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与你同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物理获奖论文精选

[复制链接]
57#
 楼主| 发表于 2008-8-4 06:3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物理获奖论文精选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实践与思考



江苏省徐州经济开发区大庙中心中学 邹文治



摘要:教学中发现学生的想象力匮乏,这是民族发展的危险信号,教师要有危机感,突破应试思想的束缚,放弃“善意”,剥夺学生想象基础的教学方法,在各种创造性活动中发展想象力,指导感受“想象”在物理学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想象需要自由,不需要过多评价,以创新的精神引领学生走上“自主创新”之路。

关键词:想象力 物理教学 培养

为了检测学生的想象力,笔者曾经要求九年级学生学习“初中热学内容”之后,以“假设自然界失去热传递”为题发挥想象力,设计3个可能出现的合理场景,撰写成“小论文”。笔者在批改过程中,对答题情况进行统计,认为学生的想象力亟待培养。

笔者统计发现学生的想象范围狭窄,绝大多数局限于家庭生活;想象内容单调,多是“喝不上热水、吃不到热饭、洗不成热水澡”;想象思维单向,“被窝暖不热”,被窝还用“暖”吗;描述语言干瘪,罗列现象,缺乏想象,没有创意,索然寡味;有的因为知识匮乏则属于胡乱猜想。严格地讲,绝大多数场景的设计不能算作“想象”,是作为问答题进行回答的,只是日常生活和见闻的再现,没有加工、改造、重组的痕迹,也就是说几乎没有想象力起作用,为什么中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如此缓慢,经过与同行讨论交流,研究发现学生年龄越大,受传统评价意识和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越明显,想象力越来越差。

很多年前,我们就提倡个性解放,骨头里却喜欢“听话的学生”,君不见人们在评价儿童时,多以“听话”、“规矩”、“老实”、“稳重”等引诱,对稍微出格的便表现出不喜欢;我们崇尚“自由”,想象的萌动与发展需要自由的时间、空间、氛围、行为和思想,但这些基本上被成年人“统管”,恐怕学生浪费了、荒芜了,当然也是害怕被别人说“不负责任”;在学校里,学生被“负责任”的老师圈在教室里,接受统一的教育方式、学习统一的思维训练,为的是考试答案近可能接近“标准答案”,“雪化了”只能变成水,决不能出现“春天”,学生的“奇思妙想”常常被定性为“异端”,老师和学生都被分数所累,“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在无情地摧残师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绝不是生而具有的,它是在生活实践中,在教育影响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想象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翅膀,是使智力活动产生新价值的重要条件,想象力实际上是一种国际竞争力,没有想象力的民族是要枯萎的,不能创新的国家永远是落后的,中共中央要求人民“自主创新”,教师要勇敢冲破传统文化的腐朽部分和应试思想的制约,借助新课程改革的有利时机,创造性对学生进行想象力的培养。笔者和教研组的同仁经过两个学期的努力,在培养学生想象力方面做了些尝试,简述如下,求教于大家。

首先,教师要主动抛弃短视的应试思想。知识经济时代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责任,主动学习宣传时代性的教育教学理念,丰富自己的教育理论,用先进的思想去影响引导别人。虽然,短时间内想象力的激发和培养不如教师进行“题海训练”的收益大,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师主动抛弃短视的思想行为,以对学生发展负责的态度组织开放式教学活动;同时重新确定价值体系,把升学训练的近期目标和学生的终身发展相结合,教育学生认清升学是人生链中的一环,应该是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产物,老师不能借口学校的发展或者升学奖金,而忽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放弃“善意”剥夺学生想象基础的教学方法。部分教师以为学生知道一些司空见惯的事物和现象,便省略许多直观教学活动,这是在剥夺学生的想象基础。其实,由于生活范围的不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千差万别;对于同一现象或事物,由于兴趣点不同,形成的表象也不同,例如:水能沸腾是常识,水沸腾时伴随哪些现象出现,水沸腾的温度一定是100℃吗,沸腾的规律能扩展到所有液体吗,假设液体不能沸腾会出现哪些现象?如此,很多学生没有观察过和思考过。所以我们在物理课堂教学时,课前布置学生观察相关的事物和现象,尽量做好观察记录,在记录里要描述猜想及想象的成分;课堂上经常提供足量的实物、模型、图表等教具,教具是一定事物或现象的标志,不理解标志的意义,就无法想象出由标志所表示的事物;同时创造条件作好演示实验,指导学生细致地观察,在头脑中形成丰富的表象,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想象活动,我们知道想象活动是在语言的调节下进行的,不能正确地理解教师和教材的语言,就无法想象出语言所表述的各种事物的表象,因此,我们注重训练和丰富学生语言文字,尝试使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看到的、想到的各种事物的表象,从不采取“教师讲学生记”的看起来“省事”的做法,要让学生练习说出自己理解到的教具、实验、现象的意义。

第三,在各种创造性活动中发展想象力。人类头脑中表象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想象活动的进程和结果,表象越丰富,想象愈开阔、愈深刻、愈生动逼真;表象越贫乏,想象愈狭窄和肤浅,有时甚至完全失真。缺乏表象,想象的翅膀无法展开,更不能飞翔。教学中尽量拓宽活动的领域,在活动中扩大眼界,增加感性认识,积累生活经验,丰富头脑中的表象。例如:在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索性实验中,我们抓住“比较产生热量多少”这个细节,根据原创性想象往往始于强烈问题意识的原则,先引导评价课本实验方案的优劣,从怀疑开始,指导学生走出单纯的模仿,从而产生问题,通过创造性思维,即想象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个教学环节,有的学生使用凡士林粘小木条,有的观察液体的膨胀,有的借助水温的变化等,来比较产生热量多少。克服了模仿和思维定势,充分鼓励了想象的发挥。

除了设计探究性实验,我们还指导开展其他创造活动,如进行教具、学具的改造和创新,进行实验的组合练习,指导撰写带有幻想色彩的小论文,既能充分施展创造才能,又能极大地促进想象力特别是创造想象的发展。

