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复制链接]
92#
 楼主| 发表于 2008-10-5 10:2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三、思考和建议

1.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全面提高地理教师的素质

从调查结果可见,处于转型期的地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市区教师整体素质较高,郊县地理教师的学科素养较低,而新课程的实施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是知识结构,地理教师不但应具有地理专业知识结构,还应该了解学科前沿,不断扩大与地理相关的知识领域。另一方面是能力结构,不但表现为一般的教学能力,还要具有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地理新课程的整合能力,组织地理研究性学习以及地理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等等。调查发现,多数教师非常希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渴望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农村教师的要求则更迫切。这体现了地理教师主动参与课程改革的要求,非常有利于地理新课程的实施。对于教师的这种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采取具体的措施,如提供一个城乡学校教师交流的平台,由市、区教育局牵头,建立城区重点学校与农村学校联谊制度。联谊学校双方每年选派教师,定时到对方学校进行教学交流,不断提高组织能力;事先确定时间和地点,确定要讨论解决的地理教学问题,这样使存在的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使新的教育思想得到传递,先进教学经验得到交流,地理教学资源得到共享。搭建这样的平台,不仅使学校建立了一种新的学习机制,更重要的是可以督促教师去学习、去反思、去发展自己。这无论对于地理教师个人的地理专业成长,还是对农村学校的未来发展都是重要的。这种交流应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暂的,是实质性的而非形式化的。只有当农村学校地理课改成功了,整个地理课程改革才会成功。

2.重视地理教学,全面提升地理学科的地位

专业不对口、兼职教师多、教具缺乏、职称层次低、评定职称难等问题比较普遍,其实质是地理学科不受重视的表现。地理学科地位低应该说有多方面原因,如原来课程的设置不合理、地理学科的价值没有得到体现、地理教师的素质低、教法落后、学生缺乏兴趣等等。而中考、高考制度的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曾极大削弱地理学科的地位。地理学科曾不被重视,产生的连锁反应是打击了地理教师的积极性,影响了整个地理教育的质量。所以,一方面我们呼吁全社会对地理学科的重视,另一方面教师也要不断反思自身,从自身做起,改变这种状况,努力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地理教师要有危机感,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实现由“教书匠”向专家型、学者型教师的转变,才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勇立潮头,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出台教学评价新方案,确保地理新课程的真正落实

评价问题名列教师提出问题的第二位。处于旧课程向新课程的转型期,虽然教学理念、教材、教学方式等正在转变,但教学评价体系的变革,已经成为新课程实施的瓶颈。如果继续以传统的教学评估标准衡量教师的教学,将使教师无所适从。在座谈中,很多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成败在教师”的说法表示反对,他们认为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是评价制度,包括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两个方面。许多教师在座谈时谈到,他们内心是拥护改革的,希望改革的,他们也反对灌输和机械训练,但目前的现实是: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仍以分数论英雄,教师对学生没有自主评价权,一切为了“分数”的教学现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如有教师提到,曾有一节地理课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学生积极地参与、激烈地争论,精彩处学生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恰好此时校长经过,便不由分说走进教室,认为课堂秩序混乱给予训斥。可见,学校对教师的评价特别是学校管理者的观念,影响教师的积极性和新课改真正的落实。所以评价制度不改,必然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结果。一线教师需要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标准,比如平时成绩占多少、课堂表现占多少比重等可量化的标准。

4.开发地理课程资源,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

新课程要求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只有拥有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才会在地理课堂上游刃有余。否则,他的教学就是刻板的、缺少个性的、缺乏活力的。调查可见,有些学校连一台微机也没有,更谈不上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的运用;更有些学校缺少挂图,甚至有的学校连一个地球仪都没有,教师无法进行演示实验,更不用说探究教学了;农村学校缺少图书资料,有限的资料也不能及时更新,教师上课还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和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条件上;很多学校没有订地理杂志,教师想搞研究苦于没有资料可查,如果不改变这种状态,整个地理新课程改革只能是“空中楼阁”,教学就会是“死水一潭”。课程资源可分为有形的课程资源和无形的课程资源。老师们座谈时大多提到的是有形的课程资源,如电脑、各种地图、地理模型、标本、音像资料、地理课件、相关的书籍等,这需要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但更重要的是地理教师要善于利用无形的地理教学资源,即非实物的教学资源,是指学生个人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等等。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已有一定的人生经历,并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他们关心现实,对自己亲身体验过的地理事物最易产生兴趣,这是一个宝贵的资源,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上充分发掘、使用。另外还有教师之间的合作、经验的交流、信息的传播,也是一种宝贵的无形资源。如开展地理活动需要请专家开讲座,教师知道通过什么途径,去哪里找需要的人。地理教师拥有了相应的教学资源,通过参与课程开发,教师和学生共同成为地理课程的创造者、生成者和主体,最终达到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的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3#
 楼主| 发表于 2008-10-5 10:2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在新课程下开展合作学习的尝试

