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22#
 楼主| 发表于 2008-7-28 06:3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摩擦力”教学设计

湖北省宜都市西湖中学 艾红强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常见实例或实验,认识摩擦力及它对物体运动的作用。

2.知道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认识摩擦的利与弊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实验,科学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经历探究实验过程中,能灵活运用物理学研究方法。

3.能完成简单的探究报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看待事物“一分为二”的科学态度。

2.物理来源于生活,养成学习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对“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做出合理猜想。

教具及电教手段

泥鳅、自制摩擦力演示仪、木板、软木块、砝码、玻璃板、百洁布、铅笔、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引入

讲述老师童年时抓泥鳅的趣事,并请一位同学上台来体验一下
徒手抓泥鳅,收获甚少。分析原因是太滑了,或是“摩擦力太小”
利用有趣的情景引入。活跃课堂气氛。
引导学生说出摩擦力概念

给学生演示实验,并引导学生从力的三要素认识摩擦力。
学生看演示实验,并从力的方向和作用点两方面来归纳出摩擦力的概念。
避免向学生强硬的灌输物理概念,让学生能通过自身感受,归纳出摩擦力的概念。
提出问题

其实生活中摩擦力随处可见,你们能列举一些事例么?
然后在回到抓泥鳅的问题上。
1、抓泥鳅抓不住,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2、当汽车陷入泥坑打滑无法前进,你又有什么好的方法?
你们想的这些方法都很好,但好象有一些方法的原理是一样的,你能找出来吗?
学生先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摩擦现象。加强感性认识。再列举出解决方法:
1.1.戴上手套抓泥鳅。
1.2.用大力抓泥鳅。
2.1.在车轮下垫石头。
2.2.在车轮下垫稻草。
2.3.往车上装些重物。
各抒己见,并将列举的方法进行分类。
让学生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感受到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在没有学习摩擦力之前,能利用生活经验解决生活的问题。旨在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为生活服务的意识。
猜想与假设

在学生解决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作出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若学生有很多猜想,教师应给予肯定或是鼓励。
通过上述问题的解决,学生很容易猜想到“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
学生可能的猜想还有: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与物体运动速度有关等。
对于“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猜想,虽然是引导了学生,但学生可能会有很多的猜想,我们要给予鼓励和肯定,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和热情。
设计实验

刚才同学们都做了很多好的猜想,但那毕竟只是一种假设,我们要怎样才能验证了?在学生设计实验时,可出示友情提示:
1、摩擦力如何测量?
2、当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几个因素有关时,我们在实验中该如何处理?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出解决方法,测量摩擦力时要求水平方向匀速拉动。在设计实验时要采用控制变量法来控制。
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设计实验,而这里的“摩擦力如何测量?”和“控制变量法”如果不处理好的,势必会影响到整个实验。
进行实验

学生分小组实验,设计实验表格,记录实验数据,完成探究报告。
请做完的小组上台演示实验,展示数据,说出结论,其他小组注意观察,看有无不规范处,或有无更好的做法?
学生上台演示实验,展示数据,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在实验过程中,渗透交流与评估。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评估能力。
分析论证

经过同学们亲身经历,概括出总的实验结论。我们的实验能不能验证我们刚才的猜想成立?
学生归纳实验结论:
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由实验结论可以知道我们的猜想是成立的。
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出的实验结论验证了猜想,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生有成功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解决问题

在生活中,是不是摩擦力越大越好呢?出示课件引出争论。
我们应该怎样认识摩擦?
点击课件,请同学们分类,那些是增大或减小摩擦的?从中你学到了哪些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通过讨论,得出我们应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
增大摩擦的方法有: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变滑动为滚动;使接触面彼此分离。
通过争论摩擦是好是坏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有“一分为二”看待事物的科学态度,并进一步学习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应用了哪些研究方法?
学生归纳所学的知识和研究方法。
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对学生学习活动做个反溃。
知识扩展

1、小明学习了摩擦力后,认为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运动的,所以摩擦力就都是阻力,不可能成为物体运动的动力?而小华却不同意了,说没有摩擦力,车怎么启动呢?你怎么走路呢?所以摩擦力是动力。
2、如果突然的一天,世上所有的摩擦力都没有了,你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运动和力的关系是永恒的,在课的最后,学生应能讨论出正确的结论。科学论文“假如没有了摩擦”旨在发挥学生天生的想象能力,当然这也是在学生认识了摩擦力的基础上才能想象出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08-7-28 06:3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摩擦力》教学设计与反思

