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李甫田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继续教育<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

[复制链接]
57#
发表于 2008-7-28 16:4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继续教育<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

第四节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不同于一般学科的教学,因为它的教学目标不是为了传授心理学的知识,而是希望通过一系列的心理辅导活动,让学生能够从活动中懂得认识与了解自我、发展自我的重要性,进而能够主动的去发展和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质。因此,根据这样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运用的教学方法有:


  一.认知法

  这类教学方法主要是依靠学生的感知、想象和思维等认知活动来达到教学目标。它包括以下几种活动:

  (一)阅读和听故事

  教师通过向学生推荐优秀的和有针对性的读物,或者自己开辟和编写心理健康教育的专栏。在课堂上安排读书讨论和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或讲述一些有意义的故事,让学生能够从中得到启发,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与行动的态度,促进自我人格的发展。

  (二)认知改变

  教师通过质疑、暗示和说服等方法,来改变学生非理性的信念和观点,从而恢复和建立合理的、积极的思维方式。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8#
发表于 2008-7-28 16:4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继续教育<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

第五节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其他论述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老师的要求


  (一)个性品质

  教师要自信、乐观、开朗、热情、善解人意、富有爱心、乐于助人等,也就是说要能够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有完善的人格与健康的心理品质。

  (二)理论功底

  要能够掌握有关的心理学、行为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理论知识和原理;要能够比较精通心理辅导的专业理论与操作技能,比如关注、倾听的沟通技术,同感、尊重、真诚等反应技术,面质等挑战技术。比如人际交互理论、情绪调节理论、行为矫治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团体辅导的理论与技、游戏辅导的理论与技巧等等。

  (三)教学理念

  要能够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而特别的个体,都有着自己的潜能,都可以在他人的帮助和引导下发生相应的积极的变化;要避免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上成“老师说,学生听”的单纯知识性传授的误区,要坚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注重体验活动,让学生从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寻找解决方案,从而获得培养健康心理品质的方法和技能。在整个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自己则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努力创设出和谐的课堂气氛,通过给予赞许、同感、鼓励等态度激发学生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感受、想法,进而点拨、启发和引导。

  (四)教学技能

  1.要能够把握住各年纪学生的心理特点、发展水平和相应的辅导目标,有针对性的选好合适的辅导内容和形式。

  2.要能够有效的在愉快轻松平等的前提下维持好课堂的纪律。

  3.要能够调动、组织、引导学生积极的投入和参加到课程的各种活动里面来。

  4.要能够灵活机智的应当课堂中出现的各种意外,能够及时地对学生的言行做出相应的积极的引导和反馈。

  5.要能够有一定的创造力和组织能力,在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被动时可以适当的调整自己的辅导手法和方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
发表于 2008-7-28 16:4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继续教育<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

第七章 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和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也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和切入点。班级授课制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式。学生在校时间基本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我们的教育方针、教育思想、育人目标,都要由教师在课堂上去落实和实施。因此说,抓住课堂教学这一环节,就是抓住了教育改革的牛鼻子。离开课堂教学,一切改革、任何教育都是空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最经常的最大量的也是最切合实际的做法,就是依靠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心理教育,即教书又育人。  

第一节 教学过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在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为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学校教育的整体优化注入新的活力,也为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的结合寻找一个新的切入点……诸如此类意义。尚需理论界从不同学科去研究总结。对于基层学校而言,在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其意义主要在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师生素质。


  一、全体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避免了诸如班队活动、心理咨询等参与人数少的局限性,全体教师参与其中。全体教师在参与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又以良好的素质为条件去参与,通过提高教学质量去提高学生素质,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真可谓在参与中发展,在发展中参与。

  (一)教师参与有利于增强科研意识

  当前,向教育科研要质量、要效益,已成为教育走向内涵发展道路的基本战略和策略。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努力争做科研型乃至专家型教师,成为每个教师的自觉追求和奋斗目标。教育科研意识是对教育活动的有意识的追求和探索,是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教育活动的自觉,是对所从事的教育活动的一种清晰而完整的认识。把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当成一种教育科研,保证教师在参与时始终围绕其核心思想,真正抓住精神实质。无论是开设心育课还是各科教学的渗透,都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没有许多教学参考书和教案选编等资料可供借鉴,要靠教师在学习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去寻找、发现其中的问题,然后把思考付诸实践,选题实验,捕捉头脑中出现的新思想、新问题及经验体会,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不断地学习、思考、探索、总结,不仅使教育科研贯穿于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获得了科研成果,教师自身的科研意识也不断增强。


