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复制链接]
43#
 楼主| 发表于 2008-8-27 08:5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巧”教地理新教材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大堰乡中心学校 钟精华



随着《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出台,《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地理实验教科书》的面世,开辟了地理教育教学的新天地,为地理教师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为教师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怎样才能“正确理解新课标,适度把握新教材”,把每节地理课上出特色,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认为地理学科新教材的教学应在“巧”字上下功夫。

◇兴趣巧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地理教师要多渠道地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方法很多:丰富多采的地理游戏;简便易记的歌谣;学生易猜的地理谜语;各式各样的地理活动;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精彩的课堂教学等,都能使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语言巧说◇ 课堂语言是一门集科学性、趣味性、逻辑性为一体的艺术。地理教师的语言一是要规范,使用普通话,让同学们听得明白;二是要简洁,不能啰里啰嗦,让学生听得心烦;三是说话要幽默风趣,深受学生的喜欢;四是要多使用激励的语言,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手眼巧用◇ 地理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目光,把自己想表达的愿望、态度、思想、情感传递给学生,还可以用巧妙的手势,形象地反映一些地理现象的形成状况。

◇情感巧引◇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设置情感目标,并巧妙地进行引导,如在学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列举中国航天业的辉煌成就,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问题巧提◇ 课堂提问要具有启发性,每节地理课前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好能在课堂中真正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问题。课堂提问要具有针对性:提问要针对教学目标,不能远离目标提问;提问要面对全体学生,注意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把握难易程度,尽量做到因人提问。课堂提问要具有趣味性: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中学生头脑中,生动形象的东西仍占激起其大脑兴奋的主导地位,这种学习的心理特点决定在地理提问中必须具有趣味性。

◇教具巧制◇ “物”的准备不容忽视,地理教师要利用和自制教具,教具不能粗制滥造,而应精巧。像地理图表、投影片、光盘、课件以及实物模型等,都应根据不同的情况认真准备好,以便在课堂上应用,让学生直观感受。

◇程序巧设◇ 程序是一节课的关键所在,科学的程序安排,精巧的程序没计,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教“世界人口的增长”和“人口问题”时,可以设计“我积累,我来说”;“我阅读,我会说”;“我计算,我能说”;“我绘图,我要说”;“我设疑,我解说”;“我看看,我想说”;“我收集,我再说”的教学程序,从而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地图巧读◇ 读图教学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要让学生学会欣赏景观图、阅读连环图、牢记符号图、绘制实用图、看懂各类图,做到胸中有图,读图解意,学好学活。

◇难点巧破◇ 地理教学中的每一节内容,都有其难点,教师要能化解难点,巧破难点。如在学习“地球仪、经纬线”时,因为是难点,在上课前,让学生自制地球仪,结合自制的地球仪,讨论经纬线;又如在学习“地图”时,要达到会制作一张易懂的地图的目标,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观察学校,按自己的想法和常识绘制一张简单的学校地图等。

◇活动巧排◇ “活动”是地理新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强调学生自主参与,加大了活动的比例。教师对各类活动的安排要灵活,对游戏活动、填图填表活动、讨论学习活动、资料收集活动、参观采访活动、野外观测活动、动手实验活动、练写心得活动、各种探究活动、问题辩论活动、课堂演讲活动等要周密计划,科学组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08-8-27 09:0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中学地理启发教学的误区及对策



四川省渠县职业中专学校 赵必华



一、重视启发表象,而于学生的地理思维

一言堂,满堂灌,填压式的沉旧的教学方法,已远远落后于现代教学的需要,冗长繁琐的讲解,知识面面俱到,包办代替已被人们所拼弃,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的设问质疑,经学生的思维而获取知识,已为时尚。而执教者往往以为,只要多设问,学生积极答,就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这本无可厚非,但明知故问一些毫无启发意义的地理问题,学生不假思索脱颖而出教师想的答案者在有人在,一问一答,看似课堂活跃,课堂气氛调控得当,实则走入了启发教学的误区,陷入了启发教学的泥潭,扼杀了学生的地理思维,泯灭了学生的地理智能。

我国古代教育名著《论语》深刻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与“悱”,即学生对知识“心求迫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急需状态。而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是否积极,乃取决于他们是否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需要。由此可见,启发教学的深刻内涵,乃是重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为此,教师在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吃透教材,抓住知识的重难点,结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科学地设问:问题过于简单,学生未经思考,立刻找到答案,失去启发教学的意义,设问偏难,学生虽然经过研究,仍未知结果,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而教师的提问宜难易适度,把握好设问的度。常言说得好,树方能摘到香甜的苹果,下河方能学会游泳。只有通过努力地思考,方能找到答案。让学生在思考中去摸索、感知,从而让学生感悟亲身去获取知识的成功与快乐,这样学生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以浓厚的兴趣热爱地理学科。

二、重视启发结果,而轻于学生的思维过程

不少教师总是急于求成,认为问题一经提出,就要求学生稍加思考甚至不思考,便立竿见影,吹康见米,马上作答,否则大加指责,极不耐心,要的是思维结果,而不是思维过程。看重的是学生的正确结论,而不是分析问题的思路、处理问题的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古人尚言“学而不思则罔”。这种仅重视思维结果,而轻于学生思维过程只会导致学生干瘪、枯燥地、机械地记忆知识结论,读死书,死读书,跌进死记硬背的万干部深渊,表面上看学生掌握了知识,学会了,实则没有真正达到会学的境界。

人类间接知识博在精深,浩如烟海,茫茫无边,仅靠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或实乃杯水车薪,无济于事,与现代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相距甚远。人们常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人以金,不如人以点金术。因而教师在课堂上应对学生指点迷津,龙其对学生的思维过程要特别关注,加以引导。让学生深深知道,通过什么途径,何种手段得来结果,懂得得出正确结论的全过程。所以,教师要抓住研究性学习的契机,以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科学设问,最大限度了发挥学生学习和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思维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引导学生如何扫清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障碍,并指导学生沿着教师启迪思维的过路,;辅以适当点拔,深入浅出,逻辑递进式地分析问题,步探究结果,接进正确结论,使学生在思维中领悟学法,学会正确思维,感知探究,获得知识,从而达到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学的最高境界,学生自然会真正地会学了。