陕西省白水县田家炳实验中学 奚治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摩擦力以及滑动摩擦、滚动摩擦现象。



  2、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



  3、知道在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要小。



  4、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生活实例了解摩擦现象的普遍存在,并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初步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能联系实际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养成勇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和原理的精神。



  2、初步认识科学知识和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愿意服务社会的意识。



  3、通过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设计理念



  对于摩擦现象学生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根据这一认知实际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和过程,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实现学科核心向学生核心的转移,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具体事例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实现STS教育。



  【教学准备



  摩擦力教学自制课件;弹簧测力计、木块、钩码、毛巾、木板、砂纸、儿童自行车。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生活情境:请几个同学到前面分别用缠了皮筋和没缠皮筋的筷子夹弹子看谁夹的快。



  问题情境:利用课件出示问题汽车关闭发动机后为什么还能前进?最后为什么又会停下来?(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信息去分析问题,提出解释。引出摩擦现象,激起研究摩擦力的兴趣提出问题什么是摩擦力呢?)



  二、摩擦力概念的理解



  课件出示: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在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组织学生讨论下列问题理解摩擦力概念



  1)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是什么?



  2)摩擦力产生在什么地方?



  3)摩擦力向什么方向?



  4)摩擦力的作用是什么?



  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后总结得出结论:(只有相互接触且有相对运动时才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的摩擦力,其作用总是阻碍相对运动的产生。)



  三、摩擦力大小的探究



  1)影响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猜想(通过课件和课本插图以及游戏:让一名同学分别拉一个坐在油布上,和坐在地毯上的同学比较拉力的大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并在黑板上展示)



  2)小组讨论实验方法(引导总结:控制变量法)设计方案和表格



猜想因素

不变因素

变化因素

摩擦力

实验结论

压力的大小










接触面粗糙程度










运动速度










接触面积的大小












  3)实验探究、搜集证据



  首先师生共同讨论后由教师演示压力大小对摩擦的影响,由学生观察实验数据填入表格全班讨论写出结论,然后由不同学生小组(每组4人)在讲台上给全班同学演示其他因素对摩擦的影响(其中一人专门作讲解,一人记录)小组讨论后由一人将结论写进黑板上的表格。



  4)分析与论证交流、评估



  组织全班同学对黑板上的实验数据和结论进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对同学前面的猜想正确的用红笔打错误的打×以加深印象)



  四、摩擦力的增大与减小



  1)问题的提出:通过冬天在结冰的路面上行走人为什么容易摔倒?有什么办法可以使人在冰面上行走而不摔跤?等问题和将粉笔横放与竖放在斜在手中的物理课本上观察现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科学世界”。



  2)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摩擦力的增大与减小方法。



  3)全班总结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五、巩固和提高



  1)如下图中汽车正在水平向右运动,当车上的箱子从车厢前部向中部滑动时箱子和地面____(有或无)摩擦力,箱子和车厢____(有或无)若有则摩擦力的方向向__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2)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下面那条措施是为了减小摩擦力(  )



  A、在机器的转动部分加润滑油



  B、自行车紧急刹车时用力捏闸



  C、汽车轮胎上有很多花纹



  D、北方下雪时,常在道路上洒些灰渣



  3)体操运动员在上单杠之前总要在手上涂些镁粉,是为了________摩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而在杠上做回环动作时,握杠不能太紧,这是为了________摩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



  4)师生共同研究自行车(教师把儿童自行车放在讲桌上,让学生观察自行车构造,自主提问,解释加深知识理解)



  六、交流、评估与小结



  小组讨论交流本节课的收获与感受。



  1)摩擦力大小的决定因素与分类。



  2)增大与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3)摩擦力的研究方法。



  七、作业布置



  1)工人在用油桶运油时总是将油桶放倒向前滚动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2)自行车气不足的时候为什么骑起来费力?



