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50#
 楼主| 发表于 2008-7-31 06:4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浮力可以这样学

湖北省宜昌市第三中学 梁华 秦丽俊
浮力的学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一、浮力从哪里来;二、阿基米德的惊喜;三、探究阿基米德定律。
其实浮力并不是一种新的作用力,而是一个合力。我们完全可以从已经学习过的液体压强知识和压强的定义公式出发,对浮力进行认识从而找到浮力产生的原因;由于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从传说中的阿基米德的惊喜可以发现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排开水的重量有关;第三再来重点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水的重量大小关系,可以方便的找出阿基米德定律。
一、浮力从哪里来
我们在生活中会经常看到轮船、木头、鸭子等漂浮在水面上。显然,漂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把乒乓球或者立方体浸没在水里面同样会受到水的浮力。那么水的浮力从哪里来呢?以浸没在水中的立方体为例,显然只有水与立方体接触,看来是水对立方体的压力。由于水的压强会随着离开水面的深度增加而增加,这样,水对立方体上、下两个表面会出现压力差(图1),根据液体的压强公式P=ρgh,和公式F=PS。可以断定,这个压力差就是水对立方体的浮力。由此我们找到了浮力的产生原因,实际上浮力就是水对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压力的合力。由于立方体侧面里作用力互相抵消,所以这个浮力的方向可以断定是竖直向上的。
图1
二、阿基米德的惊喜
以上研究是规则形状的物体,如果形状不规则,情况又会怎样呢?传说: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在研究皇冠的真假时遇到难题,在他苦思冥想时走进装满水的水池洗澡,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水池里的水被阿基米德的身体排挤了出来!由此,阿基米德受到启发:终于发出了我找到了的欢叫声。
根据我们已有的知识: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既然浸没在水里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物体对水也应该有作用力,并且,这两个力的大小应该是相等的!因此,我们有理由猜想: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大小很可能等于物体排开水的重量(F=G排)。
我们需要设计实验验证这一猜想的正误。
三、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水的重量的关系
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⑴如何测量物体浸在水中的浮力大小F;⑵如何测量此时物体排开水的重量G排。我们可以有很多方案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对于问题⑴如果物体漂浮在水面,则当物体静止在水面,浮力和重力平衡,因此只要测量物体的重量就可以知道物体漂浮在水中的浮力大小(图2);如果物体在水中下沉,只需要利用弹簧测力计挂住物体并且让物体浸没在水中静止,则向上的拉力F拉与浮力F的和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G。即F+F拉=G。由此可以求出浮力的大小F=G-F拉(图3)。
    
图2                 图3
对于问题⑵可以想办法收集物体排开的水,并且测量出被物体排开水的重量。例如利用溢水杯可以方便的收集被物体排开的水(图4);还可以利用量筒通过二次测量法,将量筒中装入一定量的水记录水的刻度V1,再把物体浸没入量筒中,观察量筒中水面的刻度V2,通过计算前后两次的体积差,求出物体排开水的体积V,再根据密度公式可以计算出被物体排开水的重量G=mg=ρVg(图5)。
    
图4             图5
把两个问题所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即比较浮力与物体排开水的重量,可以方便的验证我们的猜想。由此得到阿基米德定律: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的重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
 楼主| 发表于 2008-7-31 06:4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浮力》教学设计

河北邢台第十九中学 郭华明

●○教材分析及处理
《浮力》这章一直以来都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之一。如何在教学中强调重点、突破难点,笔者认为需要从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入手。如果学生从实验探究中认识到浮力的大小只与液体的深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密度、液体的深度等无关,就不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了。因此,笔者对教材的顺序做了些改动。第一节课认识浮力以及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的利用埋下伏笔。第二节课顺理成章的引入阿基米德原理并学习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由浅入深,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渐上升为理性认识,符合认知规律。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难点是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学生现状
浮力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根据生活中的现象得到的一些结论是片面的。针对学生的一些错误观点,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寻找真理。当然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物理规律的能力总体来说比较差。因此,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实验探究活动,运用反馈信息及时调控教学过程。
●○教学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⑴感受浮力的存在,理解浮力的概念。
⑵学习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
⑶理解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
⑴经历实验探究,定性认识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⑵学习使用探究学常用的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实验探究,揭示隐藏在其中的物理规律,纠正一些片面的认识,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⑵用废矿泉水瓶自制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节约意识。
●○教学器材
演示实验器材:演示用弹簧测力计、烧杯、水、酒精、CuSO4溶液、相同体积的铁块和铜块(用细线拴好)、乒乓球、石块(用细线拴好)。
学生实验器材:自制量筒、弹簧测力计、一大一小两个石块、细线、水、相同体积的铁块和铜块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课:
体会浮力的存在
(用时大约2分钟)
配着轻松悠扬的钢琴曲播放人们在死海里看书、打牌的录像片段。把学生引入与浮力有关的问题上,体会浮力的存在。
观看录像,体会浮力的存在,重温《死海不死》中的描述。
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浮力现象,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从贴近学生生活的物理现象入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在领略大自然的美妙与和谐中进入物理的世界,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
新课:
1、浮力的概念
(用时大约3分钟)
引导学生分析乒乓球的受力情况,及每个力的施力物体。
①用手托着乒乓球。
②将乒乓球放入水中待静止后。
③把乒乓球按入水底,松手后。
观察实验现象,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乒乓球在各种情况下的受力情况。
总结出浮力的概念
从学生学过的知识入手,学习新的物理概念,教育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
2、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
(用时大约8分钟)
提问:放入水中沉底的石块是否受浮力作用,你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石块所受浮力的大小吗?

