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复制链接]
50#
 楼主| 发表于 2008-8-28 16:1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要强化教师教“学法”的意识

──听地理课有感

河北乐亭新戴河中学 许学文



随着教师转变思想观念,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现代教学媒体的启动和各种生动、活泼的课件进入课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

但是,听过各地很多优秀教师的课后,认真琢磨,总觉得在这些优秀的课堂教学中缺少点什么,大概是画龙点睛之笔吧。

从新(人教版)教材看,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由始至终都渗透着“学法”。比如拿八年级地理下册“中国的地理差异”一章来说,通篇体现了“对比”的方法。而教师也恰恰是利用书中提供的对比性素材,采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各种媒体,创造了一个师生互动的大课堂。令人赞叹不已。

但欣赏之余,仔细回味,却有一个很大的漏动,就是教师没有把“学法”点拨出来。这也是目前课堂教学改革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学生最需要教师点拨“学法”的时候,教师却含而不露。试想如果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类似内容,学生自己会不会学呢?未必。那么又怎样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呢?之所以存在这一问题,说明教师教“学法”的意识还很淡漠。在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所求是形式的新颖、媒体的多变、气氛的热烈,但从实质上讲,仍然是“换汤不换药”。

怎样才能使学生“会学”呢?

我认为,在一堂课上,教师必须把学法教到位。还是以八年级地理下册为例。本册学法特色显明。课堂上教师不能只是急于进入知识性教学。可让学生先浏览一下课文内容,说说这节课要学习什么。然后根据其特点把学习方法点拨出来教给学生。如第五章,全章以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差异为重点,并有与之匹配的各种图象、图表等对比资料,那么,这一章即可用“比较法”来学习。而第六章省级区域、第七章省内区域、第八章跨省区域,从编排结构上看大体相似。凡类似内容,均可按以下方法操作。

1.读图明确位置。

2.根据图、表等各种资料了解环境资源状况。

3.分析经济发展这样的“三步法”来学习。

这些方法教师要很明确的告诉学生或引导着学生总结出来,教他们怎样去用,使他们主动去用。如此坚持,学生就会熟练的掌握学习各类知识的方法步骤,即便是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也会自己学习,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当我们的学生“会学”的时候,再回首我们的课堂教学历程,那才会感到更加完美一些──画龙还是点睛好。

所以,在新课改背景下,必须进一步强化教师教“学法”的意识,每节课都要把“学法”毫不含糊的点拨到位。不然,课堂上媒体再多,气氛再热烈,学生也永远是在教师牵引下的被动学习者。一旦离开了牵引就将束手无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
 楼主| 发表于 2008-8-28 16:1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环境教育

──新时期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山东省滕州市鲍沟镇第二中学 刘中奎



当前我国环境的状况:目前我国的沙漠及沙漠化土地面积约为160.7万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16.7%。当前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而且还有加速扩大的趋势。1993年5月,我国西北地区发生特大沙尘暴,致使85人死亡,31人失踪;据报载,我国每年有10万人农药中毒,其中死亡者逾万人。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多与土地过耕、草原过牧、森林乱砍乱伐等急功近利的掠夺式经营有关。至于工业污染,问题就更多。据中国预防医学中心卫生研究所2000~2003年对12000多个乡镇企业的调查,大多数乡镇工业无防尘、防毒设备和措施,致使铅苯、矽尘、煤矽尘、噪音等有害因素在空气中的浓度或强度,均超过国家卫生标准数倍、几百倍、上千倍不等。就水资源而论,目前我国有150多个城市缺水,七大水系中近一半河段严重污染;就森林资源而论,有人估计,如不制止乱砍乱伐,到2007年东北将无木材可采。这些事例说明目前我国的环境状况面临许多严峻问题。

总之,环境的恶化已危及国计民生,如不改变,必将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加强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是不言自明的。加强环境教育,提高社会公众的环境意识,使人的行为与环境相和谐,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环境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又是主渠道之一,而中学地理教材中的环境专章及其渗透教育是一重要环节,在教育和培养新世纪环保主人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拟从以下三方面略述浅见。

一、地理教师首先要提高环境意识,明确教育任务

环境教育在环境优化中起着重要的、关键的作用,地球环境状况直接关系到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通过环境教育解决环境问题,最主要的就是增强国民素质、国民的主人公精神、责任感和热情,改变人们对环境的态度和观念,培养他们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提高人们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的综合能力,使他们有能力并积极地去参与有关环境问题的有效决策,评估并解决他们所关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学地理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国情和国策教育;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懂得要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教科书按课程标准要求,以地理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作为线索,确定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认识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通过利用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发展生产。在利用合理时就能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利用不当时,则出现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环境污染等危及人类生存的问题。从学生的年龄特征看,中学生正处于增长知识、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在青少年时代接受过的环保教育和参加过的环保活动,对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现在的中学生是21世纪的主人,是未来祖国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素质如何,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作为一名中学地理教师,必须首先要努力学习,提高环境意识,以其较高的业务素质,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环境教育的使命,为保护人类的唯一家园──地球环境尽职尽责。

二、利用课堂教育,渗透环保意识,发挥教师在环境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作为环境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在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环境教育过程中是必要的保障。根据我国目前环境教育的实际情况,依据教材,立足课堂,以现有的课本内容为基础,尽量挖掘与环境教育相关的内容,自觉地、有效地渗透环境教育,是充分发挥教师在环境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的一个显著标志。

