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与你同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物理获奖论文精选

[复制链接]
43#
 楼主| 发表于 2008-8-2 07:0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物理获奖论文精选


促进课堂“生成”的几点做法



山东省文登市界石中心校理化组 王芳



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我们时常不能按预定的轨道运作,尤其是科学探究这一模式的引入,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重要或不重要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想、新方法。对于出现的这种预设之外的状况,我们很多教师往往采用逃避的手段处理,以“这个问题留做以后讨论”来搪塞过去,从而让课堂按自己的轨道运行,而以后就把“这个问题”打入“冷宫”,置之不理。

经过这一年的课改实践,我认为对待“新生问题”应坦然、从容、理智。下面我就谈一谈我的做法与收获。

一、有胆跳出

预设对于课堂固然重要但不能限于预设而不敢越雷池半步。我想调节课堂节奏、教学进度的一个根本标准不是教案而应是学生当时的学习状况。我们要激发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究,有时,这种研究、探索正好可以生成新的知识。

在新教材《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节里,教材并没有涉及回声的知识,但在各种教辅用书里都出现了关于回声的练习题,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到了回声的知识,本想提完即可,一略而过,学生了解就行。没想到刚提完回声是怎么形成的意外就发生了……

学生用一连串的问题表现出他们对回声的浓厚兴趣,同时也用这一连串的问题打破了我的预设。

不少学生嘀嘀咕咕:教室里有墙壁这些障碍物,但为什么听不到回声?

(表现出对回声形成原因的质疑)

我很爽快的解释:是因为人耳把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了,区分不开啊!

学生眼睛一亮,又新生一问:怎样才能不混在一起呢?

(我一想,如果继续回答学生的疑问,那将离教案越来越远了,所以我非常急于结束这个话题。)

我故意用“一略而过”的口吻说: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要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区分开!

听完这个解释,他们小组之间讨论开了:要离障碍物多远才能让回声比原声晚0.1S呢?

作为一名教师,面对他们的兴趣和质疑,情绪不得不受到激发,我决定:不按照我的预设内容讲下去了!马上,我临时调整了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计算离障碍物至少多远才能将回声与原声区分开?提出了一个更加诱发学生思考能力的问题:你能用这个知识测两地的距离?你能用这个知识测声速吗?

课本上并没有这段知识内容的文字描述,学生通过讨论把这两个问题全都解决了。虽然预案设计没有完成,但聆听着他们的讨论与交流,我得到了预案之外的喜悦,学生得到了预案之外的收获。

从某种角度讲,预设是造成教师授课“思维定势”的原因。我们要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本,在学生需要时大胆地跳出教案,只有这样才能更艺术化地调节教学过程的轻重缓急。

二、有谋调整

非预设生成是指在教师预想之外而又有意义的学习生成。所以,我们教师要对课堂发生的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根据学生的需要以及问题的价值及时调整授课方案。

新教材八年级下册《浮力》一节,其重点是计算浮力大小的两种方法,即:阿基米德原理和示数差法。课本上的“橡皮泥小船”实验是为了引导学生猜想浮力的大小与V排有关而设计的。我在备课时是这样安排的:先让学生利用橡皮泥进行造“船”比赛,之后提出:你猜测一下,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然而当做完“橡皮泥”实验时学生对“浮力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这个问题并不感兴趣,而是一致对“橡皮泥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这个问题感兴趣。因为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橡皮泥在水中是沉底的,而实验中为什么就浮在水面上了呢?解释这个问题需用下一节“物体浮沉条件”的知识。所以,对学生的这个疑惑完全可以用“下一节再探讨”的方式处理,从而继续我的预案,但如果置学生的疑问于不顾,那么学生心中的这个疑问必定会对下面的学习过程产生一种干涉。

转念一想,下一节内容里的“物体的浮沉条件”很易理解,即使没有这节课的基础也可以明白,只需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即可。所以,我就及时调整了授课方案,来了一个“乾坤大挪移”:

引导学生从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关系入手分析物体上浮、下沉的原因,进而得出漂浮时浮力和重力的关系。当学生明白了这一问题时,我就提出:把橡皮泥做成船状的就能浮在水面上,证明船状的比实心的受到的浮力大还是小?做成船状时,橡皮泥的哪方面发生了变化?质量、体积还是密度?

