难懂的特点吗?
  生:不是。
  师:都是普普通通的特点,那么叫什么特点?
  生:平常特点。
  师:没有这么说的,但你的意思我懂。
  生:一般特点。
  师:对,第一中队的中队长,应该叫什么名字?
  生:一般特点。
  师:中队长都有了,该不该有个大队长?
  生:该。
  师:大队长叫什么名字?
  生:太阳。
  师:对啦。大队长就叫太阳(众笑)懂了没有?
  生:懂了。
  师:懂了,那么我们休息一会儿好不好?下课。


  第二课时
  第一部分

  师:上一堂课我们找出了第一中队长“一般特点”,找出了第二中队长“关系密切”,也找出了大队长“太阳”。那我要问一问了,谁想当大队长?(学生争着举手)你过来,(一学生上前来)想当大队长不能随随便便就当上了。你看美国竞选,克林顿当选了,他要宣誓:我怎么当这个总统。你也得宣誓。举起手来,(面向大家)我现在为什么让你们宣誓,就是看看你们的行为举止是不是大大方方。你这样扭扭捏捏的,不行,要落落大方。行了,站好了,面对同学。怎么宣誓呢?——“我是大队长,我叫什么什么……”开始。
  生:(举手,笑了)
  师:得严肃一点。
  生:(大声)我是大队长,我叫张凤林。(众大笑)
  师:对不对呀?
  生:对。
  师:对?大队长应该叫什么?
  生:(议论后齐说)太阳。(张生似乎要重说)
  师:你连自己叫什么都不知道。这不行,失去了竞选资格。(叫另一学生)
  师:好了,一本正经,严肃。当大队长是要严肃的。开始宣誓。
  生:我……我是大队长,我叫太阳。
  师:宣誓对了,但这个大队长说话不太利索。先让他当一回好不好?好,过来。(指黑板)把你的名字写在这儿。(该生写“太阳”)谁想当第一中队长?(学生争着举手,师叫另一学生上前)你说话是不是比他(指“大队长”)利索?
  生:是。
  师:好,来宣誓。
  生:我是第一中队长,我叫向铁。(学生在下面大声提醒此生,争着举手)
  师:怎么都不知道自己叫什么名字,不行,你又落选了!(另一学生跑上来)
  生:(严肃地)我是第二大队长,我叫“关系密切”。
  师:去,去去……哪来的第二大队长?(把他用手送回座位,学生大笑。又叫另一生上前)
  生:我是第一中队长,我的名字叫“一般特点”。
  师:(对大家)注意啊,咱们考考他。(指黑板上的“太阳”)大队长坐在这儿了,你觉得你应该坐在哪里?
  生:应该坐在大队长的下面。
  师:那是副大队长的位置。
  生:(指“太阳”的后面)坐在这儿。
  师:坐在这儿,位置倒是对,但是一共几个中队长?
  生:两个。
  师:一共两个中队长,如果你坐在这儿,那让第二中队长坐在哪儿?(对另一学生)你来告诉他坐在哪儿?
  生:(上前指在“太阳”的后面说)第一个在这儿,第二个在这儿。(指“太阳”后面的上、下两处)
  师:他说第一个在上面一点,第二个在下面一点对吗?
  生:对。
  师:这是画表格的基本知识。(对学生)因为后面还有很多少先队员,所以第一和第二要离得远点儿,这儿写第一,叫什么?
  生:一般特点。(在黑板上写“一般特点”)
  师:对,第二个谁来?那位女同学,看来女同学比男同学稳当。每个同学都要记住:我们学习,第一要积极,第二还要稳妥。光积极,浮躁了就不行了,明白了没有?我们学习,既要积极,又要扎实,扎实就不能浮躁,(对女生)好的,你来宣誓。
  生:我是第二中队长,我叫“关系密切”。
  师:这多好!(面向黑板)你往哪儿坐?
  生:我往这儿坐。
  师:对了,写在这儿。(学生在黑板上写“关系密切”)大家注意了,现在大队长有了,两个中队长也各就各位了……(学生站起来争着举手)浮躁!你们知道我要说什么?就先举手?我要说什么呀?
  (大家无语,教师又问一个学生)
  生:老师要选小队长。
  师:不对,坐好,注意听我说,一定要把话听明白,经过思考,再积极地发言,明白没有?
