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与你同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物理获奖论文精选

[复制链接]
36#
 楼主| 发表于 2008-8-1 06:5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物理获奖论文精选

浅谈初二物理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



云南省陇川县第二中学 张国礼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学科优势、日常生活、创设情景、教学语言、物理口诀等多种方式来激发初二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关键词:学科优势 日常生活 创设情境 激励手段

如果把整个物理知识体系比作一座宫殿的话,初中物理就是学生进入这座宫殿的入门和启蒙,初二物理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具有初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因而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科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为今后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兴趣是人们力求接触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它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关键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对某一事物感兴趣,就是这一事物最易诱发大脑皮层的兴奋,且使兴奋持续,而这种兴奋则是大脑对该事物认识、理解、记忆的最佳状态。如果学生对学习对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学习效率将会得到有效提高,同时在兴趣中学习,还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其将学习当作一种愉快的享受,从而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注意采用各种适合于课堂教学情景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学习方面的心理负担以及在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参与学习等方面,无疑都是十分有效的。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做法。

一、利用本学科的一大优势──物理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许多定义、定理、定律以及规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显然,观察和实验不仅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学好物理的主要途径之一。对绝大多数初中学生而言,出于好动的天性,他们对实验抱有浓厚的兴趣,都希望自己能掌握一些实验操作技能,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值得提出的是,这里所指的实验绝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中所安排的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和若干的课外小实验;还包含由教师或学生根据教学需要,用自备自制教具做的实验以及直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做的实验。因此,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使用自备自制的教具以及生活中的日常用品。

有经验的一线教师都知道,在很多情况下,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做实验,一方面由于学生比较熟悉,具有亲切感,易于接受;另一方面这些实验更有利于让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得到很好的激发。在教学过程中,我就经常这样去做,比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纸张和黑板擦或者用钢笔(甩墨水)做惯性演示实验,用饮料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平口玻璃杯、水和硬纸片去做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用眼药瓶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木板和平面镜做潜望镜模型,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

事实上,每当教师在课堂上做演示尤其是做那些形象直观、效果明显的演示实验时,班上很多同学都伸长脖子全神贯注,后面的同学甚至还会站起来,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如果经常在教学过程中有机结合教材内容,巧妙安排现象明显,富有趣味的物理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而且通过使用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对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利用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以及工农业生产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知识来源于人类生活以及工农业生产实践,同时又应用于生活与生产,鼓励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不但是学以致用的方法,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情绪。例如在学习到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是靠大气压强将水抽上来的内容后,我让学生计算,在标准大气压下,如果我们要将水抽到学校背后200米高处的山顶水塔内,抽水机必须放在距离被抽水面不高于多少米的范围之内?客观上,我校所在处的气压小于标准大气压,具体抽水时,抽水机的高度应比所算的高度高还是低?离心式水泵在抽水前不往泵壳里灌水不知行否?(出示水泵模型)我们请个同学上来试一试。答案是不行,同学们能找出原因吗?请讨论,然后学生边阅读教材边进行讨论。在物理运算方面也要联系实际,比如,“四舍五入”是数学运算中的一个数字处理原则,但它在物理运算中就不一定适用。有一次我在讲密度应用时,让学生计算用能装一千克水的饮料瓶去装13千克煤油,需要多少个饮料瓶?结果,差不多全班同学都采取四舍五入的办法,算出答案是16个。我让学生从实际出发分析,用16个瓶子装煤油后,剩下的0.2千克如何处理?从而使学生知道,物理中有时不能生搬硬套数学原则。

三、从创设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本知识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物理课堂上,有很多教学内容都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以此为良好的契机,进行必要的诱导与点拨。如:在学习力的三要素时,我拟给学生的学习提纲中有两问是:为何牵牛要牵牛鼻子、打蛇要打“七寸”?这实际上是强调三要素中哪一个要素的作用?学习压强知识时提出,磨刀不费砍柴功,为什么?同样重的书包用细绳做带子和正常的书包带有何不同?说明什么?坐硬板登与坐沙发给人的感觉明显不同,为什么?让学生将铅笔笔尖和笔尾分别顶在自己的拇指和中指指尖保持静止,问:铅笔在水平方向受力平衡吗?平衡。两手的感觉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学到大气压强时,用一空玻璃杯,上面盖住纸片后倒过来,看到纸片落了下来,再将玻璃杯盛满水后,用同样的纸片盖住,然后倒过来,问:玻璃杯里有水,且重力比刚才大多了,为何纸片和水都又不往下掉呢?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学生必然会产生兴趣,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四、通过教师教学语言的感染力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现代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要有精湛的教学艺术。其中,教师讲课时如果能让自己的教学语言既显得诙谐、风趣,又不乏逻辑性和科学性,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能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加技能。那么,对天真活泼、好奇敏感的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兴趣是很容易被激发出来的。如在讲到光的反射定律时,按物理含义,不能将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但若直接告诉学生不仅难以理解,而且很难记住,我就举了一个例子:甲乙父子两人十分相象,我们经常说儿子像爹,而不会说爹很像他儿子,为何?(学生笑)。适当停顿之后,我接着讲,因为先有爹,才有儿子,我们只会说后来的像原来的,而不会说原来的像后来的,同样道理,在光的反射现象中,是先有入射角,才有反射角,我们也只能采用类似的说法。在热现象学习中,学生经常将温度升高或降低说成增大或减小,将吸热或放热说成加热或减热,虽然意思是接近的,但同样不符合物理含义,我举了这样的例子,我说:张三是胖人,李四是瘦子,人外形上看,胖与粗差不多,瘦与细差不多,我们干脆将张三说成粗人,将李四说成细人得了,你们同意吗?学生哄堂大笑之后,效果自然可想而知。

