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复制链接]
57#
 楼主| 发表于 2008-9-11 15:0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尝试



云南省石屏县第三中学 陈开保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和相应的其他学科都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选择了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新教材教学改革的突破口,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学会读书,学会生活,为形成全民的终身教育奠定基础。

初中一年级地理教材也同所有学科一样,教材的出发点在于培养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从中得到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改变教学方式,更重要的是要“改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方式”;要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我在地理教学中,分别在不同的班级进行了对比教学。大胆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彻底改变以前“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授课方法。在认真学习外地新课程改革教学经验的同时,积极探索新教材的新教法,因地制宜地改变教学方式,选准实施课程改革的突破点,在教学中让学生真正“动”起来。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能够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的。

一、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地理教学中,这一点更为重要。教育家斯宾塞曾经说过:“教育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有乐趣。”新教材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顺序的安排生动活泼,大量彩色插图分布在所学知识的学习材料之中,并且还配有相应的《地图册》和《地理填充图》。内容简练,符合学生学习实际,也可说十分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利用教材,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地理。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的教案设计,教案设计中要从引入新课内容提高课堂学习兴趣方面进行。

首先是在导入课堂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内容的“好”与“不好”,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好”可以先声夺人,抓住学生的思维,吸引注意力,使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不好”就将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地球的运动”一节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当你遇到一件不可能实现的事情的时候,通常会说什么样的话?这时要启发学生说出“除非是太阳从西边出来”。教师问:“那么太阳有可能从西边升起来吗?再看看我们学校的校舍(北纬25°附近),又为什么一般都是朝向南方?”这样一问,学生觉得好奇而出现了议论纷纷的教学情景,一下子提高了学生对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教师利用这个大好时机揭示教材内容,学生就会主动地去探究“地球的运动”这一知识点了。

其次是教法激发“兴趣”。抛弃教师“一言堂”的授课方法,努力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教学形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生动活泼、多种多样的形式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采用谈话式、辩论式、探究式、讨论式、角色扮演式、游戏式、实践活动式等。当然更好的是利用多种课程资源进行直观教学(如:选用教学仪器、图片、模型、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由此来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二、在教学中改变教法,进行师生教学互动

要改变过去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的单向传递为现在的“教师-学生、学生-学生、学生-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构建“师生互动”的新型教学形式。在师生互动中,最主要的是要突出学生的“动”。比如在学习“纬线和经线”时,让学生课前准备好乒乓球,并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在乒乓球上确定地球仪上的北极和南极,画出经线和纬线,分辨出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等;让学生进行这样的“动”,对经纬线这一抽象知识概念,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透彻的理解。这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要根据每节课知识特点,设计出不同的师生互动形式,对于刚刚实施新课程标准教学改革的师生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但“贵”在坚持,只要在备课中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力求使学生在教师传授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参与教学的“动”,就可以逐步达到一个新的教学水平。如学习“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的一节时,就让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通报“某一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日报”,让其他学生说出本地空气主要污染源,提出减少空气污染、降低大气粉尘的合理化建议,讨论家乡的农民在田里焚烧农作物秸杆以及杂物时的危害,并提出有效利用农作物秸杆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思维,踊跃发言。  

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教材的“活动课”

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编排了大量的“活动课”内容,它既是知识的承载形式,又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教学中要重视对“活动课”内容的处理和安排,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上的“活动”。在处理“活动课”时,教师要根据编者的意图以及“活动课”内容与教学的关系,灵活运用。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所创新,使地理课堂教学气氛生动活泼、紧张有序。

笔者在教学中的处理方法是坚持活动激发“兴趣”,活动激发“能力”,活动增加“知识”。例如,运用相关的“城市导游地图”,让学生画出到某些旅游景点旅游观光的游览路线,或设计出从学校所在地到省城的最便捷的路线,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再如,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用“泥土”做等高线的地形模型,做出山顶、山脊、山谷、陡崖和鞍部;引导学生绘画学校平面图,既巧解了知识的难点,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动手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自己演示“地球的运动”,解决初一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在进行“人口和人种”教学内容时,让学生学会读图和填表,从中找出变化规律,分析其原因,讨论世界人口急剧膨胀会带来哪些严重问题,应该怎么办?由此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还可以根据身边的事例,进行“如何有效利用农作物秸杆”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还有一些“活动课”内容属于复习巩固之类,或信息展示、德育渗透等之类。如,第五章《发展与合作》中“国家和地区”有两次活动课是关于“国际合作”的,有一次是联系当前国际形势和世界热点问题(如国际贸易,中国加入WTO,国际反恐合作,巴以冲突等)组织活动的,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又增长了新知识。

上述的教学实践尝试还没有进行反复的研究,这仅仅是笔者在实施《新标准》、落实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以实验新教材为突破点来提高教学质量的初步教学尝试。要把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还有待于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有关的探索实践活动,大胆地进行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的创新,真正做到“以发展学生为本”,担负起历史赋予教师的重任,培养出新世纪所需的科技人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8#
 楼主| 发表于 2008-9-11 15:0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地理课堂中的变化技能



山东省邹平县月河初级中学 张廷芳



课堂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形成地理课堂教学艺术特色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且容易观察、训练的是教学活动方式的变化,即变化技能。变化技能是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是师生相互作用和各种教学媒体、教学方法、学生训练的转换方式。所谓变化是变化对学生的刺激,引起学生兴趣,是把无意注意过度到有意注意的有效方式。变化可以传递信息,吸引学生对某一课题的兴趣,呼唤热情。它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是形成教师教学风格的主要因素。我国教育工作者常用“文似看山不喜平”来形容教学的变化。国外教育工作者也有“变化是兴趣之母”的说法,从这些经验之谈中,可以看出变化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变化技能大致可分为:教态的变化、信息传输通道及教学媒体的变化,师生相互作用的变化。

一、教态的变化

教态的变化是教师讲话的声音,教学中运用的手势、眼神、身体运动等变化。这些变化是教师教学热情及感染力的具体体现。教态变化的使用不需其它工具可以实现,因此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变化技能。

1.声音的变化

声音的变化是指教师讲话的语调、音量、节奏和速度的变化。课堂教学中,音量过低,不能刺激听觉的产生,更刺激不了学生神经系统的兴奋。学生会处于一种抑制状态,甚至会打起瞌睡来。反之,音量过大,又会使神经兴奋过度,产生疲劳感。讲话速度过快,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在脑海中不能形成深刻的印象,学生不会达到“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过慢,造成疲沓气氛,使神经兴奋不起来,尤其是对青少年更不相宜。因此教师通过声音的变化,使讲解富有戏剧性或重点突出。声音的变化可用来暗示不听讲或影响其他学生听讲的学生安静下来。在讲解或叙述中适当加大音量,放慢速度配合体态语来起到强化重点的作用。如“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是高寒”在讲解中把“高”“寒”两字加大音量并放慢速度,效果极好,在一次检测中学生对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一题得分率为100%。