然后结合“造船”比赛引导学生对浮力的大小决定因素进行猜想。学生此时基本上都想到了可能是体积的原因。

“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一插曲看似与这节课无关,而实际上既解决了学生的疑惑又生成了新的知识,还为下一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我们要善于抓住课堂上的瞬间机遇,从学生的认知需要出发,打破教材的局限,克服预设的束缚,力求课堂实效的最优化。

三、有备无患

现在的课堂我们很多时候让学生交流事例或观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具备“明辨是非”的资源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造就生成之美。

我曾听过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公开课。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可以说明液体能传声的事例,学生举的事例广泛、精彩,教师对每一事例都给予了客观的评价,学生的情绪高涨,课堂内容丰富。其中,有个学生举出这样一个事例:“我们可以听见青蛙在水中的叫声,说明液体可以传声。”教师当即肯定他的答案,而且还表扬学生善于观察。事实上,青蛙是靠鸣囊发声的,它的发声必须在空气中进行,即使在水中也是浮在水面上叫而不是在水里叫,所以这个事例不能证明液体可以传声。

由此可见,作为一名物理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储备,还要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多涉猎一些其他学科知识,这样才能应对学生的“广阔视野”。

四、有效证实

在课堂教学中,我也时常会遇到“新生问题”,开始我畏惧、逃避,致使课堂“卡壳”;后来我慢慢地根据实际情况跳出预案,机智地调整课堂节奏,创设出一个个引发师生灵感的新机遇,沿着新机遇启示的思路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获得探究的思路,方案或结论等。我现在的每节教案都留有一定的“生成空间”。实践证明,从这样的课堂中走出来的学生才能真正学会“从物中学理”、“从理中明物”。

总之,我们要对课堂中的“新生问题”善加开发和利用,“歪理”下也许有大智慧,危机中也蕴藏着良机。我们教师要及时捕捉“非预设生成”的智慧火花,做课堂生成的促进者,使课堂教学因“发现”而丰富,因生成而靓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08-8-2 07:0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初中物理获奖论文精选

研究性实验的设计与探索

湖北省应城市实验初中 张国辉
研究性实验是指学生在学习好课本知识之后,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具体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对知识更进一步的领会和掌握,形成能力的一种实践活动,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的要求,研究性实验是基础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一种新的课型。结合本校开展的《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探究》专题研究,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想法、思路及实践。
一、科学地选取好研究性实验的课题
研究性实验的选题要切合《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要准、新、奇。准──即准确,科学合理。新──即新颖,别致,有趣。奇──即想象丰富,思维创新。选好一个课题,对于一次成功的研究性实验意义非常重大,因此选题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考虑:1.科学性。2.需要性。3.趣味性。4.新颖性。5.创造性。6.可操作性。
、认真地组织好研究性实验的活动
1.活动要能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研究性实验的活动要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的参与,并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体会物理现象中蕴含的知识和规律,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技能得到充分的提高。
2.活动要能体现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实验的活动要鼓励和提倡学生敢于想象,勇于提问,大胆实践,可采取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思路,不同的步骤来进行研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活动要能够体现出学生的个性特色和协作精神
研究性实验的活动要在教师提出的问题上,让学生能够联系实际,因地制宜,科学选材,不宜对学生制定统一的要求,规定相同的方法。尽量让学生选取日常生活中易得的材料来制作实验的器材,想好实验的方法,设计好实验的步骤,制作好实验的记录表格。根据各自的猜想和假设来相互协作地进行自主探究,实验验证,并得出结论。
三、研究性实验设计举例
下面举一例学生在学习《实验:研究液体的压强》这节中,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的实验活动,供大家参考。
1.提出问题:
当人站在齐胸的水中,会感到呼吸困难,像有东西压在胸口,那么在水中是否有压强呢?水中的压强又有什么特点呢?
2.学生实验探究:
1)器材准备
大饮料瓶1只(去掉上半部)、底部开有小孔的矿泉水瓶1只、侧壁不同深度和不同方向开有小孔的矿泉水瓶1只,侧壁同一深度和不同方向开有3个小孔的矿泉水瓶子1只、水。
2)实验探究过程
A.在大饮料瓶中倒入适量的水,将底部开有小孔的矿泉水瓶插入水中,观察出现的现象。
B.将在不同方向和不同深度处开有小孔的矿泉水瓶插入水中,观察出现的现象。
C.将盛满水且在同一深度不同方向开有小孔的矿泉水的瓶盖旋开,观察出现的现象。
D.将底部开有小孔的矿泉水瓶插入至水中的不同深度处,观察出现的现象。
3)现象(学生观察)
A.有水从小孔中喷出。
B.有水从小孔中向不同的方向喷出。
C.有水从小孔中向不同的方向喷出,以瓶身为参照物,水喷出的远近离相向。
D.插入越深,水喷得越高。
4)记录表格
实验

现象

结论

将底部开有小孔的矿泉水瓶插入水中
有从中小孔中喷出
水的内部有压强
将在不同浓度和不同方向开有小孔矿泉水瓶插入水中
有水从小孔中向不同和方向喷出
水的内部向各个方向有压强
将盛满水在同一深度不同开3小孔的矿泉水瓶旋开
有水从小孔中向不同的方向喷出,以瓶身为参照物,水喷出的远近距离相同
在同一深度处水的内部向各个方面压强相等
将底部开有小孔的矿泉水瓶插入至水中的不同深度处
插入越深,水喷得越高
水的内部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3.交流评估:
实验完成,各小组将完成的表格进行交流,评估。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
通过组织这种研究性实验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能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研究性实验活动,不失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08-8-2 07:0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物理获奖论文精选

