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与你同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物理获奖论文精选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08-7-30 06:4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物理获奖论文精选

例谈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



湖北省钟祥市石牌二中 李儒春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求精神;通过创设成功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创造条件。因而在新课程标准下,问题情境有其更广阔的天地,创设成功的问题情境可以使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到和谐的统一。



  一、创设以自然和生活为背景的问题情景,培养学生解释自然和生活现象的能力



  大千世界五彩缤纷,物理现象比比皆是,选择一些身边的事例,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例,让物理现象进入课堂,通过这些活生生的事例,提高学生分析身边出现的各种物理现象的能力。如:在一次偶然的课堂上,我正复习着动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忽然间从外面飞进一只黑色的燕子,容不得我半点的思考,顷刻间,教室炸开了锅,立刻沸腾起来,“怎么办?”看着他们的神情,看着燕子不停的上下穿梭,不停的煽动翅膀,我灵机一动,对着这些可爱的学生,以及这不速之客,说:“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的实验,看看它在运动过程中,有什么能量转化?还有那些物理知识?”“什么,老师,您?”正在诧异的同时,燕子终于找到了通路,飞向了外面的世界。他们用自己的大脑回顾着刚才眼睛所看到的“实验”,争先恐后的回答:燕子在向上飞时,动能减少,势能增加;在向下飞时,动能增加,势能减少,它不停的煽动翅膀可能跟频率有关,也可能与力的平衡有关……出乎我的意料,他们竟然想到了频率与力的平衡,不管他们是否说得全面,我发现,他们的思维在拓展,他们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高。再如,上课的时候难免有时会遇到雷电交加的外界情景,这个时候,我对同学们说:你们知道雷电是怎么回事吗?你们知道雷电发生处距离我们多远吗?你们知道雷电会带来什么问题吗?现在我们可以学习一下。可见,情境的灵活应用会使教学充满魅力。



  在“运动的描述”中有几个基本的概念──运动、静止、位置、参考物,对于枯燥的概念,我们可以创设如下问题情境:教师引入“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从而提出:“是山动还是船行?”诗人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矛盾的感觉?如果诗人置身于“满眼风波多闪烁”的意境中时,他忘记了自己是在随水流而前进的船上,仿佛看到了对面的山朝他走来;当诗人又感到“山没动,是船行”时,又是什么样的状况呢?由此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即时展现学生的猜想。讨论完后教师顺利引出上述概念,并可以返回诗中向学生提问各种情形的参考物,以此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相对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此例子虽然比较简单,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以自然界的奇妙引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学生去探究科学,探索科学。



  二、创设以知识应用为背景的问题情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科学技术是把科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中间纽带,科学技术对促进生产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创设一些以科技知识应用为背景的问题情景,将能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力和运动”这一章时,可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2005年10月12日9时零分零秒,发射神六飞船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随着指挥员发出口令:“进入2分钟准备”,“进入1分钟准备”,“50秒”,“40秒”,“30秒”,“20秒”,“10,9,8,7,6,5,4,3,2,1,点火!”,白色的水蒸气从火箭的底部喷涌而出,随着一声浑厚,低沉的巨响,火箭离开发射平台,升入空中,并开始倾斜、旋转。声音震耳欲聋,大地也在晃动。托举着“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在轰鸣声中直冲蓝天,把一条巨龙般的桔红色烈焰留在秋日的戈壁长空。日落后的傍晚,有时你会看到夜空中有几颗明亮的“星星”正在缓缓的移动。他们就是环绕地球飞行的人造卫星。这些卫星大多是用于通讯、天文观测、军事任务和遥感(气象、气候、地质、地理、)等等。而火箭常常被用来把卫星送入太空。”在描述例子的同时可以把火箭升空和人造地球卫星的照片展示给学生看,利用好看的图片吸引学生,从而引出问题:“火箭是如何发射升空的?”、“卫星的轨迹是怎样的?”、“卫星为什么会如此运动?”等,由此导入新课。贴近生活和科技的例子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使其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上述导入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知识与技能的目标,使学生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以及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创设以实验探究为背景的问题情景,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如果我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仔细留意实验的每一步,着力于一些容易忽视的实验细节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必定能够“以小见大”,于“不经意处”发现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冲动。



