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李甫田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继续教育<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

[复制链接]
50#
发表于 2008-7-28 16:4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继续教育<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

第五节 挫折心理辅导




  一、小学生挫折心理辅导

  挫折是人生的必修课,在人生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遭受挫折和失败。今天的小学生,生活富足,条件优越,不愿意吃苦,从小饱享成人的精心呵护和倍加关爱,就像温室中的花朵一样,经不住风吹雨打。一旦挫折出现,就会惊恐万状,茫然失措,甚至会因绝望而轻生。因此,对小学生的耐挫折能力进行心理辅导,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人格的不断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生自信心的辅导

  在当今的小学生中,缺乏自信心的孩子有很大比例,他们胆小懦弱,做什么事,都缩手缩脚,总是“我不行”,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在困难面前惊慌失措,不敢面对。造成儿童缺乏自信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来自家庭: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过于挑剔,人前教子,伤害孩子自信心,包办太多,使孩子缺少独立性。另一方面来自于学校教育:我国的教育对学生管束过于严格,教师对学生批评多,表扬鼓励少,学生对老师敬畏,师生之间缺乏民主。自信心就像人的能力催化剂,将人的一切潜能都调动起来,将各部分功能推动到最佳状态,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小学生进行自信心的心理辅导。

  第一,教育小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掌握自己的优点,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发现自己的价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有值得别人学习和仿效的地方,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马克思说过,伟人之所以高不可攀,是因为你自己跪着。不要总看自己的缺点,要知道每个人都有缺点。对于自我评价过低的小学生,教要格外引起重视,鼓励其战胜自卑,扬起自信的风帆。

  第二,鼓励学生勇于参与和尝试。教师的鼓励尤为重要。教师要告诉他:“你能行”。“做不好也不要紧”,越不敢尝试,就越不自信。当他尝试了,就会觉得并不难。当学生第一次自信地尝试并获得成功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这种鼓励将使他对自己充满信心。

  第三,正确地评价学生,不要要求太完美。每一个小学生都有优缺点,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客观公正,要多看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每一个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必然会遇到失败,遇到种种挫折,这时,教师的态度对其影响很大。小学生不可能每次表现都出色,教师不要对其要求太高,太完美。当学生失败时,教师应帮助其分析失败的原因,并找到值得肯定的地方,让学生觉得通过努力还有希望成功,这样,学生会逐渐学会自信即使遇到挫折也不会气馁。

  第四,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重视每一个学生,使学生觉得自己在老师心里很重要。这样有利于自信心的形成。师生关系民主,学生在教师面前会很自信,敢于表现自己,相反,如果学生惧怕老师,在老师面前不敢说话,也不会有自信心。因此,教师应关心学生的心理,多对学生表扬鼓励,在对学生批评时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太损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要注意不能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更不能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

  (二)小学生挫折承受力的辅导

  生活中随处都充满着挫折,由于社会及家庭对于小学生过分地疼爱有加,造成了他们对于挫折的承受力很低,如退缩,逃避,不知所措,甚至绝望。因此,通过心理辅导提高小学生的挫折承受力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要正确地认识挫折。经历挫折是人生的正常现象。人们对现实的认识和改造的能力是有限的,更何况小学生的年龄小,本身经验就比较少,在生活中不可能处处遇到的都是鲜花,遇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切不可怨天尤人,其实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都会在生活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

  第二,遇到了挫折,应冷静分析产生挫折的原因。挫折产生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两种,外因主要指环境因素,即来自家庭、学校、老师及同学的影响。内因主要指主观因素,即个人的智力、能力,努力程度等等。教师可帮助学生分析产生挫折的原因,也要训练学生自己分析原因。只有分析清楚原因,才能鼓足勇气战胜挫折。

  第三,要善于正确认识自己确立的目标,并及时调整目标。每个人的智力、天赋和素质各不相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如果目标多次努力都达不到,前进中出现了挫折,就要及时调整目标,才能继续前进。如名剧作家曹禺,年轻时一心想当医生,可三次投考北京医学院都榜上无名,后来他参加戏剧活动,写出了《雷雨》、《日出》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第四,经常宽慰自己,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既然挫折是不可避免的,那就需要容忍挫折,学会自己宽慰。要热爱生活,胸怀希望,心怀坦然、情绪乐观、发奋图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力量,做生活的强者。

