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与你同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物理获奖论文精选

[复制链接]
78#
 楼主| 发表于 2008-8-6 07:5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物理获奖论文精选


激励学生的“雕虫小技”



湖北省洪湖市教研室 朱道荣



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激励学生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重要途径与手段,教学中激励学生显得尤为重要。

一、激励是在具体和细微中升华的

很多教师习惯用名人名言来激励学生克服困难,勤奋学习。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这些话语无不充满丰富的哲理,催人奋进。但被激励者由于思想和知识基础不同,可能觉得内容空洞而很难接受。笔者认为,对学生的激励应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让激励在具体和细微中升华。

学生在家里做了一个液化的课外实验,将几滴酒精滴入一只薄塑料袋里,把口扎好,压扁,然后放入盛有沸水的电饭锅中。奇特的现象出现了:塑料袋突然鼓胀的大大的,象一个大气球似的。此时学生高兴不已,迫不及待地给老师打来电话:“老师,实验成功了!塑料袋变成了一个大气球。”从语音语调中感受到了她的喜悦与激动。老师也情不自禁地回答说:“你已经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好像阿基米德发明了判别皇冠真假的方法一样,老师祝贺你”!此时此刻,一个小小的实验让师生分享着无尽的快乐。

在学习“光的折射”这一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按《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定性地探讨了光的折射规律:即入射角变大时,折射角也跟着变大。绝大多数同学理解并牢固掌握了这一知识。然而,有同学提出一个问题:入射角变大时,折射角究竟按什么规律变大呢?教师对这位同学的提问引起了思考,这不是随便能提出来的“小问题”,这是学生深思熟虑才能提出的有一定高度的问题,他不满足定性地了解,而追求定量的答案。老师面带微笑地答道:虽然因现有的知识水平我无法直接告诉你的答案,但我可以告诉你,通过你的努力一定能找到答案,因为你具备科学家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简短的话语,让学生在高中教材上找到了答案,激励得到了升华。

在课间的师生对话中,教师总是低下头,弯下腰,拍着学生的肩膀与学生交心谈心。学生在课堂上正确回答出老师的提问时,老师总是毫不犹豫地翘起大拇指或做着鼓掌的动作。每一次眼神的接触,每一次身体的靠近,每一次微笑,每一个细微的手势,学生都能从中寻找到信心和胆量。这里虽没有豪言壮语,但朴素而简短的激励,却在具体和细微中得到了升华,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学生。

二、激励是靠尊重和赞赏来完成的

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征、个人意愿等。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切忌把学生批评得体无完肤。笔者认为激励是靠尊重和赞赏来完成的。

有这样一位学生:学习态度不踏实,但学习成绩不算差。分析其原因,他的接受能力特别强,因此,上课集中注意力听讲的时间不多,有时还不完成作业。对这样的学生,笔者不是采取歧视的态度,而是在尊重其个性特征和个人意愿的基础上予以赞赏。在一次测验试卷上这样写道:“你竟然能在不完成作业的情况下得79分,实在是聪明过人!我相信,你会找到适合你自己的学习方法,你会走出低谷,走向成功”!这位同学虽然现在还是不做作业,但他的学习成绩却有所提高。令老师和同学折服。

一位同学成绩直线下降,教师不经意地发现这位同学抽屉里放着不少晨报、晚报、体育报,原来他是深深地被“世界杯足球赛”迷上了。与他简短交流,得知他对哪些球队已打包回家,哪个球星玩了“帽子戏法”,哪支球队被哪个国家的裁判亮了两次红牌,哪支球队靠“金球”进入四强等,这些情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回家后更是泡在电视里。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先肯定了他的兴趣爱好,且让他为全班同学们介绍了世界杯足球赛的近况。然后帮助他分析,如何摆正学习和看球赛的关系,并激励他: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你应是北京某高校大二的学生了,那个时候别忘了帮老师买张足球赛的门票哟!从此,这位同学又找到了过去学物理的良好感觉。

这里没有打骂,没有恐吓,有尊重和赞赏。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我认为学校凭借恐吓,压力和权威来管理学生是一件最坏的事,他破坏了学生深挚的感情和真诚、自信,他养成学生驯服的性格”。激励正是靠尊重和赞赏来完成的。

三、激励是用机智与幽默来凸显的

机智而幽默的激励,让学生心存感激,并充满信心。正如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



学完“简单机械”一章后,让一位成绩不算差的学生到黑板上画滑轮组的绕线。出乎意料地画出了如图所示的“写意画”。同学们看了啼笑皆非。教师压抑着自己的感情并没有批评这位同学,反而转换角度地机智且幽默地念道:“现在公布少儿漫画创作一等奖的名单!”全班轰堂大笑,他自己也笑了。因为他心中有数,这幅“漫画作品”完全是自己的创意和想象,上课根本没认真听讲。然后,教师引导全班同学对这幅“漫画作品”进行了剖析,让更多的同学从中吸取教训,从而掌握滑轮组绳子的绕法。他也因同学们细致入微的校正牢固地掌握了这一知识点。

一位叫杨虎的同学到黑板上演排一道计算题,不小心把小数点的位置弄错,导致结果错误。另一位同学给他评判时打了零分。从表情中可以看得出杨虎同学满腹牢骚。心想,辛辛苦苦把这道题解出来,一个小错误都不能得到原谅,受到了莫大的委屈似的。老师见此情景,立即进行协调并加以激励:除了小数点的错误外,其它的过程完全正确,且思路很独特,值得肯定。这位同学给你打了零分,那是严格要求的表现。如果不这样,神州五号载人飞船能成功地遨游太空吗?我相信,杨虎就是杨虎,绝不会成为“马虎”。此时杨虎同学豁然开朗。

对学生的激励应不失时机。一次习题评讲课上,教师误把一道选择题的答案弄错了。当时有位学生发现老师解答有误,马上举手提出自己的见解,对老师的错误进行了驳斥,当时老师略显尴尬。但马上稳定情绪,风趣而幽默地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同学手中。”接着又对全班同学说:他的举动是对教师教学的一种批评,是对知识的渴求,更是对真理的探究。教师借此良机用物理故事对这位学生的做法进行了肯定,其他学生也受到激励:最初的原子结构模型是由汤姆生提出来的,后来,他的学生卢瑟福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了这种模型不符合实际,否定了自己老师的假说,提出了新的原子结构模型。我虽然不是现代的汤姆生,但这位学生却是现代的卢瑟福。在学习中不要迷信教师、教材等权威。要相信科学,要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自身失误,塞翁失马。不仅让课堂更幽默,更风趣,而且大大缩短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学物理的积极性高涨。激励正是用机智和幽默来凸显的。

教学中,充分利用“激励”这一策略,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教书育人,能更好的体现其“小技大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楼主| 发表于 2008-8-6 07:5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物理获奖论文精选