1.地理课堂中的环境教育

中学地理教材中,环境教育内容非常丰富。以人教版教材来说:世界的自然资源、世界的人口问题;中国的人口各种自然灾害;长江、黄河,特别是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和黄河的治理;中国的各种自然资源等都是环境教育专章(节),教师如能很好地把握、灵活运用这些内容,对学生实施互动式、渗透式、启发式的教育,进而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的热情,规范他们的环境行为,那么环境教育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教学实践来看,我在进行环境教育时采取了实例分析的方法,从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具体环境问题入手,引起学生兴趣,引发学生讨论,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讨论中获得了环境知识。例如在土地资源一节的教学中,关于土地资源受到的严重破坏,教师除了采用课本中的数据说明外,可以让学生亲自计算一下耕地减少的速度,然后用课本中的两幅漫画联系有关课文,请学生说明耕地减少的原因。教师紧接着结合实际提问:你家乡附近的耕地是增多了还是减少了,为什么?通过讨论,学生大部分回答是由于建房、修路而减少了耕地。此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爱护耕地、少占农田、保护土地资源的教育。在讲授“森林资源”一节时:沉痛地教育学生,由于滥伐森林,滥垦荒地,黄河、长江沿岸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黄河每年带走的氮、磷、钾肥约4000万吨。难怪外国地理专家惊讶地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而长江呢,目前已是紧跟黄河之后黄水滚滚,水无清日了。

2.以专题教学的形式开展环境教育

这种教学形式是组织一些专题报告、讲座及问答、讨论等,由学校或主管部门邀请环保机构、地方政府的环境专家、学者来校作报告。这些报告和讲座应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内容,分专题、有计划地进行,每次重点解决一个侧面的问题。比如,请环境监测中心的专家讲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请城镇设计师讲城市改建及环境规划;请地方政府官员讲当地经济发展规划及自然资源的综合运用和公民的责任及环境法等等。总之,需要设计出一些与当地生态状况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主题。为取得最佳效果,讲座之后可让学生提问题或安排专题讨论会。必要时可组织环保知识竞答等活动,以巩固专题教学的效果。

3.增强地理环境教育的开放性

随着社会生产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和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中会出现不少新的问题,也会有新的成就和经验,应及时地有选择地补充到教学中,这就需要开发性教学。所谓开放性教学就是指在环境教育中开发利用一些教学材料,即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收集、阅读文字资料、实地调查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自己得出恰当的结论。如学习“灾害性的天气”一节时,可让学生收集近期几次台风的报道,根据课本的原理自己分析台风这种灾害性天气的形成,知道这些由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如1998年7、8月份长江全流域的特大洪水的发生及近期北京等北方城市甚至波及上海的沙尘暴天气,使大量农田被毁、房屋倒塌,这些都是环境破坏造成环境问题的典型例子。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环境知识,培养了环境意识,还增强了参与意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三、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在环境教育中的主体意识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将有效地补充和巩固课堂环境教育的内容和成果。其突出的实践性与参与性,更容易发挥学生在环境教育中的主体意识。

在环境教育工作中,应通过宣传、学习,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外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对保护环境重要意义的认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为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结合家庭社区,强化学生的环保教育。学校是主渠道,每个家庭、各个社区或部门单位也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只有各方面协同努力,学校的环保教育成果才能巩固,即实现环保意识真正、持久地深入学生的心理。

社会实践活动,可通过组织学生认领“校园一片绿地”,开展“我当一名绿色小卫士”“校前一条街”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学校社区的环境宣传教育等,纠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也可以由学校地理教师组织成立学生宣传环保活动队,开辟环保宣传园地,定期展出同学们的环保宣传漫画,漫画内容生动有趣、寓意深刻。让学生及时把每天的天气和本市大气质量状况向师生预报、通报;利用元旦等节日,活动队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书,内容主要有:以电话祝福替代买贺年卡的方式,减卡救树,杜绝使用一次性方便筷。鼓励学生从身边做起,带动家庭和社会减少生活污染,节约和有效利用资源等。结合每年的3月12日“植树节”、4月22日“地球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开展《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主题队会,大家通过收集各种资料,扮演各种角色,深刻地揭示保护我们地球家园的重要性。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深入社区捡拾白色垃圾,走上街头向行人散发传单,宣传环境保护的意义。

实践证明,在地理课堂内外的环境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环境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和主体意识,是学校实施环境教育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其教育学生带动家庭、影响社会的意义是极其重大而深远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楼主| 发表于 2008-8-28 16:1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在地理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地理组 陈俊



新课程标准及教材已经实施,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居于主体地位,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作为一种教学思想或教育观念,它已为人们广泛接受。但旧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单纯追求学生认知的发展;传统的授课方式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而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式学习。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禁锢人的思维,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改革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新课程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主体性,重视个性的发展。因此,为了发挥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深入研究如何改进课堂教学,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现实而又迫切的问题。在这里,我仅针对所任教的地理学科,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发挥学科特点,调动学生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让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

1.注意导入,激发学习地理课的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时,可运用丰富、生动、有利的实例激发兴趣。可通过提问方式进行。如:

(1)为什么当我们开始上课的时候,世界上有的人正在睡觉?

(2)为什么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3)为什么环境污染最终会使人类无法生存?

……

这些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而这些问题的解答,又正是学生今后要学习的内容。好的引入如同演员的亮相一样,能抓住观众,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促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2.利用教学的各个环节,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连锁反应。

调动学习的兴趣,诱发思维动机,并不完全体现在导入新课上,而是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即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随时拨动学生的心弦,针对学生的实际和讲授的内容,运用多种形式(诗歌、谜语、故事、教具、多媒体等),提出思考性的问题。如讲解初一《世界人口问题》时,可三次出示漫画《苦难的母亲》,提出设问:

(1)这个“母亲”是谁?地球──我们人类的“母亲”为何遭受苦难?

(2)为何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数量多会给“母亲”带来苦难?

(3)我们如何使“母亲”摆脱苦难?

