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复制链接]
127#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6 13:3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创设情境通情达理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景观描述

天秀中学教导处 韩锡波



[摘要]从景观描述与知识建构、景观描述与人文教育、景观描述的语言需求几个角度,探讨了景观描述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归纳总结出地理教学中景观描述的一般要求。

[关键词]地理教学;景观描述;知识建构;人文教育;语言要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以自己过去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且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意义建构的结果。因此在建构主义的教学中,创设真实的或接近于真实的,具有丰富资源的学习情境被看成是实现意义建构的关键。对地理教学而言,教师如何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地建构地理知识,提高人文素质,便成了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的课题。笔者认为,地理教学中的景观描述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一、景观描述与知识建构

地理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类。自然景观是完全未受人类活动影响或影响程度很小的各自然要素及其地域的外貌特征,它又可分为单一自然要素的景观和综合了各自然要素的地域景观,前者如地质地貌、气温降水、水文、土壤的理化特征、动植物群落、各种自然灾害等,后者则表现为不同空间尺度的地域单元直至全球的自然带。人文景观是特定地域上各种文化现象的复合体,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之上的人类活动形态,如聚落、农田、工业区、工农业产品、通讯运输网络等等。当今地球上几乎不存在纯粹的原始自然景观,往往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复合体。景观描述是对地理事象外貌特征的表达和揭示,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虽然景观所反映的不是地理事象的本质属性,但毕竟是地理事象的外在标志,它对地理概念的形成起着“基石”作用,对地理原理的掌握发挥着有力的“支持”作用。首先,由于课堂教学直接感知的局限性,学生地理表象的形成,主要是通过教师对地理景观的描述来完成,地理表象的清晰程度、完整程度取决于景观描述的效果,没有景观描述或描述失当,学生缺乏具体表象,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他们形成地理概念和掌握一定的地理规律是十分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例如对于珠江三角洲的学生来说,可以直接获得“三基鱼塘”的生动表象,而对于西北内陆干旱地区的学生来讲,则主要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景观描述而间接获得“三基鱼塘”的表象,否则头脑中便一片模糊,对“基塘生产”的概念是难以形成的,更谈不上对该模式是“生态农业”典范的理解。其次,在景观描述中不可避免地包含着地理事象分布的特点和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通过景观描述而集中起来的各种有机联系起来的地理表象,有助于揭示特定地域某地理事象的规律性或地区差异性。例如,对各自然带特征的认识离不开对带内各自然要素(如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动物等)的描述及其表象的形成,否则,对各自然带的认识是抽象的、模糊的,并且,也难以掌握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再如我国冬季气候南北差异大,可直接描述:一幅图是黑龙江北部山区,大雪封山,狗拉爬犁在厚厚的积雪上自由行驶,到处是银色世界;另一幅图是海南岛,遍地葱绿,田野正在插秧,作物生机勃勃,处处莺歌燕舞,使学生通过具象加深认识感受。完成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尽可能调动学生做积极的信息加工的主体,广泛而灵活地进行知识的迁移,主动完成新知识体系的建构。景观描述通过具体、生动、丰富的地理表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醒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经验,并与原有的经验发生互动,因而更有利于学生地理知识体系的建构。在景观描述创设的具体情境中,学生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形成对知识的深层理解,所建构的地理知识是很容易被激活或被灵活应用的知识,并纳入到自己的知识判断体系中。与传统教学相比,这是一种更积极的、生动的、高质量的知识建构过程。

