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浅谈初中地理课堂笔记的意义与基本方法
江苏省常州市实验初级中学 朱志刚
【摘要】本文初步阐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地理课堂笔记的重要意义,并提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地理课堂笔记的基本方法,借此引起同行们对于地理课堂笔记这一话题的深入思考。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笔记;意义;基本方法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破旧立新的变革过程。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对过去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方式做出理性的分析与反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如果抱定“祖宗之法不可变”或者“过去一切都是十分美好的,一代不如一代”,则其思想未免过于保守和僵化,不可取;假如认定“改来改去,骗人骗钱而已”或者“领导叫咱咋样咱就咋样,不就那么回事嘛”,则其思想过于虚无与消极,不宜取;倘若叫嚣“所有传统的都是落后的消极的”,要“打倒一切”,则其思想过于激进与偏颇,不敢取。个人认为,第三种情况,危害最大。“改朝换代”,怎能不辨“忠”“奸”,统统“斩于马下”?
初中地理课堂笔记,是新课程改革之前就广泛存在的,属于“过去”;过去也一直存在着“初中地理课堂要不要记笔记”的争论。新课改时代的到来,当不少老师怀着不同的心态快意地将它“斩于马下”的时候,也有不少老师依然保持着这一传统。新课改过程中值得讨论的新鲜话题太多太复杂,关于它的讨论渐渐淡漠。我却想谈谈它的好处以及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希望借此抛砖引玉,引起大家的重视。
一、初中地理课堂笔记的意义
(一)课堂笔记是对教材的必要补充
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编的地理教材,是根据国家课程标准来编写的,考虑到全国大多数初中生的共同需要,而不可能满足全国各个地区的特殊情况和特殊要求。各地地理教师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做出适当调整,有时候要从其他版本的教科书中汲取“智慧”,有时候要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师自身的特点做出拓展和发挥。
地理教材的编写,是专家们智慧的结晶。教材编写的主观性决定了它的适用局限性。无法否认的是,在教材的某些具体环节上,基层地理教师完全可以灵活地根据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来处理:或增、或减、或修改、或替代。
科技飞速发展,而教科书的相关材料总是相对滞后。地理教师有义务将地理科学发展的一些最新成果以及相关的国家大事适当地介绍给学生,从而丰富和发展原教材的内容。
这样,教学内容往往超出了学生手头教材的内容,笔记成为教材的必要补充。指导学生记笔记,对这些“增补”内容加以学习与掌握,有益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和地理学习的深入。同时,整个过程中,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行为中获得一些隐形的思维品质,比如:“不迷信书本,找寻书本中可能存在错误的地方”“随时了解科技动态与国家大事”“理论联系实际”等等。
(二)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维持班级整体的课堂纪律
学生学习地理的时间十分有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作业”,按照常理来说是属于基本的学习常规。但是,经过大量的师生交谈,得知孩子们“中考科目”的作业已经占有了他们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挤占休息的时间也是常有的事情),极少数的学有余力且非常喜爱地理的学生会抽出时间来做地理学科的预习、复习工作。为了保证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重点,不挤占学生做“中考科目”作业的时间,很多学校的校长也明确规定,非“中考科目”不得布置家庭作业,所以很多作业也不得不在地理课堂上完成。(地理教师还是情愿学生在自己的“监护”下完成作业,至少学生不会乱抄别人的答案。)这样算下来,学生学习地理的时间真是少之又少,课堂45分钟时间就显得异常珍贵。但是,地理课堂纪律不好的班级中的个别捣乱的学生,又可能占用大家更多的时间。此时,地理笔记可以发挥它的功能,让学生们记笔记,那些差生至少手头有事情要完成,就会相应减少“破坏性”的行为,客观上就起到了维持班级整体课堂纪律的功效;同时毕竟是亲手书写,课后教师还要检查,因而总是能够让差生们学到一点点,渐渐的,还存在转化个别差生的可能性。而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地理课堂笔记有利于他们集中注意力,尽量不分心。教师要求学生所记的笔记,绝不仅仅是教师在黑板上的板书,还有其它一些需要学生主动发挥的内容,如果不专心,就往往会跟不上教师和班级整体的节拍。教师从七年级第一学期一开学,就对学生的笔记和课堂行为做出严格的规定,并且严格地执行,那么习惯成自然,学生也不会认为这是“辛苦”“麻烦”的额外负担。当然,笔记仅仅是集中注意力、维持纪律的手段之一,还需要其他措施加以配合。