  生:明白了。
  师:大队长在这儿,两个中队长在这儿,但他们各坐各的,还没有产生联系。谁能想出个办法,给它们之间建立领导关系。
  (一学生上前在“太阳”后面画了两条斜线分别连接到“一般特点”与“关系密切”)
  师:这样连接可以不可以?
  生:可以。
  师: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学生无语)我往这里(“太阳”后面)画一个括线行吗?
  生:行。
  师:除去这个括线还有什么办法?
  (一学生走到黑板前在“太阳”下写“ ≡ ”,在“一般特点”下写“1:〓 ”,在“关系密切”下写“2::〓”)
  师:很有意思,你们看明白没有?
  生:明白了。
  师:他是三道杠(指“太阳”)代表着大队长的标志。(指“一般特点”)这儿是两道杠加个“1”,代表第一中队长的标志。(指“关系密切”)这儿是两道杠加个“2”,代表第二中队长的标志。非常聪明,非常形象。下面再看,(在“一般特点”后加一括线)谁知道这儿该写什么了?
  生:该写第一中队长的三个小队长。
  师:叫什么?
  生:叫“热、大、远”。
  师:顺序不对,叫什么?
  生:叫“远、大、热”。(学生去板书)
  师:我们趁他去写字,来读一读课文。大家拿起书来,课文一开始就是一个传说,刚才你们说得很有意思,你能读得很有意思吗?
  生:能。
  师:就像一位老太太在给小朋友讲故事那样读,谁能读?没有被我叫过的同学举手?(叫一学生上前来)会讲故事吗?能不能读得很吸引大家?好,开始。
  生:(读)“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
  师:哎,如果老太太这样讲故事,你们愿不愿意听?
  生:不愿意。
  师:我给读一遍,注意听。(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又学着有感情地读,但读得疲软无力,速度太慢)
  师:你们听着要不要睡着了?(众笑)你先回去,好好学怎么读,一会我还叫你,看看你下一次读得比这一次有没有进步。大家一起拿起书来,别人打拍子是唱歌,咱们打拍子是读课文,好不好?看着我的手,开始。(教师“打拍子”做手势,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大家齐读得不错,谁来自己读?(一学生很有感情地读)
  师:这才有意思吧?刚才那位同学再读一次,他读得如果有进步,大家给他鼓掌好吗?
  生:好。
  师:你敢不敢要掌声?
  生:敢要。
  师:那得看你的行动,你光说要,人家不给你,你也没办法是吧?好,开始。
  (这个学生很有感情地读,读得确有进步。学生一齐给他鼓掌,并站起来争着举手)
  师:我知道你们一定读得很好,那就不用读了。
  师:看看那边“远”有几个少先队员?(指黑板)
  生:三个。
  师:谁能把这三个都写上,不许写错。谁没单独发过言,单独读过课文,单独上过黑板的举手。好,你来把三个都写上,大家看书,后面的不是故事了,大家能读得有意思吗?
  生:能。
  师:这就应该读出语感来,怎么读,还看我来“打拍子”,开始。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后半段,读得很有语感)
  师:多好,谁想读?(一学生朗读)
  师:谁敢跟他比?(另一学生朗读)
  师:大家当评委,用五个手指给他亮分。好,主要是四分和五分。那个同学瞎给,你凭什么只给人家一分?(众笑)不公正。再找一位(指另一学生)谁敢跟他比?他读完后,咱们全班马上站起来跟他比着读。(学生朗读课文)
  师:大家跟他比,开始。(学生齐读)
  师:给自己亮分——都是五分啊!
  生:对,对!
  师:好,有四分的。这比较实事求是。我要问一问,刚才你们读的时候,强调了哪些内容?你有感觉吗?
  生:我认为强调了“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还有“三千五百年”什么的。
  师:概括一句话,强调了什么?
  生:主要强调了数字。
  师:用数字来说明问题,最具体,一听就明白,所以写说明文举例、列举数字,是非常重要的写作方法。刚才读的时候,除去强调了数字以外,还强调了哪些内容?
  生:强调了“日夜不停地走”。
  师:是啊,日夜不停地走啊,走啊,还得走三千五百年,多远啊!强调了数字和一些关键语句,那么表现的是什么?
