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43#
 楼主| 发表于 2008-7-30 07:1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探究: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对斜面的压力跟斜面倾斜程度的关系

湖北省钟祥市第五中学 赵清海
  在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第一节《压强》的教学中压力跟重力的关系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教学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压力不是重力,压力可以由重力产生,也可以由其它力产生;



  ②即使压力由重力产生,也不一定等于重力;



  ③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等于物体的重力,放在斜面上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小于物体的重力。



  怎样证明“放在斜面上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小于物体的重力”呢?我们可以作为一个课题进行探究。



  实验目的:研究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对斜面的压力跟斜面倾斜程度的关系。



  实验器材:1m长的塑料直尺一根,200g的钩码1个,双面胶。



  实验装置:如图甲、乙、丙、丁所示。






  实验步骤:



  1.如图甲所示把长直尺的左端放在桌子的边缘,用手支持着右端,保持在水平方向上静止。



  2.把钩码放在水平直尺的中间,并用双面胶粘牢,如图乙所示。直尺由于受到压力的作用而变的弯曲。由于是放在水平的直尺上,直尺受到的压力F乙与钩码的重力G相等,即F乙=G。



  3.缓缓抬起右端,让直尺与水平方向有一定的夹角如图丙所示,我们会发现直尺的弯曲程度减小,就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减小,直尺受到的压力F丙减小,小于水平放置时的压力F乙,即F丙<F乙=G。



  4.继续抬高右端,让直尺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变得更大,如图丁所示,我们会发现直尺的弯曲程度更小,就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更小,直尺受到的压力F丁更小,即F丁<F丙<F乙=G。



  实验结论:



  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小于物体的重力;



  放在斜面上物体对斜面的压力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关,且倾斜程度越大受到的压力越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08-7-30 07:1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关于石家坝水电站调查报告

湖北省兴山县建阳坪中学 周光云 万常俊
  一、调查人:八年级全体学生



  二、调查课题:调查湖北省兴山县峡口镇石家坝水电站



  三、调查时间:2007年6月14日



  四、调查地点:湖北省兴山县峡口镇石家坝水电站



  五、调查内容:



  (一)调查目的



  1.知道摩擦生热、电热危害及防止、交流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动能与势能相互转化等知识。



  2.应用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解决简单的问题,理解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的应用。



  3.培养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4.主动关心本地水电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



  (二)活动准备



  1.学校出面与石家坝电站的负责人搞好联系;



  2.物理教师向学生介绍电站的有关知识。



  (三)调查过程



  首先,同学们在站长引导下来到电站的拦河大坝,观察大坝外部构造,站长对整个坝的情况给同学们作了介绍。



  坝长六十多米,厂房引水遂道直径5m,全长150m,坝高35m,坝底宽20m,坝顶宽3.5m,为上窄下宽。为何要筑成上窄下宽呢?这里主要有两个原因:①由于水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坝底所受的压强大,下宽能抗压。②上部承受的压强比较小,所以没有必要和下面一样宽,这样可以节约很多原材料。



  坝上设两泄洪闸,最大泄洪量为500m3/m,平时正常蓄水位为25m。



  然后,同学们又在厂长的引导下来到发电厂房并介绍厂房的情况,厂房内共有三台水轮发电机,分别为1号、2号和3号机,总装机为4.5×103kw,平均年发电量为3×106kw·h。



  进水闸门控制引水洞放水,尾水闸门协同主阀以便检修水轮机。提升进水闸门前,先让引水洞充满水,同时通排气孔排出洞内空气,使闸门提升。



  电站发电时,大坝上的水通过引水遂道进入厂房,带动水轮机发电,由水轮机带动发电机组发电,发电机组发电时利用线圈在磁场中转动而产生电压和电流。从而实现了由水的机械能转化为发电机组的电能。



  发电机在工作的时候,由于各零部件之间的摩擦会使发电机产生很多热量,如果不降温,时间长了就会使发电机组拉瓦,从而使发电机组无法正常工作。



  发电机的冷却主要是利用循环流动的水,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吸收的热量较多,从而使其达到降温的目的。



