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0378|回复: 13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7-27 07:1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与融合



河北清河中学 赵晓寒



自从地理作为高考科目以后,高中地理的教学任务就明显加重。而初中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地理仅作为可有可无的“副科”出现在初中教学中,地理课往往遭受排挤,甚至被砍消。即使正常开设地理课,教师、学生也因它是“副科”而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初中毕业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普遍薄弱,初、高中地理教学严重脱节。而在高中的地理教学中,初高中地理知识联系十分密切,且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的要求明显不同,难度上的跨度大,大部分学生初中地理知识严重缺乏成了高中地理入门的最大困难,严重影响高中地理的正常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与融合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将初、高中地理知识有机的糅合在一起呢?下面浅谈一下我的教学观点,与广大地理教学同仁商榷、共勉,促进高中地理教学。



一、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与融合



初、高中是学生成长的两个重要阶段,这两个阶段跨度比较大。升入高中的学生在思维方式,学习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都要有一个质的飞跃,才能适应高中学习要求。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迅速转变对知识学习的态度与方法,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1)学习态度与方法的转变



高一新生来自不同的初中,各初中地理教学情况不一,因此首先可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初中地理学习的内容,掌握的程度,及对地理的认识与对待态度,寻找学生地理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告诫学生遇到初中学过的知识,千万不要有 “轻敌”的“骄傲”情绪;要通过新课讲解让学生看到新知识是怎样在初中知识基础上发展获得的;通过对比使学生看到初、高中地理知识的不同要求,不同学习方法。如气候知识,在初中只要求掌握主要气候的主要的分布区域,而高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根据文字描述或图表等相关资料,分析、判断和推理气候类型、形成原因、怎样分布等一系列问题。教师要在原有基础上适时对学生加以正确地引导,教给他们良好的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协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途径,否则学生会渐渐感觉学习吃力,特别是刚进入高中不久的学生,他们对于地理的学习,还处于一种摸索阶段,如果能对及时他们进行适当的诱导和点拨,他们将很快适应高中知识的学习,并可能会受益终生。



(2)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地理知识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学科联系交融,在讲课时不仅要充分利用课本图表、地图册、挂图等,还要利用其他学科资源活跃课堂气氛,创设身心愉快地学习氛围。如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可用来印证;“正午太阳高度角测量”,运用到相关的数学知识,“大气热力环流”,又涉及到物理理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可以用化学上的知识来解释等,这些让学生发现原来各学科知识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地理知识中有着如此丰富的内涵。



比起其他学科,地理更贴近我们的生活,许多地理现象与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相关课本知识,多联系社会实际,启迪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如教师在讲到大气逆辐射时候,可以结合早春的寒潮到来时,如何防止作物冻伤等实例入手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在讲到这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掌握相关知识,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从而达到了培养能力,提高兴趣的目的。



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经常是地理试题的切入点,也是调动学生情感的调料,而热点、焦点问题最终落脚点还是考查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关注与地理学科相关的社会热点,并切实将热点、焦点问题与教材相结合,从中找出相关的地理素材,用学科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例如讲到“西北地区”时,可联系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优势。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分析问题,并能意识到本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一些传统的热点问题,如合理开发能源、优化资源配置(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三峡工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生态农业”等问题,在学习时要求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与这些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角度去发现、解释、解决这些问题,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还能加强环保与发展意识。



二、教学内容的衔接与融合



(1)要做到初高中知识有效的衔接与有机的融合,教师不但要对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了如指掌,同时也要初中《课程标准》和教材熟稔,这样才能完整地把握学科体系,高屋建瓴,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做到成竹在胸。在教学前教师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在初中哪些知识讲过,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需在高中进一步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必要时作适当的记录。然后,根据调查研究得到的学生情况和教材变化情况,做到“知己知彼”,结合高中教材的教学要求,确立高中教学目标。如地球的运动及地理意义,在初中地理中只需学生简单地理解有关概念、特点和昼夜现象、四季的划分等意义。而作为高中地理第一课,则要求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并且加入一些抽象的分析判断及计算题,知识显得琐碎而深奥,给了高中地理初学者一个下马威。有些学生一时应接不暇,知识难以消化吸收。教学时应在已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教学设计,尽量地将知识系统化、简单化,对难掌握的要细化、具体化、形象化。例如晨昏线的判断与应用的问题,大多学生理解起来很费力,教师通过多画图、多分析、多练习,善诱导,使学生牢固掌握判断方法。



(2)教学内容的衔接与融合不是初、高中知识简单的罗列与堆砌。也不是将初中知识拿来生硬地安插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科学的教学与学习应把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与高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选修必修教材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地理事实的空间分布,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和结构变化,地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变化,都是在一定的空间进行的,都需要一定的空间位置来呈现。初中所涉及的区域地理是高中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的出发点和归宿,许多原理内容的引入都要通过区域地理的具体案例来阐明。原理掌握后,也需要通过区域地理的事实来印证,所以在学习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时,都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地理事实。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初高中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将两方面知识精练提出,重新剪裁,合理搭配,融合在一起。



中国地理分区包括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台湾省、香港和澳门六部分内容。这些内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从位置范围、人口和民族、地形、气候、河流和湖泊、资源、经济、生态问题等方面进行讲述的。由于教材是为初中学生编写的,内容有些浅显粗略,这时应适时地把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的内容融入教学中。既可加深教学内容的深度,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形成完整的体系。如初中“北方地区”中“脆弱的生态”部分讲得很粗略,而在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的“国土整治”中出现时被细化。在“南方地区”的学习中借助南方地区治土治水和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的内容,可以把选修第二册中“山区资源的开发”“长江三峡”“浦东新区的开发”融进去;“西北地区”中加入“西北荒漠化”“西气东输”;在“青藏地区”中融入“青藏铁路”“南昆铁路”;在讲完“台湾省”“香港和澳门”之后,再讲海岛资源的开发——海南岛。至此,在中国地理知识基本学完的同时,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也随之讲完。这样既节省时间,又使学生所学的内容有了一定的深度和系统性。



