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08-7-26 07:2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密度”教学设计

珠海市斗门区莲洲镇横山中学 黄坤铭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教版)九年级(第十章第三节)。
本节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会求物质密度,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学会运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学生分析
密度是物理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本节课采用比值定义物理量比较抽象,实验中用图象处理数据,这一个环节只是要求学生能联系数学中的正比例函数,把重点放在如何分析实验数据,得到“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只要求学生知道这个比值反映了一种属性。
教学设计思想
1)本节课从日常生活的事例出发,通过探究实验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2)通过分析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体会物质密度的含义。
3)设计紧密联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知识出发,深入浅出,拉近了学生与知识的距离;注重学生掌握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4)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成功的喜悦,不断激发其内在探索科学的求知欲,实现教与学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②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②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征)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2)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征)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

内容

教学

环节

活动时间(大约)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复习体积、质量的单位换算及天平的使用方法





1分钟

①1cm3=

dm3

=

m3

②5kg =

g

③在使用天平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学习完成有关的练习,提问个别回答或全体回答。
本节课要利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所以复习这部分的内容为新课的展开做好铺垫。
认识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2分钟

一、演示:
有两个相同的矿泉水瓶,它们一个盛满水,一个盛满了酒精,猜一猜,它们哪一个质量大?(可用调平的天平加以比较,得出正确的结论。)

让学生猜想。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选一位学生上台演示。
从身边的事例出发,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

在黑板上写出学生的猜想,把问题交还给学生解决,满足学生求知欲望,初步体验成功的喜悦。





2、探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科学探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一)






猜想



设计

实验


进行

实验



分析

数据

归纳

得到

结论



交流

评估









1分钟












10

分钟





3分钟





3分钟



二、探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让学生感受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的质量是不同的,学生探索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从现象中寻找规律,得出结论。








学生通过小组实验测量不同体积(圆柱体)铁块的质量,记录数据、绘制表格,分析质量与对应体积比值的特征。



设疑,激发学生进行探索的热情。


学生分工合作设计并进行探究实验。



学生讨论得出相应的结论。

学生通过讨论发挥其主体作用。
做好引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去探究、分析所遇到的问题,从现象中观察、掌握科学。


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的小组实验,做好学生实验中的“分享者”,纠正学生操作的不足之处,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经过讨论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思维。
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间会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



分组讨论所得出的结论。



得出统一的结论。
3、学习密度的定义:

引导

归纳

2分钟

三、引入密度的定义:
某种物质有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这种比值不变性正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分别计算每个铁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分析其规律。
教师让学生写出的结论,做好“裁判”的角色。
4、认识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分析

比较

3分钟


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即不同的物质的密度是不同的。

学生用铁块做实验,把得出的结论与铝块的结果进行分析对比。

展示部分学生的图表,引导学生分析、对比。

巡回指导学生实验,让学生相互交换实验结果,分析检验结论。
5、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及一些物质的密度





5分钟

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公式:ρ= m / v

1g/cm3 = 1×10 kg/m3

了解一些不同物质的密度。
分析、领会各物理量的意义,对公式进一步熟悉、理解。

推导公式的等量关系。


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上的三个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并且会查密度表。
板书密度的概念、公式以及密度的单位和不同单位之间的转化关系。



展示学生的推导过程。
6、密度知识的应用


理论

联系

实际







解决

简单

问题

5分钟

四、密度知识的应用:




讲述课本例题。




要求学生解决部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习题。
①学习课本例题。


②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练习。


③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叫同学到讲台上向全班同学讲评,把理论应用于实际,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
定性了解一些物质密度的大小。如金的密度大于铜的密度;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等等。

展示例题,注意讲述计算题中要注意的问题。

及时巩固所学习的知识。

做好“欣赏者”,与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7、小结、布置作业


巩固

新课

5分钟

五、小结、布置作业: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课后题目及《一课一练》
小结本节课的内容,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感受。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习评价表
教师:_____________
教学内容:
密度

班级: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
项目





教师

评价







学生提问 / 回答问题:


举手:

人次
提问:

人次
内容:
内容:
回答情况:(是、否)积极思考;

(是、否)正确
回答情况:(是、否)积极思考;

