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621|回复: 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课程培训-小学语文》问题解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8-1 07:2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请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是怎样的?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加速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呼唤高质量的基础教育。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21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技术革命和由它引发的经济革命,重新塑造全球经济的世纪。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社会知识化是21世纪的三大特征。也有人认为,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称之为“以创意为基础的经济”。可以预言,在21世纪,人类一方面尽情地享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度信息化带来的种种恩惠,一方面进行更加激烈的国与国之间经济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实质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民族素质的竞争,是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教育的竞争。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引发了一场“知识革命”。近30年人类知识总量翻了一番;未来的30年知识总量将翻三番。随着“知识爆炸”,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知识更新周期已缩短为2—5年,网络技术更新周期缩短为8个月。有的专业的大学生进校时学的知识到毕业时有些已经陈旧。知识结构体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科细化、过分系统的以传授知识为特征的体系,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成为主流、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世纪,人才的语言、文化、知识、视野必须全球化、国际化。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学习、创新和创造性应用知识的能力,终身教育与创新将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另外,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化,正在改变人类文化的传递方式,也正在改变着教育。教育突破现有的时空,实现资源的跨时空共享。这必将引起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过程、教育组织等重大变革。


  同时,新世纪人类面临各种困扰自身的问题,如,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战争、贫困,这些问题都是人类自身行为造成的。从教育上说,这些行为的产生与“维持性学习”形成的“撞击式思维方式”不无关系。为了迎新未来的挑战,要由“撞击式”思维方式转变为“预期性”思维方式,相应地要由传统的维持性学习,转变为创新性学习。


  为了从容面对科技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挑战,为了在本世纪中叶基本上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使我国的基础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提高民族创新能力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和优势。正如江总书记指出的:“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吹响了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的号角。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8-1 07:2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新课程培训-小学语文》问题解答

《语文课程标准》问答2.为什么说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哪些弊端?
  1.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是落实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最主要的依据。


  2.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不适应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要求不适应;(2)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3)课程结构单一,过于强调学科自身体系,学科间彼此封闭,泾渭分明;(4)课程内容存在“繁、难、偏、旧”的问题,落后于社会发展,脱离学生生活实际;(5)课程实施基本上仍以课堂、教师、课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6)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7)课程管理强调统一、集中,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这些问题,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实施,说明了进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把课程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都把课程改革放在基础教育改革的突出位置上。如,日本每十年更新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最近一次课程改革,精选教学内容,设置“综合学习时间”,给学生留有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在课程方面提出,美国学生有能力在课程内容方面应付未来的挑战。近来强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2001年新加坡课程改革提出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成为勇于革新、善于获取信息、富有创造精神的人,以适应21世纪的需要。我国台湾地区2000年颁布新的九年一贯基础教育课程纲要,把人、自然、社会作为有机整体,用整合的观点规划课程,并提出十大能力目标,其中有三项是围绕“创新”提出来的,分别是培养创新的精神和创造的能力,培养主动探索与研究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8-1 07:2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新课程培训-小学语文》问题解答

《语文课程标准》问答3各个国家和地区课程改革的趋势是怎样的?
  (1)调整培养目标,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必备的素质。


  (2)课程内容,关注学生生活与经验,反映社会、科技的新发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3)课程实施,改变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使今天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


  (4)课程评价,发挥评价在发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作用,使每个学生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8-1 07:2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新课程培训-小学语文》问题解答

《语文课程标准》问答4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此次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此次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思想为指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2001年)》,遵循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构建一个崭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这个课程体系包括: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的改革。核心是制定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改革目标。而课改目标又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来设计的。


  (一)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改革的目标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对社会的责任感,为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最终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涵盖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加强德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课程体系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是新课程体系的显著特点。


  在领会培养目标和课改目标时,要十分关注以下两点:一是课程应能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是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目标。大多数国家认为身心健康发展的内涵(或者说基本素质构成)是,健全的价值观,善于和他人共同生活;有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善于探究与发现;有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包括交往能力;有生态、伦理意识,能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概括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并将这“四个学会”视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这也是21世纪课程的“四大支柱”。二是改革现行课程过分注重智育和知识传承的倾向,强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也是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关注点。即使是受儒家教育、文化影响深重,长期以来重记忆、重知识传承的亚洲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都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关键凸现出来。新加坡、日本等国以及我国台湾、香港等地都先后在义务教育课程中增加了研究性学习的板块。如,香港在2000年9月颁布的《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议》中,将“专题研习”列为课程改革的四个关键项目之一。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最重要的已不再是记住更多、更深的知识。就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知识到什么地方、用什么办法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有迅速更新知识的能力;一个是能够综合运用知识,在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里强调的是课程功能的转变。课程功能要由传授知识,转变到学会学习、促进发展。这是我们学习领会和贯彻执行此次课程改革基本精神的核心和关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8-1 07:2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新课程培训-小学语文》问题解答