五、利用适当的物理口诀来帮助学生记忆,以激发他们的兴趣

虽然物理知识是有趣而且适用的,但并不排除一些因比较枯燥而难以记住,实际当中却不得不记忆的内容。为此,在日常教学中我总在有意收集或自编一些识记方便且容易理解的物理口诀,每当学习完相关内容并小结之后,及时“交”给学生。以帮助他们更为轻松地记下相应内容。如对平面镜成像,我总结为:“同大、等距、连线垂直、是虚像”。对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我让学生记:“使用天平莫粗心,水平放置码对零;调节螺母看横梁,左物右码两盘分。选码先视物、镊码必放轻。恢复平衡再算明,脏、化、超量不能称。”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总结为:“一倍焦距看虚实,内虚外实;两倍焦距看大小,外小内大。”对二力平衡条件我让学生记:“同体,共线,等值,反向。”对力和运动的关系,我让学生记的是:“动者无力匀动,静者无力永静;衡力等于无力,动静参照而定;动态变化必受力,受力未必是动因。”当然,所有的记忆都只能是在学生理解的前提下记,若碰到有学生不理解的口诀,我情愿不教授于他们。

六、利用必要的激励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在物理学习中,如果学生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若反复多次,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则会建立固定的联系,也就会形成越学越有兴趣,越有兴趣就越想学的良性循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出一些在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便能解决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遇到困难时,再给予适当的帮助,当学生解决了面临的问题后,便获得成功的满足。此时,教师则应抓住学生的成功处给予适时鼓励,巧妙地用好激励语言,比如,对一般学生可用:“清秀整洁”“思路清晰”“解法巧妙”“见解独到”。对已获成功的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进一步用言语刺激:“还有其他方法吗?”“你还有更巧的方法吗?”经常这样坚持下去,学生的兴趣自然能够长期保持。

总之,在日常物理教学活动中,作为一线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08-8-1 07:0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物理获奖论文精选


浅谈物理实验之后的反思



山东沂水齐鲁博苑学校 王玉强



以往的教学比较注重的是实验前的准备和实验中的操作,而忽视了实验后的反思和总结。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对进一步理解实验、深化实验、完善实验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反思可总结实验规律,优化实验方案,创新实验设计,揭示实验本质,增强实验效果。那么,物理实验之后应反思些什么呢?

一、反思实验原理

围绕实验原理进行反思,可变通实验原理公式,使实验方案更为简洁,实验结果更为准确。例如,“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实验原理公式是η=Gh/Fs,需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重物的重力G,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用刻度尺测出重物提升的高度h,绳子末端移动的距离s。若反思一下实验原理公式可变通为:η=Gh/Fs=Gh/Fnh=G/nF此时可只需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重物的重力G,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观察承担物重的绳子的段数,即可方便地测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二、反思实验方法

引导学生思维求异,寻求多种实验方案,然后对实验方法进行反思,找出其特点和不足,从而优化实验方案,选取最佳策略。例如“测盐水密度”实验时,学生可探求以下多种方法。

方法一:⑴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m1;⑵烧杯内倒入盐水称出总质量m2;⑶把烧杯内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读出盐水的体积v;⑷计算:ρ=(m2-m1)/v。

方法二: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⑵把烧杯内的水全部倒入量筒内读出盐水的体积v;⑶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m2;⑷计算:ρ=(m1-m2)/v。

方法三:⑴用天平称出空量筒的质量m1;⑵量筒内倒入适量的盐水,读出盐水的体积v;⑶用天平称出量筒和盐水的总质量m2;⑷计算:ρ=(m2-m1)/v。

方法四: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⑵把烧杯内的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盐水的体积v;⑶用天平称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m2;⑷计算:ρ=(m1-m2)/v。

引导学生对以上四种方法进行反思,方法一中,烧杯内盐水倒入量筒时,烧杯壁上沾有盐水,使测出的盐水的体积变小,密度变大;方法二中,烧杯内盐水倒入量筒后,烧杯内壁沾有盐水,用天平称得空烧杯的质量变大,算出盐水的质量变小。从而使所求盐水的密度变小;方法三中,由于量筒高,放在天平上称量易发生倾斜、歪倒,容易损坏仪器,不便于操作;方法四弃掉了以上三种方法弊端,使测量简洁而又准确,确为最佳策略。

三、反思实验现象

针对学生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深入地反思,可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增强学生分析判断能力。例如“组成串、并联电路”实验中,两灯泡串联时发现一只灯泡亮,另一只灯泡暗,学生提出疑问:“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两灯泡会同样亮,怎么会一只亮一只暗呢?”为此,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决定灯泡亮暗的是灯泡的实际功率。根据P=I2R,串联电路中电流相等,功率的大小取决于灯泡电阻的大小。一亮一暗是因为两只灯泡的电阻不同,亮的灯泡电阻大,暗的灯泡电阻小。如果其中一个灯泡电阻很小,实际功率很小,达不到亮的程度,则出现一亮一灭的现象。通过对上述现象的反思,使学生加深了对决定灯泡亮暗的是实际功率,而不单是电流或电阻大小的理解。

四、反思实验规律

让学生在实验操作的基础上,观察实验现象,分析产生实验现象的原因,深入反思实验条件和实验现象的变化,总结实验规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例如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以外,观察到“倒立缩小的实像”,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观察到“倒立放大的实像”,把蜡烛放在焦点以内,观察到“正立放大的虚像”。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反思,可总结出以下规律:⑴物体由2倍焦距向焦点移动过程中,像逐渐变大。⑵物距小,像距大,像变大,反之亦成立。⑶2倍焦距是成放大与缩小像的转折点,1倍焦距是成实像与虚像、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以上规律化的知识,学生印象深刻,为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反思实验异同点

