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李甫田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继续教育<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

[复制链接]
64#
发表于 2008-7-28 16: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继续教育<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

第二节 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兴起,唤起了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对自身心理问题的关注,他们渴望有更多的老师来关心其心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几个专职或兼职的心理教育工作者已无法满足一所学校上千名学生的这种需求。班主任应责无旁贷地加入到心理教育工作的行列之中,这一方面是学校心理教育工作深入开展的需要,由于广大班主任的参加,便能使学校心理教育走出这种人力匮乏的困境。况且,由于班级不仅是开展教学的集体,也是学校中的基本生活集体。班主任在班级中接触学生的机会,要比别的教师多,条件也更优越,班主任有可能更好的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能力、交友关系、家庭状况及其他问题。因此,在学校心理教育工作中,最适宜也最能够把这项工作开展好的角色就是班主任。另一方面,则是班主任搞好班级管理工作的需要。面对社会的变化,学生的思想、心理的变化以及现代教育要求的变化,不少班主任在工作中感到困惑和迷茫。随着学校心理教育活动的兴起和心理教育理论的学习,班主任已逐渐意识到学生的有些问题并不全是思想品德问题,而有些是心理问题,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思想问题来处理。即使是思想品德问题,其解决也有赖于学生积极的心理活动的进行。班主任只有掌握有关心理诊断、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教育的理论,并持之以恒的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才能卓有成效的解决自己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

  一、小学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是素质教育的实施的基地,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中一块很重要的基石,他可以使学生了解人心理的奥秘,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掌握正确的心理调节方法,保持心理平衡,形成健康的心理。如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诸葛亮,之所以在“空城计”中取得成功,固然得益于他的智慧,更得益于他的心理品质。兵临城下,沉着扶琴,表现了诸葛亮的镇定和自信。良好的个性心理是在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教育训练中形成 的。如果说班集体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沿阵地,那么,班主任则是这个前沿阵地上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将对班集体和班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工作,班主任需要付出大量艰辛的、创造性的劳动。

  (一)增强培育意识,重视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确定小学阶段应重点培育的心理品质

  作为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孩子的智力发展固然十分重要,我们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但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生命的健康,心理的健康。因为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是孩子成长的前提条件。根据小学生的基础性原则和可接受性原则,有的研究人员认为小学阶段应重点培育的心理品质有:合群、交往、乐学、会学、自信、上进、毅力、耐性、自律、自理。

  在步入21世纪时,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竞争日益激烈,而人与人间的相容能力却越来越差。让孩子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显得极其重要。在许多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主要是在成人的呵护中长大的,而不是在与小伙伴们的玩耍中成长,他们往往缺少在现代社会中经常需要的合作、沟通的能力,甚至缺少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品质。教育不应只教给孩子学习的方法、做事的技能、更要教给孩子与他人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生活的本领。因此培养孩子合群、交往的心理品质不容忽视。

  厌学是学生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危害性的问题,已成为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共识。学生厌学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减弱了或失去了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如家长过低的期望值,往往使孩子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强有力的学习动机,过高的期望值使孩子伴随着学习的不是求知的快乐和幸福,而是求知的不安和恐惧,削弱已形成的学习动机。班主任在工作中要注意观察学生是否有厌学情绪,及时加以引导,培养学生乐学、会学。

  (二)小学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尊重应作为教育的第一原则,班主任要本着尊重的态度了解自己的学生。对一个人来说,保持尊严是做人的根本条件之一,人无自尊,就不成其为人,一但伤及自尊,就会产生自卑。每个人在不同程度上都有自卑心理,自卑感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了解和尊重学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小学生的情感比较脆弱,意志比较薄弱,自我控制能力较差,遇到困难易退缩,常常会因一件事情的失败而心灰意冷,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很难做到“败不馁”,特别是当孩子做错事之时,我们更不可不问青红皂白大批特批,横加指责。如,孩子平时学习比较努力,但因方法不对头,考试成绩不理想,本身他自己就非常苦恼了,作为班主任应帮他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出成绩不理想的症结,迎头赶上。这样,即使他本身有一些自卑心理,但随着成绩的不断提高,他会渐渐地克服。如果不体谅孩子内心的痛苦,而一味地指责、讽刺,孩子的自卑感会越来越严重,甚至产生对立情绪。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对他们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注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让学生受到教育。

