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175|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专家报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8-1 07:0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个问题

东北师范大学 马云鹏
  一、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的基本进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1999年全面启动设计,2001年6月公布课程改革纲要和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2001年9月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进入实验区。到现在为止,经历了以下几个主要过程。


  1.实施准备与过渡。


  在课程改革方案正式实施这前,教育部开始组织力量对当时现行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修改。作为正式实施课程改革的准备与过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一个周期。应当始终贯彻“积极进取、稳妥推进、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在国家宏观指导下,实行地方责任制。在改革条件尚不具备的地区,仍应执行现行课程方案。教育部将组织力量修订现行教学大纲、教材,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为过渡到新课程体系做好充分准备。”(摘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策略”,教育部,2006)


  2.国家级实验区的启动与推进。


  2001年9月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在42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始实验。为此,进行了前期的培训等准备工作。国家级培训采用集中参与式的方式进行,搜集实验区的教师、校长、教研人员和教育管理者,进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培训。(如,教师与课程改革的培训,实验区的教师代表参加,由直接参与课程改革的专家学者进行培训。)每一个省只有一个,最多两个实验区。省里用较大的气力组织实施。


  3.省级实验区的启动与运行。


  2002年有18%左右的县使用新课程,实验的面有比较大的扩展,平均每个省不到20个实验区,在省一级可以有比较好的培训与指导。


  2002年到2003年的省级实验区。这一阶段按照教育部的部署和各省市区的安排,2002年有520多年实验区,2003年有910多个实验区。两年共启动1400多个省级实验区,占全国区县的50 %左右。


  4.大面积快速推进。


  2004年到2005年的全面推进。到2004年全国就有90%的区县起始年级使用新课程。2005年除个别地方,起始年级将全部使用新课程。这一阶段可以看作是推广阶段,除个别地区外,所有地区都将在起始年级使用新课程。这意味着没有进入实验的学校没有选择地无条件地进行课程改革实验。


  从2003年起,实施的速度明显加快,到2005年在小学和实践起始年级全面使用新课程。到2003年,累计实验区超过50%,大部分需要省或省级以下的指导。两年的省级实验区,平均每个省超过40个,并且不同时间进入实验的县区所遇到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面对的问题也会越复杂,需要更多的个别化的指导。在这种情况下,2004年将新课程推广到90%以上的县区,对省和省级以下的行政和教研部门来说就会造成比较大的压力。


  在短时间内进入改革实验的学校和教师越多,可能出现的问题也会越多。因为没有经过一轮实验研究的过程,就很难说实验过程中会出现什么问题。如果较少的学校首先实验一轮,就会较早地研究和思考一些具体问题。为以后的实施者提供经验。


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实施的成效与经验


  课程实施评估资料和有关研究结果显示,实验过程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特别是在国家级实验区,从教师的观念,教学与评价的方法,到学生的成长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1. 两次调研的结果。


  2003年和2005年分别对数学课程的实施情况和有关数学课程改革问题进行问卷调查。(2003年结果见孙晓天在沈阳会上的报告;2005年结果未发表)


  (1)总体上对数学课程认同。


  2003年调查:


  小学教师对《标准》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的认同情况






  初中教师对《标准》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的认同情况





  2005年调查:多数教师总体上认同《数学标准》。


  调查中发现,72.4%的教师对《数学标准》表示认同;75%以上的教师对《数学标准》中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持肯定态度;70%左右的教师认为《数学标准》中各学段目标的描述基本清楚。教师在问卷开放题中这样描述现在的课程标准和课程改革,“新的课程思想好。”“《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较新,较实用化。”“课程标准和教材知识点突出;课后作业适中,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数学新教材有了很大的突破;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非常好。”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兴趣得到改善。”


对于《数学标准》的认同各种,城乡之间没有差异,而中小学之间存在差异,小学教师要比中学教师的认同程度高。(见下表)



总体认同程度

非常认同

比较认同

一般

不太认同

完全不认同

未填写

人数

384

2345

910
100

12

17

百分比(%)

10.2

62.2

24.2
2.7

0.3

0.5







非常认同
比较认同
一般
不太认同
完全不认同
未填写

10.2
62.2
24.2
2.7
0.3
0.5
中学
9.6
52.8
34.5
2.6
0.4
0
小学
10.2
63
23.4
2.7
0.3
0.4


  (2)实施中的困难和问题。


  2003年调研:


  小学教师对内容标准实现难度的看法



  初中教师对内容标准实现难度的看法



  2005年调研:


  教师认为新教材内容有一定难度。


51.4%的教师认为新教材内容偏难。教师在问卷开放题中也表示:“教材中有的题综合性太强,有的题解决一题要完成五、六步,还有的问题太多、繁琐,学生不能达到所要求的能力。”“有些内容过于超前,超过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数学教材对知识的要求,难度高于《数学标准》。”“新教材标准高,难度大,学生不易接受。”


39.5%的教师认为这一领域实施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在开放题中也表示;“标准中有些实践部分缺乏操作性,会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数学实践是否脱离了复杂的社会背景,过于理想化。”“教材中的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具体实施时有一定困难。


中小学教师对新教材中实践与综合应用实施可行性的认识存在差异,小学教师认为这一领域实施起来更容易一些,而中学教师认为实施起来的困难性更大。





  (2)实验过程的主要变化。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改革方案经过几年的实施,在实验区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教师的观念、课堂教学的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兴趣等都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应该说《标准》的实施在实验区产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国家级实验区和第一批省级实验区。多数教师对改革提出的理念、目标和方法是认同的,并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实施这些理念与方法。比较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和实践。《标准》实施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数学教育改革的实践的过程,也是广大数学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和行为的过程。(孔企平,2006)教师们深入学习、理解、把握《标准》及新教材和相关资料,通过各种途径接受培训,转变观念,改革教法,优化教与学的过程。新课程提倡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这个理念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并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体现出来。教师更关注学生的发展,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如对三维目标的理解和运用,课堂教学中,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使数学的学习过程更加丰富多样,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许多老师结合教学实际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关注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整体表现,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发展的过程。(马云鹏,2005)



  二是教学内容的变化。基于学生的发展特点与心理规律,越来越多的教师以“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展开教学内容,采取由简单到复杂、由底层次展开到高层次的综合、不断深化的体系进行内容的编排。灵活安排教学内容,以适应学生的需要,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同时在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的基础上,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三是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越来越多的教师试图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探索和运用启发式、探索式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探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作与交流。从而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活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是开始尝试运用多元的评价方法。以往的以甄别和选拔为主要目的的评价方式正在逐步改变。许多教师在尝试运用课堂观察、成长记录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同时,对传统的纸笔测验也进行了改造,测验题目的选择注重现实性和问题情境,也增加了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题目,使得评价更加灵活多样,与课程改革的多元目标相适应。


三、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的基本情况


(一) 修改工作的基本过程


  2005年5月,教育部成立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工作组,启动修改工作。修订工作组首先到实验区进行实地调研,通过问卷、听课和访谈等方式,听取第一线教师的意见;之后,针对课程标准的框架、设计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部分,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与研究,完成修改初稿。2006年6月至9月,向全国30多位专家、学者和第一线教师寄发修改稿的初稿和征求意见表,邀请几位中科院院士和数学家座谈,征求对修改稿的意见。在听取意见的基础上,修订工作组对修改初稿又进行了认真修改,形成《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修改稿)》。