  生:远。
  师:我们在朗读中,通过声调和语气的变化,强调了这些具体的数字和词语,就表现了远。这就是朗读的真谛,这就叫读出了语感。(指黑板)下面大家想一想,“大”这个小队长有几个少先队员?(生答只有一个)就一个少先队员还能画括线吗?
  生 :不能。
  师:那该怎么表示?
  生:画一条横线。
  师:对了,画一条横线。(在“大”字后画一条短横线)谁来写出这个少先队员?(一学生上黑板写)大家打开课本第二段,像刚才那样有语感地读出来,想想读时要强调什么?这回我不打拍子,你们自己能不能读好?
  生:能!(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师:非常好,你们读得这么好,我都要感动得流出眼泪了,现在男同学读一次,开始。(男生齐读)
  师:女同学超过他们。开始。(女生齐读)
  师:好,温柔中,内蕴着力量,很好。(指刚才学生写下的“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这个“抵”字在这儿当什么讲?
  生:说它和太阳一样大……
  师:那个“抵”字怎么讲?
  生:比的意思。
  师:才能比得上太阳,也可以,换一个更接近的。
  生:顶。


  第二课时 第二部分

  师:对了,你过来,(此生上前)你学过《赵州桥》没有?
  生:学过。
  师:赵州桥的栏板非常漂亮,上面雕刻着许多花纹。其中有一个栏板刻着两条龙,它们各自伸出前爪来,“互相抵着”,什么意思?(与学生互伸右手,掌心相抵)
  生:顶着。
  师:对了,这个“抵”字在很多情况下都是“顶”的意思,敌人来了,我们抵抗。就是跟他顶着打。明白了吧?看看下面“热”有几个少先队员?(在板书“热”后面加一个括线)
  生:三个。
  师:谁来写?(学生争着举手,教师请一位学生上前写)好啦,我们还来读课文,我找一位没读过的同学。哎,你没读过,你敢不敢读?
  生:敢。
  师:敢,那就开始。(学生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教师纠正“虽”字的读音)
  师:读得挺好,就是读错段了。(众大笑)应该读第三段。(学生重读第三自然段)
  师:(打断)哎,她强调出该强调的内容没有?
  生:没有。
  师:所以就不能表现太阳的热。(学生争着举手)干嘛不让人家锻炼呀?你再读一次。(生重读)
  师:很好,大家一起读一读,前两句要压低点,才能显出第三句的高潮来。没有低就没有高。这叫辩证法,将来你们就知道了。开始。(学生齐读)
  师:很好,我还想听一个平常读得最好的同学来读,你给推荐一个读得最好的。(大家争着举手)如果是你,你就说“是我”。(学生说“是我”)
  师:那你就来读。(该学生读课文)
  师:(打断)我教给你这样读,你拿这个“大火球”来吓唬吓唬大家。(众笑)看他们害怕不害怕。你要想吓唬他们,就要注意你的语气了,大家注意听。(学生读)
  师:(很有语气地范读)“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这样来读。(生再读)
  师:对,你提议一下,谁来和你比呢?
  生:刘云吧。
  师:刘云,你读。(刘生读)
  师:非常好,好啦,大家看黑板,(指板书中的“六千度”)太阳的表面温度有六千度,谁能在这儿用另外一个方法表示出摄氏六千度?
  (一学生上前在黑板老师刚画好的括号里写出“6000℃”)
  师:对不对?
  生:对。
  师:(指板书“℃”)这个小圆圈表示什么?(生答:表示度)这个英文字母“C”表示什么?(生答摄氏度)对,这里又说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在板书“估计”下画一个括号)这个“估计”,谁能用一个数学符号来表示?
  (一学生上前在黑板前犹豫,其他学生在下面小声提醒他,后在括号内写下“≈”)
  师:他画了一个约等号来代表“估计”,可以不可以?