自主,向课外延伸



湖北省兴山县高岚中学 杨定强



人教版(2005版)八年级《物理》,178个练习题中有71个是要学生课外自主动手动脑完成的,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使学生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以及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课外自主学习,需要教师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指导学生在课外自主动手、自主探究,从而拓展物理学习空间,巩固课内学习成果,促进基本能力形成。

一、激趣导学──吸引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首次接触物理课程,感到新鲜,因此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尤为重要。当我在课堂上演示“烧瓶中停止沸腾的水,密封后浇上冷水重新沸腾起来”,“把乒乓装在漏斗里用力向下吹,乒乓球不会掉下来”等实验后,学生都说这是从未想到过的、“难以置信”的事实,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完全背道而驰,此时学习兴趣油然而生,为他们课外自主探究增添了动力。

学习“电压”之后,我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走进实验室,探究他们用苹果、梨子、西红柿、白菜、马铃薯等做成的电池。我问:“你们的水果电池有电吗?怎样检验是否有电?”学生思考起来。有个学生说:“用小灯泡接在电路中看看是否能发光。”我把事先准备好的小灯泡、导线交给这个同学,请他试一试。结果大失所望,灯泡未能发光。稍稍寂静了片刻,又有同学说:“用电压表测量有没有电压。”学生自主运用电压表去测量水果电池的电压,有同学说:“有电压!就是太低。我的是0.7V。”“是的,我的只有0.5V。”学生恍然大悟:不是水果电池没有电,而是电压太低不能使灯泡发光。我又乘势激励:“能不能想想办法提高水果电池的电压?” “找个大水果;把几个水果并联起来;用几个水果串联起来……”学生议论纷纷。“试试看!”我说。同学们按照各自的猜想去实验,过了一段时间,学生说:“老师您看,我们小组的电压升高了,但还是不能点亮灯泡!”我将二极管发到每个同学手中,让他们再试一试。 “老师,为什么二极管能发光,而小灯泡却不能发光?”学生问。“试着用电流表去研究研究电流。”我鼓励他们。通过探究,学生又明白:小灯泡发光所需要的电流要比二极管的大,而水果电池提供给灯泡的电流太小,所以不会发光。

探究结束后,学生总结道:原来以为水果电池能够点亮灯泡,现在知道水果电池的电压低、电流太小;不同水果做成的电池,电压不一样高;在同一个水果中,当两个电极距离不同时,电压也不相同;用几个水果串联,能提高电压,但电流还是很小;用几个水果并联虽然电压不会有什么变化,却能延长二极管发光时间。

二、动思结合──促进学生自主体验

学习“声现象”后,我要求学生在课外制作可以变调的哨子或“水瓶琴”,然后利用课外时间让他们一起演奏几支简单的曲子。结果有学生制作了单管的变调哨子,有的制作了八管并排的吹奏乐器,还有的用几个相同的瓷碗装不一样多的水制作了打击乐器。听着乐器发出悦耳的声响,我因势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你做的哨子能变调?为什么8只碗发出的音调不同?”让学生边演奏边体验:“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而这种体验的深刻和愉悦是无法在课堂上得到的。

学习了“通电螺线管”,我带领学生到植物园观察牵牛花茎的缠绕方向和生长方向,又带领学生走到农田里观察四季豆等缠绕植物的茎、卷须缠绕方向与生长方向规律。学生用手比画着茎、卷须的缠绕方向,联想到课本中“通电螺线管中电流方向和N、S极的关系”,高兴地说:“这与通电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和N、S极关系一样。”“大自然真是如此美妙、和谐!” “老师,自然现象和科学之间是有联系的,对吗?”

在课外学习中,紧密联系一些热点、焦点话题,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更加深入的思考。比如:当报刊、电视等媒体报道松花江水域受到大面积污染后,安排学生调查当地水域污染状况。学生找出了夏阳河流域被污染的三大原因:一是采矿业使河水受到严重的矿物质污染,二是大理石加工企业排放的污水,三是居民、公共设施直接排放的生活污水。调查结束后,学生积极地向当地政府提交了“夏阳河流域污染情况调查报告及治污方案”,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学生通过亲自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深入思考,探究对策,既避免了学生机械记忆知识的现象,又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的良好习惯。

三、防患未然──自主不忘学生安全

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活动的场所是开放的、不固定的,有时全班同学分散在各个地方,教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养成将事故防患于未然的良好习惯。

学习“家庭电路、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后,我有意安排学生观察家庭、学校、街道的供电线路,看看有无不安全的因素;还让学生到阅览室广泛地查阅资料,列举古今中外由于触电、雷击造成人身伤亡的典型事例,总结防雷、防触电一些措施等,把安全教育落到实处。有时学生需要走出校园进行自主探究、调查实践活动,要告诉学生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以及遇到意外情况的正确处理方法。为做到防微杜渐,回校后还及时地对学生在活动中暴露出的安全问题进行总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也应该向课外延伸。开展课外自主学习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不断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恒久保持探究欲望,从而逐步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开展课外自主学习,对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
 楼主| 发表于 2008-8-2 07:0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物理获奖论文精选