《语文课程标准》问答5.在课程结构方面将进行哪些改革?
  以往的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不尽合理,突出问题是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导致课程门类越来越多,缺乏整合。这次课改,采取九年一贯整体进行课程设计,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课程的综合化是各国课程改革的趋势。体现在:1.重新审视传统学科分类,软化学科界限。如,澳大利亚及台湾地区用“学习领域”这一概念取代“学科”的概念。台湾在《中小学暂行课程纲要(草案)》中提出:课程应以个体发展、社会文化及自然环境等三个面向,提供语文、健康与体育、社会、艺术与人文、数学、自然与生活科技、综合活动等七大学习领域。其中语文学习领域包括国语和英语。英语从五年级开设。2.强调以学习者的经验、社会需要、问题为核心,进行课程整合,以有效地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日本设“综合学习时间”,只规定学习目标、课时,不统一规定教学内容。具体实施时,就学生关注的或感兴趣的问题,展开体验性学习,如,观察、实验、调查,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掌握观察的方法,调查的方法,收集信息的方法,讨论、报告、发表的方法,培养提出课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活动和交往能力。我国在此次课程改革中,从三年级起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这是一门跨学科课程。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教育。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自主合作的探究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可以培养关心社会、服务社区的意识和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劳动教育可以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总之,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培养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减少分科课程,开设综合课程。儿童、少年构建知识、智慧的重要基础,是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过于强调学科的知识体系而忽视学生的已有经验,必然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俄国教育家通过研究发现,儿童在小学阶段对世界的认识是整体的,而教学则按学科分类传授知识,忽视了儿童的认知规律。开设综合课程,既可顺应儿童的认知规律,又可纠正过度拥塞的分科课程造成的知识割裂和学生人格的分离,纠正学科知识与儿童生活、儿童经验的分离。在课程改革中,俄国准备在小学开设综合课“周围世界”,包括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历史初探、生态世界、生活安全知识等。此外,还有艺术综合课,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国的课程改革,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如,低年级的思品与生活、体育与健康、艺术,中高年级的思品与社会、科学、综合实践活动,都是综合课程。


  课程的选择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国家规定的课程增加了选择性,除了必学、必读、必做的内容,还有选学、选读、选做的内容,体现了内容和要求上的弹性。二是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这样做,既能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能使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8-1 07:2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新课程培训-小学语文》问题解答


《语文课程标准》问答6.在课程内容改革上,主要关注哪些方面?
  在课程内容改革方面,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一方面要删繁就简,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删除脱离学生认知水平、违背学生认知规律的内容,删除落后于时代发展的内容,删除多次重复的内容、练习,使课程内容富有时代气息,顺应时代需要。当前,价值观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环境教育等,是各国课程内容改革关注的热点。


  一方面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不断拓宽课程内容。可供开发的课程资源,包括校内的、自然界的、社会生活中的。要改变只有课本是课程内容的狭隘认识,树立一切课程资源皆可用的思想,加强课程内容和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的联系。


  另一方面,努力增加课程内容的适应性。义务教育是服务人人的教育。教学内容应难度适中,兼顾城乡,体现弹性,留有空间,使每个地方的每个学生都能学得好,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健康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8-8-1 07:2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新课程培训-小学语文》问题解答


《语文课程标准》问答 7.在课程实施上,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课程内容主要指学什么的问题,课程实施主要指怎么学的问题。以往,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结果,关注的是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得到的高分数,忽视了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忽视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这次课程改革,把关注学生学习的方法、过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作为课程实施改革的重心。在课程实施、特别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上,这次课程改革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为此,首先要实现师生角色的转换。教师要由教学的主宰、中心,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要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主人,他们不仅有在老师的组织下进行共同学习的义务,而且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式进行个性化学习的权利。


  其次,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式,这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学探究是基础,合作学习是重要的方式,教师的指导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教学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师与生、生与生交流对话教学相长的过程,也是由领悟学习方法、运用学习方法到将学习方法融会贯通,能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专题性、综合性学习要引起重视,要加强这一类学习的研究与实践。这类学习更具综合性、探究性,也更富于挑战性。学生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能有效地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综合运用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0:3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