  最后由物理教师向同学们介绍了我们中学附近有哪些电站:有王家岭电站,石家坝电站,杨道河电站,朝天吼电站,将军柱电站……,还有在建的建阳坪电站。由此说明建阳坪这个地方水力资源非常丰富。



  (四)活动小结



  活动结束后,同学们回到学校讨论总结这次调查活动。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通过这次活动有以下收获:



  ①了解了水电站的工作原理:利用水的落差将水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②知道了将大坝设计成上窄下宽的原因:一是为了大坝能够抗压;二是为了节约原材料。



  ③通过这次活动了解了电热的危害,并知道了利用水来给发电机组降温的原因。



  ④通过这次活动了解了学校附近的水力资源情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08-7-31 06:3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压强”教学设计

河北省尚义县第二中学 张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



  1.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知道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且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2.了解压强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广泛性。



  3.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了解改变压强大小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理解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压强的概念和压强的公式。



  难点:压强公式的应用。



  【实验器材



  多媒体、海绵12块、小桌12个、图钉2个(其中1个去尖)、木块2块,文具盒(自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点评

● 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前面我们相继学习了一些力的知识,今天老师想找一位男同学,一位女同学来讲台上比比力气,谁愿意上来呢?



师:比赛规则是每人一枚图钉,一块木版,看谁先钉进去谁为胜,好吗?(发下器材,教师记时)



(比赛结果是女同学先钉进去,全班学生都很吃惊)



师:很出乎意料是吧?你们猜猜是什么原因呢?



师:同学们都想得不错(教师出示木版—相同)



师:你们再看一下图钉,又有何不同呢?



师:原来只有力气大还是不够的,钉帽受到手指的力其实就是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那么要想很顺利地钉进去还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师:刚才图钉帽的面积一样大,又该如何解释呢?



师:好!这个和物体相接触的面积我们就叫受力面积吧。



师:下面请大家看四副图片,你能从中提出你想要知道的问题吗?(课件展示图片)






师:好,大家都提的不错,其实上面的问题就是关于压力的作用效果的问题?老师和你们现在就共同探讨一下这些问题,好吗?



● 进行新课



(一)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



提出问题



猜想和假设



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



【分析与论证】



【评估、交流和合作】



:大家做得不错,但是,在上面的实验中采取的是什么样的研究方法?



(二)压强的定义



:既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压力的大小以及受力面积的大小都有关系,那么有如何来表示这一个效果呢?同学门先看下表,小组讨论后填完最后一空:



路程/s

质量/m

电能/W

压力/F

时间/t

体积/v

时间/t

受力面积/S

速度

(s/t)

密度


(m/v)

电功率 (w/t)



运动快慢

疏密程度

做功快慢

作用效果



师:同学们讨论一下:



①如何理解压力?它和重力有人说是一回事,你们同意吗?



②如何确定受力面积的大小呢?



师:从下面的几副图中你能想到什么呢?(展示)





归纳结论:1、从力的三要素比较,大小和方向可能相同,可能相同,作用点不同。



2、产生的原因不同




因此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师:好了,现在我们可以为压力的作用效果下一个定义了。



压强(压力的作用效果):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师:同学们既然学习了计算压强的公式,下面我们共同思考一个问题,请看例题:



例题:桌面上平放一本教科书,书的重量约2.5N,与桌面接触面积约4.7×10-2m2,试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强。如果次书的页码为200,试计算一张纸平放在桌面上的压强;如果让书对桌面的压强增大一倍,怎么办?



解:教科书静止地放在桌面上,它对桌面的压力等于它的重力,所以F=2.5N



桌面的受力面积S=4.7×10-2m2



所以压强








书对桌面的压强为53Pa。



师:一张纸桌面的压强如何计算呢?



师:说得真是很好,那再找一位同学回答下一个问题。



师:你说呢?



师:他们说得好吗?



师:如果在桌面上不断的放书,行吗?为什么?



师:同学们分析的真透彻,是的,其实任何物体能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会被压坏。请同学们课下调查一下各种物体的承受压强的能力。



师:现在同学们和老师一块儿分析一下如何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从何处入手分析?