2.目光的变化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随时可用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并可用来表达多种感情,人的喜、怒、哀、乐均能从眼神的变化中表现出来。因此,地理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利用目光的变化与学生增加感情上的交流。可以通过目光的变化对那些课堂上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回答问题积极踊跃的学生表示赞许、表扬和鼓励。也可对那些听课不认真、交头接耳或做小动作的学生暗示批评。教师期待的目光对学生来讲是一种莫大的鼓舞,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经常由于学生紧张、胆小或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而不敢开口。这时如果教师把目光变化为亲切期待的目光对其进行鼓励、询问和提示,学生很有可能会因为受到鼓励变得放松、大胆,并对自己充满信心。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眼神的变化获得信息反馈。实践表明:当学生兴奋时,对事物就感兴趣或领会了教师意图,理解了教师所讲的内容时,眼睛有神;反之无神。这时教师要调教学方案。

教师在目光变化时要自然、亲切,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爱护和尊重。在讲课时,教师不能总盯着天花板、灯管,要始终把全体学生包揽在自己的视野中,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注意自己,以提高他们的听课效果。面对学生的时候,教师始终保持目光明亮,神采奕奕,切忌暗淡无光,昏昏欲睡。视角变化速度不易过快,以免学生觉得老师心不在焉。教师目光变化运用的好,会给学留下深刻的、甚至终身难忘的印象。

3.表情的变化

感情是打开学生智力渠道闸门的钥匙。这一点已被现代心理学家所证明。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形成和谐教学气氛的主要因素。要做到课堂上师生之间成功的情感交流、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面部表情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并使表情的变化适应课堂变化的需要。

在课堂上,教师应当把微笑作为面部表情的基本形态。教师的微笑会给学生一种和蔼可亲、热情开朗的印象,也往往是对学生一种鼓舞,能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使课堂上产生和谐的气氛。许多教师都懂得微笑的意义,即使在十分疲倦或身体不适的情况下走进教室时,总是面带微笑。

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师的表情要随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带有感情色彩渲染的讲解会使课堂生动、感人,充满吸引力。

教师表情的变化,要自然,不要做作;要适度,不要过分夸张。更不能板着面孔、毫无生机,眉头紧锁、以一幅痛苦的表情面对学生。

4.手势的变化

研究表明,教师恰如其分的手势常常使学生获得大脑兴奋中心的持续而增长记忆的长度,增加记忆的强度,突出重点,使学生加深印象。教师常用手势一般分为四种:

(1)指示性手势:教师在展示图片和指挥学生活动时常用此类手势。

(2)暗示性手势:在学生回答困难时启发学生思维时常用此类手势。如“气温升高,气流上升,气压下降”,教师只用手势暗示,学生立即回答。

(3)情感类手势:指教师在讲解内容时配合情感而做出的手势。如:讲到愤怒时挥动拳头,动情时用手抚胸口。

(4)象形性手势:用来描述人物、形和貌。如:山东像攥起右手伸开拇指的拳头。

教师做出某种手势的目的要明确,不要带有随意性,手势的变化不能过碎、过多,要适度、适当、自然大方,给人以美感;反之生硬造作的手势,如挠头皮、抠鼻子、敲桌子等,不仅不给人以美感,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

5.位置的变化

教师在课堂上位置的变化也有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和信息的传递,教师讲课时宜站在讲台,但也不应总站在一个地方不动,教师可适当在讲台上及周围走动,这样可以避免课堂气氛单调、沉闷、乏味。

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时,应根据课堂内容和要求不断调整自己的位置,如教师在讲台上及周围走动,使学生都能看到黑板的各个部分。当让学生到讲台前读图时,应当把讲台让给学生。自己走到学生中间一起欣赏。这样即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无形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当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可以走到某一组中间,参与他们的讨论,了解他们的情况。个别学生精力不集中时,教师可通过适当的位置变化给予暗示性批评,即不影响上课,又达到了教育目的。

教师在课堂上走动不要过于频繁,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二、信息传递通道和教学媒体的变化

人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是通过五种感官来完成。因此教学中要适当变换信息输送管道,尽可能使学生使用各种感官。

1.视觉通道和媒体:视觉教学媒体主要指地图、图表、投影等,视觉通道是各种感官效率最高的,但教学中易疲劳。

2.听觉通道和媒体:听觉通道传递教学信息效率不如视觉通道高,但学生不易疲劳,能为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留有丰富的余地,在教学中使用效率最高。

3.触角、嗅觉通道和学生操作:触角、嗅觉感官能获得其他感官所不能获得的信息。在教学中应尽量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机会,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三、师生相互作用的变化

在课堂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上注意变化与学生相互作用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

1.师生交流方式的变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任务的内容和特点,结合讲解、观察、谈话、提问等方式。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以获得全面的教学信息反馈。

2.学生活动安排的变化

如:学生看书、练习、讨论、读图等不断交替变化,激励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运用变化技能应注意的问题

a.运用变化技能时要针对学生能力、兴趣、教学内容和任务的特点。

b.变化技能之间、与其他技能之间联系要流畅。

c.运用变化技能要有分寸、要自然、不要夸张。不能使用过多,幅度太大,以免喧宾夺主,影响教学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
 楼主| 发表于 2008-9-11 15:0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生本教育”课堂里,教师该怎样“教”?



广东佛山顺德容桂中学 张雅芸



“生本教育”(以下简称“生本”)是广东省教科所郭思乐教授倡导并主持实验的一种全新教育理念。它的特点是以学生为本,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从而使教育教学在实现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同时,也使教师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解放。那么教师的解放是不是意味着教师可以完全对学生放任不管,任由学生自由地发挥呢?答案是否定的。相反的,教师可能在课前准备时,也就是在备课时,比传统的教学方式下的备课要花更多的心思,动更多的脑筋。那么在“生本”课堂里,教师怎样“教”才能让学生自已主动地去学,而且学得积极、欢快、高质、高效呢?

