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复制链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7-27 07:2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原创:怎样丰富学生的阅历



秦丽华



在教学中,常有被学生问住的尴尬。有的学生问:老师,什么是铁?石油有什么用?天然气是怎么形成的?天然气是和沼气一样的吗?钨有什么用?锰是什么?什么是石油化学工业?六大板块的边界是怎么划定的?等等,让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为自己的无知,深感惶恐不安,即便找来资料解释,也觉不够。连自己都未见过的东西,说的再多再好,也终归是纸上谈兵。虽说是教、学相长,而这样的问题,毕竟不是课堂能完全解决得了的,有道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能让我带着学生亲自去考察一下,该有多好!



在《天气与气候》一节里,讲了气温和降水的测量,天气预报是怎么产生的。当地气象站就位于学校前面不远处,学生提议要去参观,哪怕是给他们一小会儿的时间也行。因无先例,这个合理要求竟被我给拒绝了!事后,我对此事耿耿于怀。我后悔,当时自己没有勇气去争取,以满足学生探索的欲望,这本是近在咫尺、举手可得的事啊!



就是这件事,让我深刻地反思自己。我觉得,是我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扑灭了学生要探索真实事物的欲望,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了他们学习的动力,而把他们禁锢于书本当中,让他们感到学习是那么的枯燥无聊,长时间坐在教室里学习,更是一种苦差事。



一个星期天,我带着儿子去郊外,记得多次坐车路过城区自来水厂,那里景色幽美,早就想进去看看了。我骑着自行车来到水厂大门外,只见门口立着块“闲人免进”的牌子,我们犹豫了一会儿,还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进去了。幸好守门人很和善地同意了。里面树木葱郁,景色宜人,叫人留恋忘返。因为是星期天,厂里工作人员休息,到底没看成自来水是怎么供应的。让人感慨的是:这么好的地方,外人竟然不知!多可惜。如果工厂开放,让周围的人来参观、访问,不是可以让人们了解它吗?了解自己喝的自来水是怎样供应的吗?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学校曾组织我们到通化葡萄酒厂参观。离厂老远,就闻到了酒厂那浓浓的酒味。我们参观了地下贮藏室,那里并排摆放着一个个圆滚滚的大木桶,里面装满了酒。我们还参观了生产车间,负责人介绍说:这是厂里最近从国外进口的自动化生产线。当时我暗想,为什么不是中国制造的呢?厂长还向我们介绍了葡萄酒发展的历史,取得的辉煌成绩,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领悟出了书中讲的机器排挤人的道理。如今,事隔十几年,我仍然记忆犹新,对通化葡萄酒也情有独钟。



由此我想到,我们现在的企事业单位,无一例外不是大门紧闭,挂着“闲人免进”的类似牌子,阻挡住了人们的脚步。即使它就位于你身边,局外人也知之甚少。久而久之,周围的人对它也是视而不见,漠不关心,彼此孤立地存在着。



我们的对外开放,不应仅仅针对外国人、外地人,它更多的应是对周围人的开放,尤其是对学生开放,让他们走进来,参观、访问,让周围的人了解你的存在和你的价值。对企业、事业、农村的农民来说,无疑是一项免费的广告,有着直接的效应,更具有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对参观者而言,这样的活动,让他们增长了见闻,让他们关注社会,关注自己生活的各个方面。



出门旅游,不仅仅是浏览观光,了解风土人情,更多的应是考察社会的各个方面,多方面增长见识,加入到这个社会生活中来。



孩提朝代,正处于对社会充满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年龄,为了不抹杀孩子的好奇心,不压抑孩子探索真实世界的欲望,不把他们培养成束手束脚,缺少创造力,甚至缺少活力的一代,我呼吁:把开放变成全社会的行为吧!让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孩子,尽可能参与社会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热情,关注社会,关注大自然,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激发起他们内心强烈的求知欲,甚至能树立起对未来努力的方向。



我希望,给孩子创造更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去做他们想做的事!不要等上大学以后再去实践,等长大以后再去从头开始,那将错过了孩子成长过程中大好时期,错过了那么多可能锻炼的机会,这是无法弥补的过失!美国的孩子甚至会到政府去访问,而不会遭到拒绝,我们为什么不能呢?