通过这三个层次问题思考,学生从人口增长的特点入手,分析了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人口问题,认识了解决人口问题的主要措施是计划生育。这样的做法可以步步引导学生进入高度思维状态,参与了整个教学过程。

3.创造机会,发挥才智,让学生领略学以致用的乐趣。

培养学习的兴趣,除了教师在课堂上诱发设疑外,还要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实用性。如学习《天气和气候》一节时,先让学生做好基本知识的准备,以竞赛的形式记忆天气符号,然后做一个小小的天气预报员,做天气预报和预测分析。

……

除此之外,还可结合地理小制作、平面图的绘制、小论文的撰写,让学生体会学以致用的快乐。

二、重视学法指导,树立学生主体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终落脚点应该是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自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地理教师要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固有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地理环境问题,学会学习地理知识,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创新和自我发展。

针对地理学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如下几条。

(1)手势法:如初中教学中用自己的拳头做模型,来认识山脊和山谷;用自己的手掌来记忆亚洲的地形和河流的流向;在高中教学中用左右手手势来表示南北半球物体水平运动的偏向规律、气旋和反气旋、水平气流和中心垂直气流的运动规律等。

(2)口诀法:在讲解日本特点的时候,可以把它的特点编成“人多地少,平原小;火山地震,灾害多”;用“高高低低”四字口诀来判断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的凹凸形状与高低气压的分布,同时也可用此来判断南北半球等温线的弯曲形状与气温高低的关系,直至延伸到各种等值线的一般规律。

(3)谐音、诗句法:此方法在地理记忆中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地壳中的主要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可用“洋闺女贴给哪家美”的句子记忆等。

(4)图像法: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但平时学生对地图有畏惧感,地图应用能力较薄弱,教师要多指导学生看图、识图、绘图、用图,并尽可能使地理知识图像化,做到化文为图、图文结合。

(5)数理结合法:运用数学和物理学的方法定性或定量分析地理现象和规律,比如分析正午太阳高度角、黄赤交角时用到几何学的知识,分析月球和太阳表面重力加速度时用到物理上的万有引力知识等。

(6)实地考察法:到野外实地观察课本上所讲授的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和规律等,比如在《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这一节,给学生提供各类岩石的标本,使学生有直观的感觉。凡此种种,要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就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活读书”,并不断向学生“授之以渔”,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乐学。

三、思想上尊重学生、语言上赞赏学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而且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上课时,一定要以平和的语气,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学习,而不是高高在上,做学生学习的指挥者、讥讽者。教师还要学会赞赏学生,哲人詹姆士曾精辟地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可见,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坚持对学生优点、努力、进步、成绩进行肯定,采取以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而学生尤其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恶言。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赞赏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比如我自己在教学中就遇到一位初一的男生,他的行为习惯非常不好,连坐立都不像样,在其他课上也经常受批评,我观察他的本质其实并不坏,于是我到班主任那里了解了他的具体情况,觉得他只是对自己没有信心,想用其他的方式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而已,从此在我的课堂上我都是尽量去找他的优点,哪怕是一个很小的细节我也马上抓住,在全班表扬,这样让他觉得自己还是很不错的,慢慢的我发现他变了,有礼貌了,上课常规也变好了,期末考试得了90多分,自己脸上的笑容也变得自信多了。这个例子说明后进也可以变得先进。

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以爱和尊重感染学生,做到以学生为起点,了解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并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点,面向全体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同时,教师要做到把学生作为目的和归宿,既要积极营造和谐的学习气氛,指导学生相互交流,发现知识,自由探索,又要有效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自觉、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使学生通过理解、思维、体验、交流、表现,学会主动学习,有效训练学生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

前苏联学者斯拉斯捷宁说过:“激励就要激发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给以动力,唤起愿望。”奥地利教育家霍列斯曼也说过:“教师应设法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否则教学只不过是打冷铁。”所以,教育学生总是离不开表扬和激励,一个优秀的教师更应练就精湛的表扬艺术。

未来学家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预言到:“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综上所说,教师的作用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鼓励、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思维,指导学法,培养学生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为未来发展培育出一代新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
 楼主| 发表于 2008-8-28 16:1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让每一名学生都活跃起来

──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教学

河北省玉田县彩亭桥镇中学 贾桂艳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新课程的终极目标。构建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全方位、多角度激发学生主体作用,让每一位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体验挑战和快乐,这应该成为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境界。

地理课是一门基础课程,它也是一门重要的科学启蒙课。对于学生了解自然,认识世界,培养科学精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可是,学生往往喜欢大自然,不爱地理课。对此,我想,罪不在学生,而在教师。我们的教师备课、上课、课后所想的都是“我怎么讲”“我讲什么”“我讲得怎么样”,而没有认真研究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更不管学生学习地理时的感受,课堂上没有交流,没有互动,缺乏情趣,学生不能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要打破地理教学的这种僵局,必须要改革,改“封闭式”的教学为“开放式”教学。传统教学,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我们把这种教学模式命名为封闭式教学。从某种程度上,它限制了学生发展的空间,无论思维、情感、还是知识技能,都不能得到充分的放飞,它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是一种扼杀。构建开放式教学就是要打破这三个中心,鼓励学生超越教材、超越教师、超越课堂,放飞心情、放飞灵性。让每一个学生在属于自己空间的舞台上,在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尽情发挥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要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其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得以充分的展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仍然是关键。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有足够的重视,充分重视教学中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空间。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自主学习的第一动机,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第一需要,是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情感、创新毅力等得以体现的基础。任何一个教师都应该而且必须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首要的事去做。

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直接兴趣,历来见仁见智。

1.加强地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地理教学生活化。如讲“湖泊”时,原来只是单纯从自然地理的角度来讲,现在我从湖泊与人类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来讲,使学生认识到学地理就是学生活,把学习地理变为一种生活需要。

2.设置问题情境来激发兴趣。问题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巧设问题情境不失为激发兴趣的有效方法。如在讲西亚地区时,我出示问题,“美国挑起伊拉克战争,真是因为伊拉克藏有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吗?”在讲述“大陆漂移说”时,我出示问题,“为什么在极其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了只有在暖湿条件下才能形成的巨大煤层?为什么在炎热干燥的非洲靠近赤道附近发现了古代冰川的遗迹”等等。这些问题情境的设置,使学生顿时产生一种迫不及待想知道答案的心理──求知欲。这是任何学习活动中最可贵的心理因素。