浅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方法



福建省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 林世正



  几年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为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创造性思维是指人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产生出的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它有两个显著标志:其一,思维的产物是新颖的,有价值的;其二,思维的过程也是新颖的。有关研究表明:任何一个创造的全过程,都要经过从发散思维到收敛思维,再从收敛思维到发散思维,多次循环,直到问题解决。发散思维在于提出尽可能多的新设想,收敛思维在于从中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案。发散思维是收敛思维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没有发散就无从收敛;收敛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归宿,没有收敛,发散的目的就无法实现。所以,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统一,两者都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过分强调某一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的作用是不适宜的。为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这种“辐射”能力和“聚焦”能力,在教学中应同步进行,二者不可缺一。

  近年来,在中学物理教学实践中,围绕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问题,已作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手段,“多题归一”、“一题多用”则是培养学生收敛思维的有效途径。系统论指出: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如果能以某一主题为中心,注意把“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一题多用”等方法组成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综合整体,就有可能实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收敛思维能力等诸能力的优化组合。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大有种益的。现结合一道常见的典型题为例,谈谈实现上述设想的一种方法。

  题目:一只载着石块的小船浮在水池中,如果把石块投入水中,池中水面的高度如何变化?

一、在寻异中求独特

  这是在一题多解的基础上,提炼思维成果的过程。一道物理习题,往往有多种解法,要引导学生沿不同的思维方向,探求多种解题策略,然后通过比较,从中找出独特的解法。本题用整体法求解,显得简捷、独特。

  把船和石块看作一个整体,作为研究对象。

  投石前,系统受到重力和浮力(其大小等于G排)而处于平衡状态,根据力的平衡有:G=G排

  投石后,系统受到重力G、浮力(其大小等于G排)以及石块沉底后受到池底向上的支持力N,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有:G=G排+N

  比较(1)(2)得:G排>G排′,池中水面高度下降。

二、在究因中求变通

  这是揭示对应的物理现象衍变及因果对应关系的过程。任何特殊解法的功能总是有限的,它的更深远的意义在于使学生能深入到问题的本质中去,吸收新信息,以展现更多的联想。进而引导学生能从问题的特殊解法中,概括推广出同类问题的一般解法,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我们可先通过对N的探究,丰富这个问题的外围情景:

  若N=0,从(2)得G排=G排′=G,水面的高度不变,系统初末状态受到的浮力相等。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可推知,这对应于被投物体在水中处于上浮或悬浮状态。

  若N<0,有G排<G排′,水面的高度上升。但从(2)可以看出,此时G排′>G,即系统末态。所受到的浮力大于系统本身的重力,这在投物入水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发生的。因此,从船上把具有一定形状的物体投入水中,水面的高度只有不变或下降两种可能。

  找出整个系统在现象的衍变过程中所遵循的物理规律,溯因的沟通是必要的,它有助于学生的认知结构对这一特殊解法的同化,由于系统初态的排水量即等于系统本身的重力,我们可从系统末态的浮沉状况入手,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和阿基米德定律,对方程(2)作如下的变通理解:

  如果投入水中的物体处于上浮或悬浮状态,则不难理解,系统末态所受的浮力仍等于系统的重力,与初态比较,排水量不变,水面的高度没有变化(如投入水中的是木头或密度与水相同的物体)。

  如果投入水中的物体沉底,由于池底的作用,系统末态所受的浮力小于系统的重力,与初态比较,末态的排水量减少,水面的高度下降(如投入水中的是石块、铁块等)。

  以上的变通,深入到问题的本质,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建立了实质性的联系。实践证明,学生的认知结构在同化这一特殊解法的同时,也产生了顺化的效应,许多学生不必通过繁杂的计算,通过定性分析即可回答像“如果从船上向水中投入石块和木头,水面的高度如何变化?”这一类较为复杂的问题。

三、在联想中求流畅

  这是运用特殊解法对不同类的问题进行兼容的过程。这里所说的“兼容”,不是方法的生搬硬套、按图索骁而是一种巧妙的“移植”。从心理学的观点看,凡有某一种联系的事物或知识,在信息源的刺激下,总有可能引起联想,从而架起由此及彼的桥梁。我们很自然地联想到,能否用整体法去解答另一类判断液面涨落的问题,即浮冰化水问题。显然,由于溶化后的水具有流动特性,无法形成一个具有一定形状的系统,对这类问题,特殊解法中的方程(2)已不能适用。联想到课文中推导液体内部压强公式时所采用的替代法,即把浮冰溶成的水想象成具有一定形状的与浮冰同质量的与水密度相同的“替代体”(实际上就是假设成有一定形状的水)。先根据这个“替代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用整体法判断出液面的涨落(这只是一个暂态过程),然后恢复这个“替代体”的流动特性,则可判断出末态液面的升降情况。这种过程的等效,可使思维的通路由阻塞变为流畅,现通过实例加以说明。

  例1,盛水的容器中浮着一块含铁丸的冰,当冰完全溶解后,容器的水位如何变化?

  仍把冰和铁丸整体作为研究系统。先把浮冰溶化的水想象成与冰同重与水同密度的替代体A,由于A与水的密度相同,所以在水中呈悬浮状态。铁丸B沉底,受到容器底部N的作用,系统在这一暂态所受的浮力小于系统的重力,与系统初态比,暂态排水量减少,暂态水位下降。由于A被假设成具有一定形状的水,且在水中呈悬浮状态,所以恢复A的流动特性后,末态水面高度仍与暂态一样,因此与初态比末态水位下降。

              

  例2,盛盐水的容器中浮着一块冰,当冰完全溶解后,容器内的水位如何变化?

  仿例1的假设,由于替代体A的密度(即水的密度)小于盐水的密度,所以A浮在盐水面上。因初暂态系统所受的浮力相等,暂态排水量不变,因此,初暂态盐水的水位不变。然后,恢复A的流动特性。由于A露出液面部分的流动(如图2.3中斜线部分所示),与初态比,末态水位升高

             

  其他的类似问题,可仿用上述的方法即可得出正确的结论。

  可以看出。以上方法是在“一题多解”的基础上,通过“一题多变”达到“多题归一”“一题多用”的目的。“寻异”、“究因”、“联想”是以发散思维为主的思维阶段,而“求独特”、“求变通”、“求流畅”明确了思考的方向,是以收敛思维为主的思维阶段。整个思维过程是一个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不断反复,不断组合、不断深化的过程,体现了创造性解决问题过程所具有的独特性、变通性、流畅性。