──以“降水的季节变化”一课为例

辽宁大连市第七十九中学 姜凡



一、合作小组构建

分组的原则主要有两类。一是自愿原则,即教师不干预学生的分组过程,学生自愿组合。按照这种原则分组,通常是个性相近的学生在一组,讨论问题时学生相互交流较多,积极性较高,但不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第二种是指定原则,即教师根据一定的方案,指定某些学生为一组。按照这种原则分组,教师可以将不同能力等级、不同性别的学生进行相应的组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但由于小组成员是教师硬性规定的,在上课时可能出现活动不积极的现象。以上两个原则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但应注意每组人数不能过多,应控制在8人以下。组内民主推选组长,由组长指定其它角色。

二、操作模式

教师:创设情景→任务呈现→启发指导→激励求新

学生:进入情景→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交流反馈

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创设情景,任务呈现。教师在教学的初始及进行阶段,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新课标的要求,对教材进行处理分析,创设问题情景,以任务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前期准备工作。

第二步,进入情景,自主探索。每个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独立探索,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有关知识的获取途径有三种:一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从原有的知识贮备中提取信息,进行分类加工,或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通过自学课文有关内容,找出解决方法;三是动手做实验或观察实验,从感知现象开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主动获取知识。

第三步,组内交流合作。在教师引导和组长的组织下,组员一起讨论和交流。每人对当前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或把在独立探索中没有解决、认识不清、理解不透的问题进行讨论辨析。在这个过程中,每个组员都要履行自己的职责。通过组内交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通过组内启发,将个人独立思考转化为全组共同认识;通过组内合作,学生养成更多的合作精神,提高小组的学习效率。

第四步,组际交流与点评。在教师组织了请一些小组各派代表在全班范围内作展示汇报。教师认真倾听,但不作评论,而是把问题抛给学生。这样观点进一步分化、重组,形成不同“流派”,引发学生更深层次地探究和思考;进而让学生你往我来,唇枪舌战,在一派“学术争鸣”的气氛中,将问题引向深入。当争论进入白热化程度,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归纳和点评。通过组际交流,更多的学生有了“代表集体”的机会;通过组际启发,将小组共同认识转化为全班的认识;通过组际互助,促进小组的学习成效。

第五步,评价阶段。评价包括自评和互评。自评为学生自我评价,互评包括组内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和组际之间的相互评价。小组成员讨论得出的结果属于集体成果,每个学生拥有话语权,受到肯定的是整个小组学习的成功而非某个成员。

三、课例实施

课题:第三节“降水与降水的分布(一)”

教学内容:降水的季节变化

教学准备:试管若干(或矿泉水瓶)、带颜色的水溶液。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1)教师创设情境:假如你是世界某地气象观测员,收集了该地一年各月降水情况,现在把结果展示一下。

(2)开展“降水的季节变化”的合作活动:每组活动用具准备是在每个架上插入标有月份的12个试管;定量的带颜色的水溶液。

(3)教师提问:①说明自己想像的地区。②该地哪几个月降水较多?哪几个月降水较少?降水的季节分配规律如何?

(4)教师提供大连市多年月均降水量的数据。

[学生活动]

①每组学生将水溶液随意注入12个试管。

②学生带着问题观察自己的作品,得出小组结论。

③学生展示作品,并总结该降水类型区的特点。

④学生素描该降水区的降水柱状图,感受由立体向平面转绘的过程。

⑤学生展示、说明自己粗面的降水柱状图。

⑥学生间比较、互评,同时说出画降水柱状图应注意的事项,如有无刻度,有无单位等。

⑦学生根据数据,准确绘制大连多年降水量柱状图。

四、教学反思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第一课时的重点,放在降水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上。按以往的做法,教师往往是为学生提供降水柱状图,提出问题。学生观察比较得出结论即可。这样做的结果是课堂上学生参与面窄,潜能没有被充分挖掘,具体表现为兴趣不浓,体验不深,行为被动。因此在处理教材的时候,能否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尝试围绕一定的主题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直观体验,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自主的探索和交流呢?于是我设计了“降水季节变化” 的活动。

在活动过程中,每组学生可驰骋想象,他们与同伴进行讨论,交流合作,将水溶液注入12个试管,共同完成第一个作品。然后选取中心发言人阐述本组的观点,通过与其他组不同的实验结果相比较来检验自己观点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接着,每位组员素描本组作品,感受降水柱状图由立体向平面的转绘过程。最后根据大连多年月均降水量的数据,学生精确绘出大连降水柱状图,并展示互评。