课堂小结



师:总结得不错,下面谁能把今天的内容总结一下?想一想我们学到了什么?



拓展思维



1、一位农村小孩放学后在田间拾稻穗时,不慎陷入泥坑,无力自拔,处境危急。假如你此时正好路过,你该怎么办呢?



2、池塘水结了一层冰,能够承受的最大压强为2×104帕斯卡,问体重为500牛顿,每只脚跟冰接触面积为2分米2的人能在冰上步行吗?



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1—6题



预习下一节内容



调查:高压水枪切割玻璃技术的物理知识





学生争先恐后



学生齐声(好!)



男女学生各一名上讲台(男同学使劲按不进去,但女同学比较轻松到按进去)





学生1:木版不同



学生2:图钉不同



学生3:那一定是图钉的问题了。





学生观察后发现男同学的图钉尖被切断了,而女同学的却很尖。(学生恍然大悟)













学生4:可能还和面积有关,根据刚才的现象很清楚。





学生5:应该是和物体接触的面积才对







学生认真观察,同桌相互讨论。

















学生6:为什么蝉的口器很尖?



学生7:为什么蝉可以把口器很容易地插入树皮?



学生8:骆驼为什么可以称为“沙漠之舟”?



学生9:挖掘机的手为什么很尖?而履带又那么到宽?



学生10:装载机的轮胎为什么很宽而大?



学生11:火车的钢轨为什么要铺在宽宽的枕木上?





学生齐答:好!







学生12: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13:可能和压力的大小以及面积的大小有关。



学生四人一组,用桌面上的器材或自己的学习用品设计简单易行的实验。



学生边做实验,边观察或记录实验数据等。



从实验结果中寻找规律,得出结论。



不同小组的同学说出自己的设计意图,设计思想以及此实验的优缺点,以供别人借鉴。



学生14:控制变量法



学生分组讨论后填写



学生讨论并思考





学生15:二者的大小可能不一样



学生16:它们的方向可能不同



学生17:它们的作用点不同

















学生总结,得出压强的定义









师生共同讨论压强的意义、单位及符号

























一名学生上黑板解,其他同学在练习本做







学生18:200页其实共100张纸,而面积没变,所以压强变为原来的1/100,故为0.53pa



学生19:把书折回来就可以了,但不好操作,老师,可以用胶带纸吗?(其他同学笑)



可以吧,因为它非常轻。



学生20:我想再用另一本相同的书叠放起来更方便。



学生:好!(齐)



学生21:不行,因为可能回把桌子压坏。













学生22:根据公式可以知道S一定,F增大(减小),则P增大(减小);当F一定,S增大(减小),则P减小(增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
 楼主| 发表于 2008-7-31 06:4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塑料杯子在物理实验中的用途》简案



“‘身边的物理’课程资源开发研究”实验课题组



【教学理念】

1.让学生明确:许多生活现象、自然现象,都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物理现象,是有价值的实验探究对象;

2.让学生感受:只要留心观察和思考,探究的器材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目标】

1.了解学物理基本而古老的方法──观察和实验,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过程与方法)

2.复习有关光的、热的、声的和力的知识;(知识与技能)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物理学习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动员学生建立“个人移动实验室”,让学生人人有事做。(强化过程与方法)

【教学策略】

让学生学会“做、看、想、说”,充分感受学物理的快乐,从而突出学习主体,凸显学生中心。

【教学设计】

实验、观察、分析、总结,全过程均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完成。

教师提问引入课题:大家知道学习物理最基本而古老的方法是什么吗?

学生:观察和实验。

教师:观察什么?用什么做实验?