  如:“浮力”的教学是初中教学的一个重难点。而来自生活中的经验往往成为学生思维的障碍,学生常误认为浮力跟物体的质量、体积、密度有关,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跟物体空实心以及物体形状有关等等。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基于初中生的心理特征,首先通过多媒体引入海底世界的精彩片段,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一艘船从海里驶向河里,浮力有什么变化?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接着演示如下实验:在盛有一定比重盐水的烧杯中,放进一个木块,木块便浮于水面;放进一块石子,石子便沉入水里。放进一个鸡蛋,鸡蛋则悬浮在盐水中。再将此蛋放进清水里,则见蛋下沉;放进浓度更大的盐水里,则见蛋浮在水面上。看到这么奇怪的现象,学生们一定会被吸引住,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他们心里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在同一种液体里放进不同的物体,木块会漂浮,石子会下沉,而鸡蛋却会悬浮?为什么同一个物体放进不同的液体里,浮沉的情况也会不一样的呢?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引出“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一新课。正是这样一层一层的循序渐进,学生在实验中得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在实验中提高了探究能力从而使物理的实验教学得到了升华。实验的优势是具体、形象、生动,是取得感性认识的理想手段,同时上述的导入,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实验的作用,能够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创设以新信息为背景的问题情景,培养学生处理新信息的能力



  当今社会信息高度发展,面对这个信息时代,我们必须具有处理日新月异新信息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及时了解、及时捕捉、及时处理当今最新的有用的信息,站在科学研究的最前沿,给出最新的、最有水平的科研成果。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这种能力的培养。在创设以新信息为背景的问题情景时,要求问题中提供较多的信息,新信息包括新知识、新方法、新情景,通过解答新信息问题,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提取信息、处理信息、转换信息、运用信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到超导体应用时,可引导学生到网上去搜索相关信息。我国上海已完成世界上第一条商业磁悬浮列车的应用开发,投入运行,可通过板报或电视录像的形式介绍给学生,其工作原理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再如:“蹦极”是一种新兴的娱乐活动,但大部分学生没有体验过,甚至有同学没有看到过,课堂教学中也不可能体验“蹦极”。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这一过程。在这样的情境创设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讨论小结,得出规律。现在网络的发展日新月异,在因特网上,大量的生产生活信息与物理有密切的联系,具备新颖性和强时效性的为数不少,完全可以用来设置问题情境。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恰当地创设问题情景,用新信息刺激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使他们在牢固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8-7-30 06:4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初中物理获奖论文精选

物理教学中应着重培养的两种思维能力

河北省沧县杜林二中 张国华
  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态思维能力和思维迁移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兴趣与能力,有助于认知情感和人文精神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学习过程和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动态思维 迁移思维 共性知识



  一、动态思维能力



  新课标倡导物理学科要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物理教学中积极开展学生动态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讨论,能很好地促进这一教育目标的落实。动态思维能力是学生处理动态物理问题时,把握情景实质,提炼物体模型并灵活运用其它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体现。



  1、始终以研究对象具体变化作为问题分析和讨论的立足点。研究对象是物理问题发展和变化的载体,是物理问题和物理规律应用的契合点。物理问题的动态发展,包括研究对象的转换,工作条件的改变,都是围绕一定的研究对象展开的。如在探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时,必须明确研究对象是一定值电阻还是某两点间的电压,才能比较顺畅而正确地得出结论。对于具体的实际问题,研究对象不够明确,还要注意研究模型的抽象。如把扳手、电工钳等抽象成杠杆等。



  2、构建学生完整、准确的物体概念体系。物理概念作为物理思维的语言,对其深刻把握和理解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基础。如“比热容”概念的建立形成。学生的动态思维基础必须确立比热容是物质的基本属性之一,同种物质的比热容与物体质量和温度无关,却和物质的状态有关。从而形成一些推论。所谓概念的动态基础,就是学生对物理概念变化的可能性情况及原因的认识其有效形成方式,可以借助直观和物理实验,也可以是学生应用中的加深训练。



  二、知能迁移能力



  迁移是知识点间的灵活运用和有效的转换,构建广域的知识网络结构,使新知识、新情境处在旧知识的链接中,减少学生对知识的陌生感。



  1、提高对首次知识的理解,实现共性知识之间迁移。在物理学中,有很多知识的形成、得出、应用是非常相近或相似的。我们称其为共性知识,而把出现在教材前面的称其为首次知识。例如密度、速度、功率等这样一组概念,它们都可以用比值法来定义得出。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是共性知识。我们在讲授速度时就一定要着眼于理解,使学生得出路程大、速度大或时间少、速度大的说法是错误的。形成路程一定时,时间少、速度大等一系列推论,这样在处理其他几个概念时,只要做必要的引导与修正就可以了。如下表:





概念

定义

公式

推论

首次知识
速度
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v=S/t
路程一定时,所用的时间越少,物体速度越大;运动时间一定时,通过的路程越多,速度越大.