三、偏受优生,而荒于群体的启发

教育素质的整体性要求既要培养优生,也要注意差生的教育转化。不少教师厚此薄彼,一碗水不端平,特别偏受优生,冷漠差生,因优生的满意答而在加赞赏,淡化对差生的启发,只作启发教学的陪衬,两级分化愈来愈大,势必导致优生自觉胜人一筹,高高在上,惟我独尊,差生甚感无人问津,倍爱冷落,矮人一裁,自暴自弃,于是破坛子破摔,心灵受到严重创伤,对地理产生厌学之情。

教学群体始终存在着相对而言的优生和差生,研究表明,二者在智力上相距甚微,只是心理素质有差异罢了。教育家布鲁姆曾语重心长地告诫师生:只要提供适当的前提和现实条件,几乎所有人都能够学会一个在世界上所能学会的东西。常言说得好:天生一人,必有所用,。为此教师要树立生生可成才,从都有有为的全面人才观,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待每一个学生,在教学中,应有尽有启发全体,不应启发少数,既要承认个体差异,又要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与之相应的学习目标,基础性设问宜于差生,综合性提问针对于优生,让优生喝得足,吃得饱,注重启发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充分调动每一个人的思维活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最大潜力,积极思考,主动思维,捕获知识,这样才有利于整体协调发展和地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08-8-27 09:0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说地理展风采

──浅论初中地理课堂教学

湖北省宜昌市第十六中学 李志凤



俗话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学生的地理素养是他们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地理学科在初中作为一门边缘和综合学科,时刻渗透在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同时它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对一个人的生活品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好地理能使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更高。在当今的教育状况下,中学地理教师应本着学生的身心特点,设法提高地理课的趣味,多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在课堂上营造一个民主的说话氛围,让学生在说话中展示风采、乐学地理。

一、课题的提出

当今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是好动、爱说、喜欢展示自我、善于与人分享快乐。今天的社会信息量大、流通快,学生接触面广、知识面丰富。地理学科设计面广泛,有很多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世界地理奇观、地理之谜、野外探险、世界之最等,学生在生活中喜欢看这些相关的书籍或影视等资料,所以他们知识储备量大。在适当的时候,他们喜欢与别人来分享他们平时所获取的那些知识。地理课堂上教师给他们营造一个说话地理的氛围,他们就会毫无保留地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自己掌握的知识。

二、课题的含义

在新课程理念下,打破传统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题地位。教师先提出一个话题,让学生谈论他们对该话题的了解,学生通过课外知识的展示说话地理,让他们在展示自我或与大家分享知识中愉快学习,也可促进他们课外更加自觉地学习了解更多的知识。教师则在学生说话地理中给予适当引导,见机插话补充知识,并恰如其分地给予鼓励和纠错,并抓住时机强调重点、解说难点、深化知识。课堂上师生在一种民主和谐的谈话氛围中渡过,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三、课程的实施

该种教学方法比较适合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后的继续学习,该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区域地理的学习,如世界地理的大洲、地区、国家的教学和中国地理的区域、省级行政区的教学。下面以七年级国家地理的教学《埃及》为例谈一谈该种方法的实施。

课前教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埃及的资料,《埃及》课堂上教师先由古代国王为自己修建陵墓引出金字塔之国──埃及,教师亲切的谈话内容引起了学生对埃及的兴趣,并创设了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读图活动中了解了埃及的主要地理事物及分布后,就进入了本节课“说地理展风采”的高潮。

教师:请你来谈谈对埃及的了解!

学生1:我知道埃及有世界上最大的金字塔叫胡夫金字塔……

学生2:我知道埃及有狮身人面像……

学生3:我知道埃及有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

学生4:我知道埃及境内多沙漠……

学生5:我知道埃及是一个地跨亚洲和非洲的国家

学生6:我知道苏伊士运河为埃及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学生7:我知道埃及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学生8:我知道象形文字是埃及人发明创造的

学生9:我知道有关埃及金字塔的一些秘密,据说……

学生10:我知道埃及人大多是阿拉伯人

学生11:我知道埃及首都开罗……

学生12:我知道埃及沙漠下面多石油

……

整个学习过程中气氛热烈,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尽情地展示自己的风采。发言的同学因为展现了自己广搏的知识而感到无比地自豪,倾听的同学因为了解了大量的知识而心满意足,有的的同学还对发言的同学说的内容进行了补充,也有的同学对别人的发言内容进行了反驳或纠正。

教师则认真地听取并欣赏一个个学生的发言,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夸奖、鼓励或纠错,并借机对有的知识进行了补充扩展,并见机设问引导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探究。教学内容没有固定的顺序,在学生谈到重点内容时,教师恰如其分地进行强调、归纳、引向深入。

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时而举手发言、时而沉着倾听,时而反驳、时而凝思,时而报以微笑、时而严肃认真,展示风采的同学则时而高谈阔论、时而手舞足蹈。教师则通过语言表情对课堂进行恰当的控制。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教师在愉快中成长。师生在朋友般的氛围中和乐融融,学生学到了知识,教师完成了任务。这就是“说地理展风采”的地理课堂。

四、应注意的问题

这种“说地理展风采”的地理课堂虽然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但是由于课堂较开放,所以对地理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必须知识渊博,能够涵盖学生涉及的知识面,才能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正确地判断并回答学生的疑问,才能顺畅地与学生交谈;其次,教师在课堂上精力必须保持高度地集中,才能在本身没有固定的授课内容程序的情况下临时起到串连知识点、调控课堂秩序;第三,教师必须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才能使课堂上学生的说话活动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第四,教师课前必须精心备课,才能充分考虑到课堂上所产生的一切情况。总之,这种课堂对地理老师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教师平时除了在基本功上下功夫外,还得注重发展多方面的特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
 楼主| 发表于 2008-8-28 16:1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探索