从课堂实施效果看,气氛热烈,可供想像空间广阔。由于每组的给水量不同,可能做出不同的结果,如新加坡、开罗、北京、罗马、伦敦等地的降水季节变化。每组各具风骚,甚至有的组放弃使用我提供的试管,而借助12位学生的肢体来表达,很有创意。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直观体验了降水的季节变化,完成了做图→识图→粗画图→精画图→用图的系列过程,同时将空间概念、时间概念、数量概念巧妙地结合,为下一课时学习降水的时空分布打下基础,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但组织教学需要教师有较强的调控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注意各环节有序衔接,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使每一位学生在倾听、陈述、说服、被说服中真正领悟学习地理的方式方法,培养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4#
 楼主| 发表于 2008-10-5 10:3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初中地理实践型研究性学习初探



王锋印 余娇琴 林美华



一、方案设计(以福建泉州石狮三中研究性学习为例)

1.目的意义

①全面落实新世纪初中地理课改和素质教育精神,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地理知识学以致用;建立学习成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②通过实际的地理观测与调查研究工作,使学生认识并初步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与过程;③培养与锻炼初中地理教师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与研究紧密结合等教学能力。

2.计划项目

①初一年级:“家乡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调查研究”与“气象观测与分析”二项;②初二年级:家乡自然资源利用与评价调查研究一项。

3.组织领导

①由地理教研组教师和泉州师院地理实习教师组成“研究性学习项目指导组”;②通过地理课教学,动员全年级学生参与项目研究活动;③各年级组织部分学生组成“项目实施骨干学生组”或“地理兴趣小组”。

4.教学过程设计

准备阶段:①制定活动计划,送交学校有关部门立项批准,做好活动的组织动员工作;②任课教师准备相关材料,设计与印发调查研究表格;③任课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动员学生积极参与,提出活动要求,布置具体的活动任务。同时选择部分学习较好的学生,组成重点研究组,对其作进一步详细指导,并提出较深入的成果要求。

调查研究阶段:①学生根据接受的任务,按照研究性学习过程,展开资料查询、实地考察、访问调查工作。教师跟踪部分学生,进行抽样检查与指导,积累学生调查研究过程的照片或录像资料;并根据普遍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指导学生开展活动;②学生完成调查访问后,进行室内作业资料整理、填写表格,结合所学的知识撰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成果交流与展示阶段:①教师汇集学生调查研究的成果,组织学生开展课堂的交流与讨论,尤其是针对家乡突出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展开讨论,将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教师针对学生项目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进行学习评价;②选择每个班级代表性作品,展示调查研究全过程的材料,面向全体学生展览与交流。

注:“气象观测与分析”项目在本校气象站进行,组织学生兴趣小组开展长期的气象观察与分析活动。

5.活动过程材料与成果

①研究性活动项目计划,学校审批文件;②教师活动指导教案、提纲,调查研究或观测的表格、原始数据;③学生提交的调查(研究)报告或小论文;④教师开展项目活动过程中的讨论、研究记录;⑤教师的项目活动总结材料;⑥整个项目活动过程的照片或录像材料。

6.进一步的研究措施

以项目活动全过程为基础,与泉州师院等单位合作,提出理论结合实际深入研究的计划方案,向市教育局提出课题立项申请。以立项课题研究促进研究性学习等课改项目的深入进行。

二、具体实施过程

1.“家乡自然环境时生产生活的影响”与“家乡自然资源利用与评价”课题

第一阶段:教师在各班进行活动动员,提出活动要求,进行调查研究的方法指导,分发调查表格。

第二阶段:组成以各村同班的同学(3-5人)为一个课题组,各小组围绕一个主题,根据老师的要求搜集有关资料,开展调查研究活动,填写相关表格。

课题研究以选定所在自然村的自然环境或自然资源作为调查对象,野外实地考察该村的地形、气候、河湖等自然环境现状,以及土地、水、生物资源利用情况,做好详细的野外记录并拍照。然后同村民了解几十年来该村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利用的变化。进一步调查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该村生产生活活动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相互关系。在本次活动中,两个年级的学生都普遍参加,大部分对活动的过程与作业表现了浓厚的兴趣,但自始至终参与实践的约为65%。

第三阶段:各小组进行室内分析与总结,完成调查报告、小论文或其它活动作业。后通过各组在全班汇报、质疑和讨论,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老师对各组成果进行评价、打分。组织代表性成果展览并向全校师生展出,由此推动研究的深入进行。

2.“气象观测与分析”课题

第一阶段:初一年级学习气温与降水知识后,分成几个小组,一个小组8-10人到本校气象站,介绍并观测气压表、自动气压计、电接风向风速计、干湿球温度表、最高和最低温度表、自动温度计、毛发湿度计、虹吸式雨量计、蒸发皿、日照仪等仪器设备,并做观测记录。进行能见度、云量观测等。

第二阶段:成立石狮三中初一、初二年级气象观测兴趣组,老师给予必要的知识与方法指导。分成几个小组每天两次详细观测与记录气象数据。通过校门口的小黑板展示,结合石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向全校师生作当天气象预报并公布本站气象观测结果。

