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复制链接]
29#
 楼主| 发表于 2008-8-27 08:5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教材的使用



贵阳二十六中学 邱兵贵



近期,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听评公开课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我收获颇多。尤其是专家精彩的点评,特别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如何应用教材”的认识,使我感受颇深。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如何应用教材,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个不简单的问题。反思过去的教学,我们很多年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虽然使用教材,但是,由于教师忽视对教材的仔细深入研究,使得其在教学活动中顾此失彼的现象是很突出的。比如,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一味机械地使用教材,照本宣科,生动的课堂变成枯燥的阅读。部分教师彻底抛弃教材,课堂上高谈阔论,漫无目的,课堂可能活了,但是教学的科学性、严谨性受到质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如何应用教材,这无疑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严肃对待的问题。

进一步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如何应用教材,目的是为了更加深入具体地了解教材、认识教材。

在教学开展过程中,因为没有深入开展对教材的研究,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应出现的现象。

一方面表现为教学内容的不严密,不科学。由于没有认真地熟悉教材,教学过程中出现科学性错误的现象时有发生。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与教师对教学的不重视,对工作的不认真有密切联系。“传道授业解惑”是老师的主要责任,一个对教材不去认真熟悉,不去认真钻研,不去认真探究的教师怎么可以去维护教学的严密性、科学性呢?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应用好教材,首先,必须充分认识教材、了解教材、研究教材。这不仅是对教材的尊重,也是对整个教学的尊重。充分认识教材、了解教材、研究教材,并不是“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更多的应该是深挖教材内容,根据教材内容,全面地了解、分析、熟悉、掌握教材。

进一步强调教材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目的是为了更加深入具体地应用教材、理解教材。

在教学开展过程中,我们只有认真地了解,认识了教材以后、明确了学习目标、知识结构以后,我们才可以在这个层面上应用教材,继而进一步理解教材。如果说,教材的了解、认识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基础,那么应用教材,理解教材就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轮轴。从而推动整个教学活动稳定、协调地运行。应用教材,理解教材,就是要在充分了解、认识了教材的基础上,全盘把握教材。通过教师个人的进一步创新、设计,使得整个教学活动游刃有余。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应用教材呢?我个人觉得,首先,应该认真阅读课本,深挖课本内容,从而进一步把握好教材结构,做到“胸有成竹”。

其次,课前,我们还应该充分熟悉《教师教学用书》等学科工具,熟悉教学要求,熟悉教材的结构分析,熟悉教材内容要点,体会教学建议等内容。我们很多年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教师教学用书》等学科工具书的使用。有的老师,甚至一个学期下来,《教师教学用书》等学科工具书基本没有阅读、研究过。这样,就很容易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各种学科性错误,不能很好地把握好教学内容。课前充分熟悉《教师教学用书》等学科工具,我们可以知道每节课程中的关注点,从中对比、选择、应用最好的教学方法,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课前充分熟悉《教师教学用书》等学科工具十分有必要。

为了在教学中更好地应用教材,我们还应该在熟悉教材内容基础上,创设“新”的内容。这些“新”内容不仅有课外知识的补充,也包括课堂教学中“兴奋点”的应用。“兴奋点”应用得合理恰当,是一节课程“加分”的重要因素。而这一切是否成功,关键还是取决于教师是否对教材熟悉。

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如何应用教材,看似简单,其实却隐含很多的学问。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如何应用教材,确实值得我们仔细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08-8-27 08:5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环境教育

──新时期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山东省滕州市鲍沟镇第二中学 刘中奎



    当前我国环境的状况:目前我国的沙漠及沙漠化土地面积约为160.7万平方千米,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6.7%。当前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正以每年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已超过全国可耕地面积的总和;而且还有加速扩大的趋势。1993年5月,我国西北地区发生特大沙尘暴,致使85人死亡,31人失踪;据报载,我国每年有10万人农药中毒,其中死亡者逾万人。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多由土地过耕、草原过牧、森林乱砍乱伐等急功近利的掠夺式经营造成的。至于工业污染,问题就更多。据中国预防医学中心卫生研究所2000年~2003年对12000多个乡镇企业的调查,大多数乡镇工业无防尘、防毒设备和措施,致使铅苯、矽尘、煤矽尘、噪音等有害因素在空气中的浓度或强度,均超过国家卫生标准数倍、几百倍、上千倍不等。就水资源而论,目前我国有150多个城市缺水,七大水系中近一半河段严重污染;就森林资源而论,如不制止乱砍乱伐,一些林区将无木材可采。这些事例说明目前我国的环境状况面临许多严峻问题。