浅谈初中物理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贵州省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三桥镇中学 冉孝明



物理是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最为密切的科学。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将物理知识与生产实践和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尽可能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实际和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也就成了物理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

一、力学知识的广泛应用

1.重力的应用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重力无处不在。如工人师傅在砌墙时,常常利用重锤线来检验墙身是否竖直,这是充分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这一原理;羽毛球的下端做得重一些,这是利用降低重心使球在下落过程中保护羽毛;汽车驾驶员在下坡时关闭发动机还能继续滑行,这是利用重力的作用而节省能源;在农业生产中的抛秧技术也是利用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假如没有重力,世界不可想象,水不能倒进嘴里,人们起跳后无法落回地面,飞舞的尘土会永远漂浮在空中,整个自然界将是一片混浊。在讲授重力时,要让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知道重力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

2.摩擦力的应用

摩擦力是一个重要的力,它在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中应用非常广泛。如人们行走时,在光滑的地面上行走十分困难,这是因为接触面摩擦太小的缘故;汽车上坡打滑时,在路面上撒些粗石子或垫上稻草,汽车就能顺利前进,这是靠增大粗糙程度而增大摩擦力;鞋底做成各种花纹也是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而增大摩擦;滑冰运动员穿的滑冰鞋安装滚珠是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从而减少摩擦而增大滑行速度;各类机器中加润滑油是为了减小齿轮间的摩擦,保证机器的良好运行。可见,人类的生产生活实际都与摩擦力有关,有益的摩擦要充分利用,有害的摩擦要尽量减少。

3.弹力的应用

利用弹力可进行一系列社会生产生活活动,力有大小、方向、作用点。如高大的建筑需要打牢基础,桥梁设计需要精确计算各部分的受力大小;拔河需要用粗大一些绳子,防止拉力过大导致断裂;高压线的中心要加一根较粗的钢丝,才能支撑较大的架设跨度;运动员在瞬间产生的爆发力等等。

可见,物理力学知识生产和生活实际中是很有用的,从宇宙天体到微观的分子、原子处处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力,教师只要将课本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他们树立崇尚科学、研究科学、应用科学精神。

二、热学知识的应用

天气的阴晴、冷暖与人类的各类活动息息相关,包含了很多的物理热学知识。如人们常喝开水、吃熟食,需要对水和食物进行加热,而加热过程中就需知道燃料燃烧或电力加热的基本知识;炎热的夏天在地上撒些水,靠水分的蒸发达到降温的目的;严寒的冬天如何保暖,汽车发动机常用水来散热,保护秧苗不被冻坏而往往采用在夜间向稻田里灌水,都充分利用了水的比热大这一特性;水稻生长在夏季,是由于水稻是喜高温的植物;各种机械轴承、火车轮箍的制造是充分利用固体的热胀冷缩原理。这些都是热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三、光、声现象的应用

人类生存需要光。白天靠阳光,夜间需要灯光,设想宇宙无光,整个世界将陷入一片漆黑,所有生物将无法生存,由此可见光的重要性。然而光到底遵循什么规律,人类怎样利用这些规律为自己服务,这是人类研究光的目的所在。如日月食现象中遵循的是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教室里通常用日光灯管而少用白炽灯,除为了节省能源外,更重要的是白炽灯这种光源容易形成阴影,而日光管是平行光,可以避免阴影使我们能够很好的工作学习;夜间行驶的汽车内不开灯是为了避免挡风玻璃反射光而影响驾驶员的视线,汽车的反光镜用凸镜而不用平面镜是为了扩大观察范围,近视眼病人要佩戴凹透镜是为了矫正物体成像在人的视网膜上,手电筒能“收光”是利用凹透焦点发出的光能平行射出。另外,教室的长度限制10m左右是避免原声、回声两次声音,从而使两种声音叠加在一起,加强原声;两山距离和海底深度的测定也是利用声音的传播原理。

四、电学知识的应用

自法拉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以来,人类进入了电气化时代。从生活用电到交通运输、工厂企业用电,都来源于发电机,电已成为人类必不可少的主要能源。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电的应用。如夜间走路用的手电,它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干电池不会发生触电事故,而照明用电如使用不当,将会危及我们的生命安全,这是因为不高于36V的是安全电压,而照明电路的电压是220V,远远高于安全电压;煮饭用电饭煲、电炒锅是将电能转化为内能,电力机车的行驶也是靠电能,一切家用电器都需要电。假设没有电,电动机将不能转动,电力机车不能行驶,电器都不能工作,人类社会将会倒退。因此,电是人类的好伙伴,只要我们严格遵循安全用电原则,我们就可以驯服它,利用它为人类服务。