  3)写一篇科学小作文:没有摩擦的世界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考虑到科学探究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基础上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假设猜想、设计实验师生共同探究。先由教师演示然后再由学生小组进行探究最后形成结论。然而通过教学过程发现学生的设计和操作能力已超出我的估计,只要引导得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全能够完成实验和探究过程。在后来给其他班上课时我没有再演示而让学生小组完成全部探究过程竟然收到更佳效果,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热情更加高涨。这我又联想到在前面一章的复习中我尝试让学生依据课本上的章节提示问题和黑板上的补充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学习,效果竟比通常由老师引导复习要好得多。由此我想在日常的教学中可能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太多而不敢过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从而制约了学生的进步与创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08-7-28 06:3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摩擦力》教学设计

河北省青县回民中学 于华
  【教材分析】



  本节可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1)摩擦、摩擦力;(2)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3)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伸。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教材最后用较大篇幅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学生现状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对力的三要素已经有所了解,同时还懂得了二力平衡的相关知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等。加上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与摩擦力的接触,所以对于接受摩擦力的相关知识应该不会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控制变量法”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设计思路



  为了加强这节课的探究性,体现课改精神,这节课我主要安排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将全班分为10个大组,分别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教具



  对于每个实验小组,准备了相同的器材:一个弹簧测力计、摩擦计、两个钩码、一块木板、一块棉布、一条毛巾。另准备玻璃球30个、糖豆30个、筷子两双。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天上课之前,我带了一些东西和同学们做个小游戏,游戏规则是这样的:全班分成两个组,每组选择一名同学,两名同学分别把两种数量相同的玻璃球和外面裹着芝麻的巧克力豆,用同样的筷子,从一个盒子夹到另一个盒子中,用时最短的为胜者,并给他们奖励。



  提问:为什么夹玻璃球的同学夹的慢?



  学生回答(学生利用生活中掌握的知识会解释原因),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1、介绍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及摩擦的分类



  先请同学们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动手实验。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师问:这个力是什么力?



  生答。(摩擦力)



  师问:谁来给摩擦力下个定义。



  生答,其他学生补充。



  师出示课件:摩擦力的定义,并指出定义中的重点词,如“相对运动”“阻碍”等。



  出示多媒体课件:摩擦力的种类分为滑动摩擦、滚动摩擦以及静摩擦,以及各自的概念。



  师:哪位同学能在日常生活你认识的摩擦中分别举出这几种摩擦的例子。



  生答(师给予指正)



  师指出:我们平时说的摩擦指的是滑动摩擦,接下来我们来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



  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师:当你推箱子时,箱子越重,推起来越费力;地面越粗糙,推起来越费力。看起来,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有什么?



  学生猜想并回答。



  同学们,你们每个组都有一些器材,请你们根据这些器材来验证你们的猜想。



  (1)学生分组实验。



  (2)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指出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什么?



  (3)学生总结。



  (4)师出示课件:让学生都能看清整个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并得到明确答案是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师:对于摩擦力来说有时有用,有时有害,那么如何增大有益摩擦,又怎样减小有害摩擦呢?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个短片。



  3、怎样增大和减小摩擦



  (1)播放影音资料



  师问:短片中是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的?



  生答。



  师出示课件给总结。



  (2)师问“除了短片中的这些摩擦外,在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存在摩擦,人们是怎样增大和减小摩擦的?”



  生答



  (3)假如生活



  师:我们生活中处处几乎都有摩擦,那么假如生活中没有了摩擦会怎么样呢?



  生想象,大胆发言。



  师:从同学们刚才的话中我们都听出来了,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摩擦。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会不断的改进和创造着,把我们的国家会建设得更加美好。



  三、检测题



  见多媒体课件



  小结:学生总结一节课的收获



  作业:



  以“没有摩擦的世界”为题,写一篇科学小论文。



  观察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并记录下来,写一篇观察报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08-7-28 06:3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杠杆”教学设计



重庆市垫江县第四中学 程传勇



【教材分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的内容是力和机械。第四节“杠杆”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实用性,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源于生活,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二是探究性,杠杆平衡条件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得出F1×L1=F2×L2这一结论。三是基础性,这一节是学习滑轮和其他机械以及机械效率的重要基础。本节内容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几个概念,会确认并画出力臂;

2.知道杠杆平衡条件;