第三阶段:把每个月收集的数据转绘为图表,分析阶段性的气象特征,并经小组讨论撰写气象月份析报告。将原始数据和分析报告作为气象站的积累资料存档。

三、在活动过程中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

1.通过活动钻研相关地理知识,提高专业素质

实践型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求地理教师围绕活动内容,深刻领会专业理论与方法,成为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条件。此外,教师平时结合教学对专业知识的钻研,尤其是通过《地理教育》、《地理教学》等大量教学指导文章的学习,能不断地提高专业素质。经长期积累,这些专业知识与素养即成为教师研究能力的坚实基础。

2.丰富地理事实材料,发现现实的研究课题

学生带着地理调查方法与思想,对他们所熟悉的地方进行观测与调查,往往找到教师不注意或未知的问题,这些问题将成为教师今后继续关注的现实研究课题。如河流污染调查中,学生通过观色、闻味、用木棍探测水深、根据木棍上下部位的颜色观测水体中下层的污染状况,并与养鸭场老板探讨污水对鸭群生长的影响,逆流寻找污染源等。这是地理教学活生生的感性事实材料,将之整理、提炼即可成为丰富、生动的地理课程资源。

3.深入研究学生学习地理的心理

学生从课堂教学走向野外,其学习心理产生很大的变化,自主学习的动力增强。教师在实践型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指导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准确、得体地依据其学习心理施教,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4.提高课题研究的组织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在活动中,由于学生的思维与行动变化很大,还要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除以上提到的通过活动钻研相关地理知识提高专业素质外,教师的组织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在实施实践型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也是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措施保证。所以,每开展一次实践型研究性学习,教师课题研究的组织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较大发展,并成为开展地理科学研究的重要素质。

作者单位:1.福建泉州师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2.福建泉州石狮三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5#
 楼主| 发表于 2008-10-5 10:3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促进探究学习组织地理参观



重庆市万州区第六中学 邱天武



地理参观活动的开展,不仅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而且也是丰富课余生活,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地理参观内容的选择原则

地理参观的对象和教学方式与地理野外观察是有区别的。地理观察的对象主要是自然地理环境,教学主要由教师讲解,师生共同研究,并有一定的实践活动。而地理参观的主要对象是人文环境,教学则主要由讲解员或参观单位指派有关人员进行讲解说明,教师在参观中则多做组织工作。因此,地理参观内容的选择应遵循如下原则。

1.参观点应具有典型性、先进性

教师所选的参观点应能说明某一自然现象,能反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新面貌,使学生从参观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感受建设的成就和家乡的变化而得到鼓舞,受到教育。

2.参观内容要结合教学需要

地理参观的内容十分广泛,基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如天文馆、地质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少年科技馆、动植物园、气象和天文台(站)、水文站以及实验室、陈列市等;另一类是生产事业,如城市规划、工矿企业、农场及林场、牧场、车站、港口码头、水利建设工程等。但这里有些不是地理教学所需要的,参观什么、参观多少,要结合教学的需要精心选择。如初中讲“地球和地图”一章、高中讲“宇宙中的地球”时,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参观天文馆、看天文科普知识展览、看天象厅的表演;初中讲“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时,可以就近组织学生到火车站或港口码头参观。高中讲“地壳的组成和变动”时,可以参观地质博物馆;讲完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商业贸易,可以组织综合性的参观,如当地的大型工矿企业、生态农业园(区)或种养殖场、城市发展规划等。

3.参观要因地制宜

例如组织生产事业的参观,应根据当地情况,有什么才能看什么。参观的内容要注意选择与教学关系密切、学生能理解的。

二、参观前的准备工作

1.教师的准备

首先教师对选定的参观内容应先去参观和联系,并向参观单位介绍来参观的对象(初中生、高中生),提出希望讲解哪些内容。最好能直接与讲解员对话,以保证参观效果。如同是参观气象台(站),组织初中生参观的重点应在温度、湿度、气压、风和降水等的观测步骤与方法上,而组织高中生参观的重点则应放在云的观测、气象资料的统计和整理、气候统计图的绘制、天气预报的方法上。其次是约定参观日期、时间,并说明参观的人数,研究怎样参观。教师参观、联系归来,要将参观内容、目的、时间向学校汇报,争取领导支持和班主任的配合,安排校医、保安人员同行,以确保参观的安全万无一失和顺利进行。

2.学生的准备

学生在参观前也要进行必要的准备。由教师提出参观的要求,明确参观目的、内容,印发参观计划,联系课本做必要的知识准备;并要求学生作好必要的物质准备。还要特别强调组织纪律和交通安全,

三、设计参观提纲

中学生求新、奇、异的心理极强,去校外参观对学生只作要求、没有可操作性的检查内容,是难以达到参观目的的。设计参观提纲印发给学生,可以引导学生参观时有重点、能集中注意力。参观提纲的目的、要求要明确,项目要清楚,重点要突出。如组织初中学生参观万州港区码头的提纲可这样设计:

“万州1500万吨深水码头”参观提纲

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日期_________

1.目的:了解港区的位置、名称、腹地范围、生产设备;明确港区的主要职能。

2.要求:认真参观,积极做好记录;遵守纪律,注意安全。

3.参观地点:红旗沟1500万吨深水码头。

4.参观项目:

(1)港区名称、位置和腹地范围;

(2)港区生产设备:①陆上运输设备②水上运输工具③起重设备④货物主要存放地;

(3)港区的主要职能:①运进货物②运出货物③港区的主要任务;

(4)看轮船类型:①当时码头边停靠的轮号和吨位,是普通客船,还是旅游船或货船,行驶的航线。②是普通客船或旅游船,沿途停靠(或经过)哪些港口(或城市);是货船,其运送的货物主要是什么,运送的终点港口是哪里。

(5)参观后的感想。

四、总结和巩固参观收获

参观回校后,教师应要求学生及时整理材料,结合参观前的布置和参观过程,针对教材内容,写出总结。然后安排时间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讨论时,教师可根据参观的过程和教学内容提出一些问题,有启示、有提示但不作答,去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作中心发言,宣读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对写得好、有创意的总结,通过小组讨论、班上交流,再修改提升,作为地理小论文优秀作品予以推荐,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参观和写作地理小论文的成果,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6#
 楼主| 发表于 2008-10-5 10:3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谈地理教师应怎样“说课”



秦晓华



说课是近年来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式教学研究模式,是提高广大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所谓说课,是指教师面对同行或评委系统地说出对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的一种教研活动。说课主要体现教师备课的思维过程,不仅要说出“教什么”、而且要说出“怎样教”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有什么理论依据。说课的基本内容包括“四说”,即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大纲和教材的分析,说出教材的编排意图、前后联系,分析教材的内部结构,把课题内容放到教学大纲的整体中去加以分析,明确其具体目标要求以及这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2.说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时确定的本节课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对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说教学目标首先要展示本课的教学目标,也就是本节课所学地理知识层次目标(识记、理解、应用)、基本训练目标、思想教育目标。然后阐述确定目标的依据,教学目标既要符合大纲要求、会考要求,又要切合学生实际。

3.说教材重点、难点的确定。教材重点是教材内容表现出来的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或本质,也是考试的重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弄清一般讲解和重点突出的部分,其确定的依据主要从大纲、考纲、教材内容、教学目标等方面来说明。教学难点是由教材内容本身和学生特征所决定的,因此教学难点确定的依据要从造成学生难懂的原因来分析。学生难懂的原因从教材内容来看,一是内容较深、抽象性强,二是综合性较强,三是分散性较大;从学生来看,一是年龄和心理特征,二是原有知识基础。

4.说教材组织和处理。说教材组织和处理包括说教材内容的取舍、重点的选择,以及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哪些内容应总结概括,哪些内容需解释发挥,哪里需详讲,哪里需略讲。然后再说明这样处理的理由。

二、说教学方法

1.说教法的选择及其依据。要求说出本节课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以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和理由。教法的选择第一要坚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原则。因为教学方法主要由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所决定。教学目的和内容不同,学生不一,方法各异;第二要坚持“启发式”原则,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第三要坚持“以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的原则,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提高课堂效率。

2.说教学手段及其依据。教学手段是指教具的选择及其使用,地理课具有直观性的特点,但限于目前条件,地理教学不可能“耳闻目睹”,必须依靠教具和地图。说选择教学手段的依据,一般从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年龄、学校设备、主要教具的功能等方面作出解释。教学手段的选择要有利于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切忌过多、过频或流于形式。

三、说学法指导

学法就是指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与技能的方法。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既要研究教法,又要研究学法,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以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求得知识的能力。科学的学法指导,是智能发展目标得以实施的重要途径。可以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和学习方法。地理课的学法,主要包括学习地理感性知识的观察方法,读书的方法,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记忆地理知识的方法,读图、绘图的方法,以及怎样处理好“学”、“思”、“用”的关系。学法指导的依据可以从说课的智能发展目标,学生基础和年龄特征,教法选择与教学手段等方面说明。

四、说教学程序

1.说教学思路设计及其依据,教学思路主要包括教学环节的时序安排及其内部结构。说教学程序,一般先说课型。确定课型后,再说明准备安排哪些教学环节,各环节的进行步骤、主要内容等。比如对于“新授课”型的教学程序可设计为七个教学环节:(1)准备教学──宣布教学目的和要求。(2)导入新课──新旧知识的衔接。要求说出怎样导入以及这样导入有什么好处,效果如何。(3)进行新课。要求说出如何讲授, 为什么要这样讲;如何提问和组织讨论,师生双边活动如何安排以及这样安排的理由;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各教学内容之间如何过度等。(4)归纳小结──归纳本节教学的知识要点、 重点以及知识结构体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要点。(5)学以致用──讲练结合,运用本节的地理原理、规律、 概念去发展知识、技能,注重课内外知识相结合、前后知识的联系。要求说出本节课的课堂训练、练习的意图。(6) 反馈教学信息──集中、全面及时地了解教学情况,培养学生自我检查能力。(7)强化运用──布置作业,课外作业的布置和训练意图。这种教学思路的设计既注重知识传授,也注重能力培养。总之,教学思路设计的依据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有关知识结合教法、学法、教学手段、学生的认知规律等方面加以说明。