  1、故事法

  如对学生进行自律、耐挫教育时,可讲述英雄人物的故事,举行故事会,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班级里自律力不强,耐挫差的学生多,班级的纪律往往不好,而管理班级纪律不能靠警告、禁令和各式各样的惩罚来维持。对此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只用禁止的方法来表现的纪律是苏联学校道德教育最恶劣的方式。”我们反对那种消极的限制和约束,提倡管得正确,管得合理,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把学生训练成毫无生气、低眉顺眼、唯唯诺诺的“驯良之辈”这不是教育的成功。靠“管”来巩固所谓的班级纪律,还会导致另一种后果。班主任越管得紧,学生也越会想出更巧妙的办法来对付。结果由此养成学生的一种极坏的品质——弄虚作假,丧失真诚。采用心计来维持班级纪律。比如站在窗外窥视上课纪律,暗中指派一位学生干部“汇报”等等,是培养不出自觉纪律的。单凭空洞的说教对小学生来讲太枯燥乏味,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讲故事可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给学生讲述邱少云的故事,学习英雄为顾全大局所具有的坚强的毅力,还可以请先进人物来做报告,真实生动的例子都会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打下深刻的烙印,激发他们主动培养自己良好的意志品质。

  2、游戏法

  对学生进行合作教育时可采用游戏法,可结合所学课文做游戏,教师可精心设计合作式游戏项目,通过游戏让学生明白,合群、合作、交往的重要性,克服妒忌、自傲、孤独心理。可设想小朋友野外探险,遇到危险,只有一个出口,必须在极短时间内离开怎么办?都去争抢先出去行不行?让学生参与游戏,找到出路,学会镇静,与同伴合作,共同获取成功。

  3、表演法

  小学生的表现欲很强,教师应根据他们的这一特点,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给他们提供广泛参与表现自己的机会。如对学生进行自理教育时可采用表演法,编排小话剧看看谁的自理能力强,将小朋友在家的表现搬到小舞台上,让学生自己评判对与错,找出问题,明确学习的目标。

  4、娱乐法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然而有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给孩子增加了许多的心理负担,有的教师也推波助澜,在学生面前总是扳着面孔,从不露一丝笑容,使课堂里“弥漫着防卫型气氛”。致使孩子们小小年纪心理负担加重,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效率不高。聪明的教师要学会让学生放松,使学生的心境进入愉悦状态,以淡化直至去掉不良的情绪。在课间休息时可让学生听听音乐,看动画,讲讲笑话,这些都有助于缓和神经紧张,使学生变得乐观、积极。

  5、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是围绕一定教育主题而举行的全班同学参加的活动。这一活动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集体性,即通过集体来教育每一个人。指导主题班会活动是班主任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主题班会也是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经常采用的教学形式。主题班会的形式丰富多采,教师应不拘一格,根据班级实际情况采用行之有效的方式进行。如在对学生进行自理教育时可举行“我是小主人”主题对会;对学生进行乐学、会学教育时,可举行竞赛式、趣味答题主题班会;进行自信、上进等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举行演讲式主题班会;进行成长教育时可举行烛光生日主题班会等等。