3.了解杠杆的一些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中的几个概念。

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进一步学会提出问题,分析归纳实验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社会生产、生活,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 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逐步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难点:1.通过实验,理解力臂概念。

   2.杠杆平衡条件的运用。

【实验器材及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

铁架台,木棍,砖块,绳子,弹簧测力计,钩码,杠杆原理演示器(教材图13.4-5),三角板,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用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故事导入;

2.出示砖块、铁架台、木棍、细绳等,请同学上台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情景,调动学生激情。

二、认识杠杆

用同学上台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的实物,介绍支点O、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如下图)。



三、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1.用上图实物,演示并讲解什么叫杠杆平衡。

2.提出问题:如果将支点右移,观察L1、L2如何变化?F1又会如何变化?反之,又会怎样变化呢?(学生凭经验应该说能回答正确)。

3.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1)参照教材图13.4-5,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为什么要改变几次钩码重和位置(F1、F2以及L1、L2)?

(3)分组合作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填写数据,并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实验数据,找出规律。

(5)学生交流发言,最后总结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即F1×L1=F2×L2

5.巩固与拓展

(1)在上面实验中,如果将两个钩码(质量均为50g)挂在右端8cm处,则在右端20cm处要用多大的力才能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方向如何?

(2)用弹簧测力计演示、验证。

(3)设问:如果将弹簧测力计改为斜向上拉,则读数会如何变化?

(4)学生猜想,教师演示,设问: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5)引导学生找出斜向上拉时,F1、F2以及L1、L2在哪里?F2与L2的乘积变了没有?比较L1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四、杠杆的应用

1.引导学生画出以下几个杠杆的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1)羊角锤拔钉子     (2) 收渔网



(3) 天平

2、比较以上三种杠杆中的动力、动力臂的大小,学习三种类型的杠杆。

省力杠杆:L1>L2,省力但费距离,如(1)

费力杠杆:L1<L2,费力但省距离,如(2)

等臂杠杆:L1=L2,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如(3)

3.请同学们举例,生活中都有哪些杠杆,分别属于什么类型?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杠杆呢?

五、设计练习

阅读科学世界,思考并讨论如何算出大象的重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08-7-28 06:3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和方向;如果在动手实验之前让学生感受动滑轮和定滑轮拉动物体移动的距离,学生也会发现两者前后移动距离的比较应该是探究目标之一。

假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之后,以参与者身份继续引导学生理顺要探究比较力的大小、方向和力移动的距离关系。则学生在实验表格的设计、器材的选择和实验操作的目标针对性会更强,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可能性会更大。否则即使是进行了实验探究,也只是流于形式,实验结论只会由教师最后传授、给出。学生不可能从中领悟到探究的意义和价值。

2.明确探究能力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能力

能力目标贯穿探究的全过程。一节科学探究课,不能只满足于课程标准的知识目标,在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目标以外,还有科学探究内容目标。科学探究既是科学方法又是科学内容。以本节为例,课程标准的知识目标要求是认识定滑轮和认识动滑轮。为了解层次,也是知识要求的最低层次。本节科学探究,作为科学内容目标还涉及到:理解、应用等能力层次的培养和要求。

⑴ 科学探究中的应用能力培养

应用能力包含测量、使用、简单计算和解释现象等。教师在介绍滑轮的时候,选择的是自己演示安装定滑轮和动滑轮。如果改为学生探究安装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师提出一个小小的探究目标:给你一个滑轮,试一试,能够进行几种形式的安装?动一动,观察它们的效果相同吗?学生会在动手实践中熟悉使用滑轮的安装方法,观察、发现滑轮安装的不同方法,比较并对滑轮进行分类,对动滑轮和定滑轮有具体的感性认识。在接下来的动手实际使用和测量过程中会更熟练,应用能力培养和提高水到渠成。

⑵科学探究中的理解能力培养

理解能力包含:释义、举例、分类、说明、比较、判断、归纳、推理等。

设计表格,是本节培养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从提供的学生设计表格(一)发现:这是一个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比较动滑轮和定滑轮的意识;同时注意到探究目标中使用机械前后力的移动距离比较。从提供的学生设计表格(二)发现:有的学生还不具备这种比较与判断动滑轮与定滑轮、比较与判断使用机械前、后力移动距离的意识和能力。所以在探究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的引导、训练学生设计实验表格的方法,培养设计实验表格的能力。实验表格不仅具有记录实验现象、收集实验数据的单一功能,更重要是对实验现象、数据通过列表的形式,进行比较、判断,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推理,发现并且得到科学结论。所以表格的设计与应用,可以在得到实验结论的同时培养理解能力。

