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复制链接]
78#
发表于 2008-9-27 07:5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现代教育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的误区



湖南省耒阳市一中 曹飞跃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运用,为地理课堂教学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但是由于诸多原因,使得现代教育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存在种种误区。

[关键词]教育技术  地理教学  整合  误区

一、“屏幕灌”与“屏幕问”

长期以来,我国地理教学的基本形式以基础训练为重点,以教师为中心,沿用“满堂灌”的教法,绝大部分时间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被动地接受书本中的知识。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另一种形式的“满堂灌”──“屏幕灌”又浮出水面,主要表现为使用新技术来呈现过量的信息:一副副图片,一段段文字,一个个动画,对学生轮番轰炸,令学生目不暇接。究其实质,还是一种理念陈旧的“满堂灌”──只不过由教师灌变成了屏幕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不能充分体现其主体性。

为了追求反传统,有的教师又将“满堂灌”改成“满堂问”、“屏幕问”:从导课到结课不停地提问。据调查,此种现象绝非个别,至少在如今的公开课、比赛课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笔者曾听某教师讲授《地壳的变动与地表形态》一课,第一课时教师(包括屏幕)共提问54次。且几乎都是一问一答形式,问题大多浅显琐碎,还有的只是把陈述句改成反问句,学生只需照读一两句教材,或简单地用“是”与“不是”来回答。

“满堂问”者的本意是想通过多问来达到激思、激疑、激趣、激创的目的,但由于教师提问过多,方法单一,学生易形成定势思维,不能产生扩散思维,更令人担忧的是:学生思维习惯被定格在浅层次上。究其原因,最近若干年来,为改变教师“满堂灌”的弊端,提倡“师生互动”,有不少教学管理者把学生在课堂中“动”的时间,作为衡量教学改革程度的尺度,而教师问、学生答倒不失为一种“师生互动”的方式。这种“满堂问”的教学,乍看轰轰烈烈,双边活动频繁,其实它只是“满堂灌”的翻版而已,因为“满堂问”的实质,仍然是老师的操纵,只不过换了一种操纵的办法:力图用环环相扣的问题抓住学生,让学生神经高度紧张,没有喘气的间隙。

其实,无论“满堂灌”还是“满堂问”,关键在于把握好一个度。课堂中,教师必要的知识讲述和课堂提问是必不可少的,但切不可过头,否则就成“灌”了。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生动活泼、情趣横生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才能以课堂主人的姿态出现。无论是传统的“满堂灌”还是其翻版“屏幕灌”、“满堂问”,都与这种境界相距甚远。

二、迷途的“满堂转”

针对我国传统教育存在的问题,一种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要求教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满堂转”教学方法应运而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无疑是合作学习的有效形式,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运用,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是如虎添翼。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有些合作学习已走入误区:只要有疑问,不论难易,一概小组讨论,甚至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也不例外;随意性大,凭教师一时的兴趣;有的小组合作学习甚至使得课堂效率大大降低。笔者曾听过一堂省级比赛课,课题是《探索神秘的宇宙》,课前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将全班分为三个小组,每个小组通过网络合作学习其中的一部分内容。由于各小组学习的内容不同,所以小组汇报时,同组的同学兴致高涨,其他小组的同学却兴趣索然。结果一节课下来,每位学生实际只掌握了其中的三分之一,即本小组的学习内容。

地理教学的目的不外是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满堂转”的现代教学法直接在“运用”两个字下功夫,不愧为明智的做法。但是,如果因为强调“运用”而偏废基础训练,结果很可能欲速则不达,在国外的教学实践中,不乏这方面的证明。而且,如果仅仅是为了体现学生的参与意识,而不论对象、内容和课型一律“满堂转”,恐怕也是与课改的初衷相违背的。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永福指出:“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参与是正确的,但要区别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参与还是形式参与,合作学习要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无论什么教学方式,都有其一定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关键在于扬长避短,要因人、因时、因课制宜,不搞一刀切。

三、“放映员”、“解说员”与“管理员”

在课堂上,教师与大屏幕处于同一位置,究竟哪一个应该起主导作用呢?毫无疑问应该是教师。

多媒体教学软件无论制作多么完美,也只是一种教学媒体,是教学辅助手段,绝对不能取代教师的主导作用。屏幕上的文字和画面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的一种手段,其所想表达的意图和思想仍需通过一定的方式如教师的讲授、适当的双边活动来传达给学生,学生仍然要循着一定的思路来思考问题,完成学习任务。然而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许多教师把所有的知识点、每一个活动甚至包括教师必要的知识讲解,都通过图像、文字、声音显示出来,课堂中教师很多时候仅仅充当放映员、解说员的角色。于是屏幕成了课堂的主宰,老师反而处于次要地位,被课件牵着走;而学生似乎对屏幕上的色彩、画面、文字的出现与伴随的音乐更感兴趣,教师的主导作用变成了媒体的主导作用,这显然已经本末倒置了。

类似的现象在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中同样存在。不难发现,课堂中许多教师不得不将大部分时间用于监控学生的上网情况,师生之间的交流很少,教师更多的时候是在扮演一个网络管理员的角色。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地理计算机教学,倡导的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但并未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要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过程起促进和帮助作用。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绝不能忘记教师的责任,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事实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若想要取得较理想的学习效果,都离不开教师的认真组织和精心指导;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作用的降低,恰恰相反,这两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明确: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了,但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都大大增强,所以对教师的作用不应有丝毫的忽视。

四、冰冷的师生交流

在教学中,网络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能代替师生之间的交流。然而,地理网络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网络的现象非常普遍:教师和学生都戴着耳机,面对着计算机屏幕,一切师生、生生之间的活动都通过网络进行。笔者曾听过一位教师讲授《大气环境保护》:课前引入后,接着就是30分钟的自学时间,学生通过游览因特网,查找与本节课有关的地理信息,自学理解教材的内容。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提问与反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都是通过文字的输入进行,利用网络课件中的BBS来实现,整个过程基本上看不到师生、生生之间的直接交流。