第四,指导感受“想象”在物理学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很多科学发现都是“想象”的功劳,如量子力学就是缘于法国科学家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电子具有波的性质。指导学生阅读和欣赏物理学发展史,学习体会物理学家富于幻想、善于想象的思维方式,展开想象的翅膀,随着瓦特一起思考“为什么蒸汽能把壶盖顶起来”,感受蒸汽时代的到来;想象新能源开发的远景;与莱特兄弟一起幻想“人能否长上翅膀,像鸟一样在天空中飞翔”,跟法拉第一起琢磨“磁生电”带来的动力革命;这样阅读的过程,就是进行想象的过程,在这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中,使想象力得到培养和发展。当然,在教学中要提供足量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广泛涉猎各类知识,读书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过程,创造条件请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认识,越是能体现想象力的越要给予鼓励,形成想象性阅读之风。

第五,想象需要自由,不需要过多评价。教学活动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应该多用开放式的方法提出研究内容,提出答案丰富的问题让学生去寻找,在此过程中不要过多评价。例如指导学生制作“水果电池”时,笔者给出的研究课题是水果电池的电压强弱受哪些因素影响,学生搜集、选用的实验材料不同,设计的实验方案五花八门,在课堂表演时,基本找到决定水果电池电压的因素,笔者要求根据探究到的知识发挥想象,有的联合生物化学知识,提出测量“水果酸碱度”和“糖分含量”的电学方法;有的联想充电电池,想象用物理方法改变水果的糖分含量,这就是“自由”的妙处,学生在“自由”的心态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刺激着思维的发展。

“自由”的基础是科学的评价思想,我们在学习评价时,不用考试分数简单地给学生分类,问题比答案更有意义,不用“标准答案”去限定学生思维的发展,经常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自加条件型的编题训练,注重寻找答题过程表现出的思维独特性,鼓励求异思维,在正确的评价导向下,学生的思想、行为得到解放,想象的兴趣愈加浓厚,想象力发展的层次日趋提高。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中小学生在学习各门课程中都要借助想象力。可见想象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必要环节,列·托尔斯泰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制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只能模仿和抄袭。” 最直接的表现便是“书呆子”增多,我们本着为学生负责,为民族负责的精神,主动改变对待知识的态度,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一次提问,鼓励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宽容学生的每一次大胆实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对于物理学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插上想象的翅膀,驰骋在广阔的体现创新价值的空间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8#
 楼主| 发表于 2008-8-4 06:3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物理获奖论文精选

初中物理实验中的科学方法浅谈



新疆库尔勒巴州石油一中 李振春



《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式的学习,注重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探究科学规律,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探究既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又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经历一次物理学知识的“再发现”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所以,初中物理探究实验的设计和实施显得尤为重要。如何使实验教学达到课程标准确定的目标,其中蕴含的大量的科学方法,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适时向学生介绍、点拨,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去体验,逐步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下面,笔者就来谈谈初中物理实验中的几种科学方法。

一、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探索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所谓控制变量法是指为了研究物理量同影响它的多个因素中的一个因素的关系,可将除了这个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人为地控制起来,使其保持不变,再比较、研究该物理量与该因素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然后再综合起来得出规律的方法。

这种方法在整个初中物理实验中的应用比较普遍。例如在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关于探究声是怎样传播的实验中,就开始渗透控制变量的思想。因为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是传声的介质,我们逐一研究它们分别可以传声时,就必须控制其它两个因素。如果在进行该实验时就给学生恰当地点拨,提出:“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听到的敲击声为什么就能认为是桌子传来而不是空气传来的?”引导学生去分析比较,就能使学生体验到控制变量的思想。在接着的探究影响音调、响度等因素的实验中,把控制变量的思想对学生给予简要的介绍,就会使学生逐步领悟到控制变量法的实质要领,为以后的探究实验作好方法上的准备。

在初中物理中,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影响电热功率大小的因素、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决定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等等实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二、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指在研究某一个物理现象和规律中,因实验本身的特殊限制或因实验器材等限制,不可以或很难直接揭示物理本质,而采取与之相似或有共同特征的等效现象来替代的方法。这种方法若运用恰当,不仅能顺利得出结论,而且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例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用玻璃板替代了平面镜,因两者在成像特征上有共同之处,容易使学生接受,而玻璃板又是透明的,能通过它观察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便于研究像的特点,揭示出规律。我们在教学中,在学生亲历实验过程的基础上,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方法的总结,在思维方式上受到启发,他们以后遇到有关的实验设计时,就会自觉地加以运用。比如在学习伏安法测电阻之后,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实验,在上述实验中缺少电压表或电流表,其它器材不变,另有一个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供选用,要求测出未知电阻,应该怎么办?学生就可以用等效替代的思想进行设计了。

三、转换法

有的物理量不便于直接测量,有的物理现象不便于直接观察,通过转换为容易测量到与之相等或与之相关联的物理现象,从而获得结论的方法。譬如,在研究电热的功率与电阻关系的实验中,电流通过阻值不等的两根电阻丝产生的热量无法直接观测和比较,而我们通过转换为让煤油吸热,观察煤油温度变化情况,从而推导出那个电阻放热多。教学时不妨设计一问:为什么研究电热的功率与电阻大小的关系时,还用到似乎与实验无关的煤油呢?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小结出该实验中煤油的作用的基础上,进而再问:该实验能否不用煤油而改用其它方式来观察电阻通电后的发热情况?这样促使学生思维得以发散,转换的思维方法得到训练,设计实验的能力也随着提高了。

在初中物理实验中,利用软细绳测量地图上铁路线上的长度、刻度尺和三角板配合测量硬币的直径、圆锥的高等,都运用了转换法的思想。

四、类比法

类比法是一种推理方法。为了把要表达的物理问题说清楚明白,往往用具体的、有形的、人们所熟知的事物来类比要说明的那些抽象的、无形的、陌生的事物,通过借助于一个比较熟悉的对象的某些特征,去理解和掌握另一个有相似性的对象的某些特征。如:在研究电压的作用时,借助于看得见而学生比较熟悉的“水压形成水流”的实验作类比,来揭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又比如在研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的实验中,为准确记忆通电螺线管的北极与电流方向的关系,以紧握的右拳头类比为螺线管,四指为线圈并指向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一端为北极。这样形象直观很容易被学生理解记忆牢固。当然,这里还可以用其他方式来类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找到更符合学生实际的类比方法。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下册)P64图9.3—6就给人很好的启示。