(二) 修改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


  修改组确定的《标准》修改的基本原则和思路是:修改的基础是课程改革4年的实践和调查研究的结果;修改应稳步进行,使得《标准》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全面;增强可操作性,更适合于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习评价。明确修改过程中要进一步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关注过程和结果的关系;二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关系;三是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四是生活情境和知识系统性的关系。


(三) 修改的主要内容(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8-1 07:0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专家报告


总结经验 巩固成果 推进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一)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实验工作总结

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部署,2001年夏季,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试点阶段,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在实践层面拉开了序幕。到目前为止,这一涉及基础教育课程全方位并且声势浩大的改革已经进行六年多了,即义务教育的小学阶段完成了整整一轮的课程改革实验。



教材作为学校课程最重要和最直接的育人载体,是此次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根据教育部的要求,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以下简称课程所小学数学室)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为依据,按照新的时代要求和新的教学理念,研制编写了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并于2001年9月在教育部安排的首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投入使用。这样以新教材的使用为依托而展开的小学数学课程全方位的改革在实验区开始推进,形成了新世纪到来后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浪潮。



课程改革给基础教育的方方面面带来的变化是广泛而深刻的,它激发起广大教师锐意进取的学习和创新精神,它使得学校的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机勃勃的面貌。然而,课改实验并不仅仅是一个验证改革方案的过程,更是一个探索与建构的教育实践过程。六年来,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经历了学习提高、探索创新、沉静思考、求真务实等过程,取得了一系列探索和研究的成果。六年的课改实验成果是非常珍贵的,它将为我们继续深化改革,追求更高质量的数学教育奠定基础。



现将使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的课程改革实验区6年来的实验工作总结如下。



     一、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实验主要工作回顾和经验介绍



    (一) 确定实验区,以点带面稳步推进改革实验



     2001年6月,教育部安排了8个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使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实验教材进行课程改革实验。它们是广西南宁新城区(现称青秀区)、江西南昌西湖区、厦门大部分城区、四川成都郫县、安徽芜湖市、天津大港区、山东高密市、山西太原迎泽区。另有自愿参加实验的5个地区,它们是山东济南市中区、重庆九龙坡区、辽宁沈阳沈河区、山东淄博张店区,以及由河南省部分地区的部分学校组成河南实验区。这13个地区组成了使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实验教材首轮进入课改实验的实验区(简称人教版首轮实验区),展开对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的改革实验。



这13个实验区在六年的课程改革推进中发挥着重要的探索经验和引领示范作用。他们在转变教学观念、使用新教材、课堂教学改革、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探索成果、实践经验发表在《试教通讯》、《中小学教材教学》、《小学数学教育》等刊物上;他们已取得较好效果的教学案例发表在与实验教材配套出版的《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上;他们提交的研究课成为配合教师教学用书、实验教材培训包的示范课;等等。这些都为后续展开课改探索的实验区教师们提供了丰富、鲜活的学习资料,便于实验教师们取经、解疑、开拓思路。他们的探索与实践对促进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顺利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 坚持不懈地展开全方位、高质量、多层次的教师培训



     教师是直接推动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是新一轮课改成败的关键。切实抓好参与新课程实验的小学数学教师的培训工作,决定着课改实验的发展质量和水平。为此,六年来课程所小学数学室和各实验区教研部门对实验区的小学数学教师进行了全方位、高质量、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



1.六年来,课程所小学数学室对所有人教版首轮实验区进行了每年2次的教材培训,受训小学数学教师约2万人次。例如,对高密实验区,课程所小学数学室派出过近20人次的教材培训人员,进行了12次培训,使共约3600人次的教师受到培训。在厦门实验区,由教材专家进行的培训也使得约3600人次教师受到培训。



2. 各实验区的教研部门组织了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例如:



厦门实验区教研部门组织的培训活动,六年里共培训教师约2.4万人次。



济南实验区教研部门,每学年举办10余期骨干教师培训、数学学科分管主任培训;还结合教材培训、教研活动安排展示课、示范课、研究课并进行现场评课。



芜湖实验区教研部门采取逐级培训的方式,除了教材培训外,还组织典型课例的研究和示范教学,组织特色案例、优秀课件、教学具的评比、论文评选等。



南宁实验区教研部门以展开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进行培训:邀请名师讲学、上课;分组备课,资源共享;教研员执教,现场展示等。以演示、评点、答疑、经验交流等方式深化培训质量。



重庆九龙坡区教研部门注意培训方式的多元化。①专题培训模式,围绕某一教学内容,把理论学习、学术研讨、课堂实践、撰写经验总结有机结合起来。②课例研讨模式,以课堂教学实践为重点,采用观摩课堂、案例研究的形式。③课题研究模式,以课题研究为中心,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研究能力。④网络互动模式,以教学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为中心,通过网络平台,实施虚拟培训。



(三)强化指导,积极稳步地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1.课程所小学数学室通过教材培训活动、走访实验区、大型经验交流会、小型座谈会、问卷调查、《试教通讯》、人教网小数论坛、读者来信等方式,对实验区教研员、教师进行具体的教材使用、课堂教学改革、教学评价、疑难问题解答等各方面进行具体指导。



     2.各级教研部门是引领与推进新课程实验的一支重要力量,各实验区教研室展开了各种形式的对新课程改革的指导工作。例如:



济南市中区教研室对数学课程改革实验的推进实施了“远期谋划”。(1)着眼于课堂,关注教育教学效益、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科教育目标的实现;着力于教师发展,关注教师观念的转变、专业素质的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着重于有效教研,教研内容、方式,教研组织、结构,教研的地位、作用。(2)充分发挥骨干带动与科学管理引导作用。加强骨干队伍建设、加强分管主任培养、加强科学管理体系的构建。(3)以课题为抓手推动课改实验。设计课改实验方案、申报实验课题、制定实施计划。



天津大港教研室,采取了“中小学无缝对接”的措施,构建了良好的教研外部环境。在开展新教材使用促进学生发展研究的同时,开展了构建“以学评教”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使课程改革实验成为课程标准验证、教材使用与验证、教学方式转变、教育评价改革、校本课程开发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实践探索。



芜湖市教科所6年来一直坚持的实验工作思路是:抓住一个核心(以课程改革实验为核心),坚持两个结合(实验研究班与全市实验班相结合,教师培训与教师自我学习相结合),突出三个环节(认真实施、评估总结、交流推广),力争四个突破(在教科研方式上有突破;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有突破;在教学方法的改变上有突破;在评价方法上有突破)。



(四)课题引领,深化科研,不断提升课程改革实验的科学化水平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展开,课程所小学数学室进行了专题的实验研究——《新基础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教材开发的研究与探索》。这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服务于实践的研究。同时倡导、鼓励处于教育实践一线的教研部门申报小学数学教育科研课题。希望以课题引领,探索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不断提升课程教材改革实验的科学化水平。