观察思考,动手试做

选代表上台边操作边讲解
学习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大小,为下面的实验探究做准备。
3、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用时20—25分钟)
用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根据浮力现象从浮力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入手,提出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猜想并说出猜想依据。
把学生的猜想总结到黑板上,以方便后面的实验探究。
对大家大胆的猜想给予肯定,并鼓励大家也当一次小科学家用科学实验验证猜想,设计方案进行探究式实验研究。
将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先探究与物体的关系,称为组;另一组先探究与液体的关系,称为
猜想:


















根据猜想自选器材,制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给学生创设出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提供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亲自参与探究、发现和体验,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学习,掌握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和科学的方法。并逐步形成一种善于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把学生分成两大组进行实验探究,可有效的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

指导学生实验,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找两组实验数据,利用投影,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总结结论。

演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分析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把实验数据填写在事先准备好的《实验观察单》上

分析实验数据,总结结论

观察实验,记录数据,分析数据,总结结论


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
运用反馈调整教学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习从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实验中所需的酒精和CuSO4溶液不易准备,因此设计成演示实验。
为下节课《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做铺垫。
(用时大约5分钟)
考考你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用投影打出题目
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收获:
你记住了哪些知识
你掌握了哪些方法
你还有什么疑问
审题,举手回答
学生总结今天的收获,提出存在的问题

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过程。
落实新课标要求,在强调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同时,注重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思维习惯。
布置作业
巧手你我他:
用矿泉水瓶自制溢水杯、小水桶


网上冲浪:
搜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运用“浮力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事例。

“巧手你我他”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以为下一节课做准备,还可以培养学生节约的好习惯。
“网上冲浪”可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逐渐步入自主学习的轨道。教育学生阳光上网,使网络成为他们学习的助手。

附表 (注:实验观察单上有如下内容4个,并有空白部分供学生添加实验记录)
实验观察单
探究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选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数据记录:
物体在空气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 (N)
物体浸在液体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2 (N)
物体所受的浮力F1-F2 (N)




●○教学评价
本节课把实验探究引入到课堂中,把学生被动地学习知识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让求知的欲望在教师的点拨下萌发出来;让知识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灵活起来;让探究的意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增强起来;让反馈的信息在师生互动中得到及时解决;让学生的思维在探究的过程中拓展开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楼主| 发表于 2008-7-31 06:4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压强和浮力》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辽宁省锦州市第十一初级中学 曾淑
设计理念
纵观近几年中考命题,不难发现,物理试题普遍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反映了物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影响,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理念。“以问题为载体,为学生搭建动口、动脑平台。体验物理思维过程,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是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根据新课标、考纲进行知识的系统复习、通过精选习题进行课堂训练,并对要点、重点进行总结,使学生对压强知识得到深刻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会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压强的概念;
②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③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④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⑤训练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师生共同理顺知识结构,使学生对压强知识的理解系统化、条理化。
②通过课堂训练,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师生共同理顺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②通过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物理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与难点
①压强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②液体压强是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压力小桌、海棉、重物以及flash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拿出一些器材(海绵、压力小桌、重物),提出问题:“这些器材我们可以完成什么实验?”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从而引出我们今天这节课所复习的内容:压强和浮力的第一课时压强。
二、知识回顾、抓基础
首先,教师设疑:“你对压强知多少?”学生一一说明,教师板书。并利用投影打出知识结构(如图)。
其次,对于各个知识点,采取边复习边练习各个击破。
(一)复习“压力”
先设疑:“压力与重力一样吗?你能说出他们的不同吗?他们有联系吗?”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搞清楚容易混淆的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后出示投影,学生解答问题:
⑴作出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示意图:
(二)复习固体压强
学生说出概念、公式P=F/s、单位后教师设疑:“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学生回答。在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后出示投影,学生解答问题:
⑵一块砖分别平放、侧放、竖放在地面上,对地面压强最小的放置方法是[ ]
A.平放  B.侧放  C.竖放  D.无法判断
⑶下列事例中,属于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的是[ ]
A.铁路的钢轨不直接铺在路基上,而铺在枕木上
B.书包带宽的比窄的背在身上舒服
C.把菜刀口磨得很薄,刀就容易切进菜里去
D.在泥地上垫上一块大木板,便于人行走
(三)复习液体压强
先通过出示投影,学生解答问题:
⑷如图所示,a图底部的橡皮膜向外凸起,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b图侧壁的橡皮膜向外凸起,说明的物理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⑸如图所示,可以说明的物理问题是:
(1)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通过播放flash课件,学生观看熟悉连通器的特点及应用,解答问题。
⑹下列设备不属于连通器的是:( )
A.船闸  B.锅炉水位计  C.水塔的供水系  D.自来水笔
多媒体课件的展示直观、明了,学生印象深刻。
(四)复习大气压强
通过出示投影,学生解答问题:
⑺如图所示,将一试管中装满水,再将—支较细的试管插入并倒置,使试管口朝下,空试管不向下掉,反而上升,这是________把小试管推上去的。
⑻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做托里拆利实验时,当玻璃管中的水银柱稳定后,在管顶穿一小孔,那么管内的水银将[ ]
A.往上喷出
B.稍微降下一些
C.降低到和管外水银面相平
D.保持原来的高度不变
⑼做托里拆利实验时,下面哪种情况对管内水银柱的竖直高度有影响[ ]
A.玻璃管的粗细
B.玻璃管倾斜
C.玻璃管插入水银槽的深度
D.外界大气压变化