五、图象法

图象是一个数学概念,用来表示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关系,很直观。由于物理学中经常要研究一个物理量随另一个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因此图象在物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实验中,运用图象来处理实验数据,探究内在的物理规律,具有独特之处。如: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和水的沸腾情况的实验中,就是运用图象法来处理数据的。它形象直观地表示了物质温度的变化情况,学生在亲历实验自主得出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描点、连线绘出图象就能准确地把握住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液体的沸腾特点了。

在其他的实验中,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采用图象来处理数据。例如在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规律实验中,把各点作为横轴、电流为纵轴,作出的图象为水平直线,很直观表示出串联电路中各点电流相等的规律。这样学生非常容易理解和记忆。在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电压的关系、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重力大小跟质量的关系等实验中都运用到图象法。这样把数形结合、图形与文字结合起来处理数据、描述物理规律,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处理数据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

六、理想化方法

理想化方法是指在物理教学中通过想象建立模型和进行实验的一种科学方法。可分为理想化模型和理想化实验。

理想化模型就是指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研究对象的一些次要因素舍去,抓住主要因素,对实际问题进行理想化处理去再现原形的本质的东西,构成理想化的物理模型。这是一种重要的物理研究方法。例如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杠杆就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杠杆在使用时,由于受到力的作用,都会引起或多或少的形变,然而在研究中把此时的形变忽略不计,这里我们就把杠杆经过理想化的处理,认为它无形变,视为一个硬棒,从而使学生在研究时不被细枝末节的因素影响,顺利地得出杠杆平衡原理。

理想化实验是一种科学的抽象方法。它既要以实验事实作基础,但又不能直接由实验得到结论。比如,我们在探究空气能传声的实验中,逐渐将真空罩内的空气抽出,听到罩内的闹钟的声音逐渐变弱,于是我们推理得出将真空罩内的空气抽完(即真空),就听不到闹钟的声音了,从而得出空气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这里采用的方法就是理想化,因为无论怎样抽气是不可能将真空罩内的空气抽完的。又如牛顿第一定律就是理想化实验得出的一条重要物理规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很好地渗透这一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初中物理实验中,蕴含着许多科学方法,我们既不能视而不见忽视它,又不能唯方法讲方法,要时时做有心人,把握时机,把科学方法渗透到教学活动中,恰当点拨,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
 楼主| 发表于 2008-8-4 06:3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初中物理获奖论文精选

物理解题与辩证逻辑思维

乌鲁木齐铁路局教育学院 金璧辉

  在众多的现代教育媒体中,教学投影片以其制作容易、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教师能灵活地控制教学信息的传递等优点,受到广大教师的偏爱。教师通过运用投影手段,以其新鲜、活泼、生动的形象一扫传统物理教学的沉闷空气,帮助教师解决在课堂上难以讲清、学生又难以理解的一些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并能使学生迅速而又准确地理解和记忆,减轻教与学的负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物理教学过程中运用投影手段究竟有哪些作用和功能呢?
  一、投影教学能激发兴趣、集中注意力
  学生对学科内容本身的兴趣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很大的。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学科本身感兴趣,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去掌握这方面的内容,否则,学生就可能只是形式地、勉强地去学习,就容易分散有意注意,从而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感知材料,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形成新的表象,以帮助学生顺利地认识和理解所学的知识;就成为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
  投影教学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被视察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具有生动性、趣味性和变化性的特点。在物理教学中运用投影手段所表现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感染力强,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趣,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高教和学的效率。例如,初中一册“压强”一章中关于汽车的液压传动刹车这一物理过程的叙述,如果仅仅借用课本上的插图,教师是很难讲清这一师生生活中几乎没有见过的物理过程,特别是因插图是静止的,使教师的讲解显得呆板,学生不容易理解。如果教学时利用一组插拉──转动式活动投影片,就能向学生充分展示液压传动刹车的物理过程。学生就能观察到当司机的脚踩下踏板时,是怎样通过杠杆带动活塞运动,从而挤压油缸中的油,又是怎样依据帕斯卡定律推动刹车蹄向两边张开,并将两片刹车瓦紧紧顶住刹车鼓,从而实现刹车的。这样的教学过程,填补了学生感性认识中的空白,变抽象为直观,变静态为动态,形象生动,使教师讲得轻松,使学生对这一物理过程看得清楚,印象也深刻。又如,关于晶体三极管的放大原理的学习,学生虽然能看到三极管的外形,却无法观察三极管内电流的方向和分配规律,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如果运用线迭式投影片,学生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电流的方向以及电流的分配情况。这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能帮助他们直观、深刻地理解晶体三极管的放大原理。
  二、投影教学能加强教学双边信息反馈,提高学习效率
  投影教学能提高学习效率,是有科学依据的。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通过视觉所获得的知识占获得知识总量的83%。因此,采用投影手段进行物理现象和物理概念的教学,就能充分利用学生的视觉功能去获取知识,使学生处于良好的学习状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投影教学能加强信息反馈。第一,教学中复杂的图形和总结性的大量文字,如复杂的串并联电路、关于电场、稳恒磁场性质的比较等,可以事先制成投影片,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投影出来,教师可以节省大量的在黑板上板书板画的时间;第二,根据教学需要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把繁多的知识有机地综合在投影片上,可以加快学生感知进程,也有利于分清学习中一些容易混淆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概括,找出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建立知识的系统,便于巩固和记忆。例如,在教学《透镜成像规律》时,学生需在短时间内接受物体的位置不同,所成的像位置、性质、大小不同,用途也不同等纷繁的知识是不容易的,更无法在大脑里形成关于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体系。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一难点,教学中应用下表所示的投影片,无疑会提高教与学的效率;第三,信息反馈的覆盖面扩大了,也可以节省教学时间。如运用习题投影片组织课堂练习:投影出习题后,要求学生在自备的明胶片(或经过处理的玻璃片)上解答,这样一方面全班都可以积极参加,覆盖面大;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不慌不忙地巡视学生的解答,及时发现典型的答案,并在投影仪上投影出来,教师再通过生动简短评论或讲解,能迅速使全班学生受益。第四,由于投影强烈的直观性和可变性,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唤起他们的注意力,使其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减少了教师组织教学的时间;又由于投影形象能帮助学生概念的形成、知识的掌握,减少了学习的困难,从而加快了学习速度,增大学习密度,提高了学习效率。