  (二)教师参与有利于提高教学才能

  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不是单一能力所能胜任的,需要多种能力的结合。教学才能就是为了完成教学活动任务的各种能力的独特结合。教师的教学才能因其在教学过程中作用的重要,而成为教师素质结构中的必要成分。教学才能应包括:掌握和使用教材的能力、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和教育机智等。开展心育,无疑会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需要教师潜心分析教材、揣摩教法,相关能力自然会提高。语言表达是教师的武器,正确掌握并熟练运用语言是执教的起码条件。历来对教师语言表达提出的要求不外乎准确、简练、流畅、生动、形象等。心育的开展使得各方面对教师语言表达提高了标准,除满足上述要求外,更要注意语言的感情色彩,多给学生以正面信息,积极暗示。为了尝试用亲切、平等的心灵对话去代替多年来空洞、呆板、生硬的知识传递,心育实验学校牡丹江市东苑小学的老师们,不断探索、认真实践,总结出一套《心理感悟型课堂用语》,正是心育使教师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的生动写照。为开展心育,教师具有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尤为必要。与以往要求的情绪感染力相比,它有更丰富的内涵。如果说情绪感染力限于文科教学中教师以充沛、饱满的情感去影响学生,使其产生共鸣,那么,教师的情绪自我调控能力远不止于此。心育要求教师的情绪自我调控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它包括:课前调控,即保证上课时充满信心,以轻松、自信的情绪步入教室、影响学生;课中调控,是指教师对学生充满爱心,以爱培养良好的心理气氛,以此缩短师生距离,使课堂保持教与学的热情;课后调控,要求冷静地对待课的得失,尤其是存在问题,认真写好教后记,有利于上好下一节课。


  (三)教师参与有利于塑造健康人格


  教育教学的实践雄辩地证明:教师良好的人格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开展心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人格健全发展是其重要内容。只有教师本身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可能培养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学生。教师健康的人格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又能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形成其健康人格。参加培训、课余自学、集体研讨等途径,都会使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识;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联系实际的过程又能深化这些知识。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情感教育能使教师提高情绪调控能力;社会适应教育能增强教师与社会的协调程度;人际交往教育使教师善于交际,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意志教育使教师增加耐挫能力,而具有坚强的意志……逐渐形成健康人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0#
发表于 2008-7-28 16:4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继续教育<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

第二节 教学过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条件


  一、树立现代教学观

  一个教师能否有效利用课堂这一阵地,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心育,关键是要有正确的观念。传统的教学观,是把课堂当成教书堂,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目瞪口呆,如此灌输知识,填鸭式教学,不仅谈不上什么渗透心理教育,而且损害学生心理健康,甚至导致厌学症等心理疾病的发生。要把课堂变成渗透心育的场所,必须破除旧观念,树立新的教学观:


  (一)破除“容器”理论,提倡“开门”理论。


  传统教学观,把学生当成装知识的容器,任凭教师去充填。这一观念,是把学生当成客体,被动学习,被动接纳,教师任意摆布,任意塑造。而新的教学观,则把学生做为主体,是课堂上教与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应当起到启发、诱导作用,而不是包办代替,要让学生学会自己拿着钥匙去开门,学会学习,这就是所说的“开门”理论。我们有些师生,已经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不肯动脑,只想听老师讲,记住现成的结论;老师则不厌其烦,反复强调要记住什么。殊不知,交给学生一座金库,还不如交给一把打开金库的钥匙。课堂上,不仅要教书,还要教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质疑问难。这一点,即使是网上教学,也难以做到,而我们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做到。