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实践和学习相结合,才是真正的教育。让孩子的实践从小做起,让我们给他们一个更开放的环境,在“闲人免进”的牌子上面,再加一句“欢迎集体参观、访问”的话,让开放变成全社会的行为吧!(吉林省柳河县第二中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8-7-28 06:3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原创:探索课堂上转变学生学习地理的方式



彭秀



我们正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一个创新与超越的时代;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改变着我们的社会,也在改变着我们每一个人。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中,教育正在迅速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成为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竞争力,影响一个人终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此,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备受瞩目,教育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承载着如此沉重的历史使命,面临着如此多的挑战。



为顺应社会的需求,我做了一些转变学生被动地学习地理方式的尝试。



一、创设好的情境,让学生想学



我们教师要积极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社会和科技发展紧密联系,有利于学生进行质疑、探究和合作交流,实现有意义的学习;良好的情境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形成主动参与的学习态度;真实的情境又能让学生感受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并将之内化,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其做人的标准。



我们创设的地理情境应符合以下几个特征。



①愉悦性,好的情境能让学生产生愉悦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②现实性,情境最好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在学习时可以汲取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合作交流,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开发,并在学习过程形成求真、求实的学习态度。



③有用性,有利于学生重视对自己有用的学习。



[案例1]今天这节课,我要将你们带入一个惊险的画面:狂风暴雨、电闪雷鸣的夜晚,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有一艘豪华客轮在颠簸着、喘息着,它随时就会被翻天巨浪所吞噬,船身摇晃不定,舱内一片狼籍,船长拼命呼救:我们是帝国号,帝国号遇险,请求支援,我们的位置是……国际救援总部一阵忙碌的身影,墙上喇叭声里传出船长嘶哑地叫声:“东经102°,南纬38°,请求支援,请求支援……”救援人员迅速来到一个大地球仪旁,经过熟练地描点绘线后果断地说:“这里是南半球A国附近的海域,立即命令A国的求援人员行动。”



教师提问:救援人员是如何准确判断帝国号的位置的?



学生回答: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线确定位置。



此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经纬线的重要性,并产生掌握这部分知识的愿望。



[案例2]采用竞赛方式完成《日本》新课教学。情境设置:我们现在都是即将赴日的夏令营成员,旅行考察期间,我们一部分成员还将有机会参观日本著名的迪斯尼乐园,但门票数量有限,看哪个小组能在竞赛中获胜赢得门票。



此情境营造一个热烈的竞赛氛围,每个同学都为竞赛题开动脑筋,摩拳擦掌。



[案例3]师:中央电视台每天晚上七点钟都会准时播放《新闻联播》,不知大家留意没有,时事新闻中经常有关于中东的报道。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中东。请同学们打开书50页。板书:第一节中东



点击课件:新闻视频



师:大家看了这些新闻,对中东地区产生了怎样的印象?



此情境让学生对中东地区产生极大地关注和急于了解中东地区成为世界热点地区的原因的愿望。



二、和谐共建,让学生愿学



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他强调学生的学习不是把结果记录下来,而是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建构的过程,所以真正的学习肯定是主动的、个性化的过程,在生生、师生和人境互动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则初中生课堂调查报告显示:



关于教师:我希望教师教的都是容易懂的知识,我希望教师能把所有的知识都变得容易懂;我希望教师是朋友,是伙伴;我希望能选择教师;我希望教师是心理医生,我希望教师比我自己更了解我;我希望教师有才华;我希望教师人品好。



我们的教室是这样一个地方:我们所有人都受到尊重;我们能一起学习;我们彼此接受各自的差异。本章的技巧和策略将有助于你创设一种人人感到安全、被接受和赞赏的教室环境。在一个积极向上的教室里,学生可以用心学习,教师可以安心教学。



新课标也提到:学生的学习方式能否真正转变关键在于我们老师。我们要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重视师生的情感交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学会欣赏学生的观点和学习,特别要抓住教学中的机遇进行激励,促进学生的学习,即要学会倾听、学会欣赏、学会发现和学会评价,让学生愿意学习。