共性知识
密度
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ρ=M/V
体积一定时,质量越大,密度越大;质量一定时,体积越大,密度越小。
功率
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
P=W/t
时间一定时,做的功越多,功率越大;做功一定时,所用时间越少,功率越大。


  2、选用合适的教学程序,假设不同的问题情境,实现知、能的迁移,培养迁移能力。



  教师应有意识地优化教学思路,为学生提供便于知识迁移的情景。一般来说,教师善于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形成一般规律,学生遇到新情景时便能进行有效的比较和联想。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有意识地提供迁移情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迁移习惯。在点拨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过程中,归类比较的学习方法能起到较好效果,会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通过多方位的联系求同或求异。例如,在电路问题中,我们就要引导学生抓住分析连接方式,画出对应的有效电路图这一关键,学生就很容易运用这一方法去分析,解决电路问题,达到能力的自学迁移,也解决了知识的无限性与课堂教学有限性的矛盾。



  以上所述两种能力的培养不是单纯的知识性问题,而是要做到知识与方法的统一。这要教师对教育素材的精心准备和挖掘,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方法的引导,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效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7-30 06:4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物理获奖论文精选


初中物理实验常见问题分析



云南省祥云县云南驿镇第四初级中学 郭成武



  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搞好物理实验的分析总结是实验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十分重要,还能激发学生做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同时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认真做好分析总结,还能不断提高教师的实验教学水平。我以自己的实践谈谈如何引导学生搞好实验的分析总结。



  1、指导学生分析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学生开始实验前,要求学生必须遵守操作规程,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在指导学生分析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各组间巡视指导,对学生操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时给予纠正,针对实验中发现的问题,教师应做好记录,总结经验,以便于搞好今后的实验教学。如在完成“探究液体压强”的学生实验时,我发现有些组的学生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在同一深度后,改变压强计金属盒橡皮膜的方向,使之朝上、朝下、朝侧面,分别记录压强计U形管两边的液面位置,但是学生所记录的液面高度差不相等,这是什么原因呢?我通过巡视观察学生做实验的过程,给学生分析,原来是由于学生将压强计橡皮管置于水中后,在转动橡皮膜朝向的过程中,扭曲了橡皮管,因此导致U形管的液面高度差有较大改变。经过纠正错误后,让学生重做实验,果然记录U型管中的液面高度差相等,从而得出在同一高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的结论。又如学生作电学实验时常造成短路、断路,使电路产生故障。类似的情况经常会遇到,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2、演示实验的问题分析



  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也会遇到一些小问题,这时要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不断改进演示实验,使演示实验达到预期效果。如在做“用验电器检验物体带电量多少”的演示实验中,我发现多摩擦几下玻璃棒后,玻璃棒不必接触验电器金属球,只须靠近验电器,验电器箔片就已经张开一个较大角度。难道是棒上的电荷从空气中传到验电器金属箔片上吗?这一现象如果被学生观察到,应如何给初中生解释就成了一个难题。原来是由于玻璃棒多摩擦几下后,它所带的电荷就很多,这些电荷周围就产生了一个较强的电场,这个电场分布在棒的周围空间,当棒靠近验电器后,由于静电感应现象,验电器的金属体及箔片内部的自由电子受电场力作用,向电场的反方向定向移动,结果会使验电器金属球及箔片两端分别带上负、正电荷,两箔片带同种电荷,从而互相排斥,张开一个角度。我认为,教师摩擦玻璃棒时如能掌握好摩擦力度及次数恰当,让玻璃棒带上一定量电荷即可,这样只有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箔片才张开一个较大角度,从而顺利完成演示实验,给学生一个满意的解释。