  (三)小学生坚强意志的辅导

  培养学生的耐挫折能力,不仅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挫折,承受挫折,更重要的是要以坚强的意志战胜困难和挫折。多年来,由于父母过分的关怀,加之学校教育忽视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造成了许多小学生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表现为胆小畏惧,消极等待,缺乏勇气和信心,无能求助,意志薄弱,不能以坚强的意志战胜困难。

  第一,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强的意志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环境和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要教育儿童树立明确的目标,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就要思考采取什么办法才能最佳地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就逐渐地训练了小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要经常都包办代替,要注意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战胜困难。

  第二,鼓励小学生大胆地做事。多年来,我们的教育培养的好孩子是听话的孩子,许多小学生由于家长和父母过于严厉的管教而胆小懦弱,这也不敢做,那个怕做不好。做什么事都要想想父母和老师会不会不喜欢。因此,许多儿童形成了依赖心理。在教育中,老师要给儿童自己做事的机会。自己去体验,去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当儿童做一件事成功了,教师应及时赞许,给以鼓励,使儿童获得更多的自信和勇气。

  第三,在困难环境中锻炼小学生的意志。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在困难中表现,并在克服困难中形成的,因此,教师应创设一定的环境来磨炼学生的意志。今天的小学生多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丰衣足食的环境,容易使孩子不坚强。而困难的折磨还是锻炼坚强意志的条件。例如,可以让小学生淋淋雨,尝尝饥饿的滋味,长途跋涉等等。

  第四,培养小学生不折不挠的毅力。毅力是指人精力长期奋发,不屈不挠地克服困难,达到既定目的的能力。毅力顽强的人,深信自己的目的和为实现目的而采取的行动是符合客发展要求的,能正视各种困难,顽强地战胜困难,教师要给学生设计一些需长时间完成的作业或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可训练其意志的坚持性,还可以为儿童提供可效仿的榜样。爱迪生发明灯丝做了1500多次试验,没有百折不挠的毅力,他是不会成功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
发表于 2008-7-28 16:4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继续教育<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

第五章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与心理咨询

  所谓心理咨询,一般指咨询人员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指导,并通过解除心理问题来维护或增进其身心健康,促进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学校的心理咨询指咨询老师通过书信、电话、交谈等形式为求询的学生提供解释、答疑、建议和帮助,以期改善其不良心境,使之更好适应学校的教育活动。有些学校还同时进行心理测量和心理训练,这就需要专业技能层次较高的教师任职,以保证心理测量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及心理训练的有效性。中小学时期是从儿童到成年的过渡时期,也是心理问题的高发期,掌握学生心理变化规律,了解常见的心理问题是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基础。

第一节 有心理问题学生的行为表现




  优秀的学生都是相似的,问题学生却各有各的问题。产生问题的根源主要来自心理偏差,例如:生理发育与心理发育的不均衡,心理发展过程的不协调,个性心理结构不合理,自我发展与外部要求不一致,这些问题绝大多数是发展中的问题,有些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自然化解,也有些需要成年人的帮助才能有效解决。


  一、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通常是身心成长和发育过程中的问题.表现为困惑、烦恼、心理失衡、不适应学习生活的现象,有些问题通常是在人格完善和心理成熟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暂时性、不确定性和普遍性,学生可以凭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调节。因此,一般性心理问题的产生与解决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动力。

  (一)在学习方面

  1.入学不适应

  对学校生活的不适应在一年级学生中较多见。儿童从一个受爱护照顾的家庭或幼儿园来到一个纪律严明、需要独立自觉学习的学校中,前后环境有了显著变化。通常,大部分儿童在一、二周内就能适应。但是有少部分儿童却总感到陌生、恐惧、怀疑、拘谨等,从而抑制了他们参与学校活动的积极性。

  主要表现:对上学的态度消极。出现或多或少的学习困难。不能很好地与同学相处。缺乏责任感,经常扰乱集体的秩序。

  2.厌学

  近年来,由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中多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中的厌学情绪普遍滋长。厌学主要表现:(1)课堂学习、课外作业等学习活动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2)注意力分散,有意注意少,无意注意多,微小的外部动因也能使他们呈现明显的分心状态。(3)常常听课不专心、作业不用心、预复习无恒心,形成心不在焉的不良习惯。(4)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他们往往一提到学习就心烦,对家长和教师有抵触情绪,学习成绩差。