  6、行为指导法

  行为指导是心理咨询矫正中较为常用的方法,也适用于班主任的工作中。针对目前小学生基本是独生子女,大多较自私,缺少爱心,心理承受能力低,禁不住半点的委屈等特点,班主任可设计相应的行为指导课。如《面对误解》:放学后,同学们踢足球,小明不小心,将王奶奶家的玻璃砸碎了,他很害怕,就跑掉了,而小刚却主动去给王奶奶家换玻璃,这时别人误解是小刚砸碎了玻璃。教师出示问题:你遇到类似这样的事怎么办?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误解、委屈、宽容地对待他人。又如《父母下岗后》:小丽的父母单位倒闭了,父母双双下岗了,原来开朗的丽丽脸上失去了笑容,她感到同学们看她的目光有了变化,自己有点抬不起头,学习成绩也下降了。教师出示问题:怎样使丽丽变成从前开朗、乐观、自信的丽丽?并使她更坚强呢?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困境,自强,少一些虚荣心,学会体谅自己的父母,关爱他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
发表于 2008-7-28 16: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继续教育<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

第九章 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

  人的发展,是从“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变。社会因素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一般说来,影响人的社会因素包括两个不同的层次,一是反映社会性质的几个基本方面,如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以及思想关系;二是直接的、具体的对人发生影响的社会因素,如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等。前者是第一性的,后者是受前者制约的具体环境。对于个体来说,前者往往是通过后者间接地影响着个体。

第一节 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环境


  一、校园环境与学生心理素质

  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客观环境激发并制约着人的思想和行为,对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学校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它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对青少年的成长发挥着主导作用。幽雅、文明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学会发现美、鉴赏美,学会关心人、尊重人,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美化环境以及爱校、爱家、爱祖国、爱科学、爱劳动的品德。《中小学校园环境管理的暂行规定》从物质、精神环境两方面提出了校园体环境建设的标准和要求。创设愉快教育的校园环境,首先要贯彻规定的要求,其次要建成具有特色的校园环境,反映愉快教育的特色,反映本校的特色。创造幽雅、文明的校园环境,可以收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环境教育等多方面的功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
发表于 2008-7-28 16:5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继续教育<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

第二节 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环境

  一、家长的心理素质与子女的心理素质

  家长心理素质如何,直接关系着能否教育好子女以及能否培养子女良好的心理素质。现代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节奏都很紧张,家长既要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又要料理家务,还要进行家庭教育,而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因此,家长必须有良好的心境,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持久的耐性和多种兴趣,这样才能有条不紊地搞好各项工作。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应具备以下心理素质:

  1.良好的心境。

  积极、良好的心境有助于积极性的发挥,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克服前进中的困难。消极不良的心境使人厌烦消沉。家长经常保持良好的心境,才能从繁多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安心地教育好子女。良好的心境也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忙碌的工作,没有良好的心境,往往会出现工作偏差,影响工作的进展和效率,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对身心的健康发展影响很大,同时影响着子女的健康成长。

  2.信心和勇气。

  家长要在客观评价自身素质、家庭条件和子女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树立坚实的信心,即相信通过自己和孩子的努力,孩子会健康成长,不断地进步。即使家境较差的家庭,只要父母对子女充满信心,加强教育,子女同样能够健康地、全面地成长和发展。

  3.理智的宽容。

  家长要保持稳定的情绪,要不急不躁,有条不紊。客观公正地看待孩子,冷静地处理棘手的问题,既要用成人的观念看待出现的问题,又要站在儿童的角度考虑问题,谅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无知、过失,鼓励处在困难中的孩子,督促有懒惰行为的孩子,安慰受到伤害的孩子,使他们经常处在勇气十足、精力旺盛的状况中。

  4.恒心和耐心。

  孩子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教育子女是一项长期而又艰苦的事情,家长要有恒心和耐心,要有长期的教育计划和短期的教子安排,要从近期目标做起,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逐步实现长期计划。还要耐心细致、具体周到,对工作中的失误和疏漏,要及时弥补和补救。

  5.爱心和热心。

  家长富有爱心才能培养出富有爱心的孩子;家长充满热情,才能激发起孩子的热情——对学习的热情、对他人的热情、对集体和国家的热情。爱心和热情是一种美好的情感,这种美好情感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是否有爱心和热情。当然,这种爱心和热情都应是理性的、适度的,而不是盲目的、过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7#
发表于 2008-7-28 16:5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继续教育<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

