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40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幼儿园优秀教师教育教学经验介绍:我的幼儿教育观——批评孩子的艺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1 11:35: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来得好,但是鼓励法也不可用得太滥,用多了恐失其效用;刺激法若用得适当,也是好的,不过只可偶一为之而已。
——中国教育家 陈鹤琴
    对儿童进行批评时,要在私下里执行;对儿童的赞扬,则应当着众人的面进行。儿童受到赞扬后,经过大家的一番传播,意义会很大,他会以之为骄傲和目标,并在以后的岁月里更加努力去获得更大的赞扬。而当众宣布他的过失,会使他无地自容,会使他失望,因而父母制裁他的工具也就没有了。
——英国作家 洛克
   
    在赏识教育盛行的今天,许多父母都学会了如何赏识孩子,哪怕孩子犯了错误。但是,赏识也有个度的问题,一味地赏识孩子,容易让孩子对他人的评价产生依赖的心理,一旦有一天无法获得他人的赏识时,他就会觉得沮丧,甚至萎靡不振。
    正如心理学家詹姆士?温德尔所说:“一个依赖于夸奖的孩子只追求让父母满意而不是让自己满意,久而久之,哪怕是做一些日常的家务活,孩子都期望得到家长们毫不吝惜的称赞,或者,如果没有表扬做动力,孩子就无法完成一项工作。”
    实际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对于孩子无意造成的错误,父母尽量不要过多地批评,但是,在亲子沟通过程中,批评作为一种教育和沟通方式,不可避免地会被使用到。赏识和批评都是教育方式,两者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需的教育方式。
    心理学家詹姆士?温德尔说:“为阻止错误行为而以奖励作为条件简直就是一种贿赂。它暗示规则本身已失去了它的内在价值。处罚并没什么错,只要公平合理即可。”
    只要批评是有建设性的、客观的,孩子是容易接受的。美国前总统布什说过:“母亲对孩子们的批评,同父亲一样,总是建设性的,从来也不是压制性的。父亲和母亲是我们最大的支持者,总是出现在我们最需要的地方。”
    那么,怎样批评孩子最有效呢?
   
    建议一:批评孩子时要客观
    美国教育家老卡尔?威特认为,对孩子的批评,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心服口服。这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并不是那么容易。
    老卡尔?威特认为,首先你要用孩子能够理解的道理和事例去教育他们。给孩子讲道理的时候,要给他们说一些容易理解的道理。不能用某种高深难测的东西强行向他们灌输。书本上的道理应该给他们讲,但不能搬弄出那些晦涩的文字,那种学究式的大道理孩子是很难接受的。
    美国教育家塞勒?塞维若认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父母都应保持冷静的头脑、理智的思维,切忌在情绪异常的状态下轻易批评孩子。他说:“父母批评教育子女,靠强制压服是行不通的,只有给孩子充分的说话机会,他们才能剖析自己的行为,触及灵魂的最深处,才可能使其心服口服。”
    作家何立伟曾经描述过这样一件事情:
    有一天儿子告诉我说他下午不上课。我说那正好,可以看看课外书什么的。他说我都和同学约好了呀,去溜旱冰!你看看,真的,就像他妈说的,他心里头只装着一个“玩”。
    我叫我儿子坐下来,我要好好同他谈谈话。我说儿子,你的成绩好不好?他沉默了一下,嗫嚅地答道:……不……好……我说哪一个学生成绩不好有什么资格这么玩呢?他愣愣地望着我,不做声,等着下文。我接着给他说,老爸认为这个世界上有三种学生,一种是会学不会玩的,一种是会玩不会学的,还有一种就是又会学又会玩的——你属于哪一种呢?儿子不好意思地说:中间的那一种。我说对,你现在就是会玩不会学,所以偏颇,所以要加强学习。这样你就会成为第三种学生,也就是老爸最欣赏的人——又会学又会玩。
    儿子大约觉得我说得有点道理,于是搔了搔脑壳,说:那老爸,我下午还去不去溜旱冰?
    我说怎么不去呢,你都和同学约好啦。你只给我记住一条,做第三种学生。
    我儿子又快活又响亮地说:OK,老爸!
    特别应该注意的是:批评孩子不等于惩罚孩子或把孩子当做自己的出气筒。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当你满腔怒气要发作的时候,要先克制几分钟,想想我是老师,这样你就能平静下来了。”每个父母都要永远记住: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永久的影响。
    另外,美国心理医学博士马文?西尔沃曼还提醒父母,在五种情况下不应该对孩子进行批评。这五种情况分别是:
    当孩子同你讨论某种个人问题的时候;
    当孩子看上去非常激动而又没有说到底是怎么回事的时候;
    当孩子为某件事而兴高采烈的时候;
    当孩子需要人帮助他作出决定的时候;
    当父母想让孩子解释或同自己讨论某件事的时候。
    可见,只有客观地批评孩子,同时不要故意处罚孩子,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尊重和诚恳,这样,孩子在接受父母意见时自然就会容易得多。
   