总之,物理知识从生活实际到高科技前沿,它的应用十分广泛。作为一名物理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理解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性,认识物理知识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更要引导学生关注物理学的最新发展,使学生将所学物理知识与当前的社会实践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坚持与时俱进,坚持科学发展观,利用物理知识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2008-8-2 07:0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物理获奖论文精选


对课后“科学世界”的认识及其教学方式

──以初中物理八年级教材为例

山东高青黑里寨中学 李树成



这些供学生阅读的材料,取材广泛、短小精悍,内容生动有趣,有些还文旁配画,通俗易懂,感染力极强。

物理教材中“科学世界”材料的安排,既是主体教材内容的深入与扩展,也是主体教材内容的补充和完善,为实现教学目的,起到了润色和完美的作用。

细读“科学世界”材料的具体内容,大致可以从如下七个方面来体现它的功能与作用。(以初中物理八年级教材为例)

一、充实和丰富了教材内容。新教材在内容上较老教材进行了大量的改编和删减,虽说老教材中有些内容从减轻学生负担角度考虑可以不教,但作为学生必备的物理常识又不可能不在教材中出现,以“科学世界”材料出现在教材中,恰到好处。如《双耳效应》、《乐音和乐器》、《不是老天爷显灵是建筑师们的杰作》、《凹面镜和凸面镜》、《海市蜃楼》、《光的散射与雾灯》、《眼镜的度数》、《质量单位的由来》、《万有引力与航天》、《刹车之后》、《失重状态》、《三峡船闸世界上最大的人造连通器》、《马德堡半球实验》、《人造地球卫星》、《小小弹簧称大象》、《其他简单机械》等,大大丰富了同学生们的物理知识。

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初中的学生们,有极浓的求知欲望,好奇、好问、好学,教材中大量地安排了这一方面的“科学世界”内容,如《不是老天爷显灵是建筑师们的杰作》、《海市蜃楼》、《光的散射与雾灯》、《失重状态》、《三峡船闸世界上最大的人造连通器》、《人造地球卫星》、《小小弹簧称大象》、《其他简单机械》等等,学生读了以后,既丰富了知识,又开阔了视野,还可以培养对于科学向往与追求的情境。

三、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广泛兴趣,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情趣与爱好的培养,往往是学生日后成材的先导。选编了诸如《时间“放大镜”》、《计时标准和计时工具的变迁》、《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海市蜃楼》、《细微差别中的重大发现》、《万有引力与航天》、《失重状态》、《人造地球卫星》等一些奇闻轶事,使学生感觉到学物理有味道、有兴趣,喜欢上这门学科。

四、活泼了课堂气氛,给探究式教学奠定了基础。在很多章节中,安排了与新知识有关的“科学世界”材料,从现象引入到疑问的提出,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如《双耳效应》、《乐音和乐器》、《凹面镜和凸面镜》、《光的散射与雾灯》等的引入,对物理知识的学习起到了延伸与拓宽的作用。

五、加强了国情教育,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如《三峡船闸世界上最大的人造连通器》、《人造地球卫星》、《万有引力与航天》、等,学生读了深受感染,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六、介绍中外著名学者的伟大科学贡献以及他们为之奋斗的献身精神,激励学生树立忘我学习、敢于求索、勇攀高峰的宏远志向。在《不是老天爷显灵是建筑师们的杰作》、《细微差别中的重大发现》、《万有引力与航天》、《失重状态》、《马德堡半球实验》中介绍了物理科学家为证明物理规律而献身的感人事迹;介绍了物理科学家亲自动手、重视实践的求实精神。读了这些材料,无疑对学生胸襟情怀的开拓、理想目标的树立、治学精神的熏陶等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七、紧跟时代脉搏,及时反映世界和我国科技成就新动向。如《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失重状态》的选登,给教材注入了浓烈的时代气息,使学生在精神上倍受感染。

面对这么多的“科学世界”材料,可用以下五种方式进行教学:

一、教师复述式。大量的“科学世界”材料,教师只作必要的复述即可。学生尤其喜欢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介绍,如《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失重状态》、等等,教师通过讲故事将有关内容进行简单讲述,学生听来生动有趣,收效极佳。

二、堂内讲解式。有不少“科学世界”材料,是为配合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而设置的,如《双耳效应》、《乐音和乐器》、《凹面镜和凸面镜》等等,教师在讲授相关内容时,应辅之以简单讲述,以加深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课后自学式。有些“科学世界”材料,内容多、篇幅长,如《时间“放大镜”》、《计时标准和计时工具的变迁》、《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海市蜃楼》、《细微差别中的重大发现》、《万有引力与航天》、《失重状态》、《人造地球卫星》之类,可以作为课后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自学。

四、堂内阅读式。一些短小精悍的“科学世界”材料,教师可在讲课的过程中,及时地布置学生当堂阅读。如《乐音和乐器》、《凹面镜和凸面镜》、《光的散射与雾灯》、《凹面镜和凸面镜》、《三峡船闸世界上最大的人造连通器》、《人造地球卫星》、《万有引力与航天》等。