凸透镜成像规律投影片
物的位置

像的位置

像的性质

像的大小

应用举例

u→∞

v→f

实像

m=0

测定焦距

u>2f

f<v<2f

倒立实像

m<1

眼睛、照相机透镜折射望远镜的物镜

u=2f

v=2f

倒立实像

m=1

望远镜的倒像透镜

2f>u>f

v>2f

倒立实像

m>1

显微镜的物镜,幻灯机、电影放映机

u→f

v→∞

无像


灯塔和探照灯的透镜

u<f

v<0

正立虚像

m<0|m|>1

放大镜、望远镜和显微镜的目镜


  三、投影教学能增强演示效果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学习物理学的基本方法是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并对它们进行分析和概括,以揭示其内在本质,形成概念和规律,建立物理理论,并通过实验检验所得结论的正确性。但是,有些物理现象发生在微观世界,难以观察,有的物理现象可见度太小,也不易让全班学生观察清楚,这是传统教法中的一大难题。而应用投影手段可以使它“化虚为实”,“变小为大”,“化静为动”这样能使学生观察清楚、仔细,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讲述滑轮时,教师演示“外力拉动绳的距离为重物升高距离的两倍”这一重要结论,往往因为刻度,可见度太小,学生观察十分困难,后面的同学甚至根本无法观察。这时只需把刻度尺制成透明的投影教具,将整个实验投影出来,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困难。再如“轮轴的实质是连续转动的杠杆”的讲解,就是用模型教具也难以让学生观察清楚,如果用复合片层层展示和分析,教与学双方都是轻松的,学生不但容易理解,而且记的也牢固。
  此外像刻度尺、温度计、弹簧秤、电流计等的刻度,可见度太小,将其制成投影教具就能放大;波的干涉、衍射,演示砂摆的振动图线,以及观察磁力线现象等。由于时空限制是不便让学生观察(不能竖直放置)的,如果制成投影教具就能解决这些问题。如把玻板放在投影仪载物玻璃上,砂摆在玻板上的图线就能清晰地投影在银幕上,就很容易观察了。
  还需说明,投影手段除了上述优点外,还可以改变或消除实物观察中非本质因素的干扰,直观地揭示出事物本质和内在联系,使学生集中注意观察演示内的重要特征和重要方面,而不被分散到一些细枝末节上去,从而获得充分的感知,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投影教学能促进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是教学的另一个重要任务。认识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学生学习知识,认识物理世界,需要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而一定的认识能力。又是他们进一步继续学习深造和从事物质生产、科学实验等社会实践的必要条件。
  投影教学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特别是观察力和思维力是很有帮助的。例如,用投影教学法讲解波的干涉现象:把盛有适量水的水槽放到投影仪的载物玻璃上,从加强直观的波的干涉现象这一刺激着手。第一步,用橡皮锤敲击音叉后,把两个叉股同时接触水面,让学生观察银幕上放大了的波动现象,并引导学生分析:两个波源的振动频率、振动方向、振动步调(即相位)是否相同,在两列波的重迭区域里发生了什么现象。第二步,换用另一音叉重复上述过程。不同的只是将两叉股先后接触水面,让学生观察并引导学生重复上述分析过程;第三步,同时敲击两支不同的音叉后,分别将每支音叉的二只叉股接触水面,再观察分析。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三次实验的条件和结果,从而得出波的干涉的条件。接着放映一张用不同颜色区分两列波、区分波峰、波谷的干涉图样投影片,以升华认识。在这一投影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观察、思考,不但培养训练了观察力和分析力,而且生动的现象。鲜艳的画面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综上所述,在物理教学中运用投影手段,教学效果是明显的。今后,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将继续研究、运用好投影手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0#
 楼主| 发表于 2008-8-4 06:3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物理获奖论文精选

浅析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作业观



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拾桥中学 杨传龙



随着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创新的意识已深入课堂,并且也应该深入到物理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物理作业的创新自然不会例外。通过学习,下面就传统和新课标下的作业观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一、传统的作业布置与批改中存在的问题

1.“统一”作业

长期以来,教师布置作业总是全班统一一致,忽视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别差异。统一的作业内容、作业形式及作业难度不能适应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让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这样的“统一”作业,遏制着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2.“独立”作业

传统作业强调学生的“独立完成”,注重独立思考,忽视合作学习的方式。久而久之,造成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能力较差。

3.“封闭”作业

以往的作业围绕书本做文章。一方面,作业中要解决的问题存在着与实际生活脱离的事实;另一方面,学生完成作业也不需要深入生活,从概念到概念,从公式到公式,仅靠冥思苦想。这样就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引起学生的反感。

4.“机械”批改

传统的作业批改缺乏教师与学生的情感真实互动,作业评价生硬单一。这种“只见分数不见人”以及“非对即错”式的“机械”批改,扼杀了学生的灵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认识自我,展示自我,发现自己的发展潜能。

由上可知:传统的作业过程是教师意志的体验,是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是教师按照统一的要求,统一的内容,统一的格式,对学生变相“灌输”的过程。这种千篇一律的作业不仅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而且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千人一面”,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布置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就要求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布置应由统一、专制走向“自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独立完成走向协助合作。在作业设计中体现作业的层次性、合作性、实践性、整和性,让作业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大胆创新、发展个性的舞台。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完成探究性作业,体验成功,激发兴趣。

1.层次性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标承认学生差异,力求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因而作业也应因人而异,让作业成为学生自己的作业,即以人为本的作业。如开办“作业超市”,根据不同能力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增加作业的层次性,既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又要关注优等生,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保护,个性得到张扬,不同学生的物理能力都得到展示。如学习了《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后,可布置这样有层次的三道探究性作业:①我们教室里令人心烦的噪声有哪些?来源在哪里?用什么办法可以减弱这些噪声?②到大城市观察或向交警同志了解,城市中控制噪声的方法有哪些?③如果有兴趣,可以通过上网,查看图书资料了解噪声有哪些利用?