3.教学中巧用地理谚语、成语引发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恰当使用地理谚语或成语,会使课堂生辉,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述北方地区气候时,用“燕山雪花大如席”来描述北方地区冬季的寒冷;讲述西北地区温度差异大时,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描述;用“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来概括云贵高原的气候和地形等等。

4.妙用古诗句,助长兴趣。

古代的诗词歌赋,琅琅上口,在地理教学中应用得法,可创造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把长江三峡的壮美,描述得淋漓尽致;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和“春雨贵如油”来讲解南北地区春季的气候,是多么难得的素材。

二、加强案例学习,给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而获取信息和分析案例的机会

案例教学是从具体实际问题入手,提出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或合作进行探究和体验的教学方法。案例学习与灌输情境下的填鸭式学习,一个本质的不同就是,灌输式学习不给学生动脑琢磨的机会,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只让他们死记硬背;而案例学习强调在教师指导下,先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识别,从而获得信息,或者先让学生自己通过归纳、比较、分析、综合,从而发现概括出“事物的组成要素、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等规律性的东西。

我认为地理案例教学在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地理案例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不再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而是通过个人或小组对案例的探究来实现,教师只起鼓励和指导的作用。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案例的剖析、引申拓展和进行正确评价,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也更趋灵活和更具深刻性,创新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地理案例不仅有相关的材料或数据,而且具有直观、形象等特点,它把抽象的原理、概念置于一定的实际情景之中,从而大大缩短了教学情景与实际生活情景的差距。运用案例进行地理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到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全过程,而且加强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会面对新情况,掌握处理新问题的技能与技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地理案例呈现的数据和材料可以是丰富多样的,学生在进行案例分析或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其中的内容进行筛选,以获得对探究活动有意义的信息。经过不断的训练,使学生筛选、提取、整合加工有效信息和运用信息进行创新的能力得到提高,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

4.在进行案例分析,尤其是对案例进行拓展、深化的过程中,学生调用的知识已不再局限于某一知识点的内容,可能涉及地理学科的多方面,甚至是跨学科的知识。由此可见,案例教学能促进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灵活调用,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
 楼主| 发表于 2008-8-28 16:1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义务教育地理新教材“活动”部分教学设计方法与教学实践



广东珠海一中 周平湘



[摘要]7~9年级地理新教材中的“活动”部分承载了许多重要的教学内容,是教材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从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教师要给学生留出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设计好活动教学,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构建了“活动”部分的教学设计方法

[关键词]地理新教材 “活动”部分 教学设计方法 教学实践

7~9年级地理新教材新增了“活动”部分。和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新增的“活动”部分把学习过程置于体验、探究的过程当中,从根本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使新教材具有鲜明的素质教育特色。地理教师要给学生留出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设计好活动教学,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把知识学习的过程变成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创新的过程。

一、“活动”教学设计的三个环节

活动教学中,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一般把活动的设计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活动阶段、总结阶段。

1.准备阶段

这个阶段是活动设计的关键环节,应做好以下工作。

1)教师提出活动主题,然后发动学生讨论。教师收集学生意见、建议,最后确定活动主题、内容、形式,形成活动课初步方案。随着学生能力的不断发展,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主确定活动主题、内容、形式。

2)全体学生通过说设想、找点子、提建议等方式参与活动方案的设计,然后设计出活动方案(或由师生共同设计)。活动骨干(如主持人、主演者、课题主研等)根据方案,明确每个人在活动中的角色以及活动任务(如收集资料、排演节目等)。

3)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准备工作情况,对活动骨干进行重点指导,必要时与活动骨干一起确定活动程序。

4)对于课堂以外的活动,如参观、考察、调查等,教师一方面要提出活动目的和要求,另一方面要做好联系活动地点或布置活动场地等工作。

2.活动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是学生活动,教师的作用是提示、点拨、组合、咨询、协调和帮助。学生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按照活动程序进行自主活动。在学生自主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和点拨,组合好整个活动。对有特殊困难的小组要进行个别辅导。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考虑到活动程序的连贯性、活动方法的选择、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活动过程的完整性以及活动目标的充分体现等问题。

3.总结阶段

这个阶段是活动设计的最后环节,主要通过主持人总结、分组讨论、全班交流等方式进行。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的参与面、活动过程的完整性、活动目标的实现、能力培养情况以及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并提出以后活动的改进措施。

二、“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组织原则

地理活动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因而其教学组织形式主要包括小组活动和个体活动等形式。教学方法应以讨论、观察、实验、角色扮演、辩论、表演、活动作业等方法为主。

活动的教学组织原则一方面要注意多样性、规范性: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实质内容;在每一项活动主题的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活动设计、资料搜集、观察、调查、实验、制作、演示、表演、交流等学习活动,从而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开拓广阔的空间,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活动的教学组织原则的另一方面,要注意活动的广度性:学生的全员参与是活动成功的关键,因此,要最大限度地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个性,防止出现少数学生在表演、多数学生当看客的现象,要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活动的教学组织原则还要注意活动的深度性:要以“以活动促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来设计与组织活动,紧扣地理学科特色,使活动有深度、有思考、有启迪,真正具有教育价值并适合于学生。否则,只是“为活动而活动”,仅追求活动表面的热闹和形式,而忽略对活动内在过程的有效转化和品质的提升,将使活动流于形式而难以收到实效。

三、“活动”的教学设计原则

设计和实施地理活动的宗旨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性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需要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加强地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此,地理活动的设计应注意体现以下六条原则。

1.实践活动原则

地理活动要以具有实践性、操作性的“活动”为载体,展开教学过程。这种活动过程当然离不开内化的思维活动,但还必须具有外显的行为活动,使学生处于“活动”状态。通过“参与、体验、内化、显示”,提高实践能力和实践活动的效果。

