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089|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二年级语文母亲的恩情教后反思及听课评课记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19:53: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今天,终于把《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上完了,随着下课铃的响起,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节课感觉还是比较满意的。这节课总的来说,上的比较细致,一些词语如忙着、湿润、生机勃勃等一些重点的词语,我都让学生理解体会并说话。第一自然段让孩子们自由读后,我就让他们谈体会,“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大部分孩子都抓住了文中的句子,并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有个孩子说:我知道孟郊要出远门了,他的母亲深夜还在忙着给他缝补衣服。孟郊的母亲很爱自己的孩儿。我抓住这点“你从哪句话看出来了?”学生把“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读了出来。接着让全班齐读这句话”从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你知道了些什么?”有的说“我从一针针一线线这个词语知道母亲缝衣服的时候缝得非常仔细”有的说“我知道夜深了就是三更半夜的意思,三更半夜了,母亲都没有睡觉,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给孩儿缝补衣服,因为明天她的孩儿就要离开她了,所以她连夜缝补衣服”。我又一次为孩子的深刻体会而感动。
    “是呀,从这个句子看出,母亲是多么——”(引读)接着的环节是用“忙着”造句,有一半的同学都举手发言了,刚开始有几个同学只是说了谁在忙着怎么样。我说要用时间、谁在哪里干什么。这样一指导,后面的同学都说得比较好。这一自然段有一个省略号,我抓住省略号进行扩展,“母亲除了担心孩儿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她还会担心什么呢”孩子们都说得很精彩。
    第二自然段我又抓住两处地方,一是母亲说的那句话,除了指导孩子们读出母亲牵挂、担心的语气之外,我还让他们进行表演,演一演母子分别图;二是抓住“又多了几根白发”“湿润”为什么母亲会多了几根白发,孟郊眼睛为什么会湿润呢?学生的理解都让我比较满意。
    第三自然段我重点讲了生机勃勃的用法,让学生学会用词;并让学生知道母亲好比太阳,孟郊好比小草,指导反问句的朗读。这个环节里,班上的男孩子读反问的语气,总读得不好,有两三个男生不专心读,我差点发火了,忍了又忍……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19:54:12 | 只看该作者
反思:后面的处理并无什么独特之处,也只是重在让学生朗读好,我就带过了。整节课看来,虽然有不少让人感动的地方。但是我也在思考,我这样处理教材合适吗?听过不少专家讲座,提到低年级的阅读课只要让学生读好、背好,能理解课文的意思就可以了。那么我这节课细到一词一句的理解、用法,会不会不适合低年级阅读教学呢?因为有的老师就觉得低年级阅读课不用对文章进行细细分析,到中高段阅读课细读精讲才比较合适。但是我这样教法,又觉得本班的孩子挺适应的,他们现在如果能从一词一句当中可以理解文中的内涵,岂不是更好?对于以上种种困惑,加冰感到好迷惘。希望各位同行能给我指出一条明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19:54:52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反思

《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是借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诗演化而成的一个故事。课文前半部分是一个相对独

立的故事,描述了母亲在孟郊出远门前,深夜缝补衣裳、清早村边送别,以及孟郊看见小草沐浴着太阳

的光辉,而触景生情感念母亲恩情的情景。后半部分引出诗歌,介绍了《游子吟》一诗的内容及写作的

情况。文章语言质朴,意境纯美,感情真挚。全文用一个感人的故事,一首动人的诗,歌颂了母爱的无

私、伟大,激发起人们对母亲的感激和报答之情。

本文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故事展现了诗歌的意境,诗歌浓缩了故事的内容。教学本课时,为了让学生

感受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和挂念,理解《游子吟》的意思,我在学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语言渲染,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披情入境,联系自身的感受,体会母爱,感悟亲情,从而使学生懂得应该从小体贴

、孝敬父母,用实际行动来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一、语言渲染,感悟母爱

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深切地感受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我请学生仔细朗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母亲对儿

子关爱的语句。感情朗读,用心体会。在朗读的基础上,我深情地设问,母亲是在什么时候给儿子缝补

衣裳的?她是怎样缝补衣裳的?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体会,经过了一天的劳作,母亲应该很劳累了,可