  3、实验课后的问题分析



  实验课结束后,教师要认真批阅实验报告,找出好的实验报告作示范,给学生指出好的方面,对存在问题的实验报告,要指出存在的不足,例如,如何正确读取数据,取几位有效数字,对实验误差,要具体分析,误差的主要来源是仪器的精度造成,还是由于读数不准确造成。例如,测温度时,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上表面相平。要让学生讨论出现的问题,互相学习,通过评估总结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当然,要作好实验教学中的分析,还有许多要注意的问题,这里我仅就自己的实践作一个归纳总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7-30 06:4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物理获奖论文精选


物理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河北省沧县杜林二中 张国华



  关键词:角色定位  积极思维 与时俱近



  摘要: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更为扎实和广泛,教育理念要更为前卫和全新,同时教师的角色也应适时的发生转变和更新,教师不仅是一名成功的导演也应是一个挑剔的观众;不仅要做一名勤奋的“学生”,也应学会做一个“懒惰”的教师;不仅要做一款配置较高的电脑,也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图书管理员。



  随着教育的全面深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逐步加快。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角色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他不在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他不在是教学问题的终端,而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平台和跳板;他也不在是学生评价唯一标尺,而是学生自我评价的反馈与校对。教师对自己角色的准确定位,标志着教学理念的转变,对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物理是一门以自然世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观察、实验、归纳、总结等教育手段让学生逐渐去认识生活、走进生活、初步的改造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习惯和勤于动手的能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对上述目标的完成影响致深,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



  一、成功的导演,挑剔的观众



  一部优秀的影视剧是离不开一个成功的导演的。包括主题的确立、场景的布设、表演的形式等。无一不需要导演的精心设计与宏观调控,但其内涵与主题却是通过演员们的精彩演绎而展现的。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演员是影视剧的主体,他们表演的优劣是我们评价一部影视剧成功与否的最重的一码。



  如果我们把学习过程看作是一幕正在上演的影视,毋庸置疑,学生应是绝对的主演。而导演的角色才是教师准确的定位。自主探究式学习是物理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无疑为学生思维的创新和素质的完善提供了最为广阔的空间。但自主不等同于自由,探究也应该明确一个在充分发散后聚合的目标。这些都是需要导演精心编排的。如何创设一个引入需要探究课题的情境,以怎样的探究方式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这都需要在我们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的前提下细细推敲与反复探索的,倘若我们还去搞一言堂,就如直接去吃可以调出好味道的鸡精,食之感觉无味,弃之不觉可惜。



  做一名成功导演的同时,我们还要成为一名挑剔的观众,去挑剔导演设计的败笔之处,去挑剔演员表现的不足之点,因而得以时常的反思自己,寻求进步;因而可以提醒与帮助学生,培养他们精益求精的意识。



  二、勤奋的“学生”,“懒惰”的老师



  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新教材,知识面更宽,容量更大,新科技、新材料不断出现。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物理教师应是一个勤奋的“学生”。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通过报刊、杂志、信息技术等来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物理教师不仅要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扩大知识面,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学科知识指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有关环境污染的问题、能源的问题、淡水资源短缺的问题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个性多样化,这也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念来面对自己的教学对象。



  同时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时代不断前进,知识不断更新。要成为创新型的教师,就必须转变传统观念中阻碍创新发展的观念,只有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点拨式、合作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而这一切同样离不开学习。



  同时,作为教师,我们还要学会“懒惰”,懒惰在这里不是习惯而是艺术。在教学中,勤奋的教师是很受欢迎的,他们很善于把自己的一桶水倒给同学们,哪怕学生接受的只是一碗。而在今天,题题包办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成为潜质得以发掘的桎梏。这与课改的方向是背道而驰的。因此,我们在勤奋的同时还要学会适时的懒惰,把最大的探究空间还给学生,这样他们才有可能自己找到知识的泉眼,而我们,则可以退居其后,形成他们前进的助力,使他们始终保持一个向前的加速度。



  由此可见,在今天的教育形式下,勤奋与懒惰不在是一对矛盾,学生与教师则应相辅相成。



  三、合格的图书管理员和配置优化的电脑



  电脑存储的信息量多的惊人,但我们在搜索引擎中输入需要的内容后,它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为你提供最全面的资料。



  图书馆里的图书成千上万,但只要你将书的类别告诉管理员,他能以最快的速度告诉你许多相关的书目。



  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善于分类排序,将杂乱无章的东西条理化、系统化。



  新教材增加了许多的新信息,而初中阶段物理的相对学时数较少,这就决定了物理课堂的知识密度大,如果教学过程因多而散,其效果就会因散而乱。所以,作为一名合格且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优化高密度的课堂的能力,对大量的知识进行细致的梳理,使其纲目清晰,有条不紊,学生接受起来才得心应手,理解起来自然水到渠成。