⑽如图所示,在托里拆利实验中玻璃管倾斜放置,则当时大气压为____厘米水银柱。
三、考点聚焦:利用投影打出中考考试要点以及出现的题型。使学生了解这部分知识在中考中会怎样出现、会考那些知识点。
四、课堂训练、强化知识巩固提高
以竞赛方式及小组讨论完成课堂训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教师导演,学生抢答:
⑾如图所示,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若将它沿虚线截去一半,则将发生的变化是[ ]
A.压力变小,压强不变
B.压力变小,压强变小
C.压力变小,压强增大
D.压力不变,压强不变
⑿如图所示,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若将它沿虚线截去一半,则将发生的变化是[ ]
A.压力变小,压强不变
B.压力变小,压强变小;
C.压力变小,压强增大
D.压力不变,压强不变。
⒀一只底面积为S的箱子,当放在面积为2S的水平桌面中央时,箱子对桌面的压强为P;当放在面积为S/2的水平凳面上时(凳面被箱子全部盖住),箱子对凳面的压强是P′,则P与P′的关系为( )
A. P′=4P  B. P′=2P  C.P′=P  D. P′=P/2
⒁如图所示:A、B两支完全相同的试管,内装同种液体a、b,且液面等高,则试管底部所受压强Pa______Pb。(填“>”、“<”或“=”)
⒂如图所示:A、B两支完全相同的试管,内装等质量的不同液体a、b,且液面等高,则试管底部所受压强Pa______Pb。(填“>”、“<”或“=”)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⒃高速公路上严禁汽车超载,请用你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为什么要限制汽车的超载?
⒄一本初中物理书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如何测定它对桌面的压强?请写出你所选择的器材、实验步骤及压强的表达式
·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⒅如何测量你双脚站立在地面上时对地的压强?
五、课堂小结、归纳重点、强调解题注意事项,学生应对中考能有的放矢
教师设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在处理有关压强问题时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打出投影。
六、布置作业
⒆小明同学的质量为50kg,他站在水平地面上时双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400cm2。请你算出:
(1)小明同学站在水平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力。
(2)若小明同学背着重为50N的书包行走,他对水平地面的压强。(g取10N/kg)
⒇医生测量某人的血压,测得高压为200毫米水银柱,低压为140毫米水银柱,结果他被诊为是高血压,请你帮他算一下,他的高压是___________Pa。(ρ水银=13.6×103kg/m3,g=10 N/kg)
板书设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
 楼主| 发表于 2008-7-31 06:4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压强”教学设计

湖北省天门市渔薪镇龙华中学 付银权
课题

压强
计划课时

1课时
教学
目标

知识技能

1.通过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科学探究,归纳得出压力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初步认识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
价值观

激发学生乐于探索、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兴趣。
教学
理念

1.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2
.注重科学探究,过程与知识并重。
3
.充分表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
4
.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小木板、重物(砝码等)、橡皮泥等较软物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播放多媒体课件)
听歌曲“洁白的雪花飞满地…,留下脚印一串串。”

创设情景,发现问题。
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






提出问题

老师提出:
“人走过雪地为什么会留下脚印?”
雪地中的脚印为什么有的深有的浅?