从2002年第一季度开始,六年来共有32个地方教研部门向课程教材研究所申报了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研究“十五”重点科研课题并获得立项,其中有29个项目得到了课程教材研究所的资金资助。这些课题大部分已经完成研究任务,大大提高了本次基础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质量和研究深度,对促进课程改革的健康稳步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首轮课程改革实验地区,课题引领课改的深入发展,几乎是每一个实验区的重要课改行动策略之一。例如:天津大港区的课题《新教材实施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济南市中区的课题《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及有效评价策略研究》;河南实验区的课题《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新教材实施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研究》;厦门实验区的课题《构建与新课程相适应学习方式》,等等。以科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以科研提升课改质量。在各个实验区,在课改实践中发现问题,以问题形成研究课题,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对课题展开研究,已经成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教育生活的一部分。



(五)创新教究活动形式,提高教研工作的有效性,保证课改的顺利发展



课程改革实验的过程应是一个开放、民主、科学的探索过程。教研工作要有利于课程改革实验的实施,要努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显然,原有的教研工作经验、行为方式受到巨大的冲击。因此,根据新课程改革实验重新审视教研工作,重建教研文化,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是每个实验区又一重要的课改行动策略。各个实验区探索并创造了大量的好的经验。例如:



郫县实验区创造的“主题+互动”式的数学校本教研形式,强调每一次的数学校本教研活动要有明确的主题;要求教师围绕主题进行充分的学习准备;再以研究课为载体,围绕主题开展的现场互动研讨;最后在现场研讨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践、反思和总结。“主题+互动”式的数学校本教研形式提高了数学教研活动的效率,解决了学校教师专业培训的难题,提升了学校教学研究的层次;提高了教师主动参与教学研究的意识和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济南市中区创造的小学数学联校教研网络。从组织形式上改变以往的教研结构,构建了由上到下、纵横连网、辐射面广的教研网络体系(即:教研室、学科中心教研组、联校教研组、学校教研组、骨干教师为一体的教研网)。按教研力量强弱、大小学校结合、人员结构合理搭配的原则进行组合,全区加乡镇共成立了9个联校教研组,每组由数学分管主任、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联校教研组长。联校教研组活动模式,解决了学校班额、任教教师逐年减少,而引起的相当一部分学校每个年级只有一位数学教师,不利于教学研究和获得教研信息量较少的困难,改变了以往只有部分骨干教师参加区教研活动,而大部分教师处于被动参与听课、听讲座的教研方式,为实验教师提供了不同层面的展示平台,充分发挥了教研室、联校教研组、校本教研的职能作用。



南宁实验区创造的“分组备课,资源共享”教研形式。为了解决参与课改实验的30所学校客观条件差异较大、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实行了“双周分四组备课制”。做法是每双周把45位实验教师分成四组集体备课。每个组按热点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教师、老中青教师、男女教师等因素划分,并注意把同一学校的教师分别分到不同的组中。这样就使教师在各自的备课组内接触到较多学校的同行,获得较多的信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每组设有两位召集人,负责召集本组成员一起制定活动计划,开展小组集体备课、研讨活动等。在单周安排各学校实验教师集体备课。备课时同一学校的教师又能获得来自其他各组的备课信息,达到最大程度地利用集体研究的资源。



重庆九龙坡区创造的“学—教—研”一体化的教研工作模式。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实施“空中教研”,重建教研文化,提高教研效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8-1 07:0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专家报告




(六)及时总结,交流经验,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在课改实验过程中不断进行总结反思、交流借鉴是提升课改实验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举措。编制、出版关于新课程改革实验的论文集、案例集,召开报告会、研讨会、现场会是进行课改实验工作总结、交流的重要途径。六年来,由课程所小学数学室组织进行了五届全国性经验交流会,一届课堂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参会教师、教研员约6000人次。“经验交流会”的内容丰富,有优秀课改论文、教学设计评选,各实验区介绍实验工作经验,观摩和研讨研究课例。各次会议都有鲜明的主题,例如,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投入课改(2002年),针对课改中有争议、难理解的问题进行研讨,形成基本思想,如算法多样化、解决问题、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等(2003年);怎样使课堂教学在体现新理念的基础上,体现中国数学教学的特色(2004年);怎样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教育的衔接,为学生的数学发展打好基础(2006年)。2005年召开全国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人教版)第一届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出席会议的实验教师通过观摩和对现场课的讨论,将自己在实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与其他地区的老师们相互交流,共同探讨解决的方法,进而深入交流几年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失利的教训,达到促进各实验区之间的互相交流与相互学习,促进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进而促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健康发展的目的。


二、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实验的主要成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次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手段及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改革于一体的教育变革。经过六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在课程标准验证、实验教材质量与适用性验证、教学方式转变、教育评价改革、课程资源开发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实践探索,并不同程度地取得了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



(一)关于实验教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16年级)是以《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原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这套实验教材于2001年9月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开始使用。从六年多所收集到的各种反馈信息看,这套教材受到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普遍好评。经过实验区实验使用证明,这是一套我国广大城乡地区普遍适用的小学数学新教材。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起始年级的学生使用的比例,从2001年的20%以每年上升10%的速度增长,2005年达到60%。在全国绝大多数的小学起始年级使用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后,2006~2007年这一使用比例均超过了60%。


“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查意见认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6年级)共12册,系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经审查,本教材基本符合《标准》的理念与要求,并有以下主要特点


1.较好地处理了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努力体现教材的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积极探索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数学教学新思想和新方法。


2.较好地处理了新理念与具体实施之间的关系。教材的整体结构注意不同内容的交错安排,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教材的呈现形式注意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注重反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积极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在教材的创新、实用等方面都进行了比较有成效的尝试。


从所归纳的各方面的意见看,这套实验教材的主要优势有:1.具有经验丰富、制作水平较高的教材研制队伍。由长期从事教材研究和编写工作的专业人士与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的小学数学教研员、特级教师共同研究编写教材;2.较好地处理了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在总结原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体现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数学教学新思想和新方法;3.较好地处理了倡导新理念与具体措施的可行性之间的关系,使所采取的改革举措具有可操作性;4.具有比较严谨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5.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反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为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6.文字叙述准确、图文并茂,可读性强;7.注意渗透思想道德教育;8.具有新颖实用的立体化教学支持系统。除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外,配有较高质量的各类教学辅助用品,新开发了远程教育教学光盘“PEP小学数学”为农村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实验区的教师和教研员对这套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普遍认同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例如:


高密实验区对教师的调查表明,喜欢新教材的占96%,不喜欢的占2%,不太喜欢或不喜欢的占2%。教师喜欢新教材的理由主要有:“知识面广,呈现方式多样,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内容丰富有趣,具有时代气息,关注学生发展”,“教材灵活,突出人文性,希望与挑战并存”,“内容生活化,形式美观,趣味性强,主题图内涵丰富,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自主发挥的空间大了”。



重庆九龙坡实验区的总结报告指出:人教版课标数学实验教材具有科学合理的教材结构,新颖丰富的呈现形式,为学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学习载体;新课改下课标实验教材的有效使用,使课堂富有生命活力,把学生从“认知体”向“生命体”的本源回归,为学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