  3、学习疲劳

  学习疲劳是指长时间紧张学习后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学生年龄越小,越容易产生疲劳。

  (二)在情绪情感方面

  1.羞怯

  羞怯就是我们常说的胆小、害羞。这在低年级儿童或是女生中经常见到。主要表现:(1)见到生人脸红,不爱说话,即使说话也慢声细语。(2)上课时不敢举手,不敢大声回答问题。(3)参加活动时主动性不强,不敢带头或自愿去做某件事。

  2.焦虑

  分离性焦虑。多见于学前班和一年级学生。主要表现:不愿上学,不愿离开家长,担心家长出意外,担心自己走失或被拐走。

  考试焦虑:主要表现:(1)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2)害怕考试,考试时过分紧张。

  3.易怒

  主要表现:(1)自我约束能力差,情绪不稳定。(2)说话、做事好感情用事、不能理智地处理问题。遇事易冲动、任性。(3)在困难面前,不能持乐观的态度。对符合自己心意的什么都好,遇到不顺心的事则怨气冲天。如有些学生希望教师作业留少一点,若稍多、难一点,便满腹牢骚。

  4. 嫉妒心

  嫉妒心存在于许多孩子身上,特别是高年级的儿童尤为明显。主要表现:(1)盲目骄傲,不愿意看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常对别人挑剔和贬低。(2)感情上自私,只要求老师对自己关心、重视,看到老师关心、重视别人,就生气,甚至怨恨别人。(3)与同伴相处,喜欢显示自己,讥笑别人。(4)发现比自己强的人或事,轻则有意视而不见,重则想法破坏。

  (三)在行为方面

  1.说谎行为

  说谎,在中年级以上的儿童中较多见。主要表现:为了逃避惩罚或责任,故意说谎。为获得某些东西或荣誉而不惜说谎。

  2.攻击行为

  主要表现为:打人、骂人,欺侮弱小同学。占有欲、支配欲强,性情急躁。缺乏同情心和正常的人际感情。蛮横无理,粗暴的扰乱别人,甚至在课堂上做出各种小动作打扰同学。好主动出击、喜欢公开批评他人、好开别人玩笑、拒绝与自己不和的人交往、喜欢报复、易为小事发怒等。

  3.退缩行为

  退缩行为是由挫折所引起的逃避、依赖、好哭、不爱社交、自暴自弃等行为。

  (四)在自我意识、意志品质方面

  1、自我评价能力较低

  不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正确的评价,主要表现:(1)缺乏自信。(2)常常对自己不满。(3)不敢单独接受任务。(4)与同伴不敢进行正当的竞争。这些儿童常伴有自卑的情绪体验。

  2、以自我为中心

  很多学生,在娇生惯养的环境中长大,形成以自我中心、任性、固执己见,不懂得为别人着想,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以自己的好恶来论人、论事,并且自以为是,甚至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稍有不满,便大闹,大发脾气。干事情有始无终,粗心大意,缺乏责任感。

  3、自制能力较弱

  主要表现:(1)感情用事,情绪波动大。(2)做事情虎头蛇尾,甚至半途而废。(3)上课随便说话,做小动作。(4)经常不完成作业等。

  4、抗挫折能力较低

  感情脆弱,受不了小小的挫折,经不得一点委屈和失败。被玩伴拒绝、被老师批评、没当上班干部、考试成绩不理想……就闹情绪、哭闹、不上学,有时做出极端的举动。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研究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掌握心理调适能力,全面提高其心理素质,创设一个符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心理环境,是我们追求的主要目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发表于 2008-7-28 16:4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继续教育<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

第二节 心理异常及其预防

  一、小学生心理异常及其预防

  小学生心理异常,主要反映在某些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上,诸如懒惰、好动、打架骂人,偷摸说谎,迷恋游戏机,或因某些心理因素造成骄傲,自卑、倔强、厌学、无礼、散漫、孤僻等非正常现象。如果这种心理异常行为长时间得不到引导和教育,而个体主观上又难以自我调节,将会积习难改,影响正常的心理活动,妨碍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小学生心理异常的成因是复杂的,一般说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一) 个体发展因素