2.合作性

学会合作已经成为21世纪新型人才的必需要求。合作是情感交流,互相学习的过程,也是思维碰撞、潜能发挥的过程。因此,多布置合作性作业,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性,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交往能力。如教学完《透镜》后,可引导学生自由选择合作伙伴,研究我们的眼睛,①通过查阅资料,认清眼睛的结构及视力的成因;②通过访谈及查资料了解近视眼的危害;③做问卷调查统计本校近视眼的发病率;④采访近视眼学生,得出导致近视眼的主要原因;⑤采访专家和查资料得出预防和矫正近视的有效措施。通过这样的作业,学生分工合作,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形成学习的动力。

3.实践性

新课程明确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就是说,初中物理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是有用的、有价值的,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教师应结合教材布置一些容易引起学习兴趣又有助能力培养的探究性作业。如学了“惯性”后,可布置学生调查学校附近街道的交通安全设施,写一篇题为“遵守交通规则,避免交通事故”的短文,这类作业,学生感兴趣,就会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又如学光学时,可布置学生制作针孔照相机、磨制冰透镜等;学习力学时布置学生制作橡皮筋测力计,潜水艇等实践性作业。教师也应结合教材因地制宜地组织一些诸如环保、能源等方面的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知识、长才干。

4.整合性

物理作业与其他学科相整合,不仅使学生借助物理这一科更好地学习其他的学科,同时也使其他学科的教学为学生学习物理提供实践的机会。如学生学习了“功和功率”后,可布置一道物理与地理整合的练习:如图是一座小山的等高线图,一个50kg的中学生用了3h时间才登上山顶,他上山做的功至少是_______J,登山过程中他的平均功率是_______W。又如在学习了长度的单位后,可布置一道与历史整合的探究练习: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的功绩之一,在于统一了中国后又统一了度量衡,其中也包括统一了长度单位,你能说一说这一做做法的好处吗?这样的作业使物理学习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延伸、整合,达到了1+1>2的效应。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批改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位同学都拥有自己的智力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同时,应将其优势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从而促使其弱势领域得到尽可能的发展。所以教师要相信每一位同学都是有能力的人,乐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激励的评价。比如,有一位考试总不及格的学生有一次得到了教师的这样一则评语:“你的这个70分比别人的90分更令教师高兴,因为你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你对综合题的分析有了新突破,两道题的解题思路完全正确!了不起!如果你能想办法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我想下次考试你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这位老师巧妙地把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从而给“冰冷”的分数赋予了极富人文情调的关怀。

总之,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物理课外作业观亟待转变,要树立新的物理课外作业观,扬弃传统作业观,使学生的个性在这里得到张扬,使学生的人格在这里得到尊重,使学生的情感在这里得到体验,使学生的生命在这里得到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1#
 楼主| 发表于 2008-8-4 06:3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初中物理获奖论文精选

怎样培养初中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情感

北京第一五五中学 孙嘉平 朱慧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的学生好奇心强,而好奇心又是激励人们探索知识的起点,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时时注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学习。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物理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上好起始课。
  从心理学角度和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规律看,人们对事物的第一印象十分重要。而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物理,如何才能让学生对这门课产生良好的印象,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呢?关键是上好起始课。因此,对这种课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教学。首先,课堂上做了大量有趣的实验。如:1.让学生观察烧瓶颈部的水沸腾了,而金鱼却在下面的水中游来游去。2.水在纸制的“锅”里烧开。3.怎样用力也不能吹开用线吊着的间隔5—6厘米的两个乒乓球,越吹它们反而靠得越近。4.天女散花(同电相斥现象)。5.通电导体在磁场里受力。
  此外,还向同学们讲了很多有趣的自然现象。比如;1.一怀热水冒“白气”,冰棍也冒“白气”。2.冬天能看到口中吐出的“白气”,夏天却看不到。3.高压电能电死人和畜,但鸟雀却平安地停在高压裸线上。在这种课的最后,又讲了一些物理的趣闻和科学家努力攀登科学高峰的故事。同学们感到十分新奇,大家兴趣盎然。课后,让学生进实验室自己动手做实验。家庭作业中布置学生写“你所看到的物理现象。”通过这一教学过程,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是物理有趣。课后不少学生讲“有意思极了”,“好玩极了!”对完成家庭作业,学生的积极性也非常高,有的学生举了十多个例子,不少学生还提出了平时不懂的问题。由于起始课的成功,不少学生爱上了物理课。
  (二)对物理课本章节顺序进行大胆的调整。
  实验课本第一章长度的测量,速度、路程和时间等内容,学生在小学里学中基本接触过,对学生来讲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物理味不浓,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而最后一章“光的初步知识”实验多,有趣,物理味浓,而且不需要其它章节知识作为基础。为巩固起始课的成果,把这一章提到前边来讲,使学生刚开始学习就感到有趣。这样调整不仅给学生创造了比较好的情境,而且使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了亲切的感情,并利用定势的正迁移,从而对今后的物理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学生更主动、自觉地克服以后章节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
  (三)改进课堂教学,做大量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的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什么样的教学过程才能更适合学生的心理,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呢?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用学生十分熟悉的物体、玩具作实验适合学生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智力。此外,为了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时时牵住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注意,促使学生以积极如“惯性”一节,用鸡蛋来做观察物体惯性的实验(如图)。由于学生担心鸡蛋会滚下来,他们的注意力很自然的被吸引到讲台上来。随着有机玻璃片被打飞,鸡蛋安然落入水中,学生才松了一口气。这时再告诉学生鸡蛋是空的,里边放了钉子,使得重心降低,像一个不倒翁,不少学生开心地笑了。在欢笑声中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这样的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了学生的注意,而且创造了一个和谐的气氛,给学生以科学美的享受,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积极情感的培养。

  (四)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穿插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一直保持在最佳状态下学习。

  根据初中学生自制力差,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目标的时间不太长的特点,穿插使用讲授、实验、举例、设疑、投影等不同的教学手段是很有用的。当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时,应采取易于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手段,最好一节课中能设计一个或若干个能激发学生求知欲高潮的阶段,使学生一直处在研究、分析、探讨问题的兴奋之中。如初二“力”的一切的教学,就是采用引入新课的: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巩固、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之逐步深化。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且对将来在事业上的选择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兴趣的发生发展一般要经历有趣、乐趣、志趣这三个阶段。对初中学生来讲,进入初二下学期以后,开始向乐趣阶段方向发展,并为将来的志趣阶段奠定一定的基础。在这个阶段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学好物理的决心、信心和恒心,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初中学生思想不稳定,兴趣易转移,如果单靠有趣的实验,生动的讲评等直接兴趣,不大可能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保持和发展。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巩固、强化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掌握物理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的教育,通过间接兴趣的培养,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深化。具体做法主要从三方面入手。