天津大港实验区的总结报告指出: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标实验教科书以其新颖、科学的编排体系和丰富有趣的内容呈现方式,体现了教材注重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注重计算教学多样化,注重学生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体现了“保底不封顶”的理念,给师生广阔的发展空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8-1 07:0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专家报告


总结经验 巩固成果 推进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二)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实验工作总结

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二)关于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的教学理论要与实践要结合,要“聚焦教学,决战课堂”。伴随着课程改革实验的推进,教师们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经历了新与旧的碰撞,尝试过失败,也体验过成功。经过实验教师们的探索实践,课堂发生了喜人的变化。



首先,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他们不仅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与价值引导者、新课程的探索者与研究者。很多教师不再用照本宣科的方式教学,而是为学生学习整合资源、创设情境、搭建阶梯、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大胆质疑;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较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在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同时,教师们能够接受这样的理念: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出发,提出数学问题;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避免将结论直接告诉给学生;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索或合作交流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



    1. 课堂教学活动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高密实验区总结报告指出: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新课程倡导探究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探究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自由探究和合作交流,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过去一味由教师讲授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知识。课堂上出现的不是“教”,而是“学”的场景,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动动、互教互学的生机勃勃的学习场面。



南宁实验区总结报告指出:在大多数实验学校中,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学生由过去单一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结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了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教师教学的“满堂灌”式正在逐步消除。课堂上,教与学的活动都比较活跃,学生在互动中学习知识与技能,注重过程与方法,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课堂教学形式日趋多样化。



郫县实验区总结报告指出: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有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呈现多样化,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更成熟地呈现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学习质量明显得到提高,能力、素质也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2. 更新教学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



课程评价的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之一。课程评价的改革,尤以教学评价的改革,即课堂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改革最为重要,它的变革与发展直接影响着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在教学评价的改革方面,各个实验区有着极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改革的主体。经过六年的实践探索,他们逐步摸索出一些有效的措施,为新课程评价体系的建构奠定了有价值的基础。



大港实验区:构建了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核心理念的“以学评价”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主要包括:(1)以学评教。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呈现状态评价教师的教学策略;以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教师教学的质量。(2)以学定评。以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确定评价的内容;以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确定评价的方式、方法。(3)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互促评价模式。突出评价内容的全面性,突出评价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实现以激励评价为主线,以课堂教学评价为中心的评价过程。



济南市中实验区:提出“小学数学有效评价策略”,构建了“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课后检测性或观察性评价”“单元形成性评价”和“期末终结性评价”评价体系。其中“课后检测性评价或观察性评价”能较快地观察到课堂教育教学目标达成度的近期效益,便于教师更加理性的、客观的反思与分析,在不断积累个人教育教学实践知识的同时及时调整改进下一步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效评价行为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具有导向、诊断、激励、改进教与学等评价功能。



芜湖实验区的做法:将评价过程与教学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教师将评价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使评价过程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过程一同展开,产生以评价促学习、以评价引导学习的良好效果。具体操作方法是:第一,为每个学生制作一套“成长记录袋”。第二,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记录,勾画每个学生学习活动的轨迹。教师们还探索出了一整套全面、准确、客观了解和评价每个学生的方法:(1)发动学生家长对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记录评价。(2)引导学生互相欣赏、互相评价。(3)引导学生自我欣赏、自我评价。等等。



高密实验区:建立了一套着眼于学校与师生发展的评价体系。(1)评价形式多样化。考试采用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课外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等,课内笔试主要是着眼于学生“双基”内容的水平测试。期末考试采用A、B卷,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心理需求,对考试成绩不满意的学生可以重考,达到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的目的。平时利用“成长记录袋”收集学生个人的有关材料,期末在学生的素质报告册上进行描述性评价。(2)评价主体多元化。在评价的过程中,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自评、互评,还有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评价。(3)评价注重激励。在课堂上,经常使用“祝贺你克服了羞涩,争取到一次锻炼的机会”,“你比老师想得还周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三)关于教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优质的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契机。新课程的实施将促讲教师的专业发展,而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能力的提高与教学行为的转变,也必将促进课程改革的发展。所以,伴随着六年来的课程改革实验,教师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教师专业化水平得到了逐步的提高,主要表现在:



(1)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观、教材观、学习观。



教育教学理念是支配一切教育教学行为的指导思想。随着课程改革实验的推进,实验教师们思想认识有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标准》提倡的新的教学观、教材观、学习观已经为广大教师认可、接受,并在不同程度上内化为教师的认识。课堂教学的变化已经显示出这些新的理念开始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另一方面,广大教师对这些新理念的认识在不断的深化,日趋深刻和缜密。人们已经开始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避免一些形式化的做法,追求切实的课改成绩,达到真实的课改目标。



(2)丰富了专业知识,提高了学习能力。



面对实施新课程的挑战,实验区的教师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了解新信息。他们向书本学习理论、补充知识,向同行学习好的经验,甚至到社会生活中去选择、借鉴有效措施。通过学习充实自己,完善知识结构,掌握新的教学技能。



(3)提高了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



进入新课程实验以来,教师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现实的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设计数学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学习课程设计的理论与技术,学习选择和利用书本之外的课程资源,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等等,有效地促进了教师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的提高。



(4)提高了教育科研能力和论文写作水平。



教育科研是促使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它把教师推上研究的主体地位,在实践性研究过程中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专业素质的提升、教学技能的提高。在课程改革实验进程中,各个实验区组织的各级、各类的学科课题研究,把教研、科研和教师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力地提升了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学反思能力以及教育教学论文写作水平。



(四)实验教师们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了丰厚的成果



1.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六年里,课程所小学数学室共组织召开了5届全国性经验交流会议和一届课堂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结合这些会议进行了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教学设计、录像课、研究课以及优秀教研员和优秀教师的评选。参评的论文共计2896篇,其中获得一等奖的有371篇;参评的优秀教学设计共计1309篇;所展示的研究课、观摩课、录像课共5245;评选出优秀教研员约880名,优秀教师830名。



2.在课改实验区交流园地——《试教通讯》(共21期)上发表了小学数学教研员、教师的教学经验、研究论文340篇,教学设计312篇,共计300多万字。通过人教版实验教材培训包、教师教学用书配盘等,展示了由实验区教师执教的90节示范课。还在为援助西部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而拍摄的PEP小学数学教学光盘中设计并拍摄了150节课。



3.各实验区的教师、教研员们为与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配套的教师读物《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延边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提供了比较成熟的教学案例约540篇;参与撰写了与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配套的学生读物《新教材、新学案》(人民教育出版社)。



4.各个实验区取得的成绩。



南昌西湖区:(1)在本区《实验通讯》33期中,数学学科稿件达500余篇。(2)在区“名校、名师、名科”评比中,3所学校的数学学科为名科,6位数学老师为名师。(3)在近几届数学学科年会征集的论文共征集论文千余篇。(4)分别有5位数学教师代表江西省或南昌市参加全国的各类教学竞赛,并取得了3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5)在南昌市第五届“园丁杯”教学竞赛中,数学教师甘泉获个人一等奖和教学能手称号,邓颖洁获个人二等奖。