(是、否)正确
其他:


























1用天平比较相同体积不同物体的质量
操作:
仪器使用:
实验现象:
典型操作是:
得到结论:
观察记录:
(有、无)

(有、无)

(有、无)(有、无)

讨论交流:
(有、无)

(有、无)

(有、无)(有、无)

A操作有条理,
正确、迅速
B操作有序,
部分错误

C操作无序,
部分正确
2探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操作:
仪器使用:
实验过程;
图象分析:
得到结论:


观察记录:

(有、无)

(有、无)

(有、无)


讨论交流:
(有、无)

(有、无)

(有、无)

A探究实验过程
完整、科学、有序
B探究实验过程
基本科学、有条理
C探究实验过程
不科学、不规范
3、学习密度的定义
分析领会:
推导公式:
理解密度意义:
会查密度表:
观察记录:
(有、无)(有、无)(有、无)(有、无)
讨论交流:
(有、无)(有、无)(有、无)(有、无)
A:能正确领会、推导、意义、会查
B:基本能领会、推导、意义、会查
C:不太领会、推导、意义、会查
4、理解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同种物质:
不同物质:
观察记录:

(有、无)

(有、无)

讨论交流:

(有、无)

(有、无)

A:准确理解
B:基本理解
C:不太理解
5、密度的应用

判别是否空心:
区分哪类物质:
求质量和体积:
观察记录:

(有、无)

(有、无)
讨论交流:
(有、无)

(有、无)
A:能熟练应用
B:基本能应用
C:不太会应用
6、新课巩固习题作答情况

习题分布:
题量多少:
难易程度:
举一反三:
标新立异:
完成情况:
A:理解准确,
思路清晰
B:基本理解,
思路明白
C:不能完成
学生自评:

家长评价:


改进意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8-7-26 07:2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巧测液体的密度”课堂实录



河南省洛阳市第四中学 王怀璞 周鸣



一、课题提出,小组初探

本节课前老师利用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时间事先向同学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手边不同时具备天平和量筒,却有一些其他器材,你能否巧妙地运用所学到的物理知识,去测出盐水的密度?你能找出多少种方案?”课题提出后学生们马上议论开了,热情很高,自由结合成一个个小组研究讨论,查阅书籍,上网浏览,积极设计方案和实验方法,讨论研究出的方案有的组多达12个。有一组竟在网上查到要用高中学的知识才能解决的方法。

二、组际交流,再次探究

老师课前把备课组的教师们集体讨论能想到的方法所涉及到的实验器材在讲台各准备了几组;课堂上,首先让各小组长把自己组所设计的方案有多少种、所需器材和实验步骤简述出来,其他小组对不明白、不清楚处可提出质疑。例如:有个小组用杠杆、两个相同的小瓶、水、刻度尺来测盐水密度,其他小组有同学不明白,让他们说出原理来,该组马上有同学到黑板上写出了“ρ水Vl1=ρ盐水Vl2,量出l1、l2即可。”但是又有同学问:“两个小瓶的质量不考虑吗?”他们答道:“这个问题我们早想到了,我们挑选的两个小瓶质量是相等的。”经过小组之间充分讨论和交流,应该说每一个学生对密度测量这个问题都有了新的认识。为了让每一组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老师要求各小组把本组认为设计最科学的方案步骤说出来并写出板书,让其他同学听听有没有不同意见,然后每组按自己设计的方法开始实验,来验证此方案的可行性,并让不同小组间互派观察员,以便实验结束后进行论证分析。

同学们迫不及待地站起来,到讲台选取实验所需的器材,有选杠杆、弹簧测力计的,有选U形管、煤油的,还有选弹簧测力计、铁块和水杯的,等等。有的小组还挑选两套器材,分两个实验来进行对比。

因为教师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讨论时间,给了他们能领会并综合运用知识的空间,学生们才能把问题想得深,想得广,想得全。在此过程中观察员将看到的问题记录下来,是为了进行组与组之间的切磋,并锻炼和考查双方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实验分析,深入探究