实际上,人与人之间最直接、最便捷,表达含义最丰富的交流方式是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面部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言)交流,以及以语言为载体的情感交流。显然,这远非BBS、E-mail、留言薄等力所能及,还姑且不考虑师生文字输入速度的快慢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我们要明确:课堂教学中,一切媒体资源都是对教学活动的补充。如果仅仅是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动手操作能力,仅仅是为了使用网络而使用网络,其结果无疑将是以牺牲课堂效率为代价,而且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恐怕会失去一些人性化的东西,这与课改的初衷显然是南辕北辙的。

五、下岗的传统媒体

有的教师在尝到现代教育技术的甜头之后,对其它教学媒体就不屑一顾,不论何种教学内容、课型,一概使用计算机教学,全然不管是否适用,也不管其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益,有的甚至连黑板都失去了应有的地位。笔者曾观摩过一次省级现代教育技术与地理学科整合大赛,尽管主办方提供了黑板,但16堂比赛课中,只有两节课使用。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计算机教学固然有其它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其它常规媒体的许多特色功能也不容忽视,如地理挂图、投影的静态展示功能,地理模型的直观空间结构功能,录像机、影碟机的操作简单、快捷实用,黑板略图的直观、实用等,是计算机和网络教学所不能完全替代的。而且,计算机教学尤其是网络教学也有其局限性,有些内容并不完全适用,例如:“大气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海洋国土开发”等知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选择这些内容进行计算机网络教学,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但“地球的运动”、“时区和日界线”、“月相的变化”等内容就不宜使用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应该结合使用其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和效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发表于 2008-9-27 07:5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巧辨形状趣识政区

河北省饶阳县第二中学 赵玉
省级行政区的辨识是中国地理教学的重点,也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对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亦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但是,要辨识34个省级行政区,学生们普遍感到困难和枯燥。在实践中,我发现,通过辨认各省区的形状,并与学生日常熟悉的动物、人体部位或其他形状和物体相联系,是学生掌握这项基本技能的捷径,同时,也能为学生提供一种识记地图的快捷方法,甚至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之一,具有很大优点。现总结如下:
位置

省区

简称

形状及趣解

东北

地区

辽宁


1.小鸭子:辽东半岛是鸭尾。
2.牙齿:辽东半岛是牙根之一。
吉林


1.袋鼠。2.人参。3.宝塔。4.葫芦。
黑龙江


1.天鹅:黑龙江是天鹅的主要聚居地。
2.拳击运动员。3.恐龙。
北部

边疆

内蒙古

内蒙古

1.大蝙蝠。
2.牧羊犬:癞蛤蟆终于可以平反昭雪了!原来,想吃天鹅肉的是这只来自大草原的癞蛤蟆。
黄河

中下游

山西


1.平行四边形。
2.胃:里面的食物是煤,因为山西是我国煤炭储量最丰富的省区。
河北
北京
天津

冀京津

1.手枪。

2.拐杖。

3.耳朵:北京是耳道和鼓膜,倾听来自祖国各地的呼声。
山东


1.游向大海的海龟。 2.高飞的雄鹰。 3.卧着的骆驼。4.“5.拇指伸向海洋的握拳:那是在赞颂山东历史上的名人义士——孔子、孟子以及除暴安良的梁山好汉。
河南


1.鹅掌。2.拉满的弓。3.热带鱼。
长江

中下游

安徽


小猫:不怀好意,正伺机偷袭热带鱼。
江苏

上海

苏沪

1.鳄鱼。.2.龙头。3.字母“B”4.奔跑的小狗:狗嘴里确实吐不出象牙,却吐出了东方明珠——上海。
浙江


1.“6”字。
2.半开盖的酒坛子:快闻一闻浙江绍兴老酒的香味。
湖北


1.倒着的“V”字。
2.
警帽。
湖南


人头:头上正好戴着警帽。仿佛警示人们——这里是长江抗洪任务最艰巨的地段。
江西


头顶挽髻的古人头:会是谁呢?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大山人还是江西历史上的其他名人?他们为中国历史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你看,都累瘦了!
南部

沿海

福建


1.帽子。

2.枕头:请江西的古人躺着歇歇吧,辉煌的历史由我们续写!
台湾


1.海豚。
2.
大水滴。
3.
香蕉:这里盛产香蕉。

4.企鹅:眼望大陆企盼统一。
5.
饺子:鲁迅先生曾说中国人是喜欢团圆的,回来吧,湾仔,我们共吃团圆饺子。
广东
香港
澳门

台港澳

1.坦克。
2.
潜水艇。
3.
鲸鱼。
4.
水龙头:谁这么粗心,忘了关水龙头,那流出的水都汇成南海了。
5.
大象头:咦,象鼻子怎么伸向海洋啦?
海南


1.菠萝。
2.
鱼。
3.
气球。
4.
地雷。
5.
漂流瓶:是不是所罗门国王密封的那个魔鬼,还在瓶中?
广西


1.刀。
2.
碗。
3.
头盔。
4.
狮子头。
西南

地区

云南


1.飞鸭。2.孔雀:云南是孔雀的故乡。
四川


1.四肢舒展的大熊猫:这里是熊猫的故乡。
2.“
字:象征四川盆地独特的紫色土。
重庆


1.烟斗。
2.
锤子。
3.“
字:代表山城重庆。
4.“
字:它是我国人口最多的直辖市。
5.
字母“T”
贵州


宠物狮子狗:因受宠,故高(暗示贵州)。
西藏


1.船。
2.
登山鞋:既表示这儿有世界最高峰,许多登山爱好者心驰神往,又代表了一种勇者无惧艰险的豪情和志气。
西北

地区

陕西


1.倒写的“F”
2.
钥匙。
3.
跪着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跪俑)。
宁夏