  要适应新的教育改革形式,除了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专业知识和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之外,时时、适时的定位自身的角色,亦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7-30 06:4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物理获奖论文精选

初中物理教学中用问题唤醒学生的思维



河北献县韩村中学 赵广山  



  摘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物理教学 问题情境 学生的思维



  运用物理新教材教学一个多学期以来,教师们运用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教学思想,指导着自己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主活动;教学方法上注重互动性、创新性。力争达到“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我认为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用问题唤醒学生的思维。下面谈一谈我在物理教学实践中得到的一些粗浅认识。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动力的源泉。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的动力,问题的出现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望,这种渴望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例如:在学习《汽化和液化》一节前,我首先布置了一个课下作业,让学生观察用水壶烧开水时有哪些现象发生?同学们能提出哪些问题?上课时收集同学们发现的现象及提出的问题。有的同学说,水烧开后有大量的“白气”冒出,但是为什么靠近壶嘴的地方看不到“白气”,一小段距离后才有“白气”?还有:掀开壶盖看到水翻滚的很剧烈,但是把水壶从火炉上提下来,为什么水就不翻滚了?等等。这些现象和问题是同学们亲自发现而提出来的,他们想解释这些现象,有很强的求知欲望。再如:学习《眼睛和眼镜》一节时,我提出“我们班有二十五名同学的眼睛近视,针对近视眼,同学们想知道哪些问题?”学生提出:近视眼为什么看不清远处的物体?眼睛近视的原因是什么?怎样预防近视眼?为什么戴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想知道发生现象的原因,想解决这些问题,产生了一种对新知识的需求,这样就实现了教师“要学生学”到“学生要学”的转变。



  重视问题的提出就是重视获得知识的过程。我国教育学家袁振国在《反思科学教育》一书中指出:“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有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的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是大脑积极思维的过程,是经过对物理现象的体验和感悟后提出的疑问。例如:在学习《光的折射》一节时,我在课上首先安排各小组学生用筷子去点击盛水的碗底的硬币,会有什么发现?同学们操作后发现在水面上用筷子斜着点击,不易击中,筷子不太倾斜点击,很容易击中,同时发现筷子斜着放入水中,水中的部分看起来向上偏折了。学生在提出疑问的同时,体验到眼睛受骗了。在科学探究的七要素中,首先是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有的问题需要留心观察身边的现象才能提出来,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学习平面镜成像时,有的学生提出:家里的玻璃窗,晚上在房间里面能看到屋内物体的像(屋内开灯),而看不到外面的景物,白天能看到外面的景物,而看不到屋内物体的像,为什么?再如:为什么冰棒周围有时有“白气”,有时看不到“白气”,为什么冰棒周围的“白气”向下飘?等等。自古就有勤学好问之说,让学生学会提问,引发学生“问”的兴趣,教给学生“问”的方法,是物理教学中应该注重的。在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新课程要求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物理知识。我认为教师主要的任务是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领进精彩的问题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兴趣。首先设计的问题应该具有探索性。例如:学习体温计时,我提问:同学们观察体温计的刻度范围是多少?学生可以马上答出是35?C到42?C,这个提问我们也常常称为问题,但它不需要学生进行分析、思考,一看便知。如果我们这样提问:同学们观察体温计与实验用温度计它们有哪些区别?这个提问就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学生要认真观察﹑分析﹑比较或者讨论才能回答的比较全面。其次注重问题的趣味性。例如:学习声音的产生时,用喇叭“舞台”上会跳舞的小人引出对声音产生的研究,学生的兴趣很浓,同学们都在思索着为什么喇叭响起来,小人会跳起舞来。再次注重问题的开放性。例如:学习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北极探险队在极地遇险,所带火种丢失,虽然处在阳光照射下,仍然寒风刺骨,如何取暖?你能为他们想想办法吗?”问题一提出,学生很活跃,积极讨论,勇跃发言。教师逐渐引入用凸透镜会聚太阳光。还可以进一步提出:如果没有携带凸透镜还有哪些办法?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可以用冰制作凸透镜,也可以把水充满一个圆柱形的瓶子做成凸透镜等。这个“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设计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通过实验,利用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可以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可以利用知识的实际应用等等,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目标。