借助媒体演示情景,提出问题。层层引导、步步深入。为下一步学生猜想做准备。体现出老师的主导作用。
猜想假设

请同学们猜一猜: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

问题发现后,充分利用这一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去猜想问题可能的答案。
设计实验

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在设计实验之前,老师先给同学们加以指导:
(1)控制变量。
(2)怎样改变受力面积的大小?(增大或减小)
(3)如何使实验的效果更明显。
各小组相互讨论,设计实验。
请一至两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果,以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假设后,立即让学生去设计实验,学生必定会感到茫然。老师的指导便成了本节课学生实验成败的关键。学生设计实验时不受器材的限制,这样更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设计完毕,让组与组相互交流,互相“切磋”,实现思维的碰撞。






进行实验

各小组分组进行实验探究。
学生实验时,可用生活中任何物品进行实验,让学感到“瓶瓶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的乐趣。
分析论证

视频展示部分小组实验,交流小组结论。
实验中,学生往往忙于动手,而忽略结论,老师及时让学生展示本组实验,得出结论,体验成功快乐。





压强概念

(1)提出压强概念。板书课题:《压强》
(2)学习压强概念、公式、单位。

结合探究过程,引出“压强”。压强的单位学生比较陌生,因此需要加以强调。





动手动脑
学物理

估测自己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
(老师引导学生如何估测、突破难点)学习简单的压强计算

学习压强的概念、计算后,没有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练习,而是通过动手动脑“估测自己对地面的压强”。既符合学生心理需求,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增大或减小压强

1)提问:怎样使你对地面的压强迅速增大一倍?(2)请一名学生上前表演。得出结论。
多媒体显示:压力一定,减小受力面积可增大压强。
3)指出物体承受的压强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会被损坏。
媒体播放:生活中一些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例子。
在学生估测自己对地面压强的基础上,提出“怎样使你对地面的压强迅速增大一倍?”从而引出增大或减小压强。媒体播放生活中一些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例子。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





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增大或减小压强的物理知识,并写成调查报告。
最后,留下一道富有思考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给学生,使教学延伸到课外。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形成“余音缭绕”之势。




Pict
131压强
1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2
.公式:
3
.单位:Pa1N/m21P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
 楼主| 发表于 2008-7-31 06:4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河北省唐山市第三十八中学 姚晓红
授课地点:多功能教室
授课时间:1课时
仪器材料:塑料瓶、水杯、硬纸片、杯子、鸡蛋、塑料挂钩的吸盘、长度不同的几个试管、空可乐瓶、注射器、钩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过程和结论;
(2)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知道大气压强与高度和天气有关;
(4)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5)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估测大气压的大小,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
(2)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用液体压强来研究大气压强的等效替代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2)运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具有将物理知识用于解释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
(3)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的测定。
教学难点
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大气压强

教师演示实验,由实验设置疑问,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实验①: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

提出问题:放手后,会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纸片会掉下来。

实验②: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

问:放手后,会看到什么现象?

教师放开手,硬纸片没有掉下来。

有的学生认为纸片会掉下来,有的认为不会,有的思考、犹豫,不知会有什么情况。

学生观察,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

实验③:在刚盛过热水的密闭空塑料瓶上,浇上冷水,瓶子被压扁。

实验④:瓶吞蛋。

提出问题:硬纸片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呢?塑料瓶怎么会被压扁?杯子为什么会牢牢地吸在气球上呢?

学生讨论、回答:

硬纸片受到一个向上的力;

空气对塑料瓶有压力;

鸡蛋被空气压了进去。

教师用投影仪投影大气层的结构,对比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分析大气压产生的原因: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包围着,这层空气又叫大气层。空气由于受重力作用,而且能流动,因而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学生观看图片,听教师分析大气压产生的原因。

教师:谁能解释一下我们刚做的三个实验的现象呢?

学生回答:

这些现象都是由大气压引起的;

硬纸片受到向上的大气压;

瓶子被压扁,说明大气压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教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呢?

学生思考,可能的回答:

塑料挂钩被大气压压在墙上:

用吸管吸汽水;

墨水被吸到钢笔里。

二、大气压强的测定

教师投影马德堡半球实验的图片,讲解马德堡半球实验。

提出问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大气压强究竟有多大?

学生回答:

说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大气压强很大,把两个半球紧紧压在一起。

学生纷纷猜测大气压强的大小,但是都不知道大气压究竟有多大。

教师指导学生用塑料挂钩的吸盘或注射器下挂钩码来模仿马德堡半球实验,感受大气的压力,估测大气压的值。

两个学生为一组进行实验,把两个吸盘对着挤压,尽量把里边的空气挤出来。然后两手用力往外拉,不容易拉开(用较大的力才能拉开)。

用测力计测出拉开吸盘时大气对吸盘的压力,测出吸盘的面积,可以估算出大气压的值。

教师:用这个方法,我们可以估算大气压的值。但是我们怎样才可以确切地测定大气压的值呢?

 

教师投影托里拆利实验并进行讲解。根据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计算大气压强的大小。

学生认真观察并思考了解实验的过程步骤,理解托里拆利实验测定大气压的原理和结论。学生利用p0ρ水银gh进行计算,推出标准大气压的大小。

引导学生讨论:

托里拆利实验中水银柱的高度与玻璃管的粗细、倾斜与否、上提、下压是否有关?