五、课堂讨论式。还有些“科学世界”材料,如《乐音和乐器》、《凹面镜和凸面镜》、《海市蜃楼》、《光的散射与雾灯》、《眼镜的度数》、《万有引力与航天》、《刹车之后》、《三峡船闸世界上最大的人造连通器》、《马德堡半球实验》、《人造地球卫星》、《小小弹簧称大象》、《其他简单机械》等,可以由教师提出一些问题,组织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讨论。如阅读了《马德堡半球实验》“科学世界”材料之后,可以提出如下讨论题:1.为什么16匹马拉不开它?2.这样大的力来自哪里?3.气体的压强到底有多大?等。通过讨论,对“气体压强”的成因、大小等,必然印象深刻,使学生对“大气的压强”一节的知识学得透、记得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2008-8-4 06:3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物理获奖论文精选

初中物理《引言》课教学构思



山东梁山县实验中学 张爱华



初中物理课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启蒙课,“引言”则是启蒙课的开篇,“引言课”的成败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物理的动机、兴趣、意志和情感,也关系到以后物理教学的质量问题,确实值得探讨。关于这一堂课,我分为以下四个步骤构思:

一、悬念式实验引入课题,点明“物理学研究什么?”(5分钟)

开场白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做几个小实验。

演示:

(1)手抓粉笔,松开手,粉笔落下。问:粉笔为什么不往天上去而要往地下掉呢?

(2)手拿平面镜,正对某一学生.这里面的像是谁?为什么镜子里会出现一个和他一模一样的像呢?

(3)手扇扇子.今天天气热,扇扇子有何感觉?为什么有这种感觉?

(4)出示电铃,接通电源,电铃发声.这是怎么回事?

对于这些现象和问题,学生既感到熟悉,又感到新奇。因为他们以前也许从未想过“为什么?”当然也不要求学生回答.但可问学生:这些现象分别属于哪一类物理现象(大部分学生能答出)?接着自然地导入课题:(板书)物理学研究什么?(力、热、光、电)

为巩固知识,我接着打出四张幻灯片:

(1)杠杆撬石头;(2)水中倒影;(3)烫瘪了的乒乓球;(4)雷电现象。

进一步问学生:这各属于哪一类物理现象?

二、趣味性实验深化主题,说明“为什么要学物理?”(20分钟)

“为什么要学物理?”是本节课的重点,可从两个方面来阐述.

1.物理是有趣的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设计了四个趣味实验:(1)杯子“倒”提水;(2)“巧”打鸡蛋;(3)冷水“烧”开水;(4)室内“雷电现象”。对于这四个实验,(2)和(3)是教材上有的,(1)和(4)是我补充的,不过我给每个实验都取了个新奇的名子.将“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改名为“杯子‘倒’提水”,将“惯性演示实验”改名为“‘巧’打鸡蛋”,将“冷水使热水沸腾的实验”改名为“冷水‘烧’开水”,将“感应起电现象”改名为“室内雷电现象”。这样做为的是很快抓住学生心理,造成一种神秘而紧张的课堂气氛.然后老师魔术般地完成演示实验,使新课达到高潮,此时学生学习兴趣必然大增,可趁学生余味未尽之时问学生:物理有不有趣?然后板书论点:物理是有趣的。

过渡:我们之所以要学物理不仅因为它是有趣的,更重要的在于──(板书)

2.物理是有用的

举例说明:我们的衣食住行、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科学技术中都离不开物理。

(1)吃饭用筷子(外国人不会用)──要用物理;假设没有摩擦力,你将寸步难行。

(2)假设停了电,工厂停工,电影、电视看不到,也用不上电风扇、电冰箱、洗衣机,多不方便。

(3)假设没有物理,哪来今天的电脑、电话?哪来今天的原子弹、氢弹?人类又怎能登上月球?人造卫星又怎能上天?

(4)演示实验:将一个放大镜放在眼前,让学生看到老师放大的眼睛.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放大镜。你还知道它有哪些用途吗?照相机需要它,幻灯机、电影机、望远镜、显微镜需要它,你爷爷、奶奶用的老花镜就是它!

通过这些生动具体的事例,辅之以简短、明快而富有气势的语言,使学生确信──物理是一门很有用的课程.进一步提出:那么,要怎样才能学好物理呢?(板书)

三、小故事与实验相结合,启发“怎样才能学好物理?”(15分钟)

“怎样才能学好物理”是这节课的难点。我先用小故事导入:

小故事伽利略观察→教堂吊灯通过实验→发现摆的等时性。

演示单摆的等时性

板书1.重视观察和实验

小故事牛顿观察→苹果落地思考推理→万有引力。

板书2.勤于思考,注重理解

学物理不能满足于知道“是什么?”更重要的在于知道“为什么”?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

板书3.重视应用知识

伽利略发现摆的等时性后人应用它→制成了古老的钟表。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利用它→成功地解释了月球绕地球转,地球绕太阳转的原因,也是人造卫星发射的理论依据。

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利用它→才有了今天的电气化。

学生学了物理以后,要能利用它解释身边的有关现象,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然后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小结物理并不难学,只要我们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物理一定能学好。

物理学好了,会使你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能干,越来越可爱!