(3)在高中地理教学之初,不一定非要先将初中知识重新蜻蜓点水般的重新再讲一遍,因为初高中对地理教学要求有一定差距,简单的重复,往往突出不了学科重点,体现不出再学的必要性,使学生产生不了新鲜感觉,不能有力地激发学生兴趣,这样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而且也不科学,不利于高中地理的进一步学习。因此我们不妨结合实际情况适时将初中知识穿插进去,并适当的拓宽延伸即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又容易让学生看到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加深印象。



高中学习区域地理时,着重地理事实的分布和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紧密联系,和初中学习有很大区别,不是初中知识的机械重复。区域地理线图的多重应用与考查,是高中地理学习的一个显著特点,学生较难掌握,初中死记硬背的地理表象没能在头脑中形成空间概念,涉及到某个具体地方,学生往往在头脑中没有印象,影响了对线图的理解与应用,更不能灵活的运用地图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去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因此,需要教师将初中涉及的区域事实表象巧妙地引入。如在讲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时,可把初中的有关经线、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通过用地球仪演示及板图画出来,让学生在头脑中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认识。这样在讲述地方时和区时的时候,学生就有了一定的基础。若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区域空间定位的角度再次复习各地形区所在的经纬线、画出相应的地形剖面图再向外延伸一些相关的内容,如沿109°E 作地形剖面图,指出所经过的地形区名称、典型农作物、地质构造生态问题等。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形成地理空间概念,引导学生学会知识间的横、纵向联系,实现初高中知识的有效联姻。



要想学好高中地理,正确处理初、高中知识的关系是关键。若不能实现初高中地理有效衔接与融合,那么在高中有限地三年时间里,学生将中外地理融会贯通,牢固掌握与灵活运用是不可能的。因此将初高中地理有效衔接与融合是每位地理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7-27 07:1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课改背景下初中地理教育的思考



北京214中学 吴 畏



实施课改已经三年多了,人们都在关注它的变化和趋势。作为身处地理课改第一线的实践者,我们有必要作一次深层次的思考,并有责任促进课改的顺利实现。



一、课改使教育职能发生转变,使地理教育面临新的任务。





课改,首先带来的是全新的教育理念的变化。地理教育是使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未来的教育越来越将成为终身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获得综合素质,提高的能力,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需要。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育职能不再是现在简单的知识传授、基本技能的培养,而是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形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方式等。地理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育观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从老师教学生学到学生主动地学,是教育发展和现在的课程改革的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这个任务比单纯传授知识要艰巨得多。



二、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建设要求地理教育要承担新的课题。



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越来越关心环境质量问题。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与环境之间的有效衔接日趋紧密,环境意识已成为衡量未来公民素质和文明行为的重要标志。要培养真正有责任心的公民,首先要对社会、对人类未来的生存环境负责。这就需要中学地理课程以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重新定向,把环境教育作为学科教育的核心内容,从而使地理课程更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地理教学将由于围绕环境教育进行而更为生动具体,这将成为地理教师要承担的新课题和责任。



三、当今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要求,使地理教育必须抓住新的机遇。



由于对人的培养目标趋于综合,学科的交流、科学的发展也趋向综合。在初中阶段加强课程综合化研究的背景下,初中地理知识已不再是完整、系统的。因此,在地理课改中,如何挖掘新课标的深层次内涵、把地理知识有效地整合,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和再造。把教学目标分层,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学习,使地理内容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接近生活实际。在学生的形成性评价中也将更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综合能力与综合知识的评价。显然,这些为地理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四、信息化社会的出现,创新人才的需求,使地理教师必须迎接新的挑战。



信息化社会不仅将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也会引起人们思维方式与观念的变革。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但使课堂教学的形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且对教育的主导者——教师的要求也更高。多媒体丰富的画面、文字和声音等视听信息,不但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内容,而且形象和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理解和思考,比教师单纯用语言表达更易使学生记忆、掌握,有利于反应和理解能力弱或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接受知识。如在讲解《南极地区》时,先播放一段小动画,并布置好问题,让学生边看动画,边思考问题、寻找答案。课件演示时,教师离开讲台,站在学生中间,亲近学生,直接指导学生,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然后的问题接龙游戏中。这样做,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课改提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本身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我们要适应新的变化。



课改的实施使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功能更加增强,在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诸多问题中,地理知识都有发挥作用的广阔领域。面对这些问题,让学生有意识地接触自然与社会,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驾驭知识、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正视自己,来迎接新的变化。



总之,要用课改的新理念,指导课程改革的新实践,勇立改革的潮头,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到达理想的彼岸,开创地理教育新的明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7-27 07:1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新课程一堂初中地理公开课的思考

——地理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落实的思考

福建连城二中 陈立新



新课程为地理教师提供了很大的自由空间和创新空间,在实践中,一些地理教师已经成为新课程理念的倡导者,并在逐渐为落实新的课程理念而努力探索者。近来听了一堂初中地理公开课,大家的反响比较好,通过自己的深入思考,我觉得有一些收获和体会可以提出来供大家探讨,以期得到大家的共鸣。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和基本教学环节



教学题目: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说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了解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3.能够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到的有关聚落的图片,并进行小组合作式的探究活动从而掌握一些信息收集的方法;



2.能够分析说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合作和探究,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探究活动,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求真精神;



3.通过探究活动,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差异以及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2.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不同环境的聚落差异,并能够用动态的观点看待聚落的发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通过一系列乡村和城市景观引入新课。



一、乡村和城市



1.聚落。



2.聚落的分类。



(1)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2)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差异



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产业结构。



(1)乡村聚落。



(2)城市聚落。



二、聚落与环境



提问:



1.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学生阅读。



学生回答。



学生总结: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水资源充足;土壤肥沃,适于耕作;地形平坦;自然资源丰富。



教师提问。



世界聚落分布有何特征?