济南实验区:(1)3节课获全国现场评优、录像评优一等奖;4节课获山东省现场评优、录像评优一等奖;25节课获市现场评优一等奖。提供全国观摩课、省级观摩课8节;为人教社提供录像课8节,教材培训展示课、研究课12节。(2)7篇论文获全国一等奖,32所实验学校、60名教师获得课程教材研究所课题研究优秀成果奖。(3)一名教研员被评为全国优秀教研员,2名教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3)《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及评价策略研究》课题顺利结题。(4)编写了《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常规教学教师使用手册》、《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知识培训手册》。(5)形成了具有操作性的教学评价体系。(6)构建了三维一体的教研结构网络。



河南实验区:(1)在国家、省、市、区级会议上执教研究课179人次。在优质课、录像课评比中获奖135人次。其中,获国家级、省级一、二等奖87人次。(2)撰写的论文、教学设计在全国、省级、市级评比中获奖的约400余篇。其中,196篇获国家级、省级一、二等奖。(3)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文章176篇。(4)实验教师多次被评为学校、区、市、省级优秀教师,有的还获得教坛新秀、教学标兵、劳动模范等荣誉。



南宁实验区:(1)实验教师撰写的论文、案例有28篇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上,有29篇案例发表在《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上。(2)实验教师上的课有13节拍成录像送人教社作为教师培训或与教师教学用书一同发行,有12位教师的课参加自治区级比赛,获一等奖;有1位教师上的课参加中南八省区课堂教学评比,获一等奖。(3)实验教师中有17人获“南宁市课改先进个人”,有2人获“南宁市我最喜爱的教师”称号。



厦门实验区:(1)获全国小数会一等奖1节;获全国单列市观摩评比一等奖2节;获省普教室、省课程中心、省小数会、省特级教师学会观摩评选一等奖25节,二等奖13节。(2)在CN刊发表文章300余篇;在《厦门市小学数学优秀案例》(福建教育出版社)2本上发表教学案例约130篇;在《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发表教学设计7篇。(3)有小学数学省学科带头人17人,小学数学中学高级教师14人,小学数学特级教师2人。



芜湖实验区:(1)完成了国家远程教育工程教学光盘录制项目30节课。(2)教学观摩课、研讨课在全国获奖或交流有5节,在省级获奖或交流的有20节。(3)在《人民教育》、《安徽教育》、《教育文汇》、《试教通讯》等刊物上发表的课改论文共100余篇。(4)组织教师编写了《小学数学新论》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例分析》两本专著。



重庆九龙坡实验区:(1)在《小学数学教育》、《试教通讯》、《科学咨询》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和教学设计120余篇;在人教网上登录8篇;在全国、市级论文评选中有200余篇次获一、二等奖,其中获全国一等奖5篇。(2)参加市级、国家级各种教学竞赛活动,获等级奖68人,其中一等奖7人;承担全国、市级研究课和观摩课20余节。(3)分别在全国、重庆市经验交流会上交流我区小学数学课改经验,其研究成果、论文和案例获全国一、二等奖共8件。(4)有4名被人教社授予优秀教研员和实验教师。(5)18篇教学设计入选《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6)编写了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学习指导》2本(重庆教育出版社)。(7)2006年《教育科研》杂志出版九龙坡区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数学实验专集1期,全面展示了我区六年的实验成果。(8)一批青年数学教师脱颖而出,成为了市、区的骨干力量,其中重庆市名师1名,特级教师2名,市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12名。



高密实验区:(1)六年来,组织了60次人教版新教材研究课、观摩课,展示数学观摩课、公开课120多节。(2)组织了6次实验教师达标检测活动。(3)组织了6次评选“高密市优秀新教材实验教师”活动。(4)组织了12次优秀教学案例与设计评选活动,共计3600篇参评。评选出的优秀教学设计送人教社,有30多篇被人教社选入《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5)组织了6次新教材优秀论文评选活动。(6)编写了《新教材怎样教》和《新教材分析》两书。(7)组织优秀实验教师到其他5地市进行新教材课堂展示活动。



大港实验区:(1)优质课,在市级以上评比中有13节获奖;在区级评比中有242节获奖。(2)论文,在市级以上评比中有115篇获奖;在区级评比中有338篇获奖。(3)在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50篇,教学案例40篇,教学设计73篇。(4)评选出优秀教师教研员163名。



三、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实验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六年多的实践探索,小学数学课程实验取得了丰厚的成果。但是,这次课程改革实验由于时间紧迫,涉及内容广泛,而理论与实践条件上都准备不够充分,所以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由于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局限,人教版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存在着一些不足或问题,亟待根据从实验区教师、数学教育专家等各方面收集的意见进行研究修订。例如,教材的知识结构需要进一步严密化、合理化;解决教材的广泛适用性与适应地区差异、城乡差异的问题;研究并提出用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步骤;等等。



(二)部分教师素质与实施新课程的要求仍存在着差距。例如,有些教师还不能够准确地把握新教材的教学理念,只教给学生结论,忽视了结论背后的丰富事实;又如,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转换还不够到位,还有部分教师存在着“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较少,淡化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剥夺了学生自己亲自去获取新知识的时间和机会。



(三)教育评价制度改革的滞后,束缚了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发展。当前的教育评价制度仍然是新课程改革实验的瓶颈,不仅需要实验区进一步的探索实践,更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部门下决心、花气力展开研究解决。



(四)课程改革实验的保障条件有待进一步加强。例如,教育行政部门对课程改革实验重视不够,教师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学校资源配备、班额控制等不够。农村地区、薄弱学校教学条件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的需要,还有教师培训走过场、没有利用校外课程资源等问题;等等。



总之,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是一个在探索中发展的过程,需要所有的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有效而辉煌的成果。让我们正视困难和问题,总结经验,巩固成果,推进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为建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小学数学课程体系而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8-1 07:0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专家报告


构建教研外部环境,创新课堂教学策略(一)  



天津市大港区教研室 王德鹏



大港区作为国家级课改实验区,在教育部和天津市教委的领导和支持下,在人教社和市教研室有关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对照实验区各项目标任务,经过六年的艰苦努力和实践探索,在课标验证、教材使用与验证、教学方式转变、教育评价改革、校本课程开发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实践探索,并不同程度地取得了阶段性的实践研究成果。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我们在由欣喜的冲动逐步回归理性思考的过程中,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从教师理念的转变还是到专业水平的提高,均取决于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师如何充分使用好教材,达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这一理念和实践双层面上的转变,成为了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关键。为此,我们将“发挥课标教材优势,创新课堂教学策略”作为研究工作的重心。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在创造性使用教材,创新课堂教学策略方面的一些实践与探索。



一、实现中小学“无缝对接”,构建良好的教研外部环境



在课改初期,我们通过培训、讲座、观摩课、研讨会等不同的形式促进新理念的落实,掀起了教学研究的热潮,教师积极的评价,学生热烈的参与,游戏、活动更是新颖而有趣,似乎新的课程理念已经扎根于课堂,教学行为有了根本的转变。当我们带着欣慰的心情走进“常态”的课堂时,却再也高兴不起来了:传统的教学行为仍然充斥着课堂,以知识获取为最终目标的观念仍然左右着课堂。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我们精心培育的难道只是供人们欣赏的“盆景”吗?造成这一局面的症结在哪里呢?