第三节 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环境

  一、社区环境与心理健康教育

  人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之中,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环境,一般是指人们周围所接触的客观世界。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社会环境,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环境包括学校教育以及除学校以外给人以影响的一切外部社会条件;狭义的社会环境是指家庭、学校以外的其它社会条件,如校外教育机关、文化娱乐场所、劳动场所、左邻右舍、亲戚朋友以及风俗习惯等等。我们这里所说的狭义社会环境是指社区环境。

  社区环境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是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偶然性。它不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那样有计划、有目的,但也不能因此而低估它的作用。因为除了在家庭和学校之外,还在相当一部分时间是与亲戚朋友、邻里交往的,并在各种各样的社会交往活动、文化娱乐活动、劳动活动中度过的。通过交往和活动,人们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影响。由于这些影响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性质,因此它具有一定的深刻性,有的甚至终身难忘。

  既然社会环境是多种因素的复合体,其中就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因素。青少年学生由于缺乏明确的信念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加之好奇心,模仿性、求知欲望很强,容易受它们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因此,必须治理好社区环境,以确保儿童、青少年健康地、全面地成长和发展。“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昔孟母、择邻处”等是教育实践的总结。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切实落实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基础教育领域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切实落实提高公民素质的教育宗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坚持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坚持教育同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使学生朝着适应当地两个文明建设需要的方向发展;坚持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个性特征得到健康发展;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主动发展,这是开展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大环境。在这个大环境下,根据现实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真正的合力,协调培养新一代接班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
发表于 2008-7-28 16:5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继续教育<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

第一节 心理诊断技能


  一、心理咨询室的设置与布置

  学校心理咨询室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心理服务的场所,它可以是一间,也可以有多间,这要根据学校心理咨询和辅导的需要及学校实际条件的许可而定,但心理咨询室和心理测量室一般是不可缺少的。

  (一)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室是接待来访学生,给他们以指导、启示,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的专用房间。为此,就要求心理咨询室能够为来访者提供:安定、温馨的咨询环境,使他们有安全感,保证谈话不受干扰;能够为咨询教师提供方便的工作场所,或为来访学生进行心理训练提供一定的条件。为此,心理咨询室的布置可注意以下几点:

  1、为达到安静、保密的要求,应当能够保持安静,有较好的隔音、隔离设施。

  2、为使学生感到亲切、和谐、平静、安全、放松,心理咨询室的面积一般不宜过大,内部设施可以简单些,房间装修尽可能减少硬线条和棱角,室内要整洁,光线要柔和;室内色调以中性为主,尤其不要过于灰暗,在必要的地方可放上鲜花或盆花,以示生命力。

  3、心理咨询室可配置两张单人沙发椅,一个茶几或一张办公桌。咨询时,来访者坐的位置以同咨询者成90°直角为宜,这样可避免来访者与咨询者对视,减轻来访者的心理压力。座位也可排成平行式或交叉式。

  4、咨询时应有规范的咨询记录卡,咨询结束及时存档;心理咨询室还可配备采访机、摄像机、录音机或CD放音机,多媒体电脑等设备,以备需要时使用。

  (二)心理测量室

  心理测量是针对不同的来访者,需要了解来访者的一般心理状态和问题,采用必要的心理量表进行测量,对心理测量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根据心理测量结果和对来访者的谈话综合鉴定,确定咨询方式;记录和存放学生心理档案;为学校、教师、家长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资料;为诊断确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转介服务时准备资料。

  学校心理测量室需要备有常规心理测量量表,如智力量表、个性量表、气质量表、学习情况问卷、意志品质量表、人际交往量表,测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量表,如SCL—90心理卫生量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MMPI多项人格量表等。心理测量室一般不要和咨询室合在一起,最好有一个安静独立的房间,房间的面积不需很大,以保证心理测量不受干扰,结果正确。