1.“字。
2.
航天飞机。
甘肃


1.桥。
2.
电话:喂,太空、太空,我是甘肃酒泉,中国人遨游你的时代即将到来,准备迎接吧。
青海


1.牦牛,是当地的主要牲畜。
2.
玉兔:酒泉,请给月球发个信息,我要去探亲。
新疆


1.熊。
2.
猪。哎,反正是够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
 楼主| 发表于 2008-9-30 14:3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河北抚宁县卢王庄中学 赵勇



摘要:研究性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不论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教师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初中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来说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都成为一种必然。教师在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及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主要途径则成为了广大初中地理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初中地理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作为现代教育理念集中体现的研究性学习,除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课程形式存在外,还必将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因此,能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适切性地应用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初中地理教师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一)学生的发展需要研究性学习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充斥的社会,研究意识与能力已经成为人的一项基本素质,研究问题的能力也成为衡量人才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新的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等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还要让学生学会欣赏和认识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实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培养、人口、资源、环境意识的培养等目标。在传统的“讲授式”“接受式”教学方法的影响下,我们的学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被灌输进大量沉旧的、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地理知识。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我们的学生讨厌地理课、不愿上地理课的现象,试想,我们的课程标准如何能得以落实?

研究性学习则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验性和探究性。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研究问题,只要学生有兴趣,同地理学科有关、有助于学生发展又可以研究就可以。据此,在上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多民族的大家庭》一课将学生分成“语言文字组”“民风民俗组”“民族分布组”和“民族政策组”。这里要注意的是,小组的成员可以相对固定,这有利于互相沟通与合作,但应考虑到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等多方面因素,在不同的课时作适当的调整,绝不能一劳永逸。

之后,通过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综合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包括计算机网络、图书馆、社会调查、请求教师帮助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最后,在班内交流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这样一来,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交流展示的过程不但实现了各组间知识的互补,而且还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喜悦。这样一来,课程标准得到了落实,学生也得到了发展。

(二)地理教师的发展需要研究性学习

长期以来,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初中地理学科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甚至地理教师本身都没能对初中地理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为此,大部分初中地理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甚至是下滑的状态,更谈不上发展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初中地理学科带来了希望,也为初中地理教师的发展带来了希望,研究性学习则可促进这一希望的实现。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研究内容的确定、资料的搜集、都由学生自主确定,教师需要做的只是适当的帮助与指导,这样教师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对教学策略的思考和改进上,用于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上。这对教师的发展必定会大有帮助。

(三)地理学科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

地理学科是一门多学科、跨领域、门类复杂的综合性学科,是非常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门课程,适合学生进行研究的问题俯首皆是。如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多民族的大家庭》一课中“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某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民居与气候的关系”“我国民族分布特点的历史原因”等就非常适合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其他方面的如:森林对保持水土的作用、旅游路线的选择、台湾问题、南水北调的利弊、三峡工程的利弊、社会环境调查、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等实在是很多很多。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相关专家和学者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我们初中地理学科有这样好的条件如果再不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对学生、对自己、对国家、对社会的极大不负责任。

二、教师在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

由于地理学科涉及面广、贴近生活的、可研究、探讨的内容非常丰富,因此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很大部分集中在地理学科可研究的范畴上,如:环境污染问题、绿化问题、旅游、商业、企业、交通等。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要做大量的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翻阅资料、走访问卷等工作,并要把课堂上学到的基本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才能较好地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因此,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更是显得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其作用超过了在传统教学中的作用。

(一)教师的设计者作用

1.设计疑问,激发情趣

由于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主要是学生自主设计、自行修习、自主探索的,整个学习过程都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如果缺乏对本学科知识的兴趣,是不可能全身心投入,也不可能知难而进的。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问题,激发情趣。

2.创设有利于自主探索的氛围

由于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于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怕老师提问,在心里设置了心理防线,在这样的课堂气氛和心理氛围中是无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因此教师要走进学生,融洽与学生的关系,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采用不用举手,不用提名,自动回答问题的形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已的观点。

3.设计探究的情境,模拟研究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一定情境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的,通过主体的探索、研究求得问题解决,从而体验和了解科学的探索过程,形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创新能力,增长知识,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的活动过程。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知识的方法是研究性学习关注的三个目标,而不在于学生真正地发现什么,创造什么。因此教师要设计有利于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充当科学家,去经历科学的发现过程。

(二)教师的组织者作用

1.教师是教学形式的组织者

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因此在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组织好课堂教学形式。要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去亲身感受知识的来龙去脉,到生活实践中了现问题,调查研究。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根据研究的内容,依照学习者的性别、性格特点,组织好合作学习、合作研究的形式,注意培养学生协作精神。

2.教师是各类学术活动的组织者

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有关的方法指导,解决实际问题所需的知识,教师不一定胜任,必要的时候要邀请、组织专家学者举行学术讲座、专家论坛等活动。组织好学生的学习经验交流会、学习成果评价会、开题、结题报告会等学术活动。

3.教师是活动场所的组织者

研究性学习形式多样,在校内要查阅资料、上网探索、动手实验,在校外,要到工厂、社区、家庭调查,这些活动的场所都需要教师精心组织安排好,防止组织不当,浪费时间,影响效果。