  首先,从生理因素分析,有些心理异常现象,如呆滞、迟缓、多动、冷漠等,就是由于遗传的原因导致智力发育迟缓或精神分裂症等。也可能由于脑部受损伤,引起“轻微脑功能失调”遗传因素的影响会使某些学生容易产生心理异常现象。

  其次,从年龄因素分析。比如:7-8岁的小学生通常较多恐怖黑暗和孤独;而到了9-12岁,小学生则对学校的考试,身体的外部形象等感到恐怖;很多小学生,在入学前多有多动症和注意缺陷,主要表现为活动过度,这些行为现象常常被他们在发育中的正常运动所掩盖,到了一年级以后,他们的活动频率加剧,而与学校学习活动多不相协调,因此,有许多这类的孩子被其父母或老师确定为问题学生;到了小学四—六年级后,他们的“多动”现象及注意缺陷现象明显减少。同时活动过度的现象也随之减少,不过这种不良行为所带来的学习问题依然是存在的,因此说,小学生在特定的年龄阶段中的存在的不良行为现象应引起重视,如果不及时发现纠正将会发展为变异严重的心理问题。

  再次,是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不均衡的因素。个体的成长,不仅仅是身体的发育成长,同时,还意味着人的社会心理的日趋成熟。问题是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这种生理和心理的成熟往往并不是和谐一致的,尤其是在11、12岁以后,随着身体发育的突飞猛进而常常在心理上出现滞后现象,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幼稚和冲动。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神经系统细胞的髓鞘化程度也接近成人,但是由于他们的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所以理解力,思维力,情感体验的能力都落后于成人,由于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不协调,导致一些心理异常行为的发生,如由于认识,理解上的不深刻导致情绪上的不稳定,情感过程发生的动荡又会导致意志薄弱。

  (二) 社会文化的影响因素(家庭-学校-社会)

  一定的社会文化决定了人们相应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就从外部影响了人们的心理行为。它是透过个人身边的社会,学校以及家庭而发生影响的,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家庭和学校的影响占据对小学生心理行为影响的绝大部分内容。

  首先是家庭环境的因素,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多数已转向了一种以孩子为核心的形态,它使得独生子女享有更多的权利,更容易形成自我中心的意识,所以他们没有尊重他人和忍受压力的经验,由于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结构使孩子获得了不合理的自我认同,他们一方面表现出有雄心和抱负,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显得懒惰,不愿意为之付诸努力,正如阿德靳所说:“娇宠的孩子永远不能自立,他缺乏通过自己努力获得成功的机会”。因此,他们在性格上是脆弱的,他们依恋父母,又缺乏独立能力;强调自我中心,希望受到过分的重视,同时又轻视同伴关系,由于父母溺爱或多或少会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其次是学校的因素,学校通过各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教育活动,而且遵循教育规律,方法得当,小学生就会健康成长。反之,学校片面追求分数就会造成学习气氛过分紧张,小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或由于应付各种上级检查,进行扰乱正常教学规律的现象,则会使学生产生逆教育之道的行为,虚浮,不真实,压抑等不良情绪。

  再次是社会因素的影响,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多样化,复杂化,社会文化中不健康因素也大量增加,游戏机、影视作品、一些书籍中都带有不利于学生成长的内容,影响着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加剧,人际交往中的复杂,自制力的缺乏,都容易给小学生造成过大的心理冲击,容易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问题。

  小学生出现了心理异常现象,应给予积极的心理矫正。但更重要的是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矫治为辅,很多已经出现的心理异常现象,都是可以通过早期预防而避免,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才能更好地起到预防作用,才能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从早期的预防保健到对疾病的治疗干预,有三个层次,对于心理异常现象采取预防性,即心理健康的初级和次级保健,对于已存在明显的心理障碍的现象采取治疗干预,即第三级保健。

  初级预防实际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预防保健,从小学生所处的环境来看,家庭环境的影响最早也最为重要。到了中高年级阶段,学校环境就逐渐成为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小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不断提高,社会环境又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由此看来,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应作为我们预防的主要针对点。在从事教育工作时,将这三方面的环境有机结合,互相协调,以更有效地预防小学生各种异常行为的发生。