各组认真做完实验,将实验结果,即表达式和测得数据进行板书,使之方案表达完整,然后由观察员提出问题或质疑方案的科学性,被质疑小组学生都争先恐后地答辩。例如:“你们将量筒直接放在天平盘上称量,能放稳吗?是否可操作性差?”“我们是根据天平实际来这样做的,因为我们所用量筒不大,发现它放在天平盘上较稳,并且认为这样直接测出体积和质量会误差小。”再例如:“你们组为什么先向U形管内倒入盐水就做成功了,开始时你们先倒入的是煤油,为什么不出现液面差?”“开始时我们忽视了煤油密度小于盐水密度的问题,倒入盐水时发现有盐水冲入煤油中,煤油柱中间有盐水柱,所以我们又改变了做法。”观察员们提出的问题很多:“你们先称铁块在水中所受的重力,不科学,误差大。”“天平指针不静止能算天平平衡吗?”“刻度尺测液体深度时应该估读。”“你们测出的盐水密度为什么比水还小?”等等。

在学生“双方”的争辩中,对学生感到疑难或难说服的问题,老师及时启发,适当引导和点拨,真正使学生们越辩越明,越说越清。

最后还设计了各组评议讨论环节,对每小组提出的实验探究方案的器材选择、步骤的合理性、表达公式及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对其优劣进行评价。其实在此过程中有些组的方案经实践检验是不成功的,为此他们学会了如何评估他人和自己所做的工作;有些组做得非常成功,同学们心情激动,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他们对经历探究实践所学到的东西会刻骨铭心的,同时还能体验到科学探索迂回曲折和知识的来之不易。

四、课后思考

通过“探究性学习”课题的设计和实施,我们看到,学生首先是非常欢迎这样的课型,他们觉得既紧张又轻松。在认真讨论准备的过程中,给了学生解放思想、发散思维、提高能力、展示特长的机会,开拓了学生自行探究的空间,满足了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的愿望。本课题的研究,也拓展了老师对学生全面评价的方法和途径。过去只按分数高低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好”与“差”,现在通过“研究性学习”,来展示、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纠错能力、动手实验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配合协作意识等,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更合理、更客观,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7-26 07:2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密度”教学实录



青岛市育才中学 张芸



  【设计理念】

  密度是表示物质特性的一个重要物理量,按《课程标准》的要求可以从物体的颜色、气味、软硬等鉴别,如果从表面无法鉴别时,启发学生通过实验获得数据,用科学的方法测出物质的密度。通过查密度表来鉴别是什么物质。本节课重点是探究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通过实验收集数据,列表分析、画图像得出结论。帮助学生把数学知识用到物理中来,理解比值的物理含义。通过实验探究,不仅使学生学习到知识,而且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

  本节课没有从密度的物理意义、定义、公式、单位……传统的内容让学生掌握,而是让学生亲自经历实验探究,掌握方法、分析归纳后得出结论。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探究,在参与实验探究活动中互相交流、团结合作。通过对密度的认识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关心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感悟科学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描述物质的一些特性

能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

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学会用用实验数据列表和绘制图象,进一步认识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学会用查表的方法,了解各种物质的密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心日常生活中的密度值

通过了解同种物质的密度是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增强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感悟密度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教学重点
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教学方法
综合启发式、讨论式、实验法、列表图象法

教具和媒体
天平、刻度尺、大小不同的肥皂块、橡皮块(3个一组)、酒精、水、烧杯、奖牌;表格与坐标纸,多媒体与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实录】

  一、引入

  师:(出示肥皂块和泡沫)怎样区别?

  生:看出来的。

  师:(再出示两杯同体积的水和酒精)如何区别?

  生:闻气味。

  师:(展示一个奖牌)大家看这是什么?它是什么材料的?怎么知道?请大家传看。

  师:我们有时可以从外观来直接辨别物质,有时却很难分辨,例如自来水和矿泉水,外观根本无法区别,所以我们想知道能不能有一个更科学的方法来区分呢?

  二、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展示手里的泡沫塑料(一大一小)。

  师:你能看出什么不同?

  生:体积大的质量大。

  师: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定性的关系,大家想不想进一步来看,它们之间有没有一个定量的变化关系?