是为了给儿子缝补衣裳,,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母亲对儿子多么关心啊!指导学

生感情朗读。老师进一步引导,夜深了,此时人们早已进入了梦乡,就连星星都已经--困得眨眼,可

是母亲却不顾疲倦,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母亲对儿子是多么疼爱啊!请学生更加深情

地朗读。接着,老师进一步渲染:在万籁俱寂的深夜,在人们进入梦乡的深夜,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

一线线地缝着。油灯的光线是那么的微弱,母亲缝得眼睛都酸了,可是,母亲却还是——一针针一线线

地缝着。母亲缝着这一针针一线线,她仅仅是在缝补衣裳吗?这一针针一线线缝进去的是母亲对儿子深

深的情,浓浓的爱啊!母亲一边缝一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然后,我请

学生想象,母亲还会想些什么。学生在老师声情并茂的语言渲染中,在插上翅膀的想象中更体会到了母

亲对儿子的牵挂,更感悟到了母亲对孩子的恩情。

二、情境表演,感受母爱

学生体会了母亲深夜缝衣的恩情以后,我继续引导学生感受母亲清早送子的深情。母亲虽然缝补到深夜

,但第二天一大早,她就起床了,她在干什么?引导学生朗读“第二天清早,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

这时,母亲舍得孩子离开自己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我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的话:郊儿,你可要早点儿

回来呀!此时此刻,母亲有许多话要对孩子说,她可能想对孩子说什么?请学生说一说,感受一下母亲

对孩子的牵挂、难舍和担心。但是,千言万语凝成了一句话: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孟郊感受到

了母亲的关爱了吗?请学生朗读描写孟郊的句子,说说孟郊的心理感受,体会母亲头上的白发是为了儿

子操心而多出来的,母亲对儿子的恩情是情深似海啊!接着请学生演一演当时的情景,进一步感受母亲

的牵挂!

三、联系生活,报答母爱

在学习孟郊看见小草沐浴着太阳的光辉,而触景生情感念母亲恩情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会

母亲的恩情就像阳光这句话的意思!让学生说说平时自己的妈妈是怎样关心爱护自己的,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要为妈妈做些什么,才能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学生每说一件自己要做的事,

我就追问:你这样做了,就可以报答得了母亲的恩情了吗?进而引导学生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

春晖!”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我们做儿女的,无论为父母做什么事

,都报答不了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我们无论为父母做什么事,都是应该的。母亲的恩情对我们孩子来说