  心理测量室要为学生建立规范的心理档案。心理档案可以按年级、班级分类,也可按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分类、或按量表性质分类等。心理测量室要配置电脑和打印机,便于测量结果的统计、处理;要配置心理档案柜,以便存放心理档案;各种心理测量量表和软件可陆续配置。

  (三)心理阅览室

  有条件的学校,可在心理咨询室和心理测量室之外,另建心理阅览室和心理活动室。

  心理阅览室是心理图书资料的专用阅览室,其面积大小可根据学校条件构建,一般至少应可容纳20人以上。心理阅览室可以集中配置有关心理方面的报刊、杂志,同时集中放置有关帮助和提高学生心理品质方面的书籍。心理阅览室的功能在于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从而得到帮助和启示。心理阅览室还可以为教师提供有关的各种心理教育方法、现代教育思想、各种心理辅导技术方面的资料。需要配置书柜、阅览架、阅览桌椅、有关的心理图书和报刊、杂志等。

  (四)心理活动室

  心理活动室的设置,一是为学生进行各种团体辅导活动,二可为学生进行心理训练提供条件。一般也可以直接使用学生的教室。

  心理活动室用于团体辅导活动时,可创设一种心理环境,让学生在心理辅导活动室中,感受到辅导教师设计的情景教育。学生在活动中可以扮演各种角色,体验角色心理,达到心理平衡。有条件的还可以作为心理反应和行为反应的实验观察室。在活动室里学生可以自由组合。活动室可以根据咨询与辅导的需要,创造性地设计配置设备,一般要配有学生坐椅、音响、电视录像设备等。

  活动室若用于心理松弛训练,可以让学生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放松,也可以按录音指导语进行放松,或选听各类音乐自己放松。心理松弛室一般可以坐20人左右,通过肌肉放松、呼吸放松、想象放松、暗示放松、音乐放松、运动放松等方法进行训练。活动室用作松弛室时,可以使用浅绿或浅蓝色布置,并配有舒适的椅子。心理松弛室要配置一台比较好的配有放松指令的录音机,及各种放松训练的指导语和音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
发表于 2008-7-28 16:5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继续教育<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

第二节 心理咨询与治疗技能


   一、建立关系的技术

  在咨询过程中,咨询者要与来访者建立起一种融洽、和谐、信赖的关系,才能使来访者作出积极的反应,取得良好的咨询效果。建立关系的技术有以下几项:

   (一)同感

   同感(empathy),又译作“移情”、“共情”、“神入”“同理心”等。其含义是指设身处地地、像体验自己精神世界那样体验他人精神世界的态度和能力。即同感包括态度和能力两个方面,其核心是理解。

   同感的态度,是指咨询者愿意把自己的信念、价值观和经验参照体系搁置在一边,站在对方的立场,深入对方的内心,从对方的角度去体察、感受和思考一切的一种心理倾向,达到近乎“感同身受”的理解境界。其关键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除咨询者本人的偏见和主观判断。

   同感的能力,是指咨询者深入当事人的内心世界,把握其体验、经历、行为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运用有关技巧将自己准确的理解传递给对方。即同感的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确有所感,二是要让对方明白。

   同感与单纯的理解不同,理解是我根据我的参考系对某个对象形成认识,同感则不光有认识,更有对感受的体察和体会,“用来访者的眼睛看世界”。同感也不同于同情,同情是对对方的遭遇的怜悯和关切,同感并无怜悯成分,而是去体察对方的心情。

   同感有不同的层次水平,代表了不同的同感质量。国外学者对此有不同的分类。卡库夫(R.Carkhuff)将同感的层次水平分为五类,它们分别是:

   ①毫无同感反应,即完全忽视来访者的感受和行为;

   ②片面而不准确的同感反应,即理解来访者的经验及行为而完全忽略其感受;

   ③基本的同感反应,理解来访者的经验、行为及感受,但忽视其感受程度;

   ④较高的同感反应,理解来访者的经验、行为及感受,并把握其隐藏于内心的感受和意义;