河北望都县第二中学 王明华



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类正在重新审视自己以往走过的历程,总结过去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而高速发展经济所带来的严重教训,努力探索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环境教育就是普及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环境道德以及利用、改造、美化和优化环境能力的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怎样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进行环境科学知识的教育呢?我认为可以通过深入挖掘地理教材内容、优化地理课堂教学过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渗透、促进、强化环境教育,从而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

一、深入挖掘地理教材内容,渗透环境教育

现行的中学地理教材把人类生活的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作为核心内容,以培养学生关注和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教师要吃透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境问题现象,如大气污染加剧、酸雨范围扩大、淡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沙漠扩展、森林资源破坏、野生动植物种锐减、臭氧层耗损和全球变暖等危害,致使全球环境迅速恶化,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时捕捉契机,选择好教学与环境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完成环境教育的渗透。

二、优化地理课堂教学过程,发挥学生主体性,促进环境教育

教师要优化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环境观。

1.明确人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是围绕人类的空间及可能影响人类的各种因素的总体。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舞台。但随着社会发展,人类对环境的需求和改造越加明显,同时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如滥伐森林引起大量的水土流失等。

2.利用漫画,联系实际进行环境教育

漫画大胆夸张,寓意深刻,画面诙谐幽默,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图像。利用这些特性联系实际进行环境教育,可认识到人类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如在学习巴西热带雨林的危机时,可充分利用“热带雨林地区原始的迁移农业”漫画,让学生分析这种农业方式对热带雨林的影响。联系由于开发不当和保护不利,热带雨林面积正以惊人的速度减少,以致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旱灾、土地荒漠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现状。让学生谈谈对保护热带雨林的看法。使学生认识到21世纪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帮助学生树立人、环境、经济、社会相互统一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充分利用插图,进行环境教育

插图的主题鲜明,内容精练,重点突出,可以激发学生对环境的认识。如热带雨林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分析课本插图“热带雨林的作用”中的每一个方面,并总结出热带雨林的资源蕴藏和环境效应。

4.通过时事和历史事件进行环境教育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从自然界提取的资源越来越多,排放的废弃物也与日俱增,资源消耗过大,生态破坏加剧,已使地球不堪重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在地理课堂上通过时事和历史事件问题,适时地渗透在地理教学中,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的影响,认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如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京津地区每年春季爆发的沙尘、澳大利亚的野兔之灾等时事,这些事件最终以公害的形式或各类环境问题给公众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危害。又如在我国发生的非典疫情,它与生态环境的变化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再如我县对九龙河的综合制理。通过对这些事件的了解研究,让学生学会用地理学知识分析、评价这些事件的形成机制、演变过程与对策。从而使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给人类带来的沉痛教训,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激发学生强烈的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的环保欲望。

5.通过环保纪念日提高学生环保意识

通过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还可以结合环保纪念日,如结合每年的3月12日植树节、4月22日地球日、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9月16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10月6日世界粮食日等,对学生进行环保专题讲座,以树立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自觉投身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去,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6.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途径

环境问题是人地关系发展的一种表现,是人对环境负面影响增强的效果。结合实例提出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指导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途径。利用在电视中常看到的“留取方寸土地,交与子孙耕”等公益广告教育学生,并让学生认识到在环境保护中应起到积极作用,为环保添一点力,增一分光。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强化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本身是一种感知性的教育活动,强调学生、教师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地理教师要重视“在环境中学习”,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参观采访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环境中真正感受到环境以及环境问题与他们自身是息息相关的,从而在感知中得到了理性的提高;除此之外还可组织环境兴趣小组,进行气象观测、水污染采样化验及环境质量检测等活动,另外还可以结合环保纪念日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纪念活动,如向群众宣传环保知识、举办环保文艺晚会、展览环保绘画作品以及开展环保知识竞赛,开展环境专题讲座等。通过一系列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环境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环境知识,陶冶环境道德情操,提高环境保护技能和环境宣传能力,养成“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良好环境行为习惯。

中学地理既是传授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的基础学科,也是传播和更新科学文化的主要载体,环境教育的重点是青少年学生,学生是将来社会的主人,是国家的希望,他们的环境行为决定着一个时代的生存和发展,为了祖国的前途,人类的未来,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环境教育,显得十分重要。作为一个地理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和地理课堂这个主阵地,帮助广大青少年学生形成敏锐的环保意识,科学的环境知识,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念,负责的社会态度,有效的环境保护能力,并通过课堂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的活动中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2008-8-28 16:1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浅谈语文诗词与初中地理教学的巧整合



河北省唐山市第三十八中学 姚华先



【内容摘要】根据课改的要求,新版教材的教学中,应“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淡化学科界限,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的联系,增进各学科之间的知识和方法上的联系”;“重视发展学生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基于此,我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为依托,大力加强诗词与地理教学的整合,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充分培养了学生课标中要求的各种能力。

【关键词】地理教学  诗词  地理知识  整合

地理学科,一个文理性质兼备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基于学科这一特点,我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大胆尝试与语文诗词的巧妙结合,以达知识间的有机整合。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横生的乐趣中,深入理解并挖掘教材意境,探究创新,以求达到满意的课改实效。

一、诗词巧用,贴切生动,教学生花

例如,《黄河的治理》“地上河”部分的教学中,我设计过这样的问题:“请大家识图,试用一句诗词来描述黄河‘地上河’的情景。”问题一提出,学生们真是:七嘴八舌不停口,妙语如珠说黄河。在众多的描述中,大家最推崇的是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本来这句诗,是形容黄河发源地之高,在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上。今天用于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描述,既形象生动,又言简意赅。把黄河下游高出地面7米甚至10米的感觉,表达的淋漓尽致,加上黄河“地上河”图片的帮助,学生们想象力的发挥,便对黄河“地上河”的意境,有了更清晰、深刻的认识。再者,这句熟悉诗词的运用,不仅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十足,而且学生对黄河下游形成的“地上河”的理解,成为易事。更值一提的是:语文诗词与地理教学的结合形式,成为学生们津津乐道、久久不忘之事。