如“地球公转”活动:

利用自做地球仪模型(当做昼半球的半个球罩在地球仪上,其凸面中心扎一小孔代表太阳直射点)与公转轨道面演示地球公转。演示时,公转轨道面模型与地球仪的交点即太阳直射点。先将地球仪放在夏至的位置,将公转轨道面移至北回归线上,固定轨道面。水平移动地球仪到秋分、冬至、春分其他3个位置,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通过实践,主动、动态地探究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不但掌握了这部分知识,突破了难点,而且培养了动手、观察、合作、探究等多种能力。

2.自主学习原则

地理活动的设计必须着眼于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活动的主体应进行的是主动的学习,要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赋予学生制定活动计划、选择活动伙伴、组织活动开展、参与活动过程,展示活动成就、评价活动结果的权力。

如“长江的开发”活动:

“三峡工程大论坛”──学生就“利大于弊”和“利大于弊”展开辩论:学生自由组合伙伴,上网搜集材料,分工合作,推荐评委,最后小组总结,小组自我评价、评委评价。教师适时介入,把握教育机制,充当活动的指导者、协调者和促进者。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丰富了有关三峡工程的知识,培养了搜集、处理、运用和创造信息的能力。活动中,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也得到进一步培养。

3.创新精神原则

地理活动可以不受教材的局限,具有生动活泼的特点,应鼓励学生有独到的见解,求异求新,不唯书、不唯师;要创设由学生“构建而非复制”的活动情境,尽可能安排一些学生能够自由参与探究与创新活动的内容,赋予学生创新的责任,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即便是学法运用,也要在新的问题情境中进行。

如“长江的开发”拓展探究:

①一条健康的河流,应该既是“工作”的河流,又是“生态”的河流。你认为我们开发一条河流,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②每个流域甚至每条河流所面临的具体情况会有所不同,你认为长江健康主要有哪三大隐忧?假如你是长江的代言人,要保护长江的生态健康,应抓住的关键问题是什么?试说说你的一些举措?

4.交流合作原则

在有限的地理活动中,如果活动内容适宜,应尽量设计合作学习的活动方式,小组既要有需要共同完成的学习任务,又要有明确的组内分工,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如“天气变化观察”活动:

①收集整理气象资料;②把资料制成图表;③分布气象信息。活动形式:以4人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由组长统一布置,作以下分工:材料收集员、天气分析员、天气发布员、版面设计及出版员。

5.开放性原则

地理活动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过程。活动的设计也需与之吻合。其一,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开放。为了保证活动的实效性,活动不应仅仅局限于一节课或学校之内,而要向课外、校外开放。其二,活动内容开放,活动的具体内容尽量为学生提供可以选择的余地。其三,活动过程开放,每一活动课后的“活动延伸”,揭示新的活动尝试的开始。

如“发展与合作”活动:

①制作一份比较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手抄报;②请你任意选取一个洲,尝试从工业、农业、服务业、人们生活情况等方面去描述这个洲总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并制作一份精美的手抄报;③国际合作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许多方面,如世界各国一起探素人类基因的奥秘、中国企业参与波音飞机的制造等等。收集一个国际合作的具体事例,跟大家开一个国际合作的展示会。谈谈你的感受。

6.适应性原则

其一,地理活动内容要注意适应初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能力水平和生活经验,活动形式的选择,尽量能够引发多数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语言注意生动、活泼。其二,地理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目标的确定,要注意适应常规地理课内容的学习,要紧靠教材又要高于教材;要适应运用地理知识、地理眼光分析地理与社会、生活问题的需要,发挥地理教育的社会功能的需要。

如“地球的形状与运动”活动:

组织学生利用乒乓球制作地球仪,配上底座和地轴,绘上经纬网,然后开展小组活动,演示地理自转公转现象,再启发学生设计合理的简易地球运动仪;“聚落”和“人种”活动:让学生分角色扮演“黑种人”“白种人”“黄种人”,介绍自己种族的特点和一些著名的人物,并就种族歧视问题展开讨论。

四、“活动”教学设计案例和学生成果案例

(一)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案例展示一

地 震

(网络教学,连续2课时。第1课时:按任务上网查找资料,形成成果,第2课时:成果汇报与总结、评价)

[导入]地震视频。我们在地震面前是渺小的,目前能做的就是采取措施将伤害减到最小。假如你所居住的城市地震发生频繁,现在有以下的角色,这两节课的任务就是:在下列的角色中挑选一个,尽你最大的努力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活动内容(任务)──角色扮演]

●我是一个普通公民:现在你在一个楼层较高的空旷的大礼堂里面听报告,里面的人非常多,突然发生大地震,人们都争先恐后地往门的方向跑,导致门口水泄不通,能够躲藏的地方也挤满了人,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办呢?

●我是一名建筑师:你所居住的城市地震发生频繁,请设计一种房子能够抵抗强大的地震,并说出你的建议。

●我是一个发明家:地震在目前还无法准确预测,而地震又经常发生在夜晚人们熟睡的时候。你是一位发明家,请发明一样东西,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们受到的地震伤害。

●我是一名能源学家:地震发生时爆发出巨大的能量。我们能否将在地球内部积聚的这股能量引发出来,既可以作为对人类有用的能源,又可以减轻地震爆发时的强度呢?作为能源学家,请你作出这个可行性计划的报告。

●我是一名地震专家:因为你所居住的城市居民对地震的知识了解不多,所以在地震发生时由于缺乏地震常识而受伤害的人比较多。现在请你对广大市民做一个报告,介绍地震的基本知识、地震的前兆以及地震发生时的应对措施等等。

●我是一名市长:因为你管辖的城市发生地震频繁,所以政府要求你制订出一份详细的防震减灾方案。

[提供资源网站]