如果玻璃管上端敲破一个洞,管内的水银将会向上喷出还是向下落回水银槽?

教师投影气压计

学生讨论得出:

因为pρgh,液体压强与水银柱的高度有关,而水银柱的高度与玻璃管的粗细、倾斜与否、上提、下压无关。

破洞后的玻璃管与水银槽成了连通器,管内的水银将向下落回水银槽。

教师:究竟大气压能支持多高的水柱呢?大家一起来看看下面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

换用比杯子长的各种不同长度的试管(或容器)进行“覆杯”实验(例如可以用矿泉水瓶、大饮料瓶等)。

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发现大气压能支持很高的水柱。

教师向学生讲解,大气压可以支持的水柱高达10m以上。

学生根据大气压强等于水柱产生的压强,即p0ρgh进行计算。

三、大气压与高度、天气的关系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情况图,向学生讲解:离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气压越小。

学生观看图片,认真听讲。

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大气压与天气的关系。

提出问题:当大气压降低时,常伴有多云天气,这是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进行交流。

四、课堂小结

(1)大气压产生的原因;(2)托里拆利实验和大气压的大小。

五、课后作业

三维目标

六、课外活动

让学生上网或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了解大气压与天气的关系,写出调查报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楼主| 发表于 2008-7-31 06:4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浮力阿基米德原理”的归纳法教学