  生: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师:大家的猜想有没有道理?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证明。

  2.设计实验。

  师:现在桌子上给准备了一些器材,愿意研究肥皂块、橡皮块、酒精的同学请举手。(把学生分组,坐好)

  师:请各小组讨论设计出实验的方案。(1分钟)

  师:我们请同学向大家介绍实验的思路。

  生:从小到大选择3块肥皂块,用刻度尺测出每一块的体积,再用天平测出每一块的质量,填入表格。

  师:其他小组的思路有没有不同的?大家选择的物质不同,但步骤基本相同。为了加强合作,我们采用小组比赛的方法来做实验,推选一位组长,按照人数做好分工,每个同学都有任务。看看不同的小组情况是否相同,现在选择器材。

  3.进行实验(大约7分钟)。

  期间由学生把表格画在黑板上,并不断填写数据。

  4、分析与论证。

  师:现在大部分小组都做完了实验,我们来看一看各组实验结果。

  问:下面每一小组都来分析讨论,你们从数据中得到了什么?(2分钟)

  请各小组代表上台分析。(画外:因为前面有了猜想的基础,其他小组学生可能会用计算器算出。)


  
  
  

质量m(g)
  
  
  

体积V(cm3)
  
  
  


  
  
  



  生:体积增大几倍,质量也增大几倍,说明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师:既然成正比,就有比值,算一算每种物质的比值有什么特点?

  生:相等。

  师:证明刚才大家的猜想是正确的。

  再问:现在综合3个表再来比较,你又得出了什么?

  生:不同物质,比值不同。

  (投影结论)

  问:对于刚才的数据处理过程,同学们有什么体会?

  生:运算量大,数据比较繁琐。

  师:除了这种方法,大家再看有没有不用计算的数据处理方法?



  【讨论】

  (引导学生想出作图像的办法。)

  师:各小组试试这种方法,按照作图像的步骤,描点、连线。

  (2分钟)画在透明胶片上。

  请肥皂组代表发言(用实物投影):我们把测得的数据在坐标系中做出m随V的函数变化图像,发现把所有的点连起来,得到近似的一条直线。

  师:直线能说明什么?

  生代表:说明m与V成正比。

  师:既然能看出成正比,说明m与V的比值就不变。这一条直线代表了哪种物质?(肥皂这一种物质)

  师:其他小组的情况如何?看看不同组的图像有没有不同。

  请同学展示橡皮组、酒精组的图像。

  都得到了近似的一条直线,都说明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师:如果把这3幅图像放在一起比较,我们又能发现什么问题?

  (重叠放,出现同一坐标的3条直线)

  生:从这3条直线能看出,说明同种物质比值相同,不同物质,比值又不相同。

  师:对,从图像中我们也可以得到结论。再一次证明大家的猜想是正确的。

  评估:

  问:回顾刚才,我们用了几种方法来处理数据,得到实验结果?

  生:两种。计算与作图。

  问:你认为哪种方法更直观?

  生:作图像。可以不用大量的计算。描点就能得出。

  师:今后我们要学会用多种办法来处理问题,同时又能掌握简便的办法。

  问:再看同学们自己得到的结论,什么时候比值相同?什么时候比值不同?

  生:同种物质、不同物质。

  师:经过刚才的研究,你能不能总结出区别物质的办法,是什么?

  【讨论】

  生:找m与V的比值。

  (板书:二、密度)

  师:在物理学中我们把这个比值用密度来表示。

  1.物理意义。

  师:我们可以用密度表示这个比值,它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用希腊字母ρ表示。

  【讨论】大家怎么理解这个特性,“特”在哪里?

  2.公式:ρ=m/V

  3.密度表和单位的研究。

  师展示奖牌,问:现在你能不能知道这块奖牌是不是金子做的?怎么办?

  生:测它的质量,测体积,利用公式就可以算出它的密度。

  追问:算出来了之后呢?

  引导出需要有一个标准来对照。

  师:科学家已经把许多种物质的密度都算出来了,看表。看看金子的密度是多少?

  生念:19.3×103……。

  问:这个千克/米3是什么?密度的单位。

  问:怎么来的?它表示质量用千克为单位,体积用米“为单位,由质量和体积的单位复合而成。

  师:再看实验中的数据结果,你知不知道肥皂和橡皮、酒精的密度?