2.说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要联系教材内容、目标要求、学生基础和教学方法等说出依据。

3.说板书设计依据。说板书设计主要是说这堂课的板书类型是纲目式、结构式、图表式、联系式等?什么时候板书?具体内容是什么?板书设计要遵循科学性、针对性、启发性、美感性原则,文字要准确、精练、醒目,要处理好板书与讲解的关系。

写说课讲稿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必须写出根据,体现说课重在说理的特点。2.注意突出重点、准确恰当地写出根据。3.理论性分析和实际操作设计相统一。

总之,说课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高水平、高层次的教研活动,它对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和教学质量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说课这一关键环节,以此达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7#
 楼主| 发表于 2008-10-5 10:3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秦晓华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主旋律,江泽民主席在大会上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我们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和知识将成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创造能力将成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个性。地理教学必须结合学科特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锐意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渴求揭开大自然奥秘的巨大热情,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内驱动力。

好奇心是对自己所见到的不了解而又向往了解的事物和现象的一种新奇感或奇妙感。好奇心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内驱动力。地理学是以自然环境和人地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在培养学生好奇心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地理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教材中介绍的地理科学的新学说、新动向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讲《地球在宇宙中》一章时,指明十万年前和十万后北斗七星形状的变化、黄赤交角的变化对五带范围的影响,在讲《地球上的大气》一章时,介绍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对海平面、各地温度带和干湿润状况的影响;在讲《地壳和地壳的变动》一章时,介绍登山运动员在喜玛拉雅山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潜水员在台湾海峡的海底发现煤层、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有丰富的煤碳资源、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和现状,并指明板块运动的驱动力还尚待解决等等。通过介绍这些新学说和新动向,意在开阔学生的眼界和知识范围,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启发他们去探索、去发现,产生渴望揭开大自然奥秘的巨大热情。

二、重视“双基”,为发展创造性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一切思维活动的奠基石,创造性思维也不例外,否则它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地理教学必须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渗透于“双基”教学之中,一般说来,可从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征、规律、成因等方面着手,通过对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去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或对地理事象的进一步变化和发展作出预测,使学生从解决问题中获得课本中没有的知识,体验到成功和获得知识的喜悦。如在讲黄河时,不仅要告诉学生黄河的特点,还要着重启发学生分析理解这些特征与黄河流域的地质、地形、土壤、气候等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指出上游在青藏高原上流动,浅草平铺,地面坡度很小,水流缓慢,对土壤冲刷极微,所以河水清澈见底;中游奔腾在二级阶梯上,流域内绝大部分为土层疏松的黄土高原,这里夏季雨水集中,暴雨冲刷黄土,再加上滥砍滥伐,使森林草原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致使河水变成滚滚泥流;下游蜿蜒在低平的华北平原上,水流缓慢,从中游带来的泥沙淤积在河床上,如此年复一年,河床不断抬高,以致下游河道成为高出两岸平地的“地上河”,全靠人工束水。这样,学生就可以从形成特征的内在联系中自己得出黄河下游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得出根治黄河的关键是泥沙问题,而泥沙来自中游的水土流失,而引起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又是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的人为原因。因此在中游山坡上修梯田、沟壑处打坝淤地,陡坡荒山上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牧,变水土流失为水土保持就成为根治黄河,化害为利的根本措施。通过因果分析、归纳综合,提示了事物的本质,使学生掌握了教材的内在联系,从而收到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效果。

三、教会学生细致观察各种地理事象,通过观察去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条件。

观察力是智力活动的源泉,是思维发展的“窗口”。观察作为一种重要的能力,是许多科学巨匠成功的秘诀所在。例如,达尔文说:“我既没有突出的能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并对其进行精细的观察上,可能在众人之上”。魏格纳详细观察了世界地图,发现大西洋两岸轮廓相似,并从各方面搜集了大量的证据,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可见,“观察”是每一个有成就的人必不可少的才能之一。地理是一门观察科学,在地理教学中,阅读地图是培养学生观察力最重要的手段。运用地图观察地图,几乎是每位地理教师每堂课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读图时,要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细致观察后得出规律性的东西。例如,在讲我国降水量的分布时,让学生观察“我国降水量分布图”,启发学生注意各条等降水量线的数值与距海远近的关系。学生通过对1600mm、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线分布的观察, 结合我国位于东亚温带季风区的知识,经过思考分析后,综合得出:距海越远,降水量越少,总的分布规律是:“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结论。观察直观教具和动态演示以发展其观察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可以萌发直觉思维和创造性想象。如观察用地球仪演示昼夜变化规律,用三球仪演示四季的更替;观察用幻灯、电影演示的山脉、河湖、季风的形成及发展变化规律等。野外观察是地理课所特有的培养学生观察力的好机会,各种野外观察活动要有计划,教师要善于把观察任务具体化,先看什么,后看什么,要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地理事物中,观察探索其本质特征,从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