江西省南康市新世纪中英文学校 钟朝光
这里所说的“归纳法”教学,是指“讲一种现象,然后再给出其理论解释”的教学方法。比如讲“闪电”,先是给出“闪电”这一现象,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出解释。与“归纳法”相反的教学方法是“演绎法”,即先学习某些电学理论,然后再用这些理论来解释闪电等诸多有关电现象。在两种教学方法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归纳法”在实施新课标理念方面的优势:因为是先给现象,后给解释。学生在教学中互动性强,兴趣高涨,思维活跃。所以“归纳法”教学可以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的主动探求,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从而有效地开展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自主性学习。
下面笔者就以“浮力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课为例,谈谈对“归纳教学法”的一些尝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问题驱动
1.教师出示两个等大的小球:一个为白色乒乓球,一个为黑色铁球。
设问1.1 把两个小球浸没在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回答)
实验一 实验演示,验证学生的回答。
设问1.2 为什么乒乓球会浮上来,铁球会沉下去?
学生猜想1.1 乒乓球更轻,铁球更重。
学生猜想1.2 轻的物体都会浮上来,重的物体都会沉下去!
教师将学生的猜想稍作整理后写在黑板上。
教师:刚才有的同学说了乒乓球会上浮的原因是乒乓球更轻,铁球更重则下沉;有的同学交流讨论后还总结出了“轻的物体都会浮上来,重的物体都会沉下去”这一“规律”。
设问1.3 是不是“重的物体一定会沉下去,轻的物体一定会浮上来?”
2.学生实验
教师:下面注意你们桌上的小铁块和木块,你们用弹簧秤分别称一下它们的重量后都浸在水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实验二 学生实验后笑着否定了猜想1.1和猜想1.2。
教师:同学们通过实验否定了上述自己的猜想。物体“浮起来”还是“沉下去”与物体的重量无关。实际上,一个完全不会游泳的人跳到深水里会怎样(学生笑着回答)?但根据你们语文课本上的“死海不死”知识,他跳到“死海”里却是另一番情景了。(后记:学生对语文这一不同学科的知识迁移很有兴趣)。
出示课件“死海不死”,引导学生观看课本插图。
教师:为什么人在“死海”中“不死”及“为什么乒乓球会浮上来,铁球会沉下去?”这就是我们本章所要讨论的话题──“浮力阿基米德原理”。
二、引导学生定性研究浮力
指导学生做“称重法测浮力”实验。
实验三 学生做“称重法测浮力”实验,教师指导。
设问2.1 刚才同学们实验时有两种不同的测试步骤:先在空气中测铁球重量和先在水中测铁球重量。这两种做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后果?
引导学生思考,解决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错误。
设问2.2 铁球在空气中和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变化说明了什么?你能试着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猜想2.1 在水中的铁球受到了一个向上的力。
学生猜想2.2 在水中的铁球变轻了。
引导学生由G=mg=ρgV证明猜想2.2的不正确性;请出支持猜想2.1的同学来说明理由。
用受力分析来引导归纳浮力的定义,再由此引导出F浮=G-F′。用平衡力的知识,明确浮力的作用点和方向。教师由F浮=G-F′引出的实验是用弹簧秤两次称重量法求浮力,给出“称重法”求浮力的定义。
三、对影响浮力大小因素的探讨
教师:我们现在来研究浮力的另一因素:浮力的大小,看看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四 (溢水杯盛满水,水面上有一空金属盆,溢水口处下方置一烧杯,如图1所示)往空盆中逐渐加入小石块,可看到溢出的水越来越多。
学生(看到石块越多,物体越重却未下沉,则说明浮力越大)交流、讨论。
猜想3.1 物体的重量(质量)越大,浮力越大;
猜想3.2 浮力的大小与浸没的体积有关;
猜想3.3 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水的体积有关。
教师:这个实验是历史上“曹冲称象”的简单模型(讲述“曹冲称象的启示”)。刚才同学们的猜想3.1的浮力的大小与物重有关,是不是这样呢?不同猜想的支持者相互讨论一下,然后自己动手做一下实验。
实验五(学生实验)
(1)逐渐用手向下按木块,观察溢水量,同时体会这只手的感觉(如图2所示)。
(2)两个一样大小的小球(一个为铁球,一个为橡皮泥球),“称重法”比较两者浸在水中所受的浮力的大小。
引导学生归纳(否定学生猜想3.1)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无关,而与排开的水的多少有关。
四、浮力大小定量分析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浮力的大小与排开的水的多少有关,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下一个实验要研究这一问题的,有两个小问题:(1)浮力的大小;(2)排开水的多少(如何衡量多少?)。
设问4.1 请同学们看看,①需要哪些实验器材?②实验步骤如何设计?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提示:①称重法测浮力实验的步骤可不可以颠倒?②如何测水的多少?
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选定器材,制定实验方案。
学生的选用不同的器材方案:①选用了量筒;②选用了天平;③系好了绳子的小烧杯。
两种略有不同的实验方案:一种为以m排水、G排水来衡量水的多少,另一种为V排水来衡量水的多少。
实验六 浮力的大小与排开的水的多少的关系研究。
学生实验,教师在旁指导。(后记:大部分学生是用G排水来衡量水的多少,且他们是用量筒测体积,利用了公式G排水=ρ水gV水)实验结果:
①浮力F的大小与V排水成正比;
②浮力F的大小与m排水成正比;
③浮力F=G排。
引导学生从浮力的方向、大小对前面的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小结:
A.浸在水(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
B.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水(液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即阿基米德原理)
五、气体的浮力(略)
六、小结(逐一回顾学生的各猜想)
1.小结:在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可以解释什么问题?
2.根据本节课探讨的内容,你对我们黑板上的哪些猜想能得到证实或明确排除?
3.本节课中老师的哪些问题用本节课的内容还无法解决?
教师:对于“为什么乒乓球会浮上来,铁球会沉下去?”。我们现在无法解答,这将是我们后面所要讨论的话题──物体的沉浮条件。请同学们课后自己去交流、讨论、预习一下。
七、作业(课件、实物同时出示)一个两端开口的矿泉水瓶倒立,置一乒乓球(如图3)。一手悬空拿住瓶子,一手往里面快速注入水,乒乓球会怎样?如果用手托住(堵住)瓶口,乒乓球又怎样?自己回去之后反复多做几次,把你的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同时再查资料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一下,写一篇小论文。
结束语 这次作业的内容将是我们下节课讨论的问题:“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设计说明】
长期以来,教师们对物理课都是采用“理论──现象──例子──练习”这一模式,很少有学生参与的空间。由于教师是先给出一个理论(这个理论常常是无可厚非的),再给出现象让学生解释。这样会窒息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质疑”意识,不利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同学间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自主探索学习能力。
1.本节课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教学形式。课堂上对于学生有条件做的实验都安排了学生实验,对于一些重要的实验现象还用课件来强调。一方面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白:“我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做这个实验有什么用”。本节课安排了6~7个实验,每一个实验都有它明确的目的:要么是用来判断“学生猜想”的正误,要么是用来探索规律的。尤其是在学生自主探索中,实验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不是多媒体课件和教师讲解所能取代的。
2.有效地营造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讨论氛围。本节课的教师设问,都引发了学生猜想。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支持某一观点达成共识,又与另一猜想的支持者发生争论。比如在讨论“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支持“与物重有关”和支持“与排开的水的多少”、“物体浸没的体积”的两组就有激烈的争论,最后由实验五的A、B两实验验证后又归于讨论。同时,本节课鼓励学生猜想、学生实验,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做,每一种声音都有反馈。顾及了全体学生的参与性。
3.激发学生思考的火花。本节课在实验的设计,方案、器材的选取上都给了学生思考余地。比如实验六,接收溢水杯排出的水有的同学想到用量筒(而不是书上的“用细绳系好的烧杯”),使实验大大简化;且在这个实验上,学生的设计方案多种多样(虽然有些不尽合理),包括实验的结论五花八门,很好的再现了科学家们艰难的真理探索之路。
4.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本节课是以教师的设问1.2为问题驱动、引导学生进入课堂,但要到学了本章第三节“物体的沉浮条件”后才能解决。同时“作业”的布置又是下一节课“浮力产生的原因”的引导素材。以“问题”驱动教学,虽有本节课未解决的问题,却未显拖沓而有“启后”之感。不过,本节课对于基础较差的班级来说,实施上有一定的难度,需要长期积累,在设问方面应给予足够的引导和较小的梯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楼主| 发表于 2008-8-1 07:4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浮力》教学设计