一、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敢于放手,并真正依靠学生自主地学,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实施“生本教育”,首先需要教师在思想上完全放下包袱,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还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有足够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去自由发挥,自由创造,否则的话,如果教师只是在形式上放开,而在实际操作时,总是担心学生这没学到,那没学好,非要让学生按照自己思维框架去学习,那就会束缚学生的手脚,压制学生的学习天性,大大削弱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曾对所上过的两堂“生本”研讨课作过比较,这两堂课的内容同为八年级地理下册的《青藏地区》,其中一个班笔者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在学习的内容上没有给任何限制,结果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他们从各个方面去了解青藏地区、搜集有关青藏地区的知识,学到的内容远比书本上的要多。例如,上课时,有学生演唱了歌曲《青藏高原》,有学生提及了去青藏地区旅游要注意的事项,还有学生介绍了一些奇特有趣的藏族民族风情,甚至有学生还播放了一段可可西里的录像。而在另一个班,笔者虽然也要求学生课前预习《青藏地区》,但由于担心学生漏学书本上的有关知识,所以在内容上给了学生提示(主要是教材中有关青藏地区的区域地理知识),结果,学生很“乖”,作了充分的预习,上课时,他们对书本上的知识“了如指掌”,但除此之外,却所知甚少,且学生在学习时,由于都知道是书本上现成的知识,已经预习过了,没有多大新意,所以学起来一点都不带劲。

二、教师要善于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教学情境。

“生本教育”强调学生主动去学,但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很自觉地、主动地去学习,这时,教师就要想办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就像想让一个不太爱吃苹果的小孩主动去吃苹果,你可用苹果和其他一些他爱吃的水果做成漂亮的水果拼盘去逗他吃一样,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好办法。上面提及的老师给予充分信任的那个班,在上课之前,笔者没有机械地让学生去预习教材中《青藏地区》这一节,而是巧妙地通过设计游戏引导学生去预习,并激发学生从各个方面去了解青藏地区。游戏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老师是一家大型合资企业的老板,现以投资者的身份去青藏地区旅游,旅行社众多,不知选择哪家旅行社才好。学生每5个人组成一个旅行社,事先了解有关青藏地区的地理知识,然后找特色、抓重点,设计好旅游销售套餐,并向游客(老师)进行推销,游客通过考察后,才决定选择哪个旅行社。学生一见是玩游戏,并带有竞争性,于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胜心,在兴趣和好胜心的驱使下,他们产生一种强烈的去探究青藏地区的愿望,并从中获得青藏地区的知识与经验。

三、教师要高度尊重学生,多用欣赏的眼光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肯定。

“生本教育”提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因此作为老师,应该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并不断地给予学生支持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和分享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这样学生才会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笔者在前面提到的《青藏地区》这节课时,针对各旅行社推出的旅游销售套餐,不断发出啧啧赞叹之声,并情不自禁地多次用到一些激励性语言,像“太好了!”“棒极了!”“谢谢!”“真让人难以相信,你们会想出这么好的办法来”等等。学生在老师的激励下,尝试了成功的喜悦,学习愿望得到了满足,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四、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来进行教学设计。

目前的“生本教育实验”主要在小学和初中生中展开,因此,教师在实施“生本教育”时,应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来进行教学设计。以笔者这学期所上的另一堂“生本”研讨课《中国的水资源》为例,这节课的难点是帮助学生树立节约水资源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可将书上所写的“节约用水,科学用水,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等观点直接灌输给学生,但初中生处在从童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期,生理和心理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在知识认知方面还保留有儿童时期的某些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如果直接灌输给他们节约水资源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他们的一定会觉得抽象且枯燥乏味,无异于在喊大口号。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笔者利用他们平时比较感兴趣的一些事来帮助他们攻破这个难点,在教学中设计了三个课堂活动,这三个课堂活动分别是:

课堂活动一:“保护水资源”漫画制作大赛。(提前布置各小组学生画好漫画,并挑选出四幅最佳漫画。上课时,先让学生欣赏一些网上下载的水资源漫画,再由老师用电脑向大家展示学生创作的优秀漫画,并由听课老师作评委,评选出最佳漫画。)

课堂活动二:最具创意“保护水资源”广告制作大赛。(提前布置各小组的学生制作好各自的广告,上课时可以各种形式对自己制作的广告进行展示,并由听课老师作评委,评选出最具创意广告。)

课堂活动三:“保护水资源”宣传口号创作大赛。(各小组的同学经过讨论后,举手回答自己组创作的宣传口号,并由听课老师作评委,评选出最具感染力的宣传口号,作为本班的“保护水资源”班级口号。)

以上三个课堂活动中,首先,学生对漫画很感兴趣,其次,对于广告制作,他们是第一次接触,会感到特别好奇,也很有兴趣去尝试一下,而宣传口号大赛则是学生展示自己优美文笔和出色口才的绝好机会,他们是不会轻易放过的。在兴致勃勃地完成这三个课堂活动的同时,他们已经不自觉地在心目中树立了节约水资源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五、教师要注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积极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

“生本”课堂中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小组学习活动。教师可通过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绩效。例:笔者在上《中国的水资源》之前,先让各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和爱好进行自由组合,每4人组成一个小组,然后布置每组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水资源现状的资料,上课时以竞赛必答题的方式,各小组轮流派代表上讲台来展示自己组搜集到的资料并分析我国水资源的现状。结果,各小组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搜集资料并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资料,有在教材中搜集资料的,也有上网搜集资料的,还有利用相机拍摄有关水资源现状的。在展示搜集的资料时有做成幻灯片进行展示的,有制成word文档进行展示的,也有直接用口头进行表达的。其中有个小组的同学用数码相机拍摄的学校所在的容桂街道河涌污染的图片,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强烈反响,收到了震憾性的效果。