四、“魔术”录像结束新课,巩固学习物理的兴趣(5分钟)

在讲完新课后,我选放了一段录像资料短片──湖南省编辑的录像教学片中的《磁现象》一节。当学生看到那“百发百中”、“冰上芭蕾”等魔术般的镜头时,兴趣进一步大增,这节课在轻松而愉快的气氛中结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2008-8-4 06:3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物理获奖论文精选

谈物理学习的新特征



山东省邹城市平阳寺中学 范彦斌 郑瑾



我国新一论课程改革,着重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转变学习方式从根本上说就是从传统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从本质上讲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在物理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中认识和把握现代学习方式的本质特征,是我们创造性地建构现代物理学习观,指导学生形成相应物理学习方式的重要保证。面对新课改的历史机遇,我们有必要深刻反思过去的物理学习,认真研究现代的物理学习观的内涵特征,才能为全面完成物理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各项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认为新课改下的物理学习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生成趣味性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活动,并在其中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心理倾向,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内在动力,也是人们成功的起点。古往今来,著名的科学家、艺术家、哲学家等,他们能对人类发展做出贡献,无不是由于他们的强烈兴趣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推动着他们孜孜不倦地努力而取得成功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的状态。

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有直接或间接之分,直接兴趣指向物理学习过程本身,间接兴趣指向物理学习活动的结果。学生一旦有了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物理的活动对他们来说便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满足、一种幸福愉快的体验,学生才会想学、敢学、爱学、善学、乐学,才能使物理学习事半功倍,才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才能发展对科学探索的冲动。为此教师要运用丰富多采的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1.精彩实验,以奇激趣

课堂内外精心设计一些实验,师生共同参与,让学生观察一些,出乎意料的现象,或得出难以置信的结论,这些新信息的刺激会让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大大增强。例如学习浮力时,把一浸满酒精的棉球穿在一段细铁丝中间,把细铁丝的两端系在一个完好的开口向下的方便袋的端口两边,然后点燃酒精棉球,学生将会看到方便袋冉冉升起。此实验极大地刺激了学生探究浮力知识的兴趣。再如学习汽化吸热时,用一棉布手帕浸泡在质量分数约为70%的酒精溶液中,待均匀湿透后取出,将手帕舒展开,用镊子夹住两角,用火点燃,待火灭后,手帕完好无损,对这一现象学生很有兴致去探究原因。此外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设计各具特色的实验,比如设计“低压沸腾”、“纸盒烧水”、“瓶吃鸡蛋”、“摩擦起电”、“水果电池”、“人体带电”、“大试管吞小试管”等一系列生动有趣、精彩异常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

2.学会幽默,以乐激趣

前苏联教育家米斯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如果善于运用富有哲理的幽默,不失时机,分寸得当地抓住事物趣味性的一面,巧妙地通过语言媒体传递给学生,就可以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使物理知识由抽象化具体,由深奥化浅显,由单调化有趣,有助于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可以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使教师显得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波,轻松愉快。例如在介绍磁化水时,用歌曲《忘情水》的旋律清唱“送你一杯磁化水,你的生活会更美”。在学习大气压知识的应用时,总结“抽水机、离心泵,离开大气就发愣”等等能引的学生开怀大笑,兴趣盎然。另外在学习过程中恰当引入一些幽默的科学漫画,既能学会知识,又能诙谐成趣。

3.活用多媒体,以美激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指出:“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信息全球化的时代;它们消除了距离的障碍,正十分有效地参与塑造明日的社会”,“这些技术正在我们眼前引起一场真正的革命,这场革命既影响着与生产和工作有关的活动,又影响着与教学和培训有关的活动”。不可否认现代信息技术为物理教学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这也正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尤其作为物理教师更要多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并进行充分运用。可以将物理知识的引入、讲授、学习等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加工、变化呈现给学生,使之生动有趣,美妙形象。如在学习《浮力》时,先用多媒体播放《泰坦尼克号》中轮船在大海中航行、撞击冰山、下沉的精彩画面,同时播放其主题歌曲,让学生沉浸其中时,教师引入:“《泰坦尼克号》演绎了一个感动世界的爱情故事,可惜今天我们没时间讨论这个话题,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这艘豪华巨轮为何能在海水中航行,当它与冰山相撞时为何又沉入大海,酿成人间的巨大悲剧…”。从而自然而又抒情的引入课题。进行新课时,把小球在液体中漂浮、下沉、悬浮、上浮的情景通过动画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学得轻松高效。当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计一些虚拟场景,让学生体验到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其不断生成新的兴趣,不断迸发创造性的火花。