我们静下心来进行了深入的调研,主要得出以下结论:老师们对新的教学理念认同,但普遍存在一种担忧,应试思想仍占主导:学业测试要看分数,家长要看分数,升学更要看分数,没有高分数就不可能进入重点校、实验班,考试成绩不敢掉以轻心。而新理念下的教学与题海战术相比,显然后者更有利于提高分数,这正是造成教学中“穿新鞋走老路”现象普遍存在的根本原因。



归根到底,义务阶段进行的选拔性考试是制约教学行为转变的瓶颈问题,不解决这一问题就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行为的转变。为此,实现中小学“无缝对接”,构建良好的教学研究外部环境成为我们研究的一个新课题。实现中小学“无缝对接”就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改革学业测评办法,淡化小升初考试,并以社区和自然村为单位,在进行测算的基础上,合理划片就近入学。进而帮助教师、家长重新认识学生的学业能力内涵:学生的学业成绩是一种显性指标,而学生的学习能力则是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二者必须要有机结合,才能做到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



但因长期受“分数本位”思想的影响,这一做法承受着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面对困难我们没有退却,而是主动出击,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下功夫,用改革的实际成效逐步赢得社会的认可。我们改革评价模式,推行“学业+能力+考评”的综合素质评价;改变测评方式,实现学校自主测评;建立长效机制,促进均衡发展;多向度评估学校,重新定位质量观。2005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小学“无缝对接”,极大地减轻了教师、学生的负担,构建起良好的教研外部环境,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投身到教学研究中来。



二、准确把握教材特点,探索课标教材教学策略



在实践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标实验教科书以其新颖、科学的编排体系和丰富有趣的内容呈现方式,体现了教材注重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注重计算教学多样化,注重学生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体现了“保底不封顶”的理念,给师生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在对新的教学理念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我们必须要引导广大教师正确把握这些特点,将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实际行为。我们着眼于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并在研究的基础上,于2004年申请立项课程教材研究所“十五”重点课题《新教材实施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使研究进一步的深化。



1.精心研究方案,提高研究目的性。



教师每天都在使用教材,而缺乏创新性和目的性,大多局限于如何使学生理解掌握教材所呈现的知识,这与实现从科研的角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目标有一定距离。为此,提高教师意识,制定可操作的实施方案,是提高研究质量的基础和保障。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为研究提供保障。



其一组织培训研讨,提高教师的认识。教师从使用教材到研究教材的实施策略是一个观念上的转变,只有从认识上转变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效果。我们组织了“教材使用”大讨论活动,以学校为单位组织沙龙研讨活动,以讨论代替培训,使认识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提高教师对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认识。



其二制定研究方案,规范教师的行为。研究的实施方案是教师研究活动的保障与行动纲领,是教师规范教学行为的指导性内容。我们明确了“充分利用新教材的整体优势,开发贴近学生生活,适于学生动手实践、自主学习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主题,制定了教师日常教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①新教材的结构编排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影响。



②新教材的呈现方式对学习方式的积极作用。



③学习活动中交往主体对新教材的反应及影响。



④现代信息技术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的整合研究。



⑤创造性使用新教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策略。



其三明确研究制度,促进教师的实践。任何有效的研究都需要制度的规范,研究制度是提高研究实效性的保障。为此,我们从促进教师深入研究的角度制定了课后反思制度、问题发布制度、案例评比制度、成果展示制度、交流共享制度,促使研究深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师的成果意识,努力把教学实践与理论学习相结合,提高研究的效率。



2.注重成果积累,提升研究实效性。



在研究中我们注重研究的目的性、有效性、应用性,从根本上引领教师更好地使用教材,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新的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指导教师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注重教学反思的积累,并通过教育博客、问题发布会、沙龙式研讨等不同的方式展示教师的研究成果,给老师们搭建研究的平台。



经过反思、实践、总结、再反思、再实践的过程,我们从七个方面进行了尝试与探索,总结出课标教材教学的七个策略。内容呈现策略:着重于教师如何抓住教材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做到既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又达到了学生好学、乐学的目的。实践操作策略:着重于如何指导学生加强动手操作、自主实践的多种教学策略研究。兴趣激发策略:着重于如何借助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教师要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知识,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有效学习策略:着重于增强有效学习的途径及“分层-协作”教学模式的实验效果研究。教学评价策略:着重于评价的多种原则,以及发展性评价的操作模式及效果的研究。创新开发策略:着重于怎样合理利用有效资源,创造性开展实践活动等策略研究。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着重于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整合的多种途径以及取得的良好效果的研究。



我们的研究反映教师在实践中勤于反思、敢于创新的工作状态,体现如何更好地发挥课标教材的优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策略。此项研究的成果《小学数学课标教材教学策略》即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这只是研究的开始,还有很多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的内容。



3.加强活动推动,促进研究的深化。



专题研讨活动是促进研究不断深入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研究质量、展示研究成果、推动深化发展的主要手段。我们以课标教材验证的研究为切入点,与学习方式多样化等日常教学研究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专题研讨会活动,抓落实、抓实效,在保证活动质量的同时,推进课改工作深化发展。



其一组织创造性使用教材研讨会,指导教师用好教材。在研讨活动中,我们注重以课例研究为手段,研究中坚持“小、连、拓、实”的原则,即从小问题着手,坚持研究的连续性、拓展性,提高研究的实效性。并多次请人教社、天津市教研室专家亲临我区进行指导,提升了研究的质量。2004年3月,我们请到人教社小数室副主任王永春、东北师大副教授陈旭远参加研讨活动,进一步推进了研究的深化。



其二提倡低负担、高效率的课堂,落实教育新理念。低负担、高效率的课堂是课程改革永远的追求,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落实教育新理念的主要途径。我们提出了课堂教学的“七优化”原则,即优化教育思想、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评价和优化教学质量。在此基础上,首抓源头——提高课堂效率,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认真指导学生把握学习要领,努力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全区开展了“低负担、高效率”的大研讨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多次召开了“低负担、高效率课堂教学现场会”,通过研讨,总结成功的经验,寻找努力的突破口,为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其三开展教学模式的研究活动,指导教师提升课堂教学策略。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研究课堂教学模式能更好地找到落实新理念的途径,促进教师的整体提升。我们提出“课前参与—课中互动—课后拓展” 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此推进课堂教学的高质量。老师们在实施过程遵循“五自主”原则,逐步探索出“七让”的教学策略。“五自主”原则是: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提出问题、自主思考问题、自主或小组合作解决问题、自主应用。“七让”策略是:方法让学生去寻找,教师只是引导;规律让学生去发现,教师只是点拨;结论让学生去概括,教师只是疏理;公式让学生去推导,教师只是启发;思路让学生去探求,教师只是参与合作;推理让学生去讲解,教师只是组织;知识让学生去应用体验,教师只是设计。



“五自主、七让”教学策略实施以来形成一个新的面貌,数学课堂成为一个“探究”的课堂、一个以学生为主体,师生、生生互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课堂。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愉快,“绩优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培养,“学习暂困生”在课堂教学中得以“解救”。