以上五个方面道出了“生本”课堂里教师所起的作用,在“生本课堂”里,教师不再像传统的教学方式那样,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巧妙地通过设计一些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将学生转变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也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起引导、激励、组织和服务的作用,老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大家相互尊重,彼此沟通。老师在课堂里扮演学生的观众和合作者,他在课堂做的最多的是对学生的欣赏和鼓励。正如郭教授所说的那样,教师应当是“牧者”,他把“羊群”带到水草茂盛的草地,让羊儿欢快地、自由自在地吃草,而他自己则在不断地寻找、发现新的、肥美的草地,并时刻警惕恶狼的出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0#
 楼主| 发表于 2008-9-18 08:3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从“爱”出发,做创新型教师
──试谈地理教师如何体现师德
北京海淀实验中学 曹静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和影响,对于保证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时代在发展,社会对师德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师道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关于师德,我关注了这样一次交谈,交谈的内容大致如下:
记者和一位位大中学生和家长倾心交谈,请他们谈谈心目中的好老师,他们心目中更理想的老师……
“夏老师过节从来不回家……”
七宝中学新疆班高一学生尼鲁帕尔:快过元旦了,同学们都急切地盼着。为啥?政教处主任夏令筑老师已经为我们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1月1日,和上海同学一块儿联欢;1月2日,看电影;1月3日,举行体育比赛;1月4日,带我们参观科技馆。
元旦、春节、国庆节……每个节日,夏老师都不回家,和我们一起搞活动,带我们出去郊游;每个星期天,夏老师也在学校值班,把成绩好的同学组织起来当小辅导员,帮助其他同学补课答疑。有夏老师在我们身边,逢年过节我们不会想家,觉得学校特别温暖。
“老师让我少走许多弯路。”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九九级博士生王安安:第一次见到博导姜波克老师,他就向我提出要求,博士就读期间不要在外打工。“一个人系统学习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不要为了现在的一点蝇头小利而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一、二年级,他想方设法为我们争取课题。到了三年级,我们面临找工作、写毕业论文的双重压力,他又给我们“松绑”,将我们从课题中解放出来。我的博士论文本来想写金融产业化,姜老师建议我转向。沉下去研究后发现,真的少走了许多弯路。我想,无论何时何地,热爱学生,处处为学生着想,永远是师德这座大厦的“地基”。
“会创新的老师最受欢迎。”
向明中学高一学生周宗芸:数学老师王大任的课上得有新意,我们特别爱听。他讲到一个公式、一个理论时,常常发散开去,把其他学科“串联”在一块儿,让我们开拓思路。比如,他讲双曲线,“Y轴代表人生的目标,而向上的曲线则代表人生的追求,人们在奋斗的过程中,虽然达不到终极目标,但可以与目标无限接近……”数学课中融入了哲学的思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种创新教育,举一反三的教育;这样的老师,充满智慧,把课上得富有艺术性,我们喜欢。
上述例子,无疑是教师对教师事业由衷的热爱所致。当然,在教师队伍中,像这样感人的事例还有许多。作为一名现代教师,“爱”是一切工作的根本。
一、爱事业
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具有奉献精神。教师只有热爱教育,才会热爱学生,才会献身教育。一名教师,如果不热爱教育事业,是不能担当起教书育人的重任的。热爱教育事业需要的是我们教师实实在在的付出,而不是事事以金钱来衡量自己的工作。只有拥有了对事业的一分热爱,才能脚踏实地、默默奉献,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才能有如“夏老师”的关怀备至和“姜老师”的悉心指导。
一个地理教师只有热爱地理教学,才会使其以强烈的事业心来对待地理教学工作.将平凡的课堂教学与未来的事业联系起来;才会产生努力工作、战胜困难的动力;更能使其自觉地不断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索质,以自己的高尚的师德、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吸引学生,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当然,这种爱来自地理教师对地理教学的了解和认识,了解愈深,爱之愈切。地理是以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为基本内容的课程。它能引导学生正确、全面、系统的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认清世界形势,使学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和全球意识,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人地观、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价值观念,使学生从社会、经济、生态、人文精神等方面初步具备参与中国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素质,从而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对地理学科及其课堂教学在学校教育中、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特别是在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作用与功能的认识,是地理教师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会促使我们认真对待地理教学,改进地理教学,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努力使学生在学习地理课过程中感到“学有所得”、并能“学以致用”,使学生喜欢地理课,爱上地理课。这是师德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体现。
二、爱学生
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在新时期教改的冲击下,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我们与学生共同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尊重学生,为此我们更应通过爱去尊重学生。但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部分教师常常以学生的学业成绩来评定学生的好坏,教师往往对一些成绩好的学生不自觉地有一种偏爱;反之,对一些学习成绩差、平时经常违纪的学生则总是认为“孺子不可教也”,甚至大发肝火,更甚者动之以体罚。其实,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天空,在一些我们认为的“坏孩子”身上也有潜能,我们要善于发现,这就需要教师对他们同样的倾注一份爱、一份尊重。在新形势的教学环境下,我们教师需要转变原有的质量观、人才观,用全面的眼光来看我们的学生,从内心来热爱他们,不因学生的一时好坏而下永久性的结论,我想这也是一位教师应有的高尚道德。
初一年级后三个班是电脑派位班,学生整体水平非常差,班级内部学生智力水平参差不齐,多数学生学习习惯较差,甚至有部分学生属于特别“捣蛋”的学生,不喜欢学习,也不会学习。我时常试着用“全面的眼光”来看所谓的问题学生,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从心里接纳这些孩子,这样在给他们讲授知识的时候就多了一份耐心;我赞成“赏识教育”,孩子在鼓励和赞赏中会萌发出意想不到的潜力,一个和蔼的微笑、一句恰当的表扬、一个激励的眼神,这些发自内心的关爱,更是对孩子由衷的尊重,它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单纯的说教所不及的;孩子是社会的未来,一个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虽然他不是我们的百分之百,但却是另一个家庭的百分之百,我常将心比心地想“我希望我自己的孩子受到什么样的教育?我能不能把我所希望的给予我的学生?”;越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越是表现出学习信心的不足,能不能试着从地理学科出发,让孩子们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进一步学好其它科目,于是我常指导他们博览群书,并和他们一起交流、探讨书中的知识、励志的思想,在地理课堂上尽量将学生读到的知识运用起来,使学生感到书中的“‘言’如玉”。
三、爱自己
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除了懂得去爱别人,还要懂得去爱自己。教师的存在就是榜样,我们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即所谓的“身教重于言传”。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是这样的人。”首先,教师在业务知识、能力素质方面要成为学生的榜样。如果学生感到老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肯定会从内心产生佩服感,从而增强了自己对知识的求知欲,来向老师看齐;反之亦然。所以我们要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才能跟上时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文体知识需求。为此每一位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善于吸收教育科学的新成果,将其运用于教学中,努力做一个创造型的教师。其次,教师在做人方面更要发挥榜样的作用,有德、有才才是一位好教师。为人师表,表里一致,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要不做。试想,要求学生上课不要迟到,而自己却不及时到课堂,学生能信服你吗?所以要努力摆正自己做人的目标、方向,不受世俗风气、别人做法的影响,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教育界工作会议上曾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大力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这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可见,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但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它是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应用基础之上的,而这一切又深深扎根于教育基础上。尤其对初中生来说,是创造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做得好,创造力可以发挥其不尽的潜力;反之,青少年的创造力有可能惨遭扼杀。因此对每一位教师来说,身负民族前途的大任,要求教师必须要具备创新意识。
创新是教师智慧的结晶,是以对事业崇高的热爱为基础的。地理教师是地理学科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治学一定要十分的严谨。一个高素质的地理教师,还必须善于深入挖掘地理教材中蕴藏的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素材,积极吸取国内外有针对性的创新教育经验,设计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方案,恰当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灵活地运用如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实践式等教学方式;将地理与历史有机地结合,巧妙地运用诗歌、音乐以及许多优美的文章;还可以在某些章节里让学生围绕重点内容自编顺口溜,甚至有些内容可以交给学生来完成,让学生组成小组,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自然、人文、历史等资料,以“游记”的形式互相交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动机,积极地去思维、去探求,提出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时代所需的创新人才。
总之,师爱是师德的核心。“爱是教育的基础”,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同时,地理教师的使命感要求其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言行举止的规范,树立新时期的创新型地理教师形象,使学生在地理课堂学习中如沐春风,切身感受师德的美丽和清新,并在师德教育中健康地发展和完善地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1#
 楼主| 发表于 2008-9-18 08:3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浅谈初中地理课堂笔记的意义与基本方法

