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与你同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物理获奖论文精选

[复制链接]
29#
 楼主| 发表于 2008-8-1 06:5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物理获奖论文精选

谈习题教学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山东曲阜师范大学物理系 张延宗



  习题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让学生巩固知识,掌握解题技巧,更重要的是通过解决一个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下面通过例析来说明习题教学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例1 给你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可调电压的电源各一个、开关、导线若干,你能设计出几个电学实验?如果再加一个小灯泡呢?如果再加两个电阻呢?要求设计的实验不能重复。



  首先让学生思考各种器件的功能,即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电源、开关有什么作用?其次联系已有知识经验,根据各个器件功能的组合设计实验。在第1问中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设计出四个实验:用电压表直接测电源电压;用伏安法测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部分的电阻;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保持滑片位置不动,改变电源电压验证电流随电压的变化而变化;在第2问中可以测小灯泡的功率;测小灯泡最小发光和正常工作时的电阻,验证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结论。在第3问中可以寻找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电压关系、电阻关系、功的关系、功率关系、热量关系等等。



  例2 小明家的白炽灯经常烧坏,仔细观察后发现,烧毁的时间多发生在夜间,且大多数在开灯的瞬间,正常发光时一般不会烧毁。小明学习了电学知识后猜想,是否夜间的电压升高造成的。(1)你认为小明猜想的理由是什么?(2)小明想用实验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请你帮他设计一个研究方案。(3)你认为烧毁灯泡的时间多发生在开灯的瞬间是一种规律还是巧合?



  首先让学生读懂题目,即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弄明白题目要表达的含义。其次建立知识与现象间的联系,即用哪部分知识去解决问题。第三在设计实验时要运用发散思维,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达到同一实验目的。



  在第1问中学生讨论后认为;用电高峰期,电路中用电器多总电阻小,干路中电流大,输电线分去的电压多,灯两端实际电压等于或低于额定电压;夜间电路中用电器少总电阻大,干路中电流小,输电线分去的电压少,灯两端实际电压高于额定电压。在第2问中学生通过讨论,设计的方案很多,其中有代表性是;a用电压表或感应电笔在用电高峰期测一次电压,夜间测一次电压,比较两次电压即可验证;b借助测小灯泡功率的电路图,把10个2.5V小灯泡并联,其中的9个小灯泡用一个开关控制,调整滑动变阻器使每个灯达到额定电压,记录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固定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断开控制9个小灯泡的开关,记录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通过比较发现电流表示数减小,电压表示数增大即可验证猜想。第一种方法简单实用,但需在课下进行。第二种方法虽然复杂,但却模拟了当时的情景,更有说服力。



  在第3问中经过争讨,一部分学生认为是一种规律,根据P=UI,开灯瞬间灯的实际功率大于额定功率就易烧毁。教师引导,为什么实际功率大呢?学生进一步思考后认为,电阻大小与温度有关,灯不工作时电阻很小,灯工作电阻很大,电压正常时开灯的瞬间,电阻很小,通过灯的电流很大,在瞬间产生大量的热量,温度极骤升高,达到灯丝的熔点就会烧断。另一部分学生认为是一种巧合,原因是在很多情况下,灯是在工作时烧坏的。认为灯丝相当于串联的很多小电阻,灯丝的粗细不一定是均匀的,细的地方电阻大,粗的地方电阻小,根据Q=I2Rt,电阻大产生的热量多,易在灯丝细的地方烧断。这两种理由都很充分,但对学生评价应遵循“无错原则”,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从发展的角度理解这些“错误”的价值。让敢于发言的学生不带着遗憾坐下,让每个积极参与的学生都画上满意的句号。



  学生根据上述要求,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的设计和训练,设计出了许多种实验方案,每个方案都闪烁着创造思维的火花。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案,组织学生讨论、辨析,在论证之后,只要条件许可,尽量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实验和测量。虽然习题教学可能只解决了一两个例题,但学生学会的不仅是实验设计和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向纵向和横向发展,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08-8-1 06:5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初中物理获奖论文精选

浅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

湖北枣阳平林中学 谢光辉 徐涛
  回望人类文明的历程,从简单的劳动工具的制造,到人类宇宙飞船的发射成功,从原始的“结绳计数”到今天的电子计算机,科学创新无不体现出它的巨大魅力,如今创新已经渗透到每一个学科甚至每一个领域。只有创新,才能发展。时代需要创新的人才,因此我们的教育也要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成为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中最重要、最广泛的一门学科,就更应该,也更容易找到与创新教育的结合点。因为物理学的发展史本来就是一部人类征服自然的创造史。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怎样把物理教学与创新更好地结合,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呢?


  一、教学中渗透科学家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创新情感和创新意识等创新品质


  教师在讲授物理知识的时候,同时再现知识产生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和物理学家们为获取物理知识所作出的真实而令人兴奋的探索历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品质。物理学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含有静态知识体系──科学规律、成果;动态知识体系──科学研究的过程。前者给人以知识,而后者给人以创新的智慧。离开了历史背景的单纯的物理知识只能使学生觉得枯燥和深奥。若能通过具体、生动、可靠的历史事实来说话,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大师们用有效的方法一步一步地揭示物理奥秘时那种科学创造的快感与激动,接受科学态度和优良品质的熏陶,则会让学生在兴趣、激情的支配下来学习物理知识,既提高了学习效果,又培养了学生创新的品质。