三、精心设问,让学生乐学



初中生的好奇心重,喜欢挑战。只要我们精心设计问题,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我们设计的问题要有思考价值、贴近学生实际,同时要留给学生充足时间思考、讨论、探究和表达,即有较大的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比如:下了飞机,我们发现日本东京的气候和成都差不多。这句话正确还是错误?学生阅读教材发现:日本和成都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对日本的气候有了一个体验上的认识(不过,同学也提到日本气候海洋性明显,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而成都地处平原。它们的局部气候有所差异)。再如:同学们发现世界油气带和火山地震带有部分相似后,老师提问:如果油气带和火山地震带大致相同,那和我们前面的那个知识点相矛盾?同学们迅速反应:日本处在火山地震带,但它资源缺乏。如此这般,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学习的乐趣。



四、多样学习,让学生易学



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丰富多采的,单一学习方式被长期应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受到严重挫伤,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所以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教学方法注意灵活多样。如讲《地形概况》这一节,我先让学生做一个游戏。黑板上画有一个中国地图轮廓,用两条曲线将它分成三部分,我让同学们仔细观察后,蒙上眼睛自西向东把这三部分区域分别填入①、②、③游戏结束后,我导入新课,告诉同学们①、②、③。分别代表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两条曲线代表它们之间的分界线,即: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东缘,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这节课上得比较成功,同学们通过游戏,很容易掌握了这节课要掌握的知识内容,对地理知识充满了兴趣,记忆深刻,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学生感到易学,就不难提高教学质量了。再如讲《日本》新课时,我采用竞赛的方式完成教学内容,学生们兴趣盎然,乐在其中,对所学知识记忆深刻。



五、学科整合,让学生会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学生的知识联系起来后,他的掌握才最牢固。让我们从这方面动动脑筋,让学生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案例1]《语文》七年级上册老舍的散文《济南的冬天》中有这样的优美词语:“.....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地理教师可借助这篇散文,站在学科综合的角度提问:“我国秦岭——淮河一线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济南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属于什么温度带?”当学生答出是暖温带时,教师可进一步启发学生:“暖温带与亚热带在气温上的明显差别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再进一步提问:“为何济南冬季并不十分寒冷呢?”由此帮助学生理解济南特殊的小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进而使学生认识到老舍对济南的赞誉。



[案例2]我国短道速滑选手为什么大多为北方人?东非高原的选手为什么在国际中长跑运动中能跑出好成绩?体现体育和地理的关系。



[案例3]《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议一议:元朝的运河与隋朝运河有何不同,你知道我国‘南水北调’工程这件事吗?课后不妨查一查南水北调东线的走向,将历史与地理结合,让学生积极回忆、再现以往的学习内容,读图思考分析得出:历史上京杭运河起过沟通南北交通的重要作用。现在江苏、浙江境内的运河,仍然是重要的水上运输线,年运输量仅次于长江,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运河还将作为长江水北上到达京、津的输水通道,可以大大节约开挖渠道的费用。体现历史和地理的关系。



[案例4]地理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代号分别来自英语单词:west(W西)、east(E东)、south(S南)、north(N北),联系英语和地理知识。



六、开发资源,让学生好学



人的发展是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在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接受社会价值观念并积极参与社会的过程,我们要积极突破学习空间的限制,特别要开发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和网络学习资源,进行实验、调查和专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我们要多激发学生问题意识,让学生尝试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让学生课前先收集资料,课堂中展示、讨论、交流,也可采用课后课题研究方式进行,比如中东的文化差异以及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



网络上有丰富的信息,可以实现时空的跨越,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如在学习《俄罗斯》时,有同学提到:俄罗斯是不是发达国家?我引导他们网上调查,用各种数据说明它是发达或不是发达国家的理由。再如了解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时,可采用网络学习的形式,先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并进行组内分工:负责人、收集、分析、整理、课件制作和小组发言人,要求完成:①网上关于报道事件的报道有哪几个方面?②选择其中一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活动时间25分钟,交流时间每组3分钟,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对中东重要的地理位置、石油资源、水资源、文化差异、领土之争有了自己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怎样用好网络学习资源。



全球化将教育改革置于一个国际化的环境中,封闭的教育体系失去了既往存在的合理基础;信息化不断挑战着我们熟悉的教育方法,为提高教学效能展示了巨大的想像空间;民主化的进程不仅改变着我们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也在改变着学校的组织模式,改变着师生关系;知识经济改变了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了时代的要求,让我们努力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吧!(武侯实验中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8-7-28 06:3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原创: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地理方法