江苏省常州市实验初级中学 朱志刚



【摘要】本文初步阐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地理课堂笔记的重要意义,并提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地理课堂笔记的基本方法,借此引起同行们对于地理课堂笔记这一话题的深入思考。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笔记;意义;基本方法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破旧立新的变革过程。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对过去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方式做出理性的分析与反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如果抱定“祖宗之法不可变”或者“过去一切都是十分美好的,一代不如一代”,则其思想未免过于保守和僵化,不可取;假如认定“改来改去,骗人骗钱而已”或者“领导叫咱咋样咱就咋样,不就那么回事嘛”,则其思想过于虚无与消极,不宜取;倘若叫嚣“所有传统的都是落后的消极的”,要“打倒一切”,则其思想过于激进与偏颇,不敢取。个人认为,第三种情况,危害最大。“改朝换代”,怎能不辨“忠”“奸”,统统“斩于马下”?

初中地理课堂笔记,是新课程改革之前就广泛存在的,属于“过去”;过去也一直存在着“初中地理课堂要不要记笔记”的争论。新课改时代的到来,当不少老师怀着不同的心态快意地将它“斩于马下”的时候,也有不少老师依然保持着这一传统。新课改过程中值得讨论的新鲜话题太多太复杂,关于它的讨论渐渐淡漠。我却想谈谈它的好处以及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希望借此抛砖引玉,引起大家的重视。

一、初中地理课堂笔记的意义

(一)课堂笔记是对教材的必要补充

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编的地理教材,是根据国家课程标准来编写的,考虑到全国大多数初中生的共同需要,而不可能满足全国各个地区的特殊情况和特殊要求。各地地理教师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做出适当调整,有时候要从其他版本的教科书中汲取“智慧”,有时候要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师自身的特点做出拓展和发挥。

地理教材的编写,是专家们智慧的结晶。教材编写的主观性决定了它的适用局限性。无法否认的是,在教材的某些具体环节上,基层地理教师完全可以灵活地根据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来处理:或增、或减、或修改、或替代。

科技飞速发展,而教科书的相关材料总是相对滞后。地理教师有义务将地理科学发展的一些最新成果以及相关的国家大事适当地介绍给学生,从而丰富和发展原教材的内容。

这样,教学内容往往超出了学生手头教材的内容,笔记成为教材的必要补充。指导学生记笔记,对这些“增补”内容加以学习与掌握,有益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和地理学习的深入。同时,整个过程中,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行为中获得一些隐形的思维品质,比如:“不迷信书本,找寻书本中可能存在错误的地方”“随时了解科技动态与国家大事”“理论联系实际”等等。

(二)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维持班级整体的课堂纪律

学生学习地理的时间十分有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作业”,按照常理来说是属于基本的学习常规。但是,经过大量的师生交谈,得知孩子们“中考科目”的作业已经占有了他们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挤占休息的时间也是常有的事情),极少数的学有余力且非常喜爱地理的学生会抽出时间来做地理学科的预习、复习工作。为了保证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重点,不挤占学生做“中考科目”作业的时间,很多学校的校长也明确规定,非“中考科目”不得布置家庭作业,所以很多作业也不得不在地理课堂上完成。(地理教师还是情愿学生在自己的“监护”下完成作业,至少学生不会乱抄别人的答案。)这样算下来,学生学习地理的时间真是少之又少,课堂45分钟时间就显得异常珍贵。但是,地理课堂纪律不好的班级中的个别捣乱的学生,又可能占用大家更多的时间。此时,地理笔记可以发挥它的功能,让学生们记笔记,那些差生至少手头有事情要完成,就会相应减少“破坏性”的行为,客观上就起到了维持班级整体课堂纪律的功效;同时毕竟是亲手书写,课后教师还要检查,因而总是能够让差生们学到一点点,渐渐的,还存在转化个别差生的可能性。而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地理课堂笔记有利于他们集中注意力,尽量不分心。教师要求学生所记的笔记,绝不仅仅是教师在黑板上的板书,还有其它一些需要学生主动发挥的内容,如果不专心,就往往会跟不上教师和班级整体的节拍。教师从七年级第一学期一开学,就对学生的笔记和课堂行为做出严格的规定,并且严格地执行,那么习惯成自然,学生也不会认为这是“辛苦”“麻烦”的额外负担。当然,笔记仅仅是集中注意力、维持纪律的手段之一,还需要其他措施加以配合。

(三)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促进大脑开发,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地理教学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成分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学习知识,离不开记忆和理解,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没有记忆就没有知识的积累,理解往往是一句空话;即使最浅层次的内容可以不需要记忆就能够理解的话,那么这种理解也是浅层次的、浮于表面的和不彻底的,这种理解很难深入,很难达到较高层次。所以可以说记忆是理解(尤其是深度理解)的基石。与此同时,没有理解就不可能长久记忆,暂时记住了将来也很容易忘掉。课堂笔记恰好具有增强记忆和加深理解的双重作用。

新课程改革以后,初中地理的统考与会考采取开卷的形式,客观上诱导学生和教师忽视记忆的环节,损害了记忆与理解的有机融合与相互促进,学生的能力培养失去了稳固的基石,较高层次的地理能力难以培养,而仅仅在粗浅的“泛能力”中简单重复。因此,地理教师对于地理课堂笔记的积极强调,将或多或少地弥补这一缺憾。

2.有利于学生对于地理抽象概念与规律的理解

初中地理有不少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如果说小学阶段对自然科学的认识更多的是“是什么”的内容,那么初中阶段则更多地要解决“为什么”和“怎么样”。一些难于理解的内容,需要教师有效地运用教学策略,进行耐心细致的讲解。然而,课堂时间有限,课堂45分钟内,部分学生可能并不能完全理解,此时清晰的课堂笔记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再现教师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再现学生当时产生困惑的具体细节,有利于课后学生花时间通过各种途径理解新知。

3.利用大脑的可塑性,促使多种知觉方式的综合交融,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特点,没有被教师要求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进入初中,随着年龄增长、自主意识和创造意识的增强,学生内心逐渐会产生自我学习的需求,学习生活成为其生命过程的重要成分;“儿童的素朴德性之存在,是因为它不需要成人社会的那种功利依托,而有着自己的五彩缤纷的依托──成长的向往和良好感受”。此时,引导学生做课堂笔记是符合其身心发展,且能够激发其内在生命潜能的。