  比如在讲授重力时,我对同学们说:千百年来,“苹果”不知“落地”多少次了,而人们只看到“苹果落地”就可以吃了(同学们笑),但有一个人──牛顿却独具慧眼看到了“重力”,并由此推广到宇宙间的万有引力(这难道不是一种创新吗?),再介绍后来人们根据这一引力定律推导出了海王星的运行轨道,并导致海王星的发现。这样,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的过程及知识的力量所在,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的激情。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科学家为追求真理而不怕艰辛、百折不挠的研究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知难而上,不怕挫折和失败的坚强意志。


  二、对学生“授之以渔”,使之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创新思维能力


  在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把物理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和创新思维相结合。早在伽俐略时代就已形成了把科学实验、数学推理和逻辑思维有机而巧妙地相结合的物理学研究方法。这一方法是符合辩证唯物论和认识论原理的,因而也符合创新的一般原理。


  那么在教学中我又是如何对学生“授之以渔”,切实贯穿创新思维的呢?由于创新思维具有主动性、求异性、发散性和独创性等特点,因此能从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显现出来。比如在学习测量时我先给大家讲了一个例子:一个科学家走进工厂,拿起一个灯泡问身边的大学生灯泡体积怎么算?大学生立即动手并运用复杂的数学知识开始计算灯泡的体积。科学家见状说,不用这么复杂,给我一个盛水的容器就可以了。实际上灯泡排开水的体积就是灯泡的体积。这里科学家用的就是创造性思维。然后,我给大家也出了一个题目:桌上有一长方形的木块,给你一把刻度尺,你能不能不经过计算就测出木块的对项角尖的距离?




  按照常规的方法,应先测出长、宽、高,再利用数学知识进行计算。可这样又违背了题目的要求,在此我们不妨改换思路,放弃以往的经验,用一种新的方法来求解。解法如图:假如要量的两对项角尖分别为A点和B点,只要将木块沿桌面平移一个长度,使其左侧出现一个虚体,然后就可以用刻度尺直接测出A′、B′两点距离显然AB′=AB,此题得到解决。





                      


  同样我们用发散思维则可以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思等。如学习了“阿基米德原理”后,可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某容器中盛了一定量的水,水面上浮着一块冰。(1)如果冰熔化后水面怎样变化?(2)若冰块中包有一实心铁块,冰熔化后水面如何变化?(3)若此冰块较大,下部对容器底有压力,则冰熔化后水面如何变化?(4)往水中加足够多的食盐,冰熔化后,液面如何变化?这样层层深入和多向发散,使学生的思维从单一性向多向性发展,可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在锻炼学生创新思维的同时,也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三、在教学中多开展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创新技能


  《初中物理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生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强调要大力加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鼓励和指导学生在课外做一些观察和小实验,而小制作、小发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它们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各方面的专门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同时学生通过小制作、小发明活动,能够充分认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具体活动过程中,我采取了如下措施:(1)要求每位同学自己设计或改进一个物理小实验,优秀者组织起来成立科技活动小组;(2)教师定期进行教研活动,确定活动课方案,并对科技小组成员举行创新思维讲座,教给学生一些创新技能,如集思广益法、抓关键法、特性列举法、希望点列举法、类比法、联想法等。(3)要求科技活动小组成员每月有一件小制作、小发明或小构想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组成员们有了很大的进步。


  综上所述,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在物理教学中,只有找到了与创新的结合点,并把二者巧妙而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为创新教育在物理教学中具体实施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8-8-1 06:5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初中物理获奖论文精选

深入挖掘课本解决平面镜的放置与转动问题

河北丰南市东田庄中学 乔振海
  在光学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在学习放置与转动平面镜的问题,往往有些困难。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下面两个步骤对学生进行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首先,强化学生对有关概念规律的理解。基础知识、基本规律理解不到位,是不可能突破难点的;其次,将题目分门别类,依合理次序整理好,让学生发现其中规律。

  所要强化的有关基础知识有:1.关于法线的知识:即垂直于镜面的直线。这里所必须弄清的是,定义中的“垂直”是绝对的──法线永远与镜面垂直,不论情况如何变化;2.关于反射规律: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与入射角相等。因为反射角、入射角都是两条光线分别与法线的夹角且分居在法线两侧,那么这就意味着反射规律可以用下面一句话来表达:在同一平面上,法线是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所夹角的角平分线。


  领悟了上述基础知识,可以练习下面两组题目:


  一、放置平面镜类


  题 在图1中太阳光线跟地面成角60°,要想用一个平面镜反射到井底,平面镜该怎么放置才合适(画图表示)?这时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之间的夹角为多少?入射角和反射角各是多少?


  分析 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间的夹角为60°+90°=150°,而法线恰为此角的角平分线,故可画出法线,可知入射角、反射角均为75°,同时平面镜又垂直于法线,则平面镜位置可知(如图2)。

  据此题可总结此类题解题步骤如下:


  (1)依题意,作光路图;(2)确定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3)确定法线;(4)确定平面镜。


  变式梯度训练1


  1.如果上题中太阳光与地面夹角为40°,则平面镜与水平面夹角为多少度?


  2.①一束光和水平面成角50°,如使反射光线沿水平方向射出去,则放置的平面镜和水平面成的锐角为多少度?


  ②上面小题中若变为:反射光线沿竖直方向射出又将如何?