学生:观察现象;用实验器材做实验。(板书)

教师:观察和实验的过程,就是知识建构并生发新知识的过程,它不同于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那样掌握的知识只是停留在知道和了解的层面上,而不能创新和生发新知识。

教师:展示人造雾、露、雨的实验,师生交流由此开始。(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一、光的实验

1.杯内装满水,透过被自观察课本,可以看到放大了的字,这里水和杯子起了凸透镜的作用;(通过该实验,复习凸透镜的特征、作用)

2.将一筷子插入杯内的水中,可以看到筷子向上弯折了,这是光的折射现象;

3.装半杯水,然后,向杯内吐几口烟雾,在把杯口封闭起来,用激光灯照射,既可看到折射现象,又可看到反射现象。(通过该实验,让学生亲眼看到光的折射和反射是同时存在的,并看到入射角、反射角和折射角的变化规律)

二、声的实验

1.用两个塑料杯,一根细线,可以做成土电话;

2.用杯子吹灭点燃的蜡烛。(通过该实验,复习声音的传播过程)

三、热的实验

1.人造雾、露、雨的实验;(通过该实验,复习液化的产生过程──雾、露、雨的形成)

2.从冰箱内取出结冰的杯子,3—5分钟内可以看到明显的霜,过5—10分钟,霜又开始升华,再过10—15分钟,霜开始熔化变成水。(通过该实验,复习升华的产生过程──霜的形成)

四、力的实验

1.大气压足以支持一杯水;(通过该实验,复习大气压的作用)

2.塑料杯可以吸在嘴巴上;(通过该实验,复习大气压的作用)

3.固体压强实验:把杯子正立和倒立在面粉上,陷进去的深度不一样;(通过该实验,复习固体压强的概念)

4.气压计的制作:用透明膜封住装有半杯水的杯子,再用吸管戳穿并密封,然后向里吹适量的气,就成了气压计;(由喝豆浆想起了气压计的制作)

5.惯性实验:杯内装半杯水,盖上一硬纸片上面放上鸡蛋,然后迅速弹出纸片,鸡蛋会掉入杯中;

6.筷子提米实验。(通过该实验,研究究竟是谁给谁的摩擦力)

【教学小结】

生活即学习,物理在身边。

【教学反思】

教师、学生都是重要的、被开发的课程资源。教学改革,难的是教师建立新的教学理念,学生建立新的学习理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施,是知识与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施的前提和基础,知识与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均不能拷贝与复制,它必须通过过程与方法的凸显来实现。同时知识与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施又促进过程与方法目标强化。三维目标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不能简化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施,敷衍了事,一蹴而就,也不能虚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施,形同虚设,束之高阁。

还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得好:“一切真理都要让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给他。”

(本节课在“湖北省第三届创新教育成果展示会”上展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2008-7-31 06:4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安徽省马鞍山市成功学校 周明金



【教学设计思想】

1.初中生的认识感性多于理性,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大多来自他们的兴趣;而物理教学又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几乎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实际教学中,在注重知识逻辑的同时,应重视学生的个人经验和心理特点,把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认识与掌握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

2.在教学中,按照“体验→思考→分析→探究→应用”的思路逐一展开,让学生通过实验,体验大气压的存在,讨论大气压的特点,应用大气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探究测量大气压的方法。

3.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知道什么”,更要关注学生“怎样才能知道”,所以,能动手做的实验就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给学生亲近感和真实感,多媒体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大气有压强;

·知道大气压数值的测量方法以及估测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探究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动手和积极探究的精神;

·认识大气压的存在与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用具】

矿泉水瓶1个,玻璃杯1个,玻璃管1根,烧杯1个,水槽1个,量筒1只,吸盘1个,乒乓球1只,硬纸片1块,水适量,弹簧测力计1只,注射器1只,细尼龙线若干,刻度尺1把;多媒体。

【教学重点】

1.了解测量大气压的方法;

2.知道大气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1.设计多种方法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2.测量大气压大小的方法。

【教学方法】

自学与指导,实验与讨论相结合的综合启发式。

【教学流程】

1.引入:从生活走向物理。

(投影并解说)我们生活在大气“海洋”底层,其中,有许多看似意外却是真实的现象或故事在发生着:患有关节炎的人会在阴雨天(气压明显变化)感到疼痛;生活在高原处的人知道水加热到80℃左右就沸腾了……

实验演示: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请同学们猜测瓶子倒过来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说明: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生活中与大气压有关的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2.怎样知道大气有压强?

[活动1] 学生选择器材,仿照上述演示实验和课本图动手实验并思考下列问题:

(1)“被吸住”的乒乓球: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用手按住乒乓球,瓶子倒过来后,松开按乒乓球的手,你看到的现象是什么?想一想为什么?