对多个实验,可进行联系与比较,反思实验异同点,更易使学生掌握实验的本质,理解实验规律,巩固知识与技能。例如做过“伏安法测电阻”,“伏安法测电功率”实验后,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反思:⑴两实验根据的原理各是什么?⑵两实验的电路图是怎样的?⑶两实验共同用到的实验仪器有哪些?⑷两实验需要测量的相同物理量是什么?通过以上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见解,展开讨论,分析对比寻找异同点,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六、反思实验注意事项

每一个实验都有其操作的注意事项,引导学生围绕实验注意事项进行反思,认清错误操作的危害,从而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为顺利完成实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用电流表测电流”实验中,注意事项为:正负接线柱接法要正确,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让学生反思:若正负接线柱接反了会产生什么后果?若电流表并联在灯泡的两端,会造成什么后果?

总上所述,在学生实验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反思,对深化实验,完善实验,拓展实验,活化实验,形成实验操作的技能与技巧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对物理实验的发思和总结,不断创新实验教学,努力提高物理实验教学质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08-8-2 07:0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物理获奖论文精选

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江苏省射阳县耦耕中学 施飞龙



一、创新能力的阐述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教育将发挥以往时代从未有过的关键性作用:国民素质的提高,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开发主要依赖于教育。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21世纪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中华民族要实现21世纪的伟大复兴,就需要千千万万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随着我国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社会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实质就是人才创造力的竞争。新世纪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我国的高考,都体现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查。物理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而物理学从本质上说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严格的物理实验为基础,并受实验的检验。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尤其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我国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其中关于创新能力培养尤其引人注目,成为教育界内外关注的热点。人们在按照创新能力来衡量教育现状的同时,也在思考着创新能力相关的一系列问题。

创新教育的涵义

狭义的创新是指创造、发现新的东西,突出前所未有的新字;而广义上的创新则包括利用现有知识技能去重现前人已经探索的发现过程。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的要求,有目的地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育。简单地说,创新教育就是创造性人才的教育。

创新教育包括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三方面的内容。创新精神主要包括有好奇心、对新异事物的敏感,在创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顽强的、勤奋的甚至是冒险的精神。这是一个人创新的灵魂和动力;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与创造性的组织、实施某种活动的能力,这是创新的核心。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首先塑造创新人格。创新人格主要包括创新责任感、顽强的意志。还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独立的个性特征,如怀疑精神,创新意识,不迷信权威,优良的意志品质,强烈的求知欲,不竭的进取精神,能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具有创新人格的学生往往显示出首创性,感觉敏锐,洞察力强,能独立判断,能接纳新事物,这是坚持创新、作出成果的根本保障。要塑造创新人格,必须要用科学的方法来培养,实验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科学方法。

中学阶段的实验,一般来讲有三个方面:(1)实验归纳法,它是指通过实验事实归纳出物理规律的认识方法,如凸透镜成像规律等。(2)实验验证方法,它是指科学家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经过推理,提出假设和预见,然后再通过实验来证实的方法,如电磁场理论。(3)理想实验的方法,它是指以真实的实验为基础,但又高于真实实验,它能更深刻地反应现象的本质,揭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也是人类认识的高度发展的体现,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学生学会了这些方法将终身受益,这些科学方法有如一盏明灯,指引着学生在科学的高峰是不断攀登。

二、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变演示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验中突出探索性方法的培养。以前的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激发。物理教学常用的演示实验有实验归纳法和实验验证法。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安排这两种方法加强探索训练。例如,在总电阻教学中,就可进行这两种方法的训练。(1)应用实验归纳法探索电阻串联。首先,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欧姆定律设计一个电路,测定各个电阻的阻值,然后由学生进行实验,并从实验中归纳出R串=R1+R2的结论。接着,教师根据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和欧姆定律,从理论上加以推导,也得出同样的结果。这样,在获得关于串联总电阻与分电阻关系的知识的同时,学生学习到自己设计电路、总结规律、从理论上论证的初步方法,即实验归纳法。同时也培养了探索精神。(2)应用实验验证法探索电阻并联。在并联电路的探索中,先由教师从理论上推导出1/R并=1/R1+1/R2的关系,接着由学生自己设计电路操作实验,然后验证这一关系。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联系电阻与导体截面积的关系对并联作出解释。这样,在获得关于并联电阻知识的同时,学生学习了实验验证法。

(二)充分利用实验器材,设计有悬念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

兴趣是产生动机的重要条件。学习兴趣也是学生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探索真理的情绪意向。创新意识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是创造性思维、想象和创造性行为的前提,中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敏捷,求知欲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富有上进心和探索精神,“好动、好奇、好胜”是他们的天性。而物理实验形象生动,容易做成,而且富有动手操作和探索因素,非常迎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学生吸收信息最有效的一种形式。所以把两者巧妙的结合起来,相互作用,就能激发学生心理活动的潜力,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克服物理难学的心理。学生对物理发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就会张开想象的翅膀,积极思考,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学生对实验无兴趣,就会出现对实验不感兴趣,不愿动手、假参与等现象,将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做好物理实验并不是机械的重复课本上的实验,而应该精心设计实验的方法,使实验产生最佳效果。而产生最佳效果就应该在实验中出新出奇上下功夫。为此,教师可为学生设计一些有悬念的实验,这将大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例如,在“测凸透镜焦距”实验中,在基本完成规定的实验要求时,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透镜被遮挡一部分,其成像有何变化呢?让学生不要急于动手,而是先进行推测或猜想:“不成像”、“只有一部分”、“不变化”等等,各持己见,争论不休,这时要求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加以验证,发现成像情况不变,只是像的亮度变暗。教师可根据已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结论的依据。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推测和猜想,在动手实验,观察思考,分析归纳后,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爱因斯坦曾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杨振宁也指出:“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学习兴趣作为内在的力量促使人致力于从各个方面去认识对象,了解对象产生的原因,找出规律的东西,创新的意识也就出现了。