中国地震信息网:http://210.72.96.1

地震科普之窗:http://lease.qz.fj.cn/lease/dzj

中国科普博览──地震馆:http://www.kepu.com.cn/gb/earth/quake/index.html

中国百科全书:http://countries-book.db66.com/index.asp

地震:http://ihouse.hkedcity.net/~hm1203/hazard/earthquake/quake.htm

地震EQ:http://www.webhospital.org.tw/eqquake/index.html

地震专栏:http://dlpy.myrice.com/adz.htm

佛山防震减灾网:http://www.fskw.gov.cn/earthquake/foshan/index.htm

[活动程序]

1.以二人小组或四人小组为单位,挑选角色,组内明确分工。

2.访问网站,小组成员讨论角色需要解决的问题。

3.成果展现,各小组根据角色的要求,设计方案来完成这节课的任务。

[总结与评价]

1.挑选完成较好的小组在全班汇报。

2.其他小组作简单的介绍,然后各组自评、互评。

3.老师总结。

4.各小组上传作品,资源共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楼主| 发表于 2008-8-28 16:2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用活教材教活学生让地理课充满活力



湖北省枝江市老周场中学 施昌新



尊重生命,体现人生,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是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观念。但由于传统教学的弊端依然存在,课堂沉闷,机械和模式化,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激发,师生的生命活力得不到有效发挥。《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充分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开展形式多样而有效的地理教学,增添地理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革除弊端,用活教材,教活学生,让地理课充满活力。应是地理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当务之急。

一、用活教材,是地理课充满活力的前提

地理教材不再是“授业解惑”的唯一课程资源,而是为教学服务的一个载体。课堂教学素材不再局限于课本,而是来源于发展中的地理学科,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学生自身的经验与地理学习活动本身。

1.联系生活实际、学生自身的经验,用活教材。如学习“天气和气侯”前,提醒学生注意收看天气预报,并养成习惯,在收看天气预报过程中,学生熟悉一些常用的天气符号,这样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接触到课本上的知识。经纬网的教学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回顾到电影院看电影时,是怎样找座位的?或在教室里怎样描述一个同学的位置,然后过渡到如何在经纬网中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2.联系社会热点、身边发生的事,用活教材。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及新地理教材注意人文地理的特点。及时将社会热点、身边发生的事融入课堂,为地理课增添活力。如1998年夏天,长江流域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洪水,国家水利部门验收枝江市百里洲大堤加固工程,由此入题,讲气象灾害及其防御。在学习“地图”一节时,可引用“美国攻打伊拉克”导入新课,并设计问题:美国为了寻找萨达姆的确切位置,最需要什么?大部分同学就会想到“地图”,这时再引导学生联系“地图与军事”,接着再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本中“地图”的基本要素,从而自然地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3.充分利用多媒体软件,用活教材。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地理的学科内容已经根植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沃土”。在地理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使学生对一些抽象的、难于理解的问题,获得感性认识。从而为课堂教学增添新的活力。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与气候”时,可制作一个多媒体软件,学生可以直观的感受地球昼夜交替现象及季节变化过程的动态图像。

二、教活学生,是让地理课充满活力的关键

实践证明,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是低效和失败的教学,是抹煞学生创造才能的教学。课堂上,让学生互动起来,不仅是教学方式的问题,更是学习观和教学观的大问题,初中学生的表现欲望很强,他们希望通过各种活动展现自己。

1.解放学生的脑,让其自由思考

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让学生思考,通过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养成善于动脑的习惯。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可以促进学生对某一地理问题的探索,更重要的是对师生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所以要特别重视。如在教学“日本”一课时,问学生:“日本在经济发展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多数学生据课文叙述,很快找出答案,但有一学生却发表异议,认为“日本自己经济发展起来了,但它把环境污染和破坏留在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老师敏感地抓住这一观点,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课文,从课文中寻找根据,学生很快从日本“全国大部分为森林覆盖”和“木材大部分靠进口”等材料中领悟到:日本“两头在外”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占了低价进口原料、高价出口产品的优势,而且其自身的良好环境也是在向其他国家转嫁了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基础上得以保持的,日本的经济发展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2.解放学生的口,让其自由讲

(1)教会学生问。鼓励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提问”,并可以随时举手发表看法,不必拘于课堂进程。如果这种好的理念能够被广泛接受并形成一种课堂风气,这将改变我们整个民族给人留下因崇尚谦虚而导致的令人难于忍受的“内向”,受益的将是整个中华民族,因为我们民族性格和思维习惯,许多都是在十几年的学校教育的潜移默化中形成的。

(2)教会学生说。地理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据教学内容设计认识中的情景,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愿望,让学生大胆的说,往往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讲一讲(课堂小演讲,当一回老师)。如在学习大陆漂移学说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拿一张带有图画和文字的纸,然后把它撕成参差不齐的两半,问学生:有哪些方法可以证明它们曾经是一张纸?学生纷纷发表见解,从纸的质地、印刷文字和图的行列分布,纸的边缘是否能拼合在一起等进行论证,然后我用电脑动画演示非洲和南美洲的拼合图,让学生讨论: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我进一步引导启发学生:“现在你们只是通过观察推测结论,能否就此判断它们原来是一个整体”──不能。“任何一个科学结论都要讲证据,你准备用哪些方法证明你的推测?请大胆设想。”学生的思维和表现欲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各个小组经过热烈讨论后,纷纷推选代表走上讲台指图讲解,有的小组受到拼纸的启示,从地层地质年龄和化石相似性衔接角度论证;有的小组查阅世界山脉分布图,从山脉的分布加以论证;有的小组从物种角度,南美东海岸和非洲西海岸发现了海牛和鸵鸟,而这两种动物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从而说明它们原来在一起。课的最后,我布置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你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学生的回答更是精彩纷呈。

3.解放学生的手,让其自由的做

新教材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动手,把课本知识“活”起来,既能帮助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演才能,寓教于乐。有些地理原理单纯靠教师口头讲解,学生理解较为困难,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做、演示,不仅能让抽象的东西形象具体化,加深对地理原理的理解,而且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活跃了课堂。如绘制学校平面图,制作小地球仪,人体演示地球的运动,角色扮演等等。