  二、转动平面镜类


  题 一条光线垂直照射到平面镜上,如不改变入射光的方向,而转动镜面使法线转动20°角,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夹角变为( )。


  分析 如图3,据题目条件可确定法线位置,又因镜子转动角度与法线转动角度相等,当入射光线不动时,则入射角可知为20°,又因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则此题答案可知为40°。


  据此题可总结此类题解题步骤如下:


  (1)确定法线;(2)确定入射角、反射角;(3)确定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4)确定题目中问题答案。


  变式梯度训练2


  1.如题中条件变为:转动平面镜使入射角增大10°,这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夹角为( )。


  2.光线垂直入射到平面镜上,欲使反射光线偏转θ角,采用下列哪些方法可以实现:( )


  A.将平面镜转过θ角


  B.将平面镜转过θ/2


  C.使入射光线偏转θ角


  D.使入射光线偏转θ/2


  3.一束光线射到平面镜上,如果平面镜围绕入射点沿顺时针方向转过θ角,求反射光线转动的角度是多大?


  总结 回顾以上两类题目,可以发现它们的解题关键均在“确定法线”上,而确定法线的依据便是反射规律所推出的:法线是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所夹角的平分钱。这说明,深化基本概念和规律理解的教学,深入挖掘课本,在突破教学难点上是何等的重要!


  附答案:


  变式训练1


  165°;2.①25°或65°;③70°或20°。


  变式训练2


  120°;2BC32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08-8-1 06:5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物理获奖论文精选


激趣创新提高

──物理学具的运用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湖南省邵阳市北塔区状元学校 邓卫国



摘要:实验是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以前常用的教具已不再是今日的主导,运用学具进行教学、实验和探究活动,具有真实、具体、直观、形象的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助于学生掌握探究方法和技能,帮助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积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用学具进行实验教学,应当贯穿在一节物理课教学过程的始终。

关键词:新课程 物理教学 实验教学 学具 培养 创新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提出,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中,要落实“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它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让他们通过合作交流,进一步开发思维,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开发智力的目标。而物理课是一门以自然界的事物、现象、规律为探究对象的基础学科,实验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运用恰当的实验教具,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利于他们分析、思维等能力的提高,更容易给学生提供探究创新的机会。但是,在以往的教学实际中,通常是教师的教具占据着主导位置,学生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老师做实验,自己却“伸手莫及”、“望物兴叹”,从而导致了“动手能力差”、“高分低能”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实验教具已跟不上教材变化的需要,很多在教材中已不适用,急需补充新的教学仪器与实验器材,这是当代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发展教育的需要。但是新的教具开发、研制、定型、生产,需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相对课本而言,具有较强的滞后性,还不能及时满足新的实验教学的需要。因此,在大多数学校新的实验仪器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教师除了充分利用现有实验资源,还可以开动脑筋,灵活机动地利用生活中常用的一些简单材料,指导学生制作出物理课中需用的实验操作材料──学具,可以解决实验教学中许多实际问题。

由于学具是专供学生用的学习材料,有的用于观察,有的用于实验,有的还可以用来制作其它实验器材。英国著名学家托马斯·赫胥黎指出:“假如科学教育要取得最好效果的话,它必须是实际的。”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物理课的实际教学中,学生参与科学实验的过程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是同步的,而且是同等重要的。学生在科学实验探究过程中,可同时获得知识并掌握操作技能。生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眼、耳、鼻、手、嘴五官感受知识的比率是不同的:视觉占83%,听觉占11%,触觉占3.5%,嗅觉占1.5%,味觉占1%。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知道:视觉、听觉和触觉共同作用其感受知识的比率可高达97.5%。在物理课中使用学具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将眼、耳、手综合运用,可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对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实际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过程,事物的形象在记忆中保存下来这是一种表象,也是大脑进行分析、综合的依据,是形成概念的基础。由于青少年的自制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差,注意力不易集中。若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要让学生完成科学概念的形成是比较困难的。而学具则不同,它通过提供实物,再加上教师的语言、眼神和手势,比传统的黑板+粉笔要具体、生动得多,给学生以实在感和兴趣感,容易引起学生对学具的强烈情感和体验。只有当学生的理智和情感处在和谐状态时,才能置身于真实的情景中,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正确地使用好教具,并指导学生正确地使用好学具,可以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让学生在“玩”学具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一、巧用学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科学始于好奇”。中学生富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而这正是引起创新的内在动力,巧妙地安排学生的动手操作,可以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唤起求知的欲望,点燃创造的火花。自制学具正好在这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它不用象正规教具那样“正规”,它完全可以不拘一格从身边寻找素材来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并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激励他们主动探索、锲而不舍的求知欲望。

由于初中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具有爱玩、爱动的个性特点。因此,适时地创设一些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例如,我在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节课之前,我布置了一个制作学具的任务:利用你身边的材料,来制作一个可供研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学具。任务布置下去之后,孩子们纷纷忙碌了起来。等到了上课的时间,我首先让学生把自己课前所制作的学具拿出来展示并介绍,他们的话匣子立刻打开了,都争抢着先介绍,兴趣十足。他们有的带来了口哨,还有的带来了笛子,甚至还有个男同学动手制作了一组“水瓶琴”,并说:“我是利用物体的振动这一原理来制作的!……”听到这句话,我十分开心,感觉这次的活动非常成功,因为这节课就是要让学生知道并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我几乎没有提到这个词,但是通过孩子们的亲手制作,探究,思考,居然自己就得出了结论。这既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我所期盼的。整堂课我都把时间让给了学生,让他们充分去感受,去表现,让他们的学习兴致得到最淋漓尽致地发挥!