(三)教师的指导者作用

1.指导学生确定适合的研究课题

学生确定什么研究课题是地理研究性学习全过程关键的第一步,课题的可行性又能保障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研究成果的质量。教师应注意引导并与学生一起参与课题确定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组织参与课题的集体讨论,教师既要坚持学生自主性的原则,又要引导学生走出情感的误区,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并根据不同学生生活的具体环境和家庭条件以及兴趣要求,确定最佳课题。如在农村生活的同学可拟定有关农业生产、农作物分布结构、山区经济开发等方面的课题;在郊区生活的同学,可以调查郊区的农业区位因素特点,开展河流污染状况的调查、探究,垃圾的处理等课题;城区的同学可以了解工厂、商业、交通的布局情况及区位因素,城市空气和环境的状况以及原因,垃圾分类以及城市水污染的问题等等。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题分类和可行性论证时,要本着尊重学生的原则,抱着平等的态度参与,即使有个别的课题存在着疑问,在指导中学生仍坚持己见的,教师也不必将自己的想法、意见强加于学生。应该相信,学生在进入研究后期,如果能够发现自己选题存在有问题而进行修改、纠正,或由于选题不当而造成了研究的失败并能从中吸取教训,对所有参与这一过程的学生而言,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收获,或许更能贴近研究性学习的初衷。

2.帮助学生选择、制定最佳的研究方式

学生刚从依赖于老师的传统课堂转入自主的研究性学习上,常常感觉千头万绪无从入手,这时教师的作用就是要把学生扶上“马”,这种扶持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调动和挖掘出他们的学习潜力和学习创造动力。当课题确定后,教师可以提出几种方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课题内容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并给予适当的指导,也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根据课题确定最佳研究方案,教师还可以给予适当的建议和补充。如社会调查类,研究方向是就某一自然现象或人文现象展开调查,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形成调查报告。这一类形式是大多数学生容易采纳实践的形式,调查方式可采取实地观察、访谈、调查、问卷调查、资料收集等;还要提醒学生调查的资料和数据要有代表性,避免以点带面,以及要获取所需资料应该走访的相关机构,野外观察还应注意的问题和必要的准备等等,并指导他们如何去获取这些资料。教师在其中的角色是引路人,决不能包办代替。教师要做的不是告诉学生该怎么做,而是要帮学生去寻求问题的解决途径,教师正确引导,适当点拨,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努力探索。实践证明,这样的指导不仅有助于提高调研效率,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更能以研究性学习为手段,让学生学会地理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效果很好。如《南戴河各景区的调查》中关于时间的选择、参观人数的统计、问卷调查、走访相关部门等;《洋河的污染与治理》的实地观察的内容、记录的要目、对周边社区的走访等都为调查报告最终的成功提供了合理、有效、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其中教师的指导和点拨是至关重要也是极其必要的。当学生的研究步入正轨,教师的指导作用就可转入定期检查、了解进度、解答疑问等辅助作用。特别要强调的是在课题研究中,有效资料的收集是十分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着研究的成败,同时这也是地理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学生重要的学习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直接研究取得第一手资料。就地理学科而言,考察、观察、观测是最常见的研究和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指导中要特别注意强调这一点,使学生能将有限的时间用在有效资料的收集上,并在其中教会他们掌握并自觉运用这些方法,这对学生今后的独立学习能力的提高很有意义,“授人以渔”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

3.指导学生撰写论文和准确表达思想

论文的成型是研究性学习的最后阶段,也是学生总结研究过程的最后阶段。绝大部分学生因为没有写过论文,思路不明,写出的文章缺乏论文应有的严谨性和规范性。作为指导教师首先要明确研究性学习活动更多的是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它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强调的是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的精神,着眼于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明确了这一点,教师就能以平和、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艰巨的结题过程和稚嫩的论文成果。这个阶段,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处理、取舍、分析资料,组织有用的第一手材料。要求学生论文必须根据调查资料提出论点和论据,并要有一定的论证分析,主题要鲜明,论据应有理,资料应客观,并尽可能转化为直观易懂的图表,行文尽可能简明扼要和条理化。同时如何应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其因果关系,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建议,最终以论文、社会调查报告等的形式结题。地理论文的写作应切合地理知识的特点,在学生写作论文之前,可以先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关的科研研究论文,使学生对科研论文的写作程序有所了解,再联系所学知识和搜集的资料概括论点,整理成文,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写作角色,做到胸有成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研究性学习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以学生自我探究活动为主线,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创造性、自主性的特点,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为宗旨,以培养今天学生能适应明天社会需求为任务,不仅是一场学习方式上的革命,更是促进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思想实现的关键。它的推行既符合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它突现了创新教育的时代主体,有利于落实素质教育,因此,作为教师有责任把这项工作做好。

三、初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主要途径

(一)学科教学中穿插专题研究单元

在不破坏学科知识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同时,在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与地理学科教学内容有关的专题研究活动,是目前初中地理教学中尝试开展研究性学习较多的一种形式。具体选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考虑。

1.从教材中确定研究课题

教材中的某些基本原理、概念和规律等知识,虽然对人类是已知的,但是这些结论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可以把这类课题设计成让学生再创造和再发现的过程。如学习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内容时,就可把此内容改为“是生活在南方好还是生活在北方好?”的研究课题,让学生自选一方,然后通过学生网络查询、查阅书籍、访问、调查等活动来收集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双方激烈的辩论,从而得出南北方地区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这种课题选择时必须考虑哪些内容适合学生自主搞研究,而且还要考虑每个学生都能参加。  

2.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与学科内容有关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解决身边与学科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可通过查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同时还可以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着与他人交往和合作,懂得还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并试图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课题。学生会看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在现实生活中是那样的重要,从而理解到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今后更好地生活。如《洋河的污染与治理》这一课题的解决,常常需要运用其他学科知识,通常需要打破学科界限,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科教学中穿插专题研究单元的这种形式,能够在开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由于这种形式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因此在现有的条件下,只能在教学中少而精地设计一些研究课题,通常一个学期安排一到两个课题为宜。