学生思考。



学生读图。



学生回答:河流中下游平原区──聚落密集。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没有聚落。



各地民居建筑有何差异?



学生阅读教材。



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举例回答:外貌风格不同、建筑村料不同。



教师鼓励学生:回答得不错。



三: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教师讲解。



1.聚落的发展有哪些主要表现。



2.在聚落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有特色的传统聚落和居民。



四、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教师讲解。



1.文化遗产



提问:保护遗产的重要意义?



学生阅读教材。



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举例回答:



世界文化遗产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城市、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文化精神,反映了当地的社会制度、民风民情、宗教习俗、经济和科学发展水平;有利于开展文化旅游;有利于开展历史和科学研究,了解前人的文化和技术成就,并有助于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



教师鼓励学生;回答得很好,请继续努力。



课堂练习和讨论。



教师讲评练习。



第二部分:总体评价



听课教师敞开自己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一些评价。



1.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比较准确,重点突出,难点有突破。



2.注意了新课程理念的贯彻和落实,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能够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4.教学方法比较新颖,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来带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5.地理教师能够突破教材的一些限制,进行知识结构的重新梳理,避免了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



6.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能够通过激励性的语言给予学生以正面的鼓励和评价,有利于学生大胆回答问题。



7.课堂结构比较完整,讲练结合,课堂效果明显。



8.综合评价:基本符合新课程理念,是一堂比较成功的地理公开课。



第三部分:地理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落实的思考



新课程给教师留出了很大的创造空间,这是增进教师专业化和促进教师对教学肩负起责任的一个重要起点。从听课的感觉上看,笔者对于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落实,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和收获。



1.要多进行教学创新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要务就是教学,因而普遍存在“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的这种“照本宣科”的现象,这种状况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使得不少教师“离开了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因此作为地理教师就应该对新理念进行主动的构建,在教学活动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规律,来梳理整合教材内容,选择和配置教学教具,设计和优化教学过程,从而可避免出现只注重知识传授,只关注知识层面的状况,从而可促进 “三维目标”的渗透和落实。这节地理公开课,地理教师能够通过对教材的创新进行教学,打破了教师主宰课堂的状况,做到“教学思路创新、教学问题创新、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手段创新”,以自己创新的劳动感染学生,从而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



2.要多进行交流与合作



课堂教学是交流的过程,没有交流的课堂是沉闷的、无效的,课堂教学也是合作的过程,没有合作的课堂是单调的,同时地理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利用已有的知识建构新知识,不断对地理知识内化的结果,而不是靠地理教师传授来获得的。反思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师往往一讲到底,包揽和统治着整个课堂,学生处于绝对从属的位置,在这样的从属关系下,师生之间情感往往冷漠淡薄、师生之间沟通往往薄弱,由于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联系,使得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使得教学活动丧失动力。为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重视和关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而如果学生没有经过自主的“思维的碰撞、论争”的经历,所学的地理知识也就难以真正理解和掌握。这节地理公开课,地理教师能够把课堂中的主要教学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真实而有效的合作,都能够做到师生之间深层而多样的交流,这种课能够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探究科学的思维空间得到释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在这种平等的合作关系中,学生能够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当然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也就得到了很好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也就能够逐步从学会走向会学。



3.要多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1)要多通过学生的探究和合作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由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对“知识和技能”更难以测量和评价,加上现行的地理考试很难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和一些新课程中的地理课,仍然主要还是围绕着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因而“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如同虚设,很难落实。作为课程目标,应该关注三维目标,但是一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更加深远。由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不是靠某一节课、某一周能完成的,因此它更多的是通过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去熏陶,由学生去体验,通过潜在的积累而获得的,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创设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问题探讨的氛围,如何让学生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新课程给地理教师提出的重大课题。这堂课地理教师能够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系列乡村和城市景观以辅助教学,能够通过合作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求真精神,因此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起到了积极作用。



(2)要多鼓励。每一位地理教师都应该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有能力的人,要给予每一位学生充分的肯定和欣赏,树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每一位教师要通过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为学生提供思维锤炼的平台和支架,来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和发展。这堂课地理教师能够抓住学生回答地理问题的契机,适时地给予鼓励和肯定,用亲切和气的语言、希望的眼神来鼓励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这说明这位地理教师心中已有了平等意识,而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肯定和鼓励,也将激励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也将增进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这种积极肯定的教学评价,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必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当然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还有待于地理教师长期的坚持和努力,但是从这堂公开课中,也看到了实施新课程的坚实的脚步和信心,经过广大地理教师的努力,相信一定能够在新课程的推进中,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新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能够得以实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7-27 07:2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浅谈初中地理复习的几点策略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黑里寨中学 郭 斌



系统、有效的复习是地理中考取得好成绩的关键,使学生夯实基础知识,进一步理清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下面是我在带领初中学生复习地理中的几点做法。