  上述方法的实施过程,也是将具体的知识和方法,从特殊到一般的序化过程,它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正如现代心理学研究所指出的:创造需要一种在内容上由特殊到一般的知识等级,即将专门的具体知识和方法,纳入更普遍更广泛的知识和方法中去,形成以主题为中心的从一般到特殊的等级结构。这种结构的知识有利于更有效地储存、提取、修饰,有利于更灵活地应用于创造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鼓励并引导学生敢于发散,善于收敛,勇于突破,就能有所创新。尽管学生创新的或许是人们早已熟知的东西,但随着这种创造性思维量的不断增加,学生低层次的创造性思维必将向高层次跃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
 楼主| 发表于 2008-8-6 07:5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物理获奖论文精选


其实,科学就在身边



湖北省洪湖市教研室 朱道荣



谈到科学,有同学不敢问津;谈到科学探究,有同学觉得深不可测;谈到科学家,有同学更是感到高不可攀。诚然,成为科学家的人的确屈指可数,但只要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从生活走向科学,你就会发现:其实,科学就在身边。正如马克思说的:“科学就是实验的科学,科学就在于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

科学存在于科学家的身边。勤于观察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做礼拜时,悬挂在教堂半空中的铜吊灯的摆动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后来反复观察,反复研究,发明了摆的等时性;善于思考的我国古代杰出的医学家华佗,给一位喝醉了酒的病人做手术时,没像往常那样用绳子捆住病人,而且病人也没丝毫的挣扎意识。华佗由此苦思冥想,搜集各种草药,经反复试验,终于发明了中药麻醉剂──麻沸散;勇于实践的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认清“天神发怒”的本质,在一个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日子,冒着生命危险,利用司空见惯的风筝将“上帝之火”请下凡,由此发明了避雷针;敢于创新的英国科学家亨利·阿察尔去邮局办事。当时身旁有位外地人拿出一大版新邮票,准备裁下一枚贴在信封上,苦于没有小刀。找阿察尔借,阿察尔也没有。这位外地人灵机一动,取下西服领带上的别针,在邮票的四周整整齐齐地刺了一圈小孔,然后,很利落地撕下邮票。外地人走了,却给阿察尔留下了一串深深的思考,并由此发明了邮票打孔机,有齿纹的邮票也随之诞生了;中国的科学家蔡伦发明造纸术;鲁班发明锯子;古希腊阿基米德发现阿基米德原理;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研究身边的琐事并有大成就的科学家的事例不胜枚举。

科学也存在于同学们身边。学了测量的初步知识,同学们纷纷做起了软尺。有位同学别出心裁,用透明胶把制好的牛皮纸软尺包扎好,这样更牢固。然后,用大大卷泡泡糖的包装盒作为软尺的外壳,在盒的中心利用铁丝做一摇柄中心轴,软尺的末端固定在轴上,这样一个可以收拾并反复使用的卷尺诞生了。同时,这位同学受软尺制作的启示,用实验解决了一道习题:用软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若把软尺拉长些,测量值是偏大还是偏小?他做了这样一个模拟实验: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标上刻度,然后用透明胶粘贴,再扯下来,便做成了“软尺”,用“软尺”不仅找到了上题的答案,而且还清楚地看到分度值变大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学了电学的有关知识后,同学们对蚯蚓能承受的最大电压进行了探究:当给它加上1.5V的电压时,蚯蚓迅速分泌粘液,且奋力挣扎,从瓶内跳出瓶外。当给它加上3V的电压时,蚯蚓被电为两截;有同学在测量“2.4V 0.5A”的小灯泡的功率,并研究其发光情况时,不满足于给灯泡加上2.4V的电压,而是用自己早已准备好的小灯泡做破坏性实验,不断加大灯泡两端的电压,直至电压高达9V、灯泡灯丝烧断,才停止探究;有同学在学习蒸发的知识时,不厌其烦地座在桌旁观察相同的两滴水(其中一滴水滩开),进行聚精会神地观察,然后进行分析、对比,得出影响蒸发的因素……同学们捕捉身边的琐事进行探究的事例屡见不鲜。

今天,人类所有的令人惊叹不已的科学技术成就,如克隆羊、因特网、核电站、航空技术等,无不是建立在早年的科学家们对身边琐事进行观察并研究的基础上的。在学习中,同学们要树立科学意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经历观察、思考、实践、创新等活动,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不久你就会拥有科学家的头脑,为自己今后惊叹不已的发展,为今后美好的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
 楼主| 发表于 2008-8-6 07:5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初中物理获奖论文精选

结合物理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探讨

福建师大附中 郭杰森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指出:“德育要与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相结合,渗透、贯穿在各科教材和教学过程及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并力求生动和形象化。”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长期而又紧迫的任务,本文着重探讨如何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规定:“要结合物理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这是十分必要和完全可能的。

  中华民族有热爱祖国的优良传统。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激励各族人民大团结、鼓舞人民前进的伟大旗帜。只有热爱祖国才能献身祖国,钱学森、钱三强等一大批老一辈的物理学家,正是在爱国主义的感召下,毅然回到祖国,为我国的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作出重大贡献。因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所有学科,也是所有教师义不容辞的长期任务。

  当前,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由于大家知道的原因,更容易滋长崇洋媚外、妄自菲薄的思想。1989年春夏之交的那场“风波”,充分暴露了这些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因此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更具有现实意义和紧迫感。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国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他回顾四十年的历史得出四个基本结论,其中第三个结论是:“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是中国革命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胜利的一条根本经验。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统一的。历史证明,坚决捍卫中华民族尊严、期望中国繁荣昌盛的爱国者,大都会成为忠诚的社会主义者或社会主义的可靠朋友。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和自力更生精神,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

  物理教材中蕴藏着许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因此有可能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生动的、具体的、形象的、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从四个层次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通过介绍中国古代物理学史和杰出科学家的发明贡献,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是勤劳、智慧的,激发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世界科学史中占有特殊地位。从战国到秦汉数百年,中国科技的许多门类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体系,很多方面超过了西方。经汉唐千余年发展,到宋元(10~14世纪)达到了高峰。物理学方面也有辉煌成就,对人类作出过杰出贡献。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指出:中国“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物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萌芽时期(公元前1100~公元1499年,约二千多年)形成时期(公元1500年~1939年,约450年);发展时期(公元1940年至今)。在萌芽时期,中国在物理学的许多方面曾经作出过杰出贡献,处于领先地位,表现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在力学方面主要有:1.在浮力的认识和应用方面,比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前212年)发现浮力定律早200多年,公元前4世纪成书的《墨经》已有浮力的记载,而6岁的曹冲称大象;宋和尚怀丙打捞铁牛所显示的智慧并不比阿基米德鉴别王冠逊色。公元前2世纪的《淮南子》上书记载的升空灯笼,就是现代热气球的原理,比欧洲人发现早得多。2.在杠杆的原理和应用方面,《墨经》一书中不仅有两处专门记载杠杆原理,而且对杠杆的平衡条件说得很全面,有等臂的有不等臂的。在《庄子》一书中有桔(杠杆)提水用力小而效果大的记载;三国时曹操用“发石车”破袁军,就是利用杠杆的原理。3.在水流能和风能的利用方面,1900多年前我国已发明了简单的水力发电机,用来汲水、磨粉、春米等;1700多年前,已经利用风车做功。4.在反冲运动的应用方面,利用火药爆发的反冲运动发射火箭,在1千年前的宋代战争中已经使用,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火箭。在光学方面,《墨经》堪称世界上第一部光学著作,内有关于光的直径、平面镜、凹面镜和凸面镜成像的记载。在殷墟甲骨卜辞中记载的日食,发生在公元前1千多年前,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可靠的日食记录,比巴比仑最早的日食记录大约早600年。在电磁学方面,1.东汉时期,王充在《论衡》中已记载有“顿牟掇芥”(即摩擦过的摇用能吸引轻小物体),王充还解释了雷电现象,认为是“一声一气”(“气”即放电)。2.在磁方面,除了指南针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外,沈括在《梦溪笔谈》里有磁针的方向“常偏东,不全南”的记载,说明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清楚地、准确地论述地磁倾角的科学家,比西方传说哥伦布发现地磁倾角(1492)早400多年。