  首先,学校应具有专业培训的心理健康教师,开展以课堂为教育宣传的阵地,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实际锻炼的渠道,以家庭、学校相结合的辅导形式来引导,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导向。

  其次,做好学生的心理保健档案,这是一项专业且繁琐的工作,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心理都处于不断发展的时期,各方面均未发育成熟,所以在建档时应着眼于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和完善教育的工作上,主要选择五个方面作为小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1)基本状况(包括家庭状况,早期身体状况。(2)智力状况。(3)个性特征(包括兴趣、爱好; 人际交往;合作意识等方面)。(4)心理健康状况。(5)学习心理状况分析。在建立心理档案时,必须要结合现实表现提出教育培养建议。做好这项工作,可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状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最后,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这主要针对一些有轻微问题的小学生,包括个体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和书信咨询。这种咨询应以辅导为主,在教师明确弄清学生心理问题的同时,及早提醒,防止心理问题的加深和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重视咨询过程中心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从而加强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保健工作,达到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
发表于 2008-7-28 16:4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继续教育<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

第二节 心理异常及其预防

  一、小学生心理异常及其预防

  小学生心理异常,主要反映在某些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上,诸如懒惰、好动、打架骂人,偷摸说谎,迷恋游戏机,或因某些心理因素造成骄傲,自卑、倔强、厌学、无礼、散漫、孤僻等非正常现象。如果这种心理异常行为长时间得不到引导和教育,而个体主观上又难以自我调节,将会积习难改,影响正常的心理活动,妨碍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小学生心理异常的成因是复杂的,一般说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一) 个体发展因素

  首先,从生理因素分析,有些心理异常现象,如呆滞、迟缓、多动、冷漠等,就是由于遗传的原因导致智力发育迟缓或精神分裂症等。也可能由于脑部受损伤,引起“轻微脑功能失调”遗传因素的影响会使某些学生容易产生心理异常现象。

  其次,从年龄因素分析。比如:7-8岁的小学生通常较多恐怖黑暗和孤独;而到了9-12岁,小学生则对学校的考试,身体的外部形象等感到恐怖;很多小学生,在入学前多有多动症和注意缺陷,主要表现为活动过度,这些行为现象常常被他们在发育中的正常运动所掩盖,到了一年级以后,他们的活动频率加剧,而与学校学习活动多不相协调,因此,有许多这类的孩子被其父母或老师确定为问题学生;到了小学四—六年级后,他们的“多动”现象及注意缺陷现象明显减少。同时活动过度的现象也随之减少,不过这种不良行为所带来的学习问题依然是存在的,因此说,小学生在特定的年龄阶段中的存在的不良行为现象应引起重视,如果不及时发现纠正将会发展为变异严重的心理问题。

  再次,是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不均衡的因素。个体的成长,不仅仅是身体的发育成长,同时,还意味着人的社会心理的日趋成熟。问题是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这种生理和心理的成熟往往并不是和谐一致的,尤其是在11、12岁以后,随着身体发育的突飞猛进而常常在心理上出现滞后现象,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幼稚和冲动。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神经系统细胞的髓鞘化程度也接近成人,但是由于他们的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所以理解力,思维力,情感体验的能力都落后于成人,由于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不协调,导致一些心理异常行为的发生,如由于认识,理解上的不深刻导致情绪上的不稳定,情感过程发生的动荡又会导致意志薄弱。

  (二) 社会文化的影响因素(家庭-学校-社会)

  一定的社会文化决定了人们相应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就从外部影响了人们的心理行为。它是透过个人身边的社会,学校以及家庭而发生影响的,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家庭和学校的影响占据对小学生心理行为影响的绝大部分内容。

  首先是家庭环境的因素,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多数已转向了一种以孩子为核心的形态,它使得独生子女享有更多的权利,更容易形成自我中心的意识,所以他们没有尊重他人和忍受压力的经验,由于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结构使孩子获得了不合理的自我认同,他们一方面表现出有雄心和抱负,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显得懒惰,不愿意为之付诸努力,正如阿德靳所说:“娇宠的孩子永远不能自立,他缺乏通过自己努力获得成功的机会”。因此,他们在性格上是脆弱的,他们依恋父母,又缺乏独立能力;强调自我中心,希望受到过分的重视,同时又轻视同伴关系,由于父母溺爱或多或少会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其次是学校的因素,学校通过各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教育活动,而且遵循教育规律,方法得当,小学生就会健康成长。反之,学校片面追求分数就会造成学习气氛过分紧张,小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或由于应付各种上级检查,进行扰乱正常教学规律的现象,则会使学生产生逆教育之道的行为,虚浮,不真实,压抑等不良情绪。