另外,在《天气及其影响》部分的学习中,我曾经布置过这样的作业:“请同学们课下收集、整理有关描写天气现象的诗词,课上以小组为单位加以展示。”待到课上,学生们兴致极高地拿出了收集到的诗词资料,踊跃而自豪地展示,同样收到了满意的教学实效。例如,描写雨的诗词:“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描写风的诗词:“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二月春风似剪刀”、“吹面不寒杨柳风”……描写雪的诗词:“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天气“阴晴”的诗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描写“霜”的诗词,“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描写“晴”的诗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样,使学生们在极高的学习兴趣中,很快掌握了自然界存在的各种天气现象,又把语文学科与地理学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既达到了知识间的整合,又促进了二学科的共同提高;同时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巧妙地把学生的学习范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将课堂延伸到网上、图书馆、阅览室,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更培养了学生资料收集、分析整理的综合能力和自主合作、主体参与的精神。

二、地理知识解诗意,活学妙用,兴趣无穷

教学中,有时巧借一句趣语,授课会增加几分诙谐;妙用一句诗词,课堂更变得形象生动、趣味无穷。用地理知识巧解语文诗词的意义,不仅使学生对地理学习热情极高,课堂会更加深化;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文学素养。

例如,《地球运动》部分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基础知识之后,我实施了这样的活动:展示毛泽东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以及探究问题“请同学们分析诗词中包含的地理意义?”经过同学们小组内激烈的讨论,很快得到答案:“坐地日行”包含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八万里”包含了地球的最大周长──赤道约为4万千米的地理意义;诗词说明了地球自转一周所行的路程。“巡天”包含着地球在天空中的自转和公转;“一千河”说明天空中的无数星河。

再如,同学们也利用地理课上学到的“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的气温直减率知识,充分理解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以及“一山有四季”诗词中,包含的因海拔高低的变化,引起了气候、植被景观的垂直变化的地理意义。

通过以上的地理教学活动,同学们利用已学的地理知识,巧解出诗词中包含的地理意义,使地理知识正向迁移。学生们既获得了一份地理知识之外的意外收获,又增强了学习地理知识的极大兴趣。

三、诗词引用,探究趣味更浓

例如,《长江的开发》“水能宝库”部分的处理:学生们通过小组内读图、分析讨论、合作理解、找出长江“水能宝库”主要位于上游河段。此时,我不失时机地追问:“为什么长江上游河段水能资源如此丰富呢?”学生们结合识图,经过小组内小段时间的讨论,得到答案:“长江上游河段水能资源丰富,是因为处于一、二级阶梯与二、三级阶梯两两阶梯的交界处,所以河流的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资源丰富。”进而,我继续启发到:“三峡处水能资源巨大,大诗人李白也曾有诗为证,想想是哪首诗呢?”话音刚落,学生们热情洋溢的尽情齐声朗诵:“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时我也被同学们高涨的地理热情深深感染,便补充:“一声猿叫未停,小船已过千万重山。虽是夸张,但也道出三峡处水流的湍急,水能的巨大。所以毛泽东早在1956年,就有要在三峡处建立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规划,有《水调歌头·游泳》诗词为证。哪位同学知道,诗词中的哪些句子,体现了要在三峡处建立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呢?”这时,一位男生举手站起大声朗诵道:“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本节内容进行到这里,同学们那种对所学知识的陶醉与满足,不言而喻;对三峡处巨大水能的自豪与合理开发,也叹服无比。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教学实效、思想教育双丰收。

还如,中国地势特点的分析中,学生们利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颜色的变化,层层深入的讨论、探究,推出中国的地势特点是:“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随即我展示了以下诗词:“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滚滚长江东逝水”、“大江东去浪淘尽”、“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请同学们说出诗词中包含的地理意义?学生们迅速抢答:“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流,注入太平洋,是因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缘故。”我继续追问:“我国这样的地势特点,会对气候产生什么影响呢?”学生们开动脑筋,小组内快速讨论,提取信息,继而派代表抢答:“我国的地势,使同一纬度地区,大致气温东高西低,降水东多西少。”这样,通过环环紧扣、层层推进的教学环节,充分印证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也使同学们加深了我国地势特征与我国河流流向、气候特征之间关系的理解,同时使学生们充分体会了探究的乐趣和意义,也培养了他们分析、解决的问题能力,归纳、合作、探究、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更使学生们逐渐形成创造性探究事物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态度。

语文诗词与地理知识巧妙结合的例子还很多,如:利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古诗词,来理解碧草青青、羊肥牛壮的草原景观;借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来想象塔里木盆地内沙漠漫漫的景色,利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词,来体会我国东部深受夏季风的影响,从而造成我国季风区、非季风区内景象的不同等等;不一一列举。经过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使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倍感有趣,教学效果颇佳,而且学生积累的诗词宝库自然得到了挖掘,语文技能也会大大提高,从而达到地理知识与语文知识的有机整合。学生们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诗词的陶冶下学习,既学到了地理知识,又培养了地理、语文的双重能力,更养成了学生们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资料收集等学习习惯。

所以,我把教学点滴,总结出来,告之大家;请你一试,以体会其中之奥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2008-8-28 16:1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地理教学语言的认知和运用策略



四川省渠县职业中专学校 赵必华



[摘要]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方面要运用现代教育手段,让学生获取更多更好的素材,提高其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但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很大程度上是以老师的教学语言作为中间环节,它是师生在课堂上互动的纽带,作为教学基本功的重要一环──教学语言的合理运用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为此,地理老师要加强教学语言的训练。

[关键词]教学语言  正确性  教育性  艺术性  启发性  直观性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道、业、惑必须凭借教学语言,并以之为载体,方能有效地给学生进行传、授、解。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明确记载:“善教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其志。”这充分说明教学语言在课堂上的独特功能。清代一些有作为的学者认为,教师是以舌为本,以舌耕为业。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语重心长地告诫:“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保证。”事实证明,教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运用教学语言的水平和技巧,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听课情绪,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在当前强调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充分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是摆在每个地理教师面前的一个新问题。笔者以为,提高地理教学语言的艺术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如何才能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和修养呢?