二、善用学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技能和创新能力

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实践表明: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亲自操作学具进行实验,通过实践验证前人获得的科学结论,既可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他们锲而不舍、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同时,由于探究活动的多样性和探究方法的灵活性,可以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和技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利用学具进行物理实验教学,应当立足课堂,课外延伸;立足学校,校外拓展;形成教材内外、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传统学具与现代多媒体学具相结合的开放的教学体系,在开放的情景中把课内训练和课外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渠道与途径多样化,在科学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科学素质。

由于教材列举的事物现象、提问的情景、思考的问题、讨论的主题、选择的探究项目大多源于学生身边的事物,所以利用学具进行实验、探究活动,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帮助学生在科学实践和探究活动过程中建构认识,学习和掌握知识。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的进步,如今的教学越来越多地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活动,最为突出的是制作运用CAI课件。一节课的教学辅助课件可算得上是教师教学的好帮手,在现阶段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明显地得到重视,一个精美的课件已不再是教师的教具了,也成了学生的学件──多媒体学具。在实践中发现,利用这种多媒体学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更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例如在教学《光的直线传播──日食和月食》这节课时,我把学生带进多媒体教室,采用目前非常“流行”的WebQuest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把平日枯燥的课堂变成了活生生的网络,用frontpage制作出了便于师生交流的网页型学具,里面为学生提供给了清晰的导航,告诉学生在这节课中的具体活动内容,让他们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其中创设了虚拟网络,丰富的网络知识和falsh动画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大量的资源。通过学生的亲身探究、思考,他们不仅了解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还掌握了其他有关宇宙的知识,并在课后,有的写了一篇关于“日食和月食”的科技小论文,有的还亲手制作了一个日食和月食的器材……形式很多样,学生也很开心,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活用学具,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的意识

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创新精神,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创设条件以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教学中合理使用好学具,有利于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课堂实验操作中,亲自动手,自主实验,通过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析归纳,表述结论等,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我在教授新课标八年级第三章《生活中的透镜》一课时,按教材规定完成教学任务后,布置课外活动,要求学生回家后做个照相机。第二天一进校,就有好几个同学拿着他们自己做的照相机来了,有的是借用小学自然里的学具做成的,有的是用易拉罐做成暗箱,还有的是用“水透镜”制成镜头,有的“镜头”还可以向前或向后伸缩。虽然做得粗糙,但从他们那各不相同的取材,形态各异的造型中,发现了他们了不起的创造力!当我把他们的作品展示给其他同学看时,他们一个个竟高兴得合不拢嘴,激动不已。

但是,科学研究的过程没有一个简单的、一成不变的步骤供科学家遵循,也没有一条捷径可使科学家直接通向成功。为了让学生能够领悟到这一点,教师不能盯着某个知识点去教,要告诫学生,对不同问题,探究方法是灵活的,探究的方式也不是惟一的,更不要强求学生用同一标准、同一方法去探究。在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过程中,要强调相互协作,鼓励他们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去探索研究对象,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不断提升创新意识。

尽管学具在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学生操作技能的限制,对学具的使用不可能像教师那样井然有序,再加上学生“好动”、“好玩”的天性,通常学具会乱摆乱放,容易造成实物遗失或损坏,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注意要求学生正确操作,以免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混乱,甚至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因此,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

1.尽量让每个学生自备一个专用学具盒,小型学具全部放到学具盒中,以免造成遗失。

2.教育学生上课之前,要把学具盒放在课桌固定的地方,不要随便乱放;

3.课堂教学中打开学具盒时,力求做到“快”、“静”、“齐”,即打开学具动作要轻、快,尽量不要发出声响,以免影响其他同学的注意力,用完后的学具要及时放进学具盒里,以免丢失。

为了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我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了“成果展示袋”的活动,让学生把自己搜集的学具或者自己制作的学具放在里面。一个学期过去后,他们的“学具袋”日渐消瘦,而“成果展示袋”却日渐鼓胀,学生常指着他们的“成果袋”兴奋地说:“这些都是我通过努力而收获的成果!”而这时我也会对他们说:“加油!请继续努力!”

鉴于学具在学生素质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实验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新的科技知识,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及创新意识。同时,充分利用学具,给学生营造一种敢想、敢说、敢做的学习环境,有效地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物理新课程标准》

[2]《儿童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08-8-1 06:5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物理获奖论文精选


浅谈“自主学习与进行创新教育”



河北省满城县实验中学 马文喜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直接关系到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因此,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和主体意识的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审视传统的教育,我们培养的学生恰恰缺少一种锐意求索的内在精神。究其原因,是不少教师在教学中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活动总要在教师的周密的主导安排下,亦步亦趋地按程序进行。学生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人”,相反,却处于一种被人指派、“辛苦劳作”的“仆人”地位。这样的主体活动怎能发挥学生的潜能,又谈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1世纪是人类依靠知识创新的世纪。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在中学物理教育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果一个教师不明确创新是什么,要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那必然是一番空话。很多人都以为,只有科学家、发明家等特殊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伟大创造性,才算得上创新,而忽略了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也是一种创新。就中学生而言,只要是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归纳所得到的,都可以理解为知识的创新。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下面就以《欧姆定律》为例来讨论:怎样认识自主学习与创新教育的关系,如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活动进行创新教育。

一、 自主学习与创新教育的关系

首先,自主学习意识是创新的心理基础。一个人处在“自觉自愿”状态时,他的主观能动性比较强,潜能容易发挥与表现,常有顿悟与灵感。当自主学习意识转化为创新行为时,创新过程便促成自主学习活动的新的发展,创新结果则是自主学习意识的升华。