  中国古代物理学的成就还可以举出许多例子,如声的共鸣、弦的共振等等,只要结合教学适当选用和生动的介绍,无疑能促进青年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形成。坚信中国人民是勤劳、聪明的,我们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过去我们就曾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通过介绍新中国的建设成就和发展远景、本地区的建设成就和发展规划,激发学生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新中国成立40年来,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都取得巨大成就,国庆四十周年,报纸电台报道了大量这方面的材料,为物理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大量的、生动的资料。课本的彩图、插图、课文和习题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教学时必须充分利用。例如,教水流能的利用,教能量转化与守恒时,可以介绍葛洲坝、龙羊峡水电站的宏伟建设。此外,还可以介绍我国煤炭、石油、电力工业的迅猛发展。例如,解放前我国原煤最高年产量是6188万吨;石油是32万吨;发电量是6o亿度。而1988年产量;原煤9.8亿吨,增长率16倍,产量居世界第二位;石油13705万吨,增长率428倍,产量居世界第五位;发电量5452亿度,增长率91倍,居世界第四位。教电阻定律时,可以介绍超导体和我国科学家在超导技术研究方面的辉煌成就──我国曾两度居领先地位,现在,中国与美、日并居排头。教人造地球卫星时,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我国已发射人造卫星25颗,其中11颗回收返回地面,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我国掌握的“一箭多星”技术,世界上也只有美、苏、法、中四个国家掌握。教原子物理时,介绍我国从1964年以来原子弹、氢弹相继爆炸成功,及我国和平利用原子能的诱人前景。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学生喜欢听,容易从中受到教育和鼓励,能激发学生更加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相信中华民族不仅过去而且将来也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本地区的建设成就和发展规划,与学生关系密切,介绍起来更直观、具体、生动,也是爱国、爱乡教育的好教材,也应当结合教学选用。

  在教育中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我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防止崇洋媚外的倾向。有一次我用示教板给初三学生介绍各种电池,当我用手指指到一个外观漂亮,写有拼音文字,学生平时又没有见过的选层电池时,我才说:“这个……”,一位座位在前排的学生便脱口而出“香港做的”,引起全班大笑。我立即意识到,学生年纪虽小,但鄙薄自己的建设成就的思想却不轻,我有责任教育学生,于是我耐心地向拿生说明这是我省南平电池厂生产的,并且简介该厂的发展史,教育学生应当相信自己的国家,不能盲目崇外。紧接着在介绍太阳能电池时,按原计划介绍了国外在屋顶安装太阳能电池取暖的内容后,又补充介绍我校附近的省电讯器材厂研究所研究太阳能电池的情况,让学生既知道国外的先进科技,也看到我们的希望。

  (三)通过参观访问和社会调查,使学生更加坚信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坚定不移地贯彻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

  配合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组织学生参观马尾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参观马尾造船厂、万吨码头、华能电厂和中外合资的中钢高速线材轧钢厂等,既让学生亲眼看到开发区的建设成就和发展前景,又使课堂上学到的物理知识与实际联系。

  我们还结合课堂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家庭调查,初三学习用电器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后,要求每位学生调查自己家里有哪些用电器,以及各种电器的额定功率。这样做,既可以使理论联系实际,又可以通过年年调查积累的资料进行对比,从中可以明显看到三中全会以来人民的生活显著好转。家用电器,尤其是高档消费品电冰箱、彩电明显增加,以1984和1987年两年对比,三年中彩电增长4.4倍,电冰箱增长21.5倍,洗衣机增长4.2倍,收录机增长2.1倍(见下表)。这些学生e己调查的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的路子是正确的。

学生家庭家用电器调查统计材料

项目

黑白电视机

彩色电视机

电冰笨

收录机

电风扇

洗衣机

电饭锅

电尉斗

1984年初三(4)(47人)

数量

37

4

1

22

29

8

7

20

%

78.7%

8.5%

2.1%

46.8%

61.7%

17.0%

14.9%

42.6%

1987年初三(5)(51人)

数量

32

19

23

50

87

36

23

37

%

62.7%

37.3%

45.1%

98%

170.8%

70.6%

45.1%

72.5%

三年增长率(倍)

 

4.4

21.5

2.1

2.8

4.2

3.0

1.7

  (四)通过介绍物理学家历史,激励学生勤奋刻苦学习,立志为祖国献身。中外杰出的物理学家有许多是爱国者,他们热爱祖国,刻苦学习,勇于攀登,献身祖国和科学的精神,是青年学生的光辉榜样。介绍他们的光辉业绩和奉献精神,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而且还能把他们的激情引向行动,使他们更加勤奋学习,立志向科学高峰攀登。例如,教重核的裂变和轻核的聚变时,着重介绍“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光辉业绩。邓稼先解放前留学美国获博士学位,1950年他胸怀报国之志,回国参加原子弹研制工作。在外国严密封锁和工作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他和同志们用创造加奋战的精神,终于在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紧接着,1967年6月17日又成功地爆炸了氢弹。由于放射性物质的侵入,他得了不治之症,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邓稼先把自己的一生献给我国的国防和科技事业,领导和参加过32次试验,用生命谱写了爱国主义的诗章。想起这些,我们的青年一代,还不该奋发学习吗?教超导体时。介绍我国中年科学家陈立泉、赵忠贤,他们依靠集体的力量,忘我工作,终于使我国在超导竞赛中走在世界的前列。在国外这样的例子也不少,波兰科学家玛丽·居里为了纪念当时被灭亡的祖国──波兰,而把自己研究发现的新元素命名为“卜”。玻尔为祖国的科学发展,谢绝英国的邀请留在研究条件较差的丹麦,终于形成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学派。