    总之,环境的恶化已危及国计民生,如不改变,必将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加强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是不言自明的。加强环境教育,提高社会公众的环境意识,使人的行为与环境相和谐,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环境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又是主渠道之一,而中学地理教材中的环境专章及其渗透教育是一重要环节,在教育和培养新世纪环保主人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拟从以下三方面略述浅见:

    一、地理教师首先要提高环境意识,明确教育任务

    环境教育在环境优化中起着重要的、关键的作用,地球环境状况直接关系到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通过环境教育解决环境问题、最主要的就是增强国民素质、国民的主人公精神,责任感和热情,改变人们对环境的态度和观念,培养他们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提高人们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的综合能力,使他们有能力并积极地去参与对环境问题的有效决策,评估并解决他们所关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中学地理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国情和国策教育;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懂得要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教科书按教学大纲要求,以地理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作为线索,确定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认识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通过利用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发展生产。在利用合理时,就能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利用不当时,则出现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环境污染等危及人类生存的问题。从学生的年龄特征看,中学生正处于增长知识、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在青少年时代接受过的环保教育和参加过的环保活动,对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现在的中学生是21世纪的主人,是未来祖国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素质如何,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作为一名中学地理教师,必须首先要努力学习,提高环境意识,以其较高的业务素质,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环境教育的使命,为保护人类的唯一家园──地球环境尽职尽责。

    二、利用课堂教育,渗透环保意识,发挥教师在环境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作为环境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在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环境教育过程中是必要的保障。根据我国目前环境教育的实际情况,依据教材,立足课堂,以现有的课本内容为基础,尽量挖掘与环境教育相关的内容,自觉地、有效地渗透环境教育,是充分发挥教师在环境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的一个显著标志。

    1.地理课堂中的环境教育

中学地理教材中,环境教育内容非常丰富。以人教版义务教育教材来说:初一地理第五章世界的自然资源,第六章中世界的人口问题;初二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人口,第四章中的各种自然灾害;第五章中的长江、黄河,特别是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和黄河的治理;第六章中国的各种自然资源等都是环境教育专章(节),教师如能很好地把握、灵活运用这些内容,对学生实施互动式、渗透式、启发式的教育,进而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的热情,规范他们的环境行为,那么环境教育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教学实践来看,我在进行环境教育时采取了实例分析的方法,从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具体环境问题入手,引起学生兴趣,引发学生讨论,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讨论中获得了环境知识。例如在土地资源一节的教学中,关于土地资源受到的严重破坏,教师除了采用课本中的数据说明外,可以让学生亲自计算一下耕地减少的速度,然后用课本中的两幅漫画联系有关课文,请学生说明耕地减少的原因。教师紧接着结合实际提问:你家乡附近的耕地是增多了还是减少了,为什么?通过讨论,学生大部分回答是由于建房、修路而减少了耕地。此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爱护耕地,少占农田,保护土地资源的教育。在讲授“森林资源”一节时:沉痛地教育学生,由于滥伐森林,滥垦荒地,黄河、长江沿岸水土流失严重。如今黄河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黄河每年带走的氮、磷、钾肥约4000万吨。难怪外国地理专家惊讶地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而长江呢,目前已是紧跟黄河之后黄水滚滚,水无清日了。

    2.以专题教学的形式开展环境教育

    这种教学形式是组织一些专题报告、讲座及问答、讨论等。由学校或主管部门邀请环保机构、地方政府、环境专家、学者来校作报告。这些报告和讲座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内容,分专题、有计划地进行,每次重点解决一个侧面的问题。比如,请环境监测中心的专家讲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请城镇设计师讲城市改建及环境规划;请地方政府官员讲当地经济发展规划及自然资源的综合运用和公民的责任及环境法等等。总之,需要设计出一些与当地生态状况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主题。为取得最佳效果,讲座之后可让学生提问题或安排专题讨论会。必要时可组织环保知识竞答等活动,以巩固专题教学的效果。