(三)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促进大脑开发,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地理教学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成分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学习知识,离不开记忆和理解,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没有记忆就没有知识的积累,理解往往是一句空话;即使最浅层次的内容可以不需要记忆就能够理解的话,那么这种理解也是浅层次的、浮于表面的和不彻底的,这种理解很难深入,很难达到较高层次。所以可以说记忆是理解(尤其是深度理解)的基石。与此同时,没有理解就不可能长久记忆,暂时记住了将来也很容易忘掉。课堂笔记恰好具有增强记忆和加深理解的双重作用。
新课程改革以后,初中地理的统考与会考采取开卷的形式,客观上诱导学生和教师忽视记忆的环节,损害了记忆与理解的有机融合与相互促进,学生的能力培养失去了稳固的基石,较高层次的地理能力难以培养,而仅仅在粗浅的“泛能力”中简单重复。因此,地理教师对于地理课堂笔记的积极强调,将或多或少地弥补这一缺憾。
2.有利于学生对于地理抽象概念与规律的理解
初中地理有不少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如果说小学阶段对自然科学的认识更多的是“是什么”的内容,那么初中阶段则更多地要解决“为什么”和“怎么样”。一些难于理解的内容,需要教师有效地运用教学策略,进行耐心细致的讲解。然而,课堂时间有限,课堂45分钟内,部分学生可能并不能完全理解,此时清晰的课堂笔记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再现教师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再现学生当时产生困惑的具体细节,有利于课后学生花时间通过各种途径理解新知。
3.利用大脑的可塑性,促使多种知觉方式的综合交融,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特点,没有被教师要求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进入初中,随着年龄增长、自主意识和创造意识的增强,学生内心逐渐会产生自我学习的需求,学习生活成为其生命过程的重要成分;“儿童的素朴德性之存在,是因为它不需要成人社会的那种功利依托,而有着自己的五彩缤纷的依托──成长的向往和良好感受”。此时,引导学生做课堂笔记是符合其身心发展,且能够激发其内在生命潜能的。
学生上课时,往往听觉效果较好,或者习惯了听,而视觉观察的能力受到影响。这一点,可以从学生的作业中得到佐证。学生在作业里写出“音同形异”的别字,往往就是只听不看、只听不写的结果。学生的笔记本上也有类似的错误发生。事实上,进入初中后,思维量增加,思维深度加深;如果仅仅停留在听和说的层面,那么思维信息就永远“漂浮在空中而落不到实处”,学生自己无法了解自己是否真正理解,教师也无法对他们的即时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当前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在个体发展的生命全程中,中枢神经系统都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大脑的可塑性既是多层面的,也是多通道的。大脑的视觉、听觉、躯体感觉以及运动皮层都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同时,不同的大脑皮层之间还存在跨模块的可塑性,因而提供和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不仅可以加强神经元之间连接的强度,而且可以诱发神经网络(跨通道)层面的大脑可塑性,这样才能达到全面开发大脑的目的”。
笔记锻炼学生把听到的内容、黑板上的视觉信息和自己头脑中的思维信息经过一定合成加工,变成呈现于笔记本上的文字与图形的视觉符号。笔记的过程中,触觉与手指的运动也融入其中,这样多种知觉与思维形式配合在一起,对于学生的大脑智力开发十分有利。地理笔记中的板图的绘制,地理符号的绘制,对于学生图形思维能力的提高和组织筹划能力的提高都是很有裨益的。长此以往,学生的综合智力怎会不提高呢?