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地理课,增添了学生的思维灵感和灵气,激发了创新的冲动和表现欲望。地理知识变得那么有趣而不再令人生厌,地理重归生活而不再那么遥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楼主| 发表于 2008-9-11 15:0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初中地理双语教学的实施



东莞市东华初级中学 叶晓霞



摘要:致力于初中地理双语教学研究,从事双语教学实践,笔者通过亲身进行初中地理双语教学实验,研究得出实施初中地理双语教学的方法,并详细阐述了各种方法的应用。

关键字:初中地理 双语教学  方法  应用

双语教学目前在教育界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在上海、辽宁、山东、广东、江苏等许多省市的许多地区和学校,双语教学实验大有由“星星之火”转为“燎原之势”的趋势。辽宁、上海、广东均是教育行政部门整体推进,都选择了100所学校进行实验。有关双语教学的交流和研讨活动也不断开展,2003年就分别在上海、广州、苏州等地举办了以双语教学为主题的研讨会。以双语教学为主的科研课题也已列入了国家“十五”规划的重点课题。全国性的双语教学研究机构也呼之欲出。短短的几年时间,双语教学已成为一个实验的领域,教学改革的重要亮点。

虽然如此,目前双语教学仍然处在探索实验阶段,特别是地理双语教学,没有双语教材,没有双语教学参考,更没有相关的双语教学的指导性理论,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给上双语课的教师造成极大的障碍和困难,加重了双语教师的教学负担,不过,也正因为这样,也给授课教师提供了充分的研究空间和开拓舞台。笔者大学毕业走上中学地理教学讲台后,利用自己的扎实的英语基础,结合初中地理常规教学,潜心研究地理双语教学,并大胆进行双语教学实验,通过教学实践探索出初中地理双语教学的方法,与各位同行老师分享,希望借此文章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初中地理双语教学的方法

初中地理双语教学,就是在学习地理知识过程中,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创设英语语言环境,学生通过英语来学习地理,用英语思维,从而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1.教学内容的选择、处理

由于没有双语教材,备课前,我先调查学生英语水平,了解学生实际的英语阅读能力,根据所学的中文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八年级)内容,大致遵循中文教材大纲的要求及教科书的内容,结合学生现有英语水平和学科知识基础,对国外原版教材、网络上相关英文材料进行改造改编,印发成英文材料,发给学生学习,以适应学生的学习实际。这样处理,不但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也使用英语编写的材料成为地理双语教学的内容。

另一方面,地理双语教学肩负着两方面的任务:一是地理学科知识的学习,二是提供一个英语学习、交流、运用的空间,使学生沉浸在英语环境中,通过与英语“亲密接触”提高英语应用能力。所以,地理内容的选择必须有利于双语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师生的双语互动。比如,在上七年级地理第四章第一节《人口与人种》时,我选择《人口问题》和《不同的人种》作为双语课的内容。其中人口问题,学生比较熟悉,只要教师多提供些图片信息或人口数量过多、人口数量增长过快对环境、经济和社会产生影响的英文信息,就能轻而易举地建立英语语言平台,其中学生用英文讨论人口过多的影响,然后由小组长搜集意见,用英语向全班同学报道本组的意见。这样,给学生提供一个有意义地使用英语的机会,让英语真正变成一个交流的工具,学生在无意识中产生学习英语的动机。《不同的人种》中,我出示许多代表不同人种的图片,比如Tom,a black boy;Rose,a white girl;Yangliwei,a Chinese who first fly in the space in spaceship。学生描述Tom,Rose and Yangliwei的特征。当学生讲到杨利伟时,学生非常激动,因为当时正好是“神五”刚升空不久。他们热情昂扬地用英语讲述了杨利伟的事迹。学生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就认识了不同人种的特征。至于世界三大人种的分布,我以图为导,学生“看图说话”,既掌握了人种的地域分布,也提高了英语的听说能力。这样的教学内容选材,有利于构建英语语言环境。

2.构建双语环境,特别是建立英语语言环境

2.1用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组织教学

教师用英语组织教学,使学生逐渐习惯在地理课上听英语、说英语、用英语思维。初中学生,英语词汇量不多,所学英语语法知识还比较少,倾向于用简单的句子结构表达思想感情,教师用英语传授知识时,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尽量使用结构简单的句子,用词也尽量应用初中学生学过的词汇。为了更有效地提高英语能力,真正地做到深化英语在其他科目中的使用频率,我在撰写英文教案时,特别参考了学生的初中英语教材,了解学生学过哪些时态、哪些句型和哪些词汇,然后在教案中特地使用学生学过的时态等语法知识和学生较为熟悉的词汇,一方面,降低学生接受英语授课的难度,另一方面,又加强了学科知识的衔接和融合,最重要的是,通过不断地应用学生已有英语知识,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环境,实现了通过教学语言促进语言能力的生成。

2.2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建立英语语言环境

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有助于理解抽象事物,并使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也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这对双语课堂教学意义重大。因为教师是用英语来传授地理知识,学生接受知识也要从不同的英语思维去获得。英汉两种思维敏捷迅速地转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是重要的桥梁和凭借。在用英语传授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我充分运用了标注英文的图片、动画,使我的教学语言──英语言之有物,使语言形象化和直观化,帮助学生理解我的英文授课,消除学生由于不同的语言思维方式作为学习手段所带来的思维障碍。比如,我讲解大陆漂移过程时,运用了FLASH动画演示大陆漂移的整个过程,边演示边用英文讲解,学生不仅听懂了我的讲解,并且跃跃欲试,主动要用英语模仿老师复述大陆漂移的过程,学生表现欲被激发了。讲解西欧的地理位置时,我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地图“西欧在世界中的位置”,并把西欧周围的海陆用数字一一标出,由学生找出西欧周围的海陆1、2、3、4、5,学生观察地图,很快确定1是the Artic Ocean,2是Atlantic Ocean,3是Mediterranean Sea,4是Europe and Asia,5是Africa.通过西欧周围一个个海陆的动感浮现,引导学生读图,学生很快明确了西欧的位置,最后学生用英语描述西欧在世界中的位置,读图加听说,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如,讲解印度文化时,我给学生放映一段印度歌舞;讲到巴西──民族大熔炉时,我给学生放映一段热烈火爆的桑巴舞,还在欢快的拉丁音乐中展示巴西狂欢节精美的图片。音乐、舞蹈、动作、情景融为一体,给学生以强烈的视听冲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投身英语语言环境。