    3.增强地理环境教育的开放性

    随着社会生产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和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中会出现不少新的问题,也会有新的成就和经验,应及时地有选择地补充到教学中,这就需要开放性教学。所谓开放性教学就是指环境教育中利用一些开发性教学材料,即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收集、阅读文字资料,实地调查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自己得出恰当的结论。如学习“灾害性的天气”一节时,可让学生收集近期几次台风的报道资料,根据课本的原理自己分析台风这种灾害性天气的形成,知道这些由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如1998年7、8月份长江全流域的特大洪水的发生及近期北京等北方城市甚至波及上海的沙尘暴天气,使大量农田被毁、房屋倒塌,这些都是环境破坏造成环境问题的典型例子。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环境知识,培养了环境意识,还增强了参与意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三、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在环境教育中的主体意识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将有效地补充和巩固课堂环境教育的内容和成果。其突出的实践性与参与性,更容易发挥学生在环境教育中的主体意识。

    在环境教育工作中,应通过宣传、学习,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外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对保护环境重要意义的认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为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结合家庭社区,强化学生的环保教育。学校是主渠道,每个家庭、各个社区或部门单位也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只有各方面协同努力,学校的环保教育成果才能巩固,即实现环保意识真正、持久地深入学生的心理。

    社会实践活动,可通过组织学生认领“校园一片绿地”,开展“我当一名绿色小卫士”,“校前一条街”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学校社区的环境宣传教育等,纠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也可以由学校地理教师组织成立学生宣传环保活动队,开辟环保宣传园地,定期展出同学们的环保宣传漫画,漫画内容生动有趣、寓意深刻。让学生及时把每天的天气和本市大气质量状况向师生预报、通报;利用元旦等节日,活动队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书,内容主要有:以电话祝福替代买贺年卡的方式,以减卡救树,杜绝使用一次性方便筷。鼓励学生从身边做起,带动家庭和社会减少生活污染,节约和有效利用资源等。结合每年的3月12日“植树节”、4月22日“地球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开展《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主题队会,大家通过收集各种资料,扮演各种角色,深刻地揭示了保护我们地球家园的重要性。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深入社区捡拾白色垃圾,走上街头向行人散发传单,宣传环境保护的意义。

    实践证明,在地理课堂内外的环境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环境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和主体意识,是学校实施环境教育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其教育学生带动家庭、影响社会的意义是极其重大而深远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8-8-27 08:5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如何上活地理课



岳阳县第八中学 周海燕



选准载体

新课程要求学习对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努力创设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作为学习载体的地理课程。由于地理学的综合性特点,地理课程内容十分丰富。地理要素、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原则上不单独学习,而是联系所选区域学习。这给教师教学带来很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如大洲的教学往往只选择一个大洲,对其他大洲突出的地理问题,需要“举一隅而以三隅反”。地区和国家,以及中国地理中不同尺度区域的学习都突出不同区域的地理问题进行教学,并能够迁移到其他区域。乡土地理是学生身边的地理知识,最有利于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无论是学习地理要素,还是地理原理,以及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都可以联系学生亲切的乡土地理进行教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准载体,化枯燥为趣味,学生自然爱学地理。

多探究,勤实践

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公民要求具有很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新课程要求我们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进行大胆改革创新。地理课程标准中建议的活动有58个之多。课本中设计的活动就更多了。这些活动不再是仅起练习巩固作用的作业,而是活动课文,承载着课程相应的内容标准。教师利用这些活动,还有自己创设的活动,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究实践,其过程也许艰难、不完美,但毕竞是学生自己得来的东西,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这种课堂生成的丰富多彩性是传统的“师授生受”式课堂所无法比拟的。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遥感技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地球概念的建立,为地理课程注入了活力。地理课程是最能够发挥计算机多媒体优势的课程之一。例如学习大洲和大洋,打开Earth Explorer软件,利用其中的手形工具可随意拨转“地球”,然后用扩大或缩小工具既可俯瞰地球全貌,又可细察“地球村”的每一个角落。而利用Google Earth软件教学,则可带领学生瞬间到达地球的任何位置。这是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许多教师的实践体会证明,多媒体计算机可极大地提高学生对地理探究的兴趣和热情,有效地提高地理学习的效果。

转变教学评价方式

传统的地理学习评价注重学习结果,往往以一次期末考试或毕业考试作为评价的唯一结果。新课程要求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不仅看考试结果,而且看重学习过程和探索性活动的水平,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我们要努力构建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开放式激励性评价机制。正确的评价机制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08-8-27 08:5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地理概念教法例举