(三)采用多种方法,活跃学生思维,激起学生的创新欲

(1)诱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关键在于建立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友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上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反之,如果课堂氛围过于严肃,就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性,阻碍学生的思维,要想创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要彻底抛弃师德尊严,教师的权威神圣不可侵犯等传统观念。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要学会用微笑、幽默性、鼓励的语言,亲近的行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及时传递对学生的信任、期望、赞许等信息。使师生间建立一种信任、平等的关系。让学生消除神秘感、恐惧感。大胆的表达出自己观点,敢于和同学、老师争论。其次要变传统的灌输式的学习为探究式学习。传统的实验教学都是老师讲的非常仔细,实验原理、步骤、注意事项等反复强调,学生背得昏天暗地,可考试时实验还是丢分最多的。那么为什么不这样做呢?例如,楞次定律的教学安排有一节课,还有一节是验证性实验,我们现在可以把两节课的内容结合在一起,组织成一节探究性学习课,把仪器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总结出楞次定律,并把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罗列出来,让学生讨论原因,亲身体会创新不是高不可攀的难事,从而提高想创新、敢创新的自信心,就能激起学生的创新欲望。

(2)科学作风的培养。实验本身是严谨的,实验过程中要让学生尊重事实,忠于数据,明白那种凑实验结果,弄虚作假的作风是不容许的,要宽容的对待学生在实验中所出现的错误,鼓励他们找出错误的原因,这有利于学生创新人格的形成。

(3)创新思维的培养。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积极创设问题情景,给学生的思维以较大的活动范围。如:让学生自己设计和选择实验方案;自己正确地选择仪器等,而不是机械的重复课本上的实验。在实验中,允许学生在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使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这样需要学生在各种因素只进行取舍,对所得的信息进行筛选。使学生有全局观点和善于妥协,在不同的情况下善于应变的精神。让学生在实践只去探索,去思考,取得的效果就比老师讲半天强得多,也深刻得多。

(4)物理实验能力的培养。物理实验能力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观察能力,在培养观察能力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有目的重点观察,还要让学生知道怎样进行仔细的观察。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有两种常用的观察法应使学生掌握。一是系统观察法,它包括顺序观察;分步观察和角度观察。如对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实验的观察就是这样。第一步,先定性观察电阻变化或电压变化都引起的电流变化;第二步,固定电阻,定量观察电压变化对电流的影响;第三步,固定电压,定量观察电阻变化对电流的影响。二是对比观察法。包括异部对比、异物对比、前后对比及分类。2.实验操作能力,主要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基本仪器,独立完成实验,排除实验中出现的故障等。3.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要求学生有能力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并得出结论。

(四)创设实验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把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有机的结合起来,这要求教师在实验中创造性的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

问题意识是思维能力的动力,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源,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在物理实验教学中,除了正常的演示与分组实验外,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爱因斯坦把科学定义为“具有探究意义的经历”。可见,实践操作在学生认识知识与创新能力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如《摩擦力》一课,为学生准备了小车,磁块、圆棍、抹布、测力计等材料,让学生设计减少摩擦力的实验,学生在实验中发现用测力计拉动没有车厢的车轮,在光滑的桌面上滚动时摩擦力最小。这一实验,学生综合运用了正压力、摩擦方式、摩擦系数等知识,减少摩擦力的方法是学生在边操作边思考中总结出来的。又如,研究声音的高低与车轮转速之间的关系时,学生不仅发现声音的高低与车轮转速快慢有关,还与纸片厚薄,纸片插入车轮的多少等有关系。转速快,纸片厚,插入少,声音高,发现了音调与振动频率之间的关系,还发现了声音的强弱与振幅的关系。如果不让学生亲自动手,就没有这么多的发现。此外,在学生的模型制作、游戏、调查小组实验活动中,也可以发展创造性活动,鼓励学生创新。

(五)在第二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二课堂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科教活动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地向学生介绍最新的科技成果,能迅速将各种即时信息传递给学生。这些最新的科技信息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传递给学生。例如:日本的科技博览会中最现代化的机器人,神舟飞船载人航天成功,使学生大开眼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空观,有意义的科幻片等。这样,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大大增强了学习的动力。

此外,第二课堂还不受现行教学计划和大纲的限制。时间和空间都机动灵活、内容丰富多彩。因此我们开设了小制作、小发明、实验改进、专题讲座等等的活动,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拓宽知识视野。学生通过第二课堂的学习,看到物理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从而进一步增强学习物理的信心。特别是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失败了再改进,再失败再改进,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和顽强的意志、毅力,能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当然,学生的课外实验(包括小制作),主要是以扩展知识面、发展创造力为主要目的。学生在课外实验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教师要适当引导,不使他们过多地碰壁。但是,教师也不可包办代替,要让学生经受挫折,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实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从而获得成功,这样将会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并得到更多锻炼。