学生上课时,往往听觉效果较好,或者习惯了听,而视觉观察的能力受到影响。这一点,可以从学生的作业中得到佐证。学生在作业里写出“音同形异”的别字,往往就是只听不看、只听不写的结果。学生的笔记本上也有类似的错误发生。事实上,进入初中后,思维量增加,思维深度加深;如果仅仅停留在听和说的层面,那么思维信息就永远“漂浮在空中而落不到实处”,学生自己无法了解自己是否真正理解,教师也无法对他们的即时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当前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在个体发展的生命全程中,中枢神经系统都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大脑的可塑性既是多层面的,也是多通道的。大脑的视觉、听觉、躯体感觉以及运动皮层都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同时,不同的大脑皮层之间还存在跨模块的可塑性,因而提供和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不仅可以加强神经元之间连接的强度,而且可以诱发神经网络(跨通道)层面的大脑可塑性,这样才能达到全面开发大脑的目的”。

笔记锻炼学生把听到的内容、黑板上的视觉信息和自己头脑中的思维信息经过一定合成加工,变成呈现于笔记本上的文字与图形的视觉符号。笔记的过程中,触觉与手指的运动也融入其中,这样多种知觉与思维形式配合在一起,对于学生的大脑智力开发十分有利。地理笔记中的板图的绘制,地理符号的绘制,对于学生图形思维能力的提高和组织筹划能力的提高都是很有裨益的。长此以往,学生的综合智力怎会不提高呢?

(四)初中学生地理学习评价的重要材料之一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初中地理学习评价给出了明确的指导与建议:地理学习评价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过程,以及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此次课改尤其强调了过去被忽视或者轻视的过程性评价。带有新课程理念的地理课堂笔记可以较好地体现学生地理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种很好的形成性评价的内容。同时,地理课堂笔记也是学生个人成长经历的见证材料之一。

(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服务

学习笔记,是自学能力的一种体现方式。学习笔记本身又可以分为读书笔记、会议笔记、课堂笔记等等不同形式。对于学生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课堂笔记。如果在互联网门户搜索引擎中输入“笔记”,那么将看到很多“大学生抄笔记、复印笔记、买笔记”的消息。这些消息一方面说明很多大学学风不严、学生道德素质良莠不齐、教师知识可能已经老化等问题,另一方面则说明这些“抄、复印和买笔记”的学生自学能力存在缺陷,这些缺陷的根源很可能就在于他们的“笔记习惯形成阶段”没有得到良好的指导与培养。

“笔记习惯形成阶段”应该在一个人的大学之前。很多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做课堂笔记,是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到高中阶段结束(也有的到初中阶段就结束)。这6~8年的时间里,学生对笔记的认识不断深入,做课堂笔记的能力不断增强。整个“笔记习惯形成阶段”中,最关键的时期是因人而异的;然而最有可能快速而高效地形成这种技能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时期,应该在初中阶段,这是由学生生理急剧变化期(初中阶段)和知识结构剧变期(从小学升入初中的过渡期)决定的。因此,初中教师不可轻易放过这个“指导效果最好、指导效率最高”的关键期。初中地理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帮助、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地理课堂笔记习惯,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及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微观至课堂学习,笔者认为,地理课堂笔记是课堂学习过程中一种重要的活动,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的重要载体。学生思维方式的更新和调整、思维成果的巩固与应用,都可借助课堂笔记来完成。笔记可以“迫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将头脑中混沌无序的思路变得清晰有序,同时将正确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日积月累,一定程度上内化为学生自身具备的自学能力,从而成为学生终身受用的思维法宝。

二、初中地理课堂笔记的基本方法

初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自始至终细心加耐心的培养、指导与督促。具体而言,教师应该从教师和教师指导学生这两个层面去开展工作:

(一) 教师层面

1.抓好课前的习惯培养

地理教师在新学期开始的时候,就抽出一定时间辅导学生做笔记。让学生先有一个感性认识,以后再通过一、二节课的实践,学生就可以很快适应教师的授课方式,避免学生盲无目的,不分主次地乱做笔记。

2.抓好备课环节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学生做好笔记的前提。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做好笔记,开展好教学双边活动,教师在备课中首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材认真分析、推敲、归纳、整理,形成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的教案,设计好统领知识结构的板书。然后在备课计划中列出重点、难点、关键的问题,并用特有的符号、颜色等标出,以便课堂教学时学生能按照这些重点、难点、关键问题做好笔记。

3.抓好课堂教学常规环节

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有利于学生做好笔记的条件。首先教师的语言要清晰、有条理,准确而精炼,切忌杂乱无章,要有强烈的感染力、震撼力,切忌枯燥乏味。讲重点内容时要浓墨重彩、铿锵有力,难点问题要精心点拨,有的放矢。其次,板书设计的布局要合理,层次要分明,起到统领知识的作用,字迹要正确、工整,为了加强直观性,突出重点,可采用彩色粉笔作简图或标明重点内容。再次,把握好上课的节奏,缓急有度,和谐协调,讲解重点内容时节奏要稳健而缓慢,反复加以强调,利于学生把握要领做好课堂笔记,提高学习效果。第四,充分利用教学辅助工具和设备,一方面可增强直观教学效果,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利于学生课后对课堂上未能及时记录的内容进行补充、整理。最后,课堂要注意归纳和小结,并指出重点内容。小结归纳可理顺思路,也是对学生课堂笔记精髓总的概括,通过指出重点内容,使学生及时做出标识,利于课后有重点地进行复习。

4.抓好学生的主动学习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特征,改变过去那种要求学生一味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模式,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些教学环节,让课堂笔记成为体现学生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的有力工具。比如,某一节内容,由学生阅读思考后自行设计笔记内容,而不是教师记学生抄写;设计一些空白内容,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补充新的证据;板书或结论故意出错,考察学生的领悟能力和批判精神;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力,对某一问题不直接给出惟一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得出各式各样的答案,将所有答案记录下来,供以后进一步思考,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抓好教师间的合作

与班主任的配合,与其他任科教师的“协同作战”,形成一种“记好课堂笔记是学校、年级和班级的整体要求”的外在氛围。

6.抓好学业评价环节

让学生参与到学业评价方式、内容和标准的制定中来,让他们产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自己将笔记设为学业评价的一项内容,再设定评价的标准;一旦设定,学生执行的有效性将远远大于教师的单向的命令要求。这样,以评价促学习、以评价指导课堂笔记,学习效果和质量得到了保证。

(二) 教师指导学生层面

1.指导学生如何记笔记

引导学生搜集记笔记的方法与诀窍方面的知识,教师自己也可以提供自己搜集的信息或者自己的心得。例如,从报刊、杂志或者互联网上搜集到的信息。然后组织大家讨论、分析、甄别、选择,制定最适合自己的笔记形式和方法,然后进行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够说出自己的笔记的形式与方法。当然,教师还是要在具体的课堂上给予具体的指导,并且要让学生领悟一点:不管形式多么灵活多变,教师交代要记的一定要认真记好,就是说“自选动作各显其能,规定动作一个不少”。