一、做到中考说明与“大纲”的统一  



中考说明规定的只是考点,教学大纲不仅规定了知识的内容,而且规定了对教材知识的评价要求,因此必须分清哪些属于识记,哪些属于理解,哪些属于运用,要在复习中找准知识的定位。通过对以上情况的分析,在复习时,中考说明中未涉及的知识大胆舍弃。增加部分要及时的补上,这样复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立足教材,善于总结,理清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实现对基础知识的活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共分三个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教师要纵观整个教材内容,体现综合性和地域性。地理环境及各个地区的地理特征都是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的综合表现,都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特别要注意地理环境中的位置、自然、人文等要素的综合。突出地域特征,比较地区差异,分析产生特征和差异的原因,明确区域发展的方向。例如,印度和我国有什么相似之处,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我国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既分析特征,又要综合考虑。只有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去联系实际。在“博”的基础上要求“活”。基础知识要求记住重要的地理事物及空间分布状况。一些重要的地名、数据应当牢固记忆,并能落实到图上,例如东西半球的界线,经度等。理解地理概念、原理;地理事物的物质特点、成因,分布和变化规律为重点和难点。运用所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科学观点来说明、描述、识别地理事物,尤其在基本技能方面,应教会学生注重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获取地理知识,分析解决一定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紧扣中考说明,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复习,复习要注意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给学生印发中考说明,依照中考说明进行一轮地毯式复习讲解,目的是让学生对考点内容和要求有全面、大致的了解,同时查漏补缺,把学生在初一、初二未掌握好的知识盲点消灭。老师要把各个考点的要求、掌握尺度向学生交代清楚,使学生在复习时做到心中有数。中考说明内容覆盖了初中地理四本书,知识点多而杂,记忆性内容所占比例大,而且这几年的中考命题大多考那些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怪题、偏题较少。因此,不必要也不应该让学生面面俱到、不分轻重地去复习每一个考点。一定要有详有略,有主有次,重点内容要多留意,次要内容简单看看,大体了解即可。



四、规范练习,多角度思考,举一反三,做到“讲-练-考”相结合,实现知识的消化和巩固



复习时,除了要讲解考纲外,还要选择一些合适的、编写水平较高的课辅资料供学生自学和练习,同时,由老师定期出题进行阶段性考查。通过大量练习和考试检查,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考点知识的印象和理解,可以发现自己还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使知识得以消化和巩固。



必要的练习可以促进知识形成和转换。训练时必须有的放矢。要选择内容新颖、覆盖面广、设问巧、质量高、具有典型性的试题进行必要的训练。要提高学生解题的速度和准确度,培养思维的敏捷性。锻炼学生的心理品质,反对题海战术,忌重复相似题型,要善于对一个材料、同一个知识点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全面把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练后评析”是非常重要的,可提高学生的“纠错”能力,教师要教给学生答题技巧和方法。要仔细研究不同类型的解题方法。特别是主观性试题,要研究不同题型的特点是什么。要知道怎样把观点与材料有机的结合起来,找准答题角度,要研究怎样运用学科术语恰当组织答案。



五、关注事实热点,与时俱进



热点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多通过教材体现出来。往往是在新的指导思想下及时组织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引导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鼓励学生多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和“人与自然”等栏目;多读报,了解如台湾问题、巴以问题、印巴冲突、美伊冲突、黎以冲突等问题,并加强政治、历史等知识的融合;特别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资源、环境、人口、发展等重大事件,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也适应了中考文科综合科目的需要。



六、提高学生的地理中考应试能力,做好学生的动员工作



1.教会学生做题技巧



选择题具有答案简明,覆盖面广,知识跨度大,具有很大的迷惑性。解答这类试题时,最好用排除法。解答非选择题时,要考虑到此类题具有内容完整、直观性突出、运用地图能力要求高、综合性强等特点。复习时一定要注意训练,解答时要对问题进行归纳、对比、推理分析、抓住问题要点,尤其是开放性试题,要注意把握答题的要点。



2.认真审题,读懂题意



审题,实际上是审视题意,分析解题条件的思维活动过程,考生应具备从文字和图表、数据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能够找出关键词、把握试题中心含义、以及试题做题要求。要求在审题中做到以下加工、处理和运用,解决试题中提出的问题。



3.仔细读图,看清图示



学生应该对各类地理图像、图表的特点和作用认真掌握。在答题时认真看清图像。图表中所表现的内容,认真分析图中的组成要素,图中的有用条件和迷惑条件,特别是图中有无指向标、图例和注记等容易忽略的内容,做到准确、全面而有效地从图示材料中提取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并要注意将图像、图表资料与文字资料有机的结合起来。



4.注意答题技巧,提高语言表述准确性



指导学生将试卷分成两次完成。首先做容易的、有把握的题。这样可以避开绊脚石——难题,越答越顺手,增强信心,同时把该拿的分都拿到了;然后再做难题。培养学生答题时要注意对答案进行构思,并能用准确的地理语言将答案表述清楚,特别是关键词一定要准确,这也是考试中的重要环节。



5.认真检查,查缺补漏



由于学生对地理科不够重视,初一、二没打好扎实的基础,等到了中考时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投入复习。因此,老师要给学生讲明利害关系,认识到地理学科同样对升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鼓励学生争取把地理学科变成自己的优势学科,为考取理想的高中学校创造有利条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7-27 07:2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如何在地理复习课中进行课堂提问



山东省邹城市郭里中学 张传利  



提问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提问,不仅能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复习课不同于新授课,内容多、时间紧,很多教师害怕提问耽误时间,往往少用或不用课堂提问。其实,在复习课中大胆引入课堂提问,往往事半功倍。既巩固了复习效果,又提高了复习效率。在地理复习课中提问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提问要有创新性



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要求教师要有创新意识,这在地理复习课中尤为重要。旧知识本身对学生来说已失去神秘色彩,相应的也就失去了吸引力。因此,复习课的课堂提问要求新颖别致,力求有所创新,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提问内容时多用些心思,要摆脱平时授课的思维定式,从多角度、多方面设计问题,让学生耳目一新,变机械、枯燥的知识传授为愉悦、欢快的知识共享,让学生在“体验”中掌握知识,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提问角度要创新