(2)“覆杯实验”:将玻璃杯装满水,用硬纸片盖紧倒过来或朝向各个方向,你又看到了什么?

(3)“吸盘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两个吸盘相对用力挤压,再往外侧拉,你的感受怎样?这是什么原因?

[活动2] 师生分析实验: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其原因。

(2)学生代表分别说明,不足部分由其他学生或教师补充。

(3)教师小结:大气有压强即大气压。为了给学生强烈的感受冲击,可以由学生来做“马德堡半球”实验。

那么,你还能列举哪些现象或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呢?师生共同举例说明。

[活动3] 师生回顾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

(1)在刚才的实验中,你碰到了什么困难?你是怎样克服困难并完成实验的?

(2)学生汇报完后,教师作说明。

[活动4] 问:大气压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思考回答,也可做演示说明。如在“覆杯实验”中将纸片朝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发现纸片不掉下来,从而得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说明:由实验设疑,引起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四个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互相讨论来认识大气压的存在和特点,并尽可能解决活动中碰到的问题]

3.怎样测量大气压?

[活动5] 教师演示作铺垫,学生观察思考。

(1)先用玻璃杯装满水倒插入水槽中,再慢慢往上提(杯口不离开水面,下同),观察杯中水是否充满?接着换用量筒和细长玻璃管,重复上述过程。

(2)学生讨论: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水总是充满的?怎样做才能使水不充满呢?

经过讨论之后,使学生认识到:水充满的原因是由于大气压大于管中的水压,只有管内水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把管子再加长的话,管内水面就不再上升充满整个管子了,这时它的上方成了真空。

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测量大气压的思路:可以利用液体压强间接测量大气压。但是由于水的密度太小,要求玻璃管太长,所以,人们就选择了密度大的液体汞(水银),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

[活动6] 学生阅读:托里拆利实验。

思考(投影):(1)开始时,汞为什么会下降?什么时候停止下降?

(2)玻璃管内汞柱上方为什么是真空?

(3)如何计算大气压的值?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强调:1个标准大气压的值──P0=ρ汞gh=1atm=13.6×103kg/m3×9.8N/kg×0.76m =1.013×105Pa

学生阅读:气压计并了解其作用。

[活动7] 动手做实验,估测大气压。

学生讨论可用哪些方法?(讨论后,逐一投影)

(1) 器材:吸盘、弹簧测力计; 原理:P=F/S

思路:(由学生交流讨论,再整理)

(2) 器材: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 原理:P=F/S

思路:(由学生交流讨论,再整理)

以上两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再将实验的思路总结出来,进行实验。

(3)师生共同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说明: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学习到一种间接测量大气压的方法,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欣赏自己的方法,学习他人的方法,来拓展自己的思维]

4.大气压与人类生活:从物理走向社会。

[活动8] 学生自学与教师演示:(配合投影)

(1)学生阅读相关内容,了解:大气压与天气的关系;高压锅与宇航服。

(2)思考: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为什么没有感到难受或被压瘪呢?再得出结论。

(3)实验演示: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液体液面上方的气压越大,液体的沸点就越高;气压越小,沸点越低。

[说明:关注社会和生活,思考大气压怎样服务于人类,并形成对知识进行应用的意识]

5.本节小结。(投影)

(1)大气有压强吗?它有什么特点?你可以做哪些实验来证明?你还可以列举哪些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

(2)你会估测大气压吗?有哪些方法?说一说。

(3)托里拆利实验中,应注意的哪些问题?一个标准大气压的值。

(4)大气压有什么应用?