张秀英



一、案例背景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主张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做知识的主人。在教学改革的试验中,我发现学生不知道怎样去学习地理知识,尤其初一的学生才开始系统的学习地理知识,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没有什么方法,也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学,因此当我提出问题时学生说“老师,你说我们应该怎样去想这个问题”“我们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学习……”等等。我深深体会到“教会学生学习”,是当前地理教学改革的主要出路。下面谈一谈我在教学生掌握地理学习法的初步认识和在地理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二、实施方案



(一)教学生掌握地理课的基本学习方法和技能



我认为,中学地理课的学习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会阅读地理教科书。它包括了解地理教科书的一般表述层次,会区分教材的重点和非重点,会运用课本插图、练习题和地图册去理解教材。



第二,会独立地运用地图这个基本的学习工具。它包括会在地图上查找地理事物和地理区域的方位、范围和基本环境状况;会通过地图上反映的地理事实数据、掌握地理事实的特征、分布规律和因果关系;会填绘简单的地图,反映地理事物的分布和联系概况。



第三,会阅读和绘制简单的示意图和统计图,表述一般的地理问题。示意图包括生产联系图、模示图、形象示意图;统计图主要有曲线图、柱状图、扇形图等。



第四,会阅读和制作简单表解,表述地理知识及其联系。如单项或多项的地理事物或区域异同的比较表,说明知识系统和概念体系的知识系统表等。



第五,会运用地理知识的逻辑结构去分析地理事实材料和表述地理课题。如根据地理特征的概念内涵概括或表述地理要素特征;根据各地理要素间相互制约关系,对地理成因和影响关系的判断和表述;根据生态系统平衡原理对自然和人文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评价等。



第六,会在复习中概括知识体系。如编制概念体系、概括章、节、段落教材之间的联系和系统等。



第七,会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检查。包括了解地理课考核要求,熟悉地理课考核方式方法,会出地理考核题目,会评定成绩好坏等。



以上几种学习方法相互联系,组成地理课的学习方法体系,贯穿在地理课学习全过程。该学习方法体系的核心和起主导作用的方法是运用地理知识的逻辑结构和运用课本、地图的方法。该体系各种方法,由初一到初二分层次的学习掌握,逐步深化熟练。



(二)有计划地教会学生学习



教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自觉地、独立地进行学习,不仅需要向学生讲方法,而且需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系统地培养训练。下面就我在初中一年级进行的一些探索性工作介绍如下。



1.教会学生阅读地理书。教学生读书的工作一般可分为两步进行。



第一步:要求在教师指导下,看懂教材并学习运用地理语言。具体的做法是:先让学生细读课本目录及课题。指出每段教材前的黑体字标题,一般都是该章节的核心。读书时,围绕着教材的核心,对教材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圈点、注释。例如,学习天气的概念时,在“天气是反映一个地区短时间内大气状况,它是经常变化的”一句中,教学生把“天气”“短时间”“大气状况”“经常变化”加以圈点;教师有意识地在课上要求学生掌握地理词语,提高词语在形成概念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同时锻炼学生地理语言的规范化。在学习每一个新内容时,都引导学生在课本上加工整理。可旁注的旁注、宜概括的在段首概括,有时在字里行间评价几句。



学生阅读教材时,教师在黑板上列出这段教材的知识提纲,为学生自学引路。使他们学会根据课文的叙述,整理知识的线索和方法,头脑中有学习的程序概念。例如,在学习地球运动时,教师在黑板上列出表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读图、读资料来完成表格的填写:

运动形式



项目
自转
公转

运动周期
约24小时
约365天

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旋转中心
地轴
太阳

产生现象
昼夜交替
四季变化



这样可以使学生有目的的去读书,探求知识。总之,教学生读书的第一步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切不可放任自读。