在学生对知识大体了解的基础上,再用“罗列式”的复习提问未免显得有些呆板、枯燥。如果教师选择一个较好的切入点来提问,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复习中国地理《辽阔的疆域》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能用课本中出现的数字来归纳一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吗?问题一抛出,学生们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积极地讨论起来:从我国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领土,居世界第3位,到我国有14个陆上邻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从我国东部的4大沿海(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到我国领海及内水面积37万平方千米,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海洋大国之一;从我国南北距离约5500千米、东西距离约5000千米,到我国有20000千米的陆上国界线、18000千米的大陆海岸线;从我国最南端约在4°N的曾母暗沙、最北端约在53°N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南北跨约50个纬度,到最东端约在135°E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最西端约在73°E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东西跨5个时区;从我国的2大岛(台湾岛、海南岛)、3大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2大群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到我国面积在500平方千米以上的岛屿有6500多个,是一个多岛屿的国家;从我国的2个内海(渤海和琼州海峡),到我国的2个海峡(琼州海峡和台湾海峡)……通过列举这些数字,学生饶有兴趣地把本节课的大部分知识掌握下来了。复习课上得轻松圆满。



2.提问内容要创新



复习课不是简单的知识再现,而是对知识的理顺、归纳和总结。因此,一个好的提问最好能包容几个相关的知识点,能体现出一定的综合性。而且要有一定的梯度和难度。这样才能调动大多数学生积极思维,推动师生互动。



例如,复习完我国的《四大区域的划分》后,我国四大区域划分的依据、内容和各分区的特征部分比较简单,可以让那些成绩一般的同学来回答,而对于《四大分区》的界限和主导因素则可以让那些成绩较好的同学来回答。



再如,复习完七年级下册印度、俄罗斯两个大国后,为检查一下复习效果,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



1.分析二者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有什么不同。



2.分析二者的工业区及其分布有什么不同。



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大部分学生都能分析出,从纬度位置上看,二者的差异很大:俄罗斯的纬度偏高,气候严寒,而印度的纬度偏低,气温较高;从海陆位置上看,二者又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是海陆兼备的国家。



第二个问题比较难,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反馈情况作进一步的引导:二者的工业区是否都在沿海?工业区组成部分有什么差异?二者轻重工业的比例有什么不同?这种工业分布的形成主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等等。通过对比分析,学生认识到俄罗斯的四大工业基地大多分布在内地,重工业占据主导地位,而印度的三大工业区大多分布在沿海,以轻工业为主。同时二者的工业又都不同程度受到了资源分布的限制。通过回答问题,学生对印度和俄罗斯的自然和人文状况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复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提问方式要创新



复习课的提问要不拘一格,可以个别提问,也可以集体提问;可以分组选代表提问,也可以代表间相互提问;可以口头提问,也可以书面提问。口头提问还包括教师教学中的随机即兴提问。书面提问一般事先把问题写在小黑板上或纸上,或打印发给学生,有条件的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总之,提问方式应多种多样。但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提高复习效率,同一个问题最好不要提问两人次以上。



二、提问要难易适中,因人而异



面向全体学生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要实现这一基本要求,就要做到因人而异,所提问题要难易适中,以中等水平学生的接收能力为主,适当兼顾优差生,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通过问答问题有所收获。



复习到《日本》这一节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和地震的国家,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其中的原因?这一问题其实并不太难,大多数同学都举了手,我提问了一个中等生,他的问答很简洁:日本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地壳活动频繁,所以多火山和地震。回答比较准确,也点中了问题的要害,我给予了积极评价。问题到此似乎已经解决。但我又想到,一些同学也可能会想进一步了解其中原因:为什么这里的地壳活动频繁呢?这个问题本身难度较大,为了照顾大多数学生,我把这个问题抛出来,并给予了提示:仔细看课本,注意两大板块的运动方向。同学们思考一会儿后就给出了解释:日本处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两大板块相向运动,板块边缘相互碰撞引发地震。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日本多火山地震原因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对板块运动学说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三、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要学生回答,可以先沉默一段时间(根据问题的难易度而定),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一般来说,在这段时间,学生精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记忆效率也是最高的。短暂的沉默,一方面锻炼了学生思维,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快速记忆所学知识,加深知识巩固。特别是复习课,一节课下来,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多,这一短暂的沉默恰好给学生提供了记忆的黄金储备时段。同时给学生整理思路、组织语言提供了最佳契机。几年来课堂实践表明,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充分,学生往往答非所问,语无伦次,即使能够回答的出,也往往词不达意,很难做到准确完善。相反,若能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学生往往回答的比较准确,留下的印象深刻,记忆也牢靠。当然,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也不能太长,一般来说,以不超过二分钟为宜。



四、要适时、适当地提供帮助



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有难度时,教师要适当给予帮助。如重述或解释问题本身,或提示关键词等。(教师不宜过多的提示帮助,否则会造成学生心理依赖)新课改提倡启发式教学,出现启而未发的状况时,教师应适时适当提供帮助,若提供帮助后学生依然不能回答,此时就应更换问题或有意识的指名让其他学生回答。不能长时间保持沉默,僵持太久,那样会白白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如讲到上海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上海宝山既不产煤也不出铁矿,为什么还要在这里建一个全国最大最先进的现代化钢铁工业基地呢?经过讨论后,学生大多能分析出上海技术力量雄厚、交通便利的优势。还有没有别的什么原因呢?我进一步提问。这时多数同学或窃窍私语或保持沉默。我适时点拨,大家想一想,我们以前讲过上海还是我国的一个大城市,从这一点上思考一下。我刚说完,就有很多同学不约而同举起了手,学生很顺利地分析出上海工业多,对钢材的需求量大,市场广阔的优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教学实践表明,复习课不是不要课堂提问,而应该加强课堂提问。只要在问题设计和提问技巧上多加钻研,大胆突破,复习课一样可以上得兴趣昂然,复习效率也能大大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7-27 07:2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让艺术之光在回放中闪亮  