  用问题唤醒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思维想象的闸门,张开学生思维与想像的翅膀。在学习中,学生积极动脑思考,主动探究,深入钻研,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究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如何把学生带进精彩的问题空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7-30 06:4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初中物理获奖论文精选

物理教学中怎样进行学科渗透

四川省宣汉县毛坝初级中学 罗铁
  “注意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是《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如何将这些理念渗透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去?笔者结合自己近几年的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收集必要的素材是进行学科渗透的前提条件



  中学阶段学习的学科较多,各学科间本身就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教师应站在学生要学习多门学科的角度,花一定的时间对中学各学科的教材作一番调查、研究。文科、理科、体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信息技术等科目都要涉及到,根据学科的性质可确定重点要研究的学科,研究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目的只有一个:其它学科如何为我这一学科服务,如何与我这一学科整合,本学科怎样去为其它学科服务。



  比如:所教学科是初中物理,首先我们应研究一下小学自然(或科学)课中与物理相关的内容有哪些?教学内容的深、广度怎样等;其次,要重点研究初中数学教材,特别是研究物理中用得较多的数学工具在数学教材中的进度安排是否与物理同步,如光学中用到的三角形知识,电学中用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等是否与物理相应部分同步;再次,化学教材中有很多与物理相交融的内容、有联系的部分也值得去重点研究;然后,还要研究生物、地理等理科教材中与物理相关的内容;最后,还需挖掘语文、英语、政治、美术、音乐、体育、安全教育、信息技术等学科中能与物理相联系的内容。



  只有收集了丰富的素材后,教师才有可能从全局的角度来认识物理在各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在教学中去落实改变学科本位、注意学科渗透的新课程理念。



  二、在备课环节上,应将学科渗透理念体现到教案中



  新课程物理教材在编写上,很多章节内容就充分体现出了学科渗透思想。如:物理单位、公式中的字母等基本都是外语单词的缩写,在学生记忆时可从外语的角度来帮助理解记忆;光学中透镜部分学习后,安排了眼睛与视力矫正;分子动理论部分与化学相关内容在编写上有惊人的相似等等;在对这类含学科渗透较明显的内容备课时,教师要在教案中充分体现出:不同学科间内容存在着联系,很多内容是相互交融的,原理上是相通或相同的,通过教学能让学生体会到、认识到学科渗透对于学习相关的几门学科能起到互相促进、相互融会贯通的作用。



  在备课时,除了重视教材上含学科渗透较明显的内容外,还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不明显的、但能与其它学科联系的内容。如:在学习“核能”部分内容时,核裂变的例子中一般都出现了铀235原子核,学生在理解时若提示结合化学中原子结构的知识来理解它,铀235核是铀原子的原子核,它是由92个质子和143个中子组成的,会使学生形成“理化是相通的”认识;而在核聚变例子中,用图给出了1个氘核与1个氚核结合成1个氦核,并释放1个中子的核反应过程。在解释氢元素的三种同位素时,会举到氕原子核,它是只由1个质子组成的原子核,这种原子核里没有中子,这是物理、化学课本中有关原子核的组成的例子中唯一不符合“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结论的特例,在教学时若对此加以强调必然会深化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是实施学科渗透最重要的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将备课教案中有关学科渗透的内容展现在教学中,还应充分利用物理素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自然地完成物理与政治课的融合、渗透;板书时,注重字体的美观、内容的布局、简笔画的规范等,这些又会给学生以艺术般美的熏陶;教学时不但要注意口头语言的丰富、幽默、精炼,而且还要注意体态语言的情感表现力,做好这些方面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助于使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科学探究教学、实验教学、课外实践活动等的开展,也应注重学科渗透。



  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就是增加了科学探究的教学,科学探究内容既可以是教材上安排的,也可以是教材外结合本地实际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还可以是师生自己从生活中选取的,所以科学探究教学中就很容易出现学科渗透的内容;课外实践活动亦是如此,在开展这方面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注重加强指导,培养学生的学科渗透意识。比如:初中物理“眼睛与视力矫正”一节中,要求学生根据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探究怎样去矫正它们,这一部分就要综合生物与物理两科的相关知识才能完成该探究活动;在课后的作业中,还安排了一个调查活动的内容“调查班上同学的视力情况,画出全班学生视力情况分布表;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青少年视力下降的原因,了解保护视力、预防近视应注意的事项”,该活动中就会用到数学绘图、怎样利用信息技术查阅资料等等。