第二步:要求学生独立阅读教材,掌握教材的重点和一般内容的联系与逻辑结构关系,能按地理知识结构写出内容提要。能配合课文内容制作简单表格、表解和图。



另外,教师要有驾驭课本的能力,善于抓住适宜的课题和教材内容,根据资料、数据制表、配图,经常为学生示范。同时也要反复训练学生,参加实践。



有时,还可以由教师依照教材内容先讲一段,学生边听边记录(可以参看课本),教师检查听课笔记。学生听教师有声有色的讲述,容易抓住重点。



2.教会学生读图



地图是地理课的“学具”。教会和学会读图是地理教学的任务之一。我认为在教读图时可以分为三步。一教二读三分析。先教读图的基本功,再由浅入深逐步发展读图方面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如用地图整理知识,分析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组合特征,判断地理事物的因果关系等。把读图作为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地理理论知识的主要途径。具体地说,第一步要教给学生认记的基本功。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地图知识。反复练习读不同比例尺的地图,用比例尺量算距离,确定方向,试读海拔高度,会读出任何地点的经纬度数。第二步教学生读图并初步分析图。第三步则要求能通过读图说明一般地理问题。初读时让学生在图上找出“是什么?”“在哪里?”教师在教学挂图上示范。例如,教读政区图,要求从沿海省市-边界省区-内地的顺序去记忆省区轮廓和相关位置。读地形图,教学生读海拔和地势、地形种类,并与同比例尺政区图叠加,找出某地形区所属行政区。读水系图要教学生追根求源,找出发源地、归宿、分水岭、流经省区。读气候图则以等值线图为重点。出现多种等值线图之后,应把该类图读法归纳,教给学生或启发同学自己归纳:



等值线图读法:找出等值线的数值幅度──看疏密情况──看等值线封闭与否──等值线走向特点。



不同等值线图读法,等温线图──读出气温约度──各地温差大小──高(低)温中心──分析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等。等降水量线──读出降水量约数──各地降水量大小──多雨(干旱)中心──影响降水的主要原因等。逐步掌握读等值线图的技能。学习分区、分国地理是读图技能的综合训练,综合提高。在一系列的经济图、矿产图、交通图面前,教师要教给学生由自然地理事实材料入手,分析经济原因。引导学生将农业与气候、矿产与工业、城市与交通结合阅读。



3.教学生绘图



绘示意图和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绘图的步骤,在初学时,让学生自己去拓图,先描出轮廓,再往图中填写地理事物,注意引导学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填写,不能东填一个、西填一个;要掌握一定的规律,这样有利于学生记忆地理事物的分布。



三、实验效果



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验后,我发现学生已初步掌握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他们会运用教材中的图、表、文字、图册等等所能利用的素材来获取地理知识。我觉得教会学生学习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举措!(大连市一二四中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8-7-28 06:3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高处不胜寒”另解



唐山市丰南区第一中学 张春胜



暑假去泰山玩,出发时穿的是短袖,到南天门就得加衣服,晨起看日出时必须披大衣了,这说明,高度越高,气温越低。这种现象古人早有察觉。白居易有诗佐证:“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民谚云:“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宋朝才子苏东坡振臂高呼:“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东坡这一声“高处不胜寒”经得起科学推敲吗?答案是否定的。



一、“高处不胜寒”的“高”是有限度的



我们的地球被一层厚厚的气体所包围,这就是大气层,上界可到距地面2000~3000千米的高空。



大气层根据高度可以粗略的分成三层。



1.贴近地面的是对流层。低纬地区对流层高度17~18 km,高纬地区距海面8~9 km。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2.中间的是平流层。平流层是自对流层顶至50~55 km范围的大气。在平流层中30km以下范围,气温几乎保持在一个很低的温度,不随高度的增加而变化。而在30km以上范围,气温反而随高度的增加迅速上升。



3.在距地80~500km的高空,因受太阳辐射和宇宙射线的作用,气体分子电离成离子,整体处于高度电离状态,愈高这些作用愈强,于是在地球周围形成了能够导电、能够反射无线电波的电离层。高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先是降低,一定高度后又上升很快。?



二、对流层中为何“高处不胜寒”



1.气体的物理性质决定“高处不胜寒”



大家知道,底层近地面空气由于受到地面辐射、太阳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共同作用,温度上升、体积膨胀、密度变小,因而上升。大气压强随着高度的增加递减,上升气流由于周围气压逐渐减小,导致体积膨胀,排挤周围大气,对外做功,致使自身内能减少。由于上升气流多呈现为体积很大的气团状,气团与外部空气之间的热传递对整个气团的温度没有明显的影响,粗略的考虑可以忽略不计。在这种情况下,气体内能的变化就只取决于整个气团与外界之间相互做功的多少。由于气体在上升的过程中,气压一直是逐渐降低的,因此气团总是在对外界做功,它的内能也随之不断减少,温度不断降低。这种不与外界进行热交换,仅由于空气本身体积变化而引起的块空气温度的变化称之为绝热变化。在近地面,大约高度每增加1千米,气温降低6~7℃。