  生:可以。
  师:那么“估计”是什么意思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明白了我就不讲了。(指板书“关系密切”)大家再看“关系密切”这个第二中队长,先看看一共有几个小队长?(学生思考,议论。教师指四位学生上来板书第二中队各小队长)让他们写着,我们还来读课文。现在你们自己练习一遍,读第四段。(学生各自朗读第四段)
  师:好,现在咱们进行朗读擂台赛。(学生争着举手)听我说,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的那句读给大家,读完了,你想一个人,点他的名字,叫他跟你比。
  (指一学生读,该生读得鼻音很重,声音显得有些瓮声瓮气)
  师:他读得好像是神话故事里藏在老槐树背后的老爷爷在说话一样。(众笑)再放轻一点,速度再快一点。不然这样没法跟人家比。(生又读)
  师:好啦,点谁的名?
  生:徐强。(徐生读)
  师:谁是胜者?
  生:徐强。
  师:好啦,对大家鞠躬,坐回去吧。谁还想当擂主?(学生争着举手)没读过的来读,先想好跟谁比。
  (指一学生读,该生读完后又点一人读)
  师:可以,你要注意保护嗓子。(该生嗓音有些哑)大家看这儿,(指刚才学生写的板书)对不对?
  生:对。(至此,第二次学生板书的全样为):





  师:现在大家看看你们第一次写的黑板,还有哪一条没有往上写?一齐读出来。
  生:“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师:这一条,该往哪里写?
  生:往“关系密切”那里面写。
  师:算“关系密切”这一中队里的一条?大家同意吗?
  生:不同意。
  师:不同意,请发表你的见解。
  生:它应该是副大队长。
  师:副大队长?写在“太阳”下面?这个副大队长是个外国人,它的名字那么长!(众笑)
  生:应该写在那儿……空白的地方。(指黑板)
  师:写在这儿?(指着黑板上的一块空白)为什么要写在这儿?是不是因为这儿是空白?
  生:不是……(说不明白,停住了口)
  生:我把它写在“一般特点”和“关系密切”中间。
  师:写在这儿是不是?(指两词的中间)写在这儿,它算什么职位?还有别的意见没有?你不能把它放到正确位置,说明你对这句话在课文里的作用和地位还不了解。
  生:我认为应该放在整个内容的最后面,右边。
  师:是不是这样的?(在所有板书后加一个大括线)
  生:我就是这样想的。
  师:整个括起来,写在这里,(指刚画的最大的括线之后)还有没有这样想的?
  生:有。
  师:(指最大的括线后)这是第一种(在括线后面加写①)还有第二种,在第二中队“关系密切”后面画括线。(老师画线)同意第一种的举手,(大部分学生举手)同意第二种的举手。啊!一个人。注意啊,真理有时候就在少数人手里。咱们就这两种意见辩论辩论好吗?
  生:行。
  师:同意第二种的那一个同学起来,说出你的道理。谁能驳倒他的就发言。想说话就站起来说,不用举手。
  生:因为它最后说“没有太阳,就没有可爱的世界。”如果说是第一种的话,就成了太阳的特点了,一般特点。其实它说的还是太阳和地球的关系,所以放“关系密切“后面。
  生:我觉得应该写到最后,因为这句话是起一个总结的作用。
  生:我赞同第一个意见,因为它如果写在“关系密切”那儿的话,就跟“太阳”没什么关系了。所以要这样合起来讲一个意思。
  生:我认为课文里讲的这个是一个最后的总结。这里边把太阳的作用也写出来了,应该包括太阳的特点。这样就可以起一个总结的作用。
  生:我同意第一种,因为它在课文的最后起了一个总结的作用。主要还是写太阳的功能。
  生:我同意第二种,因为它在最后一个自然段,如果它起了一个总结的作用,那它就会另起一个自然段,而不是在这个自然段里写。
  师:现在同意第二种意见的同学增加了力量。
  生:我同意第一种,它虽然在第八段的最后一句话,可是它还是起到总结的作用。因为要是没有总结,就不知道没有太阳的危害性。
  生:我觉得应该是第二种,因为这一句话不一定非要总结全文,它实际上总结了密切关系。
  生:我同意第一种意见,这句话整个儿地概括了前面所有的内容,所以应把它单独写在最后。(还有许多学生要说)
  师:好,我知道大家还有很多话要说,但时间已经很长了,那么经过这一段辩论,持第一种意见的同学已经被第二种意见的同学说服了没有?(学生答没有)
  师:那么坚持第二种意见的同学,是不是被第一种意见的同学说服了?(学生答没有)
  师:谁也不服谁,怎么办?要不要我来讲。
  生:要。
  师:谁要我讲谁就是懒汉!(众笑)我告诉你们一个方法好不好?
