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地理课堂教学“三”巧
河南省南阳市五中 王贵银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很宽,可中学课本篇幅有限,课时有限,因此,教材安排知识密度很大,教材对所涉及的知识往往是点到为止,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除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之外,探讨地理课堂教学技巧,降低教学难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成为地理教师的又一项重要任务。课堂教学,技巧性很强,不同的教师对它的处理不同,从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巧用语言和语调
语言是联系师生的桥梁,是教师对学生传输信息的媒体,对它使用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知识的输入与接受,在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课堂语言是课堂教学技巧的主要组成部分,带有一定的艺术性。但课堂语言又不同于一般的艺术语言,它准确规范。有时,一字之差,谬之千里,严重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因此,课堂语言一定要缜密规范;其次,还要讲究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有时一半句诙谐的或优美的语言也可起到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思维的作用。如果在课堂教学高潮到来之前能恰到好处地运用一次,则能使课堂教学波谷相间,有张有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说课堂语言是一种技巧、一种艺术,而语调则是技巧中的技巧、艺术中的艺术,它直接刺激人的感官神经,如果老师的声调高亢急促如泰山压顶,则学生神经容易疲劳,不能持久;若绵弱低缓,则学生感官刺激太弱,精神不振,不易与教师产生共鸣;若教师声调舒缓宽厚,富有弹性,且适时变换,则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吸引效果,把学生的思维牢牢吸附在教师的每一个音符上,让学生感到他不是在听教师讲ABC,而是在听教师叙述一个动听的故事,使师生共同融入一个和谐的美的境界,让学生在享受中获得知识。
二、巧用手势和教具
地理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实践性强,可我们的学生学习任务繁重,既没有过多的时间接触自然,更没有专门的外出学习机会,要让他们在教室里塑造自然,把理性的知识形象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巧妙的手势、形象的教具都是不可缺少的。如讲大洋板块、大陆板块碰撞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学生一般不易想象,此时教师可伸出双手,一高一低,高的代表陆块,低的代表洋块,洋块和陆块相遇时,代表洋块的手向另一手下俯冲,在俯冲地带形成深海沟;当洋块俯冲时,陆块会受到一定的挤压作用,于是,代表陆块的手顺势上拱,隆起成为岛屿或海岸山脉,如果陆块受挤超过一定限度,地下岩层就会发生断裂,地下积聚的能量就会沿着断裂带迅速向外释放,引起火山喷发和地震,因而洋块和陆块碰撞的地方多出现深海沟与岛屿或者是海岸山脉相伴的现象。与手势相比,教具更具有逼真形象的特点,教具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应以简易、方便、实用为标准,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就是地球仪和地图。如果在教学中能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其他教具,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如讲褶皱时,我随便拿一本书,让书本代表水平岩层,先让书本受力发生一个弯曲,告诉学生这叫褶曲;再让书本发生波状弯曲变形,告诉学生这叫褶皱,不必再作解释,学生已经知道,褶皱由褶曲构成。再如:讲断层时,我用一粉笔代表岩层,当岩层受力超过一定限度时,会发生破裂,这叫断裂;再沿断裂面把二截粉笔上下或左右错开,这叫断层,学生自然可以得出:断层等于断裂加位移的结论。
三、巧破难关和重点
手势、教具都有助于突破难关,但教学中并不是每一疑难都能借助以上手段,有时必须从理论上加以说明,遇上这样的问题,首先把这一疑难问题进行肢解,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提出一连串有承接联系的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如:地球上水的来源在讲述时可给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A.地球上的水从哪里来?──大气降水
B.大气中的水汽从哪里来?──地球内部
C. 地球内部的水汽怎么到达地球的外面?──通过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如:火山喷发等溢出
D.地球内部的水汽是怎么形成的?──结晶水汽化
E.地球内部的结晶水为什么会被汽化?──地球内部温度升高
F.地球内部的温度为什么会升高?──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生热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缩
G.原始地球重力收缩过程中为什么会生热?──在重力收缩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小,内能增加
这样做不仅可以降低教材难度,还可以探掘教材深度,有利于学生吃透教材。对于重点内容,传统的做法一般是反复强调,强调的确可以加深学生印象,但老师在重复同一问题时,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产生厌烦情绪,因此不一定会产生很好的理解、识记效果,而且同一水平上的重复强调,对内容没有拓宽加深,这部分内容很难在学生头脑里转化、升华,倒不如在讲完重点内容之后,趁热打铁,巧妙地插入一二个相关内容的课堂练习,既巩固了内容,又深化了内容。如:洋流的分布是一重点内容,但繁杂枯燥,往往是说来说去学生也记不清,于是,我在讲完这部分内容之后,紧接着让学生做了以下课堂练习:其一,有人曾在澳大利亚东部洋面上扔了一个漂流瓶,若干年后,有人在葡萄牙沿海发现了它,请说一说它经过了哪些洋流?其二,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曾利用东亚季风和北印度洋季风洋流航行,从江苏大仓刘家港出发,一帆风顺,先后七次远航到非洲的东海岸,然后又顺风顺流安然回国,请大家想一想当年郑和下西洋的时候是什么季节出发的,又是什么季节返航的?这两道练习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取得了很好的识记应用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