(六)保持积极态度,主动探索研究

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积极一点,你就领先一步,你领先一步,就可能领先一个时代。学习不是一帆风顺,需要坚强的毅力和积极的心态。在课外,鼓励学生进行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撰写科技小论文。通过这些活动,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兴趣特长,让学生对同一问题,善于全方位、多角度、多途径的去思考,从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总结

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创新人才成长的摇篮,中学阶段的学生是最富有激情和创造精神的。物理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最主要方法,我们应该努力挖掘实验教学的潜力,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应该让学生从应试教育中摆脱出来,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充分展示他们聪明才智的舞台,使他们健康成长,成为21世纪所需要的创新人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08-8-2 07:0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物理获奖论文精选

跟着女儿学物理



江苏淮安楚州 吴秋瑛



女儿8年级,暑假后升入9年级,就读淮安外国语学校,是新课程培养的首届学员。每次同女儿交谈,提的问题总给人一些稀奇古怪的感觉,叫我这个当物理教研员的爸爸常下不了台。暑假难得清闲,休息过后,到“苏科物理”网随处看看,发现南京05年中考题颇具特色,试题:“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小朋友用吸管水平吹出的肥皂泡,常常开始时上升,随后便下降,这是为什么?”读后特别亲切。略作沉思,感到试题既贴近学生生活,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又很有份量。下载、存盘。研究一番后,决定与女儿交流讨论。

早饭后,把试题呈现给女儿,女儿看了好长时间说:“爸,吸管水平吹出的肥皂泡,开始时是不会上升的,一开始就向下落。”

“这是物理中考试题,怎么能错呢?”

“我昨天帮妈妈洗衣服,玩了好长时间肥皂泡。不信?你可以试做一下”

做一下也无仿,我抱着必赢的心态答应了女儿的要求。碗、肥皂粉、吸管准备齐全。女儿往碗里倒入粉皂粉。“多倒一点” 我担心肥皂粉少,发泡效果不好。

“先少倒一点,然后慢慢加。”

肥皂水调制成功,用吸管一试,所吹出的泡泡大多数都摇摇晃晃落向地面,偶尔出现一个泡泡在水平位置飘呀飘,一会儿仍落向地面。

“什么原因?按照想象,肥皂泡应该出现试题中所描述的情况。”我心里一边嘀咕,一边失望地瞅着落向地面的肥皂泡。观察发现:肥皂泡的下面都粘黏着小液滴。这时女儿也发现了这一问题“爸,直接落向地面的肥皂泡下面都附着小液滴,在空气中飘的肥皂泡下面都没有小液滴。”

我想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吸管管径或肥皂水的浓度不对。将想法告诉女儿后,两人到超市购买了多种内径的吸管和一瓶洗洁精。

回来后,父女俩调制了多种浓度的肥皂水,换用了所有的吸管,情况依然如故。更可气的是,女儿在阳台上吹出了一个大泡泡,泡泡扶摇直上,升到很高的空中,爆裂了。

实验到此,女儿很是高兴。我问“你说泡泡不上升,直接落向地面是什么原因?”

“空气中的泡泡受到重力和浮力,重力大于浮力,所以泡泡落向地面。”

“如果试题中描述的情景是正确的,泡泡为什么会上升?”

“浮力大于重力”

“泡泡为什么会先上升,而后下降”

女儿一时语塞。

“空气中的泡泡从上升到下降,受到的重力有无变化?”

“受到的重力没有变化,是浮力发生了变化。上升时,浮力大于重力,下降时重力大于浮力”

“浮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空气的密度还是肥皂泡的体积?”

“空气的密度不能说变,应该是肥皂泡的体积发生了变化,肥皂泡体积变化,应该是温度变化引起的,刚吹出来的泡泡,里面的气体温度高,一段时间后,温度降低,体积缩小”

女儿一口气将我的好多想法都说了。最后说:“这些都是建立在你假设的基础上”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实验不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女儿摇头,我说:“现在是夏天…… ”

“我知道啦,这个实验如果放在冬天做,或许能成功,因为那时口腔的温度与外界的温差大”

等到冬天来临时,我们再做这个实验吧。

事后我记录下了与女儿做实验的大概情况。并且将对此题的思考整理如下,以示同行。

思维过程:

(1)肥皂泡由上升到下降,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运动状态的变化是因力作用的缘故。

(2)空气中的肥皂泡受到的力有重力、浮力。肥皂泡一旦形成,其所受到的重力在肥皂泡破灭前是相对稳定的。肥皂泡上升说明浮力大于重力,肥皂泡下降说明重力大于浮力。肥皂泡在空气中运动过程中受到的浮力发生了由大到小的变化过程。

(3)根据学过的浮力知识可知,引起肥皂泡浮力变化的因素有空气的密度和肥皂泡的体积。空气的密度在吹肥皂泡期间可以认为是不变的,则有肥皂泡体积的变化。

(4)肥皂泡体积变化吗?引起体积变化的因素有压强和温度,压强因素的影响理由不充分,温度有可能。

(5)浮力变小说明体积变小,体积变小则因温度降低。结合题意:水平吹出的肥皂泡,常常开始上升,口腔的温度较高,肥皂泡的体积较大,肥皂泡在空气中运动一段时间后,与空气发生热交换,温度降低,体积变小,受到的浮力减小,肥皂泡由上升变为下降。

反思:试题描述的现象在冬季和春、秋季实验较易成功,夏季因口腔温度与环境温度的温度差较小,可能不很明显。

考点:(1)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与温度的变化关系;(2)受二力作用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3)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答案:小朋友口腔温度高于环境温度,用吸管水平吹出的肥皂泡体积较大,受到的空气浮力大于重力,做上升运动,一段时间后,肥皂泡与空气发生热交换,温度降低,体积变小,受到的浮力减小,重力大于浮力时,肥皂泡下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08-8-2 07:0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物理获奖论文精选