  (一)进行科学史教育,提高学生的兴趣,为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打下基础。

  物理学科的发展史是极其生动有趣的。在物理课上老师向同学们讲述了牛顿、法拉第、伽里略等物理学家都是在成功和失败、顺利和挫折的斗争中,以自己坚韧不拔的毅力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事迹。并用古今中外以“勤”补“拙”而取得重大成就的实例说明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的重要性。重点分析了一个人如果在工作和学习中能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坚持不懈的努力精神,并时时注意培养自己的自信心、意志力,那么将会对自己的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这些内容对学生的教育是比较大的,不仅给学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而且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使他们对培养自己良好意志品质的重要性有了初步的认识。正如一个学生在课后总结中所讲的:“我希望老师严格地要求我,再‘狠’我也能接受,当然也要靠我自己去拼搏。我期待着物理成绩的上升。”

  (二)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切实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巩固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易转移,除了认识上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学习中遇到了本人认为所无法克服的困难。正如一个学生在分析自己遇到困难时谈到的:“提到学习困难,我认为自己主要的问题就是数学基础差……,所以在物理课上一碰到关于数学方面的问题,即使是很容易的计算,我也感到讨厌,以致不做或者做错。”这个学生提出的是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除此之外,由于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低,对一些物理概念、规律及物理量的单位的理解感到困难,这些都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让学生掌握这些较难掌握的知识,解决学习上的疑难,尽量缩小学习上的两极分化,让学生体验到克服困难后获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看到自己的力量,树立信心,巩固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成功的乐趣,可以强化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认识的提高,困难的克服,最终要使他们能看到自己付出劳动后所取得的成绩,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初中学生情绪不稳定,甚至一次考试的失败也会使他们的学习热情一落千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人而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基础好的学生有奋斗目标,基础差的学生看到希望。在考试时,不能出偏题、怪题为难学生,使多数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能有所提高,并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要认真分析试卷,当面讲讯肯定成绩,指出问题。使他们不至丧失信心。实践证明,学习兴趣的确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力,使学生取得了好成绩,这种结果又反过来强化了学习兴趣,使它产生更大的效能,为学习提供更强的推动力量。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之逐步深化,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每个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广泛的兴趣去培养学生的兴趣,用自己坚强的意志去培养学生的意志。总之,只有具备较高非智力水平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备高水平非智力因素的学生。

三、培养学生们的积极感,提高教学效果。

  心理学认为,情感具有动力功能,它可分为增力功能与减力功能。增力功能指的是积极的情感,如良好的心境、饱满的热情,能够驱使人积极地行动,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而减力功能是指消极的、悲观的情感,它能促使人消极地行动、降低学习效率。学生高高兴兴地学和愁眉苦脸地学,其效果大不相同,积极的情绪是加速思维进程的催化剂。针对情感在学习中的作用及其特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通过教师的努力创造良好的情境,并通过教师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从而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以引起积极的学习动机。赞科夫讲:“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①本文前边谈到的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采取的一系列教学手段均是为了安排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适当情境。因为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通过演示实验等教学手段,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能给学生以科学美的享受,能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除此之外,还要健全情感生活。教师的情感制约着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能影响学生的行为,教学的质量及学生的发展。师生间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插曲,而是它的基本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注意理解、尊重学生,其结果必然会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反之教师训斥、讽刺学生,会使学生把学习看成压力、负担,没有愉快感与需求感。这样做必然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遵循一条原则:决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对学习差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就拿XXX同学来说吧,他在班上是智能比较低的学生,学习基础十分差,回答问题时发音不太清楚,常常引起学生的哄笑,他参加课外小组活动时,一些学生也讥笑他。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教育全班学生要尊重每一个同学,并且表明老师欢迎大家积极参加课外小组活动。另一方面,课后老师经常找他,帮助他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指出存在的问题,鼓励他树立学好物理课的信心。在一次全区公开课上,这位同学积极举手要求回答问题,老师指定让他回答,并在课下及时鼓励表扬了他。这天放学后,他见到父母的第一句话是:“今天物理上区公开课,老师叫我回答问题我答对了,老师表扬了我。”家长也为此感到欣慰。可见,这一件小事在学生心理上的震动之大。从这以后,他的学习积极性明显地提高了。上课积极举手,不懂的问题及时问,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出现了本学期仅有的两个及格分数。尽管他的成绩不稳定,学习基础还十分差,而且由于这个原因肯定还会有反复,成绩的提高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但由于抓住了他的闪光点,使他通过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开始对学习有信心了。从长远来看,他在非智力心理品质上的收获,比分数的提高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向上的情感,可以转化为学习动机,用这样的动机去推动学习,必然会产生积极的效果。例如,83—84学年度的初三(七)班(补习班),学习基础较差,在教学中,由于注重了对学生非智力品质的培养,毕业时,中考合格率100%;85届的初三(三)班,学习基础较好,由于这个班同样注重了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毕业时,中考合格率达95.56%、优秀率达75.56%。这种效果不仅仅表现在分数上,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得到了巩固和加强,并向更高的层次──乐趣、志趣发展,甚至有的发展为终生的志问。一个已经毕业的学生在考上大学并选定了物理专业之后给老师的来信中,仍念念不忘那一个个小实验及新年联欢会上各种有趣的物理游戏。称老师为“物理知识迷宫中的引路人。”另外,在积极向上的情感支配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因此情感可以是意志行为的动力,反之良好的意志品质又可以产生积极健康的情感。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抓好对学生非智力品质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在物理这门学科的学习中,不仅能掌握自然科学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使他们具备了今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基本品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2#
 楼主| 发表于 2008-8-4 06:4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物理获奖论文精选

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活动化模式的构建



江苏省盐城市文峰中学 孙秀梁



一、理论依据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人才的涌现。为此,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强调:“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加深对教学改革紧迫性、必要性的认识,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投身于教学改革,全面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方法的变革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课堂教学活动化是指尽力通过让每一位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兴趣、产生质疑、引发思考、引导创新,最终实现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在活动中达成知识、能力和情感的三维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它把教学因素与活动因素紧密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活泼愉快的情绪体验中,在增进兴趣的条件下,较自然的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活动类型。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的认知需求,促进学生知识的有意义建构,促使学生的个性社会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