(二)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

目前,班级授课制依然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组织形式,课堂依然是常规学习的主要空间。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以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一个现实而又具体的问题。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关键是教师要把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学科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而不是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发现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教具、学生分组学习的材料等。然后向学生说明发现的过程的目的和要求,提出探讨的问题,指出探讨的价值和步骤,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其二,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目标和途径,通过阅读、演示、观察、思考等学习活动,主动去概括原理、法则,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以期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是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主要环节,也是学生发现知识的基础,这时教师要巡回视导,积极做好引导工作。其三,学生交流初探所得到的成果或结论,并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或不甚理解的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并作进一步的探究。其四,在以上几个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探索的问题,把初探和交流中获得的知识、结论加以归纳整理,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最后,教师可让学生把探究出的结论等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际中去,从而进一步验证和巩固所获知识。比如,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多民族的大家庭》一课在讲完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后,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民族分布特点的成因,我是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班的体育老师是那个民族人吗?同学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但大多数不太清楚,于是让一位同体育老师一起移民过来的同学介绍他们的民族、原居住地及移民原因(修建桃林口水库)。教师由此引出问题:除了库区移民影响我国民族分布外,大家还能想出其他促使人口迁移,影响民族分布的因素吗?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网络查询,很快找到了很多相关内容,并通过校园网内论坛的的整理出结论。

2.创设多种实践活动,融入一些经验性学习

现行课堂教学知识获得和运用的方式都不直接接触客观实际,只直接接触经过抽象加工整理而成的文字、图形、表格等“书面材料”,缺少直接经验的过程和真正的体验。而研究性学习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学生在亲自操作中体会到该“如何做”,自己走进实验室核实一下,并用自己的眼睛看一看,这要比在牛顿的著作中或在一本教科书中搜寻答案更有意义。这种“真正的体验活动”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宗旨。通过这种学习,学生将得到“如何去获得知识”的体验,学生的各项技能和能力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学生的智力也会在其中得到提高。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多种实践活动,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

3.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一些科学探索史,启发学生思辨的内容

以往的学习,偏重于对概念或理论的死背硬记,缺乏深一层次的疑问,如用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众多知识是如何形成的?定律、法则或理论存在的依据和前提是什么?这些知识存在的价值是什么?而人们又是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的?其实这些都是学生应该考虑的问题,而学生并不知道它们,这正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比如,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中可通阅读《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启发学生思考“大陆漂移假说”是如何产生的?它的价值何在?还有没有其他学说能解释海陆分布的现状?你们是不是能创造一个新的学说来替代它呢?真正的科学态度是批判的态度,夸大科学的权威性是不对的。人们尽可以把科学的历史观为发现新理论,摒弃并不真实的理论并以更好的理论取而代之的历史。在21世纪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中,学会这种思维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在浩瀚的知识信息海洋中,学生就会迷失方向,以假当真,是非难辨。适当增加一些科学探索史,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而且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路,寻找问题创新的切入口。

四、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局限性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方法都有其局限性,研究性学习也不例外。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是希望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活动中要从地理学科教学实际出发,积极地、适量地选用这种学习方式,以便充分发挥它所固有的优越性,但不能误认为初中地理教学应以研究性学习方式为主。事实上,研究性学习方式虽有许多优点,但由于受学科教学目标、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局限,其优点难以在学科教学中得以充分发挥。

第一,这种方式更适合于小班授课和开展小组讨论,目前的班级教学规模难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同一个教学内容的全部探究过程。

第二,在传统的教学任务还没有相应改革的情况下,课时不足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突出矛盾。有些内容如“气温、降水的分布”等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只需要十几分钟就能解决问题,而用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就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

第三,研究性学习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难以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学科基础知识。

第四,并不是所有的地理知识都适合研究性学习这种方式,如:大陆、岛屿、半岛的概念等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就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仅靠听讲、阅读等方式就能掌握。那种把整本教材都分解成研究性课题的做法值得商榷。

第五,研究性学习还要求比较充足的教学设备和课外教育资源,在目前情况下,尤其是在一些农村中小学,这些资源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第六,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要实现教师教学行为方式的重大转变,从而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还需要有一个较长过程。

在新的课程理念中,学生学习知识不再是简单地对教材中既定知识结论的接受和记忆,课程知识成为学生反思、批判、运用并促进学生重新理解的材料。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走向“研究性学习”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应了这种趋势。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适切性地应用研究性学习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地理学科、地理教师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发展的需要。由于目前研究性学习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新的成功经验和突破性进展还比较少,实际困难也很多。还需要做更多的探索与实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
 楼主| 发表于 2008-9-30 14:3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新课改下地理教学情境的创设



山东省无棣县梁郑王学校 杜俊霞 王连进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如何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培养创新精神,是我们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实践证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精心设计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眼前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和思想上的焦点,设计一些智力上富于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情境”。例如,在讲解关于时区和日界线时,设计问题:有一孕妇乘坐海轮由西向东航行,在接近日界线的时候,生下一个女婴,越过日界线的时候,又生下一个女婴,先出生的姐姐的生日正好是2000年一月一日,后出生的妹妹的生日是1999年12月31日,妹妹的生日比姐姐大一天,这是为什么?

二、穿插趣味故事

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恰当的穿插一些趣味性较强且寓意深刻的小故事,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能力。如讲“海洋环境”中的洋流时,运用二战时纳粹德国潜水艇巧妙的利用了直布罗陀海峡东西两侧的海水密度不同,通过地中海底层的密度流西出直布罗陀海峡,在北海水域重创英国舰队。

三、借助诗文佳句

地理教学中,恰当的引用名诗佳句,可以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由此创设教学情境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对集体、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美好情感,实现情感教学目标。如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说明地形与气候的关系,抽象的理论概念就会变的直观起来。

四、充分利用漫画

地理教材内容抽象、枯燥,恰当的利用漫画,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变枯燥为生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其观察力与思维能力。如讲解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时,可选用漫画“小鸟的悲哀”。画面上小鸟哀求“请把我带走吧”!然后由学生思考讨论:这幅图说明了什么?也可选用漫画“渴望”,此画由两部分组成:第一,山岭田野,杂草丛生,一人心驰神往,渴望这里高楼林立;第二,林立的高楼取代了空旷的原野,此时人被挤向楼顶,他的心又飞向了广袤的原野。看后启发学生认识“如果以牺牲大片的土地等资源环境为代价,人类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必然会落空”的道理,从而增强环保意识。