  (二)破除目中无人的师本位,确立学生主体观


  在课堂上,到底以谁为主。有人说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主体要听主导指挥之意;因此,又有“双主体”说,即教师、学生都是主体。不管怎样表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是一个影响者、操纵者和领导者,没有教师,不能上课,这是不容怀疑的。但是课堂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习,从这个角度看,教师又应当成为引导者、辅导者、助人者。因此,又有人提出“火把”理论和“大观园”理论。
  在课堂上,学生的发展如同一个火把燃起。火把本身是主体,而教师是个点燃火把的人。火把本身存在个性差异,需要有各式各样的点火方式,教师要提高本领,因人而异,把一个个火把点燃。学生的个性是逐步发展的,他们在课堂上不应当是一个模式,不应一律倒背着手,坐的笔直;而应当是活泼的,处于积极地发现、观赏、探索之中。以学生为中心,并不等于西方的儿童中心主义,并不是使儿童处于无组织状态,处于自由发展状态。主动的探索性学习,这就是所谓的“大观园”理论。
  探索性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每个学生,自主地去研究问题、发现规律,掌握要领。这既有利于兴趣的培养,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知识体系,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探索性学习,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有一定的教育技巧和教育机智,这样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这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基本条件。


  (三)破除教学目标中的知识论,确立教学育人观


  教书育人,并不是说,只要教书就可以育人,而是说教书为了育人;教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终极目标。只教书,不育人的教师,是“教书匠”。我们的培养目标,不是培养“书呆子”,而是要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要明确人才培养总目标,并且把这一大的目标贯穿到每一节课之中。要育人,就要培育全面发展的人,仅仅传授知识是不够的。不论哪一门课程,都必须挖掘教材内涵、抓住各种时机,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才能全面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课堂,才算得上是优质课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1#
发表于 2008-7-28 16:5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继续教育<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

第七章 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三节 教学过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


  教学过程是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智力、品德和个性与人格的主渠道,其内容是多层次,多功能的。教学活动包括学生的认知活动、伦理活动和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活动,他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教学过程的整体。所以通过教学不仅完成对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智力、品德的培养。还要完成对学生情感等非认知心理素质的培养。学生的动机、态度、兴趣、意志等的提高,不仅是教学的任务,也是教学赖以进行和提高的基础条件。由此可见,在教学中进行心育是十分复杂的;不仅仅是内容复杂,而且方式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俗话说“教无定法”也正是如此。在此只论述几种方法。


  一、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就是以情感为中心的发展学生人格的过程。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学习过程,学生的求知和成才的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学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精华,只有通过学生心理机制的选择、消化,才能渗透在人格之中,学生才能从幼稚走向成熟。所以确立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真正做到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应抓好以下几个转变。


  (一)教学目标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论认为,教学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种理论影响下,往往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只对知识、能力、智力道德等方面确立了教学目标,很少或没有想到确立心育目标。教学中对学生心理的、人格的整体发展,认识不足,有所勿略。错误的认为只要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的好,智力水平较高,品德好,其心理、人格自然就会健康的发展了。其实在各科教材中,都蕴涵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内容,只要我们适当地挖掘,有机的渗透就会达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之目的。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目标观、树立现代目标观。
  现代教学论和实践证明,学生的心理素质、人格的完善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只有把学生的生理素质、认知素质、伦理素质与心理素质综合地、整体地进行培养和发展,教学才会有效,才能培养健全的人才。因此要把心育目标摆上位置,做到每节课有目的的渗透,有的放矢地向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树立新的学生观,课堂教学中必须搞好教师角色的转变。在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中,老师是主角,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学生围着老师转,学生只是装知识的容器,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素质教育呼唤学生的主体意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素质教育呼唤学生的主动参与,认定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主导,是指导者、组织者;是学生的朋友和知已。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学中教师就应当努力营造一种平等、宽松、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学起来,敢于求疑思维,敢于标新立异,积极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活动的生命的载体。这样的教师,既是课堂活动的导演者、表演者,更是帮助学生学习,解决学生学习困难的志愿者。


  (三)教学活动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重教轻学,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重模仿轻创造,强调学生的继承而忽视学生的创造,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关心学生的外显性结果而忽视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学习的良好品质和意志,勇于探索的行为以及自尊、自信、善于适应社会的良好品质。不是在书本里而是在自我积极参与的集体活动中产崐生和养成的。一切教学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活动、实践、锻炼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教学中要着重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究学习的实践活动和机会。要做到“三给”:即给学生多留自主学习的空间,多给学生创造的空间,给学生亲自动手、动脑,亲自实践的时间,让学生在读一读,画一画,做一做,摆一摆中主动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方法的转变