四、诱发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善于创造性想象,这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内容。

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关键,它发挥着“设计室”的作用。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明和创新,都是以“想”开始的。牛顿从苹果落地联想到万有引力,从而揭开了宇宙的奥秘,瓦特由于对蒸汽顶壶盖的好奇而联想到蒸汽动力,从而改良蒸汽机,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由此可见,想象是何等重要,因此我们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充分挖掘学生想象的潜力,引导学生积极大胆地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并不断改变思维方向,做到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纵向思维与横向思维的交错。例如,在复习高中地理上册时,我提出了两个问题:

1.假如地球自转方向变为自东向西时,恒星日和太阳日的时间长度将怎样变化?东边的时刻比西边时刻还是早吗?长江水对哪一岸冲刷严重?地球上各风带中的风向将怎样变化?欧洲还有没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世界洋流的分布将怎样变化?

2.假设黄赤交角为零时,地球上有无昼夜更替现象?有无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有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有无四季更替现象?有无五带划分?(两个题的答案和解析略)通过对上面这些问题的探索和研究,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事象正反两个方面的认识和理解,开拓思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建立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情境,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体,注重知识的积累,教师把知识“灌进去”,学生“储存起来”再“倒出来”;现代的教学方法则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培养能力为目标,培养思维型、开拓型、创造型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以动的方法去刺激大脑皮层,创设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情境。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无论采取哪种现代教学方法,都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启发质疑,设疑引思,给学生充分想象的余地。

2.结合教材实际,假设预言,开展奇思妙想活动,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选择学生思维活动的“动”点,设计“动”法,使学生由“趣”生“动”,在“动”中学,在“乐”中学。

4、开辟第二课堂(兴趣活动、社会调查、野外考察、地理讲座、地理小论文、地理小制作等),鼓励“小创造”,引导学生深化知识,自由发挥,大胆创新,实现想成为研究者和发现者的愿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8#
 楼主| 发表于 2008-10-5 10:3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重视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秦晓华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既要研究教法,又要研究学法。实践证明,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原因,如果不是教师教不得法,就是学生学而无方。在地理教学中,既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同时,还要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变“学会”为“会学”。

在当代,传授知识只供一时之用,而教人获得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则将终身受用。一位未来学家断言“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不会钻研问题的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以知识,更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求得知识的能力,这是非常重要的。

在地理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从“学会”转变到“会学”上来,这是目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下面根据近几年的教学经验,谈谈我的一些做法,供大家磋商。

学生学习和一般人的认识过程是一致的,都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地理知识大部分都是前人的经验总结,因此,学习地理知识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理解、记忆、应用。

第一阶段是理解。即引导学生去阅读和理解教材。在阅读前教师要设计好阅读题纲,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并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

一、教给学生读书的基本方法,明确读书“三要素”

首先教给学生读书的基本方法,如怎样理解题目,怎样读懂课文,怎样掌握重点,怎样分解和突破难点,读前质疑,明确读书“三要素”,即有什么?在什么地方?为什么?

1.有什么?就是学习什么内容?是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内容?还是人口、城市等人文地理内容?还是一个区域或一个国家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综合情况?2.在什么地方?要充分利用地球仪和地图,知道所学上述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空间联系。

3.为什么?就是是什么原因?要了解所学地理事物产生的原因。为什么一个地区同另一个地区有差别,为什么有的地区又很相似?对所学内容多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

二、左图右书,图文对照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地图和地理学的关系十分密切,它们之间是“骨”和

“肉”的关系,地图犹如“骨架”,只有让学生把地理知识附着在这副骨架上,才容易记住,并引起一系列联想,从而获取丰富的地理知识。因此,学习地理时,必须按照左图右书,图文对照的原则,将书上的文字内容,一一落实到地图上。不要去死记硬背文字说明,而要经常读图、用图,增强空间概念的自我训练,将一幅幅形象、具体的图象印在脑子里,形成心理地图。这样既克服了死记硬背,提高了记忆效率,又使枯燥的地理事物学起来不感到乏味,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三、做到“四读”、“四边”、“四到”

1.“四读”即一般描述性内容快速读,重点内容反复读,疑难内容仔细读,联系内容对比读。

(1)一般描述性内容,所包含的知识,要求掌握的较少,阅读时可以象看小说那样,快速读。

(2)对重点内容可以在书上打上记号,点出重点句子、圈出关键词语、划出知识要点、反复阅读理解。总之,要善于归纳总结,抓中心词或概括句。现行地理教材很多地方在编写上都有这样的特点,要求分析归纳,抓住要点,尤其是众多的小标题本身就是对有关段落所讲知识的概括。所以对书上的小标题要反复阅读理解。