二、景观描述与人文教育

在科学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中,人类更加关注着自己的生存环境。人类如何拯救自己、拯救地球,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首要问题。在经历“9·11”的重创后,时代更加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呼唤全社会必须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人文精神是人和人类社会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所需要的美好精神要素,人文素质的提高可以让人对自然和社会有更多的人文关怀,形成崇高的道德情操,高尚的审美的情趣及顽强的奋斗精神。基础教育所承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由于地理学科的特殊地位,它在人文精神的培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一门极好的显性课程。笔者认为,在景观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体现现代地理教学的人文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1.通过景观教学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以人为本”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可持续发展观的基调。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建构地理知识体系,更要引导学生反思,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譬如在讲黄河中下游时,我从教学目的和景观内容出发,对自身情绪进行调控,满怀激情创设情境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触景生情”,激发他们情感的火花,点燃他们求知的欲望。如讲到黄河中下游这个人类文明发祥地哺育中华民族时,我内心充满了骄傲,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当讲到由于我们缺乏科学知识,滥砍滥伐,破坏草场,造成严重水土流失时,我的情感是痛惜和担忧的。这样感染学生,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黄河流域自然环境进行古今对比,通过古今变迁来深入体会人类对自然无节制索取的严重后果,使学生产生热爱祖国、重视生态平衡的感情共鸣和珍惜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共识,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8#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6 13:3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2.以景观教学培养学生审美意识

在西南师范大学黄京鸿副教授主编的《中学地理教育中的美育》一书的引言中,作者开篇写道:美育──新世纪教育改革主旋律。这使我们清晰地看到,面对人类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在教育领域中,人们更深刻认识到对祖国新一代实施完美人格教育的迫切性。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地理景观包含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和人文美,因此,在景观教学中,利用丰富的美育素材,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特殊意义。例如,不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能给人带来不同的美的体验。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景观描述,可使学生体会山峰、海洋、草原、沙漠、河流的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听觉美等,而世界各地的建筑工程、民族风情、城市风光等人文景观又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艺术美和社会美。在教师的景观描述中,那些具有诗情画意的风光,往往引起学生美的遐思,给学生心灵带来极大的愉悦和至美的享受,促使他们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人类,热爱社会。教师的景观描述,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生动的审美教育,使他们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得到活泼的发展。

3.在景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类将不断面对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在变化面前,如何寻求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寻找人类发展之路,这对人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学中,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巧妙设疑,层层深入,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眼前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但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因此,在景观描述中,教师不仅要阐明“有什么”、“是什么”,更应该说明“为什么”和“怎样办”。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提出富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做到精心设问,巧于提问,尽量让学生“多思”,使之“入景”。例如,在叙述尼亚加拉大瀑布时,教师首先说明“现在介绍世界上最怪的瀑布──尼亚加拉大瀑布”,引起学生的惊奇,接着用恰当生动的语言描绘它的丰采“……浪花飞溅的水雾,像一个白色的幔纱,倒挂在蓝天白云之下,景色十分壮观”,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图例提供的信息去观察分析瀑布的形成和发展,并启发学生“根据这个瀑布的形成特点去设想它的未来前景”。当学生得知这个瀑布“怪就怪在可以后退”,那么“后退的瀑布将会给美、加两国带来那些不利的后果?”对加拿大和美国旅游业、水能资源等面临着威胁时,再次将问题升华“假如你是美国总统,面对这样一个现实,你将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这时同学们争着当“总统”,积极参与,各抒己见。最后,教师将同学们提出的治理方案和当地政府的治理办法加以对比,不少同学看到与自己的方案一样,非常兴奋,学习地理课的兴趣和积极性越来越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断增强。

三、景观描述的语言要求

1.针对性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环境进行景观描述,语言的组织与材料的运用,既要能激起学生思维的兴趣,又不能超越教学内容,离题万里。

2.科学性教师在描述地理事象时必须用科学规范的语言来表达,教师所讲的概念、原理、结论等必须符合地理学科的科学性要求,做到准确、完整、周密,不能向学生传播无用信息,更不能传播错误信息。例如,不能把“南极大陆”说成是“南极”(一个极点)、或“南极洲”(含南极大陆及周围的岛屿)。

3.形象性形象思维多见于文学艺术中,我们在地理教学中是可以借鉴的。如果我们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的手法提高描述的生动性,就会大大增强幽默感,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如在讲述梅雨天气时,可用比喻化、拟人化的语言进行讲解“……话说春末夏初时,红(暖气团)蓝(冷气团)两军,在江淮流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相遇,双方对阵厮杀,由于势均力敌,各有进退,战争相持达一月左右,交战之处,无不天昏地暗,阴雨连绵……。”