其次,自主学习是创新的物质保证。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具有关心、追求学习目标的权利,有选择、接受学习内容和方式的权利,有提出、解决问题的权利,有支配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的权利等。只有将这些权利落到实处,自主学习才变为现实,创新才有了物质保证。反过来,创新的实现,也体现了这些权利的价值,并赋予它们新的意义。

另外,自主学习活动是创新的载体。自主学习活动是一种主体活动,它在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促成主、客体由矛盾转化为统一。因此创新追求的是主、客体和谐、完美的统一和主体的最佳发展,而这些正是要依赖自主学习活动并在其整个活动中完成的。

二、物理课堂教学开展自主学习的多种途径

自主学习是指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自己对学习具有支配、控制权利的条件下,主动学习、寻求发展的一种活动。中学常用的自主学习活动方式有自学、讨论、操作、实验等。

1.自学。自学包括看书阅读、浏览网页、尝试练习、搜集整理等。在自学活动中,学生以独自活动为主,通过看例题、做习题、用学具、查资料等,了解学习内容,并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欧姆定律》这节课之初,教师将课堂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学生借助教学软件,阅读有关内容解决问题,完成对物理规律的探究。自己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好咨询、求教、讨论的准备。

2.讨论。讨论一般在自学的基础上展开。学生要围绕主要内容,从不同层面展开讨论:如讨论自学中的疑问;讨论练习中的错处;讨论不同意见;讨论教师给出的思考题等。在《欧姆定律》这节课中,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讨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充分发扬互助合作精神。每位同学清楚的表明自己想法的同时,也注意听取了其他同学的意见。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民主教学气氛,并通过组织与引导,激发、鼓励学生放开去想、去说、去做。

3.操作与实验。操作与实验是重要的自主学习活动,对创新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就学生的操作与实验而言,要解决这样几个问题:(1)学生要有操作与实验的实验器材;(2)学生要有操作与实验的时间;(3)学生要有操作与实验的伙伴(包括教师);(4)学生要有操作与实验的表现机会;(5)学生要做好实验数据的整理处理工作等。

本节课教师给出学生实验器材,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选择实验器材,组装并进行实验,设计记录表格,总结实验规律,并对实验过程及结论进行讨论,提出改进意见,这样在观察、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增加对物理学习的感性认识,形成有效的物理学习方法,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解决问题。

4.评价。学生的评价是个薄弱环节。对此,必须加强。要提倡学生参与评价,形成学生自觉、主动、积极评价的教学民主的风尚。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习评价,学会评自己、评同学、评教师;评错误、评正确、评最佳;评结果、评过程、评方法。

三、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主要的是让他们在物理学习活动中努力做到有意选择、主动参与、积极发现。

1.有意选择。在课堂的物理学习活动中,可以让学生根据需要选择学习材料,如与例题学习的相关的材料、动手操作的材料、习题等;选择学习方式,如自学、讨论、咨询、求教、互助、评价等;选择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如在直觉、或形象或抽象思维状态下思考,用语言、或用图表帮助分析问题;还可以支配学习时间,不断的调整自己。在课外的物理活动中,除了让学生作出以上的选择外,还可让学生根据需要选择活动的内容、活动的项目、活动的场所等。

2.主动参与。主动参与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全体学生都参与;第二,每一个学生都要参加活动的全过程。就课堂而言,参加物理活动的全过程,就是要参与备课,参与目标的制定与确认,参与例题的学习与讨论,参与练习与改错,参与评价与总结等。就课外物理活动而言,要让学生参与确定活动主题和制定活动方案,参加考察、调查、访问、咨询、搜集、尝试等实践活动,进行交流、研讨、汇报、展示等活动。

3.积极发现。在探究物理问题及其结果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大胆尝试,积极发现。

对于问题,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同一个问题;可以从同一情境中思考出不同的问题;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出不同的问题;对于不同的问题,要能捕捉到主要的、有价值的问题。对于结果,让学生通过努力自己得到;让学生得到自己的第二种结论;让学生得到与别人不同的结论;让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得到结论。

四、创建自主学习的环境

开展自主学习,进行创新教育,必须创建一个良好的活动环境。

1.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和,开辟较为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由于受传统的教育思想影响与教材的制约,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仍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狭窄、单调,内容贫乏。《欧姆定律》这节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注意将信息技术作为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一工具全面的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使各种丰富的背景资源,各个教学要素互相融合,从而为学生开辟了较为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真正、自主地活动起来。除此之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数学网络活动室,作为学生活动的专用场所。同时,要着手开发校外活动环境,借助家庭、社会力量的优势,来建立校外物理学习活动场所。

2.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学习氛围是在经常性的活动中逐步形成的。经常性的物理学习从范围上分有课堂物理学习、课余(校内)物理学习、校外物理学习;从项目分有常规性的物理学习、特色性的物理学习、专题性的物理学习。要通过开展这些学习,逐步形成物理学习的氛围。

自主学习氛围的形成要受到师生间人际关系的影响。要建立师生间的平等关系和合作关系,实现真正意义上教学民主,开创出“人人都是学生,人人都是老师”的新局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08-8-1 06:5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物理获奖论文精选