──以“毒蛇是自然资源吗”教学为例  

李三元



  
[案例背景陈述]



我们都知道,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是一门不断反视自己、剖析自己、提高自己的深层次的“内视”艺术(即人们常说的元认知问题)。经常自我回放,追忆课堂情节,展现心路历程,是教者不断步入高一级教育教学艺术殿堂的捷径,更是教者不断提升自身生命素养进而惠及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出于这样一种考虑,笔者试援引下例,说明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艺术品质。



在笔者执教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第一目:“什么是自然资源”时,我根据地理新课标所倡导的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要求和针对学生生在山区长在山区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以下的教学活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现以此为契机,拟择其回放片断,试对当时情景作些评析和反思,以切磋地理教学艺术。



[片断一]艺术载体的追寻与试探



师(在让学生自学教材,围绕“自然资源”这个话题进行采集信息、初步探讨后,随即就出示诊断性问题:荒地、石山、隔河岩电站(为我县一著名电站)和毒蛇图片):请辨别:荒地、石山、隔河岩电站和毒蛇都是自然资源吗?为什么?



(评析:意图通过丰富的学习情景与学生递进的心理认知环节创设,不断使学生心灵融入知识的海洋当中去,不断通过这样一些文本、图片、师生互动等思维认知载体,激活学生各种可能的学习反应机制和心理准备状态,从而为唤起认知兴趣、诱发深刻情绪情感体验等学生发展的各种变量提供可能多的触点和线索。我这样做会让学生心动吗?我拭目以待。)



我的话刚一落地,学生顿时就热闹起来,随即只见小手纷纷举起,有的生怕轮不着他,甚至站了起来,大声嚷嚷着把手举得老高:“老师,让我说。”大有不让他说不罢休之势。同学们见状,纷纷效仿。



(评析:学生的思维被初步激活了,也唤起了强烈的情感表达意识,我庆幸。看来为学生提供丰富而切合实际的学习氛围和条件是很关键很必要的,这使我想到,“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对这节课充满信心:艺术载体找对了!)



[片断二]艺术发挥的玄机透视



我见此情景,意识到不能轻易去打消他们的积极性,可是问题也明摆着:这交流是要进行的,这么多人抢着要上,到底让谁先来说呢?要知道,他们个个可是我们老师的“小上帝”啊。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尊心呵。(本来,老师是有权去指定发言对象的)这一时很让我为难:我也更明白这其中的哪一位都是不能怠慢“得罪”的呀,哪一位都是有优先发言权的呢!哪一位都是有权获得这个权力和机会的呵!



正在为难之际,不知道是哪位教育名人的话语在耳边悄悄回响起来:你不能同时做到为每个学生觅渡,你就放手让他们自渡吧。不错,我一时兴奋:“这是个好主意。”于是我故作很为难的样子,“我应该让谁先来呢?”学生稍微愣了一下,马上会意到我的意思,一致提议,“可以按一定顺序来说也行,我们没有任何意见。(言下之意:你不能偏心哦,我们是都有机会的呢。)”



看吧,多可爱的学生呵,多聪明的学生!我于是顺水推舟道:“这可是你们说了的呀,就照你们说的办吧。”学生听了之后,迅速安静下来,耐心热切地等待着属于自己的机会。



(评析:这种做法是否也算是一种教育艺术的流露?地理教学也需要是一种艺术式的教育吗?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因为我们是在用自己的心灵在感染和碰撞另外的无数幼小稚嫩可爱的心灵,这是当今宇宙中最神圣的事情,世上难道还有比这更值得令人称道的吗?但教育艺术究竟如何去具体操作把握呢?这也是我一直感到困惑不解的地方,加之同行经常也与我交流这方面的东西,我也一直感到比较玄的地方。到底什么样子的教学才真正具有艺术的气韵呢?上了这节课后,我若有所悟:教学的艺术形态可以有千千种,但其本质只有一个,就是学会尊重体察学生的心灵反应和需要,并设法恰切的很好的顺应它(因为学生的积极参与不是无条件的,他们必须先有很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趋向。这或许是教育学中所提到的“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的内涵吧。再说,谁说引发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和强烈需要又何尝不是一种艺术的运用与体现呢?)出于教育意识的高度敏感,我向来对于每一个学生的种种反应是很看重的,也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是有各自尊严的个体,也更相信他们的心灵(得到应有的重视、尊重和理解)和我们成人的是一样的,因此便大胆地让他们自己去作出对于我的“难处”(意指尽量不伤害每位学生的自主自尊心的种种决定的“犹豫”)的真切反应,并在过程中也正如所期许的那样,学生很快就“替”老师解决了这个“很为难”的问题。这其实就是一种自觉的教育艺术的表现,有人戏称为是“抛绣球”艺术。是啊,有些问题的巧妙解决之处就在于这种艺术的运用。这也是学生最希望出现的场面,因为他们的成长在骨子里面是太需要老师去提供这样看似无意,实则却深含教育寓义的表达机会和空间了。)



[片断三]艺术和非艺术在两难面前徘徊



学生开始有秩序地进行着。



生1:我认为,在现在看来,荒地、石山都可以是自然资源,因为它对人类有好处,而且也是来源于自然界的。还有,隔河岩电站它不是自然资源,因为它虽然对人类有好处,但它却是人工建造出来的……