4.文学性教师在进行景观描述时如果语言具有浓郁的文学色彩,充实而又含蓄,富于审美性,就会让课堂焕发出生动的活力,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这好比教师在“素描”的基础上着以“色彩”,赋以“情调”,让学生得到一种艺术享受,在愉悦中获得知识。例如,在讲述长江各河段的河道特征时,可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著名诗句描述长江在横断山区“两岸高山耸立的峡谷”的特色;在讲述三峡河段山高峡窄、水深流急的特征时,用“青山夹岸,碧水中流”的形象化语言来比拟,并吟诵“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渲染出川江山高谷深流急的意境;讲长江中游时,用“九曲回肠,水乡泽国”的语言来描述河道弯曲、湖泊众多的特点;讲长江下游时,用“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诗句来形容“江阔水深,江海相连,极为壮观”的意境。需要强调的是景观描述尽管以口头语言为主,但也不能忽视直观手段的辅助作用。例如,借助幻灯、录像、电影、计算机等电化媒体,不仅信息传递快,信息容量大,而且声音与景观画面融为一体,直观性更强。另外,还可以借助一些直观教具,如矿物标本、化石标本、模型,它们可以省略语言表述,产生单纯依赖语言所达不到的效果。教师在讲述过程中,若辅以肢体语言和作板图板画,边讲边演,边讲边绘,学生的思维空间会随着教师的演示和简图而扩展延伸。

总之,景观描述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培养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地理学科进行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9#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6 13:3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创设游戏环境发展多元智能

──浅析地理新图册的作用

广东省深圳市实验学校初中部 马蔚



与新课标教材《地理》配套的新版图册自使用以来,深感新版图册“可知”、“可感”、“可亲”。

1.“可知”,即知识性强。新版图册实实在在地遵照“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新理念,选择了与课本有关、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如七年级上册P20页的“气温与生活”、P22页的“降水与生活”、P32页的“聚落与环境”等,开拓了师生思路,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

2.“可感”,即注重师生的感觉,以实境、实物出现,读后值得回味,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更深入的调查、研究。如七年级上册P13页的“车载电子地图”,讲课前后,适逢中国第一辆带DVD航系统的威驰汽车上市,通过教师讲解,学生特别感兴趣,课后还制作了“GPS位系统与电子地图”的演示文稿,知道了GPS的定位方法、广泛的用途等,扩展了学习内容,增强了学习兴趣。

3.“可亲”,即适合学生认知特点,学生爱看、爱学,且学有所得。如七年级上册P7页“地球自转”中各国学生的生活、P15的──笔画“世界”等均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使学生通过图明白了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下面就新版图册可否在以下方面做新的尝试谈一点看法:

一、增加带有各种轮廓的描图纸

“地理一张图”,它能将地理事物的时间、空间分布及其状况等尽收眼底,是地理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但在具体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指图,学生寻找、教师指正,时间一长,学生索然无味,识图效果大打折扣,图文转换能力难以提高,自主学习更得不到体现。

增加描图纸后,可改变教学地图所展现的地理事物重点不突出的缺陷,教师可利用已有轮廓的描图纸对学生进行分层、叠加式指导,先“描”后“识”,识后分析,以此略图为据,归纳总结地理事物的特点,使学生手、眼、脑并动,既节省时间又便于理解、记忆;还可利用初一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组织小竞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初步形成积极参与学习的意识,符合地理新课标的要求。

二、增加带有地理事物名称的不干胶片与背景图

初中地理教学中游戏性质的教学内容大受师生欢迎,具体表现为学生愿意学且接受快、印象深,教师后期教学轻松,易发现存在问题,便于及时“补救”,生生之间亦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与新课标要求相吻合。然而由于课时限制,不可能做到人人参与,使地理的“教”与“学”有了“断层”。

新版图册增加带有地理事物名称的不干胶片与背景图后,便于学生在课堂上辨别省区、地区和国家、大洲的轮廓、地形、河流等,明确彼此之间的相互位置,使师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完成“教”与“学”,符合地理新课标的要求。

三、增加与课本有关的地图光碟

这样,不仅能减轻教师搜集、扫描、整理的时间,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利用电子地图的意识,亦为发展地理电子作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探究。