初二学生物理学习激励机制的研究



江苏省泗洪县重岗中学 陈福利



初二是物理学科开始学习的起始点,更是一个关键点,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从心理上重视。在如今素质教育的改革大潮中,作为实施者──教师,则更应该积极探索以适应新教材的改革,社会的需要。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使人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在一个兴奋的、积极状态之中。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动机是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动机作为心理倾向具有引起或发动活动的功能;也具有维持活动达到目标的功能;同时还具有调节人的行为的功能。因此在素质教育中实施激励机制是势在必行。在初二物理教学中笔者积极探索激励机制,发现激励机制在物理教学中能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运用之中,教与学将是一片阳光明媚。笔者通过实践、反复调整、修正,最后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包括:

①启发式教学、奖励式授课;②层次性、渐进性提问与追问;③赞许式评价;④激励式谈话;⑤作文式反馈;⑥激励性评语。

一、启发性教学、奖励式授课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5分钟,使这45分钟高质量高效率

1.指导学生如何预习新章节。预习是学习好物理的起点,首先通读全文找出重点,用红笔将重点画出来,并将这些重点记在预习本上。其次,寻找疑点也是预习的精华,是经过反复思考,依然寻找不到解答的知识点,将这些疑点都写在疑点本上,并用红笔勾画出,作为标记,上课要注意听。再者,将预习到的知识和后面的小试验小制作联系起来,如果能做,自己做一做,锻炼自己的动手与动脑、逻辑思维、判断能力。最后,做一下预习反馈,将本、书合上,分析这一章节讲了什么,头脑中要有一个知识网络,并和相应的习题做一下对照,看一看自己是否能解答。(用铅笔写)

2.授课过程以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为主线,以教与学为重点,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变被动接受和管理为主动参与,实行导向、导航、导演、引导、指导、辅导,领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领着知识走向学生。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而不是单纯品尝前人创造的成果。教学中首先注意引入方式,启发式、实物式、对比式,或是兼而有之。讲述中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立场和角度考虑问题。

如在讲蒸发时,首先将一块湿布在黑板一侧抹一下,然后对同学们讲,一会儿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干了”同学们异口同声,继而引出蒸发。其次,注重和实际相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学生都易接受,也易理解,关键是要分析清楚。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循序渐进,不能好高骛远,要触动他们心中的那根向上的弦,使他们也能弹奏出美丽的明天。问与答是反馈知识最直接的检测措施。答对者,统计数,达到一定次数时,奖励他们一道题,或一个小小的礼物,或带他们搞一些小试验、小制作。目的是抓住他们爱动手的特点,使他们能得到有利的发展。

如:班上一位同学勤奋好学,就指导他做针孔照相机、利用可乐瓶做有关大气压强及浮力实验、利用塑料袋做热气球、利用易拉罐加热后放置水中显示大气压强实验等等。这一做法带动了不少同学。最后,作业要精,按层次布置作业,但又不能伤了一些学生的自尊心。基本题全批全改,重点题细批细改。学困生面批面改。讲评时,要有一个度,无论是学困生还是优秀生,都有获得奖励的机会。

二、层次性、渐进性提问与追问

提问的技巧对于激励机制来说,也是功不可没。因为对于一个学困生,如果提问比较难或太容易,他们会觉得是在故意羞辱他。因此,提问的同时应掌握一个度。

例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时,首先问一个好学生,透镜分为几种?“凸透镜、凹透镜。再问一个学困生,“凸透镜具有什么特点?”此时,笔者拿一个凸透镜,放在阳光下,使阳光经透镜聚焦于火柴或一张白纸。“聚光。”“好!你真棒!那么你再告诉老师,凹透镜呢?它的特点正和凸透镜相反,对吗?”“发散。”“这节课内容只要你好好听,你一定会。最后我要提问你几个问题。你先记好了。”讲完之后,再问他,照相机的原理是什么?要想照近景、照远景,你该怎么办?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总结自然留给了那些听明白的同学。这样先提问讲后再回答的措施,调动了他的信心与积极性,以及对物理的兴趣与爱好。

三、赞许式评价

无论在哪些方面,尽量去挖掘学生们身上的优点,鼓励他们的信心,并给以赞许式的肯定。“优点单”就是一个很好的措施,使每个学生看到了老师与身边同学的评价,自己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还有这么多本事没有发挥出来,我也能行。其中同学们对一位学习特别差、纪律特别差的学生的意见至今记忆犹新,“学习成绩差,不一定代表你笨、没有创造力。记得吗?1千米=1000米,你不就回答对了吗。再有,在学习简单机械时,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你找的不是都比较准?你纪律不好,为什么不尝试一下换位思想呢?老师、同学相信你,你一定能克服。盼着你的捷报早日传来。”“虽然你纪律不好,但你在运动会上为咱班赢得了荣誉。全班感谢你。假如今后,你不再捣乱了,相信你会赢得更多的掌声。”“真的很希望你努一把力,别给咱班拉分”……记得当时的他非常感动,原来他在老师、同学们的心中,并不是一个什么都不行、无可救药的学生。有了自信,提高了学习的劲头。从那以后,发现认真交作业的有他,认真回答问题的有他,问问题的有他,他进步了。记得在学完杠杆的应用,他拿来筷子、钳子、剪刀、镊子、指甲刀、瓶起子,然后问:“这些是不是杠杆?是什么杠杆?”“你能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真好。现在我们共同分析一下,找一下支点、动力、阻力,画力臂。”正是这简单的评价,赞许式的肯定使他的成绩突飞猛进。