  生:好。
  师:你家里如果生活中有了富余的钱,往哪儿放?
  生:银行。
  师:存在银行里面,是吧?现在我们学习中有了疑问,你不要钻牛角,钻牛角钻进去了往往就出不来了,而且耽误时间。怎么办呢?你也先把它存起来。(板书“存疑”)这叫“存疑”,把疑问存在这儿,先往下学。也许学到什么时候,回过头来,这个疑问就解决了,好不好?
  生:好。
  师:咱们先做个练习:课文后面的练习题里面要求我们用“如果……就”造句。要是我现在就让你们造句,肯定没意思。“如果天气下雨,我就带雨伞。”“如果我病了,就请假。”这样练习还有没有意思?
  生:没有意思。
  师:咱们换个样子。(把“如果”写在黑板上部的空白处,把“就”写在黑板下部的空白处)怎么说句子呢?“如果……”后面的话,必须说“一般特点”里的内容。比如:“如果太阳离我们很远”——“一般特点”里的所有内容都可以说。“就……”的后面要说“关系密切”里面的内容。比如:“就不能杀菌……”。就像这样来说,谁能说?
  生:如果太阳表面有六千多度,就能杀菌防治疾病。
  师:“如果”和“就”后面的内容是从上、下两部分板书中选出的,这一点对。但句子有问题:太阳实际上就有六千度,不能再假设它——假想它有六千度。
  生:如果太阳表面温度不高的话,就没有杀菌、防治疾病的作用。
  师:这个假设就对了。因为太阳的温度就是很高,我们假设它不高。是假想的情况。
  生:如果太阳表面温度没有这么热,就没法形成气象变化。
  师:好,看来这样说难不住你们。我再加点难度行不行?
  生:行。
  师:在“如果”后面加个“不是”,再加个“而是”,这回说吧。
  生:如果太阳表面温度不是六千度,而是两千度,就不会有杀菌作用了。
  师:完全可以。
  生:如果太阳离我们不是一亿五千万公里,而是很近,那就不会形成生态环境。
  师:对,太热了也就不会形成生态环境了。
  生:如果太阳不是离我们很远,而是很近,就形成了生态环境。(众笑)
  师:嗯?
  生:就能杀菌、防治疾病。
  师:对,你说得很对,不但能杀菌,而且连人也杀了。(众大笑)你再好好想想。
  生:如果太阳不是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的话,而是五公里的话……
  师:(打断)你怎么那么多的“的话”?不要“的话”“的话”,直接说。不要慌,大家不要笑,给他个好环境,让他慢慢说。
  生:如果太阳离我们不是一亿五千万公里,而是很近的话,(众笑)就不用坐航天飞机了。
  师:刚才我说过,一要积极,二要稳妥。光有热情不行,我们要求“就”的后面说什么内容,忘了吗?
  生:如果太阳表面温度不是六千度,而是一千度,就不会有植物和动物。
  师:看来还是难不住你们,再增加点难度好不好?
  生:好。
  师:“就”后面再加一个“也”,加一个“更”,再加一个“当然”。
  生:啊,这么长?
  师:互相商量商量,可以小组讨论。(学生之间互相议论纷纷)
  师:好,注意,你来试试,慢慢说,不要着急。
  生:如果太阳离我们不是一亿五千万公里,而是很近,就不能杀菌,防治疾病,也不能形成生态环境,更不能形成气候变化,当然也不会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师:对不对?
  生:对。(同学热烈鼓掌)
  师:完全正确。谁能比他更利索一点?要求很高,要比他说得好。
  生:如果太阳表面温度不是六千度,而是四千度,就不能形成生态环境,也不能杀菌治病,更不能形成气候变化,当然不会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众哗)
  师:怎么还来个“不会”呢?把“不会没有太阳”去掉就都对了。不说了,我知道你们都会了。现在这个“如果……就”不只会造句了,还应该起到另一个作用。(把板书“存疑”两字圈起来)这个问题也应该解决了吧?现在意见统一没有?应该是第一种意见还是第二种?