  生:可以直接看出来,比值就是密度。不同物质,密度不同。

  分析数据引出:我们还常用克/厘米3为单位。单位不同,数值是否相同?差了1000倍。

  把金的密度换算得到:19.3克/cm3。

  通过密度表还发现什么?

  酒精密度值和煤油的发现“一般”的含义。

  展示课件:杯子碎成碎片,每一块的形状都不一样。密度也不一样?大小不同的泡沫谁的密度大?

  谁能再举一些说明密度是特性的例子?

  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虽然m与V变化,但密度不会变,因m与V的比值不变。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特性,我们就可以科学地来鉴别物质。

  三、解决实际问题

  发散: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哪些地方会用到密度知识?

  四、评估与交流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一谈你学到了什么,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体会到了什么不足?

  最后,评选本节课最佳合作小组,表示祝贺。

  作业:想办法知道各种硬币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板书设计】

  多彩的物质世界 密度

  一、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猜想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分析与论证:同种物质,m与V比值相同。

        不同种物质,m与V比值一般不同。

  二、密度

  物理意义:反映物质的一种特性。

    同种物质,密度相同

    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相同。

  公式:ρ=m/V

  密度表 单位

  注:本节课是2000年4月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九年级)教学参考录制的录像课。通过让学生亲自经历实验探究,掌握方法、分析归纳后得出结论,即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探究,在参与实验探究活动中互相交流、团结合作,感悟科学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7-26 07:2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密度


青岛市育才中学  张 芸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课题引入。展示一些实物让学生判断,由通常辨别物质的一些办法到有时无法直接辨别,引到需要有科学方法解决。
第二部分:探究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通过简单的例子请学生初步分析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分小组设计实验、选择器材,从实验器材的选择上看,为使实验简单、方便、有可操作性,选择了学生熟悉常见的物质,密度分布均匀的固态化合物和液体:肥皂、橡皮、酒精,增强生活化。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根据数据讨论得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不同物质比值不同。进而尝试用做图象的方法处理分析结果。评估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得到实验结论。
第三部分:密度有关内容的讨论。由比值的特点可以来区别物质,过渡到用密度表示物质的这一特性。讨论出密度的计算公式,由公式的应用引出密度表和两套单位。
第四部分:学生举例讨论生活中的密度应用,进行评估与交流,评选最佳合作小组。
二、教材与课标分析
三、教学流程简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7-27 07:1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图示


  【目的和要求】
  1.认识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
  2.了解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对力的效果的影响。
  3.学习作简单的力的图示。
【仪器和器材】
  弹簧,测力计,线绳,钩码,钢板尺(或长钢片),扳手,紧固在某一器件上的螺栓,磁铁,磁针,小车。
【实验方法】
  一、用绳悬挂钩码,用手拉伸和压缩弹簧,用绳拖拉小车,用磁铁吸引磁针……通过这些有力作用的现象,同时分析各个不同情况下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力的三要素。
  二、用实验验证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不同,力所产生的效果不同。
  1.演示用手拉伸弹簧(图1101)或在测力计上挂钩码,同时说明用的力越大或挂的钩码越重,弹簧拉得越长,这表明力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有关系。
  2.用同样大小的力拉弹簧和压弹簧,拉的时候弹簧伸长、压的时候弹簧缩短,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作用方向有关系。
  3.将钢板尺的一端用夹子固定在桌边,先后在钢板尺的另一端和中间某一位置,悬挂相同的钩码,可以看到钢板尺所产生的形变不同。悬挂点距离固定端越远钢板尺产生的弯曲形变越大。用扳手拧螺母,手握在把的A点比B点省力(图1102)。实验表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有关。
  总之,力的作用效果是由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所决定的。
  三、根据力的三要素,我们可以用作图的方法把“力”形象地表示出来,这叫做力的图示。具体的作法是:从力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标上箭头。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是力的作用点。
  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上。例如30牛顿重的圆球受到的重力如图1103所示。
  用绳子沿水平方向以5牛顿的力拉小车时的拉力如图1104所示。
【注意事项】
  作力的图示,用线段长度表示力的大小时,应首先确定单位长的线段表示多大的力。
  编者提示:本小实验可辅以“力学”部分的物理实验教学,以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素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7-27 07:1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在水平面上二力平衡条件