四、激励式谈话

犯了错误,不能一棒子打死,毕竟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和蔼、平易近人、蹲下来看学生是谈话的调和剂。了解他们犯错的原因,并帮助他们及时改正,并制定一些措施或制度,约束自己,使他们能健康的成长。如,笔者现在教的这个班学生基础普遍较差,然而个性又都那么好强,就像一个个小刺猬,活现了当今大多数独生子女的共同特点:娇生惯养、依赖性强、自尊心极强,来不得别人的半点批评。其中有一个学生特别明显,她叫李静。课下我将她叫到办公室,对她说:怎么了,刺被拔了,受伤了。要不要来点止痛药?知道吗?老师身上的刺早就没了,正在寻找,你有没有见到,帮个忙好不好?……见有了转机,又给她举《我亲爱的祖国》中的感人片段来激励她,要以做人、学习为本,要珍惜现在的来之不易,要向剧中的方学桐那样,为国出一份力,争一份光。

五、作文式反馈

作文与物理是不是风马牛不相及?是不是天方夜谭?否!在物理教学中,采用作文式反馈也是必要的。作文不但能体现一个人的水平,也能体现一个人的思想。如果将作文用于物理,那么将是物理学好的升华,也是物理是一门综合学科的最佳体现。在讲完初二物理第六章光的折射之后,我要求学生们将所学过的物理知识用作文的形式体现出来。其中,一位学生写到:“星期天的早晨,刚睁开睡意蒙蒙的双眸,整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映入了眼帘,这是光的漫反射现象,看到了本身并不发光的物体;回头发现墙上的影子,这又是光的直线传播;走到鱼缸前,欣赏美丽的鱼,这是光的折射现象;出门骑车去公园,走过的路是路程,看一下时间走过了多少,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就是速度;此时恍然大悟,原来我的速度这么慢,光顾想物理了;走到了步行街,存好车,走过医院门口,怎么这么乱!噪音!怎么是噪音呢?那不是牛群与冯巩的相声吗?恩,它影响了病人的休息。要问我是怎么听出来的?告诉你,是音色。……”

作文用于物理,使物理更加充满魅力,更加吸引人。

六、激励性评语

评语本来是班主任的特权,那么任课教师不时地在反馈内容或形式上,给出适当的评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比如:有的同学开篇写到:“老师,作文我不会写,我只写了一下学好物理的方法及建议……”“太好了。”实质上,写方法的同时,作文也就成章。总结了方法,有了目标,前进的方向,不也是收获吗?还有的同学写了一篇与物理毫无关系的所谓作文:“老师,我心里有一个秘密,你能帮我吗?好多人都说我笨,我是不是真的笨的出了头,我是不是真的不行?我怎么办?我就是学不会……”我的失职,痛心之后,认真地写到:“信心是成功的一半。信心加上99%的努力、辛勤、汗水、科学的方法,一定会成功的。你不要气馁,别灰心,我会帮你的。你知道吗?你很勤奋,也很用功,你虽然不很聪明,但你手中有一把金钥匙呀!基本功很扎实。……”后来,他的成绩真的有了进步。以后,平时的作业更是注意及时地给予一些客观性评价。如:“聪明的你,为什么将作业写得这么乱,我相信你一定能写好,对吗?”“好。有进步,再加把劲,加油!”在一位毕业学生的赠言中,这样写到“您的鼓励、信任、支持是我成功的基础。感谢之余,我们向您郑重起誓:今天,我们跨出校门,带着我们特有的如原子裂变般的激情,在人生征程上不停加速。但无论我们做出多大的成绩,具有多大能量,母校对我们始终保持一种永恒的向心力,让我们时刻热、力四射,光电永恒。”可见,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评语用到物理教学中会使物理更具特色。

总而言之,激励机制是一种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方面。在实施激励机制的同时,时刻铭记着以师生的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为核心,时刻铭记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再是“工头”,不是领导,不是严父、不是法官,不是“上帝”,而是导师、是朋友、是助手、是楷模。本着这个原则,激励机制研究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让激励机制发挥出它的价值,使亿万人的心共同为祖国的明天而跳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08-8-1 06:5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物理获奖论文精选

浅谈如何设计力学自主性学生实验



江苏省江都市宜陵镇中学 张正斌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对学生自主性学习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已越显重要。近几年来的中考试题中关于力学的相关实验,已跳出课堂安排的学生实验,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基本测量仪器的使用,较深刻地理解实验原理,尤其是在自我设计完成实验的过程中,要求科学合理及可操作性。这对学生而言,综合所学知识,完成测量等任务,最终达到实验目的,同时对实验的构想、操作也要能清晰地用文字反映出来。力学实验中,涉及的范围广,使用的基本仪器多,熟悉各物理之间的关系及各测量器材的使用是完成自主性实验的关键,而加强思维、设计正确的实验方法是完成自主性实验的保证。下面谈谈几种设计自主性学生实验的方法:

一、以多测少,以少测多

所有测量仪器,都有一个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值,当被测量对象大于仪器的测量范围时,已不可能进行一次性测量,而分次测量必定要使误差增大。当被测量的对象小于仪器的最小刻度值时,测量不出一个有效的数据而无法得出较准确的实验结果。遇到这种情况,就要采取“缩小”即以少测多,或“放大”即以多测少的方法。具体实验时,要注意:

1.所测对象必须是“同类物质”。例如:要测量一颗麦粒的质量,显然小于天平的最小刻度值而无法直接测量,这时就要测量几十粒或几百粒相同的麦粒质量,再如:用一把米尺测量两地距离,显然米尺不够长,就可采用先测量正常行走的每一步长,再统计步数,实验时就要求步伐大小相等,即保持正常步行。