认知心理学表明:学生对于提供的认知材料,由于出现的形式不同,认识和理解的速度也就不相同。只有当学生对所呈现的材料与呈现的方式发生兴趣时,才能最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把实际参与看成学习的最高水平,地图册增加以上内容,并以此为基础,架起“玩”与“习”的桥梁。

有研究指出:学生在12岁前,对抽象事物的认知层面只有10-30%,在此阶段,创设游戏形式,有利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首先,游戏可以满足初中学生的生理发展需要。好动是学生的特点,游戏中他们不再静静的坐着听、看,能够自由地变换动作、姿势,可以多次重复所感兴趣的动作而不受限制。

其次,游戏可以满足初中学生认知发展的需求。他们总是充满兴趣和好奇心,这种好奇心正是探索问题的出发点,游戏中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自主自发的探索,最大限度地发展想像力和模仿能力,在游戏中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地理事物。

再次,游戏还可以满足初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需要。以地图册为媒介,在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和秩序前提下共同游戏,过程公平、公正、公开;彼此感受不同性格、面对不同矛盾、解决交往中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这些都能让学生的各种潜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另外,游戏还可以满足初中生的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需要,游戏对于他们不仅是简单的“好玩”或娱乐,更重要的是在游戏中他们能获得影响他人的能力,可以建立起自信心,当他通过自己的行动对别人产生了影响时,会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人,会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到克服困难达到目的的快乐,在游戏中获得的成就感和主体感,能满足孩子自我实现的需要。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通过图册所创设的游戏环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0#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6 13:3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多元互动”探究式地理课堂教学模式评介



大连教育学院自然科学部 王 影



摘 要:“多元互动”探究式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学习为主体,实现课程、教材教法的一体化的设计,其主要教学程序为“呈现展示──引入角色──探究活动──角色置换──评价归纳”五大环节。各环节中渗透着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统一、学生“活动”与教师“引导”的统一,以形式多样、学生和教师“多元互动”为特色。

关键词:多元互动;教学模式;融合

一、“多元互动”探究式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

“多元互动”探究式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是将探究式教学与我国地理课堂教学现状有机结合,总结近年来一些优秀地理教师的教学经验,经过地理教师的教学实践验证已初见成效,尤其适合新实验教材的结构体系。该模式的课堂教学主要通过“呈现展示──引入角色──探究活动──角色置换──评价归纳”五大教学环节,改变了学生过去被动学习的局面,使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引导、组织下,积极参与学习探究过程,并领悟如何学习,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1.呈现展示环节

即每节课前轮流请一名学生在讲台前展示才华。该环节是从教学整体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个体进行培养,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展示自己,从而激励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教师通常在开学初的绪论课上做总体部署,其呈现的内容一般是要求学生自己根据个人爱好和兴趣以科学探究的形式去收集、整理地理知识资料,然后以各种方式在全班展现。

2.引入角色环节

这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在分析教材、理解课程标准、了解学生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要根据教学目标提出问题,使学生明确将要“学什么”,并向学生提供有关的资料、教学媒体等,尽可能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氛围和情境。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主体的角色,并向学习的主角发展。例如,在七年级地理(实验教材)《极地地区》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生动形象的板画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角色。首先,教师先徒手画出南极洲代表性动物──企鹅,引起兴趣。同时设问“企鹅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呢?”随手画出南极冰原、冰山、浮冰和科学考察船等,构成一幅“冰雪覆盖”的南极景观图。然后,教师利用板画提出问题,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并带着问题进入学习角色。

3.探究活动环节

这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进行自主探究活动的环节,也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根据每一节课的教学具体内容或教材小栏目中的活动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或直接提出问题,或利用地图、表格、相关资料等,让学生去探究、去讨论,使学生充分活动起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讨论、争论、交流中提高,在互学中得到发展。教师这时也要走下讲台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与学生们一起讨论,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学习探究过程和方法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如何学习”。尤其是对于有些难度较大的理性知识,教师必须随时加以点拨。例如,新实验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观察教材中的图片为线索,让学生站在古代人的角度,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大地的形状,再结合麦哲伦环球航行的伟大实践,以及现代地球的卫星照片使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从中受到科学观的教育。同时,教师应启发学生结合身边的生活经验或经历来证明地球的形状。