四川省渠县职业中专学校 赵必华



每上一节地理新课时,摆在学生面前的首要问题是尽快熟悉新的地理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作好铺垫,扫清障碍。如何才能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这些陌生的名词术语的内涵和外延呢?这里涉及到一个地理概念教法技巧,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借喻法

所谓借喻法,也就是用打比方的方法,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地理术语,其实质是概念中所反映的对象与学生的感知具有某种相似性的其它事物来做比喻,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概念。比如在讲有关地震的知识时,倘若照本宣科地抬出其定义让学生记忆,很容易混淆,始终不能有效地掌握,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如果教师采用借喻法进行教学,可以大大缩短教学时间,时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其具体过程是:

1.让学生勾画出教材中关于震源、震中、震级、烈度的定性描述。

2.借用石子扔进河里进行比喻:如把一石子扔进河里激起波浪这一过程比作地震,因此,石子为震源,摔石子的力量为震级,石子的落脚点为震中,所溅浪花和引起的波纹为烈度。

3.归纳总结:一次地震的震级是一定的,即释放的能量是一定的,离震中距越近,烈度越大,反之,则小。所以,一次地震的震级只有一个,而裂度随震中距不同而不同。

二、分解法

某些地理概念内涵丰富,包含多方面的属性,此类名词宜用分解法,把其属性分解成若干方面,再结合实例进行讲解。比如在讲自然资源的概念时,可如此开场:

1.自然资源,在教材是如此描述“指人类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

2.分解其属性:从定义上看出。有两种属性:一是其自然属性,即是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物质与能量;二是其经济属性:即是在当前的经济条件下可以从自然界中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

3.实例讲解:如煤、石油、天然气、铁矿、铜矿等物质符合资源的两种属性,所以均为自然资源,同样水能也符合资源的属性,因而也是自然资源。

三、诗词法

我国的古今诗词本身包含大量的地理知识,而且生动形象直观,在课堂上吟诵起来朗朗上口,如果教师平时稍稍留心搜集这方面的材料,适当地运用于课堂上,学生爱听爱学,课堂的上的气氛会立即活跃起来,而且让学生经久不忘。特别是在地理课堂的新课导入时,引经据典,教学效果则另当别论。比如我们在讲山地垂直自然带的概念时,如若生搬硬套地将其定义让学生死记硬背,或略加讲解,相信其教学效果十分欠佳。倘若我们借用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中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显然教师无须多费口舌,“水热组合状况随海拔高度变化而变化,植被呈相应垂直变化”的地理规律会跃入学生的眼帘,山地垂直自然带的概念学生便深深地理解了。

四、歌诀法

比如我们在讲地球上的二十四个节气时,如果一个个地板书出来,让学生笔记在笔记本上,学生有如背起石板听戏,既难听,又吃力,教师费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学生反而不愿听,也不愿意记,教与学双边脱节,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如果我们运用二十四节气歌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教师讲得轻松,学生听得舒畅,加上教师适当讲授,学生便能愉快地记住了二十四个节气,并且能够知道每个节气在阳历的每个月的大致时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08-8-27 08:5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创设恰当情景,诱导学生积极思维



桑植县沙塔坪乡中学 钟善红



实践证明,在地理教学中运用“诱思探究”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激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的有力措施。而“诱思探究”教学最关键最典型的方法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创设发人深思的情景。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原意是不到苦思不解之时,不去开导;不到想说又说不出口时,不去启发。用现在的话应是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选择最佳时机,诱导学生启动全部思维。那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创设“愤、悱”的地理情景,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呢?

一、巧设疑问,以疑诱思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现行地理教材有一定的通俗性和可读性,对概念和原理既有理论性阐述,又有图表说明或案例分析,乍看起来,无疑可寻。这就要求教师去做“无疑者,须教有疑”的工作──巧设疑问,去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如《地理》七年级下册有熟悉的亚、欧洲的河流,亚洲众多的大河一般发源于中部山地和高原。我提出:“一般”在此有何意义,不一般又怎样呢?学生能举出实例吗?这样,通过设疑,诱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二、添味加料,以趣诱思

获知犹如进食,味美则食欲大增。学习也是这样。教学中有些知识如果强制学生去记,则学过就忘。教师若能添味加料,赋予内容以某种趣味情境,则枯燥的地理知识就会变得韵味醇厚。如讲到西亚的石油丰富,形成以波斯湾为中心的石油带,引发海湾战争,原因是损害了美国在波斯湾开采石油的利益,因为美国大部分石油来自海湾。这样的“添味加料”,学生学得主动,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深刻。