一、教学语言的正确性

众所周知,语言并非知识,而知识必须借助语言才能成功表达,语言和知识的有机结合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标志。地理知识自身的科学属性,决定了地理教学语言必须正确。地理教学语言的正确性,是指教师在地理课堂上叙述地理名词术语、描述地理现象、讲解地理规律、讲述地理事物以及地理释疑等环节上,语言表达要准确,要注意汉字的准确发音,不能错读或误读汉字,比如说不能把“兖州”“海参崴”中的“兖”字和“崴”字读错。在课堂上要用普通话教学,切忌把地方方言或土语随意搬进课堂,这样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失去课堂的严肃性。语言表达必须符合现代语法规范和要求,切忌在教学语言中混杂“之、乎、者、也”等字眼,出现文白夹杂这种不伦不类的语言,使学生晦涩难懂。语言要精炼,不拖泥带水,教师在课前对教学语言的取舍、详略程度要仔细揣度,反复推敲,惜话如金,多而不失一词,少而不余一言,既不冗长、又不过分概略,恰如其分地表达所要讲授的地理内容。要适时适度地选用地理专业名词及专业语言,以此体现地理学科本身的性质和特点,这样就能给学生传地理真理,授地理真知,解地理真谛。

二、教学语言的教育性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特有的思想性和教育性,主张什么,反对什么,宣扬什么,批判什么,通过对它的学习和深入了解,让受教育者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思想境界和认识水平,是学科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充分体现学科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常言说,要把德育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道理即在于此。教师要面向学生,立足地理专业,植根于教材,深刻钻研教材的图文系统和阅读材料,充分挖掘教材的显性教育因素和隐性教育因素,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多层次多角度并不失时机地把思想教育因素融于教学语言中,让学生在老师的语言表达过程不知不觉地受到地理思想教育,建立地理道德情感。如讲到祖国疆域辽阔、跨经纬度广时,可用如下语言描述:当祖国的塞北还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隆冬之际时,祖国的南疆已是花木扶疏,阳光明媚,大片的蔗林,黄澄澄的香蕉……引人喜爱,到处充满了勃勃生机;当夏季北京时间是六点钟时,帕米尔高原上还是星斗满天、明月高挂的深夜。此时此刻,一幅壮丽辽阔的画面立即浮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会以祖国疆域的广阔感到自豪和骄傲,为祖国的疆土的广大感到无比的荣耀,以作为一位中国公民而无比荣光。其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伟大祖国的大好河山的道德情感油然而生。

三、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生动的语言往往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有的人说起话来娓娓动听,令人驻足谛听。比如说我们在广场上听别人说相声,为什么有时哄堂大笑,有时却鸦雀无声?其魅力所在是相声语言的作用。各行都有行话,关键在于说者如何把要表达给听众的材料,通过精心组织、用有艺术性的语言传递给听众,从而打动听者。有人认为,地理难教、难学,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不高,趣味不浓,索然无味,笔者以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地理学科的本身,也不在于学习者,而在于我们老师如何挖掘和处理教材,众所周知,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如果我们把授课内容的教学语言进行润色,进行重新加工,用艺术性的语言表达出来,其效果可谓另当别论。当然这里说的语言的艺术性是指富有专业性、趣味性、文学性的古典诗词的恰当运用,即常说的语言的文学性。因为文学性的语言优美生动、朗朗上口、形象生动、贴切自然、意境深长。而我国古今诗词、谚语等本身含有丰富的地理知识,如果地理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地运用这些富含地理知识的诗词和谚语,不但学生爱听,而且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课堂增彩添色,学生学习兴趣大增,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得以大大提高。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而且让地理知识在学生的大脑中形象地被理解和记忆。同时很多的诗词和谚语本身就是一幅活生生的地理景观画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画中有知识,知识融于画中”的思维品质,使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有趣、生动、形象、鲜明,从而让学生热爱地理学科。如在讲庐山时,可引用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庐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庐山含鄱口”插图,学生从诗中自然领悟得到庐山之美:一、险峰峡谷,悬崖怪石,二、在银泉飞瀑,激石穿山,三、云雾飘渺,瞬息万变,确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称。又如在讲我国西北从东到西的自然景观时,可借用“风吹草低见牛羊”“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川碎石大如斗,风沙茫茫大如天”的诗句加以描绘,老师略加讲解,学生很快明白:它反映的是水平自然带的规律,由于从东到西的水分递减,形成了“草原—草原荒漠—荒漠”的自然带景观,一幅活生生的自然景观出现在学生眼前,有临其境,闻其声,睹其人之感。

四、教学语言的启发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的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里强调老师再不是课堂的中心主义,课堂的主宰者,而是课堂学生的引领人,是要启迪学生的思维,课堂上师生互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乐于探究问题,独立获取新的知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而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是否积极,乃取决于他们是否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需要,因此,要有目的地将所授地理知识内容进行置疑,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地理语言设计上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由此及彼,循序渐进的认知策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他们多动脑筋,运用启发性谈话,使学生思维活动始终处于亢奋状态,达到学生的地理思维随教师的语言起伏而变化的目的。比如在讲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一章第一节“我国农业发展”时,可如此设问:我国农业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让学生观看旧社会广大劳动人民避荒要饭的图片或从网上下载电影《苦菜花》,让学生观看人们挖野菜度日的片段),多年来,我国粮食产量有什么变化?(老师展示中国稻谷、小麦产量的变化图),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农民进城经商,市场繁荣,农民增了收,购买了套房,融入了都市生活,农民购买电脑,上网查找商机信息……这些变化又说明了什么?(展示图片或引导学生观看录像),以小组单位,学生每人先独立观察思考,在小组内共同探究老师的提问,达成共识,最后各组选一名代表阐述观点。最后综合各组结论,形成如下共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达到或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7%的人口,中国的农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正向小康水平迈进,部分农民已达到了富裕水平。学生在看、思、议、说、听的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轻轻松松地在老师的主导作用之下,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学到了地理知识,何乐不为呢?