   ⑤最准确的同感,即准确把握来访者言语传达的表层含义,亦把握其隐藏的深层含义及其程度。

   发展同感能力,有三点非常重要:第一是内容,即对来访者所陈述的事实、观点、情况等等是否有准确了解。第二是来访者的感受,这是他的情绪或情感的体验,它们可诉诸语言如“我觉得悲伤”,“我好难过”来表达,但更可能是通过来访者的表情、声调和姿势动作来表达。第三是你对感受体认的程度,即是否全面、准确地把握了来访者的感受。高水平的反应往往显得比来访者表达出来的还全面、准确。

   仅仅产生同感,那还是你心里发生的事,只有当你把你的同感有效地传达给来访者,才会产生应有的效果。掌握同感的表达,要领有5点:

   1.转换角度。真正设身处地地使自己“变成”来访者,用他的眼睛和头脑去知觉、思维和体验。

   2.投入地倾听来访者。不仅要注意他的言语内容,更要注意非言语线索(如声调、表情、姿势等)所透露的情感信息。

   3.回到你自己的世界里来。把你从来访者那里知觉和体会到的东西进行一番识别、分辨和理解。

   4.以言语或非言语方式把你接收到的东西表达出来。有些时候,仅仅把他的意思和感受准确表达出来即可,偶尔也可以比他更深一些,或加一点你的理解和解释。

   5.在反应的同时留意对方的反馈性反应。关键是看对方是否感到你准确地理解了他,因为你的同感可能出错,对方的反馈是纠正错误的重要信息。

   (二)接纳和尊重

   接纳(acceptance),也称为积极关注或无条件关注。它是咨询者对来访者的一种态度,对这个人的整体性接纳,而不是对他身上合我们口味的地方接受,不合我们口味的地方排斥,即对他整个人的一种关切。尊重(respect)通常有“赞同”、“敬仰”的意思,有较强的道德评判色彩。

   接纳与尊重有密切联系,以至有的学者认为它们是同一态度的不同方面,或认为接纳为尊重的前提,有了接纳,才会较自然地表现出尊重;而只有尊重来访者的个性和特殊性,才能达到真正的“无条件接纳”。

   有的来访者身上有那么多问题、劣迹,怎么能让人“无条件接纳”呢?接纳虽说包括他身上的缺陷,但只是说咨询者能够宽容、理解这些缺陷,并不是说你必须赞成它们。咨询者应该深信来访者身上潜在的积极力量,他将能够克服缺陷,走向成长。在这样一种总体性接纳关怀的态度下,咨询者可以对来访者的劣行感到厌恶,甚至直接表达你的反感,但你对他这个人则应保持仁慈关爱之心。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就是无条件接纳。咨询者的确应有一种超乎常人的品质,即有点类似佛家提倡的大慈大悲,一种能超越个人价值观、欲求和利害计较的仁爱之心。咨询者如有这样的胸怀,接纳就是自自然然的事。

   接纳的技巧有六个字,即微笑、点头、专注。微笑代表亲睦,常常能解除人际关系中的胶着状态,增加活泼生动的气氛,是增进感情的营养剂;微笑无需成本,却创造许多价值。点头,表示信任和鼓励,使对方感到亲切,并乐于表露自己的思想,无形中拉近了距离。专注,通常通过面部表情、身体位置和动作及口语的反应来表达。一般地说,当对方倾诉时,咨询员要善于利用目光参与听,如表达安慰时,目光要充满关切;咨询员的坐姿要注意身体稍向前倾,以示亲切可近;在作解释、指导、概述时,应尽量保持平和的语气,给来访者稳定、自信、可靠的感觉。

   尊重的表达要点包括:

   1.对来访者保持非评价、非批判态度。你可以不赞成他的某些消极品质和行为,但那是对他的某些行为而发,而不是对他整个人的价值的否定。

   2.接受个别性。能够容许来访者按自己的方式去探索解决自己的困难,不强求别人按自己希望的样子去生活,不把自己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强加于人。当然,这不意味着鼓励他走一条既害人又害已的道路。我们可以对来访者与自己不同的看法或打算表示理解和尊重,但不一定赞成它。

   3.平等,非权威主义。这是咨询员特别要注意的一个问题。不能认为以支配的、权威主义的态度对待来访者,可以使其对自己的能力和专业形象产生信赖,从而增强自己的影响力。这种权威主义态度可能会助长来访者的无能感和依赖性,这与咨询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4.创造一种温暖的氛围。来访者都希望他的咨询员有经验、有能力,但同时又是让人感到温暖亲切的。许多咨询关系在一次会见后就中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咨询者冷冰冰、公事公办的态度。温暖可以通过语调、表情、姿势、动作等非言语线索来表达。

   (三)真诚

   真诚(genuineness)是指咨询者应坦诚面对来访者,开诚布公、直截了当地与来访者交流自己的态度和意见。也就是说,真诚就是要求咨询者放下种种角色面具(如教师、心理咨询人员等),以自己本来的面貌出现在来访者面前。所以真诚的核心是表里如一。

   但真正在咨询中做到真诚一致,却很难。因为在现代社会里,在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中,都似乎在教导他待人不可以诚,教他学习保护自己,隐藏真实想法和动机。所以,难就难在咨询所要求的真诚态度,并不是“表演”出来的,而是咨询者在生活中一以贯之的一种待人品质。事实上,真诚是无法表演的,它是一种发乎其中,而形于其外的东西。这就要求咨询人员在生活中也是一个真诚的人。

   真诚在咨询中的意义:

   1.真诚能导致信任感、安全感和更开放的交流。你以坦诚待人,会让对方感到你是可以信任,可以交心的。因为人们倾向于觉得:人以诚待我,我也应以诚相见。这样就会为双方营造一个安全、自由的交谈氛围,有效地促进来访者进行内心探索。在咨询者的真诚面前,来访者可以坦白表露自己的软弱、失败或过错而无须顾忌。

   2、真诚提供的榜样作用能产生治疗效果。咨询者坦白、开放的待人态度实际上对来访者有一种吸引力,他也希望像咨询者那样坦坦荡荡地生活,因为这比时刻提防这、琢磨那要轻松自如得多。来访者的许多问题也往往是与其人际交流的表面性、虚假性有关,而真诚的咨询关系能让来访者获得切实的感受和体验,并可能去模仿和内化,从而起到促进其改变的积极效果。

   真诚的传递技术:

   1.自我表露。指咨询者自愿、适度地将自己的真实感受、经历、观念等拿来与来访者分享。这可促进双方的人际互动,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咨询关系,从而影响来访者和咨询过程。有研究证明,咨询者的自我表露可以使来访者表露得更多,感到会谈更有兴趣和吸引力。咨询者的自我表露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表明自己当时对来访者言行的体验,例如:“我很高兴你今天能一个人来这里,而不再让你母亲陪着你来。”另一种是告诉来访者自己过去与他相似的一些经历,例如:“你说你感到一种可怕的孤独,我可以想像得出,我上高中时也有过类似的体验。”

   当然,自我表露不能离开会谈的主题,不然就可能变成咨询者的自我炫耀或自我发泄。

   2.言行协调技术。这是指调动和运用非言语技术来传递真诚,并使言语传递与非言语传递相互配合、协调一致。一些研究表明,人们进行信息加工处理所得信息的总体效果,言语信息占7%,声音信息占38%,面部表情占55%。也就是说,当人们发觉对方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不一致时,人们宁愿相信非言语行为,而不会相信言语行为。这也说明了心理咨询中言行协调一致的重要性,尤其是真诚,更强调表里如一、心口一致。咨询者需要经常留意和控制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尤其是那些下意识的动作和习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发表于 2008-7-28 16:5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继续教育<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