  要积极探索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从被动的听话,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构建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就要尊重学生,师生合作学习,师生平等地共同探索新的知识。展开真诚的讨论和对话,共同体会求知的方法,或参与实践活动。
  教师要在教学中抓住教材内在的智力因素和精神价值,不断变换教学方法,以新异吸引学生,以赏识激励学生的自信,以情趣吸引学生,以现代化教学媒体突破教材的难点和重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2#
发表于 2008-7-28 16:5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继续教育<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

第四节 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学科教学的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

  (一)学科教学的多样性与特殊性


  学校的教学工作,按照国家颁布的课程计划,开设多种学科课程。例: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自然、思品、社会、音乐、美术、体育、劳技、英语等学科,而每一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与内涵。如语文学科,是进行社会交际的工具学科,其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学科又分为识字、阅读、作文、说话、复习等课型,这是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但是各科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例语文学科有些教材内容中还涉及一些边缘学科的知识。如:涉及到自然学科、社会学科、音乐学科的一些知识。因此,我们可以说各学科教学内容各有不同,但它们之间又有着内在联系。不论什么学科,何种课类型,都要把心育融于其中,通过课堂教学,有机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以人为本,人格教育是共性


  21世纪更加激烈的国与国经济竞争,实际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素质的竞争,说到底是教育的竞争。21世纪需要的人才是具有健全的人格,能承受挫折,适应环境,善于交际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现代教育应当以人为本,倡导人格教育。各个学科“育人”的目的是共同的,要通过教学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合作;教学要以文载道,明理激情,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意志锻炼,培养优良个性,养成优秀品质、健全人格,获得全面发展。


  (三)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养人才,发展人的素质,开发人的潜能,焕发人的积极价值。因此,课堂教学改革的出发点要指向每个学生,指向他们的未来和发展。树立起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观点。教师要为学生服务,要面向每一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即是指导者,又是组织者,参与者,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以自己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探索的精神,感染和焕发学生对知识的热爱和渴求。要围绕教学目标,调动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学生怎样学习为主线,教师适时指导、组织、点拔,引导学生自己去自读自悟,要敢于质疑问难,主动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师要及时反馈,掌握学生的状态,及时调节师生的双边活动。以促进完成学习目标,构建以学生自觉探究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是师生相互合作、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双边活动,正如华东师大叶润教授所说:“课堂就是流动着的生命,教师和学生共同渡过着的生命。”

  (四)学生的心理状态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


  教学心理学研究证明,教学好坏,关键看努力。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他们努力学习的效果如何,主要受两方面影响,一是智商,二是情商。智商是观察能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的结合体。是认知能力的体现,它可以影响到对知识的认知、理解、运用,影响到学习效果,教学的效率;而情商则是心理状态的体现,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尤其小学生,注意不能持久,课堂学习中有一些是光凭无意记忆。教学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学习心理,预防心理疲劳,不断变化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的自我意识,尝试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不断点燃创造性学习的火花,给每个孩子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使学生智力潜能和非智力因素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3#
发表于 2008-7-28 16: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继续教育<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

第八章 教育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和儿童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调查表明,我国的中小学生,约1/5左右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说谎、作弊、自私、任性、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自身的心理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应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应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在认知中、在理解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做法就是在中小学不同教育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注重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所学到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会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在实处。


第一节 不同教育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少先队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充分利用少先队这一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具有健康人格和个性特点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才。由于心理品质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小学生在不同时期又有不同的心里特征,因而心理健康教育,应根据小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设计活动形式,确立活动目标,采用不同方法,在活动中使小学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一)少先队活动的文化策划和心理气氛的营造

  学校应将少先队例行活动的开展作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时机。如新少先队员入队仪式、升旗仪式、手拉手一助一、“心连心”活动、毕业典礼等活动,我们可以把这些看作是动态的环境。这种活动将影响学校良好心理气氛的形成,同时也因学生的参与实践,而具有较强的教育功能;并使学生在创设的活动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完成社会认知,作出选择,学生自主和谐地得到发展。学校举行的少先队例行活动应该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通过精心策划使这些活动负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并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这些活动主要应有以下几个特征:

  1、内容创新 充满时代气息

  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学校要培养数以亿计的具有创新精神的知识型劳动者。美国心理学家格齐伊认为:“明日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学校少先队活动的开展,就要体现内容创新。如学校通过科技节开展创新设想100例活动,设立“创新设想奖”等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创造,看谁能展开想象,提出各种各样的设想,并看谁的设想有价值等,通过这样的活动,同学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必将更加丰富、活跃。

  2、形式新颖 手法多样

  如学校可在全校开展“校园吉尼斯大众体育挑战会”,设立众多大众体育项目,如引体向上,跳跃,足球射门等,并鼓励全校学生踊跃报名比赛。学校应力求将这样的“挑战会”,办成学生的校园盛会,从而提高学生的竞争和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和耐挫折力,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3、传统继承 文化积累厚实

  学校是社会的学校。学校举行的典礼、仪式有学校的传统印记。这是对全校学生极具教育意义的大事件。如升旗仪式就是学校传统典礼。在升旗仪式上,可邀请一批杰出的毕业生做国旗下的演讲,由于这一有意义的仪式,必将激发起学校师生的崇高的爱国之情和庄严的历史使命感。  

  (二)建设充满文化气息的优美校园环境建设

  学校的校容校貌这种静态的物质环境是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物质环境要和群体心理气氛相适应,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这种硬件环境是人文化和自然化的有机结合,因为环境是学校开辟教育活动的重要背景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一个环境优美的校园也反映出学校成员的美感。

  1、以人的活动为本

  校园环境应做到整体规划,布局合理,这种合理性充分考虑到师生活动的便捷、舒适和有利于学习、休息、生活。

  2、造景借景

  让学生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得到美的享受。

  3、真正让每一个墙面“说话”

  如学校可将历届知名校友的大幅照片陈列在走廊墙上,或将历届校长的照片陈列在会议室。学校的画廊里陈列学生作品等。

  4、着力解决几个难点的建设

  如学生洗手间的现代化建设、餐厅的美化等。

  5、校园文化的标志性建设

  如开辟校园文化广场,设计纪念性雕塑。

  6、校园文化的信息化建设

  如板报、专刊、校刊、广播、电视电子显示屏幕、触摸式检索电脑等。

  (三)少先队活动中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1、在少先队活动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

  (1)正认识,发理育情。情感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正确的认识会产生正确的态度和积极的情感;错误的认识会产生错误的态度和消极的情感,为了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就必须让他们了解有关的知识,懂得有关的道理。知识越丰富,道理越深刻,情感就越深厚、崇高。当谈论个人前途和理想的时候,首先想到祖国的前途和社会的需要,把祖国和社会放在最高的位置上,这样就会有强大的精神支柱,就不会在谈论个人前途和理想时产生烦恼和悲观。要使学生懂得: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是取得什么。

  (2)加强引导,以导言情。为了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加积极情感体验,必须引导学生向内在化方向发展,为此,教师应该做到:首先,要增强学生对事物困果关系的认识,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真实的或假设性的事情从因果关系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其次,对不同控制水平的学生分别作具体的指导。对外部控制明显的学生,尤要注意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上作具体指导,对其学习上的进步要及时鼓励,使他们看到努力程度和行为结果之间的关系;第三,在发展内部控制点的同时,必须帮助学生发展平衡的控制点。把成败结果一概归因于外部因素的学生,固然不能对行为作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但把成败结果统统归结于个人努力不足,过多地责备自己,也是不现实的,因为这不仅对自己情绪健康不利,而且也不能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起合理的责任。为此,要引导学生作出符合实情的、准确的归因;最后教师应注意自己对周围事物的因果分析。教师每天都面临着许多需要解决和处理的问题,像学生的成绩落后、种种情感健康总是学生间产生冲突和纠纷的原因等。在处理上述问题时,教师如能仔细地分析问题的原因,判断有可靠的事实根据,结论合理、公正等,这些不仅为学生学习正确的归因树立楷模,而且对学生的的情感健康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3)创设情境,以境育情。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积极热情感,应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创设情境,做到以境育情。例如,少先队活动,队列操练、出旗仪式、升旗仪式等,对队员的自豪感、荣誉感、集体主义情感的培养,具有重大作用。组织学生参观工厂、农村,访问科学家、劳动模范等,能唤起他们爱祖国、爱劳动、爱人民、爱科学的感情。游览名山大川、名胜古迹、革命圣地等,不仅有助于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也有助于培养美感。到大自然中去旅游,可以饱览大自然赐于的美:宏伟险峻的山川,柔媚荡漾的湖光波影,会大开学生的眼界;五彩缤纷的野花小草,翠绿葱茏的茂林修竹,会染绿学生的心田;炊烟袅袅的乡村,分明是一幅“穷巷牛羊归”的恬美图画;而塞上的辽阔辽阔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优美写实……至于课外阅读活动,它不仅可使学生获得广博的知识,而且也是培养学生情感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的重要途径。