  再次是社会因素的影响,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多样化,复杂化,社会文化中不健康因素也大量增加,游戏机、影视作品、一些书籍中都带有不利于学生成长的内容,影响着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加剧,人际交往中的复杂,自制力的缺乏,都容易给小学生造成过大的心理冲击,容易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问题。

  小学生出现了心理异常现象,应给予积极的心理矫正。但更重要的是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矫治为辅,很多已经出现的心理异常现象,都是可以通过早期预防而避免,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才能更好地起到预防作用,才能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从早期的预防保健到对疾病的治疗干预,有三个层次,对于心理异常现象采取预防性,即心理健康的初级和次级保健,对于已存在明显的心理障碍的现象采取治疗干预,即第三级保健。

  初级预防实际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预防保健,从小学生所处的环境来看,家庭环境的影响最早也最为重要。到了中高年级阶段,学校环境就逐渐成为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小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不断提高,社会环境又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由此看来,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应作为我们预防的主要针对点。在从事教育工作时,将这三方面的环境有机结合,互相协调,以更有效地预防小学生各种异常行为的发生。

  首先,学校应具有专业培训的心理健康教师,开展以课堂为教育宣传的阵地,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实际锻炼的渠道,以家庭、学校相结合的辅导形式来引导,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导向。

  其次,做好学生的心理保健档案,这是一项专业且繁琐的工作,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心理都处于不断发展的时期,各方面均未发育成熟,所以在建档时应着眼于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和完善教育的工作上,主要选择五个方面作为小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1)基本状况(包括家庭状况,早期身体状况。(2)智力状况。(3)个性特征(包括兴趣、爱好; 人际交往;合作意识等方面)。(4)心理健康状况。(5)学习心理状况分析。在建立心理档案时,必须要结合现实表现提出教育培养建议。做好这项工作,可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状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最后,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这主要针对一些有轻微问题的小学生,包括个体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和书信咨询。这种咨询应以辅导为主,在教师明确弄清学生心理问题的同时,及早提醒,防止心理问题的加深和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重视咨询过程中心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从而加强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保健工作,达到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
发表于 2008-7-28 16:4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继续教育<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

第六章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第一节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概述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学校心理辅导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学校心理辅导的途径来讲,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途径有两条,一条是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另一条是针对有心理困扰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承担起实现第一条途径的辅导任务,成为其有效的表现形式。从学校心理辅导的形式看,近十多年来,我们在实践中创造了不少的操作模式。一种是各种形式的集体辅导活动,包括心理训练、专题辨析、情景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等;一种是教育教学中的心理辅导,包括学科教育中的心理辅导、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辅导、团队活动中的心理辅导等等;第三种是个别咨询、团体咨询。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正是从第一种模式里面的众多辅导活动发展出来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教育思想进步的体现,是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必要,是学校端正教育观念、遵循教育规律的积极思想。它不仅继承了传统教育,还弥补和发展了过去教育中的不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是现代教育的标志,是一项追求教与学和谐一致、协调学生身心发展、培养一代新人的重要途径。

   1.从培养目标看

   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并服务于全体学生,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个性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激发潜能;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可见其课程目标是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基础的。

   2.从教育模式看

   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又表现为一种教育实践模式。不仅强调全面性,还强调基础性和发展性。

   所谓“全面性”即面向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以班级为单位,针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心理发展水平的学生,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活动方式。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课程中,在活动中体验和得到启示,从而实现自助和互助。

   所谓“基础性”是基础教育的本质体现。基础教育的对象就是青少年学生,基础教育就是要为学生的成熟、走上社会,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促进基本素质的提高。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学生的实践活动编排内容,针对学生心理发展需要开展辅导活动,它不仅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心理成熟,提高学生心理品质,同时有效的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