2.“放大”或“缩小”后的测量对象,应满足测量器材的要求。即小于仪器测量范围而大于测量仪器的最小刻度值,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数量可改变。例如:测一枚硬币的厚度时,就可用10枚相同硬币地叠放,但要测量一张纸的厚度时,测量10相同张纸叠放的厚度就不行,根据每张纸的厚度,就应取几十张纸叠放测量才有效。要指出的是,在采用“以多测少”时,实际上是提高了测量仪器的测量精度。如:一把刻度尺最小刻度值是1mm,若采用“放大”10倍测量时,实际上是使测量精度提高到能测量0.1mm的物体长度,因此在记录最终实验结果时,要注意有效数。

二、“比较法”进行测量

当测量器材不足以直接测量时,可采用类比的方法,即用“比较法”去测量。采用此方法的关键在于要找好“参照物”,历史上有名的“曹冲称象”就是最典型的“比较法”测量。通常初中物理力学测量密度等实验中,最常用的参照物对象就是水的体积、水的密度等。例如:只提供量筒和适量的水怎样测出橡皮泥、小酒杯的密度?对于这两个问题相当一部分同学只知道如何测量小酒杯的密度,而不会测量橡皮泥的密度。其实稍加比较就可以看出两题形异质同:(1)测量的工具均为量筒;(2)所使用的液体都是水;(3)待测物体的物质密度均比水大。如果把橡皮泥做成杯状或管状或碗状,那么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等量替代原理

当测量器材无法直接测量时,就要设法用可以直接测量的物理量来取代不能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采用此方法时,唯一要注意的是直接测量的与不能直接测量的物理量之间要有内在的联系,找到这种内在的联系,也就完成了实验的设计。内在的联系一般可从数学和物理两方面去找。例如:根据D=2πR,可测量出圆周长从而得出圆半径,这就是利用数学关系得出周长与半径的关系,又如:利用G=mg的关系,用弹簧秤就可以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这就是利用物理关系得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通过弹簧秤测量出重力而间接得出物体的质量。

可以说“等量替代”的思想是物理实验成功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思路。物理学中的相关定律、定理、公式、原理都是以替代思维成立的基础为出发点的。例如:测量固体的体积,在有量筒或量杯时,可采用“排液补差”法直接测量。但没有量筒或量杯时,对于规则物体可用刻度尺去测量它的几何尺寸,再进行体积计算,对于不规则的物体,可用弹簧秤和水,通过测量浮力大小,结合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全部浸没),得出V排=F浮/ρ液g等方法。因此熟悉各个物理量原理是用好“等量替代”法进行自主性实验设计的关键。

在具体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实验步骤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性,并能力求减少实验的误差,步骤设计也应力求简单而合理。例如:在使用“排液法”测量物体的体积时,要写明“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其中“适量”的含义就是既能将待测物体浸没而又不超过量筒的量程。再如:有些学生喜欢用“将量筒置于天平上测量质量”和“烧杯装满水,用天平测量”等等此类的语言来反映实验过程,这些都不科学,也不便于实际操作,因此不能出现在实验步骤中。上述的不科学性在于把量筒的功能误认为与容器的功能相同。

正确的步骤应是有利于实验的测量,有利于减少实验的误差。例如:测量液体的密度时使用天平和量筒、盛液体的烧杯,其步骤应先测量杯子质量还是先测量杯子和液体的质量?尽管所使用的原理都是“补差法”,但对照量筒中液体的体积,就应该先测量烧杯和液体的质量,再测量倒出适量液体后的质量,这样两者之差就是从烧杯中倒出的液体质量,而此时量筒内液体的体积也就是杯子倒出的液体的体积,有利于减少实验的误差。

四、控制变量法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还有许多概念或规律之探索和推导的实验过程中,都运用了“控制变量法”这一科学方法,用“控制变量”去分析和解决的实际问题是很多的,这就为这一科学方法的教学和应用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如在引导学生探索“导电体中电流大小同其两端电压大小和其电阻大小之间的定性关系,最终得出欧姆定律”和探索“力的作用效果同力的哪些因素有关,最终得出力的三要素”等实验过程中都用到了这一科学方法,使学生对“控制变量法”不断加深理解,并逐步达到有意识地去应用的目的。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吸收相同的热量,谁的温度升高较大?对于这一道习题,初看起来似乎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样简短的一句话中包含了四个相互关联的物理量,也就是说,要比较谁的温度升高较大,就要同时分析其它三个物理量(质量、热量、比热容)对它的综合影响,如果没有一种科学的分析方法,要解决这样一个实际问题,不仅费时费力,且准确率不高,但如能对学生加以恰当的引导,让他们考虑是否可用物理实验中常用的科学方法来解决这道实际问题,经过思考及同学间的相互讨论,许多同学便会想到用“控制变量法”结合公式Q=cmΔt来解决这个问题,思路是这样的:因为这个问题要解决的是Δt(升高的温度)的大小,所以先将此公式变成Δt=Q/cm的形式,再分析题目发现,m(质量)、Q(热量)相同,即这个问题中Δt仅取决于c(比热容),且从Δt=Q/cm这一关系式中可以看出,Δt与c成反比,而水的比热容大于煤油的比热容,因此很容易得出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煤油升高的温度比水大”。在初中物理(如在力学、电学、热学)中,可用“控制变量”这一科学方法去分析解决的实际问题还很多,这就为学生灵活应用这一科学方法解决问题提供了保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7 05:2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