三、多种形式、多种渠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育形式应力求生动、形象、多样,例如在课内,结合上绪言课,介绍物理学的应用和我国的辉煌成就,激发学习兴趣;结合上新课介绍物理学史,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结合讲授物理知识的应用,介绍我国科学技术的成就。在课外也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编写习题时,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作题材,让学生在解团中受到教育。举两个题目为例:(一)我国著名举重运动员吴树德,在第五届全运会创造的56公斤级抓举世界纪录是182公斤(即千克力)。如果他抓起杠铃的时间是1.1秒,举起的高度是1.7米,那么他举重一次对杠铃做了多少功?发挥的功率是多少马力?(二)葛洲坝水电站是我国目前发电能力最大的水电站,它的发电能力(功率)可达270万千瓦。那么它每年的发电量是多少千瓦时?可供几座像福州市这样的城市用电(已知福州年用电量13亿度)?拟考题时也可适当考查相关的内容,让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在学生头脑中扎根。例如:()国科学家(),是世界上第一个清楚地、准确地论述进倾角的科学家(答案:中、沈括)。还可以通过黑板报、物理园地、物理讲座、组织课外阅读等形式,介绍《美国科学界的中国人》,例如,美国著名大学中有1/3的系主任、美国机械工程学会一半以上的分会主席、阿波罗登月工程中2/3上的高级工程师、美国最大的电子计算机垄断企业高级科技人员中的55%是中国人或华裔。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分获诺贝尔物理奖,吴健雄(女)为美国物理学会主席,这些对增强民族自信心无疑是有效的。还可以结合我国重大科技成果的获得,开设科普讲座。

  总之,只要思想上重视,就可以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教育形式。

四、建立“教育点”,促进爱国主义教育经常化

  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老课题,过去曾出现过种种偏离,如“油水分离”式的教育。“语录”式教育,放弃教育等。究其原因,除了“左”的和右的干扰外,很重要的原因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教育点”不明确,不像抓双基教学那样知识点明确,教育起来有的放矢。为了使爱国主义教育经常化,必须明确哪些教材适宜结合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像抓双基、抓教学目标一样,建立起爱国主义教育的“教育点”。必须广泛收集资料,把散见在各处的资料集中起来,便于教师查找。目前我们正组织全教研组的老师,分章编写各章德育要点和教学参考资料,以期使这项教育活动经常化,收到更好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2#
 楼主| 发表于 2008-8-6 07:5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初中物理获奖论文精选

初三物理复习中不容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

山东省惠民县姜楼镇第一中学 闫本强 唐华
复习是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复习能使学生系统整理、巩固深化物理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物理基本技能,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对于初三的总复习来说更加至关重要,可是在复习时我们往往特别关注学生的因素,却往往忽略教师的复习指导能力因素。下面,我就自身的实践与认识,谈一谈对教师指导初三复习时应注意的问题。
、创设理解、鼓励、宽松的环境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颜渊乘船经过险恶的深渊,浪花湍急,好像水在打旋。他见船夫操桨执舵十分自如,就问船夫这样高的技艺是不是平常人都能学会。船夫说:“可以。若是会游泳的人只要学上几次,若是会潜水的人,纵然他以前没见过船的模样,上的船来也能操纵。”这是怎么回事呢?颜渊就去请教孔子。孔子答道:“那会游泳的人,便忘了水会淹死人;那会潜水的人,更是视深渊为平地。没有了心理负担,自然学的快。”
孔颜对话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就是在教学中,应当创设一种宽松的环境,使学生的智慧和才能从容的发挥,当然就会发挥的更好,这就要求老师给学生以更多的理解和鼓励。
马斯洛把人的动机由低到高分以下几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关心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罗杰斯认为人在本性上最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能,当其它需要得以满足时,他就趋向于自我实现、充分发展个性。因此,尊重学生不仅仅是师德问题,而且还可积极利用这一点促进我们的教学。不光在学生取得成绩时要肯定的予以表扬,还要在平时予以创造性的推广到激励和激发学生的潜力上来。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在校学习时,曾一度的出现过松懈,他的数学老师在班上非常郑重的说:“我看能理解‘歌德巴赫猜想’的人就在我们班。”说话时老师的目光紧紧的注视着陈景润。陈景润马上领悟到:“看来那就是我了。”从此他的数学一天比一天好起来。这样的学习氛围,宽松活泼、理解鼓励的气氛,对学生无疑是一种更为有力的激励,它驱动的是学生内在的动力。在物理复习中,学生有的知识点毕竟有些遗忘,如果这时老师再紧紧逼问或通过较难的习题来训练,学生的思维处于禁锢状态无法正常发散,所以,将起到相反的效果。
二、提高自身素质保证学生复习质量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指导者,对学生的复习起着积极的决定性作用,无论是复习教学观念的更新,还是复习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复习方法的改革与取舍,都将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教师不会做的事,很难让学生会做,教师不具备的品质,也很难在学生身上培养出来;没有高素质的指导教师,就培养不出高质量复习效果的学生。
因此: 第一,教师必须有敬业、乐业、勤业的精神。教师作为学生的楷模,其敬业、勤业、乐业的精神对激励学生奋发学习、积极探索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二,教师应具有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要能够整体把握物理学的理论体系结构,能居高临下地分析和处理复习教材。第三,教师必须掌握系统的科学方法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以科学方法论为指导,精心地设计和控制复习过程。 第四,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教学艺术水平。教师教学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复习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掌握知识层次等居高临下地处理复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此外,还要求教师要视野开阔、见多识广,逐步培养自身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成为“全能型”、“开拓型”、“创造型”的教师。
三、处理好复习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以学生为主
学生是知识复习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因此,在复习教学中不能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复习,因怕学生复习不好而包办学生的一切,应把复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1.让学生整理概括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结构
总复习中要指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建立完整的知识网络。例如,复习“光学”时,可以从简单的光现象出发,让学生准确理解光源、法线、入射角、反射角、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凸透镜、凹透镜、主光轴、焦点、焦距、实像、虚像等一般概念,准确掌握光的反射规律和折射规律,然后通过光的成像规律实验,使学生明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包括它们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最后让学生列表整理。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光学”的相关概念与规律,形成光学初步知识网络。
2.让学生自己寻找知识点的规律,加强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在总复习中可以经常引导学生对一般规律性的东西进行概括,从而提高他们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的能力。例如,复习“压力和重力”时,在复习了压力、重力等一般概念后,学生容易将两个概念混淆,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引导学生分析、总结,使学生准确地把握住这两个概念在本质上的区别。
(1)产生原因不同:压力是由于相互接触的物体互相挤压而产生的;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2)施力者不同:压力的施力者是与受力表面相互挤压的物体;重力的施力者是地球。
(3)作用点不同:压力作用在受力表面;重力作用在物体的重心。
(4)方向不同:压力的方向垂直于受力表面;重力的方向垂直向下。
另外,压力产生的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而且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此外,初中物理中还有很多这样的知识可以象上面那样概括总结,象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的规律、功率和机械效率之间的区别、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区别、浮力和重力,液体压强和固体压强的区别与联系等。
3.让学生自己剖析错误,认清错误根源
无论教师怎样防范,学生在学习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这时,教师往往不厌其烦的去对学生进行讲解,其实,如果将错误交给学生自己去剖析,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实践表明:引导学生自己剖析错误往往比教师正面讲解印象深刻,所以在复习中可以采用“反例”教学,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讨论、辨析错误。例如:质量为7.8千克的正方体铁块静止地放置在面积为0.5米2的水平桌面上,对水平桌面产生的压强是多少?(ρ铁=7.8×103千克/米3)
错解:∵F=G=mg
=7.8千克×9.8牛/千克
=76.44牛