二、自主探究性

新课标明确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物理知识实践性很强,涉及的实验可以设计成探究型的内容很多,比较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营养物质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变的。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观察、感知、分析、解决问题,也不能代替学生理解任何一个概念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学生自主去学习、去探索,让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概念和规律,这样才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尊重了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具有独立行为的完整的生命个体。为了让学生有效的自主探究物理知识,我们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精心确定探究内容

设计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首要问题是确定探究活动的内容。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或需要探究。有些知识很难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承载和概括,而有些知识即使设计成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去参与,往往流于形式,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没有多大实际意义。这就需要教师精心筛选,确定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

设计自主探究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结论,体验探究的过程,领会探究的方法,美化高尚的情感。适宜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决不是很简单的单纯的知识,也不是很困难的内容,这些问题解决所需要的能力应该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经验、各种能力的提取与综合,可以进行探究并能获得一定的结论。一般来说自主探究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把握。如具体形象的内容易以探究的形式呈现,而抽象概括的内容先要具体化,分层进行探究。此外还要考虑到可操作性,以及安全性,即探究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器材、设备等要安全可靠,学生在学校或家中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做得到。

2.合理创设问题情境

这是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做好准备,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的创设能激发学生创造意识的各种情境,促使学生产生疑问,增强解决问题的动机,探索创造性求解的过程。比如在学习《电功率》时可以设置这样的情境:把“220V 100W”与“220V 15W”的电灯串联后接入220V的电路中,让学生先判断谁亮,然后再闭合开关观察现象,结果是“220V 15W”的灯较亮,“220V 100W”的灯几乎不亮,与学生的判断大相径庭,这时学生有的目不转睛,有的小声议论,还有的一直纳闷摇头。诸如此类,足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3.鼓励质疑设问

这是自主探究的具体实施阶段。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独立处理情境提供的信息。实际上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脑子”想问题,用“自己的语言”明示问题,而教师通过进一步激疑设疑、点拨引发、及时评价等方式,促使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出问题,讨论和解决问题,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知并提高能力。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提出有创意、有价值的问题。比如在学习《功》时,学生提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另一个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根据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和物体运动的相对性,我们能否说做功也是相互的呢?”这个问题就极具创造性。

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后,要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假设与猜想。对于学生所提出的意义不大的问题和明显不正确的猜想,不要简单地否定。在充分肯定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要指出其正确合理的成分,使他看到自己的成绩,增强参与的勇气。

三、情感体验性

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体验。我们都希望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而不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而不是愁眉苦脸;是对学习的态度越来越积极而不是越来越消极;是对学习的信心越来越强而不是越来越弱;是对学习的情感越来越深厚而不是越来越浅薄。这就要求教师用“心”去教、用“情”去导、用“爱”去引、用“笑”去评。物理知识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作为物理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学习物理时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体验的深度直接影响物理学习的效果和质量。所以新的物理学习观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征,遵循情感发展的规律,结合物理知识的特点,使物理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命的活力,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

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物理知识创设新颖的、巧妙的、有趣的、针对性强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强烈情感活动。然后让学生主动探究情境中的问题,使他们用自己的脑子思考,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也就是用自己的身体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体验物理知识的内涵与情感,形成自己独特的知识素养、情感色彩和人格魅力,使学生在实现认知飞跃的同时,获得丰富的物理情感体验。

四、全程开放性

今天的物理学习观,已经不再是只重视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双基发展的狭隘的学习观,而是注重全体学生终生全面发展的现代学习观。它在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都体现出广泛的开放性。

1.学习目标的开放性

物理课程标准要求物理学习要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制定学生学习的三维学习目标。这样的学习目标不是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而是把学生的生命成长与学习融为一体,使之全方位的立体的感受物理学习的特色,从而更加热爱物理学习。

2.学习内容的开放性

物理课程标准只规定物理学习的基本内容,这只是物理学习内容的下限,没有上限,学生能学习的内容是相当开放的。教师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选取与《内容标准》要求相关的各种资料,针对学生的个体特点,采用不同的视听媒体呈现给学生。当然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去查阅、收集、整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信息并进行处理,其实这也是物理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3.学习方式的开放性

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是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并不排斥接受性学习,而是根据所学内容的特点因地制宜,指导学生学会参观、调查、访问、实验、自主、合作、网络学习等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

4.学习评价的开放性

学生学习的评价具有导向功能,在评价内容和形式上都要体现出评价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新的物理学习观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尤其强调质性评价方法和量化评价方法相结合。打破考试作为唯一评价手段的垄断,采取开放性的评价方法,如行为观察、情景测验、学习日记或成长记录等,关注学生学习发展的过程。注意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全面、客观地描绘学生成长的轨迹。

上述物理学习的各种特性不是互相独立的,而是彼此有着内在联系,教师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要多角度审视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自己的教学活动,使物理学习更具生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2 18:3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