在教师的列表中,有意识的进行了两类比较:动滑轮与定滑轮;使用机械前后,力的大小、方向和移动距离的比较。如果要训练归纳能力,还可以设计成如下表格形式:

不难发现:比较“列”可以实现动滑轮与定滑轮的特点比较;比较“行”可以实现使用机械前后不同的特点比较。通过增加第一行,可以把第二行复杂的数据归纳为使用机械前后力的大小、方向和移动距离的数量关系。实际上也暗含功的要素和功的原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伏笔。

使用机械以后的情况(实验结论):

通过比较“列”可以得到定性关系:第一列①定滑轮不省力、动滑轮省力;第二列②定滑轮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动滑轮费距离;第三列③定滑轮不改变动力的方向、动滑轮改变动力的方向。

比较“行”还可以得到使用机械前后的定量关系(实验结论):①比较第一行,定滑轮拉力等于物体的重力;拉力移动的距离等于物体移动的距离;②比较第二行,动滑轮拉力等于物体重力的二分之一;拉力移动的距离是物体移动距离的两倍。

对于表格的设计与训练,可以有效的培养比较、判断、归纳、推理能力。在探究活动中,除了基本的知识传承,把探究作为科学内容,与知识一样重要,真正做到在探究过程中即学会知识与方法又培养能力。

3.过程评估与终结评估并行

第二阶段的学生探究活动同第三阶段的分析与评估一样,有许多内容要进行评估,并且是同等重要。

⑴案例中的评估

从案例中看到,由于测量数据出现差异,达不到实验结论的要求,教师对定滑轮的实验操作进行了评估:因为弹簧测力计倒挂,导致数据出现误差。对于探究过程和数据分析等许多需要评估的内容没有介入,评估的时间因素也没有体现。

⑵评估的简单分类

从评估时间上分类,可以把评估分成过程评估和终结评估。按照评估的内容,可以分成实验操作评估、实验数据分析评估、实验器材选择评估和实验设计方案评估等等。实验操作评估一般进行过程评估比较合适。其他一些则放在终结评估比较合适,但也会出现交替的情况。

⑶过程评估要及时

过程评估和终结评估都是不可或缺的,在此探究活动中,以下几个实验操作会出现问题和困难:①学生利用动滑轮测量拉力移动的距离;②利用动滑轮测量拉力时,拉力的方向与竖直方向有一定夹角,夹角不同弹簧测力计读数不同;③利用动滑轮测量拉力时,动滑轮本身的重量对测量结果的影响;④利用定滑轮时拉力的方向是否一定要竖直向下等。

以上问题在实验设计的时候,学生一般不会考虑,但是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几乎都会遇到。由于教学任务和教学进度的原因,如果有些问题不能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及时发现、及时评估和纠正,则得到的实验数据会出现很大的误差。对以上可能会出现的现象如果只进行终结性评估,当大面积的学生出现以上问题时,则会由于没有时间重新进行实验探究而导致实验数据及实验分析和实验结论的不可靠,得到定量的关系很困难。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教师只好选择个别优秀学生的实验数据作为样本进行板书分析,对其他学生的真实实验数据不了了之。长此以往,探究只是流于形式,对于科学精神、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的达到会带来无形的困难。

需要过程性评估的内容必须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及时评估,此时的评估是着眼于解决问题的需要、着眼于探究能力的培养而不仅是为了考试需要流于形式的为了评估而评估。

回过头来再看案例,动滑轮的拉力和钩码重量的实验数据关系可靠性与真实性不言而喻。学生学习到的评估知识与方法显然不能达到目标,评估能力的提高也就无从实现。

⑷终结评估要到位

对案例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发现,可比较的数据次数太少,不具有代表性也不具有普遍性。可以多选择几组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判断,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对于定滑轮拉力的方向,因为它对于实验结论的影响不是很大,可以进行终结评估。如果能够收集一些利用定滑轮时,拉力的方向不同,拉力的大小相同。可能会激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此种现象,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探究定滑轮的本质就成为发现问题很好的素材。对于此种评估作为终结性评估比较合适。对于实验分析和结论的描述,是学习的一个难点,由于部分学生并不具有比较、判断、归纳的能力,描述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可能不全面或者不正确,此时对学生描述的实验结论进行评估不仅可以得到比较规范的结论,更能借此机会训练学生进行比较、判断和归纳的能力。