4.着眼新增领域的教学策略研究,提高教师驾驭教材能力。



反思我们的课堂,我们的学生缺少什么?我们的教学存在什么问题?我们不缺知识,但获取的知识主要靠记忆得来的,是从文本到文本,仍没有脱开围绕如何学会知识而设计教学流程,总结教学的基本形式是教师的一步一步的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想,最后得出结论;掌握的概念和公式,通过大量的练习达到熟练与记忆,多数是纸上谈兵。在整个求知的过程中有多少知识是学生在实践探索中获取的,有多少学习过程是由学生独立操作完成的,缺乏真正意义上实践的体验;我们强调学以致用,但仍然是从教材到教材,演绎的是格式化操作过程,缺乏真情实感,缺少的是真正意义的实践与应用,忽视了学生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特别是独立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小学阶段设置的数学学习内容,主要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其中“实践与综合应用”是增加的新领域,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中指出:“实践与综合应用”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编排中注重体现这一领域的要求,在每册教材中安排两个“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如低年级中安排了“数学乐园”“我长高了”等实践活动,中高年级中安排了“设计校园”“粉刷围墙”等综合应用活动,这些活动从内容和形式上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通过活动在其心理结构和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建构知识,使其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同时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使其数学能力、数学意识、与人合作及交流意识得到培养和发展。在几年的课改实验过程中,广大教师对这一领域进行了一些研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大多数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尤其在对活动的评价方面更是缺乏,不足以体现出“实践与综合应用”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我区作为国家级课改实验区,在这个领域进行了一些研究,如每学期对学生进行的“实践能力测试”,探索了“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模式,即“布置—实践—交流”三阶段模式,并召开过几次研讨活动,2006年立项为课程教材研究所“十一五”重点课题。通过研究,我们将对城、乡等不同地域开展“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寻找更为恰当的活动模式,推进此领域活动的开展。同时探索“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的评价策略和评价标准,使《标准》提倡的理念进一步落实到实处,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的研究注重以下几点。



遵循一个思想:按照课程标准倡导的设计理念与实验教材的内容结构、知识体系,将实践活动与综合应用作为数学知识、技能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开发内容,强调数学知识的整体性、现实性和应用性,注意数学的现实背景以及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把学习数学引向课外,通过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过程,提升学生独立探索、合作交流以及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突出一个主线:以人教版数学课标实验教材为主线,认真研究实验教材的内容结构和知识能力体系,以此做为基础,精心设计编排,体现学生主体精神,促进学生发展的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方案。这个方案的编写应遵循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那些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容易操作,便于应用的素材,既要符合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又能使学生够得着的素材。



体现基本原则:体现新课程理念,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体现教材体系,紧扣人教社实验教材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添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内容。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生年龄特点,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相互促进。我们特别强调以教材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为主线,补充活动内容。避免脱离学生实际,搞形式。强调活动是为使用教材服务,更好地用好教材。体现独立性,让学生通过自己制订活动方案、收集数据、整理信息、写出报告等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使数学知识得到应用、能力得到增强、素质得到提高。体现综合性,把数学学科和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实践与综合应用能力。因此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研究开发要充分体现系统性、现实性、可操作性和发展性等原则。



通过对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研究开发拓宽学生学习空间,密切现实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让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获得初步的数学感受,在合作与交流的活动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既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又增强教师开发教材的意识。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的学习不只限于教室内的授课制,校外实践活动将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形式,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实现课堂教学真正意义上的改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8-1 07:0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专家报告


构建教研外部环境,创新课堂教学策略(二)  



天津市大港区教研室 王德鹏



三、着眼课堂教学促进,构建“以学评教”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标准》指出:“建立综合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提高和课程的不断完善。”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应该是充满活力的,新课程呼唤新课堂,新课堂就必须要有新的评价方式,才能为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提供保障。课堂教学评价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新问题,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们逐步摸索出了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核心理念的“以学评教”教学评价体系,激活了课堂,使课堂焕发了生命力。



1.“以学评教”教学评价体系的内容。



大港区作为国家级课改实验区,进入课改伊始就着手研究评价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调研分析。通过调研,我们认识到在评价问题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学校还缺乏适应课改要求,能全面评价学生、可操作、科学的评价方案。



(2)学校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主要还是以学业成绩为主,缺乏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3)教师教学的着眼点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导致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



(4)情感态度领域的评价居于表面形式、缺乏操作性,导致部分学生缺乏兴趣、学习习惯差。



(5)家长的负担过重,过多关注孩子的学科成绩,对学生的发展不利。



(6)课堂教学评价主要关注的是教师,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教学评价表上的指标注重的是教师,媒体、手段的采用突出的是教师。



评价是根无形的指挥棒,在上述评价过程中容易造成的后果是:教师的自我中心意识、主宰意识越来越强,重教不重学,搞形式,翻花样,求完美,这与当前的新课程理念显然是相违背的。针对以上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尽快从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入手,建立一个可操作的全面评价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方案。“以学评教”的理念逐渐形成雏形。



2.“以学评教”教学评价体系总体思路。



“以学评教”就是要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和新课程标准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从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入手,建立一个可操作的、全面评价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方案,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合发展的课堂学习空间。其评价对象主要指向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同时也指向教师教学策略的实施对学生学习所起的作用。实现以学评教,其核心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主要包括:



以学评教。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呈现状态评价教师的教学策略;以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教师教学的质量。



以学定评。以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确定评价的内容;以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确定评价的方式、方法。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互促评价模式。突出评价内容的全面性,突出评价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实现以激励评价为主线,以课堂教学评价为中心的评价过程。



此评价方案分为三部分,即:课前评、课中评、课后评。



课前评价。关注教师的备课,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体现教与学的方式,体现新知的形成过程,体现能力要求。关注学生主动学习的状况,形成并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策略,为课堂教学做准备。



课中评价。以学评教,突出情感激励。课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以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教师的教学状况,全面提高课堂效率。关注学生的参与交流状态、思维状态和学习达成状态。关注教师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机智的体现。



课后评价。建立学生、教师、家长互动评价档案,采用以激励为主的评定方式。记录学生每月的成长足迹,以此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明确方向。按要求回顾该生诸方面的点点滴滴,以认真、客观、真实的态度填写表格,找出该生的闪光之处,暗示该生的努力方向,促进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3.“以学评教”教学评价体系的实践与探索。



评价要以“促进发展”为取向,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着眼评价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评价要素要涵盖所有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面,包括学习态度、习惯、方法和知识与技能、探究与实践、合作与交流等能力。要以学生的学习过程确定评价的方式方法;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呈现状态评价教师的教学策略;以学生的学习状况,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按照这样的理念,我们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其一是借鉴经验,选好方法。我们知道,实验探究活动都是一种创造性的认知活动,既要了解所研究问题的现状,又要探索此研究领域的未知,发现新的规律,得出新的结论。本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再进行分析、研究、解决,最后得出结论。这种行动研究是推进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有效方式。我们的研究注重现实问题的解决,具有情境性、动态性和可操作性特点,开放、灵活是行动研究的显著特点。我们参照凯米斯螺旋式行动研究图,制定了本课题行动研究流程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8-8-1 07:0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专家报告