2.辐射特点、下垫面性质、海拔高低的不同会创造出不同的“高处不胜寒”



①太阳辐射作为地球的能量源泉,尽管先经过大气层,但大气直接吸收的能量仅占太阳辐射能量的19%,地面吸收了将近一半的太阳辐射能量(47%)。而地面辐射有75~95%的能量以红外线长波辐射形式被大气吸收,相当于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能量的两倍。所以说对流层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地面。



因此,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所以离地面越高,空气所得到的热量就越少,温度也就越低,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②由于下垫面性质不同,同纬度海拔相同的海洋上空和陆地上空气温也不一样。



陆地吸热快,放热也快,海洋吸热慢,放热也慢,所以,单位时间内陆地升温快。因此,夏季,同纬度的陆地地区要比海洋气温高,冬季则相反。



③同纬度地区海拔高处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大于海拔低处。



陆地上的平原是地面,山脉的山麓和山顶都是地面,不同海拔的地面产生的地面辐射也不同。



海拔高的地区,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前通过大气层的光程较短;大气密度较小(空气稀薄),大气中的水汽、固体杂质含量较少,云量少,大气透明度好。上述原因,使得太阳辐射的折射、散射和吸收作用大大减弱,从而使太阳辐射增强;夏季时也比其他地区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所以,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地区虽然气温低,但却是我国太阳年总辐射最高的地区,也是我国夏季太阳辐射强烈的地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8-7-28 06:3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让地理课堂教学“活”起来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大堰乡中心学校 钟精华 柳云洪



如果说一种教学方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上还有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就叫做“活”。活是地理教学艺术化的集中体现,是地理教学的精髓所在,是地理教师追求的至高境界。



一、让教师“活”起来



教师有学问——活的前提。教师的学识与才华是决定其个人魅力的核心因素。地理教师应该博文广志,在解答学生的问题时深入浅出,应该处处彰显生命的朝气与活力。要具有终身学习的思想,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充分展示新世纪育人者的精神风貌。“才足则生敬,才重由生真,才满则生益。”教师唯有不断学习,不断充实,成为一条长流常新的小河,才能较好地胜任地理教学工作。



教师有个性——活的关键。个性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教师的才华通常是由自己的个性表现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无个性必平庸。教师的个性越突出、越明显,就越有魅力。有教学个性的地理教师,会根据自己的个性、气质、专业精心设计自己的语言风格,或感情充沛、气势磅礴;或朴质明快、平易近人;或机敏厚重、风趣幽默;或流畅清晰、脉络分明;或轻松自在、信马由缰;或旁征博引、论证严谨;或清丽温婉、磁性迷人。把学生带入一种境界……这就是个性教师的教学魅力。



教师有成果——活的完善。学生呼唤上精彩课,地理教师要努力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争当研究型的教师,并出教研成果。在平常的教学中,一是要营造乐学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灵活地采用探究式、启发式、讨论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品尝成功的乐趣;二是要解放学生的空间,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小课堂向大课堂延伸,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去研究,张扬个性,有所创造,有所作为。



二、让课堂“活”起来



以情激活。“领异标新二月花。”地理教学过程应是一种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美的行程。为此,地理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地理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让学生感觉到上地理课就像漫步在景色宜人的山间小道上,令人感到目不暇接,美不胜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内容、方法上要努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惊讶、刺激、疑惑、悬念,产生“逼人期待”的教学魅力,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激活课堂教学。



以趣激活。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课要上得有趣”,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在沉闷的课堂上,学生只会“情绪低落,一筹莫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可采取“用古诗词辅助教学”、“用歌曲来辅助教学”、“用歌谣来辅助教学”、“用成语来辅助教学”、“用谜语来辅助教学”、“用谚语来辅助教学”、“用别称来辅助教学”等来营造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平等激活。有人说:“教育不是居高临下的教训,而是平等的交流,学生与教师的眼光平视了,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一半。”在地理课堂上,教师要当好“小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随时插问“不明白”的问题,如此既能检查小老师的学习情况,又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只有在这种平等、民主、自由的课堂的氛围中,教学才能争辩质疑,标新立异,才能思维活跃,大胆探索。唯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到训练,才能养成不唯书、不唯师,独立思考,敢于求异的思维习惯。