6.课后作业。(投影)

(1)自我评价与作业。

(2)设计实验:“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利用大气压的知识设计一种水杯,只要滴入少量水,就可以涌出许多水来。

[说明:通过小结,把本节知识条理化,也是对本节内容的一个巩固;然后由作业再检验和提高]

【课后感想】

1.物理情景是物理学习的催化剂,学习物理知识,就要让学生进入创设的物理情景中去,使得学习富有新鲜和实在的气息。比如:在“覆杯实验”中,有的同学提出,硬纸片不掉下来,是不是被水“粘”住了?这时,我们可设计怎样的实验去证明:纸片不掉下来是由于大气压作用而不是被水“粘”住的?我设想的物理情景有:人工模拟真空──将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掉,再观察纸片的“命运”;可以观察硬纸片的凹凸情况──是向上凹还是向下凸……然后由此展开讨论和实验,就可明确是不是被水“粘”住了。

2.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于外界的刺激作用,在“做中学”,将学生的思维和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投入。比如:在估测大气压数值的活动中,一开始,可以不给任何器材,让学生先自行讨论和确定器材,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再确定两组由学生动手实验,这会让学生感到极大的兴奋,因为这样的实验来源于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

3.重视获得知识的结果,更要突出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弄清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不是只要学生仅仅记住某些结论,进而发掘学生学习物理的潜能,把握物理知识内在的规律,培养学生对物理规律和概念的领悟能力,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比如:托里拆利实验──测大气压的大小,为何选择1米长左右的玻璃管?为何选用汞,而不用水或其他液体?等等,通过一系列引导和讨论,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重温”科学家经历的实践过程,最后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2008-7-31 06:4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浮力》教学设计

山东省枣庄市第二十八中学 孙晋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经历探索浮力大小过程;
③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教学方法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式教学。
教具学具
乒乓球、大量筒、弹簧测力计、细线、石块、铝块、铜块、橡皮泥、烧杯、软木塞、水、酒精、硫酸铜溶液。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播放录像。(包含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现象:鸭子、轮船漂在水面上;潜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潜;热气球载着重物飞上高空等)
同学们猜想这里面可能蕴含着什么知识呢?
学生活动:猜想包含的知识(液体或气体对物体有一个向上的力或提到“浮力”)。
大家提到了一个新词“浮力”。“浮力”怎么有这么大的魔力,这一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来研究。(板书:第五节浮力)
设计说明:通过播放生活中的浮力录像、教师设问的方式引入浮力,能够贴近学生的思维实际,使学生从生活中的浮力现象走向物理。
二、探求新知
过渡语:针对浮力这种常见现象,你想知道哪些有关浮力知识呢?
学生活动:展开想象,分组交流、讨论,各抒己见。提出一系列问题:1.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2.漂浮的物体受到浮力,那么下沉物体是否受浮力?3.浮力大小等于什么?4.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5.物体的浮沉有条件吗?等。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板书。下面我们先探究:什么是浮力,有无方向,方向向哪?
探究一: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投影)
教师演示:
①出示一个很深的量筒,将一个乒乓球放进去。
问:谁有办法不把量筒倒过来,就能把乒乓球取出来?你为什么能想到这个办法呢?
②左手拿一个乒乓球,松手,让学生注意观察它的运动状态;再把乒乓球放在右手手心上,松开左手时乒乓球还会下落吗?为什么?
③展示加水后量筒中的乒乓球和手中的乒乓球,让学生进行对比。
鼓励学生观察、对比、思考回答。
学生体验:利用桌面上的学具,将软木塞放入水中并逐渐压入水底,然后放手。一是体会:手的感觉;二是观察:软木塞最终的情况。尝试得出结论。
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板书:一、什么是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设计说明:用一个小乒乓球放在量筒中,及在手中的对比,对浮力较实际的探究,创造情景和条件,以学生参与为基础,很容易使学生领会浮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探究二: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投影)
大家知道皮球漂在水面上受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物体是否也受浮力呢?讨论一下看如何用简单实验来说明这一个问题?
学生探究:分组讨论,利用学具探讨: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作用。
到讲台展示:用弹簧秤测铝块在空气中重力,再将铝块浸入水中,发现弹簧秤示数变小,说明铝块受一个向上的力,即浮力,所以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
教师活动:巡回指导,发现做实验好的学生典型。并引导学生归纳出测浮力的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物理学中把这种测浮力大小的方法,叫等效转换法。投影多名学生的结论,评价、鼓励学生。
得出结论: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浮力。
(板书:2.大小F浮=G-F)
设计说明:让学生体验物体在液体中确实要受到浮力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寻求测量物体所受到浮力大小的简便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探究三: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造船比赛:用大小相同的橡皮泥做船,用砂石作货物,看一看,谁做的船载的货物多?并思考: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快乐游戏:造“船”比赛。学生每组一块大小相同的橡皮泥设计造船。并观察交流船只的差异,讨论,大胆猜测,交流讨论: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快乐体验:将饮料瓶慢慢压入水桶,体会浮力的变化,观察水位变化情况,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变化情况。从中获得启示,进一步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可能猜想浮力与液体的密度、排开液体的体积、物体的重力、物体的体积、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形状、深度等因素有关系。
教师板书学生的猜测,并引导学生合并归类,引导各小组认领实验课题。按下列要求设计实验报告:实验课题、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步骤。(投影:实验报告的格式)
学生分组探究:
(1)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物体的密度的关系;
(2)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深度的关系;
(3)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液体的密度的关系;
(4)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5)利用测力计、橡皮泥探究浮力与物体形状的关系。
各小组根据要探究的课题,设计实验。设计完毕,投影各小组设计的实验步骤,进一步修正完善。根据修正的步骤探究课题,设计记录实验数据表格并交流,然后进行探究实验。
设计说明: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通过“快乐游戏”和“快乐体验”两个实验,不断的思维,提出可能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并进行因素归类,分成各个独立的可能因素让各小组认领课题。通过学生团队间的协作,进行方案设计,并对设计的方案从理论上的正确性、操作上的可行性进行全班交流讨论,思辨、质疑和完善。
学生汇报实验过程与结论: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即: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密度、质量、体积、物体的形状等无关。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的结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得出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有关,最终推出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
演示验证:利用溢水杯、弹簧测力计验证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然后说明阿基米德原理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各种气体。
(板书二、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即F浮=G排)
设计说明: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本节的重点,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经历知识建构过程,便于对知识的理解。由于时间的关系只能让学生分别来探究其中的一个因素与浮力的关系。由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到得出阿基米德原理还要经历一个思索、推导的过程。教师做好引导,这样才符合认知过程。
三、智力快车道:(投影展示)
1.小发明:将弹簧测力计改装成一个能直接测浮力的测力计。
2.智多星:完成课本上的例题。
设计说明:通过小发明制作和智多星,学生间进行知识的运用,把枯燥的练习融入到生动的活动中,增强了学习兴趣,从物理走向社会。
四、收获平台
总结本节所学知识,并说明自己的收获和可能存在的在疑问:物体的浮沉与什么有关?
设计说明:对整节课进行小结和评价,设置下节课应思考的问题,鼓励学生课下继续探讨和研究。
板书设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2008-7-31 06:4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简介《浮力》的探究性学习



