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关注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的学习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认识比》的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比的意义的理解,我引用了生活中制作糖水的例子,出示了3杯质量相同的糖水(如下图),让学生思考:如果让你选择其中的一杯糖水,你会选择哪一杯?为什么?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了合理的选择。有的学生说自己喜欢喝甜一点的,所以选择了第一杯;有的学生说自己不喜欢偏甜的,所以选择了第二杯……学生基于对比的意义的理解,将第三杯糖水先转化成糖和水的比,又根据自己的需求做出了合理的选择。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比的意义,更让学生明白了比在生活的作用。 小学数学更多的是“生活的数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选择学生熟悉的事物提出相关问题,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这样,学生才能自觉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五、关注学生的反思意识 善于反思的人,能及时地把经历提升为经验。反之,不善于反思的人,经历虽多却可能仍然缺乏经验。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必须使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 《认识分数》的教学中, 我注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反思表示分数的方法,经历了分数产生的过程。利用教材的情境图,学生分完了4个苹果和2瓶矿泉水。接着讨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他们2人,每人分得多少个,如何记录下来。结果有的学生用文字“半个”表示,有的画图表示: 有的用1/2表示。教师追问了用1/2表示的学生的想法后,没有急于揭示用分数表示的优越性,而是继续引导学生感受分数的意义:如果这时又来了小明和小芳,这个蛋糕要平均分给他们4人,每人分得多少呢?你想怎么表示?有的学生用文字“小半个”表示,有的继续画图: 有的说可以用1/4表示。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三种表示方法进行反思,学生认为:第一种表示方法不够准确,后面两种能准确表示出结果。教师继续抛出问题:如果这个蛋糕平均分给他们这个小组的10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呢?你想怎么表示?学生纷纷表示:把圆平均分成10份不方便,可以用1/10表示。 从简单的1/2到稍复杂的1/10,学生在不断反思自己表示分数的方法,逐步感受到用分数来表示结果的优越性。 在教学时,让学生不断地对自己的认识过程和思维活动进行再思考,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方法,才能总结经验,深化认识。反思的过程,也是学生逐步学会学习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