吟唱法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山东省邹城市平阳寺中学 郑瑾 范彦斌



为了有效解决学生感到物理知识枯燥乏味,不易记忆造成学习困难的问题,我们把吟唱的方法大胆地引进了物理教学。

一、吟唱的特点及作用

吟唱的传统流传已久,它是把书面语言转化成有声语言的一种表达方式,是进行艺术地加工和再创造的过程。吟唱时听到的知识,充溢着奇异的感觉,像是到异国他乡去旅行,让眼睛及心情都激活起来。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吟唱时要用腹部呼吸,这与我们平常所习惯的“胸式”呼吸不同。吟唱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呼气时间远远长于吸气时间的情况,即我们所说的“不换气”,这时人体会出现轻微的缺氧,而这对人体会产生一种非同寻常的刺激,短促而有力的吸气可以在一瞬间使血液富含氧气。另外吟唱时内脏器官以其特有的方式振动,吟唱所引起的振动仿佛是一种按摩,能促进血液循环得以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得到强化,从而使人精神焕发,妙趣横生,达到调节气氛,舒畅心情,平和意念,消除疲劳,增强记忆的功效。

物理知识的科学性、抽象性、严密性等都会导致物理知识缺乏一定的情感与趣味。学生想要理解与应用就有相当的困难,为解决此问题可以利用吟唱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将吟唱与物理知识结合起来。这样既能丰富物理知识的情感,又能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还可以加深物理知识对学生的刺激强度。

二、指导学生学会吟唱的做法

刚开始时,对教师和学生而言,吟唱物理知识都是全新的挑战。学生都不知如何去做,这时笔者深入琢磨,几经练习,率先垂范,并能灵活地在课堂上向学生表演一些吟唱的例子。通过老师的带头和示范作用,让学生感到物理知识的吟唱有趣、好玩、新鲜、刺激,确实能加深记忆,提高效率。然后鼓励学生放下包袱,克服害羞和畏惧心理,大胆尝试,允许学生先课下独自练习,后课上表演,特别注意对敢于当堂表演的学生大加赞扬。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训练后,很多学生都愿自主尝试创新,有不少学生吟唱的有没有样,妙趣横生。对那些不敢吟唱的学生,要求他们先模仿其他同学,再认真地加以琢磨和体会,以便尽快能独自吟唱。

有时利用课余时间专门设置“物理吟唱沙龙”,让他们聚在一起吟唱,并相互指出优缺点,以利于他们取长补短,改进提高。在吟唱的具体实践中,对遇到的问题,师生一起讨论解决方法。这样师生一起经历,一起探索,一起成长,不仅融洽了师生关系,而且提高了物理学习兴趣。

三、吟唱物理知识的要求

根据吟唱的特点,笔者认为,在物理教材中,所有物理规律及概念,物理量及单位的符号,物理公式及其使用注意事项,一些物理常数及实验方法、结论等都可以用吟唱法帮助记忆。通过富有感情的声音,生动形象地再现物理知识的内容,加深吟唱者对知识的理解,以引起他们的内心震动,激发强烈的物理情感,给人一种精神的鼓舞和美的享受。

在进行吟唱时,既可以用普通话也可用方言,既可选用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和民歌风味的唱腔,也可以借用某些流行歌曲的曲调,力求做到声情并茂,酣畅淋漓,达到赏心悦目和自我陶醉。

物理知识的吟唱就是像唱歌一样吟诵,似读似唱。根据物理知识的内容及特点,吟唱速度可快可慢,吟唱的声音可高可低,也可带拖腔,这种吟唱不必讲究发音的力度和技巧。吟唱的基本要求主要有五点:一是发音准确,声音响亮,吐词清晰。二是语调讲究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一些关键字可以重复读。三是感情充沛,表情生动,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四是吟唱时要注意发挥肢体语言如动作、手势等的作用。五是吟唱内容不必拘泥于原文,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可以改编。力求做到无错字,但可改字,可丢字亦可加字。比如,有一个叫张望的同学,他利用京剧的强调演唱了光的折射的知识:“直射不变斜射变,空气入水靠法线,光路可逆真奇妙,水入空气好知道,折角随着入角变,千万别忘作法线”。他极具创意的演唱,引起全班同学的兴致,纷纷模仿,这样学生在兴高采烈的活动中,不由自主的掌握了光的折射的知识。

四、吟唱物理知识的注意事项

首先,吟唱物理知识既是有助于学生学好物理,也是一种创新学习方式的尝试。它没有先例可学,要靠自己去开拓,决不能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一定要坚持下来。教师要注意多带头练习示范,向学生展示,逐步引导,不可不管不问,也不能操之过急。

其次,对于学生吟唱的效果好坏,应以学生是否感到快乐有趣、是否对物理知识加深了印象为检验标准,不要过分强调听觉效果的好坏。不论学生做到什么程度,都要大加表扬,鼓励学生继续创新。

最后,运用吟唱的方法,必须根据物理学习的实际需要,还要因人而异,不能一味的凡事都要吟唱;也不能总是用一种模式吟唱,而是不断改换曲调、语言或者模拟名人的声音、腔调等,使吟唱的风格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总之,在吟唱的光照下,物理学习就不会感到苦涩与单调,无论是烦琐还是抽象的知识,我们都能找到回声,萦绕在我们的耳畔,共鸣在我们的心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
 楼主| 发表于 2008-8-2 07:0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初中物理获奖论文精选