五、教学语言的直观性

地理学科研究领域大,涉及面广,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能触及众多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诸如上至太空宇宙,下至海底岩层,这些都无法让学生逐一地直接感知,可能欠缺很多的感性认识,无法形成真实的感性材料,这无疑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障碍,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和有趣的地理教学语言,辅以恰当的身体语言,将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逼真地描绘出来,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体验,能引导学生较好地形象思维,变枯燥无味的知识为索然有味,经久不忘。具体而言,教学语言的直观性是指语言要鲜明、生动、成趣,好比一幅美妙的画面跃入学生的眼帘,让学生有亲临其境,耳闻其声,目见其人之感。一方面可借用古今文人骚客的名句,如我们在讲“钱塘江畔”──浙江省的钱塘江涌潮时,可引用唐·刘禹锡的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或毛泽东的《观潮》“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从海上水天相连接处一条白练滚滚而来,急速推进,潮水猛涨,巨浪滔天,掀起一堵高耸水墙的气势磅礴”的场面跃然纸上。另一方面,教师善于利用直观的语言创设活灵活现的地理景观,如讲到南横断山区的“山高谷深、山河相见”的地形特征时,可假设“上山到云里,下山到谷底,对山二人看得见,一个往返若干天”,如此这样描绘,一幅美妙绝伦的人景交融的地理景观立刻映入学生的眼帘,显然无须多费口舌、繁琐讲解,其地形特征自然就掌握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2008-8-28 16:1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初中地理教学与环境道德教育



山东省高青县实验中学 王梅



内容摘要:

人类的历史奏响了21世纪的乐章,“和平”与“绿色”成为新世纪的主旋律。环境和发展更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给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蓝天”是我们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地球上60多亿人的命运,因此,环境保护已成为新世纪的主题,好的环境需要靠全世界的每一个人都来关心、爱护。人们环境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左右着人们的行动,青少年时期所受的教育对于一个人环境道德观念的形成至关重要。目前,中学生环境道德现状不容乐观,充分发挥初中地理教学德育主阵地作用,积极对中学生进行环境道德教育,帮助中学生树立环境道德意识,通过中学生喜闻乐见的环保活动,努力营造环保道德教育的氛围,培养学生的环保道德观念,增强中学生积极参与环保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已成为地理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主要探讨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道德教育的目的、意义、内容、方式以及对实施环境道德教育的评价体系的思考。加强环境道德教育非常重要。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影响、辐射、带动社区公民自觉遵守环保公德,争做环保卫士,让环保之花开遍校园,让地球母亲青春永驻。

关键词:

地理教学环境  道德教育

1.初中地理教学应担负起环境道德教育的重任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自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特别是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大大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但另一方面,人类共同面临着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而且这些问题还在不断扩大和加深。因此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走过的历程,从而认识到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地球上60多亿人的命运,因此,环境保护已成为新世纪的主题,好的环境需要靠全世界的每一个人都来关心、爱护。人们环境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左右着人们的行动,青少年时期所受的教育对于一个人环境道德观念的形成至关重要。目前,中学生环境道德现状不容乐观,初中地理教材蕴涵着大量的环境道德教育内容,充分发挥初中地理教学德育主阵地作用,在中学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环境道德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广大地理教师应积极承担起环境道德教育的重任。

1.1树立环境道德意识,求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环境问题和道德问题是21世纪国际国内面临的两大难题。近年来,环境问题已经超越了国家的界限,成为世界性的热点问题之一,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可见,加强环境道德教育,无疑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性措施。

1.1.1何谓环境道德

环境道德是指维护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所必需的规范、行为准则及其对人类自身、后代切身利益的责任心和义务感。

环境道德的构成要素,从心理角度分析,包括:环境道德认知、环境道德情感、环境道德意志、环境道德行为。从环境保护实践的角度分析,主要有三个内容:1.保护环境,不污染环境;2.保护自然生态、不破坏生态:3.节约资源,不滥用、浪费资源。保护环境是公民最起码的道德要求,环境道德建设更是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

1.1.2环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越来越感觉到人类所居住的地球更小了,地球村的概念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人类比过去更容易认识自己实际上只能是以一个“类”而存在的,认识人类的共同利益,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保护地球,必将作为人类共同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而日益为更广泛的人群所接受。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人均占有资源又远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下,保护环境的任务尤其艰巨。文化程度、科学普及程度和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使环保意识的树立需要加倍努力才能达到。为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子孙后代的利益,也为了对人类的贡献,我们理应使环境道德建设在新世纪有更多的成就。

环境道德,即可持续发展的伦理道德,它的目标是维护人类的环境与协调发展。环境道德的提出是对传统道德内涵的发展,它把传统道德观念用来表示人际关系的准则扩大到处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范围。环境道德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环境道德不仅仅是对人们行为的约束,还应成为人们的自觉需要,所以重视环境道德教育是当代学校教育的必然选择。

环境道德教育是旨在帮助学生形成有利于维护和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意识、情感态度和行为规范的教育。环境道德教育是环境教育的组成部分,又是德育与环境教育内涵交叉的重合部分,环境道德教育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伦理道德教育,这是现代教育不可忽视的重大内容。中学环境教育的价值取向重在社会责任感、道德责任心,表现在每个公民对环境的态度。进一步明确到环境道德教育,既丰富了中学德育的内容,又更直接、更集中地体现了环境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中学抓环境道德教育,实在是抓住了各项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当今社会,提信息时代也好,提知识经济也好,无论社会怎样向前发展,人类越走向文明进步,环境道德教育多方面的价值将越发显示。环境道德是当代中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环境道德教育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生态伦理和行为规范。

1.1.3环境道德教育应从小抓起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人类需要一种新的发展理念,亦即“可持续发展”,而一种发展模式的建立和保持,必然伴随着某种环境伦理道德的形成和演进。建立一种全新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伦理关系尤其重要。“人类生活方式与环境伦理观”指出: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人类活动有两大类──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提到环境问题,我们一般想到的是浓浓的黑烟、污染的河流、板结的农田、大片的荒漠等由生产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但由不良的生活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人们尚缺乏相应的知识。对此问题的探讨,使环境保护问题更成了每个人身体力行,可以“从我做起”的事。