   所谓“发展性”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学会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在德智体等方面打好基础,这是为教育可持续发展做好准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是帮助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培养自尊、自信,发展自己的各种能力,充分开发潜能,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3.从教育方法来看

   素质教育既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又强调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把各年龄层次学生的群体培养目标与每一个受教育者的具体发展目标统一起来,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改进教育方法,实施因材施教,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课程改革的重要补充

  课程教材改革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性环节,课程教材改革要求注意学科间的相互衔接,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运用一切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更加多的独立思考问题和自我发展的机会,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和成长。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恰恰是对学科课程的改革和补充。学科课程的主要功能是将社会文化和知识传递给学生,以知识为载体、以知识传递为中介,使学生获得智慧和技能,它以社会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它的局限性在于常常难以顾及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需要,难以发挥个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的功能是促进个体身心健康,以个体经验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使学生获得学习、生活、社会适应与发展的技能。它是以个体的发展为基本的出发点,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发表于 2008-7-28 16:4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继续教育<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

第二节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形式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活动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活动形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参加课程设计的活动动机为中心的课程。

   (一)主要特点

   1.兴趣性

   兴趣是产生动机的一个主要的因素,动机使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和参与活动采取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因此课程的设置追求贴近、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活动兴趣。

   2.启发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里面的辅导活动常常会要求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心理剧体验和感受扮演角色的情感。虽然设置的活动情景和角色的行为方式往往都是虚构的,但仍能够让学生在体验中自觉和不自觉地得到启发。

   3.社会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帮助学生成为社会人,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的各种变化和挑战。因此,通过设计一些可以反应某些真实生活的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生活、了解社会,通过体验来调整自己的态度和情感,为走上社会做好心理上的和行为上的准备。

   (二)主要形式

   1.角色活动

   这种形式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辅导的目标来设定角色的,它通过学生自己去扮演角色,在角色游戏中去了解角色的感情和想法,然后自觉的改变原有的心理想法,建立起良好的心理品质。

   2.表演活动

   设定某一个具体的场景和情节,让学生自己选择角色进行排练表演,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模仿角色的心理和行为来提高自我的心理品质。

   3.游戏活动

   有目的的组织学生参加设定的游戏。如:“人际交往扑克”游戏活动。活动有着自己的游戏规则,学生必须按照人际交往扑克的规则进行出牌,在打扑克牌的游戏里面实现和体验了人际交往。

   4.体育活动

   它是一种特定的游戏活动。一般说来,通过体育活动可以训练学生的勇敢、坚定、果断、毅力等意志品质;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关心他人等人际交往品质;可以提高学生的机智、灵活、敏捷等智力品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发表于 2008-7-28 16:4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继续教育<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

  第三节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为目标,又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辅导活动课。它有别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成长的需要,按照心理辅导的原理和技术设计组织的、形式多样的、生动活泼的活动体验课程。为了能够达到其课程目标,体现出自己的特点,就要遵循一定的课程原则。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功能在于通过对学生进行一定地引导、指导、协助和服务,来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它不能够像心理咨询那样和学生做一对一的交流和辅导,也不是象单纯的心理治疗那样, 以存在有个人无法处理的心理障碍的极少数学生为服务对象,它应面向包括正常健康的学生在内的全校的全体学生。当我们对全体学生辅导工作做得有成效时,个别学生的问题便较少发生,或更易于解决。 这个原则要求我们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制订课程计划时要着眼于全体学生,要考虑大多数学生共同需要与普遍存在的问题; 组织活动时也要努力地创造条件,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特别要给那些内向、沉静、腼腆、害羞、表达能力差, 不大引人注目的学生提供参与和表现的机会。要从知识传播、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心协调等方面出发,让知、情、意、行有机统一,突出做人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此,课程的实施方法多式多样、活动内容丰富,面向全体学生,涉及学生的德、智、体、美、劳诸方面。课程的活动涉及的内容有:学生的适应问题、学习辅导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情绪调节问题、自我意识问题、个性培养问题、升学就业问题、危机干预和生命教育问题、青春发育问题、休闲和消费问题等等。