教学中物理模型的建立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十中 孟庆明
物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在近几年的中考中出现了大量的与实际生产、生活相联系的题目,体现了“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要解决这类问题,能否将实际问题与头脑中已有物理模型建立联系,将实际问题转换为物理问题是关键,物理模型在实际问题与物理问题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本文从物理模型的概念、教学中物理模型的建立两方面作以下阐述。
一、什么是物理模型
自然界是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人们要研究的实际问题往往有众多的因素,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物理学上常常采用“简化”或“理想化”的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化处理,保留主要因素、略去次要因素,得到一种能反映原物质本质特性的理想的物质(过程)或假想结构,此即为物理模型。物理模型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是物理学研究的常用方法。
二、教学中物理模型的建立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在考试中熟练地运用模型法解决实际问题,关键是在平时学习中是否在头脑中建立准确、清晰的物理模型,是否有足够的物理模型积累。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绝大部分内容都是以物理模型为基础向学生传达知识的。下面就在平时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准确的物理模型、夯实基础知识,谈几点看法供同行参考。
1.注重实物、图片、活动挂图等的展示
人们对事务的认识过程,总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脑对事务的认识是从表象开始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多地将实物、图片等展示给学生,以形成表象基础。
2.重视实验教学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根本方法。实验是连接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纽带。实验首先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奠定了表象基础,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一个个具体形象的物理模型,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有目的的实验,可以引导学生由抽象思维形成具有思维特征的物理模型。
有些物理概念和规律,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感知,那么在主体和认识客体间就缺少必要的中介物。例如:在讲电和磁的关系时,只有做好实验,学生才能发现、理解电生磁、磁生电、磁场对电流有作用等物理现象,形成清晰的物理模型。
学生头脑中有时积累了一些感性材料、生活经验,但有些经验是模糊的、动摇的、甚至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生动演示,突出主要部分,使模糊的得以鲜明,对错误的加以改正。例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运动和力有些模糊的认识。在教学中就要做好斜面小车实验,分析实验,推出牛顿第一定律,在这基础上更好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在头脑中形成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正确模型。
3.用虚拟法建立物理模型
有些模型在实际中是根本不存在的,但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我们往往形象地引入一虚拟的物质结构或过程。例如,为了便于描述光的传播,我们引入了光线;为了便于描述磁场的方向,我们引入了磁感线。
4.用类比法建立物理模型
有些物理现象、规律,我们无法直接展示给学生,这时如果我们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物理模型作类比,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合理的物理模型。
例如:对于分子间的作用力,其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但有时引力大于斥力,有时引力等于斥力,有时引力小于斥力。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形象地理解这一知识,可引入这样一物理模型作类比:一弹簧一端各有一个小球,当弹簧处于自然状态时,相当于分子处于平衡位置距离,引力等于斥力;当弹簧被拉长时,相当于分子距离大于平衡位置距离,引力大于斥力,表现为引力;当弹簧被压缩时,相当于分子距离小于平衡位置距离,引力小于斥力,表现为斥力。
再如,电压和电流的概念学生是很陌生的,也无法通过实验来展示研究,但水压和水流学生是比较熟悉的,通过合理的类比,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电压、电流的物理模型。
5.及时练习,准确把握物理模型
要对事物形成理性的认识,往往要经历一个过程。 通过学习,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一定的物理模型,但往往有把握不准的问题。及时地举例、练习、矫正,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物理模型。例如: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但如果只是泛泛地谈这一定义,并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在讲了直的杠杆后,可向学生列举弯曲杠杆,将放在地面上的油桶抬起,将圆柱体滚上台阶等实例,通过这些实例的练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不管形状如何,只要是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可以看作杠杆,从而准确把握了杠杆这一物理模型的本质特征,为以后解题奠定了基础。
6.注重物理模型的整合
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各物理模型进行分类,比较,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在电学复习中,要引导学生总结串联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率、电压分配、电功率分配等特点,总结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率、电流分配、电功率分配等特点,并比较串、并联电路特点的异同点。再如,在光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下列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当物点S在平面镜中成像时,如图所示。
⑴若镜面不动,物点S向镜面移动1m,则镜中像向镜面移动_____m;
⑵若物点S不动,镜面向物点S移动1m,则镜中像将移动_____m。
如图所示,光线由镜面发生反射。
⑴若镜面不动,当入射光线转动α角时反射光线将转动___角;
⑵若入射光线不动,当镜面转动α角时反射光线转动_____角。
当物体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时:
⑴若凸透镜不动,当物体向左移动时,屏上的像向______移动;
⑵若物体不动,当凸透镜向左移动时,屏上的像向______移动。
通过对各个物理模型的比较、总结,可以使头脑中的各个物理模型更加清晰,形成较完整的物理模型体系,同时培养了学生善于总结物理现象、规律中的异同的能力,为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练就“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能力奠定了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2008-8-2 07:0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物理获奖论文精选

探索作业的新境界



吉林省和龙市第六中学 李玉敏



尽管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我却始终认为,无论是在教师的教还是在学生的学中,作业的作用都是无法替代的,所以作业不能取消。同时我又感到,一味的老师布置习题,学生解答习题的方法,又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改下的需要。于是,我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索,布置了一些这样的作业,竟然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也取得了很理想的效果。

一、利用大自然的帮助,给学生体验的机会

在学习光现象的时候,学生曾遇到了一道解释月食成因的习题,通过讲解,学生可以掌握答案。同时我也发现,竟然有那么多的学生说,他们没有见过月食!月食的确不是常见的天文现象,但是,根据他们的年龄和所生活的地理位置,应该是有不止一次的观察机会。我想,我要让学生们看到月食──在2005年10月17日那天,我向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今天晚上看月食!同时,我也讲述了一些相关的知识,要学生们注意感受和体会。在下节物理课时,学生们高兴地,甚至是激动地告诉我说:他们看到了月食,尽管这次的月食较小。我也试着再找一些学生解释月食的成因,发现他们回答的更好了。