分析:上述解答貌似有理,其实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是:学生由于受已知的桌面面积因素的干扰,而忽视了铁块底面积这一隐蔽性因素的缘故。
正解:
此时我们可以不忙于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要求学生辨别错误并说明出错的原因(在于没有正确理解P=F/S公式中S的物理含义)。通过这样的辨析训练,能使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掌握物理概念、定律,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
 楼主| 发表于 2008-8-6 07:5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物理获奖论文精选


“教学共振”的探索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市松江县 贺师礼 戴镳 隆潘传



  自1986年起,华东师大教科院成功教育实验研究组和上海市松江县教师进修学校物理组一起,会同松江县10所中学物理教改实验班教师,就成功教学系列研究之一“教学共振”问题,进行专题实验研究,并边研究边将成果推广到全县26所中学。经四年探索,已取得明显成效。松江县全县物理学科教学质量,以初、高中毕业班学生参加同年全市统一命题的会考和高考平均成绩比较统计,四年前均在全市十县中的第六位以下。但1989、1990两年的高考平均成绩,均已达到十县的第一位。初中及高中毕业班会考平均成绩,1989及1990两年分别达到第一和第二位及第二和第一位。经改革后的物理学科,不占用规定外课时,不增加课外作业,但教学质量却在各门学科的前列。学生学习物理兴趣浓、进步快、成绩好。普遍反应:“不用加班,只需在课堂上边学习、边理解就记住了,而且不易忘记。

  理论研究和实验探索表明:科学地揭示“教学共振”规律,正确地运用“教学共振”的原理和方法,对于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全体学生不断地获得学习和发展的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将我们对于“教学共振”规律的研究和实验的初步成果介绍如下。

  共振现象是自然界中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在机械振动中,当策动力的频率与系统的固有频率一致时,受迫振动的振幅达到极大值。这种现象称之为共振。在电磁现象中,当接收回路的固有频率,同振源发送的电磁波频率相同时,接收电路中产生的振荡电流最强。这就是电磁波的共振现象,称为电谐振。在光学、声学、原子及核物理等许多领域中,也普遍存在共振现象。在社会领域的许多方面也有共振现象存在。

  在教育领域中,教和学之间相互联系,并相互影响。我们借用共振概念,以“教学共振”来比喻在教学过程中,教和学双方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共同活动、同步前进,以达到最大教学效果的现象和过程。具体做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材内容发出教学信息,通过课堂被学活动传输到信息接受体学生身上。学生则记过学习活动施加作用于教师和教学过程,以吸收这些教学信息。当教师发出教学信息的速度和进程,与学生接受这些信息的速度和进程接近或相同时,教学中传输的信息量达到最大值,产生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最显著。我们称这种现象为教学共振。

  我们实验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如何才能有效地产生教学共振,以使教学效率和效果达到最大值。实验证明:教学共振的产生涉及以下备个方面的因素。只有这几个方面的因素和谐地、协同一致地发生作用时,教学才产生共振现象,使教学的效率和效果达到最大值。

  一、情感共振

  教学共振首先体现为教师和学生双方的情感共振,也称情感并鸣。情感共振是出发和引起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和学双方一系列因果全面共振的前提和基础。因为教学过程并非单纯传授知识过程,而同时又是一种情感过程和智能过程。教学共振是这三者三位一体的并振。而启动这三位一体共振的基础是情感共振。这是因为唯有在热烈的情感、兴奋地探求、强烈地求知的气氛中,认知活动和思维发展才能达到最高水平。反之,缺少这种气氛,认知活动和思维发展会不断下降,甚至停止。

  情感并振首先表现为教师对自己学生和自己所授学科的热爱,由此而引起学生对教师和对教师所授学科的热爱。这种爱将成为学生学习这门学科的持久的动力。教师在授课中,会把自己对这门学科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并把自己从每一课课文中受到感染而燃起的情感之火,去点燃学生的炽烈的感情,从而使整个教学成为浸沉在美好任感激荡中的教学。如有一位实验班教师在讲授能源开发问题时,讲到太阳能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财富,可人类至今极少使用它,与它的“无限贮量”不可比。而现在全世界却在担忧威胁人类生存的“能源危机”,这就需要我们青年一代学好科学知识,去探索和开发太阳能和其它能源,来为人类服务。这位敬师经常在教学中向学生传输自已对科学和人类关系的这种认知和感情,学生们总是聚精会神、屏息区听,并认真学好每一堂课。久而久之,学生们逐渐建立起为探索自然出秘、攻克科学堡垒立志奋斗的崇高理想和献身精神。该实验班学生不仅物理学科成绩占各门学科之首,而且问卷调查表明热爱物理学科的学生数也占各学科的首位。

  情感共振还表现在教师的教学能够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探究欲、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情绪。实验担教学重视仍感发生点的激发。如讲“自由落体”一课时,提出:一头重一头轻的哑铃状物体,从高处水平释放,它将如何运动?两地落地先后的顺序如何?学生顿时被吸引,进而产生悬念,议论纷纷。“自感”课用新奇的实验:氖管与线圈并联在电路的两端。电镀闭合时灯管不亮,而电镀断开时灯管却闪烁出美丽的粉红色光芒。这种奇妙精彩的现象,使学生惊讶、茫然、沉思而进行求索。又如用制作模拟教具和实验,展现学生看不见的物理世界:分子力、分子运动的机率、电子枪、原子核的结合能、原子核的人工转变等。这些模拟演示和实验都使学生浸沉于对物理世界的求知的欢乐之中。