三、让学生“活”起来



让学生“说”出来。说是让学生面对老师和同学针对课堂学习内容,阐述自己学习情况的活动。在地理课堂上,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可以让“会说”的带动“不会说”的说,分小组讨论地理知识,能给每个同学都有说的机会,这种讨论范围小,周围环境熟悉,学生敢想敢说,无拘无束,兴趣高。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不仅仅能解答了自己的疑问,同时在解答其它同学的疑问的同时,对自己所掌握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深化。陶行知先生说:“让我们解放嘴巴,享受言论自由,谈天、谈地、谈出真理来”。



让学生“想”下去。在地理课堂上,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地理教师首先要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其次,教学中应教会学生思考,让学生在预习中带着问题思考,从教师的讲解中思考,从同学的发言中启发思考,在课后复习中不断思考,在作业的练习中得到思考。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包括与教师所需要的答案持完全不同乃至相反的意见。陶行知先生说:“让我们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巾,要想得透,想得远”。



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上活起来,动是非常必要的条件,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灵活地安排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地理游戏活动、填图填表活动、讨论学习活动、资料收集活动、阅读欣赏活动、参观采访活动、野外观测活动、动手实践活动、练写心得活动、开展探究活动、展开辩论活动、课堂演讲活动、书写报告活动、编辑小报活动、撰写论文活动等。陶行知先生说:“让我们解放空间,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飞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8-7-28 06:3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浅谈培养学生提出地理问题的能力



山东省高青县实验中学 袁玉玲



学生提出问题不仅是作为学习主人的重要体现、发挥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个方面,也是地理能力的一种重要反映,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敢问的原因主要是怕受教师责备,怕被同学嘲笑,丢掉面子。学生如何才能在课堂上主动提出问题呢?



一、创设敢问的课堂氛围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协作者和促进者参与到他们的学习中来,使地理课变为师生、生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交流的“学习课”,营造出宽松、舒适、愉悦的氛围。另外,多举一些名人和学生中因善思好问而取得成就和成绩的例子,给学生提供鲜活的学习榜样,学生感受主动提出问题的好处。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敢于提问的学生给予表扬,并做到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进行补充;不同的意见进行争论、允许保留意见;老师错了欢迎提意见……对于提出的问题尊重并认真思考,简单的,积极引导,不嘲笑、不讽刺,挖掘其中的闪光点和可贵之处;回答不了的,能灵活应变,不敷衍搪塞;好的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不合常理、异想天开的问题更应保护其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其合理部分给予肯定的评价。贯彻“无错原则”,形成“敢于提问”的学风。



二、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会问”



抓住教材的重、难点,提出问题。对所学内容,学生先自行了解,确定重、难点;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分析交流重点在哪里,难点是什么,并简要说明依据;最后教师依据学生情况,可与学生交流,共同确定重、难点。提出问题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角度去思考;可逆向假设发问……如学习“地球的运动”时,学生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果地球不自转,还会有昼和夜吗?还会有昼夜更替吗?地球上会出现怎样的昼夜更替?  如果地球自东向西自转,产生的现象与现在有什么不同?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地球在运动呢?…… 回答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个人回答不出或有意见分歧时,再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在学生需要时进行适当点拨、引导。



对于抽象的概念,通过提出问题,思考回答,加深理解。如有的同学提出:“南极”、“南极地区”、“南极大陆”、“南极洲”是不是一个概念。



对地理规律提出问题并分析解答,利于学生对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空间组合和形成原因的理解,增强其对地理原理的运用能力。如在探究北美洲地形、气候、河流之间的关系后,有的同学提出:北美洲、亚洲气候有哪些相似之处?北美洲、亚洲地势对河流流向的影响。北美洲、欧洲西面都临海洋,为什么两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面积分布差异巨大?