在学习声现象时,有一道作业题是“为什么下雪后会特别寂静”。我们都生活在北方,下雪对于学生们来说都非常熟悉,可是对于“雪后特别寂静”,学生们却说没有注意过。当时并没有雪,我只能从理论上给学生讲解,同时列举一些相关的例子,但学生仍半信半疑。当时我就想,这个习题的解答还不能结束。终于等来了大地被厚厚的积雪盖满的时候,我把这个问题又重新提了出来,并利用学生在操场上游戏和去马路清雪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在同样是有很多学生的情况下,被松软积雪覆盖的操场上的寂静和被压实的冰雪覆盖的马路上的喧闹,并让学生探究其原因,学生们又有了更直观、更具体的认识。

二、利用学校组织的活动,让学生们发现身边的物理

我常跟学生们讲,物理决不仅仅是存在于课堂中,更是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所以,一定要留心观察我们的周围,并从中发现有关物理的问题。我还特意让学生在参加学校的活动时,去感受物理,去应用物理。我想,如果不用物理知识去丰富这些活动的内容,实在是太可惜了。所以,我常常因地适宜的布置这样的作业。

在学校组织看电影时,我布置的作业是:发现电影院里的物理,并让他们口头表达。他们有的说“我看到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有的说“演电影时,我们看到的像是实像”;有的同学提出了问题:“电影院的墙壁为什么不贴上瓷砖?”还有的同学说:“我发现电影荧幕不是平的而是弧型的,为什么?”有一个平时很淘气的男生问:“大家在银幕上都看到了我手的像了吧?”短暂的宁静之后,遭到了大家的一致反对:“那不是像,是影子!”。这个男生也恍然大悟,连连说:“哦,原来是这样,原来是这样啊!”

在过去学校组织文艺汇演时,我总布置这样一个作业:上舞台后,一定要认真看一看、甚至摸一摸电影荧幕,看它真是粗糙的吗?

在学校召开运动会时,我也同样布置了“发现运动会中的物理”的作业,学生们都很轻松地完成了。我发动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他们意犹未尽,有的说:“我注意到,在发令老师打枪时,我真的是先看到冒烟,后听到枪声;我也明白了在打雷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的道理”;有的说:“就连平时在教室里总小声说活的同学,到了操场上也变成了‘大嗓门’因为……”他给出了很好的解答。此外,他们也提出了一些想了解的问题,如“怎样才能在拔河中取胜呢?”“为什么助跑越快,跳得就越远呢?”“在接力跑时,交接棒总容易掉,怎样才能接牢呢?”等等。虽然受知识水平限制,有些问题他们还不好理解,但是我相信这样一个道理,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尤其是对孩子。

三、开动脑筋,去设计完成自己的实验

我赞成“瓶瓶罐罐做实验,轻轻松松学物理”的观点,因为我认为,实验器材越现成、越豪华,就越不利于学生开发智力,提高动手能力。而当用一些不是器材的“器材”去设计、完成实验时,却会更多的调动学生的知识、智慧,使他们获得更大的益处。所以,我在演示实验时,也是更多的使用像矿泉水瓶、乒乓球、塑料捆扎绳、文具盒、塑料尺、废纸杯、旧光盘等,为学生做一些简易的小实验,不但取得很好的效果,也为学生做了很好的示范。此外,我也常布置一些这样的作业,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独立完成。

比如,在学习声现象时,我让学生用家中的“瓶瓶罐罐”制作自己的“乐器”,并交流制作经验;在学习了光现象之后,我布置了自制显微镜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去观察一个彩色图片,并辨认颜料的三原色;在学习了电路的串联、并联后,我让学生在不看电路图的情况下,判断自己家电冰箱中的压缩机与冷藏室里灯的连接类型等等。

另外,在完成这些家庭作业时,我还向学生提出要求,要有家长参与,共同完成;在国庆长假期间,我也布置了把所学过的实验做给家长看的作业。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在家长面前展示自己的收获,增强他们的成就感与荣誉感;二是转变学生不愿意让家长过问他们的学习的局面;第三,对学生也会起到保护作用,特别是进行如查看家庭电路等具有一定危险性实验的时候。

四、作业形式不拘一格,任凭想象

我认为,在有些情况下,特别是在学习上,让学生的思想少一些约束会更好。于是,我会时常在作业中,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比如,课本中有一个作业题是写一篇“无声的世界”的科学作文。我把它改为写一篇关于声的文章──可以写有声,也可以写无声,而且不设体裁、字数等等的一切限制,学生们非常兴奋,并写出了很多好的篇章。由于篇幅所限,我在这里仅列举两首短诗,与大家分享。

“物体振动发声,

传播需要介质,

要想听到声音,

还需要有耳朵。”

这首像儿歌一样的小诗读起来似乎很幼稚,但是却高度概括了声音从产生到被听到的全过程。

“听得流水哗啦啦,

不知这是为什么?

上完我的物理课,

声学知识告诉我。

如果世间没有声,

世界将会多寂寞!

瀑布振动隆隆响,

山谷之中回声多。

物理知识多又多,

物理也是主学科。”

以上是我在布置作业方面的一些探索,还存在不完全的地方。我还要不断研究,并向其他老师学习,使学生通过完成这样的作业,帮助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2 13:1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