  二、认知共振

  认知过程是师生间的教学信息传递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将教材中的客体知识转化为学生主体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众所周知,客体知识的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人对客体知识的认知也是有其自然过程的。教学只有将这两种过程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合乎认知规律的、科学的认知程序,并使教和学双方的教学活动,与这种科学程序处处吻合,达到进程一致,进度一致,那么,就会实现教学共振,教学效率和效果就会达到最大值。能够有效地实现认知共振的这种科学的认知程序有两大类;

  一是常规性认知程序。它依据知识形成过程和认知发展规律,遵循从巳知到未知,从自知到新知,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从理论到实践,由先到后,由浅入深,由分到合,由低到高的原则,组成先后有序,前后连贯的认知程序和序列。按这种程序和序列认知,就能循序前进,清晰透剔,自然贯通。这样,往往能有效地从掌握一个知识点开始,然后一步接一步地到达认知序列中的每一个环节,并从一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知识点,直至认知相关知识点群所组成的整个体系。师生间在教学过程中能以相同速度和进程,循着这种程序和序列前进,将发生认知共振,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如实验班在上气体的等温变化,玻意耳一马略特定律”的研究课时,首先利用旧知识牛顿第二定律F=ma的学习中,关于探索三个参量相互关系的方法,将它迁移到气体的三个状态参量多p、v、t之间,让学生认识到同样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将旧知迁移到新知)。然后进入实验、探索在t不变时,p和v之间变化关系。记录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唯一恒量的结论(从实验到理论)。然后应用此原理,求解一道典型的例题,从而加深了对结论的理解,并进行了检验(从理论到实践)。由于这堂课按认知程序进行,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教学双方活动的速度和进程也一致。因此,一学生边学习边得到理解,情感积极、思维活跃、认知清晰,实现了认知共振。当堂检查达标率达到95%。

  二是突破性认知程序。这不是一种由前到后的链式程序,而是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形象到抽象,由问题到结论的直觉式程序,亦称突破性程序。这种程序有利于探索和发现,有利于发展智力和创造性,也能激发兴趣,是青少年认知客观事物的重要方式。但由于这种认知方式对于尚不习惯的学生,尤其是认知水平较低的学生会产生一定困难,也较为费时,因此在现实的教学中还使用不多。但应该大力提倡,成为与常规程序互相配合、互相呼应的认知方式。那样,认知共振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如实验班教“阿基米德定律”关于“浮力大小的定量关系”,不是现成地通过演示实验得出结论交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猜想”,既然浮力跟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又跟液体的密度有关,那么浮力是否跟排开的液体重量有关呢?根据此“猜想”,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全班学生设计了多个实验方案。其中有一个极简便的方案是:将物体放入一只自制装水量杯,记下物体放入前后水位差的方法,得出“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水的重量”的结论(这种方法比阿基米德的方法和课本上的方法均要简便)。这充分显示了研究课对学生智力和创造性的开发,达到了认知共振的理想效果。

  三、思维共振

  教学共振还表现为思维共振。那就是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在思维活动上处处呼应、时时合拍、步调一致、速度相同。思维活动是由思维矛盾引起的,所以,实现思维共振是学习新知识贯穿始终的驱动力。众所周知,智能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所以思维共振是开发智能的重要环节。思维矛盾的克服过程还会激发情感活动,并推动认知的深入,所以思维共振是情感共振和认知共振的枢纽和桥梁。思维共振包括三个步骤:

  思维引发。即揭示思维矛盾,将思维激活,使之激化,让学生进入激烈的思维活动状态。实验班在教“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运动”一节时,首先让学生回忆力学中一般物体运动过程的三种途径及解题的一般步骤。然后引入“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让学生认识它与力学的运动过程完全相同,只是增加了电场力而已,从而引发了解决新问题的思路和动力。

  思维展开是思维矛盾和冲突的展开和转化,以寻求矛盾的解决和克服。实验教师接着提出一个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典型例题②,要求有上述三种途径去解。在学生人人自解的基础上,教师让几种代表性解法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全班讨论。从而弄清:运用牛顿定律和运动学解的根据是匀强电场中电荷受的力是恒力。所以可用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求解。运用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解更为方便。这样的电场能使带电粒子加速,故称加速电场,并让学生叙述和弄清这种电场有什么特点。

  思维深化,当学生思维已经展开,并已获得思维发展的成果下,在学生力所能及和可能条件下,把思维引向深化,以扩大学生的思维成果。实验教师在完成上述典型例题求解基础上,将例题内容适当转换和改变,把思维引向深入,如:两个极板中央各有一个小孔,求带电粒子自电场外从A板小孔以一定初速穿进再从B板小孔穿出时的速度,若改为负电荷,结果将如何,如A板改为全周曲面板,以上解题过程及结论是否还成立。经过深入研讨得到结论后,学生思维的深度和灵活度大大增强。思维共振取得了良好效果。本研究课经当堂测试反馈,达标率为94%。

  四、同步互动

  教学过程是教和学双方交互共同活动的过程。内隐情感的思维认知活动是通过外显的教和学的活动来实现的。教学归根到底必须通过学生主体对于客体知识进行变革和改造的活动、才能使客体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认知结构。因此,学生主体活动对于认知新知识具有基础的决定的作用。然而,学生的这种认知活动,又是由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程序,经过操作进行引导下实现的。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对于学生学习活动的成败和效果的大小,有着重大的相对决定的意义。据此,我们认为,教学是一种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必须把传统的单动式教学(即教师活动占90%以上),改造为互动式教学(学生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时间占50%以上,同时重视教师活动时间的比重)。实践证明,教学互动,或互动式教学是实施教学共振的最好方式,教学互动是教学共振的一种具体体现。它能使教学效率和效果达到最佳状态。实验班在“热传递”教学中,首先由教师设计并提出“什么叫热现象。试举例说明”。“以下现象是否同热现象(共三个问题略)?”“上述三例中,它们的温度发生了怎样变化?”“三者有何共同特点?”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再由学生阅读课本,由学生自己归纳出热传递的定义和规律。紧接着教师演示课本三个实验:传导、水的对流、辐射,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在观察基础上,教师再设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热是怎样传递的?传递的方式有什么特点?经讨论学生得出传导、对流、辐射三个概念及它们的各自特点。当堂课中学生主动地讨论、阅读、观察、归纳小结等活动,占70%以上;教师又始终进行强有力的引导、讲解、演示等活动,实现了较佳的教和学双方的互动共振。经当堂反馈测试,达标率达到90%,而使用讲授式单动教学的另一个班级,当堂达标率为70%(两班其它条件均相同)。另一堂实验课“杠杆的应用”,采用同样的互动式教学,当堂达标率达到95%。实验证明,教学互动是实现教学共振的一个重要方式。松江县26所学校中,实施互动式教学的学校已达16所,占62%以上,这是全县能较快地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1990年春,松江全县青年教师举行物理学科教学评比大赛,获一、二、三等奖的十名教师,全都是采用这种互动式教学的。

