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相和》教学设计
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小学 刘小波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写并理解:赵王、和氏璧、召开、允诺、胆怯、鼓瑟、拒绝、诸位、侮辱、上大夫、击缶、理屈、无价之宝、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理直气壮、同心协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等词。
2.熟读课文,给三个故事加上小标题,并分别说说主要内容。
3.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或者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故事矛盾,理解三个故事内部联系,体会“和”的重要性,体验阅读历史故事的乐趣。
2.抓住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中主要人物语言描写的表达效果。
3.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主要人物语言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析题质疑,激活阅读期待
1.我们继续学习历史故事《将相和》。一般情况下,这个故事应该写什么内容?课文中哪一个故事直接写了这个内容?认真看看板书,你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针对三个故事的联系质疑。)
过渡:这节课,我们就是要弄清楚文中三个故事到底有什么联系。我们先看前两个故事主要写了谁?快速默读故事“完璧归赵”,把你认为写蔺相如写得最精彩的语句勾画出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质疑,以解决“三个故事有何联系?”为抓手,串起全文教学。
二、品味语言,感悟人物形象
(一)研读“完璧归赵”
语段一: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
1.理直气壮是什么意思?蔺相如的理由到底充分在哪里?指导读。
2.蔺相如说:“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出示:现在璧在我手里,你不能强逼我。)
比较两个句子在表达上有何不同?同一个意思,蔺相如为何不直接说,而要用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式来说?
3.多么智慧的外交辞令!指导读
4.小结过渡:抓住人物的语言读历史故事,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像这样用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式来写蔺相如的语言,在这个故事中还有几处,找出来读一读,再感受感受。
语段二: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从这两个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式中,我们又能感受到蔺相如的什么?
小结过渡:正是用假设的方式来说理,赵王才会信任他,把无价之宝交给他带到秦国去。还有这样的句子吗?
语段三: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绝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1.用这样的方式和秦王讲道理,你认为有什么好处?
2.读到这里,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
抓联系一:蔺相如“完璧归赵”,取得对秦外交的胜利,回国后被封为上大夫。这为说明将相“失和”埋下伏笔。
【设计意图】将阅读目标指向言语表现,抓住作者用假设句式描写蔺相如语言的文本特点,由扶到放,一步步感受蔺相如作为外交家作为文臣言语委婉但立场鲜明的外交智慧,渗透抓人物语言读懂历史故事的方法。
过渡:“渑池之会”又写了蔺相如的什么呢?
(二)研读“渑池之会”
语段四: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1.你发现了什么?句子省略了哪个词?(如果)
2.蔺相如凭什么敢和秦王去“拼”?指导读。
3.小结:读历史故事不仅要关注人物形象,更要关注作者是用怎样的表达方法写活这个人物的。
抓联系二: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再次用假设的方式讲道理,以弱胜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这就为说明将相“失和”进一步做好铺垫。
总结:不写这两个故事,我们就不清楚蔺相如为赵国究竟立下了怎样巨大的功劳。而这些,正是廉颇没有想到的,正是导致将相“失和”的直接原因。
【设计意图】仍然抓住蔺相如用假设句说理的语言特点,感受蔺相如的语言特色,同时抓住“拼”字品味揣摩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
(三)研读“负荆请罪”
语段五: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1.从廉颇的角度来看,他说得也不无道理。请看《史记》对廉颇的介绍。
2.看来,将相之间的矛盾已到了非常突出的地步了。蔺相如听到这样的话后,怎么说的?
语段六: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1.自由读读蔺相如的话,看看在表达上又有什么特点?
2.不管用什么表达方式,蔺相如就是想强调为了国家安危,“将”和“相”应该和好,为了赵国,就应该“将相和”。
过渡:这话传到廉颇的耳朵里,他立刻想到了自己的不对。
语段七: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1.这就是成语负荆请罪的来历。课文写廉颇负荆请罪只有简单的一句话,但京剧却把当时的场景还原了出来(播放京剧《负荆请罪》)
2.你对廉颇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过渡:一个知错就改,另一个真诚相待,都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从此过后:
预设八: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师:同心协力的意思浓缩为一个字,就是课题中的——和。正因为将相二人同心同德、和衷共济保卫赵国,秦国很多年都不敢再进攻赵国。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一是继续揣摩蔺相如的言语特点和人物个性;二是感受廉颇作为一个爱国武将知错能改、和而不同的耿直性格及人格魅力。
三、评价人物,理清故事联系
1.读到这里,你明白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了吗?“完璧归赵”“渑池之会”是矛盾产生的——直接原因,“负荆请罪”就是矛盾的——高潮和结局,三个故事共同突出了“和”对国家的重要性。
2.评价人物: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小结:回顾一下刚才的学习方法——抓住了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去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换句话说,就是抓住人物矛盾的变化过程,品味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下去后,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去读《史记》里的其他故事。
【设计意图】旨在回应开课时学生的质疑,理清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并试着评价文本人物,小结学法。至此,阅读所要考查的“形成解释、做出评价”能力均得到印证和彰显。
板书设计:
18 将相和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抓联系 品语言
作者简介:刘小波,1973年生,特级教师,全国科研型骨干教师,重庆市首批骨干教师,渝中名师,区级学科带头人、科技拔尖人才,重庆市小语青研会中心委员,重庆市人和街小学语文教导主任。
刘小波老师三次参加重庆市级教学大赛课均获得一等奖,近年来,应邀在全国、省(市)级学术研讨会执教《丰碑》《送元二使安西》《江姐》《我的理想》等示范观摩课三十余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