上海新会中学校 潘法凤



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上海市为了了解《新课标》的实施情况,开展区级的评优课活动,其中在课堂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占参赛的主流。下面是位获奖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片段,望能给老师和同学以启示。

1 案例片断一(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请看屏幕。

[学生]:观察。

[教师]:用夸张的动作,向水中投入泡沫塑料块、乒乓球、木块。

[教师]:同学们请考虑:

1.万吨巨轮,在水中为什么不会下沉?

2.放飞的气球为什么能腾空而起?

3.泡沫塑料块、乒乓球、木块为什么能浮在水面呢?

[学生猜测回答]:它们受到浮力作用。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有浮力作用?你知道什么是浮力吗?

[学生]:不知道。

[教师]:既然你们不知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什么样的力是浮力?评析具有吸引力的真实情境的创设,能激起同学的疑惑、矛盾感、好奇心,形成探究的动机,使同学始终保持一种最佳的探究学习心理状态,为顺利进入探究问题的核心,奠定动力基础。

2 案例片段2(体验、感悟什么是浮力?)

[教师]:请同学们用手将泡沫塑料块按压入中水,看看有什么感觉?

[学生]:(学生多次操作,并认真观察)

[教师]:请说说你的感觉和理由。

[学生]:乒乓球、木块、船能浮在水面上,也是因为它们浸在水里时都受到水的向上托的力。

[教师]:那么,你能试着说一说“什么是浮力吗”?