  2、在少先队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1)培养集体,发群育情。班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也是教育的强大力量。班集体为学生的性格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情境。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犹如一个巨大的陶冶性格的熔炉。通过集体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出关心集体、维护集体利益的集体主义性格特征,且其他许多优良的性格特征如诚实、助人、组织性、纪律性、自尊心、好胜心、荣誉感、责任感、义务感等,也都能得到培养。只有当一个人长时间地参加了有合理组织的、有纪律的、坚韧不拔的和有自豪感的那种集体生活的时候,性格才能培养起来。通过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培养学生的性格。集体舆论既是形成和发展班集体的巨大力量,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手段。集体舆论对学生的影响,往往要比教师个人的力量要强大和有效,所谓“众怒难犯”就是指集体舆论的威力而言的。班风是班集体在情感上、言论上、行动上的共同倾向,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无形的教育力量。它支配着全班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会影响到学生的性格。少先队活动具有生动性、趣味性和灵活性,不但能丰富学生的心理活动内容,且易使学生通过活动接受教育。在接受和执行少先队委托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发生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即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也经常会发生完成任务与执行条件之间的矛盾,克服上述矛盾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关心集体、公而忘私、刻苦耐劳、坚忍不拔、沉着镇定等良好性格特征的过程。通过改变学生在集体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的性格。学生在集体中所处的地位会影响其性格。地位较低的学生,易形成自卑、孤避和缺乏责任感等不良性格特征。设法提高学生在班级的地位,对于纠正其不良性格特征是有益的。

  (2)读好书,以书育情。英国学者培根曾经论述过读书对性格培养的作用。他说:“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灵秀,数学使人周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生活实践也告诉我们,知识能极大地丰富一个人的性格世界:骄傲者多读了一些书,就能看到知识的无穷,因而变得谦虚起来;自卑的人读了一地些书,就会看到自己的力量,因而变得自信起来,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在性格教育工作中,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性格,应该让学生读些什么书呢?意主要应读以下三类书:

  一是文学书籍。优秀的作品中的主人公的性格,对于读者的性格潜移默化地起着感染和熏陶的作用。从作者所歌颂的人物身上,读者吸取着优良的性格品质;从作者所暴露的人物身上,读者也憎恶着庸俗卑下的性格特征。在生活中不难发现常有这样的人,对自己的性格缺陷长时间不以为然,不肯下功夫克服。当他们读了优秀的文学作品,接触到其中一引起深刻而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性格后,往往有所感触,联系到自己的性格,受到触动,终于坚定了克服不良性格的决心。前苏联著名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出版后不久,有七千名读者写信给作者,表示他们的敬意并说明他们所受的感动。其中还有一封不署名的小偷的信。原来小偷偷了人家的皮箱,发现皮箱里有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了之后深受感动,感到自己不劳而获的偷窃行为的可耻,并决心洗手不不,重新做人。他真的这样做了,并参加了正当的工作,所以特别致信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这个例子,正像高尔基在论述书籍具有陶冶性格力量时所说的那样:“只有知识才有力量,只有知识才能使我们诚实地爱人,尊重人的劳动,由衷地赞赏无间断的伟大劳动的美好成果,只有知识才能使我们成为具有坚强精神的、诚实的、有理想的。”