我们能够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紧迫,更多的是一种“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善待环境,善待自己”的使命。

环境意识是现代人类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既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又能促进学校全面教育质量的提高。

环境教育应当是全民教育,并要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贯穿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贯穿于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尤其要特别注意从青少年抓起。

环境教育应当是全球教育,当今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整个地球生态环境问题的组成部分。

总之,环境意识不会自发产生,需要经过培养和教育。环境意识是人们文化素质的组成部分,是人们自然观、环境价值观、道德观、人口观、法制观、资源观的体现。所以,环境道德教育应从小抓起。

1.2中学生环境道德现状不容乐观,环境道德教育迫在眉睫

环境道德是中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环境道德,即可持续发展的伦理道德,它的目标是维护人类的环境与协调发展。环境道德的提出是对传统道德内涵的发展,它把传统道德观念用来表示人际关系的准则扩大到处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范围。环境道德是关系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环境道德不仅仅是对人们行为的约束,还应成为人们的自觉需要,所以环境道德是当代中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

重视环境道德教育是当代学校教育的必然选择。中学生环境道德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对环保重要性缺乏认识或认识不到位,环境保护道德意识淡薄,日常生活中存在许多诸如乱扔垃圾、浪费水电、践踏草坪等现象,环境道德教育迫在眉睫。

环境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改变学生的环境道德行为。环境道德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关联的特殊领域,必定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学生对待环境态度和行为的变化是环境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

1.3学校是进行系统环境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地理教学应承担起环境道德教育的重任

学校是实施环境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地理教学应承担起环境道德教育的重任。环境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可结合如下问题:A.环境问题是世界热点问题;B.环境问题的危害;C.人类对自身发展的反思;D.可持续发展战略;F.讨论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G.国情与国策;H.观察、调查身边的环境质量;I.环境道德的基本要求;J.环境道德行为规范;K.怎样培养自我约束的意志品质等。

结合地理教学设计环境道德主题教育活动,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措施。活动的主题要覆盖环境道德教育的所有对象,利用集体目标的激励、组织全体师生实践,在参与中养成良好的环境道德习惯。例如上海市闵行中学的做法是:每一个主题活动都设计一个口号,如“让道德的阳光照遍我们生活的空间”。主要活动有建立培养环境道德的规章制度,培训学生干部,让学生走上讲台,举办环境道德讲座;在舆论宣传的基础上,学校抓垃圾分类、控制吸烟、司职到位三个突破口,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1.4环境道德教育的体系和现状

教育是指教导规戒,以理服人、以法服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环境保护事业素有以教育起家之说。可见教育在环境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因为,第一,环境意识优劣和环境质量的好坏,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高低,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质量。拥有蓝天、碧水、青山、绿地、呼吸新空气、饮用清洁的水,是每个人的权利和愿望,人们的环境意识和环境权利,要靠教育获得和提高。第二,环保事业是全社会的事业,不但涉及政府若干行政部门,同时也涉及公民和其他组织。

学生并不是不懂环境知识,主要的问题是知识与行为脱节,不按照懂得的道理去做。目前在中学虽然已经重视了环境科学知识教育,但是环境道德教育相当薄弱。原因在于把环境教育理解为普及环保知识,用一般的思想品德教育替代环境道德教育。环境科学知识教育与环境道德教育,两者关系虽然密切,但不能替代。普及环境教育首要的问题应该是环境道德方面的教育。

人们应树立的环境价值观与态度,包括环境审美感、主动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尊重与热爱生命的品质。在环境教育中,要使学生充分认识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价值,发展学生正确的环境道德准则。

2.发挥地理教学德育主阵地的作用,勇挑环保道德教育的重任

2.1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道德教育

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道德教育是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2.1.1挖掘地理教材中蕴涵的环境道德教育素材,教学中渗透环境道德教育

中学地理教材中蕴涵着大量的环境道德教育内容,例如:我国生态环境基础原本就脆弱,庞大的人口对生态环境又造成了重大的、持久的压力,加上以牺牲环境求发展的传统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冲击和破坏,因此,我国生态安全问题已在国土、水、生命健康和生物等四个方面突出表现出来。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加剧,土壤质量变差,非农业建设用地大幅度增加,使耕地资源在不断减少。湖泊退化是水环境恶化的重要表现,我国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并严重短缺等。诸如以上内容教材中均有体现,因此挖掘地理教材中蕴涵的环境道德教育素材,教学中渗透环境道德教育,加强青少年生态环境道德教育非常重要。 

2.1.2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环境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环境道德素养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建立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的新文明,除了经济和法律手段,还需依靠道德的约束。生态环境道德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中,青少年历来发挥着生力军的作用,他们道德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整个民族素质状况,也必将影响国家社会发展。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对南斯拉夫实行狂轰滥炸,造成南斯拉夫乃至巴尔干的空前的生态灾难。英美联军对伊拉克发动的战争,更是给伊拉克人民带来了人道主义灾难,大量新式武器的使用更是破坏了两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给当地人民及周边国家带来环境灾难,霸权主义仍将是地球生态环境危机的最危险因素。

《人类环境宣言》郑重申明:人类有权享有良好的环境,也有责任为子孙后代保护和改善环境;各国有责任确保不损害其他国家的环境;环境政策应当增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潜力。

我国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明文规定:“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中国,保护环境第一次成为公民社会公德的一项重要内容。 

青少年是道德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抓住这一关键时期,一代代培养,必然会使生态环境道德在全社会形成。 

什么是生态环境道德?团中央概括为12个字:热爱自然,保护生态,改善环境;青少年生态环境道德具体行为是什么?团中央提出16个字:珍爱生灵,节约资源,抵制污染,植绿护绿。 

如今“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的生态环境道德理念已渐入人心。据一家权威机构调查,仅北京市海淀区就有30%的居民了解保护母亲河行动,13%的居民为保护母亲河行动捐过款。 