4.角色置换环节

这是继探究活动环节之后,教师走下讲台,而学生们选出代表走上讲台以“小教师”的身份再现探究、讨论结果、实现角色互换的环节。这样可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提高表达和组织能力,并通过“讲课”加深理解、记忆和强化所学知识。“小教师”利用老师提供的教学媒体,通过“讲课”的方式向全体学生汇报探究、讨论结果。其形式可以是自问自答,或是提出问题,请下面的学生回答。如果回答不够正确,这个学生可再推荐其他学生补充回答,相互配合,形成多点交互,直到“小教师”满意、大多数学生认可为止。同时遇到疑难问题,“小教师”或其他学生可随时向教师提问,教师以“学生”身份“回答”问题,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得以巧妙地发挥。

5.评价归纳环节

这是以多种方式对学生所学新知识进行检验、强化、评价和归纳的环节。首先,可以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评价一般采取师生共同参与的形式。“小教师”完成了“角色置换”的任务以后,将讨论中的问题有选择性的重新展示出来,各个自然组分别抢答。经过师生共同评议,评出这节课的优胜组。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可将其得分记入成绩簿中,以示鼓励。而对于回答不够完整的学生,进行“补救”。其次,也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抢答、对话、实践活动等形式,达到巩固强化的目的。最后,可以由“小教师”展示和解释地理教师事先准备好的该课知识结构图,完成本节课的总结,或由地理教师根据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总结归纳,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完整认识,明确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多元互动”探究式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

“多元互动”探究式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是以学生为中心,紧密围绕着学生的学习状态,采取灵活多变的措施。在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始终在观察、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启发学生思维,并随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其主要特点如下:

1.重视课程的总体结构设计

该教学模式从教学整体出发,将教学总体设计落到实处,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给学生一个公平的机会展示自己,使自身的潜能得以有效释放,并逐一落实在每一节地理课之中。如呈现展示环节,学生可以自主进行探究活动,没有教师束缚手脚。学生经过充分的准备,通过成功展示提高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可以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与艰辛。这种教学模式为目前盛行的“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提供了可行之路,是一种大胆的创新。

2.融合传统与现代教学模式的精华

本模式在以学生为本的前提下,同时也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在每一个环节中都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师的教学活动的互动关系。其中,“引入角色”与“评价归纳”环节,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继承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而在“探究活动”与“角色置换”环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展现,教师则退居“二线”,吸收了现代教学模式的“亮点”,二者的有机结合恰是该模式的特色之处,是合理融合型的教学模式。

3.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现代教学思想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而“多元互动”模式五大环节中无不渗透这种思想,并使之得以实现。尤其在训练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组织能力等方面更是煞费苦心,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将大有益处。

“多元互动”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学习为本,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探究活动,抓住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课程、教材教法的一体化设计,既有较鲜明的理论色彩,又有较完整的教学体系,以形式多样、学生和教师多元互动为特色,是值得探讨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6 13:3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介绍几种地理教学法



中卫县柔远中学 孟爱国



几年来,为了给学生以更多的独立思考问题与自我发展的机会,我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如下尝试。

现代媒体教学法

现代教学媒体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视、计算机等。这些媒体具有形声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结合,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如运用计算机教学,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要表现的对象由小变大、化远为近,可使反映过程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可将事物的本质要素突出地展现于学生面前。如地球公转的规律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抽象难懂,因时间和位置的局限,学生对天体的观测又不可能是完整的。多媒体教学通过模拟、分解宇宙天体的运动规律,将浩瀚星际空间浓缩于咫尺屏幕,分秒之间直观立体地表现了四季更替、昼夜变化的复杂过程,使学生能“飞”离地球,从宇宙空间的各个不同角度俯视我们这颗美丽的星球。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视觉图像,变难为易,变枯燥为生动,使学生乐看、乐听、乐学、乐思,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疑推进法