比山还要高,比海还要深。像孟郊这样的大诗人也永远铭记着母亲的恩情,在他50岁那年还念念不忘母

亲的恩情,于是写成了这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最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古诗,把情感推向高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19:55:24 | 只看该作者
评课《母亲的恩情》
                                          评课人:潘伟娟
    从古到今,赞美母爱的诗文举不胜举。母爱如缕缕春风,吹开了我们幼小的萌动的心;母爱如丝丝春雨,无声地滋润着我们健康成长。今天,洪老师执教的《母亲的恩情》一课,再一次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母爱是三春晖,是任何寸草心也难以回报的。这篇课文不仅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的好教材,它更是一曲赞美母爱的歌。
    文中的孟郊到了50岁时才对母爱有了如此深刻的诠释。我们的学生只有8、9岁,怎样让学生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受到思想的熏陶和感染呢?洪老师将文中深沉的母爱化作和风细雨,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她将文中深沉的母爱化作字字珠玑,叩打着每个人的心弦。
这一课时主要通过“音乐激趣,品读悟情,课外延伸,”引导学生图文结合,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爱之情,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一、 动情——用音乐拨动学生心弦
  课文导入时学生演唱赞美妈妈的歌,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接着出示孟母头像揭示课题。指导学生深情朗读,奠定情感基础。
   二、品情——用文本感染学生心灵
  在集体交流时,教师相机出示相关句子指导感情朗读,在读中感悟,进而理解古诗。
 1.如:当学生说到“夜深了,母亲……着。”这一句。引导学生抓住“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结合插图展开想象,并通过声情并茂的描述,让学生感受到母亲对即将出远门的儿子的疼爱与牵挂之情,此时,再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学生感受就更深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相关诗句,学生自然想到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2.接着学习第二自然段,在交流后出示: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让学生读后说说母亲的心情怎样?体会母亲的担心、不舍。教学中采用个人读,男女生比赛读,想读的孩子一起读等多种形式朗读,让孩子们充分品读课文,十分符合苏教版教材大纲精神:读中悟,悟中读。这时让学生理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我想应该比较容易了。
3、 第三自然段学生自由读悟这一段后,引导看图说说小草长得怎样?学生肯定会说“旺盛、碧绿”等,这时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生机勃勃”。老师在教学这段时,采用了图文结合的办法,让学生看图,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他心里想什么?在学生对故事有了深入的了解之后,让学生带着情去诵读《游子吟》一诗,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
4、最后教师举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再一次深刻体会到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母爱是三春晖,是任何寸草心也难以回报的。
 三、续情——用实践影响学生行为
    在学生体会了母亲对孟郊深深的疼爱之情及孟郊的报答母恩之心后,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母亲关心自己的事情,再引导学生自己设计一份实践作业,送给妈妈一片爱。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升华、延续热爱母亲的情感。
总之,这节课仙老师不但营造了一个充满“磁性”的课堂环境,还为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敬母课,更为在座的每个人高唱了一曲颂母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19:55:51 | 只看该作者
《母亲的恩情》评课
从古到今,赞美母爱的诗文举不胜举。母爱如缕缕春风,吹开了我们幼小的萌动的心;母爱如丝丝春雨,无声地滋润着我们健康成长。今天,郭燕老师执教的《母亲的恩情》一课,再一次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母爱是三春晖,是任何寸草心也难以回报的。这篇课文不仅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的好教材,它更是一曲赞美母爱的歌。
       中国有句古话:“要知父母恩,怀中抱儿孙。”文中的孟郊是到了50岁时才对母爱有了如此深刻的诠释。我们的学生只有7、8岁,怎样让学生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受到思想的熏陶和感染呢?这对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挑战。郭老师就有迎接挑战的勇气和信心,她将文中深沉的母爱化作和风细雨,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她将文中深沉的母爱化作字字珠玑,叩打着每个人的心弦。因此,我认为她的这节课是比较美的。这“美”从何来呢?
      一、 从诗入手,理清文路,展示结构美。
    《母亲的恩情》一文是苏教版教材中一个特殊的教学内容——“文包诗”结构的文章。这中结构的文章一般分为两部分:故事和古诗。故事是古诗意境的展现,古诗是故事的凝聚和浓缩。在这节课上,郭老师先从古诗入手,让学生读后质疑(你读了这首诗,想知道些什么),形成阅读的期待,容易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这也是我们新课标中所倡导的:变教师的问为学生的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即问题意识教学法)
     二、 联系课文,理解诗意,领会意境美
     “文包诗”中古诗的意境美是诗人刻意追求的创作性艺术。有句古话:“有境界,自成格,”就是对诗歌意境创造的高度概括。在教学1——2自然段时,老师让学生读完全文以后,问“你读懂了什么?感受大了什么?”学生回答“孟郊的母亲很爱孟郊。”“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母亲很爱自己的孩子?”学生从文中找出母亲为要出远门的孟郊缝补衣服的句子。怎样理解这“一针针一线线”呢?老师处理得细致,学生回答得精彩,这样就引导了学生对古诗的感悟理解。接着老师又抓住为什么要“临行密密缝”?这一问题进行突破,学生通过巧妙地回答,又一次体会到母亲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这样的情景可以用哪几句诗来概括呢?这样从诗到文,又从文回到诗,突出了“文包诗”文章的教学特色。学生通过读课文、划句子、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领会了诗歌的意境美。
       三、 挖掘教材,启发诱导,体验思想美
       诗的后两句是本首诗的点睛之笔,千百年来被后人传诵,它也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句子。儿女对母亲的心意就像那寸草一样脆弱,而母亲的恩情却像春天里太阳的光辉那样温暖,这是一种怎样的深深的爱呢?怎样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呢?老师在教学这段时,采用了图文结合的办法,让学生看图,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他心里想什么?他把“母亲的恩情”比作什么?把自己比作什么?通过指导学生体会文中修辞手法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鲜明性、生动性、形象性。在启发诱导中给学生渗透思想教育,使学生明理、动情,从而触及学生的心灵,诱使情感升华。
       四、 反复诵读,注重体验,欣赏语言美
       在学生对故事有了深入的了解之后,让学生带着情去诵读《游子吟》一诗,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在全文学完之后,师生合作复述文章,教师创造性地引读,把学习时的一字一句连贯一气,也是对文章思想的提炼和升华,同时也说明了教师敢于超越教材。美文还要美读,在这一节课上,主要有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学生之间评价读、古乐伴奏读等,只有引导学生读好,让文章的精彩片段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能“内化吸收”,这样的教学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这节课郭老师不但营造了一个充满“磁性”的课堂环境,还为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敬母课,更为在座的每个人高唱了一曲颂母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19:56:12 | 只看该作者
《母亲的恩情》听课随想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前几天聆听了李老师执教《母亲的恩情》一课,老师以学法为主线,让学生循着“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拓诗境”的步骤展开学习。层次清晰,带领学生真正走进诗人意境,感受母爱,读出感情。