2.组织“成果交流会”,展示优秀的笔记,请学生畅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应该说,只要教师足够的“胆大心细脑子活”,学生的笔记不但内容记得准确、完整,而且形式多种多样,方案五花八门,最关键的是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2#
 楼主| 发表于 2008-9-18 08:3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河北省蠡县南庄中学 户维娜



郭沫若说:“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地理学科一向不被学校和学生重视,要提高地理成绩,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教师要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和教学内容的兴趣,应努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巧妙运用具体的激趣方法。

一、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

地理研究的对象,其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各种直观教具,或者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方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要表现的对象由小变大、化远为近,可使反应过程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可将事物的本质要素突出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例如用计算机演示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先模拟两亿年前直到现在的大陆漂移过程,再演示板块运移过程,可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地理教师要尽可能地将电教、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中实践应用,发挥出其良好的辅助教学作用。如学“地球的运动”这一难点知识时,播放利用电脑制作的模拟演示教学软件:地球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配上简洁的解说词,再辅以一些形成性练习加以巩固,学生注意力集中,印象很深,学得兴趣十足,掌握的也比较牢固。这种效果是过去洋洋万言的描述,仅仅用地球仪演示无法取得的;学“宇宙中的地球”时,先放映有关宇宙的奥秘及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的有关录像如《宇宙与人》和其他视频片段,在学习之前就已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极大地简化了教师的教学语言。激励了学生学好知识、探索宇宙的决心。

二、要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和想象的课堂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弛骋想像,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怀疑一切。为此,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如:上课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课堂提问时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成功,要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例如,经常以“很好!”“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你的想法真令人惊奇!”等语气赞扬学生的新观点。即使不成功,也不轻易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其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不要马上给予价值判断,而要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

三、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有趣

地理教学,无论用什么形式或方法,几乎同时都要有教师的生动语言。在地理教材中,许多地理事物是未经感知过的,在教学中需要用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引导学生想象,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他们正确理解地理事物的特点。教学中抓住区域地理相互联系的规律,编成简洁明快、琅琅上口的歌诀,学生颇感兴趣,记忆较快。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一些诗词,则能把一堂课上得诗情画意,使课堂教学富有感染力和启发性,增强学生兴趣,令学生神往,达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在学“水循环”时,我用了杜甫的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引入新课。再如引用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说明山地垂直地带性。适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如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通俗易懂,且易生趣,并且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我国海运条件优越,沿海多优良港湾,需要记的开放海港城市有十四个,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借助歌诀记忆较好:江海连波通三州,秦皇云烟上青天。运用歌诀记忆地理事物,不但巩固了地理知识,激发了兴趣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跃跃欲试进行地理歌诀创作的热情。生动有趣的地理教学语言,激发起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四、补充资料扩充教材,增加地理的趣味性

现在地理教材中,精美的地理景观图片少,与时事结合得也不够紧密。课上可展示与教材内容联系密切的精美地理景观图片、时事新闻图片、资料。如“巴以”冲突,南斯拉夫的分裂的有关内容,各地的风景、物产、风俗民情等精美图片,制成课件扩充教材,既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兴趣,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对于教材中难以理解的知识,也可通过上网搜索有关资料。如一些矿产和物产的作用,结合画面介绍给学生,既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学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时,用课件展示当地用头顶运物品的图片,在学生感到奇怪之余,叫学生思考,这种习俗与当地地理环境的关系: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绝大部分位于热带,阳光接近直射或直射,头顶运物品,可遮挡阳光起到防晒的作用。

“用一桶水灌一杯水”,就是要求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地理学科综合性的特点要求地理教师除了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丰富的其他相关专业知识。因此要求每个地理教师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要广览博学,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学进度,制作知识系列卡片,如神州风采、世界博览等不同系列,逐渐积累语言素材,使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信手粘来。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在学生创造力的形成上,课外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外活动通常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灵活性、趣味性等特点。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创造力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环境,而且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大力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比如: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天文、气象、地震、环保等)、举办专题讲座、开展演讲和知识竞赛、参观调查、组织地质夏令营、制作地理模型、宣传有关环保的法规等活动,力求把课本知识寓于各种活动之中,把知识结构转化为能力结构。这样,地理课的教学就会变得有声有色,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炉。从实践活动中,学生认识到了知识的作用,并根据切身感受写出了一些小论文。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学生经常参加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扩大视野、启迪思维,而且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而课堂教学未触及和深入的问题去研究,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在实施教学现代化工程的进程中,作为地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要尽快形成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拥有其个性特色的地理教学语言风格,掌握并运用多种教学语言技巧,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培养学生,促进地理教学水准、教学效益的全面提高,使地理课堂教学更加充满艺术魅力。

通过教师激发,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的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此形成教与学的良好循环,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3#
 楼主| 发表于 2008-9-18 08:3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浅谈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山东无棣县梁郑王学校 杜俊霞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本文针对地理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从五个方面做了分析。1.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2.地理教学应实行民主教学,优化创新环境。3.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4.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疑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5.开展丰富多彩的地理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关键词】创新  创新能力

江泽民同志强调:“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众所周知,新时代赖以生存的基础就是不断创新。而创新的源泉就是人的创造性。基于这些,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如何释放学生的激情,如何调动学生求知欲,如何启动学生的思维,如何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独立地、自觉地完成学习过程,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思维品质和完善的人格。这些都是教师优化课堂教学要体现的具体内容。

一、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理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科学而先进的理念是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取得成效的催化剂。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首先必须是创新型教师,参与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学习创新教育的理论和观点,掌握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的方法,应当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完成角色转换。

1.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

新课程下,教师应该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由教书匠转向科研型、创新型教师;由单一型教师转向综合型教师;由传统教学方式转向现代教学方式;由面向全体学生转向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相结合。

教师作为一个“学习的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促进者”要起到引导、促进学生体验的作用;教师作为一个“指导者、领导者”,要艺术的把握课堂教学过程的走向、引领着学生发展的方向;教师作为一个“合作者”,应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忘记自己是老师,而把学生视为志同道合的朋友。

2.教师学生观的转变。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特定的认识主体和信息交流主体。作为教师,必须意识到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不是“等待装满知识的容器”。因此,①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尊严,热爱每一个学生。②我们必须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都是具有开放性的自我创造者。③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人的个性是多样的,因此,我们不能用统一的尺度衡量每一个学生,用统一的模式规范每一个学生。④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最重要资源,是动力之源、能量之库;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和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本身就是地理课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学生思想、行为中的闪光点更是地理课的重要资源。