所谓设疑推进法就是将其章节设计成若干个循序渐进的问题,这样可促进学生看书、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加以解决,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在讲“旅游业”一节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看书、思考:什么是旅游、旅游业、旅游资源?三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发展旅游业的意义是什么?我国有哪些旅游资源?举例说明。这一系列的问题浮现在学生眼前,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又为课堂增添了旅游情趣。学生开动脑筋、启迪思维、驾驭所获得的新知识,不仅培养了自学能力,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动手操作法

让学生动手操作有时比教师讲解效果好得多,因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的实际问题,这会促进学生思考、探索。如在讲日、月、地三者的运动关系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三球仪,然后用三球仪演示,学生很容易地掌握了有关的知识点。这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社会实践活动法

重视和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是当前教育体制改革、搞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因此,到社会中实践是学习地理所必须的。如讲到人口问题、城市化问题、人地关系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深切的感受,加深理解他们在书本上所学到的抽象概念,然后要求学生写出社会调查报告,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参与教学法

让学生上讲台“上课”,引导学生参与到地理教学活动中来是非常必要的。如在学习“气候及影响气候的因素”一节时,课前教师先把学生分成五组,让每一组学生准备一个问题。上课时请五位学生代表五个组分别走上讲台,把事先准备的课讲述出来。最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对五位学生的课给予正确的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这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知识竞赛法

地理知识竞赛,要求学生具有迅速而科学准确地选择和提取所学的地理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要求学生记忆要准确、反应要敏捷。竞赛可分为书面竞赛和口头竞赛。知识竞赛具有竞争性,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读图分析法

读图分析法是先让学生自学课文、自学图表等,在读图、读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列纲,然后教师补讲、解疑,弥补学生学的不足,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6 13:3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立足家乡建设,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



山东省莱芜市第十三中学 亓兆民



当前我国地理基础教育正发生着一场深刻的历史大变革,其显著的特点就是从应试教育的学科性评估转变以地理素质教育的综合评价,强调培养学生能力的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师生感受较为深刻的还是“治理汶河迫在眉睫”活动课题的研究。

本次实践活动注重了自主性,学生可自主选择实践课题、制定活动计划,对于活动时间的安排学生可与指导教师协调;考察、观测、访问、参观等则采取集体活动;而对于收集资料、采样、化验、实验则采取自主、分散行动等活动方式。对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要求学生自行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由指导教师和活动小组研究解决。实践活动结束后,开了一个实践活动研讨会,每一位参赛学生都把活动中个人的体验、体会、课题报告向大家汇报,评出本次活动的优胜者予以表扬。“汶水西流”是莱芜八景之一,理应成为莱芜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然而现在的汶河却是另一番景象。当师生们一同来到了汶河莱城段时看到的景象是:河内杂草丛生、坑坑洼洼、臭水横流,使参观的师生感慨不已。师生们一致认为:汶河治理刻不容缓。令人欣慰的是:莱芜市治理汶河的三期工程,今年3月上旬已在开发区开始施工。汶河三期工程就是结合顺河大街改造,通过综合整治,疏浚河道,蓄水绿化,恢复和改善汶河的生态环境,为市民提供环境优美休闲健身场所,以大空间、大绿地、亲水性为主题,创造以自然风光为特点的城市景观,提升城市形象。该工程要对鄂庄桥下游500米至老公安局南泰莱公路段、小曹村至橡胶坝下游100米段的河道进行治理,顺河大街长1500米的河底进行土方挖运,全长3300米。对1800米的干流河道进行开挖疏浚,子堤浆砌石护岸,按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设计,设计河道宽290米至410米,主河道右岸设置20米宽的二级阶梯,阶地外设置防洪大堤。工程全部竣工后,将使汶河城区段的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环城区蓄水渠长度达到8000米,蓄水面积达到268公顷,蓄水量596万立方米,年调节径流1200万立方米。能极大地涵养水源,缓解工农业用水紧缺的状况,改善城区周围的水环境,美化净化城市。

总之本次活动使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效地推动了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3#
发表于 2008-10-19 07:3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很有奉献精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7 07:3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