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便是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这一部分的教学充分利用画面激发想象,让学生在脑海中呈现出游子远行前,母亲挑灯缝衣的生活场景,在教师的引导下深情表达。最后在教师动情的描述中很自然的吟诵诗的前两句,慈母爱子的深笃之情就在这一咏三叹中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
    诗的第三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句诗是游子发自内心感恩母爱的表达。诗句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母亲的爱比作三月里温暖的阳光,把游子的心比作春天里刚冒尖的小草。在句式上用了反问的语气:谁说游子的心能报答得了母亲的恩情?在这里,教师抓住了本课的亮点, “生活中父母对你的关爱那件事最令你感动呢?请你说说。”在学生畅所欲言的交流中教师点评并深化情感,让学生在一件件生活细节中体会到母爱的伟大。 声情并茂地吟诵最后一句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但是这节课,我觉得让学生体会诗人对母亲的爱似乎多了点,让孩子体会自己母亲对自己的爱,激起孩子爱母亲,进而爱祖国的情感似乎少了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19:56:20 | 只看该作者
《母亲的恩情》听课反思

今天上午第三节课,姚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一节成熟的课。她执教的是《母亲的恩情》第一课时。课堂上,教师的教,游刃有余;学生的学,积极活跃。

课的一开始,用《游子吟》这首诗导入,学生朗读后,顺带识记其中包含的三个生字“寸”、“报”、“迟”。这样既使学生对整篇课文有了一个初步的预知,又教学了其中的生字,可谓一举两得。

姚老师采用的是分散识字的方法,在朗读每一自然段的过程中识记其中的生字词。有几个词语讲解得十分到位。例如,“几根白发”指名读、齐读后,说说怎么记住“根”,还可以说“一根”什么呢?在这里表示量词。同时,“根”还有其他词语朋友,再请小朋友想一想,“根本、树根、根据……”。再如,“抚摸”指名读后,通过动作演示来理解它,摸一摸学生的头,像这样就叫“抚摸”。接着引导学生看看这两个字都是提手旁,是因为要用到手。最后让学生说说记住它们的好办法。

姚老师还抓住了第三自然段中的长句子,指导学生练读。并再一次朗读《游子吟》,做到了首尾呼应。

最后的写字指导,姚老师同时出示“报”、“抚”、“摸”这三个字,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共同之处。这样,把相类似的生字放在一起指导,就省去了不必要的重复观察,学生也能掌握其中的规律,以不变应万变。

从姚老师的课堂上,我学到的是从容淡定,细致独到,亲切自然……不禁想感叹一句“姜还是老的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9-19 10:0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