  生:第一。(也有个别说第二)
  师:还是不统一。我再教给你们一个方法,看这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表面上只说太阳和世界的关系,实际上你们看看它的措辞,“如果没有太阳”,没有什么样的太阳?必须是没有这么远、这么大、这么热的太阳,才不会有这个世界。如果那儿也有一个太阳,但它既不远,也不热,也不大,就能有美丽可爱的世界吗?
  生:不行。
  师:所以你们说这句话应该是全文的总结呢,还是第二中队的总结?
  生:全文的总结。
  师:全文的总结。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全课,大家看黑板:这好像什么呀?——大队长带着中队长和小队长以及全体少先队员开了一次大队会,最后是谁出来给大队会做了一个总结?
  生:老师。
  师:对了,辅导员老师出来了,作了一个总结。辅导员老师说什么了?
  生: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师:对了,辅导员老师最后说的就是这句话。刚才有同学提问说“我还不知道这一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现在知道没有?
  生:知道了。
  师:那么你再看看黑板,实际上你一看黑板,课文的分段也就知道了。我相信你们绝对都知道了,不用再说了,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我还想问,为什么太阳那么大,我们在地球上看它只有盘子那么大呢?
  师:(问大家)这个问题他该不该问?
  生:不该问。
  师:他问了,也好,大家说,他自己能不能解决?(生答能)怎么解决?
  生:读一下课文就知道了。
  师:(对提问的学生)你读一下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生:(读)“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了,所以我们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师:我现在用你刚才的问题来问你,请你回答,“太阳既然那么大,为什么在地球上看它只有盘子那么大?”
  生: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了。
  师:对呀,读一下课文就懂,这样的问题,你自己说,该不该提?
  生:(不好意思地摇头)不该 。
  师:还有什么问题吗?(无人举手)你们没有问题,我可要问你们了。
  生:问吧。
  师:(拿出一双小绣花鞋,八九厘米长) 这是一双小绣花鞋,昨天你们学校展示课外活动小组的制作成果,而且进行义卖活动,我买了这双漂亮的绣花鞋。今天拿到了课堂上,是想问你们:课文上说,太阳与地球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那么这双美丽可爱的绣花鞋与太阳有什么关系?
  生:这双绣花鞋的材料里面有棉花做成的布,棉花是植物,没有太阳就没有植物,也就没有这双绣花鞋了。
  师:说得有道理,但我不用棉花,而全用丝织品,比如绸缎来做。
  生:绸缎是蚕丝做的,蚕是动物,也离不开太阳,没有太阳,这双鞋也不会产生。
  生:不管用什么材料,都得人来做,没有太阳,人都活不了,谁去做鞋?(众笑)
  师:啊,你一句话就从根本上否决了!很彻底。但能不能再从别的方面分析分析呢?我主要想看看你们会不会分析。
  生:做鞋得用针,针是钢铁的,没有太阳就没有钢铁,也就不会有鞋。
  师:“没有太阳就没有钢铁”,这句话需要研究,地球里的铁矿可不像煤炭一样,铁是一种基本元素,原来就有的。
  生:那炼钢炼铁也需要煤炭,煤炭就和太阳有关了,不能炼钢就不会有绣花针了。(鼓掌)
  生:还有,做鞋要用浆糊,浆糊是面做的,面是小麦做的,小麦是植物,植物是靠太阳生长的,所以没有太阳就不能做绣花鞋。(众笑)
  师:好好,逻辑性非常强,一步跟一步,一环套一环,真有点天衣无缝了。
  生:还有一点最简单的,做鞋需要用眼看着,没有太阳,一片黑暗,怎么做鞋?(众笑)
  师:我晚上在电灯底下做。(众笑)
  生:还是那个理由,没有太阳一片黑暗,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不能做,当然发电机和电灯所用的一切东西都不能做。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很会分析问题。其实,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也没有你们,我们都没有了,还讨论什么绣花鞋?(众笑)今天我们的课上得非常好,非常愉快。但也有遗憾。大家在课前查阅记录了许多资料,但因为时间关系不能请大家展示自己查来的资料了。每个同学都有这么多,如果都说的话,几节课也说不完,但可以肯定,同学们在课前积极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而且记录下来,这是非常好的学习习惯,今后还要继续发扬,今天没有时间让大家展示,非常遗憾,我这里说声“对不起”。