五、 播放优秀歌曲

地理课教学必须把情感目标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只有增强学生的人文情感、社会情感和地理情感,才能真正体现本学科的德育功能,完成育人任务。而激发情感的一个有效手段,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适时的播放一些格调高雅、积极向上的优秀歌曲,寓教于乐,寓教于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美好情感。例如,在讲解“长江”一节时,播放歌曲《长江之歌》,让学生体会长江的豪迈情怀,这样把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理解上升到感情层次,达到思想教育的较好效果。

六、 利用录像资料

根据教学实际,恰当利用录像资料,构建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情境设计,是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手段。如讲解“黄河”危害时,播放黄河决堤时的录象,再现历史的画卷,加深学生的认识。再如讲解“长江”的水患时,播放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泛滥的录像。体会气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巨大损失,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七、 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

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自己去发现和矫正错误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改变一味灌输的教学模式,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也体现了知行一致的原则。这就变单纯的说教为精心的指导,变知识的传授为思维的训练,增强学生自我修养、自我提升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地理教学中,合理、适时的设置教学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新能力;可以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的教学思想。教学中可收到“一石三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2#
 楼主| 发表于 2008-9-30 14:3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地理学习中的厌倦情绪及对策



连云港市云台中学 李振永



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地理教育对于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人类自身发展等方面的价值,那是不言而喻的。地理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加强了生存能力的训练,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人学习的黄金时间就是学生时代,按道理,也是要求学习的欲望最强烈的时期。可是,当我们面对现实中这么多的“讨厌学习”、“不愿学习”的学生时,我们该怎么办?

一、产生原因

1.目标缺失

我校地处农村地区,新时期的“读书无用论”还有不小的市场,对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有的学生对于学习意义的认识非常淡薄,不明白为什么而学。以致认为学习是父母和老师所安排的任务,自己只是奉命去完成使命的人,而且认为学校生活过于单调,这样就难免会产生厌倦情绪。另外现代农村流动人口非常频繁,青壮年外出打工、经商的人数逐年呈上升趋势,据调查,我国流动人口已超过1.2亿。这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体制,使这些进城求发展的农民多数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孩子被留守在家里,或由年事已高的祖父母监管,或托付给亲戚照看,更有甚者由学生自己照顾自己,这样就使留守的学生处于一种“自然”或“半自然”的成长状态,脱离了正常的监管,由于家庭没有称职监护人或根本没有监护人,学校、家庭无法沟通,社会无人关注,他们缺乏学习自觉性和刻苦钻研精神,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家庭作业普遍完成较差,厌学情绪日趋严重,学习成绩每况愈下。

2.耽误学业

这种现象主要出现在部分学习优秀的学生身上。我们可以看一则新闻:2005年9月2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确认,中国17岁的杭州女孩丁舒珊发现一颗近地小行星。可丁舒珊的母亲提醒兴奋的女儿:“目前最重要的任务是高考,天文学得再好也不能为高考加分。”虽然素质教育提倡多年了,但“减负”工作在现实生活中却演变为“减副”。应试教育的目标是紧紧对准考试这个靶心,考试需要什么,学生就训练什么,必然在平时就要多花时间,多流汗水,但时间又是有限的,那只好从非考试科目要时间了。

3.感官疲劳

由于专业人员的匮乏,农村中学许多地理教师并非专业教师,往往是一些其他专业教师临时来凑数,因为编制的压力,这些教师都热衷于本专业的教学研究,对地理教学存在敷衍了事的心态。在教学中,基本采用我说你听等陈旧模式,甚至“放散羊”。人的情感是可以迁移的,爱一个人,包括他的优点、他的缺点,甚至他的派生物;恨一个人,既恨他的缺点,也恨他的优点。甚至包括他的派生物。这种情感迁移与发散,如果调控不当,常常会产生负作用。由于一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某些失误或不足,造成部分学生对他们产生反感,并可能由此而影响学科的教学。学生由于某种原因对某位教师不满,往往对他讲课也不感兴趣,严重的对该学科也不感兴趣。学生的情感容易延伸与发散,不善于控制与收缩,其结果常常运用惩罚自己(不学习该学科或者故意不学好)的手段来反抗教师。

4.心理因素

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五分之一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折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新地理课程注重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设计了大量的活动性材料,不少活动需要团队的集体智慧。但有的同学由于性格内向,自卑感较强等心理因素,与同学交往减少,学习、生活活动也减少,不愿发言,不想运动,提不起精神,成为同学活动的旁观者,游离于同辈群体之外。他们对参与团队活动存在恐惧心理,感觉到这种生活让人厌倦。

由于造成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有家庭的,也有学校的,还有学生自身的。下面我想从学校这个教育的主阵地入手,谈一谈如何应对这一阻碍学习情况的出现。

二、应对措施

1. 转变观念

教育是未来的事业,需要有预见性、超前性,教育观念的转变就成为极其重要的问题。无论国际形势的变化,还是我国经济的转型,对地理教育改革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地理学科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正义感,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环境意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尤其在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更应对地理学科寄予众望。我们必须在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上不断更新,克服重硬件、轻思想,重近期、轻长远“急功近利”的倾向。在教学思想上,强调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和道德品质的综合培养和训练;摒弃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强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应用现代化教学技术进行双向教学,使学生学会学习,具有自学和充分利用信息的能力。