当代建构主义理论主张:学生是意义建构主体。通过消极吸收老师传递的知识不能建构意义。我国有一句很古老的格言也用简单的三句话阐明了同样的观点:我听,我忘记;我看,我记得;我做,我理解。因此,以社会建构主义为基础的教学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中知识的建构者。这意味着教师不能把科学当做已发现的真理来教,相反,他更应该像科学家所作的那样去教科学──让学生投身于体验真理的社会过程中去。建构主义强调课堂学习的自主性、情境性和社会性,因此课堂教学“活动化”不失为顺应这一发展要求的教学活动类型。然而,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理科教学都是依靠题海战术,企图以此来穷尽所有“题型”,很多学校的理科教学已蜕化为“习题训练”。而教学内容活动化不仅没有受到鼓励且往往被排斥。学生在课堂上流露出社会交往的自然需要也往往被认为是对课堂秩序的扰乱。教师也面临着较大的压力,这种压力转嫁到学生头上就是对学生的苛求、严厉和不宽容,以至师生关系对立,情感淡漠,无法形成教与学的互动相长。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特别是初中物理新课标教材的使用,教材中大量的课堂活动的安排和物理情境的创设,已使我们感受到了变革课堂教学方式的迫切需求。

二、基本模式

下面我就我自己以及我的同行们在构建课堂“活动化”模式方面的探索作一点浅薄的总结,供大家参考。

模式1:“专题讨论会”式

比如,在学到响度、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很多同学感到理解有困难,概念容易混淆。于是师生共同策划了一场区分响度强弱、音调高低的研讨会。会前学生以老师课上讲过的内容和实验为依据,利用身边的物品设计新的实验,会上大家逐一展示自己的实验过程,并热烈地讨论实验所能说明的物理问题:有的同学带来了竖笛、口琴、二胡等乐器,有的用录音机将一盘磁带上的同一支歌以快慢不同的速度播放,还有位同学用几只水杯敲出了《小星星》的曲调……教室里“研讨会”开成了“噪声制造会”,但看到学生们激动的表情,闪亮的眼睛,就不会怀疑他们已收获了很多。

在处理教材中某些难点和易混淆的知识点时,可以采用这种针对性的专题活动来进行突破,这种方式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较为充分,不同学生“最近发展区”之间的交叉有利于学生主体的意义建构,学生的印象较为深刻。但这种活动课型对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要求较高,同时学生的思维要能够比较活跃。

模式2:“活动发现”式

比如,“光现象”第一课可以在学校操场上进行,教师事先准备了三棱镜、平面镜、水盆、玻璃杯、食用油、肥皂水等物品,杂乱地堆在一角。刚一上课,先让大家闭上眼睛再睁开来感受并触摸秋日灿烂的阳光,再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发思考──怎样在晴天看到彩虹?学生自选器材分头行动。大家的发现是令人惊喜的。有位学生跑来说:“老师,我什么器材都不要也能看到彩虹!”“只要眯起眼睛或透过指缝看太阳就行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在肯定了每一位学生的发现后,教师帮助学生将这些现象加以区分,强调哪些是光的色散,哪些不是……

像“光现象”这节课所涉及的物理现象或物理规律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去发现才会印象深刻,才会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兴趣,因此宜采用这种“发现型”活动方式。

模式3:“自主探究”式

比如,“冰的熔化与凝固”实验是学习的重点,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坐标图并从中发现规律更是难点,而这正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学习能力的有利时机。学生以小组(3—4人)为单位,在家中利用冰箱进行实验探究,操作过程中他们遇到了重重障碍:要观察水凝固规律必须测温度,但温度计在冰箱中该怎样放?多长时间读一次温度?冰熔化时如果不加热,时间特别长,加热了温度计示数有时上升有时下降怎么解决?绘出的图象和理想情况相差很多,问题出在何处?……学生第一次遇到这么多复杂的问题,当通过小组成员之间反复商讨或请教同学、老师后逐一解决之时,历经艰难终于成功的愉悦便升华为一种精神力量。

为了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学生需要经历从探究计划的自主设计、合作探究、到克服重重障碍最终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采用“自主探究”型活动可较好地达成这一目标。

模式4:“研究报告”式

比如“水循环”一节,在搜集了大量有关水资源的利用、水污染情况的资料之后,结合身边的现象,学生们充满忧虑地报告自己的发现和感触,提出了许多节约用水、控制水污染的具体方案,设计了新颖独特的以漫画文字为主要形式的保护水资源的公益广告,并进而引发了一场科技发展与环境保护孰轻孰重的大讨论。学生对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有着特殊的感情,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和各种技能、体验了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快乐,更能学到科学的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这样的心理历程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永远无法实现的。

像这样教学内容知识性比较强,教学目标是为了体现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有效统一的课,可尝试采用“研究报告”型的活动方式。这种方式要求教师的教学风格须是民主、开放的,学生也要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模式5:“即兴组织”式

前面四种活动类型都是在教师事先的设计下精心组织的,但是,有时候,课堂的活动却是偶发的。在有些课的进行中,某个学生做出了惊人之举,或有几个学生提出合理化的活动要求,教师可适当将当前的教学任务放一放,不失时机地开展活动,以顺应学生的内在需要。

如在上透镜这一课时, 那一天,天气格外地晴朗,课上一半时,老师让学生到走廊用放大镜对着纸片照,让太阳光聚焦在纸片上。学生们玩得很开心,老师到他们中间看他们怎么个玩法。结果发现,有几个学生在白纸上用铅笔或钢笔涂黑,让太阳光聚集在黑斑上,这些学生很快就把纸片点燃。老师感到非常惊讶,多聪明的孩子!多出色的表现!老师赞赏地拍了拍他们的肩膀。他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组织讨论且让同学展示自我的机会,于是当即请这几位学生到讲台上来说说他们是怎么那么快地将纸片点燃的。然后组织大家讨论:涂黑为什么能够使纸片更快地点燃。这样做,不但使学生的创意得到肯定,也使学生将前后学习的知识建立了联系。