总之,过程评估和终结评估都有各自的功能。需要过程性评估的要及时进行过程评估,不要等到实验终结时再进行评估。把评估内容按照评估需要和时间分开,发挥各自的功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08-7-28 06:3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湖北潜江市老新中学 周平



一、设计理念

关注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为原则,精心创设问题情景,提供探索途径,引导学生思维、讨论,在讨论中探究获得知识,发现规律,掌握方法和发展能力。

二、教材地位

“运动的描述”是“运动和力”的第一节,这一节看似简单,但它却深深影响运动、运动和力、机械能的学习,因而理解本节的内容对后面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四、教学方法

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根据本节的内容及特点,采用讨论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师逐步深化提问,学生分析、论证、归纳得出结论,而后实例分析应用来使三维目标得到落实。

五、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这一问题与学生生活联系很紧,学生人人都能举出很多例子。教师选择几例记录。

2.进行新课

讨论探究①:你们刚才所举例子中静止的物体真的不动吗?

这个问题激起学生的心里冲突而使学生主动思考,叙述各自的看法,讨论,而后明确: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讨论探究②:你们刚才所举例子中说有的物体静止,有的物体运动,你是如何判断的?

由于物体的运动、静止是学生提出来的,问他们是如何得来,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讨论,慢慢分析得出是通过看这个物体所处的位置是否改变的方法得来。

讨论探究③:你们是如何判断物体的位置是否变化的?

这样引起学生再次思考、讨论,得出结论:物体位置是否变化是相对于某个物体(标准)的,由此得出参照物的概念。

讨论探究④:行驶汽车中坐着一位乘客,请你们描述乘客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这里学生表述各自不同的看法,但经过讨论,分析得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讨论探究⑤:刚上课时,大家所举的运动和静止的例子现在你怎样看?应如何完整的描述?

学生进一步的讨论分析,准确描述了物体的运动。

3.课堂小结

提问:这一节课你对“运动的描述”有了哪些认识?让学生归纳叙述本节的主要内容、判断方法,使学生对本节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4、巩固练习(略)

六、课后感悟

本节课由讨论探究的方式进行,学生人人参与,兴趣极高,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物理规律,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活跃了课堂气氛,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场所。在课堂中教师不再是一个主讲者,而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和组织者,教师和学生一起去感觉、认识、探索、分析、概括,和学生建立起了良好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重视了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加强了学生间友好相处的心态。充分体现了物理教学“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教育理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08-7-28 06:3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运动的描述”教学案例

湖北省枣阳市太平三中 杨国英
设计理念】运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研究运动,应该说还是初次,探究这方面的知识,能使学生获得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因而通过本节教学,不仅让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更为重要地是让学生感悟科学的观点及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材先介绍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机器的运转、车辆的行驶、奔流的河水……。“瞬息万变的世界里,物质的运动是非常普遍的”,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的现象,也就是说运动是永恒的。这个观点是一个重要的科学观点,也是学生建立科学世界观的基础。
普遍存在的永恒的“运动”中同时存在着“静止”,应该说这是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自然、认识自然也是教学中应侧重的方面。
附录:课堂练习(出示在屏幕上,4-5分钟后,教师点击鼠标逐个显示正确答案)
1.物理学里把一个物体相对与另一个物体______________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小船在河里顺流而下,船上坐着一个人,河岸上有树,相对树来说,人是________的,小船是_____的。相对船来说,人是______的,
3.在研究机械运动时,_________叫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是 ______________。
4.从太原发射了一颗地球同步气象卫星,这颗卫星相对于太阳是_________的,相对于地球是________的。
5.平常我们说月亮躲进云里是以______为参照物。说乌云遮住了月亮是以_________为参照物。
6.人站在上升的电梯里,如果选择_____为参照物,人是静止的,如果选择_________为参照物,人是运动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7 04:4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