2.重塑理想

20世纪70年代初,“罗马俱乐部”提交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提出并分析了未来世界带有普遍性的“全球性问题”:人口问题;工业化的资金问题;粮食问题;不可再生资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报告认为在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方面如果按现在的趋势继续下去,这个星球上增长的极限将在今后100年中发生。长期以来,我们的经济发展只注重速度和数量而忽视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因而破坏了环境,反过来又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事实告诉我们,决不能亦步亦趋地走别人走过的道路,而应该汲取发达国家的教训,少走弯路。这些问题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了我们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那么,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应注意及时引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地理环境,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关心祖国和人类的未来,为共创和谐社会而奋斗。

3.提高兴趣

一个稳定的兴趣,总是在社会实践中,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下发展起来的。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兴趣则是来自教师的积极诱导,因此,我们要努力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端正他们学习地理的态度,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我们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把我们地理课堂搞活,使学生感到地理课堂新鲜有趣。我们可以根据课堂内容的不同,灵活安排,力求做到每堂课的方法有所不同。如我在讲述世界人口增长速度过快时,选用了一幅“苦难的母亲”的漫画,画面上愁容满面的母亲不但手里牵着,背上也背着孩子,而且她的胀得酷似地球的肚子里的孩子也即将降临人世,她身旁的两个孩子为争食物还在打架呢!然后找学生回答:这幅漫画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引导学生得出我们所居住的这个地球人口已经出现了过剩,主要是因为以前人们还没有完全认识到人口过剩给我们整个社会带来的压力。我们也可以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知识抢答、填图比赛。公平合理的竞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紧张、活跃而有序的地理课堂也增强了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的多样性,可以改变单调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能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现代媒体能提供海量信息,这种资料的丰富性使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能够长久地保留下来。

4.感受快乐

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的生活是国家新课程标准、人教社地理新教材的设计和编写依据。人教社地理新教材不是单独传授纯知识的读本(简单的十万个为什么,或理论化、体系化的地理知识),而是要体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要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的背景材料和知识来源。因此地理教学要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强调理解而不是知识量,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而不是机械记忆和被动模仿,鼓励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和学生之间的讨论。教师的责任是:深刻理解国家新课程标准和人教社地理新教材的编写意图,然后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学校条件选择最优化的地理教学方式方法。“给学生权利让学生自主选择,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自主体验,给学生困难让学生自主克服,给学生问题让学生自主找答案,给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锻炼,给学生空间让学生自己前进,给学生活动的机会促进学生发展”。理想的成长环境是一种具备辅导关系基本特征的氛围,即一种充满自信、信任、融洽、安全和支持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

我们在进行情境设置时,要立足于学生个性中积极的部分。当他取得初步成功后,他的内心是欢乐的,但是这种体验由于在整个情感结构中不占主要地位,因而很可能是短暂的,稍纵即逝的。这样,就必须及时加以强化。强化的作用在于扩散成功后的欢乐,使这种体验变得更为深刻,通过它看出自身的潜力,逐步领会进步的真谛。从而产生再一次成功的要求,只有在这时,继续创设情境和运用其他教育手段才会更有成效,因此时成功的快乐体验已开始内化为他的个性的必不可少的成分了。

当我们面对一个不尽如人意的环境时,要从改变自身做起,才能适应环境,进而使环境朝着如人意的方向改变。初中学生年纪还很小,只要我们能够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运用我们的热情去感染,只要能够采取正确的措施,我想现存的厌学现象一定会减少。学习热情一定会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
 楼主| 发表于 2008-9-30 14:3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把握地理创新关键点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兴华学校 李百媚



一、让体验落到实处

具体教学示例如下:

●《中国人口》逐一设计九道数学计算题,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出结果,由计算结果的直接感受引发深层次思考,水到渠成得出本节内容的全部结论。这样,比教师单纯的说教更具有了可信度,并能让学生在体验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长江》以水系调查报告书的形式,带领学生在描绘中感受长江的位置、形状、主要支流和湖泊;在统计中认识长江流经的地形区和行政区;在填注中理解长江的巨大水能;在总结个人收获中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培养创新素质。

●《走进海洋》利用网络资源搜索处理加工相关信息;由欣赏海洋的各类风光图片及脍炙人口的歌曲感受海洋的美丽富饶;借助网络提供的丰富信息量尝试自主探究问题,并尝试综合分析海洋严重的环境问题及具体的解决策略,培养关注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让学生自由发挥

教学示例:

●在学习商品和商业时设置的问题是:请你来描绘一下某一处商业区的景象,该商业区的繁荣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在认识我国许多高大而绵长的山脉中,针对珠穆朗玛峰探险结合时事展开个人情感、态度、价值观讨论,提供的主要事实材料有:1960年5月,中国登山健儿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第一次从北坡登上了世界最高峰;1988年5月,中国和日本、尼泊尔联合登山队,又创造了从南北两侧横跨珠峰的壮举;黑龙江省的业余登山队员阎庚华登珠峰献身;北大学生登珠峰之死;中央电视台建台50周年登珠峰现场直播等。设置的问题:请你来谈谈个人的感受和看法!

●我在讲中国地理开篇的时候,播放了VCD歌曲《我的祖国》,由此找同学来谈谈对祖国的感受,同学们有的从国土广大、风光奇异的角度赞美祖国;有的从祖国日益强大、人民安居乐业的角度去评价祖国。在大家畅所欲言的过程中,一位同学站起来严肃认真地说:“老师,我对祖国的热爱一切都在不言之中!”话一出口全班大笑起来,我也不由自主地笑起来,但霎时全班同学又面向我等待着我的评价,我在学生的幽默诙谐中也激发了灵感,高兴地说:“可爱的孩子,老师知道了!你从心底里爱祖国啊!”全班同学又爆发出轻松愉悦的笑声……

●课前的信息快报《中国大家谈》;举办以“学海拾贝”为主题的《地理知识大看台》展板,学生个人作品采集下来发到学校BBS论坛和香坊区地理学科BBS论坛上,实现全校和兄弟学校的交流及课程资源的共享。

三、面向知识实际

教学示例:

●《中国地形概况》以小组竞赛的形式促进自主学习。

●《种植业──粮食生产能力》分配给各小组研究内容,以“今天我是小老师”尝试讲解,教师引导全体同学再尝试恰如其分地评价。

●《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确定明确的主题及研究方向,以辩论赛的形式(我们是南方人/北方人……)研讨南北方的巨大差异及成因。

教师自行开发课程资源《丝路明珠──吐鲁番》,把大量的各类地理图表呈现给每个探究小组,小组内部合作、小组之间交流,实现探究与交流共享成果的有机结合。

●《土地资源》借助多媒体提供的影像资料和教师针对本节课所做的知识提纲设计展示,倡导学生做出与众不同的知识提纲设计。

●《中国疆域》一节中领土四至点:以考眼力比勇气的形式,判断领土四至点的位置并估算其经纬度,鼓励大胆推测东西南北景色差异并分析成因。

●《地震和火山》为了倡导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树立防灾减灾的意识,在课堂中设置“现场模拟”:地震现在来了怎么办?地震中如何自救?地震中如何实施互救?

●《水资源和水能资源》针对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倡导学生集思广益设置以交流展示个人个性化创意设计的活动课:我的节水小窍门、我为节水献一计、节水宣传广告大比拼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4#
 楼主| 发表于 2008-9-30 14:3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将分层教学的思想渗透到课堂提问中



四川省安岳中学 江昌银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根据需要系统地创设一些问题(或问题情境),并组织学生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的活动。然而,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我们却时常发现:有的学生觉得问题太简单,提不起兴趣;有的学生认为问题太复杂,甚至不举手、不发言,仿佛置身于课堂之外。很显然,这两种情况都容易让学生滋生厌学情绪,这不是课堂提问者的初衷。如何提高课堂提问质量?

我们必须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有成为一名好学生的愿望,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智力状况、接受能力、知识储备、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应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情况,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大致将学生分为后进生、中等生、优秀生三个层次;最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创设不同难度的问题,即将分层教学的思想渗透到课堂提问当中。课堂提问主要有悬疑式提问、比较式提问、递进式提问、发散式提问、巩固式提问等类型,如何将分层教学的思想渗透到课堂提问中?

l.悬疑式提问

地理知识本身的趣味性不强,是造成很多中等生和绝大部分后进生地理成绩差的重要原因。其实,在自然界中,很多小尺度地理实际现象与大尺度地理理论现象不吻合,如果把特殊的现象引入到课堂之中设计成问题,这样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思维。如:众所周知,热带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在20℃以上,为什么处于赤道附近的乞力马扎罗山的山顶却是终年积雪?这样一个问题容易吸引后进生。让他们带着好奇和疑问去认识气温的垂直变化规律,待讲解完气温的垂直变化规律之后。让后进生来解释这一现象。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2.比较式提问

中学地理中有大量的相似或相近的知识点,如:经线与纬线,自转与公转,天气与气候,台风与飓风,冷锋与暖锋,岩浆岩、沉积岩与变质岩,等高线、等温线与等降水量线等。对这类地理事物采用比较式提问,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准确理解所比较的地理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比较过程中,把涉及表面现象的问题留给后进生,如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把涉及内在规律的问题留给优秀生,如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线速度、角速度及产生的地理现象。这样能帮助优秀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形成知识体系,能帮助中等生和后进生理清知识的脉络,将分散零星的地理知识进行归类。

3.递进式提问

中学地理知识体系中有一些难点,如果把这些难点设计成一组由浅入深的问题,分解知识的难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解答,那么学习就会更容易一些。例如,分析由赤道向两极的气温变化规律及其原因,若让学生直接从“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中寻找有一定难度,但设计成以下六个问题后情况就不一样了:①从“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读出赤道及赤道以北的等温线的值(面向后进生);②这些数值由南向北怎样变化(面向后进生);③这种变化说明北半球的气温在空间上如何变化(面向中等生);④用同样的方式分析南半球(面向中等生);⑤从南北半球的气温变化规律谈一谈由赤道向两极的气温的变化规律(面向优秀生);⑥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什么(面向优秀生)。让学生逐步认识地理事物的本质,也能提高他们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4.发散式提问

这类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他们对同一问题从自身角度去思考,然后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享有平等的发言权。例如:缺乏水资源是导致中东长期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你是中东某国的领导人,请问你打算如何解决水资源问题?有的说海水淡化,有的说把南极的冰雪运到中东,有的说植树造林改善当地的气候,有的说“北水南调”共同开发利用“两河”等等。这些说法都颇具想象力和创造性。当然,在这类问题的解答过程中,教师应适时的予以指导,尤其是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对他们新颖的独到的观点予以表扬;对他们的错误要及时提醒并分析错误的原因,使不同层次的具有不同学习特征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鼓励、个性得到张扬。

5.巩固式提问

“学得快忘得快”是中等生和后进生成绩差的又一重要原因。教师应利用课堂提问引导他们及时巩固知识。如: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它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但内容繁多,包括名称、简称、位置、轮廓、行政中心等。学生们既容易掌握又容易忘记,课堂上就应该趁热打铁,结合《中国政区图》直接提问,如:①你家位于哪一个省级行政区,②找出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③我国第一大岛屿属于哪一个省份,④谜语“船出长江口”是指哪一个,⑤轮廓酷似玉兔的是哪一个省级行政区,⑥黄河流经哪些省级行政区。使学生们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及时记住知识或梳理遗误,从而提高中等生和后进生的学习效率。

课堂提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分层教学则解决了整齐划一的教学要求与学生参差不齐的综合素质之间的矛盾。将分层教学的思想渗透到课堂提问中,“量”学生之力而为,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能激发每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都乐于参与到课堂中来,促进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良性发展,都能“吃饱吃好”。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学生自尊心,且分层不宜公开、过细;提问方式应具体情况具体确定,力求多样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1 00:5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