山东省青岛市第60中学 苗玉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浮力及其方向。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2.学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探究认识浮力,会测量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重力关系的过程。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具
演示实验器材:氢气球、大烧杯、红毛线、演示小桌、水﹑准备一组与学生所用完全相同的实验器材(便于学生上讲台演示实验方案)。
学生实验器材:石块、木块、曲别针、乒乓球、烧杯(100ml)、弹簧测力计、溢水杯、小桶、空易拉罐、水槽、铁块、细线。
教学设计
1.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领悟浮力,本节课设计了两个探究实验,探究式教学法贯穿于整节课的始终。做好分组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但对初中学生而言通过实验总结出阿基米德原理难度较大,实验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要求较高,在实验中需要测量四个物理量(G、F拉、G桶、G桶+排水),记录六个物理量(G、F拉、F浮、G桶、G桶+排水、G排),大部分学生对于这么多的物理量感到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再加之实验误差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于是在教学中采取将“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水中排开水的重力”两个物理量分开测量再汇总的方法,即通过探究得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F浮=G-F拉后,将全班分为两个大组,分别测出浸没在水中的石块、铁块所受到的浮力大小作为反馈练习,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一中,并保留表一中的实验数据。当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时不再重复测浸没在水中的石块、铁块所受到的浮力大小,重点进行收集和算出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将实验数据填入表二。最后将表一和表二的实验数据综合到一起,即表三。汇总全班的数据,得出阿基米德原理。这样做大大简化了繁琐的实验步骤,将实验难点分散,效果较好,也节省了时间。
2.本节课探究实验较多,实验的成败直接影响学生对结论的归纳总结,为保证实验过程合理、有序,使学生在头脑中清楚地认识到如何进行实验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在教学中采取实验前留有充分的时间小组进行设计、讨论实验方案,在相互启迪交流中形成共识,使学生确实明确实验应如何进行后再分组实验。这样做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学生实验中减少了盲目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通过演示实验形象直观地在学生面前展现出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增强了学生的记忆。
教学评价方式
1.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教学评价,形式多样有分析实验注意事项、实验的成功与失败之处……通过小组的交流与评估,给学生更多机会来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及雄辩的口才,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激发他们的自信心。
2、学生通过分组完成一系列探究实验,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此次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具体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课前根据本节课需要自制教学课件,准备各种实验器材,多元化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组内自定组长1名,中心发言人1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
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本节课内容需1课时(45分钟)完成。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引入新课】(约3分钟)
从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入手,向学生们提出问题:“氢气球为什么会浮在空中?为什么人游泳时可以漂浮在水面上?这些小例子非常简单,学生很自然地就会答出与浮力有关,并且通过例子还可以发现,不仅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气体对它的浮力。再让学生搜集生活中浮力的现象,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的发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说明:从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入手,学生通过搜集生活中的浮力现象,使思维发散。通过所列举的现象,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
【新课教学】(约35分钟)
探究一: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吗?(约10分钟)
第一环节:课题的提出。
首先让学生将石块﹑木块﹑曲别针﹑乒乓球放入盛水的烧杯,观察实验现象,发现木块﹑乒乓球在水面漂浮,而石块﹑曲别针却沉入烧杯的底部。
学生通过观察有了感性认识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吗?”
第二环节:猜想和假设。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水对它的浮力。有的学生认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不受水对它的浮力,理由是物体没有被浮起来。还有的同学则认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受到水对它的浮力,因为物体下沉的速度比较缓慢……到底哪种猜想正确要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第三环节:实验设计。
学生再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实验方案,然后各个小组进行交流。
实验器材:烧杯、水、弹簧测力计、石块、绳。
实验过程:将石块用线拴好挂在弹簧测力计的秤钩上,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再将石块浸没在水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有无变化。
学生交流实验注意事项:不要将石块放在容器底部,否则容器底部对石块有一个向上的支持力,会影响实验结果。
第四环节:进行实验。
明确实验过程之后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第五环节:交流评估。
各小组学生代表交流实验现象:实验发现当石块浸入水中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教师可以用手托住石块,利用肢体语言让学生更深刻领悟弹簧秤的示数变小了,说明有一个力量向上托起了石块,在水中正是水向上托起了石块,因此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液体对它的浮力。
评估:影响实验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实验中石块偏大,卡在烧杯壁上,影响了实验效果.
〈反馈练习一〉
1.填空题:
(1)漂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到水对它的___________,沉入水底的铁块也会受到水对它的_________。
(2)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的________。
2.看一看,是对还是错?
下沉的物体浸在水中也受浮力( )
(说明:学生们熟知在液体中漂浮或上浮的物体受浮力,但是沉在水底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呢?浮力的方向如何呢?学生就说不清了。通过探究实验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引导学生往深层次思考。本探究过程中的重点是第三环节实验设计和第五环节交流评估,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实验方案以及实验注意事项,明确如何做实验,减少了盲目性。通过交流评估相互学习加深对实验的认识。)
认识浮力。
第一环节:浮力的方向。(约10分钟)
演示实验:找一段较粗的红毛线,将其两端分别固定在乒乓球和大烧杯的底部,将水注入大烧杯,直到将乒乓球浸没,观察红毛线被在竖直方向拉直。将大烧杯的一端垫高,发现红毛线仍旧被在竖直方向拉直。此实验说明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
第二环节:浮力大小的测量。
通过受力分析总结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F浮=G-F拉。
〈反馈练习二〉
将全班分为两个大组,分别测出浸没在水中的石块、铁块所受到的浮力大小作为反馈练习,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一中,并保留所测得的数据。
  表一:
G(N)