第三节 心理辅导与训练技术


  一、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是指通过循序交替收缩或放松自己的身体肌肉,细心体验肌肉的松紧程度,最终达到缓解紧张焦虑状态的一种自我训练方式。它可以消除因紧张、焦虑造成的精神压力,使人的身心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

  放松训练对于治疗失眠、头痛、心律失常等病症,均有一定疗效。将放松训练用于对考试有恐惧感的学生,不敢当众发言的学生,其效果十分明显。

  (一)放松训练的注意事项

  1.准备工作。一是选择一处安静的场所,配置一把舒适的椅子(以单人沙发为宜),坐、卧均可。二是放松训练前要松开紧身衣物及领带、腰带、鞋子,去掉眼镜、珠宝首饰和手表等物。这样做有助于减少触觉刺激,增进训练效果。闭上或半闭双眼,深呼吸几次,每一次吸气后再均匀缓慢地呼出来。

  2.练习方法与要点:练习时注意力从一块肌肉移向另一块肌肉,不要用意志努力。每块肌肉收缩5秒,然后放松10秒,重复做2~3次。但这只是一个大略的时间,切不要由于过多注意计时而分散了自己的意念。要学会体会肌肉紧张时的感觉,即收缩肌肉群;再放松肌肉群,注意体会相反的、放松的感觉。

  在训练进程中可适当穿插深呼吸,每次吸气后停住,再徐徐呼出。每天练习1~2次,每次20分钟左右。

  (二)肌肉放松次序及收缩指令

  1.右手用力握拳,体会紧张感;放松,再体会放松感。重复。

  2.左手用力握拳,体会;放松,再体会。重复。

  3.弯曲右前臂,收缩二头肌;放松,体会。重复。

  4.弯曲左前臂,收缩二头肌;放松,体会。重复。

  5.锁眉,收缩前额肌肉,放松。重复。闭紧眼,放松。重复。咬紧牙,放松。重复。上下腭紧张,放松;舌头顶紧上腭,放松。重复。闭紧双唇,放松。重复。

  6.头尽量向后倒,颈部紧张,放松。下巴尽量抵住胸部,体验喉部与颈背的紧张,放松。重复。

  7.耸肩,头尽量往下缩,放松。重复。深吸气,同时弓起背,屏住气保持紧张;放松胸部,缓慢呼气,重复。

  8.收缩腹部肌肉,绷紧,像被强力冲击般的紧缩。放松,重复。

  9.将右臀和右大腿肌肉拉紧,放松。重复。

  10.右小腿:将右脚板往身体方向拉,紧缩右小腿肌肉。放松。重复。

  11.右足:尽量卷曲右脚趾及脚板。放松。重复。

  12.将左臀和左大腿肌肉拉紧,放松。重复。

  13.左小腿:将左脚板往身体方向拉,紧缩左小腿肌肉。

  14.左足:尽量卷曲左脚趾及脚板。放松。重复。

  15.做完后,深呼吸三次,将注意力集中于整个呼吸过程(即“意守”)。让松弛加深的感觉传遍全身,享受松弛舒适的感觉。在呼吸和放松的过程中,可使用一些提示语。如:我是松弛而平静的,抛去紧张一一我感到舒适和轻松,肌肉松弛柔软了,让紧张消融、离去,离去!

  16.注意全身各部位肌肉,看是否还有紧张的部位;如果有,再通过意守呼吸的方式,将放松感引向紧张部位。

  17.恢复到正常呼吸状态,睁开眼睛,结束。

  经过一段时间对紧张和放松的交互练习后,应能在需要时,随心所欲地充分放松自己的身体。要注意的是,放松训练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必须经过数周乃至几个月的练习,方能收到明显的效果。因此,要持之以恒地坚持训练。   另外,可用一张表格来记录评定每日的训练情况,用1至5的级别来表示自己达到放松状态的深度。1代表最浅的放松状态,5代表最深的放松状态。由此可以了解自己练习的进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8 10:0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