(3)遇到难点内容时我们要仔细读,慢慢读,看它属于哪一类难点,为什么难,然后采用不同的方法去突破它,分解它。有的不能理解的难点,要作上符号或批注,请老师解惑。

(4)有联系的内容要注意比较,特别是新旧知识的联系。有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学习中容易混淆,这就可以采取比较归纳的方法,将类似的地方逐一找出异同点,一般可以列表比较,这样既可以帮助准确地掌握知识,又可防止知识混淆。

2.“四边”即一边读书、读图;一边圈点绘图;一边分析思考;一边设题自检。

(1)读书读图圈点绘图,是指学生在阅读教材时,把课文的阅读与对地图的阅读结合起来,对教材的重点、难点作上记号和批注,并把文字表述的地理事象落实到地图上,或者把一些地理原理和规律自己设计,绘成示意图,实现图文结合和图文转化,通过地图来获得地理知识。如在地图上分析问题,凭借地图记忆知识, 从地图中找出规律得出结论,用地图进行归纳、概括、浓缩等。这就要求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图、绘图,掌握阅读和运用地图的方法。阅读地图是运用地图最基本的一个环节,是学习地理必须具备的能力,通过阅读各种类型的地图,既可开阔学生的思路,又能使学生综合所学的地理知识。地理图表的类型很多,各种图表有各自的阅读思路、方法和步骤。一般读图时可采用特征观察法、重点观察法、相关观察法、联想观察法、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观察法、点线面相结合的综合观察法等进行判读。

(2)引导学生绘图是地理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它是目前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指导学生绘制草图。如轮廓图、水系图、等高线图、剖面图、柱状图、曲线图、折线图、扇形图和一些简单的示意图。绘制时要坚持“化繁为简、突出重点、严格图例、相对准确”的原则。

(3)在读书、读图时要多分析思考,多问为什么,多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推理。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能否解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高低,决定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在很多情况下,尽管学生理解并且记住了相关的地理知识,但由于不会独立分析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也会出现错误,甚至根本无法进行。因此,多分析思考,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非常重要。

(4)在独立思考的同时,还要自己编题,自己检查阅读理解的效果。读后让学生编写练习题,既检验学生读书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还对所学知识加深了理解和记忆。

3.“四到”即读书时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且相互配合。也就是说用眼看书时,要善于动口、动脑、动手,在动中学,以“动”的方法去刺激大脑皮层,使之兴奋,激发出愉快的情绪和求知的欲望,发展智能,提高学习效率。所以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加强训练,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好方法。

四、点拔答疑,帮助理解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不排除教师的讲解,讲得其所,还可以促进自学。教师对教材的重点要点明,难点要讲清,要给予启发、诱导,对教材的关键要给予指点。特别是难点内容,要分析出“难”处,要引导学生清点疑难所包含的知识点,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注意引导,把握好适度,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自己解决疑难。这样学生才会尝到获得成功后的喜悦,才能够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多方面的能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另外,对于某些抽象费解的地理问题,教师可以借助各种教具和电教手段,通过直观演示,使复杂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讲解答疑对学生的总要求是:掌握重点,解除难点和疑点,积极思维,发展能力。

第二阶段是记忆。地理课内容很多,不可能要求学生什么都记住,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向学生提出主要记什么,记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法去记。要牢固记忆知识,切勿死记硬背。可以通过动手填绘地图,把要记忆的地理知识落实到图上,实现图文结合和图文转换,加工整理、综合归纳识记材料,对地理原理、规律等要注重理解。对不同类型的知识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去记忆。如歌诀法、压缩法、联系法、联想法、对比法、图像法等强化学生记忆。

第三阶段是应用。即帮助学生对教材的知识进行引伸和应用。地理知识的理解、记忆固然重要,但知识的应用就更为重要。因为学习地理知识的目的就在于应用,也只有通过应用地理知识才能检验学生领会、理解和巩固知识的效果,才能形成各种地理能力。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应用地理知识有两种方式:一是完成练习或作业。如读图作业册,填充图册,课后的思考练习等。另一种是进行地理实践活动。如地理园的各种工作,气象观测,自然地理考察,人文地理调查等。目前,对地理知识的应用主要是完成作业和练习,通过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方法去分析、理解新情境下的新问题。在练习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重点和难点要着重练。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单靠理解、记忆是不行的,必须通过课后训练来消化巩固,让学生反复读,着重练。教师还要有相应的检查措施。

2.以地图为重点练。加强读图、填图、绘图、分析图的训练。充分利用填充图册、读图作业册和课本插图,把知识整理并在图上落实,使图记忆深刻、清晰,培养读图填图能力。

总之,教师在教学之余,要不断总结指导学生学法的一些经验做法。只要努力探索,大胆实践,就一定能做“教人发现真理的好教师”,不做“只会奉献真理的笨教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7-3 09:4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