  生:没关系。
  师:好,今天的课我们就讲到这里,下课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2:42:36 | 只看该作者
小学语文评课:《晚上的太阳》评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由我来评吴老师的课,我感觉我只是像只蜜蜂,而吴老师的课堂就像是个花园,我不是来评课,而是来采蜜的。吴老师是位钻劲很足、力求完美的老师,和她在一起研究课,总能听到她充满智慧的语言和巧妙的构思。听完这节课,我想大家都能感受到吴老师丰厚的教学底蕴。现在我们不少语文老师都说语文课越来越难上了,好多有识之士也大声疾呼要“简简单单上语文,可是就连他们似乎也没有把语文课上简单。那我们为什么会把简单的事情反而搞复杂了呢?原因有一条,就是怕别人说没有新意,没有亮点。今天吴老师这节课,表面上看上去,也很平淡,也没玩什么花样,但是简单中求真,简洁中求实,上得扎扎实实,亮点就藏在那一个个精心处理的环节中。下面我就把从吴老师课堂上采集到的花絮和大家一起共享:
  第一:我认为吴老师突破文本的切入点抓得好
  晚上的“太阳”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处理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吴老师在处理这篇教材时,就抓住爱迪生说的两句话作为切入点,引领全文的教学,使烦琐的内容一下子就变得简洁清晰,从这个切入点进去,我们可以看见整个课堂的教学流程很顺畅,重点难点的突破也很到位,让教者、学者、听者都能感受到两个字“轻松”。可见吴老师对教材吃得很透,钻研得很深。从吴老师的这堂课中,我深深感到,只有认真钻研教材,在深入上下工夫,浅出上做文章,准确地把握教材,艺术地处理教材,善于运用教材中最有价值的地方,合理裁剪,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一种简约。
  第二、我认为吴老师在这堂课中情感体验的激发点抓得准
  吴老师抓住“急“和“爱”两个字做全文的情感点,在读中感悟,在说中体会,我感觉做得非常好。让学生感受到急,吴老师在课堂上和学生有这样一段精彩的对话:吴老师问:这段话中,哪句话最牵动你的心?一个学生读了第二句。吴老师就问他:你心里感受到什么?可那个学生一下子没有答出来,冷场在那里,这时吴老师没有请他坐下,而是鼓励他说:你可以再读一遍,相信你能感受出来。那个学生又读了一遍,这一次这个学生答出来了,吴老师又说:我觉得你读得还不够急,你再读一遍,那个学生又读了一遍,读得比刚才进步多了。就是这个细节的处理,让学生在读中真正感受到了急,而不是老师强加给他的那种感受。语文教学所谓的亮点,其实首先就是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学生把课文读得有感情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就体会出来了。吴老师这节课中,就很注重围绕一个急字、一个爱字,引导学生去读,在读中和课文中的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
  第三、我认为吴老师在这堂课中语言表达的训练点抓得实
  吴老师的课堂上很注重学生语言表达的训练,这节课上,吴老师的两个故意和两个对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故意是把课题上的双引号故意漏掉,让学生去发现,创设一个良好的说话机会,还有一个故意是把句中的几个关键词漏掉,让学生体会到这几个词语的重要性,即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又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创设了说话机会。两个对比,一个对比是手术前后人物表现的对比,吴老师出示插图,创设一个说话的情境:手术前医生怎么样,妈妈怎么样,爸爸怎么样,爱迪生怎么样?现在手术成功了,医生会怎么样,妈妈会怎么样,爸爸会怎么样,并出示一个简单的提示句式,在这个对比中,学生前后联系,情感被很好地激发了出来。还有一个对比是开头和结尾的一个照应对比,开始教学的时候问,这是一个怎样的晚上,全文结束了。老师又问:刚刚上课时,同学们说了这是一个风雪交加油灯很暗的晚上,是一个妈妈突然生病,急需手术的晚上,是学完了课文,再想想,这是一个怎么样的晚上?学生的情感再一次地被调动,也再一次的被故事所感动。听完吴老师的课,我想起一个特级老师说的话:生活有真爱,细节有真情,语言有温度,字词知温暖。吴老师的课,在很多细节的处理中,都能让人感受到了语言的温度,字词的温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7 06:4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