三、奇中揽胜,以奇诱思

“奇”能以强大的刺激力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大脑神经细胞的强烈兴奋。有奇必有思,故教师要善于用奇,以奇引疑,以奇促思。

如教学“大陆漂移”时,我是这样导入的:煤是地质时代植物变成的,但人们在寸草不生、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大陆却发现了厚达千米的巨大煤层;在非洲和印度,甚至靠近赤道处的热带地区,却发现了古冰川的痕迹。这是为什么?在学生因奇“愤、悱”时,我告诉他们:我们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将得到解释。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巧用借喻,以喻诱思

从具体到抽象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教师在教学中也必须遵循。地理学科中抽象内容很多,教师要善于从具体形象的事物入手,说明抽象的理论,巧用借喻法,从而使深奥的道理变浅显、变有趣。

如“地球运动”的教学,单用示意图讲解,学生不易建立空间概念,表情疑惑。这时可借喻:用甲、乙两个同学,甲在原地不动,乙进行自转,同时绕甲转动。这样,学生在积极参与观察、体验的情境中得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含义和原理。

五、以旧引新,以联诱思

新知识的获得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帮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接受新知识,获得新技能,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好方法。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联想规律,在讲未知时进行引导,推动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如在讲解风向时,风是空气由高压中心吹向低压中心,但是与同学们原来的想法不一致,而是发生了偏向,这与同学们学的物理学中的惯性有关。风向是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加之叫学生上黑板画风向(东北信风,东南信风)。学生会跃跃欲试,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了。

六、情真意切,以情诱思

教师上课要情真意切,才能激励和感召学生。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该喜则喜,该怒则努,该忧则忧,去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促进他们思维的升华。

如在讲主要地质灾害──“地震”时,我用低沉的、如泣如诉的语调说: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一场空前的惨绝人寰的地震在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无辜的唐山人民正沉浸在甜蜜的睡梦之中,毫无察觉地陷入了这场灾难。仅仅几十秒钟,地震释放的能量使24万多人罹难,16.4万人终生伤残,直接经济损失达100亿元人民币。这样的语境使同学们迫切地想知道为什么会发生地震?怎样才能预报地震,并把地震带来的灾害降低到最小限度。

七、诱导争论,以辩诱思

人的大脑只有在遇到问题时才能产生求知的动机,闪出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善于提出一些矛盾性的问题,诱导学生展开辩论,以辩促思,以辩明理。如,在讲述“大气保温效应”前向学生提出: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总量最多的地区,是否这个地方的气温就很高呢?让学生展开辩论。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学生不深入理解有关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逆辐射的概念和特点是不行的,不善于分析问题也是不行的。因此,有效的辩论过程,也就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08-8-27 08:5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巧记中国政区图



湖北省宜昌市第十六中学 李志凤



中国的行政区划涉及34个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位置和行政中心,八年级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记住它们,由于名称太多,文字复杂,记忆难度大,所以教师应该布置一些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学习,在快乐中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能力,在动眼、动口、动脑、动手的过程中巧记中国的行政区划图。

一、重视读图活动

教师充分利用书本上的中国政区地图,让学生读图活动。如按照东北、西北、西南、东南的方位查看地图上的省级行政区,按照黄河、长江、珠江河流流域查看地图上的省级行政区,按照北回归线、30°N、40°N、100°E、110°E的经纬线查看地图上的省级行政区、按照沿海、沿疆查看地图上的省级行政区。每一项读图活动都比一比谁找得又快又准,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对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及位置有了初步的印象。

二、利用口诀记忆

教师将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编成口诀,学生通过口诀巧记省区。如中国省区三十四,首都北京盼台湾,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云贵福吉安,四西二宁青陕甘,内重台海北上天,港澳特别行政区,一国两制已实现。教师先对照口诀和中国政区图向学生讲清口诀的含义,然后让学生齐读一遍,自由读一遍,再对照地图读一遍,最后看着地图背一遍。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对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及位置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三、省区轮廓联想记忆

