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论文交流:关注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6 15:48
标题: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论文交流:关注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
摘 要:数学意识可以理解为,人们对于现实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认识活动。关注学生的数学意识,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而且能让学生逐步学会主动地认识数学,初步形成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看待事物,具有一定的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处理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意识 探究 合作 思考 应用 反思
心理学认为,意识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对现实系统化的、自觉的、伴随着体验且有能动性的反映形式。那么数学意识可以理解为,人们对于现实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认识活动。这也是人们认识数学过程中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因而,我们的数学课堂应该特别关注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而且能让学生逐步学会主动地认识数学,初步形成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看待事物,具有一定的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处理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应忽视的目标。
一、关注学生的探究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 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人类正是在对未知领域的不断探索中获得发展。探究意识是一种愿意发现问题、积极探求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心理取向,它是创新的动力源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百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中,我播放了全国每年约有0.02%的土地被沙漠侵吞的画面,要求学生谈谈读完信息后的感受。学生被画面和信息震撼了,纷纷表示要植树造林,保护我们的环境。
师:在茫茫的沙漠上应该植什么样的树呢?
生:种植容易在沙漠中成活的树。
师:哪些树在沙漠中最容易成活呢?
生:不知道。
师:是的,刚开始时人们是不知道的,科学家要想知道哪些树在沙漠中最容易成活,有什么办法?
生:可以先做实验。
师:绿峰农场在毛乌素沙漠进行种树实验,情况如下:白杨,成活18棵;胡杨,成活22棵;长穗柳,成活46棵……
学生有着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望,他们已经完全沉浸在“哪种树最适合在毛乌素沙漠生长”这一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充分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探究出了百分数的意义,并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验了百分数的作用。这一教学案例启示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现实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认知状态的不平衡,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有效途径。
二、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会合作是学生进入社会,成为未来主人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主动交往、协同合作的团体意识和与人沟通、和睦相处、共同生活的社会能力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合作常常是在教师统一的“命令”下进行的,自觉地进行合作往往少之又少,需要教师利用一切机会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真分数与假分数》的教学,一般是先教学真分数和分子、分母相等的假分数,让学生在圆形纸片中用阴影部分表示出1/3、2/3、4/4等分数,接着再教学分子大于分母的假分数,让学生继续用圆形纸片表示分数5/4、12/5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一般是要求每个学生事先准备好两张圆形纸片来表示5/4,而我则只让每个学生准备了一张圆形纸片,让他们想办法来表示5/4。学生们先是茫然无助,随后大多数学生都想到与同桌进行合作,将两张圆形纸片合在一起表示出5/4。由于教师巧妙地创设了合作的情境,学生自然地就产生了合作的需要。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能感受到什么时候应该进行合作,该怎样合作。
如果教学时总是要求学生进行指令性的合作,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也许是有益的,但可能对合作意识的培养无能为力。合作意识的强化,更需要学生真正形成困惑、无助的内心体验,之后又通过合作成功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
三、关注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逐步增强主动思考的意识。
《圆的认识》教学中,我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思考,逐步接近数学知识的本质。教学开始时,利用课件出示15个小朋友排成一排玩套圈比赛的场景,让学生观察。之后组织了如下教学过程──
师:这样比赛公平吗?
生:这不公平,大家要站在距离杆心同样远的位置才公平。
师:你有什么建议?
生:可以围成一个圆圈。
继续出示:15人围成圆圈,但杆心不在圆心。
师:这样公平了吗?
生:还不公平,大家离杆心距离依然不相等。
师:要站成怎样的圆形才算公平?
生:离杆心一样远的圆形。
师:在操场上怎样才能画出这样的一个圆形来呢?
师生配合用粉笔和绳子完成一个圆。
师:这15个人应该站在哪里?有多少种站法?
生:站在圆圈的线上,有无数种站法,因为上面有无数个点。
师:杆心在哪里?
生:在圆的中心。
师:现在15人任意站在圆上,你觉得公平吗?为什么?
生:这样公平了,因为每人离杆心的距离都相等。
师:你能证明每人离杆心的距离都相等吗?
学生画出了几条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
师:像这样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圆的半径。
……
上述教学启发我们,数学教学要善于利用学生原有的经验,通过问题情境的设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将已有的经验逐渐深化,从而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6 15:48
四、关注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的学习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认识比》的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比的意义的理解,我引用了生活中制作糖水的例子,出示了3杯质量相同的糖水(如下图),让学生思考:如果让你选择其中的一杯糖水,你会选择哪一杯?为什么?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了合理的选择。有的学生说自己喜欢喝甜一点的,所以选择了第一杯;有的学生说自己不喜欢偏甜的,所以选择了第二杯……学生基于对比的意义的理解,将第三杯糖水先转化成糖和水的比,又根据自己的需求做出了合理的选择。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比的意义,更让学生明白了比在生活的作用。
小学数学更多的是“生活的数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选择学生熟悉的事物提出相关问题,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这样,学生才能自觉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五、关注学生的反思意识
善于反思的人,能及时地把经历提升为经验。反之,不善于反思的人,经历虽多却可能仍然缺乏经验。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必须使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
《认识分数》的教学中,
我注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反思表示分数的方法,经历了分数产生的过程。利用教材的情境图,学生分完了4个苹果和2瓶矿泉水。接着讨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他们2人,每人分得多少个,如何记录下来。结果有的学生用文字“半个”表示,有的画图表示:
有的用1/2表示。教师追问了用1/2表示的学生的想法后,没有急于揭示用分数表示的优越性,而是继续引导学生感受分数的意义:如果这时又来了小明和小芳,这个蛋糕要平均分给他们4人,每人分得多少呢?你想怎么表示?有的学生用文字“小半个”表示,有的继续画图:
有的说可以用1/4表示。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三种表示方法进行反思,学生认为:第一种表示方法不够准确,后面两种能准确表示出结果。教师继续抛出问题:如果这个蛋糕平均分给他们这个小组的10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呢?你想怎么表示?学生纷纷表示:把圆平均分成10份不方便,可以用1/10表示。
从简单的1/2到稍复杂的1/10,学生在不断反思自己表示分数的方法,逐步感受到用分数来表示结果的优越性。
在教学时,让学生不断地对自己的认识过程和思维活动进行再思考,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方法,才能总结经验,深化认识。反思的过程,也是学生逐步学会学习的过程。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6 15:48
作者: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 汤晓婷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