  五、双向反馈

  双向反馈是教学共振的重要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双方唯其具有不断互相反馈的机制,才使教学共振获得更加协调和谐的条件,使双方互相间离目标、互相偏离同步轨道的行为及时地不断地得到纠正,从而使双方的目标和轨道达到接近和完全相同的地步,使有效的教学共振得以产生和正常地进行。

  双向反馈是完整的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教和学双方只有不断得到评价,取得反馈信息的情况下,才能使自己不断实现优化。具有反馈系统的教学过程,才是一种构成控制论的闭合回路的教学系统,才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并使教学自身不断优化。

  双向反馈也是实现优良的教学效果和效率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实践证明,人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学生在初次学习某一知识时,虽然有了初步认识,但还不可能是很完整的。这是由于学生自身存在着旧的认知和思维定势、狭隘的生活经验,前提知识的不完备和智力上的缺陷等原因,阻碍他去完全地正确地认知某一个知识。这就必须经过不断反馈、不断暴露认知上的不完整、不准确的种种矛盾,使其及时得到调节和纠正,才能使认知逐步臻于完善。同时,经过多次反馈,对初学的知识得到必要反复,从记忆规律来讲,会使记忆更加牢固。加之,由于及时克服了前面知识掌握上的缺陷,使后续知识的学习扫清了障碍,创造了良好前提,也使后面的学习更加顺利,从而使整个教学呈现良性循环。

  我们在松江县开展的教学共振实验中,把教和学的双向反馈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开展研究,实施了五种双向反馈的方式:1.前馈。是上新课前对旧知识的检查、复习和激活。凡前馈达标率不达90%以上的不进入亲课教学。2、课间反馈。在前后知识组块教学的间隙中进行,每堂课至少有1—2次,多的课达7—8次。3、每堂课结束前进行目标反馈测试,用以检查本堂课的目标实现的程度,并使知识得到一次巩固。4、单元形成性评介、测试、反馈。5、按章过行总结性评价、测试、反馈。一般说来,实验班教学在经过前三个反馈后,达标率达到95%以上。从而实现了全体学生人人成功的目标,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和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4#
 楼主| 发表于 2008-8-7 07:2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初中物理获奖论文精选

用趣味实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江苏省张家港市新塍中学 张晶
心理学表明,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它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它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强大动力,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说:“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
中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如果对物理具有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物理学,超乎寻常地研究物理问题,教学上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意义是深远的。而趣味实验则是开启兴趣大门的钥匙。
一、设计趣味性实验,引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引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精心设计的引入犹如乐曲中的前奏,起着提示主题、激起兴趣、进入情境的作用,设计趣味性实验,引入新课,不但可以让学生将上课前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更重要的是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把学生迅速带到学习物理的环境中去,例如:在初二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做一做这几个小实验。
想不到的结果
找一个像手掌一样长,像手指一样宽的纸条,向图中那样,剪两个小口或撕两个小口。然后去考考你的同学:如果拿住纸条两头向两侧拉一下,纸条会断成几条呢?
一般会认为断成三截。这时候你让同学试一下,试的结果一定会感到迷惑不解:纸条只断成两截。
水面浮针
把一跟缝衣针放在水面上,让它像麦杆似的浮着吗?很多学生认为这是不可能的,那么让学生做下面的实验就可以改变学生的看法。
取一碗水,拿一根细一点的缝衣针,稍微抹上一层猪油。在水面上放一小张能吸水的纸,再在水面上轻轻的平放一枚缝衣针。等这张纸完全湿透后,轻轻按下纸的四个角,使纸慢慢沉入水中,这时候钢针却漂浮在水面上。放吸水纸的目的是为了减少针对水面的冲击。
烧不着的布条
找一块棉布条,用水淋时,在中间部分滴上酒精,然后用手拿着布条的两端,把布条张开,用蜡烛的火焰烧有酒精的部分。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在棉布条正对火焰的上方升起了火焰,好像火焰穿过了布条。拿下布条一看,棉布条并没有烧焦。
这三个实验的结果都出乎学生的意料,学生会很想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时教师就可以很自然的将学生引入物理的殿堂。
二、设计趣味性实验,讲解新课
在新课的讲解时做几个小实验也可以起到既培养了学生兴趣又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大气压强时可以做一下下面的实验:
蜡烛抽水机
在左边的玻璃杯内放少量的水和一只燃烧的蜡烛。杯口上涂一些凡士林,再用一张穿有橡皮管的硬纸片盖上。把橡皮管的另一头没入右边水杯的水中。不一会右边水杯里的水让蜡烛抽过来了!
这样的现象学生觉得很惊奇,而且记忆深刻,在这样的氛围下讲解知识,可立即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
三、设计趣味性实验,巩固知识
在巩固知识时做个实验的效果往往比一张试卷的效果还要好,普通中学的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不一定保持得很久,他们的普遍现象是对物理概念规律一知半解,从而产生困惑,感到莫大的压抑,导致听课无心,思想开小差,作业头痛。久而久之,恶性循环下去,逐渐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因而,设计针对性实验,解决学生学习物理的瓶颈问题,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一环。例如:在学习完流体压强后做下面的实验:
隔物灭火
桌上放一只玻璃杯,杯子前面20cm处放一只点燃的蜡烛。用力对着玻璃杯吹起,烛焰被吹灭了。如果要你通过一只大漏斗吹气按如图所示吹气,却不能把蜡烛吹灭。
这样的实验不但巩固了流体压强的知识而且将知识加以延伸。
四、设计趣味性实验,将知识延伸到课外
为了有效地完成物理教学任务,充分发展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十分有必要把物理实验引伸至课外,课外实验具有较强的自主性、灵活性和趣味性,特别能为学生所接受和喜爱,大自然和日常生活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开阔的大课堂,有意地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有趣的物理现象,对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大有裨益,例如在讲授“光的色散”的现象时,学生对彩虹的现象就十分感兴趣,我们可引导学生观察彩虹,彩虹是由太阳光经许多小水珠折、反射后形成的,观察时应注意彩虹里面各种色光的排列次序如何?是红的在下还是紫的在下?我们还可借助其他方法得到人工彩虹,满足学生随时观察的需要。比如对着太阳光把一口水喷成雾状,即能观察到一条人造彩虹,其色光的排列与天空中彩虹一样。还可把一玻璃杯的水放在窗台上,让太阳光经杯中的水发生折射,再在地上铺一块大白纸,这也可以观察到一道非常美丽的彩虹,学生通过观察这些有趣的现象,不但觉得物理有趣,而且还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是能否积极思维和具有求知欲望的重要前提。在操作实验过程中,特别是一些探索性的实验,学生对于观察到的现象,实验所揭示的物理事实感到惊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心理,促使他们去寻求答案,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充分发挥实验魅力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常用手段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2 18:3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