学生在熟悉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基础上,根据各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形状联想记忆。教师应先列举几例让学生体会,如在中国这只雄鸡腹部,湖南像女像头、湖北像警帽、广东像该女士的上半身,又如黑龙江像展翅高飞的天鹅、云南像一只美丽的孔雀、内蒙古像一只翱翔于天空中的雄鹰,又如广东像大象头、山东像张开拇指的拳头、河南像射向西部的箭头,学生慢慢感受一阵后,再发挥自己的想象记住其它的省级行政区,只要学生展开想象、放开思维,无论想象成什么都行,关键是记住省区。通过这重想象活动,学生对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单位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四、学生拼图游戏

教师提前布置学生每人准备一幅中国政区拼图板,学生自制中国政区拼图板,或买的塑料、泡沫的中国政区拼图板均可。课堂上教师把学生分成4人小组,组内进行拼图比赛,每组4人同时开始拼图,比一比谁拼得又快又准,并反复拼练尽力达到个人的最佳水平,还要求学生对照时钟看看自己所用的最短时间是多少。最后教师发出口号向一分钟挑战,并统计每个小组的冠军及其所用的时间,及时给予鼓励。通过这种活动,学生兴趣大增,对中国的行政区划图掌握得更加牢固了。

五、教师拼图活动

教师自制与挂图一般大的中国省级行政区拼图板,上课时黑板上挂着中国政区图,教师将拼图板拼到图中适当位置,在教师拼图的同时要求学生辨认教师每次出示的拼图板,学生一个个地报出教师手中的省级行政单位的全称、简称和行政中心,并说出它的位置。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教师在学生的指点下完成了拼图活动。通过这项活动,教师检查了学生对中国政区的掌握情况,学生再一次巩固了中国的行政区划知识。

六、进行猜谜游戏

在学生熟悉我国的省级行政单位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进行省级行政区和省会城市的猜谜活动。如猜省级行政区:银河渡口──天津、船出长江口──上海、双喜临门──重庆、刚建成的村庄──新疆、黄河解冻──江苏、春水碧如蓝──青海、江淮河海──四川、宝树丛丛──吉林、东南北无西──西藏、凤凰台上凤凰游──云南。猜省会城市:急来抱佛脚──拉萨、两个胖子──合肥、四季花开──长春、千里戈壁──长沙、夸夸其谈──海口、久雨初晴──贵阳、圆规画蛋──太原、大力士──武汉、萤火虫亮晶晶──昆明、欧洲无战争──西安或西宁。通过猜谜活动,学生对中国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行政中心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七、收看天气预报

学生已经有了收看天气预报的经历,在中国的行政区划学完后,教师再次布置学生收看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每晚7点35分的天气预报,并要求学生边听播音员播报城市名称时边想它所属省级行政区的全称和简称,直到记住中国的行政区划为止。通过这项活动,学生进一步巩固了中国的行政区划图。

通过以上学生对中国政区图的看、说、想、做的活动,中国政区的学习变繁为简、变难为易,学生对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及位置、行政中心就能熟练掌握了,中国政区图就这样在学生动眼、动口、动脑、动手的一系列活动过程中被巧记住了。不仅如此,学生在活动中还培养了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08-8-27 08:5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提供学生活动平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谈实践中开展地理专题活动课的体会

辽宁省抚顺市玉成中学 赵恩红



《地理课程标准》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而恰当的地理专题活动,不但可以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空间,活跃学生思维;而且也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落脚点之一。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增设了“地理专题活动课”;同时,新教材(人教版)在结构中也加大了活动的力度,形成了最具特色的“活动课文”,也充分体现了有效的地理活动在改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再有,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已经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而八年级中国地理与七年级世界地理相比,内容精练,课时相对宽松,这就为增设地理专题活动课提供了课时保障。所以,教学中,在每章教学内容结束之后,我增设了不同形式的活动课。而且在实践中很有效果:每节课都有新惊喜,每个班都有新发现,每个同学都让我看到我不曾看到的另一面。

通过实践,我对所上的不同形式的活动课有了点滴体会,现总结如下。

1.专题类:这类活动课主要是指设计有研讨价值的问题,采用辩论、表演、讨论等形式,激发、引导学生参与探讨,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根据八年级(下)区域地理中《中国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我设计了一节活动课,课前我先提出探究目标及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分成南方组和北方组。各组在课下完成阅读教材、收集资料、制作计算机展示作品等工作;上课时,组内分配角色,各方轮流发言,用讲解、表演、展示资料、辩论等方法,试图说服对方。同学们争先恐后,展示资料丰富翔实,有相关的音乐、图片、特色服装等,并通过搜集的资料加工整理到PowerPoint中制成幻灯片,并经过美化,使画面美观,清晰,并配有效果,上课时边向全班同学展示边讲解,让我也刮目相看。课堂气氛热烈,展示资料之后的争论精彩纷呈,学生甚至下课仍旧意犹未尽,走廊里“南方好?北方好?”的争论引得邻班同学好奇地问我:“老师,他们班的活动课精彩,还是我们班的精彩?”