三、实施原则

物理课堂教学活动化是物理素质教育推行的途径,因而在原则上与素质教育是相统一的。

1.目标性与丰富性相结合的原则

课堂活动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通过活动,须让学生有所得,而不是为活动而活动,为调节课堂气氛而活动。活动要精心组织,要使学生明确活动的目标和程序。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活动中观察思考,使课堂教学知识、能力、情感的目标都能在活动中得到落实。当学生通过活动对物理知识有所感知、理解、发现时要及时组织交流活动。在注重活动目标的同时,要注意活动内容的丰富性与形式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孔子云:“知之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皮亚杰也说过:“所有智力方向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兴趣,才会勤奋努力,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2.自主性与合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活动中先强调自主活动,在自主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合作,杜威曾说过“如果他不能筹划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寻找出路,他就学不到什么。”因此,教师要改变观念,大胆放手,尽量让学生组织活动。

3.全体性与全面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

传统的课堂活动是少数尖子生的活动,教师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提出很多问题,但由于学生在智力水平上的差异无法使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课堂教学活动化一方面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另一方面以小组的组织形式,让学生在独立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共同活动,互帮互学。这样,小组的成功也往往能对每一个成员起到激励作用,共同体会成功的乐趣。“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发展性则要求课堂活动化须全面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不但要通过活动掌握知识,训练能力,而且要发展思维、培养情感、学会方法、养成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及积累与他人交往合作的经验。

四、体会

1.教师作用不可弱化,相反应更突出

课堂教学活动化模式的运用并不是使教师变的无事可做,而是要求教师将舞台还给学生,而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励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的主导地位没有削弱。主要表现在教师要创设活动情境,提供活动安排,引导质疑和讨论,并对学生的表现及时总结和评价。

2.要充分发挥评价体系的激励作用

建立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迫切需要我们积极构筑新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应重视学习的过程,强调对过程的评价。因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起点,有各自不同的情况,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进步就是成功,不管步子快慢,只要在走;不管力气大小,只要在使;不管能力高低,只要在干,就要加以肯定和鼓励。

3.活动的氛围要做到民主、宽松、和谐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因此,活动的组织在渗透教学的目标的同时,活动的方式和环境要宽松,不要过于严肃,以使这种氛围和“活动课堂”的模式相适应,这样也有利于师生之间情感和意志的交流。

4.要灵活运用,不能牵强附会,生搬硬套

课堂教学活动化模式并非适用于所有课型的物理教学,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教师自身的特点,班级的具体情况,灵活地加以运用。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使用。

从物理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初步尝试来看,由于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实际状况为出发点,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支撑点,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落脚点,突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了物理教学的较大程度的优化。因此,物理课堂教学活动化应是一种全面发展的物理课堂教学形式,是物理教学发展的趋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3#
 楼主| 发表于 2008-8-4 06:4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初中物理获奖论文精选

改革物理学习成绩评定的实践和认识

苏州市三十三中学 钟鹏明
  学生的物理成绩如何评定?长期以来,人们往往用每学期学生参加期中、期末考试,平时参加几次单元测验的成绩,按一定的加权系数算出学期成绩,以此来评价一个学生学业的优劣。这种评定方法日益暴露出它的弊端:不符合物理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不能科学地显示学生学习的全貌,不能反映学生在一学期形成的多种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针对中学现行物理学习成绩评定的缺点,从1985年开始,我们在苏州市三十三中学初中86、88、90届8个班进行了改革物理学习成绩评定的实验研究,初步取得成效。现将这项研究的实践和认识总结如下:

  一、改革物理学习成绩评定的依据。

  改革物理学习成绩评定,我们提出了全面综合评价的设想,这种设想是以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全过程中应该形成的基本的学习能力和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为依据的。图示为:

             

  我们把以上11项内容归入学生物理学习的基本结构,作为评价学生物理学习成绩的依据。

  二、改革物理学习成绩评定的做法。

  (一)平时成绩(X1)的评定:为了科学地反映学生平时学习物理的全貌,我们尝试用学生平时学习的四个环节,即家庭作业、课堂练习、章节测验、学生实验作为评定学生平时成绩的因子,并采用学习积分的形式进行评价。1.平时学习情况的记录──为了能够获取大量与平时学习有关的信息,保证平时成绩的评价有充分的事实依据,我们建立了《学生平时学习情况记录卡》(见表一)

表一、学生平时学习情况记录卡学生:陈瑶



家庭作业

课堂练习

章节练习

学生实验

小计

87年9月

50

165

81

65

361

10

34

362

87

150

733

11

32


73


105

12

37


196

351

584

88年元月

68

971


105

1144

合计

221

1498

437

671

2827

见解分

497

平时学习总积分

3324

(注:为说明本研究的具体做法,各表均以苏州市三十三中学88届初三(2)班学生陈瑶的成绩评价为实例)

  说明:

  (1)所谓平时学习总积分(
),即平时学习环节中各项成绩加起来的总和,可以理解为学生平时学习的综合成绩,平时学习总积分越高,反映该生平时的学习情况越好。为简便易行,减少繁复的计算,这里不再采用换算成标准分(z)再相加的计算方法。

  (2)批改作业是获取反馈信息的一个来源,而作业的评分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学习。对于学生的每一次家庭作业都给予5级评分,并逐月统计作业总分。

  (3)学生实验成绩主要是做好学生实验报告的评分工作,采用百分制。实验报告不仅能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而且能发现学生许多能力的发展情况。如从实验报告的文字叙述可以反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报告的设计;数据的处理可以反映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从报告的讨论可以反映学生的创造能力。

  (4)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包括课堂提问,实验、作业等),如有一题多解或提出有创见的问题,或课外有小论文、小发明、小制作,都给予平时学习成绩50分(十倍作业成绩)见解分的加分鼓励。

  2.平时成绩的计算。

  说明:

  (1)将各项平时学习积分()依次填入评价表(见表二)。

表二、平时各类学习评价表学生:陈瑶

项目

积分(ΣXi)

满分值(V)

成绩(Xi)得分率(%)

评价

A家庭作业

221

225

98

优秀

B课堂练习

1498

1600

94

优秀

C章节测验

437

600

73

及格

D学生实验

671

900

75

良好

E见解分

445





 

平时学习总积分(ΣXi)

3324

3983

平时成绩Xi=83

良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2 16:1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