《我国环境与发展的十大对策》明确指出:环境意识是衡量社会进步和民族文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明确建议:环境教育重新定向,将适合可持续发展的道德准则的培养置于环境教育的核心地位。在培养学生环境道德准则过程中,须以极大的热忱,激发学生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以其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在其喜闻乐见和别开生面的主题活动教育中受感染、受熏陶、受教育,并升华为关心和保护环境,净化和美化环境,提高环境质量和环境道德水准,执行环境道德行为规范。

2.2积极组织环保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环境道德意识的形成

环境道德的培养是一切环境保护和改善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积极组织环保实践活动,会促进学生环境道德意识的形成。实践活动是让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掌握观察、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基本技能。因此在教育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引导学生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用所学知识尝试解决具体的环境问题。

根据我国环境与发展的实际,中学环境教育的内容应包括环境与发展的基本概念、环境污染与防治、生态环境恶化与改善、人口问题、环境法规、环境价值与德育、乡土环境教育等。

多年以来,笔者一直注重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并多次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设环境教育选修课和知识讲座,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环境教育课外活动,在深入挖掘教材中有关内容的同时,还及时补充新的资料和乡土材料,充实教育内容,如地理教学中,结合有关教学内容,介绍环境污染的危害和防治措施,介绍森林、草原、水、矿产资源的现状及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介绍人口问题及其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和计划生育的意义,结合相关知识学习渗透生态环境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等教育,提高生态环境意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举办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讲座、知识竞赛、图片展览,是课堂教学的补充。结合“环境日”、“地球日”、“爱鸟周”等活动,举办相应的“污染与健康”、“生态环境问题及改善对策”、“人口与计划生育”等知识讲座、图片展览、黑板报、墙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

我校多次组织了“保护母亲河 共建美好家园”青年志愿者活动。青年志愿者在宣誓中表示要把“保护母亲河 共建美好家园”的口号落到实处,从自身做起,从身边一点一滴做起。在行动中发现不足,在实践中提高认识,以自己的行动宣传教育身边的人,做生态环境道德建设中积极的实践者,如到黄河河畔去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并对那里的公共环境卫生进行了清理打扫。在校园内宿舍楼周围的草坪、路面进行了清理打扫,在校园内向同学们散发印有环境保护的宣传单,让同学能认识到目前环境的危机,从而使同学从理性上认识自己的责任、自己的道德观,到校园外家属院中进行卫生清理,拣拾白色垃圾。青年志愿者在实践活动中受到教育。因为学校环保教育成绩显著,被评为淄博市绿色环保学校。

3.环境道德教育的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

新世纪的道德建设,不仅要明确重点内容,还需要探索适应新时期新情况的科学方法,才能收到成效。道德建设离不开道德教育,这是普及社会已有的道德成果和使它代代相传的必要手段。但是道德教育要不成为单纯的说教,必须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要从社会成员的社会实践出发,帮助人们了解、感知、理解自己的社会存在,为人们创设道德实践的机会,注重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感和养成道德习惯。环境道德教育的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多种多样,关键要看新的道德是否内化为人本身的良心,成为人自身的需求。

3.1学校环境道德教育初见成效

集体育人的环境,是激励学生、鼓舞学生在环境道德风尚熏陶下健康成长的重要阵地;形成环境觉悟和道德感悟,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净化学生的心灵角度、把保护环境的意识升华为自觉参与维护自然的、社会的环境美的意识和行动,是我们追求的一个思想教育的目标。主题教育中,发挥班集体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从爱美爱绿、净化和美化校园到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积极和主动地参与社会的、自然的各类活动,更是生动的有益的陶冶学生心情,使之情操高尚、思想豁达、心胸开阔的育人途径。通过召开主题班会、演讲会等方式,广泛宣传形成高潮,并编撰学生论环境道德的文集,造成强大舆论,增强了师生对保护环境、遵守规范的自觉性。我们尤其突出环境主题.在校园显目的地方标出近年来联合国环境主题词,如“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水、生命的主要源泉”、“为了地球上的生命”等等,让学生在浓郁的氛围中自觉促进自身环境道德素质的提高。

学校在管理上也考虑如何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我们采用音乐铃声,悠扬的音乐使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状态,有利于听课,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

全体学生还初步实行垃圾袋装化和垃圾分类的试点。全校上下通过实践,师生行为规范明显上了新台阶,在校容校貌、防止污染等方面有了明显的变化。如今的高青县实验中学绿树成荫,绿化面积高达百分之八十,成为一座花园式的现代化绿色环保学校。

3.2建立完善学生环境道德水平评价体系

建立完善学生环境道德水平评价体系非常重要。学校对学生环境道德教育要做到五到位,即:认识到位、制度到位、执法检查力度到位、宣传到位、监督指导到位。尤其要重视环境道德教育是否内化为学生的行动及自身需要。通过校园环境和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环保意识、是非观念等来评价学校环保教育的成效。学校应该成立主管领导负责下的环保道德教育机构,定时邀请环保部门进行指导,联系实际及时开展环保教育活动,有监督、有量化、有评比,真正调动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让环保之花开遍校园,并辐射至家庭乃至社会,使环保道德观植根于人们的心底。

3.3环境道德教育任重道远

环境道德的培养是一切环境保护和改善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环境道德教育任重道远。我们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例如,介绍当今世界和我国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农药化肥污染的现状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人类健康的危害,防治环境污染的措施,以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介绍当今世界和我国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水资源等的现状以及森林毁坏、草原退化、物种绝灭、耕地锐减、淡水紧缺等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威胁,介绍自然保护的措施,我国三北防护林、沿海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农田防护林等生态工程建设的现状和效益,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现状和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和生态观;介绍当今世界和我国人口发展的情况,人口剧增带来的问题,我国人均资源量与世界的比较,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的措施,使学生了解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提高学生对我国人口问题严重性和实行计划生育必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生育观和资源的人均观念;介绍我国生态环境方面法规的主要内容,如《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等,增强学生生态环境法制的观念,参与法规的实施。

此外,充分发挥初中地理教学的作用,联系实际开展乡土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热爱家乡和保护家乡生态环境的思想也需重视。

结合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挖掘教材环保素材内涵,积极开展环保道德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环境道德教育任重道远,新时代的广大地理教师应承担起这份历史的重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9-29 05:5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