其二是科学定标,构建模式。“以学评教”课堂教学评价表有7个评价指标、17个学生与教师的评价要素,评价标准设A好、B较好、C一般三个等级,用以衡量各项二级评价指标的价值程度,并对A、B、C三级评价指标要点进行科学的内涵界定。(详见附表一)


此评价表用于常规教学管理的课堂教学评价,学校管理者听评课、教师自评、同伴互评都依据此评价表。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教师,听课后都要根据评价表的内容将评价意见及时反馈给被评者。


其三是多方参与,评价合理。为了逐步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了学科学生发展性综合评价档案和教师、学生、家长三方互动评价档案,遵循全面性、过程性、激励性、多元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将过程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情感激励与学业成绩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促进师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见附表二、三)


其四是强化评课,注重方法。我们在运用课堂教学评价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注重评价方法的探讨和评价产生的时效性总结,初步形成了“四注重四避免”的评课原则和灵活实用的十种评课方法。


评课原则:注重尊重和发现,避免追求完美。我们倡导教师真诚地欣赏他人的课堂教学,尊重教师实施教学的自主性,把发现教师课堂教学的闪光点放在第一位;注重坦率诚恳,避免遮掩浮夸。我们倡导教师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把优点谈足,缺点说透,既能合情合理地满足他人受赞誉的要求,又要把缺点抓准,让人心悦诚服,不能含含糊糊;注重以事论理,避免空谈理论。我们建议教师评课时以新的教育理念为依据,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好,好在何处?弱,弱在哪里?有理有据,有的放矢;注重差异对待,避免强求统一。对于被评教师情况不同,对课堂的要求也不同,评课的重点也就不同。对于骨干教师的优质课,我们突出一个“严”字,倡导一个“学”字;对于正在成长中的教师的研讨课,我们突出一个“研”字,倡导一个“争”字;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我们突出一个“引”字,倡导一个“实”字。


评课方法: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并总结出十种评课方法。从评课的覆盖面分包括:全面性评课、片断性评课。从评课的侧重点分包括:研究性评课、针对性评课、延伸性评课、追踪式评课。从评课的功能分包括:诊断性评课、激励性评课。从参与评课的主体分包括:反思性评课、互动式评课。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评课方法,既可采用一种评课方法,也可同时采用几种评课方法。


其五是扎实推进,形成模式。经过不断的探究,归纳出了“六学”课堂教学模式,即“铺垫助学—诱趣激学—顺思导学—应用促学—疏理评学—实践延学”,进而通过给学生提供宽松、和谐的学习空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每一位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潜能得到开发。“六学”课堂教学模式,主要依据《标准》倡导的“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拓展应用”为主线;以“以学评教”评价理念为指导,建立适应“以学评教”的课堂教学基本结构。突出在教师引导下,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为基础,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品质为途径,实现全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和谐发展的教学活动方式。突出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全过程,关注学生的参与、交流、思维状态、目标达成状态,关注教师的引导、生成性问题的把握,关注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养成与提高。充分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通过构建“以学评教”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使教师、学生、课堂发生很大变化,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得以加强,课堂效果显著提高。


教师的教学体现四个着眼:着眼备课、着眼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着眼学生的作业质量、着眼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教师的教学评价观念进一步转变,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教学的着眼点更加明确(抓课堂、抓课堂学生的表现、抓备课),自我反思的习惯和能力得到提高,教师学会了“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引领者、辅导者,促进学生发展。呼唤教师要以尊重、欣赏、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


学生实现四个变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得到提高,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课堂学习效果明显,作业负担减轻了。实施“以学评教”课堂教学评价,促进了学生发展。课堂上思想溜号的学生几乎不见了,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学习活动的学生多了起来,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课上能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在不断增加,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变得多样化,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等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课堂面貌焕然一新:教师语言新,教学设计新,教学策略新,活动方式新,课堂成了师生交流的平台,成了研究的阵地,成了学生的乐园。“以学评教”课堂教学评价,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改进、导向和质量监控等功能,紧紧围绕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这一核心进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舒心。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注重以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研究为基础,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活动,使教学评价等课改瓶颈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在研究中,我们注重把教师基本功建设、教学方式的转变、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等问题与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研究相结合,提高了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研究更贴近教师的教学实践。我们的研究还仅仅是开始,我们将在这一领域继续加强研究,实现行动研究与理论的有机结合,实现由量到质的跨越。


附表一:
大港区“以学评教”课堂教学评价表



评价

对象

评价

指标

评价要素

权重

评价等级

ABC
学生

60

参与

状态

15

1.参与活动的时间充足。
2.利用多种感官有效参与活动。
3.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较强的自信心。
5

5

5
13-15
10-12

10以下

交往

状态

10

1.能与教师、同伴主动交流。
2.善于倾听、提出见解、师生关系和谐。
5

5
9-10

7-8

7以下

思维状态

15

1.能独立思考并提出问题。
2.能提出并回答有创意性的问题。
7

8
13-15

10-12

10以下

学习达成状态

20

1.识记、理解并掌握基础知识。
2.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
10

10
17-20

13-16

13以下

教师

40

教学目标

15

1.正确把握、理解并运用好教材。
2.了解学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3.注重三维目标有机融合。
5

5

5
13-15

10-12

10以下

教学策略

15

1.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提供充分的思考时间。
2.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启发学生积极参与。
3.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
5
5
5
13-15

10-12

10以下

特色

10

1.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2.有良好的教学机智。
5

5
9-10

7-8

7以下

等级评价

A好(85-100)、   B较好(70-84)、   C一般(70分以下)

综合评述






  附表二:学生、教师、家长互动反馈评价表


  第一部分


评价时间



学生姓名



单元成绩



评价项目


自评

同伴评

教师评

课堂表现

主动观察

A  B  C

A  B  C

A  B  C

学会倾听

A  B  C

A  B  C

A  B  C

主动参与

A  B  C

A  B  C

A  B  C

合作交流

A  B  C

A  B  C

A  B  C

思维条理

A  B  C

A  B  C

A  B  C

创造思维

A  B  C

A  B  C

A  B  C

完成任务

A  B  C

A  B  C

A  B  C

作业质量

A  B  C

A  B  C

A  B  C

解决问题能力

A  B  C

A  B  C

A  B  C

综合评述













第二部分
家长反馈

作业质量

学习习惯

解决问题能力

A  B  C

A  B  C

A  B  C



  评价说明:1.第一部分根据评价项目按阶段由学生本人、同伴、教师分别进行评价。
        2.第二部分由家长填写学生在校外表现情况。
        3.按单元每月评价一次。
         4.A:好  B:较好  C:一般


  附表三:小学数学学科学生发展性综合评价表


学生

姓名

评价阶段



课堂

表现

作业
质量
解决

问题

能力

学业

成绩



家长

评价





学期

总评



生评

师评

生评

师评

生评

师评

单元成绩



期末成绩




1




















2
















3
















4


















1






















2
















3
















4


















  评价说明:1.将阶段评价与单元成绩对照转化成定性评价A、B、C,进行阶段汇总。

         2.学期末将各阶段的表现与期末成绩对照,进行定性评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2 12:1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