  二是名人传记。一部人物传记,就是名人走过的路程的生动记载。看一部名人传记,就等于聆听名人用自己的切身体会给我们讲课,往往能受到深刻的感染和启迪。有的人生活中稍微受到挫折和打击,就哀叹生不逢时,意志也变得消沉起来;如果多看一些名人传记,看看他们经历的千难万险,就会感到自己所受到的挫折,简直算不上一回事,从而使自己坚强起来。有的人事业上、学习上遭到向次失败,就容易灰心丧气,甚至一蹶不振;如果多读几部名人传记,看看名人们怎样一百次跌倒,一百零一次爬起来求得成功,就会帮助我们理解“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含义,增强克服困难、战胜失败的信心、决心和恒心。

  三是历史书籍。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有他们的性格特点,他们的性格也必然影响和制约着他们在历史上的作用。通过对历史人物成败兴衰的探讨,我们可以清醒地看他们的性格对其事业的影响。比的危害有多么大;看看庞涓的传记,则可以看到嫉妒人才的危险,等等。每一个历史人物都为我们提供了一面可供借鉴的镜子,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可以把历史书籍看成培养性格的教科书,把众多历史人物看作性格教育的正面和反面教员。

  3、在少先队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1)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树立远大志向。由于人的志向是其人发现与发展的集中体现,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志向。因此,立志的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进行知识教育,给学生以相应的有关意志的知识也是非常必要的。要从小事做起,坚持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磨炼自己的意志。严格制度、纪律,规定合理的生活制度和严格的纪律,要求学生自觉地去执行,对于培养其意志非常重要。坚持体育锻炼,“坚持”本身就是坚强意志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运动是一项磨炼意志、锻炼意志的有效形式,体育活动需要有意志力的配合和参与,意志力的形成离不开体育锻炼。进行自我教育。自己提醒,有自己的座右铭,用以勉励自己和提醒自己;自我约束,针对自己的意志弱点,订一些规则、要求,以约束自己;自我反省,反省自己意志的优缺点并扬长避短,有助于良好意志的培养,坚持写日记就是很好的办法。

  (2)进行耐受挫折的教育。利用班队会强化耐受挫折的心理准备教育,渗透相关内容。利用各种挫折进行耐挫折教育。自然挫折,洪涝灾害、地震;社会环境挫折,由于社会条件限制,个人某些需要和动机无法实现,如果心理准备不足,也可导致挫折,如“选举落选”;个体需要挫折。当一个人的自我实现不能达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挫折感。通过分析形势进行耐挫折教育,在少先队活动中,开展德育工作要引导学生辩证地看世界,看祖国,看社会,看人生。培养学生从小树立辩证观点,既看到光明,又看到黑暗,既看到顺利,又看到挫折,长大后才能迎难而上,勇往直前,而不是知难而退,裹足不前。注意利用榜样进行耐挫折教育。学中外名人;学习同龄人中的英雄模范;学习身边战胜挫折的同学榜样。

  4、在少先队活动中培养学生交往能力

  (1)通过少先队活动锻炼学生五种品质,加强修养豁达大度;先制忍让;温和亲切;正下诚实;委婉含蓄。

  (2)培养交往技能,增加交往效率;真诚关心同学;学会宽容待人;讲究褒贬手段;保持人格完整;掌握交往技巧。

  (四)少先队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通过小品、故事评议等活动培养初入学儿童的基本学习技能和智力品质

  根据初入学儿童的心理特点,培养他们的学习技能和智力品质,促进他们的人际交往和对校园生活的适应,主要采用小品表演、故事评议等活动方式来完成。如进行《虎子上学》活动。这次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小品的男主角虎子应考时迟到、丢三落四、做小动作等行为的刻画,通过班级讨论,告诫学生应当养成良好的学习和应试习惯。

