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84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及评课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11:11: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1、注重阅读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读书感悟的能力。“以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不是一遍接着一遍的傻读、呆读。而是让孩子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任务、一遍读有一遍读的方法,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乐趣。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如果读书不能激起其内心渴求读的需要,一切外在的强加力都是徒劳的。要培养孩子“口诵心惟”的最好办法就是激发孩子主动读书、积极探究的兴趣。我在这一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孩子参与到童话中来。新课伊始,我出示小松树和大松树贴图,画片(可以用水彩笔画简笔画)。在孩子们进入情境,激起兴趣后,老师顺势提出问题,激发其听故事,学故事的兴趣。

    2、联系生活,实现情感迁移。

    建构主义认为,孩子总是带着一定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参与阅读。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对文本的解读。因此,阅读教学中,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基于基本语义层面,结合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适时点拨,将文本与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链结”起来,实现更深语义层面的解读。风伯伯和小松树说话时是这样的“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摸着头”一词表现了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心爱护。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孩子联系孩子的生活说说风伯伯是个怎样的人,通过朗读孩子们感受到长辈对自己的关爱。然后再让学生体验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爱。

    整堂课较好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点拨者和引导者这一新的教学思想。课堂教学能以人为本,能注重情趣的激发,充分以教材为例子,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成功地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念。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11:11:42 | 只看该作者
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的是山上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行为。教学时应根据根据就低年级学生特点,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本课时我采用简笔画、贴花等形式,运用故事化、儿童化的语言进行教学,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乐于读书、乐于识字、乐于交流。其次,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对话中感悟、体验。通过朗读课文,与文中的人物对话,分角色表演来感悟、理解课文,获得情感体验。教师基本上能够以学定教。无论学生读文还是识字,无论感悟理解还是对话表演,教师都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相应的点拨、引导、示范、讲解等。教师对学生的鼓励性评价基本上是有针对性的。这节课的不足之处:识字教学环节中,学生自主识字体现的还不够充分。如:生字在小黑板上出示之后,应让学生先看看哪些是已认识的,让学生交流一下是怎样认识的。其他学生从中可以受到启发,激发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识字。然后,在此基础上再重点教学哪些不认识的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11:12:23 | 只看该作者
《小松树和大松树》评课稿

(执笔:严  娟)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短小的寓言故事,采用拟人手法,通过描写山上小松树面对山下大松树,先是自我炫耀,接着受到教育,最后惭愧感悟的过程,说明了不能盲目自傲,瞧不起别人,要谦虚谨慎,正确认识自我的道理,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教学中,郭老师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1.搭建对话平台,使学生融入课文情境。教学中如何使思想教育不露痕迹、潜移默化地调动学生的内心感受,老师在教学中采用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环境为学生搭建一个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的平台,使思想教育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创设了风伯伯、大山爷爷和小松树对话的场景,融入课文情境,教师稍作点拨和引导,即达到了教育的效果。

2.注重阅读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读书感悟的能力。“以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绝不是一遍接着一遍的傻读、呆读,而是让孩子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任务、一遍读有一遍读的方法,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乐趣。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如果读书不能激起其内心渴求读的需要,一切外在的强加力都是徒劳的。要培养孩子“口诵心惟”的最好方法就是激发孩子主动读书、积极探究的兴趣。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老师首先让孩子参与到童话中来。新课伊始,老师出示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画面,并进行情境描述。在孩子们进入情境,激起兴趣后,老师顺势提出问题,激发其读书兴趣“小松树看到大松树会对它说什么?读读课文第2小节,画出小松树说的话”。其次是借用表情图,加深情感体验。大松树听了小松树说的话,没有回答。为什么不回答?它脸上是怎样的表情?(微笑)由此可见,这是一棵懂得宽容、会原谅别人的大松树。一年级孩子的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寥寥几笔的表情图再现了对孩子们来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文本情感,有助于帮助孩子理解大松树的形象。

3.联系生活,实现情感迁移。

建构主义认为,孩子总是带着一定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参与阅读,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对文本的解读。因此,阅读教学中,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基于基本语义层面,结合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适时点拨,将文本与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链接”起来,实现更深语义层面的解读。

如:“摸着头”的解读——风伯伯和小松树说话时是这样的“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摸着头”一词表现了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心爱护。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学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话,很好地体验了它对小松树的关爱。

整堂课很好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点拨者和引导者的教学思想。课堂教学能以人为本,注重情趣的激发,以教材为例子,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进行思想价值观的教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11:12:39 | 只看该作者
《小松树和大松树》评课稿
喜欢听低年级的课,孩子们充满童真童趣的朗读,生趣盎然的语言,如春风拂面一样清新,从课伊始,听课老师的嘴角都荡着笑意,我们的感觉是一致的。有感于郭老师的教学设计,层层深入,深入浅出,朗读训练的塌实和语言文字的训练是本课最大的亮点。说实话这篇课文上好很难,看起来故事简单,但寓意却深刻含蓄。听完刘老师的课我再次研读教材,有一些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文中“大松树没有回答。”这句话该怎么理解?刘老师问:小松树那么骄傲,它这样对大松树说话,如果是你的话,你觉得怎么样?孩子们都认为:大松树很生气,而且把气憋在心理的小心眼的形象。从这时开始孩子们对寓意的理解就有点歪了,但这时郭老师又指导学生观察大松树的表情,孩子们就知道了大松树在微笑,老师适时指导,“大松树在微笑,表示……”郭老师这个环节的设计有效地帮助孩子了解了大松树的品性。整堂课,郭老师通过读一读、说一说、演一演等活动环节,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感,也感悟了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及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8 04:3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