  【目的和要求】
  认识力的平衡现象,知道二力的平衡条件。
【仪器和器材】
  两端有挂钩的实验小车(可用J2108型斜面小车,在小车对应位置加装挂钩),能固定在桌上的定滑轮二个,系有细绳的砝码盘二个(附砝码二盒),称量为5牛的弹簧秤二只,铁架台等。
【实验方法】
  1.实验装置如图1111所示。演示时,先使两盘砝码不等,显示小车不能平衡,直至两盘砝码相等,小车平衡。实验要与板图结合,作好F1F2二力的图示,力的作用点在小车上,矢量长短应与盘中砝码对应。
  2.用手按住小车,改变其中一个定滑轮位置(使它沿桌面侧移一段距离),这时,F1F2两力虽大小相等、但成一角度,不在同一直线上,放开小车时,小车不能平衡。
  3.把小车沿图示位置在水平面内转90°,调节定滑轮位置,使车两端的两条细绳平行。放开小车时,两力虽方向相反,但不在一直线上,小车仍不能平衡。
  结论: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平衡。
【注意事项】
  1.实验只研究水平方向受到的两个力,不必引导学生去注意竖直方向的力。实验中砝码应大些,以削弱摩擦力的影响。在小车下面最好垫一块玻璃板,以减小摩擦,增强演示效果。
  2.初中学生第一次学习力的平衡知识,可以只讨论在平衡力作用下保持静止的情况,重点放在认识力的平衡条件。因此,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做匀速运动情况,暂时不要涉及。
【参考资料】
  1.实验可用图111-3所示的简单实验代替。用薄的硬塑料片(或硬纸片)剪成小长方形或正方形,在一对角线的两端各钻一个小孔用以拴线。在片上用带色粗虚线作出连接两小孔的直线,两滑轮AB可固定在小黑板上(或其他竖直板上)。实验时,用手将塑料片按在图示位置或其他位置,放手后塑料片不平衡。最后,吊砝码的细线一定跟片上的虚线在一直线上,才能达到平衡。
  2.实验也可用两个弹簧秤观察二力的平衡,如图111-5所示。实验前两弹簧秤应调好零点。实验中两侧的弹簧秤被均匀用力向两侧拉开,使小车在桌面上处于平衡状态(静止),读出两弹簧秤的示数。
  编者提示:本小实验可辅以“力学”部分的物理实验教学,以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素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7-27 07:1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在竖直面上二力平衡条件


  【目的和要求】
  认识力的平衡现象,知道二力的平衡条件。
【仪器和器材】
  称量为5牛的弹簧秤二只,泡沫塑料块,细铁丝和铁架台等。
【实验方法】
  1.用泡沫塑料块制一个轻小圆板(直径可取34厘米,厚12厘米)。将一小段细铁丝沿中心平行于圆板面穿过泡沫块后,把两端弯曲成挂钩状。然后,把两个弹簧秤的挂钩挂在泡沫块的上、下两挂钩上,如图1112。下面的弹簧秤应倒着用,使它的挂钩挂在泡沫块的挂钩上。从两个弹簧秤可读出两示数相等(泡沫块重不计,下面的弹簧秤的读数应注意由于倒着用而产生的误差)。
  2.手拿着下面的弹簧秤往下拉,两秤示数同步增加。当泡沫块静止时,两秤示数总是相同。可见,平衡的条件跟上一个实验得到的结果相同。
  结论:不论是水平方向还是竖直方向,物体在二力作用下只要处于平衡状态,它所受到的两个力,总是在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注意事项】
  如果只演示了水平方向上的二力平衡就去分析竖直方向上重力与拉力(或支持力)的平衡问题,似嫌过急,很多学生会感到困难。因此,建议有条件时,可增加竖直方向上二力平衡的演示。
【参考资料】
  用两块磁钢(可从废弃的扬声器取下)套在一竖直透明圆筒中,上块磁钢在重力和磁力作用下平衡,如图1114(上下两块磁钢应该极性相反地放置)。
  编者提示:本小实验可辅以“力学”部分的物理实验教学,以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素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8 15:3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