  加强学科渗透类题型的练习,是物理教学进行学科渗透的一条重要途径。



  近年来物理与其它学科渗透类题型出现较多,教师应重视对这类题型的开发与利用,让学生加强此类题型的练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学科渗透意识,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挖掘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如:



  与语文学科:



  在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句中,从物理学机械运动的角度看,舟中人是运动的,所选取的参照物是(   );从能量 的角度看,前进的小舟具有(   )能;从声现象角度看,传播猿声的介质是(  );从力的角度看,轻舟所受浮力的施力物是(   )。



  与数学学科:



  1)如下图,人眼E位于坐标(3,0)处,一平面镜MN平行于X轴固定于坐标(0,3)处,M的坐标(-1,3),N的坐标(1,3),求人眼E从平面镜MN中观察到X轴标尺上的刻度范围。






  与化学学科:



  1)如图1所示,电路里有两根导线的一端未连接,把它们浸在硫酸铜溶液中,闭合开关S后,灯泡L正常发光。小华用滴管向硫酸铜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可以观察到(  )A、灯泡L逐渐变暗,慢慢熄灭;B、灯泡L立即熄灭;C、灯泡L的亮度不变;D、灯泡L被烧毁






  2)如图,60℃的硝酸钠饱和溶液中悬浮一空心的铁球,当溶液温度降低20℃时,会出现的现象是:(1)
;(2)



  与生物学科:



  1991年8月《新民世界晚报》报道一则消息“上海的雨点鸽从内蒙古放飞后,历经20余天,返回上海市区鸽巢。”信鸽这种惊人的远距离辨认方向的本领,实在令人称奇,人们对信鸽有高超的认路本领的原因提出了如下猜想:A、信鸽对地形地貌有极强的记忆力;B、信鸽能发射并接收某种超声波;C、信鸽能发射并接收某种次声波;D、信鸽体内有某种磁性物质,它能借助地磁场辨认方向。



  那么,信鸽究竟靠什么辨认方向呢?科学家曾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几百只训练有素的信鸽分成两组,在一组信鸽的翅膀下各缚一块小磁铁,而在另一组信鸽翅膀下各缚一块大小相同的铜块,结果,绝大部分缚铜块的信鸽飞回鸽舍,而缚着磁铁的信鸽却全部飞散了,科学家的实验支持了上述哪种猜想?



  与地理学科:



  请用光的直线传播知识解释日食、月食现象。



  指南针为什么能指示地理南北方向?



  与体育学科:



  在雅典奥运会上,110米栏的跨栏赛跑正在紧张地进行着,谁是冠军,众人瞩目。观众认为,跑在最前面的刘翔最快,裁判则依据到达终点的计时少而判断他跑得最快。观众与裁判的判断运动快慢所用的方法是不同的。观众看谁跑在前面,是用相同的时间比较___的方法;而裁判的判定,是用相同的路程比较____的方法。



  关注科技发展前沿,注重将科技发展中含有学科渗透的新思想、新方法介绍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学科渗透是各自然科学间本身存在内在联系的一种必然要求。如:当今的分子生物学,就是生物学与化学、物理学、数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



  综上所述,要贯彻学科渗透的课标理念,教师不但要有学科渗透的意识,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有学科渗透;不但教师要去收集丰富的素材,而且还要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进行学科渗透,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培养起学生学科渗透的意识和能力,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新课程的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师大出版社,2001



  [2]四川省教委师范处.《教学技能》.四川: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编写组.《物理》八年级教科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1



  [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编写组.《物理》九年级教科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



  [5]2001年十堰市中考物理题、2001年苏州中考物理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7-30 06:4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物理获奖论文精选

物理作业的个性化设计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新华一中 肖志辉 赵灵芝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创新的意识已深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物理作业的创新设计也不会例外。随着现代教育教学的不断优化,传统的作业设计越来越不适应当前的教学需要,特别是现在的教学参考资料那么多,仅仅靠几个书面作业是根本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发展。所以我就我在教学中的一点做法介绍给大家做参考,不足之处请同志们给予指导。