3.精心设计,开展学生活动

新教材的显著特点就是编排了大量的活动内容。活动,一方面是知识的承载形式,又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是建立英语语言环境不可缺少的条件,活动是学生从双语课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双语教师要精心设计,开展学生活动。比如,讲到《俄罗斯》时,其中课后有一活动题:要求学生找出俄罗斯的主要陆上邻国:芬兰、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朝鲜,并说出这些国家分别位于俄罗斯的什么方位。我把要找出的国家名(中英对照)写在卡片上,然后把全班同学分组4~5组,每组学生分别找出1~2个邻国,并用英语描述这个国家在俄罗斯的什么方位。最后,组与组之间进行竞赛,派出代表发言,看哪个组说的最好(标准是流利、没语法错误、用词正确、发音清晰等等),给各组加分。教师在学生表达时,一边引导学生用词,一边纠正学生的表达错误。这样的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激发了学生听说英语的欲望,提供机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展现自我,展示英语水平。

4.探究式学习与英语语境的融合

探究式学习就是通过教师精心设疑,学生参与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模式。在双语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丰富的材料,以多媒体方式为学生展示,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寻找答案,通过探究而获得知识。讲到人口问题时,我先给学生展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及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及人口数据,学生讨论概括世界人口增长趋势及增长的速度变化规律。接着教师提出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经济和社会有什么影响?如何解决人口问题?在学生探究人口问题之前,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有关人口问题的“触目惊心”的图片和人口数据,提供材料供学生分析,互相讨论,最后由各组代表发言,整个过程,学生用英语讨论问题,用英语发言,成为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则起着辅助的作用,来回巡堂,帮助学生克服英文表达出现的困难,纠正学生语句错误。

5.充分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细致、敏捷的观察力,并运用地图解决问题

地图包含了丰富的地理信息,是学生学好地理的重要工具。如在《大洲和大洋》一节“地球?水球?”这一问题的学习中,我先让学生自己通过地图,认识地图上海陆分布的不均,并计算海洋和陆地各自占总体的比例,以及为什么人们又称其为“水球”的原因,而不是先入为主地介绍。教学生用图识文、用图析文、用图记文。通过学生的看图、画图、拼图的有机结合,来发现和探究问题,丰富地理知识,培养地理能力,为终身服务。不仅如此,在双语教学中,地图还有特别意义:把地图上的信息,特别是地理事物的分布,用双语标示出来,能从视觉上加强学生地理名词的认识,通过教师在讲解中应用地理名词,学生的讨论反复运用,增加英语地理名词词汇量。讲到《大洲和大洋》时,我出示地图“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我把七大洲和四大洋用英语表示出来,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认识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学生一对照中文地图,立即知道了Asia,Europe,Africa,Oceania,North America,South America and Antarctica分别是哪个大洲以及Pacific Ocean,Atlantic,Indian Ocean and the Arctic Ocean的意义。我利用不同角度投影的世界地图,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识别七大洲和四大洋。这样,不仅学生认识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还在反复地运用中,掌握了这些地理专业名词。

二、方法可行吗?

初中地理双语教学,用英语教授地理,学生听的是英语,说的也是英语。这可能吗?学生听得懂吗?做得到吗?有几个学生能做到?这想必是缠绕在地理老师们心中的困惑。诚然,实施初中地理双语,目前存在较大的困难和阻碍。

首先,是师资条件,双语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能胜任学科教学,而且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但现实中,经常是胜任学科教学的老师,英语水平还没到达能够用英语授课的程度。或者英语水平较高的英语专业教师,他们却无法胜任其他学科教学。这是许多学校无法开展双语教学的关键。我认为,学校可以通过培训、进修、送老师出外深造等方法提高地理老师的英文水平,培养出合格的、优秀的、能胜任双语教学任务的教师。

其次,“学生听得懂吗”?这是实施双语教学存在的另一个困难。坦白地说,要学生能够完全接受英语的讲授,很不容易。因为学生的英语水平毕竟十分有限,要能接受双语教学,没有一定的英语基础是不行的。所以,我刚开始实验双语教学时,我选择了英语水平较高的实验班(优班)为教学对象,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处理,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地图,精心设计学生活动,开展探究式学习等方法,实践证明,学生完全能够接受,不但这样,他们竟然能接受“沉浸式”双语教学;对于普通班的学生,我则因材施教,视不同的接受水平而增加或减少中文讲解比例。

最后,双语教学与单语教学(即中文讲授)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应该也具有单语教学那样的评价标准和测评手段,来评价教学效果,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改革。但目前的双语教学仍然处于实验阶段,所以还没有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这些,都需要我们地理教师更加努力,多实践,提高、完善地理双语教学,盼望有志之士,与笔者一同奋斗,开辟东莞双语教学新天地,更加渴望教学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地理教学前辈,以您丰富的教学经验、独到的教学方法,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指导双语教学的开展,推动双语教学的发展。新的教学模式的成长完善,离不开经验的积累以及“巨人的肩膀”。我相信,只要大家共同奋斗,一定能打造“东莞特色教育名城”,走出具有“东莞特色的中国社会主义道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7 04:4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