[学生]:物体浸在水里时受到水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教师]:请同学们将石块、金属块、钩码放入水中,观察有什么现象?

[学生]:它们都沉底了。

[教师]:浮在液面的物体是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石块、金属块、钩码等一放入水中就下沉,它还受不受水的浮力呢?

[学生猜测回答]:(1)受到浮力作用;(2)不受浮力作用。

[教师]:你的猜测正确吗?下面请同学们自选器材,发挥你们的想象力设计实验来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浮力的作用。

[学生活动]:(各桌、组进行实验)

[教师]:(请不同方式学生交流)请你讲讲你探究的结果。

[学生]:还是受到了浮力的作用。

[教师]:请你讲讲你的做法和理由。

[学生]:重物挂在弹簧秤下,重物进入水中后弹簧秤的示数变小了。变小原因是受到水向上托的力,即受到水的浮力作用。

[教师]:很好、请坐。下沉的物体浸在水中也受水的浮力。

[教师]:这些物体浸在其它液体中是否也受到浮力作用?

[学生]:将重物浸在酒精中,也是受到酒精的浮力作用。

[教师]:浮力方向怎样?为什么?

[学生]: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提示分析重物的受力情况)

[板书]: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教师]:浮力是液体对物体的作用力,我们能测量浮力的大小吗?请同学们讨论方法。

[学生]:(讨论)

[学生交流]:(1)重物挂在弹簧秤下,物体在浸入水中之前,弹簧秤的示数F1;(2)重物进入水中后弹簧秤的示数F2。(3)减少的力的数目就是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

[学生]:所以,F浮=F1-F2。

[师生小结]:(CAI展示)这告诉我们可以用弹簧秤间接地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

[板书]:用弹簧秤测物体所受的浮力:F浮=F1-F2。

[学生]:真的是这样?请同学们试试测量出钩码在水中受到浮力的大小。

[学生操作]:(实验)评析把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为同学们提供了自主去探究、去感悟,充分留给学生探究思维的空间,给学生一个自我发展机会。可能有成功,也有失败的,但是为他们创造了一个体验、感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能丰富他们的感知,以利在结果交流时能展示自己的成果。

3 案例片断3(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

[过渡]:物体浸在水中是不是所有情况下都受到水有浮力作用呢?

[学生猜测回答]:是。

[教师]:真的是这样吗?请看下面实验。

[教师]:去掉瓶底,将瓶口向下,乒乓球先放入瓶口,再倒入水,请同学们猜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猜测回答]:乒乓球一定会上浮。

[教师]:真的是这样吗?请看下面实验。

[教师演示]:去掉瓶底,将瓶口向下,乒乓球先放入瓶口,再倒入水,“乒乓球在水中不能上浮”现象。

[学生]:(诧异、惊奇)

[教师]:请考虑此时乒乓球不能上浮原因出在哪里?

[学生讨论]:

[学生]:乒乓球下面没有水,上面有水压着乒乓球,所以不上浮。

[教师]:有水就能上浮吗?看看是不是这样。

[学生]:请学生前来用手盖住瓶子口,不让水流出,使乒乓球下面有水。乒乓球立即上浮。

[教师]:还有其它方法?

[学生]:(沉默片刻,有学生前来用手在下面用力向上顶乒乓,乒乓球立即上浮。)

[教师]:这是为什么?两种做法的效果一样能解释吗?

[学生讨论]:……

评析 创设能够引起强烈心理反差的真实惊奇情景,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让学生能亲身体验,去丰富感性认识;由于学生在探究事物本质的过程中,感觉和知觉密不可分,所以说感知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是一切知识的来源。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亲身感受,在学习中有一个体验、感悟、建构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让积极情感形成,为今后走向社会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思考《新的课标》的主要思想为:培养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在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基本的动手操作和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略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培养科学的探究能力。科学探究应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本节的教学只是落实新的《课程标准》的赏试。要真正落实《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三维目标,还需要充分发掘课堂教学潜力,多角度、全方位地为同学提供探究性学习的机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9 06:0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