感到困惑,有认知矛盾处提问并解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总之,地理教学中,只有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8-7-28 06:3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花点功夫读地图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大堰乡中心学校 钟精华



读图教学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地理不读图,越学越糊涂”。地图与地理的关系十分密切,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没有地图也无法进行地理教学。古人云“左图右书”,“图”乃是地图,“书”即是地理教材,也就是说地理必须读图解意,才能学好学活,同时也道出了读图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然而搞好读图教学并非是一件易事,怎样才能形象生动地搞好读图教学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体会。



欣赏景观图。欣赏地理景观图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教材中的热带雨林气候景观、热带沙漠气候景观、温带季风气候景观;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代表建筑物;东南亚的高架屋、西亚的村庄、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我国黄土高原的窑洞、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竹楼、意大利水城威尼斯、云南的丽江古城等,都能让学生大开眼界,大饱眼福,从而提高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看懂一般图。要引导学生认识图例、注记、比例尺和方向,学会看懂一般性的地图,认识地图中的各种地理事物,从而在大脑中建立印象。



牢记符号图。如教材中介绍的居民点、公路、洲界、国界、未定国界、省、自治区、直辖市界、铁路、高速公路、长城、关隘、飞机场、港口、航海线、山峰、火山、水库、水电站、沙漠、时令河、湖、瀑布、常年河、湖;晴、多云、阴、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冰雹、雷阵雨、雨夹雪、小雪、大雪、雾、霜、霜冻、沙尘暴等,一定要让学生用心去记,以便随时应用。



阅读连环图。阅读连环图能弄清地理现象的成因,加深整体认识。如阅读教材中的“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盖”──“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地球卫星照片”,学生就能弄清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如阅读人口问题中的“交通堵塞”──“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饥饿贫困”图,学生就能了解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加深记忆,印象深刻。



重新组合图。这是地理教师需要做的一件事。一幅地图拿在手里,什么东西都聚在一起,很让人眼花缭乱,学生更不知如何下手,教师可把整幅图拆开,分成小块,让学生逐个接受,化解难度。如读“中国政区图”,教师可按位于东北的省,位于北部边疆的自治区,位于黄河中下游的省、直辖市,位于长江中下游的省、直辖市,位于南部沿海的省、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位于西南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位于西北的省、自治区,这七大方位来读图,再让学生拼合,变成一个整体。



重视板图板画。板图是地理教师的基本功。上地理课时,随着讲解的深入,教师在黑板上粗笔勾画,能将繁琐的地理知识迁移到图上,学生感觉直观、学得轻松。如学习“黄河的治理”时,可绘一“几”字简图,标出河口(上中游的分界点)、孟津(中下游分界点)、巴颜喀拉山(黄河发源地)、龙羊峡(水资源丰富)、宁夏平原(黄河水资源的主要灌溉区)、壶口(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的位置。这样做,效果可能会很好。



制作动画图。地理教师应尝试制作课件,并且越精细越好,课件给人的感觉直观,画面清晰,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八年级教材中“气候多样,季风显著”这一节内容较多,其中“我国一月平均气温”“我国七月平均气温”“我国降水量的分布”“我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是学习的重点,如果将这几幅图制成课件,动态演示一月0℃等温线,秦岭-淮河一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等内容。学生将能很快地接受这些内容,教学效果就好。



大胆绘制图。要指导学生绘制一些基本的图。如绘制地形剖面图;绘制等高线图;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绘制七大洲、四大洋图;绘制中国地图等,让学生掌握绘图的基本技能。



歌谣辅记图。歌谣通俗易懂,言简意赅,而且句式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津津有味。很便于记忆。因此,用歌谣来帮助记图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方法。如学习“中国政区图”,为了便于学生记34个省级行政单位,可编歌谣“两湖广宁重河山,五江港澳青陕甘,云贵西四北上天,内蒙台海福吉安。”为了对应记住34个行政单位的简称,可编歌谣:“冀鲁豫晋内蒙陕,黑吉辽新青宁甘,云贵川,藏湘赣,鄂桂闽粤琼苏皖,京津沪渝浙,港澳普新篇,宝岛台湾美名传。”



强调深读图。在学生初步认识图例、注记、比例尺和方向的基础上,进行反复读、深层次读。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图也是这个道理,读得多了印象就会深刻,不易忘记;读得多了,自然会悟出其中道理,自己的理解也会更深一层,对图中的各种地理事物,也会由陌生到熟悉,进而在脑海中打下烙印。



重视细描图。即全面细致地描图,是深读图的继续,并弥补不足,通过准确的描图,能获得对图意的理解,深化图形记忆,从而揭示各地理要素间的矛盾和联系,概括其规律,加深对图形的记忆和辨析。



反复再现图。就是把通过“深读”“细描”已扎根于记忆深处的图形、图意和各种地理事物重新唤起,强化记忆,从而为“读图分析、填图作答”打下基础,并为地理综合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7 04:2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