  (二)整体性发展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追求学生人格的整体性发展。从社会价值取向看,它重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从满足学生自我完善的需求看,它注重学生知、情、意、行几方面协调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对象是完整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人的局部、人的智能侧面或人的心理问题。因此要能够树立学生全人发展的观念,要关注学生人格整体的完整。即使是从事学习辅导,重点也不在知识的获得,而有学生学习态度、习惯、方法的改变,以及让学生能增强学习信心、享受学习的乐趣。

  (三)学生主体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功能是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依赖于主体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依赖于主体的自我教育过程,即依赖于主体自身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互动,通过主客体的交互作用,使心理结构趋于完善化、复杂化、平衡化,从而心理机能得以提高,心理潜能得以发挥。如果学生缺乏主动精神,缺受受辅动机,辅导不但不能够到达一个好的效果,而且还很可能引起学生的抗拒、冷漠和敌意。同时,心理辅导是一种助人自助的过程,“助人”只是手段,让学生“自助”才是目的。此外,青少年期是学生自我意识、独立倾向快速发展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学生渴望通过自己独立思考与主动探索解决面临的问题,检验个人影响环境和控制自己的能力。他们往往会对成人的过度保护表示反感。因此以上种种都要求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切忌把这门课上成知识的灌输课,应不断发现学生身边经常遇到的心理问题,并借题点拨,促其自悟,使学生真正领悟问题实质,认知水平得以提高。要能够很好的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能够以传授系统学科知识为目的,其设置、内容的选取与安排应充分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围绕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和存在的问题来进行。唯其如此,心理课才能唤起学生的兴趣,成为学生自觉的需求,而不是一门必须完成的功课。

  2.心理课上要让学生“唱主角”。 增加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能够多说、多想、多做,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实现自我体验、自我启发、自我教育。学生是参与、完成心理辅导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从旁协助,提供建议,因此应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活动设计中要给学生发挥想象力留有余地;在辅导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宣泄情感、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作为协助者,教师应避免使用“你听我说”、“我告诉你”之类的命令式、灌输式的口吻,宜用鼓励性的、商量式的语气说话,例如,“我能体会”、“原来如此”、“请继续讲”、“你的意思是不是这样 ”、“请听听我的意见”、“我想作一点补充”、 “如果这样看是不是更全面”等。

  (四)参与性原则

  学生参与活动是课程成功的必要条件,在教师的引导下,让每位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全过程。比如,座位以5-6人为单位安排形成环型或半圆型,改变以往的课堂组织形式,以缩短空间距离,形成融洽的气氛,便于交流,且不会忽略个别成员;创设活动情景,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需要;采取积极评价,正面肯定、公正真诚等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性。

  (五)灵活性原则

  由于不同学校的特色不同,同一学校的不同班级的特点不同,同一个班级的不同学生,情况有差异,因此要根据不同对象来设计课程活动,体现灵活性。比如,可以在春季开学之际与学生谈“春困”及克服方法,在考前与学生谈焦虑和应试策略等等。

  (六)发展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是帮助学生发展,目标也是个性发展,完善自我。课内注重发展,比如华师大附属东昌中学创设了“微笑起立法”,即学生起立不再是单一的、传统的、简单的问好,而是必须做到“三要”--一要面带微笑,二要昂首挺胸,三要注视老师。由此,学生不仅可以良好的精神面貌投入学习,而且久之,就会慢慢养成用这种方式去迎接挑战,去面对生活,从而形成乐观自信的性格,这就是一种自我发展。

  (七)知行并重原则

  心理素质教育课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体验式的活动课。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简单的发展心理学知识,教会学生心态调适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要在提高认知水平的同时,重点放在行为的塑造上。行为乃是心理素质的显著标志。学生学习这些知识的目的是,学会自我分析、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学会排除生活、学习及人际交往中遇到的困惑、烦恼、焦虑等不良情绪,能够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充分发挥自身的心理潜能,使全体学生在心理发展方面都有一个提高。故教师教学重点应放在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应用上。

  (八)点面结合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让每一位学生的心理都得以最大可能性发展是心理素质教育课的目的。在对全体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同时,教师要时刻把握因材施教这一古老的教育原则,虽然同一年龄学生具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即共性,但是,个体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教育是平等的,从不放弃任何一个能接受教育的学生。所以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授课的同时,还要针对个别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进行咨询、疏导,让学生共性健康发展的同时,又要使学生的个性充分施展,实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4 03:0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