生2:我同意,但毒蛇不是自然资源,因为它对人类是有害的。



生3:是的,今年的暑假,我的家乡就有一位农民不慎被毒蛇咬了一口,没来得及治疗,就死掉了。



生(部分有同感者):毒蛇对人类有害。



生4:不对!我从一本书上了解到,毒蛇的毒液经过提炼加工后,可以用来给人们治病,它对人类来说是有利用价值的,因此是一种自然资源。(一部分学生表示将信将疑)



……



同学们就这样开始七嘴八舌地争辩起来,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相持不下。



(评析:进行到这里,我开始动摇:问题还没有眉目,是否还要继续让他们进行下去呢?按照常理,学生争论到这个份上,似乎也无以为继了。老师的心理反应是:你们再争也争不出个所以然来了,再进行下去也只是在无谓的浪费时间;好吧,同学们,我们就此打住,随即抛出自己的神圣结论来,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也就到此“完美”了结了,其余的由老师来做就行了。果真如此行么?我不断地反问自己。学生凭对老师的信任完全是可以接受这个空中飞来的结论的,但学生真正理解了“什么是自然资源”吗?学生真正从本节课中受到了对生活的理解和启迪了么?学生真正打开了通向认识自然、社会、人类等领域的有效通道么?显然值得怀疑。如何办才好?时间一秒秒过去。我注意到,学生争论得正酣,看样子问题还没有进入实质。



[片断四]教育艺术的实现就在以生为主的一念之中



我为学生的这股认真劲儿所感动,情不自禁地为他们推波助澜:“是呀,我们探讨了半天,毒蛇到底是不是一种自然资源呢?”经过我这样一说,学生更带劲了,纷纷找根据找理由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经过一番探讨,课堂趋于平静。



师;谁能概括一下同学们的意见呢?



生5:毒蛇既有害处,也有好处。



师:那么,毒蛇是不是自然资源呢?



生6:我觉得,毒蛇是不是自然资源,不能只看到它有害的一面。



生7:是的,许多像毒蛇这样的资源,都有可利用的一面,但是如果利用不当,就可能产生坏处,甚至不再是自然资源了,比如说吧,人们对于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不能再种庄稼,不能被人们再利用,就不再是自然资源了……(众生表示赞同)



师:那么,毒蛇──



生(满足地,齐声):也是一种自然资源!



(评析:这个结论的得出对于学生来说是很“艰难”的、“曲折”的,尽管如此,从他们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对此是乐此不彼的,意犹未尽的。这说明我的作法是做对了,这对于他们来说是有意义的。实际上我们只要稍作理性分析,这样做也是有其科学根据的。我们不难理解到,在他们的知识经验体系中,心理反应系统是自然而然的得到了一次有效整合和优化的,情感体验是得到深刻促进和丰富提升的,发展的底蕴也得到了很好的积淀和拓展。这是我们平常尚未真正想过关注过的事情,总认为教育艺术是很玄很高深很难把握的东西,学生是不需要我们去这样做的。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教学会逐步丧失生机和活力,逐步走向连我们自己也不敢正视的种种怪圈,教育艺术的细胞也因此而日渐枯萎。这个关键结论的最终得出,我课后一反思,正好是运用了人们所知道的叫做“延迟评价”的艺术而一举取得学生高度的成功(三维目标真正内化成学生的精神能量),这是我以前所不敢想象的。实际上,在常规课堂中,我们经常要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作学生事件行为的“裁判”。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反应机制,直接关联着学生的未来发展,直接关联着师生和谐文化生态演绎的创生质量和品味(这应是当前及今后时代精神的核心价值诉求),而这也正好是新时期全球教育和谐进步发展的核心理念所在。现在看来,由于认识上的突破,越发觉得这个“裁判”(我们所拥有的种种教育权力)是很不好当的了,因为我们在有意无意的“裁判”着学生的灵魂、“裁判”着学生的发展、“裁判”着学生的命运,“裁判”着学生的未来!老师要很好的去化人,而不应再只是去一味过早评判学生思想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对错优劣,不应是学生发展中的主观终结者,更不能认为是一种慑服学生心心智的神圣工具。这样想来,我们的这种“裁判”是为学生的各种发展服务的,离开这个中心,这个“裁判权”也就无任何实质意义了。这样看来,我们在教学当中,其教育的艺术主要是为学生裁判出发展的机会和生长点、裁判出成长的可能方向和线索,为他们搭建走向未来的发展平台和桥梁。这也许就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吧。



回放是结束了,但通过回放带给我的另外的思考却是凝重的:我们应如何切切实实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艺术水平呢?我们身处一线的同志,每天最操心的事情就是如何去上好每一节课,以便让学生在自己的每一节课上都感动起来,这是我们的真正愿望。但究竟有哪些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呢?通过本次的深度课堂回放,使我明白,能让学生感动的最好法子就是师生在课堂中要真正动态地生成师生“互动关系链”。显然,学会回放课堂,反观自我,把握自己的心路轨迹,咀嚼师生交流场中所产生的点滴情怀(无论是积极层面的,还是消极层面,都是可资利用的宝贵的“课程资源”),为我们当前乃至以后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改进自我、更新自我、发展自我,提供了一些重要的新的思路和视野,也为学生受到最优质的教育创造了多种可能(因为一切的一切,老师的教育教学艺术水平是第一位的,而这却也是一门不断实践,不断反视自我的艺术形成过程。),让艺术之光在回放中不断闪亮吧!