  2、 通过拼凑图形、哑剧表演、情境分析等活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和行为训练,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了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根据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丰富的特点如进行《拼凑图形练习》活动。具体步骤:第一,教师提前把线条和图形画在黑板上,要求准备学生好纸笔等绘图工具。第二,教师宣布今天进行一次智力竞赛,主要比一比谁的想象力丰富。接着公布竞赛目标:用黑板上所给的两条直线,一个三角形,一个圆形,一个长方形,拼凑出新的图形,并在所拼凑的图形下面写出它是什么或者像什么,不会写的字注上汉语拼音。第三,十五分钟后,要学生停止拼图。教师统计比赛成绩。先请一个也拼不出来的同学举手,再请拼一至二个的同学举手,接着请拼三至五个的同学举手。第四,教师请拼图形的多的前五名的学生到教室前面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对他们的作品逐一检查。从中评选出前三名;宣布将把这三篇作品放到班级里的学习角展览,同时请全班同学鼓掌,向这三位同学表示祝贺。

  3、 通过智力游戏、兴趣展览、故事接力等活动提高中年级学生的学习技能,促使学生的智力品质协调发展

  为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反应速度、逻辑推理和创造想象能力,如进行《神奇的滑板》活动。具体步骤:第一,教师向学生宣布:今天我们进行故事接力比赛。我讲故事的开头,然后从坐在第一行第一排的同学开始,从前往后依次接续前面的故事讲一句话,使故事合理、有趣的发展,请最后三名同学注意,不论故事如何发展,你们最后的三句话都要使故事合情合理的结束。其他同学在接故事的时候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想象力,使故事的发展即生动丰富又有意义。可以巧妙的把历史、地理、神话传说、电影电视、你自己的所见所闻掺进去,要给同学留下接续的余地,尽量争取不要卡壳。第二,教师讲故事的开头:星期六的晚上,爸爸给小明买了一个滑板。小明高兴极了,他拿起来跑到院子里,熟练的玩了起来,突然,他的脚好像粘在了滑板上了,滑板象是着了魔一样,不用劲就自动往前滑。他踩着板出了院子,路上的行人和车辆都停了下来给他让路。然后,请一名同学向下接。第三,最后教师进行小结,这样的活动锻炼了同学们的反应速度和想象力,课下的时候可以多加练习。

  4、 通过实验演示、专题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情绪自控、人际交往的社会适应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和适应能力,使学生建立对朋友、同学和其他社会成员的信任感,如进行《小华的烦恼》活动。具体步骤:第一,教师或同学讲述下列故事:小华与小玲是同班同学,二人又是邻居。有一天,小华感冒了,不能上学,想请小玲代她向老师请假。可是前两天小华和小玲刚刚闹过矛盾,二人已经不说话了,小华担心小玲不会替她请假。然而,附近又没有其它同学可以帮忙,这可把小华给难住了。第二,组织同学讨论:面对这种情况,小华应该怎么办?假如小华不信任小玲,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如果你自己遇到类似的情况,应该怎么办?第三,师生共同总结出我们应该相信别人,尤其应该相信自己熟悉的同朋友;没有信任,就无法获得别人对自己怕信任,有时还会给自己带来烦恼和障碍;当然,信任别人也是有条件的,无条件的信任别人,可能会导致上当受骗的结果。

  5、通过选词作画、软化头脑训练等活动来提高级学生的创造意识和道德评价水准

  为了引导学生树立生活理想,激励学生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学习,如组织《我的理想》活动。具体步骤:第一,每个同学用一组动作(哑剧)来表现自己将来最希望从事的职业。不能用语言,但可以借助简单的道具。表演结束之后,由其它同学猜一下所表现的职业理想。第二,每一个学生为自己设计一份成长计划,即在一张大纸上画上若干台阶,每个台阶代表自己成长中的一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上标出相应的年份及自己将要实现的奋斗目标。第三,教师指导完成成长计划并将全班同学的成长计划张贴于教室的墙上。第四,教师激励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学习,认真做好每一件事,用这份成长计划推动学生进取、奋斗。

  总之,在少队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养成了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等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远大的理想,提高创造意识和人际交往的社会适应能力。为以后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小学少先队活动无疑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一个主要的渠道。事实上,在目前的小学教育实际中,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还有待于加强,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潜力也很大,需要更多的有志之士、有识之士去探索、去挖掘和去创造,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科学、有效的方式加以实现,把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事业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2 00:4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