F(N)

F=G-F(N)






(说明:通过演示实验可以形象直观地将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展现在学生面前,再分析石块的受力得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从而落实知识与技能第一个目标。通过反馈练习运用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落实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第一个目标。)
探究二: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约15分钟)
第一环节:课题的提出。(难点)
质疑:同学们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了浸在水中的石块、铁块所受浮力的大小,用这种方法能不能测出一艘潜水艇潜入水中时所受浮力的大小?我们有没有办法求出潜水艇所受浮力的大小?
引导学生建立F浮与G排联系: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将空易拉罐按入水中体会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在实验中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将易拉罐下按过程中,易拉罐所受的浮力越来越大。要建立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重力有关系的课题需要老师慢慢进行引导。在此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发现当将易拉罐下按过程中,小桶中的水面升高,升高的这部分水的体积等于什么?学生经过讨论不难回答出升高的这部分水的体积与易拉罐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相同。也就是说易拉罐浸在水中部分的体积排开了液体,因此我们把排开的这部分水的体积称为V排,浮力属于力,浮力的大小与V排有关系,还与哪个量更加接近?学生会比较自然的将F浮与G排联系在一起。从而提出课题“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系”。
第二环节:猜想和假设。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大胆的猜测。F浮=G排;F浮>G排;F浮。
<G排
第三环节:实验设计。
学生再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实验方案,然后各个小组进行交流。在实验前,全班讨论实验方案,找到最优方案。由于前面已经总结了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因此在此重点讨论如何收集和算出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第四环节:进行实验。
明确实验方案之后,分小组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二中,并进行分析。
  表二:
G(N)

G桶+排水(N)

G=G桶+排水-G(N)







第五环节:交流评估。
各小组学生代表交流实验现象:将表一和表二的实验数据综合到一起,(如表三)。汇总全班的数据,得出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F浮=G排。适用范围:液体、气体。讲解阿基米德鉴别王冠的小故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的精神。
  表三:
实验小组

G(N)

F(N)

F=G-F(N)

G(N)

G桶+排水(N)

G=G桶+排水-G(N)

1







2







……










评估:
实验成功之处:实验过程中注意“慢”,不要把多余的水带出……
实验中的失误:向溢水杯加水至水从溢水口处流出,用小烧杯接住流出的水,直到水恰好不向外流为止。小烧杯中的水应倒掉后再测G排否则G排偏大……
〈反馈练习三〉
1.两手分别拿着一个小木块和一个大石块,把它们都浸没在水中,同时松开手,小木块上浮,大石块下沉,_______受到的浮力大。
2.图中,A为铜、B为铝,它们的体积相同,则_______所受的浮力小。
3.某同学将一质量为300g的金属块轻轻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溢出了80g的水,则金属块受到的水的浮力是________N。
(说明:本探究的难点是课题的提出,学生一下子想不到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有关系。通过按易拉罐实验使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理解起来较为容易。阿基米德原理的得出采取将“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水中排开水的重力”两个物理量分开测量再汇总的方法。这样做大大简化了繁琐的实验步骤,将实验难点分散,效果较好。由此进一步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以及知识与技能第二个目标,过程与方法第二个目标。)
小结】(约5分钟)
最后,由学生交流本节课在知识上有哪些收获、哪些遗憾.通过交流、回顾来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说明: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对学生的见解,教师都应予以肯定。教师最后画龙点睛,简要概括。)
布置作业】(约2分钟)
1.P93动手动脑学物理。
2.课后查阅资料了解轮船的排水量。
板书设计
§13-5 浮力
课后反思
1.教师应敢于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实践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2.将测量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测量物体浸在水中排开水的重力分开(要注意提示学生保证V排相同,在两次实验中采取让物体全部浸没在水中),这样做大大简化了繁琐的实验步骤,将实验难点分散,效果较好。但同时也会给学生造成只有当物体全部浸没在液体中才会受到浮力的错误认识,教学中可以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完整理解。
3.本节课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测量方法很多,可以通过评估找到最优方案进行实验。如果仍有学生坚持自己的方案,可以允许其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不要让学生留有遗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9 22:0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