(四)初中学生地理学习评价的重要材料之一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初中地理学习评价给出了明确的指导与建议:地理学习评价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过程,以及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此次课改尤其强调了过去被忽视或者轻视的过程性评价。带有新课程理念的地理课堂笔记可以较好地体现学生地理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种很好的形成性评价的内容。同时,地理课堂笔记也是学生个人成长经历的见证材料之一。
(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服务
学习笔记,是自学能力的一种体现方式。学习笔记本身又可以分为读书笔记、会议笔记、课堂笔记等等不同形式。对于学生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课堂笔记。如果在互联网门户搜索引擎中输入“笔记”,那么将看到很多“大学生抄笔记、复印笔记、买笔记”的消息。这些消息一方面说明很多大学学风不严、学生道德素质良莠不齐、教师知识可能已经老化等问题,另一方面则说明这些“抄、复印和买笔记”的学生自学能力存在缺陷,这些缺陷的根源很可能就在于他们的“笔记习惯形成阶段”没有得到良好的指导与培养。
“笔记习惯形成阶段”应该在一个人的大学之前。很多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做课堂笔记,是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到高中阶段结束(也有的到初中阶段就结束)。这6~8年的时间里,学生对笔记的认识不断深入,做课堂笔记的能力不断增强。整个“笔记习惯形成阶段”中,最关键的时期是因人而异的;然而最有可能快速而高效地形成这种技能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时期,应该在初中阶段,这是由学生生理急剧变化期(初中阶段)和知识结构剧变期(从小学升入初中的过渡期)决定的。因此,初中教师不可轻易放过这个“指导效果最好、指导效率最高”的关键期。初中地理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帮助、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地理课堂笔记习惯,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及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微观至课堂学习,笔者认为,地理课堂笔记是课堂学习过程中一种重要的活动,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的重要载体。学生思维方式的更新和调整、思维成果的巩固与应用,都可借助课堂笔记来完成。笔记可以“迫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将头脑中混沌无序的思路变得清晰有序,同时将正确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日积月累,一定程度上内化为学生自身具备的自学能力,从而成为学生终身受用的思维法宝。
二、初中地理课堂笔记的基本方法
初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自始至终细心加耐心的培养、指导与督促。具体而言,教师应该从教师和教师指导学生这两个层面去开展工作:
(一) 教师层面
1.抓好课前的习惯培养
地理教师在新学期开始的时候,就抽出一定时间辅导学生做笔记。让学生先有一个感性认识,以后再通过一、二节课的实践,学生就可以很快适应教师的授课方式,避免学生盲无目的,不分主次地乱做笔记。
2.抓好备课环节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学生做好笔记的前提。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做好笔记,开展好教学双边活动,教师在备课中首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材认真分析、推敲、归纳、整理,形成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的教案,设计好统领知识结构的板书。然后在备课计划中列出重点、难点、关键的问题,并用特有的符号、颜色等标出,以便课堂教学时学生能按照这些重点、难点、关键问题做好笔记。
3.抓好课堂教学常规环节
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有利于学生做好笔记的条件。首先教师的语言要清晰、有条理,准确而精炼,切忌杂乱无章,要有强烈的感染力、震撼力,切忌枯燥乏味。讲重点内容时要浓墨重彩、铿锵有力,难点问题要精心点拨,有的放矢。其次,板书设计的布局要合理,层次要分明,起到统领知识的作用,字迹要正确、工整,为了加强直观性,突出重点,可采用彩色粉笔作简图或标明重点内容。再次,把握好上课的节奏,缓急有度,和谐协调,讲解重点内容时节奏要稳健而缓慢,反复加以强调,利于学生把握要领做好课堂笔记,提高学习效果。第四,充分利用教学辅助工具和设备,一方面可增强直观教学效果,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利于学生课后对课堂上未能及时记录的内容进行补充、整理。最后,课堂要注意归纳和小结,并指出重点内容。小结归纳可理顺思路,也是对学生课堂笔记精髓总的概括,通过指出重点内容,使学生及时做出标识,利于课后有重点地进行复习。
4.抓好学生的主动学习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特征,改变过去那种要求学生一味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模式,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些教学环节,让课堂笔记成为体现学生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的有力工具。比如,某一节内容,由学生阅读思考后自行设计笔记内容,而不是教师记学生抄写;设计一些空白内容,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补充新的证据;板书或结论故意出错,考察学生的领悟能力和批判精神;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力,对某一问题不直接给出惟一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得出各式各样的答案,将所有答案记录下来,供以后进一步思考,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抓好教师间的合作
与班主任的配合,与其他任科教师的“协同作战”,形成一种“记好课堂笔记是学校、年级和班级的整体要求”的外在氛围。
6.抓好学业评价环节
让学生参与到学业评价方式、内容和标准的制定中来,让他们产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自己将笔记设为学业评价的一项内容,再设定评价的标准;一旦设定,学生执行的有效性将远远大于教师的单向的命令要求。这样,以评价促学习、以评价指导课堂笔记,学习效果和质量得到了保证。
(二) 教师指导学生层面
1.指导学生如何记笔记
引导学生搜集记笔记的方法与诀窍方面的知识,教师自己也可以提供自己搜集的信息或者自己的心得。例如,从报刊、杂志或者互联网上搜集到的信息。然后组织大家讨论、分析、甄别、选择,制定最适合自己的笔记形式和方法,然后进行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够说出自己的笔记的形式与方法。当然,教师还是要在具体的课堂上给予具体的指导,并且要让学生领悟一点:不管形式多么灵活多变,教师交代要记的一定要认真记好,就是说“自选动作各显其能,规定动作一个不少”。
2.组织“成果交流会”,展示优秀的笔记,请学生畅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应该说,只要教师足够的“胆大心细脑子活”,学生的笔记不但内容记得准确、完整,而且形式多种多样,方案五花八门,最关键的是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