3.教师教学过程观的转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是为学服务的,教不是统治学,也不是代替学,教师的教是启发学生的学,引导学生的学。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不应从教出发,必须从学生的学出发。教师作用于全班所有的学生,学生既向教师反馈,又与同学交流,形成了思想、知识、情感、能力交流的网络。此过程是师生展开对话、理解而达成“你-我”师生关系的过程,是一个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是一个体验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在体验中共生共长的过程。

二、实行民主教学,优化创新环境

民主的学习气氛对课堂教学至关重要。如果没有课堂的民主,或不能在课堂上发扬民主,就不可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好的教学方法也难以发挥作用。更谈不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试想,在课堂上如果老师讲什么,学生便听什么,机械地记什么,也就没有了学生思考地空间,就不能培养学生的个性,更谈不上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人云亦云、机械模仿、照本宣科、僵化保守的人,是不适合时代要求的人。

1.优化师生关系,营造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

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形成一种对等的朋友关系,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只能是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只能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服务者。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确立服务意识;要把学生视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有技能的人;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善于发现同学的闪光点,善于鼓励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比如:教师在评价学生答问时,可使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讲得真好”,“你真聪明”,“这个建议很独特”或是“不要紧张,慢慢说”,“你再想一想”。这些尊重性、期盼性的语言,不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且能使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2.加强互动,创设民主的学习环境。

互动,就是师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彼此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教学中,一堂成功的、充满生机的课往往是师生互动的结果。互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互动主要是指教学中教师要打破原有的教学常规,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师生共同活动;二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互动主要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共同交流。其中分组活动是学生间互动的主要形式。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思维能力、兴趣爱好有一定的差异,教学中进行分组活动可以让学生个体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不断开拓自己的思路。同时,这种分组的讨论是一种动态的学习活动,它会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注入活力,既激发了课堂教学气氛,又利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的培养。

3.教师要始终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成长中的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尊重他们含苞怒放的智慧、情感和志趣,更要尊重他们各不重复的个性、可爱的单纯和浪漫的天真;不但要尊重他们与自己和谐的求同思维,更要尊重其敏锐有余而成熟不足的求异思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不苛求成熟与完善。因为有缺陷、不完善的发言,也胜于缄默与懒惰。对学生的不同个性感受,不强求“同一”,确保不堵塞学生的创新思路,时时刻刻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自觉思维、独立创新的环境。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出发,要把学生当成受教育主体,与之同呼吸,共悲欢,一起品尝求知的艰辛与幸福。这种和谐的氛围正是一系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顺利发展的最佳环境。学生置身于这种民主气氛浓厚的课堂,就如同种子得到适宜的温床,主体意识被催生勃发,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心理潜能随之释放,创造性思维也就应运而生。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潜能

创新并非神秘莫测,高不可攀。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凡是经过我们的头脑精细思考,而产生的新见解、新主张、新思路、新方法等都是创新。创新并非“天才”所独有。凡是大脑正常的人都有创造力,都可以创新。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地理课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问题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眼前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因此,教师必须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和思想上的焦点,设计一些智力上富于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情境”。例如,在讲解关于时区和日界线时,设计问题:有一孕妇乘坐海轮由西向东航行,在接近日界线的时候,生下一个女婴,越过日界线的时候,又生下一个女婴,先出生的姐姐的生日正好是2000年一月一日,后出生的妹妹的生日是1999年12月31日,妹妹的生日比姐姐大一天,这是为什么?

2.故事情境。

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恰当的穿插一些趣味性较强且寓意深刻的小故事,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能力。如讲“海洋环境”中的洋流时,运用二战时纳粹德国潜水艇巧妙的利用了直布罗陀海峡东西两侧的海水密度不同,通过地中海底层的密度流西出直布罗陀海峡,在北海水域重创英国舰队。

3.艺术情境。

地理教学中,恰当的运用艺术情境,可以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由此创设教学情境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对集体、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美好情感,实现情感教学目标。如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说明地形与气候的关系,抽象的理论概念就会变得直观起来。再如,在讲解“长江”一节时,播放歌曲《长江之歌》,让学生体会长江的豪迈情怀,这样把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理解上升到感情层次,达到思想教育的较好效果。

4.漫画情境。

地理教材内容抽象、枯燥,恰当的利用漫画,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变枯燥为生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其观察力与思维能力。如讲解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时,可选用漫画“小鸟的悲哀”。画面上小鸟哀求“请把我带走吧”!然后由学生思考讨论:这幅图说明了什么?也可选用漫画“渴望”,此画由两部分组成:其一、山岭田野,杂草丛生,一人心驰神往,渴望这里高楼林立;其二、林立的高楼取代了空旷的原野,此时人被挤向楼顶,他的心又飞向了广袤的原野。看后启发学生认识“如果以牺牲大片的土地等资源环境为代价,人类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必然会落空”的道理,从而增强环保意识。

5.教学手段情境。

根据教学实际,恰当利用教学手段,构建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情境设计,是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手段。如讲解“黄河”害时,播放黄河决堤时的录像,再现历史的画卷,加深学生的认识。再如讲解“长江”的水患时,播放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泛滥的录像。体会气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巨大损失,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地理教学中,合理、适时的设置教学情境,可以充分体现“以问题为核心、以能力发展为目标、以体验训练为主线、以习惯方法为保证”的教学思想。

四、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创新能力

“学贵有疑”,这是常理。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学习才有兴趣,才会主动。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学生敢创新。

1.为学生质疑问难提供宽松环境。

自由、宽松的外在环境对于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很重要。学生的大胆设疑、质疑需要教师的鼓励,因为多数学生想质疑而疑虑重重,既怕老师瞧不起,又怕同学讥笑。这时教师要对学生即使是看起来幼稚可笑的问题给予充分鼓励、肯定。

2.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问难习惯。

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忌包办代替,要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无疑处生疑,在学习中去发现,在思考中质疑,在释疑中理解,在理解中创新,养成良好的质疑问难的习惯。

3.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基本方法。

学生设疑质疑的基本方法可以从认识事物的三个层面上考虑:一是“是什么”,二是“怎么样”,三是“为什么”。前两者是浅层次的质疑,后者则是深层次的问难。

五、开展实践活动,强化创新能力

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仅立足于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树立大教育观,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体的活动,如书报的阅读、资料的收集整理、观察记录、制作广告词、调查报告等。二是群体的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兴趣小组、合办壁报、办文学小报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具体而丰富的客观世界,激发其求知欲望,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他们创新个性品质的目的。

21世纪是创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是一种创新的经济。适应21世纪和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必须未雨绸缪,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早日到来准备教育和人才储备。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地适应社会变革与发展的整体趋势,才能在国际教育发展中赢得自己的主动权,才能真正振兴中国的教育,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兴旺繁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7 04:5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