  一、预习作业的设计



  教师布置预习作业时往往忽略预习的作用,物理学科的好处在于它的趣味性,所以我在留预习作业时,通常是让学生在预习中找到学习的兴奋点,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节的预习,首先要求学生先要通读教材,找到教材中的几个实验,其次鼓励学生用身边的物品完成实验,在物品的选择上,教师可以给予指导,如用硬塑料尺(或橡皮筋),乒乓球,细线做“声音产生”的实验,做“土电话”实验,有条件的学生可以让他试着做“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的实验。后一个实验学生可能很难做成功,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另外,可以让学生在完成前面的过程后做一下本节的习题。预习作业的检查可以放在课堂上进行小组交流,也可以让学生展示实验的效果,或小实验的小制作,使课堂成为探究和交流的课堂,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的时间,解决预习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预习作业的完成需要学生习惯的养成,开始学生学习物理时需要教师将作业安排得具有严谨性,逐步使学生养成习惯。



  二、书面作业的设计



  我喜欢一些辅导资料,也喜欢使用辅导资料留作业,我不喜欢让学生去买各种各样的辅导资料,但我喜欢给学生收集题目,这样可能会给你的教学准备带来很多麻烦,其实有经验的老师应当会处理好这个问题,即在于积累,新教师可以积累自己的习题档案,每年使用时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增加新题,可得方便。“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标指出了学生之间有差异,力求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因而作业也应因人而异,让作业成为学生自己的作业,即以人为本的作业。如开办“作业超市”,根据不同能力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增加作业的层次性,既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又要关注优等生,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保护,个性得到张扬,不同学生的物理能力都得到展示。如学习了《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后,可布置这样有层次的三道探究性作业:①我们教室里令人心烦的噪声有哪些?来源在哪里?用什么办法可以减弱这些噪声?②到大城市观察或向交警同志了解,城市中控制噪声的方法有哪些?③如果有兴趣,可以通过上网,查看图书资料了解噪声有哪些利用?书面作业要讲求层次性,难易比例在7:2:1,也可以是6:2:2,题量不在多而在精,其中概念性的作业要有,一定思维含量的作业要有,能力开发方面的作业要有,即力争全面一些。



  三、其他作业的设计



  1.交流合作性作业



  合作是情感交流,互相学习的过程,也是思维碰撞、潜能发挥的过程,学会合作已经成为21世纪新型人才的必需要求,因此,多布置合作性作业,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性,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交往能力。如教学完《透镜》后,可引导学生自由选择合作伙伴,研究我们的眼睛。①通过查阅资料,认清眼睛的结构及视力的成因;②通过访谈及查资料了解近视眼的危害;③做问卷调查统计本校近视眼的发病率;④采访近视眼学生,得出导致近视眼的主要原因;⑤采访专家和查资料得出预防和矫正近视的有效措施。通过这样的作业,学生分工合作,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形成学习的动力。



  2.社会实践性作业



  初中物理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是有用的、有价值的,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新课程明确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就是说,教师应结合教材布置一些容易引起学习兴趣又有助能力培养的探究性作业。如学了“惯性”后,可布置学生调查学校附近街道的交通安全设施,写一篇题为“遵守交通规则,避免交通事故”的短文,这类作业,学生感兴趣,就会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又如学光学时,可布置学生制作针孔照相机、磨制冰透镜等;学习力学时布置学生制作橡皮筋测力计,潜水艇等实践性作业。教师也应结合教材因地制宜地组织一些诸如环保、能源等方面的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知识、长才干。



  3.学科整合性作业



  物理作业与其他学科相整合,不仅使学生借助物理更好地学习其他的学科,同时也使其他学科的教学为学生学习物理提供实践的机会。如学生学习了“功和功率”后,可布置一道物理与地理整合的练习:如图是一座小山的等高线图,一个50kg的中学生用了3h时间才登上山顶,他上山做的功至少是_______J,登山过程中他的平均功率是_______W。又如在学习了长度的单位后,可布置一道与历史整合的探究练习: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的功绩之一,在于统一了中国后又统一了度量衡,其中也包括统一了长度单位,你能说一说这一做做法的好处吗?这样的作业使物理学习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延伸、整合,达到了1+1>2的效应。



以上做法是我在教学中不断积累,同时学习优秀教师的经验,不断完善而得到的一点点心得,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恳请同僚们给予批评与指导,感激万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2 13:0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