2.演讲类:这类活动课主要根据学生好动、思维活跃、创新等诸多心理特征,围绕某一个主题,鼓励学生收集资料,动脑筋准备演讲内容,在课堂上演讲。例如,举办“宝岛──台湾在我心中”的专题演讲会;举办“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整治措施”的专题演讲会;课前,师生共同确定活动环节及制定规则,组成评委团,确定主持人、计分员等,同时教师也对演讲同学及演讲稿加强指导,经过精心的准备,效果很好。课上演讲同学引经据典,气势十足,评委一丝不苟。通过这类活动,学生自己收集资料、熟记相关内容,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与他人交流,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借助学习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表达自己,自我教育,终身发展。这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也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过程。学生普遍反映:“这种地理课新鲜并且极具挑战,不但要具备地理知识,还要学好语文等许多其他学科,具备相关能力,我们非常喜欢。”

3.竞赛闯关类:这类活动课主要是设计竞赛主题,让学生展开竞赛活动。在形式上可借鉴《开心辞典》、《幸运52》等电视节目的作法,采用抢答、竞猜、擂台赛等方式。通过活动,让学生运用并复习巩固课堂上学习过的知识,开阔知识领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例如,设计“秦岭淮河一条线,南吃大米北吃面”的知识竞赛活动,课前我明确目的,加强指导,对题目难易度和准确性进行把关,对主持人进行培训,对活动环节做必要调整;上课时,我早早来到教室,同学们还在忙着布置教室,大屏幕上是“莽莽的秦岭”的背景图片,大标题《挑战无处不在》道出的本节地理竞赛闯关专题活动课的主题。教室前面也空出了较大的空间,各小组的成员也在紧张的做最后的准备。主持人、计分员、计算机操作人员各就各位,一节由学生自己制作课件、自己设计环节、自己选题并主持的活动课就这样拉开了序幕。学生围绕“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差异为专题,设计成各类题目,如有问必答──选择题、眼疾手快──抢答题、火眼金睛──判断题、心有灵犀──表演竞猜题、影音世界──视频资料题等,学生分成几组,通过必答、抢答方式轮番闯关。学生全体参与,都为本组的胜出贡献全力。有的同学直后悔某个问题本组的疏忽,也为某个问题自己组完美的表现欢呼不已。最后通过角逐,选出优胜组,颁发奖品。二年六班的奖品别出心裁,优胜组可以获得有最喜欢的老师亲笔赠言的笔记本。学生反应踊跃,热情高涨。课前各班之间剑拔弩张,纷纷刺探“军情”,相互借鉴好的环节,好的经验,俨然成了一次激烈的竞标。

在开展活动课应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在组织活动课时,不但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应对学生整个的学习过程因势利导,充分发挥教师的帮助、引导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和思维习惯,不能单纯追求热闹、流于形式。

②教师在活动中不能只着眼于部分学生的参与,而忽略了全员性。在活动中尽可能创设人人都能参与的机会。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尤其要注意调动性格内向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这对改变这些学生的学习态度乃至对他的一生发展都至关重要。

③教师在活动中要运用激励性的评价,尊重、赞赏学生。赏识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要用经常的鼓励和赞美来激发学生的热情。从而形成师生相互交流、共享教学民主的活动课堂。

④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促进学生心理发展是活动的基本目的。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内容。可以说,让学生形成科学素养、正确的情感和观念,比某些知识的掌握更重要,更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总之,活动课要注重实效性,注重联系实际安排活动内容与新授课科学的互补。我校的地理专题活动课成了学生最喜欢的形式之一,也成了教师落实“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突破口。同学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普遍提高了,学习兴趣空前高涨,同学交流、合作、探究的气氛更浓了。但因为个人的局限性,实践中也存在一些不足,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希望通过这种尝试,积累经验,能创设更多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平台,更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7 04:4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