(湖北长阳都镇湾中心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8-7-27 07:2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获奖论文精选

培养地理思维能力途径的探究



瞿道峰 赵延珍



【摘  要】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学生学好地理的关键。在教学中通过利用典型的教学案例,从过程、方法、思维素材的积累等几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地理应用能力。



【关键词】地理思维  逻辑思维  感性知识  理性知识



地理思维是指人脑对地理事物和现象所进行的由表及里的本质属性的概括。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调整自身学习习惯,独立自主地学习地理,提高自己的地理应用能力。在深刻理解人地关系、认识当前环境问题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地理思维能力培养途径



1.加强学生对基本地理知识、技能的掌握



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也关注学生对基本地理知识、技能的掌握。如我国地势、地形对我国河流、气候有什么影响?学生必须对我国地形、地势、气候等特点有清晰的认识,这有利于学生进行良好的思维活动。这种探究过程伴随着思维活动的进行。探究的过程就是思维活动的过程。思维活动就必须借助自身已有的基本地理知识来完成。



2.让学生对观察对象获得足够的认识



初中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一定局限,对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没有足够的认识,因为没有相关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去认识它们。我们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去观察,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为学生顺利地进行思维活动提供了思维素材,并将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形成认识上质的飞跃。如平原和高原有何不同?不妨让学生观察平原与高原景观图片再作比较。学生发现平原上绿油油的,水好像要渗出来,感到地势(海拔)很低;站在高原上伸手可以摘下云彩,感到地势(海拔)很高,因而从直觉上感知了平原和高原的差异。



3.注意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



教师提出的问题新颖、独特,并具有挑战性,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如我国北方水资源缺乏,教学中教师借助北方的井越挖越深的漫画,请学生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的问题不可能有统一标准的答案,但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习惯,教师要给以正确地引导。



教师通过语言传递的信息尽量是一种程序性知识(为什么),减少陈述性知识(是什么)的描述。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并有表述自己见解的机会。如巴西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让学生回答,而不必直接讲述地理事实。通过这种途径,我们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探究过程,适度对教学活动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地理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1.从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相互联系进行思维



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弄清了他们的联系,才能沿着他们联系的脉络进行思维。知道了结果,可追溯原因;知道了原因,可推知结果。如我国洞庭湖的面积日益萎缩,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从其与地形、位置、人类活动等的联系来分析:洞庭湖位于长江支流湘江与长江干流交会处,支流与干流中上游的植被不断地被砍伐、破坏,降水较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湖泊不断地被泥沙淤积;同时,填湖造陆造田,使洞庭湖面积退缩得很快。那么洞庭湖的退缩或消亡,会对这里环境、气候有什么影响?我们从湖泊及其环境、人类生活状况的变化等联系来分析,显然这对我们生态环境有极大的危害。



2.按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发展规律进行思维



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地理事物或现象也是如此,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这种规律。如有人对我国“北大荒”变为“北大仓”持赞成意见,有人持反对观点,我们该做出怎样正确的判断呢?从现实事物发展规律看,五六十年代我国对“北大荒”的开发使它变成了“北大仓”,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粮食等农产品。可这里原始湿地﹑林地被破坏了,野生动物失去了理想的栖息场所,濒临灭绝或已经灭绝;气候也不断恶化,水土流失加剧,终于在1998年发生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灾害。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保护原始生态环境,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



3.运用逻辑思维方法进行思维



逻辑思维,也就是对地理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方法。比较法是地理思维教学应用较多的一种方法。可以是相同的或相似的事物或现象的横向比较,也可以是同一事物或现象的不同发展阶段的纵向比较。通过比较,我们获得了新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发展规律。如我们对尼罗河、亚马孙河、长江、密西西比河等世界四大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比较,可以得知影响河流流量大小的主要因素是气候(降水),其次是地形。



三、构建地理思维训练素材库



1.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思维素材



通过挖掘教材中的思维素材,让学生得到思维的锻炼和发展,并掌握一定的探究问题的思维技巧与方法,为今后学习打好基础。如在暗室里,将手电筒的光照射在墙上,垂直照射时光束集中而明亮;倾斜照射时光束分散而暗淡,为什么(湘教版地理教材中提供)?我们可以借此来说明太阳辐射对气温的影响。



2.利用日常生活、生产中事物构建思维素材



只有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才能激发学生探究思维的兴趣。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常是进行独立创造思维的,他们有很大的创造思维的潜力,有待于我们挖掘和培养。如我们这里是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都下雨,可为什么书上说降水集中于夏秋季呢?学生通过讨论、观察教材中降水量柱状图,才明白这主要从降水量上来区别。



3.从各种媒体信息中搜集思维素材



社会发展的问题,无非就是我们如何生存得更好的问题,这种问题人人关心。学生也是如此,我们应该利用这种问题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使他们思维能力得到充足的发展。如媒体报道:2005年9月中下旬,飓风连续三次在美国东南沿海登陆,给新奥尔良、佛罗里达州等城市造成150亿美元以上巨大的损失。我们可以借此让学生探讨:怎样预防飓风带来的危害并加以利用、使其为人类造福?



4.注意跨学科思维素材的整合



地理教学中涉及到众多跨学科知识,如化学的、历史的等。我们通过利用跨学科知识的思维方式来探究地理问题,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科学的结论的习惯。如学习《非洲》时,教材中提到了“水能资源”,这里蕴涵了物理学中动能与势能原理,学生还没有足够的、也不习惯用相关的物理知识来探究、分析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的。怎么办呢?我们不妨做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把同样一杯水从不同高度在软软的沙地上(教具模型),结果不一样,为什么?经过一翻思维探究,学生便很快做出了答案。这就帮助学生构造了一种思维模式,启发他们大胆创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26 13:5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