    建议二:批评不要当着众人的面
    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当着众人的面批评孩子往往会让他觉得失去面子,从而产生抵触父母的心理。
    美国教育家斯特娜夫人说:“自尊心是一个人品德的基础。若失去了自尊心,一个人的品德就会瓦解,人之所以变成了醉汉、赌徒、乞丐和盗贼,都是由于失去了自尊心的结果。父母经常絮叨孩子的过失,就有损于孩子的自尊心,这是不正确的。在他人面前揭露孩子短处的父母,不配做父母。”
    明智的父母要学会在众人面前称赞孩子,而在孩子遇到问题或犯了错误的时候,在家里单独进行教育。
    英国作家洛克说过:“对儿童进行批评时,要在私下里执行;对儿童的赞扬,则应当着众人的面进行。儿童受到赞扬后,经过大家的一番传播,意义会很大,他会以之为骄傲和目标,并在以后的岁月里更加努力去获得更大的赞扬。而当众宣布他的过失,会使他无地自容,会使他失望,因而父母制裁他的工具也就没有了。”
    洛克还说,父母越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越看重,因而会更小心地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如果父母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他们无地自容,他们越觉得自己的名誉已受到打击,维护自己名誉的心思也就越淡薄。
   
    建议三:用故事批评孩子
    孩子的自尊心是脆弱的,他们不喜欢父母赤裸裸地批评他们。如果父母能够采取委婉的手段,通过故事、寓言、名言等方式来批评孩子,取得的效果会更好。
    罗荣桓的女儿罗北捷从小娇生惯养,怕吃苦。这让罗荣桓很担心,怎样才能温和地批评女儿,使她愿意改正这个弱点呢?
    有一次,罗荣桓带着女儿去看电影,播放的正好是动画片《蚯蚓和蜜蜂》。
    故事情节主要是:
    在很久很久以前,蚯蚓和蜜蜂长得差不多,身体都是圆圆的。
    后来,蜜蜂每天采花酿蜜,时间一长,它的身上竟然长出了两只翅膀,能够飞来飞去采蜜了。而蚯蚓却整天躺在大树底下玩耍,饿的时候就吃些果子。
    冬天来了,蜜蜂酿了许多蜜,他的日子过得非常惬意,但是,蚯蚓却整天为了食物而发愁。
    有一天,蜜蜂带着自己酿的蜜去看望蚯蚓。蚯蚓远远就见到蜜蜂向自己走来,感到非常羞愧,于是,它一头扎进了泥土里。后来,蚯蚓决定每天帮果树松松土,捉捉泥土里的虫子,改变懒惰的坏习惯。时间一长,蚯蚓圆圆的身子变得越来越细,受到了农民的赞扬。
    动画片的情节深深地吸引了罗北捷。看完片子后,罗荣桓问道:“你愿意学小蜜蜂呢,还是学蚯蚓?”
    “当然学小蜜蜂了!”罗北捷毫不犹豫地回答。
    “那你说说看,小蜜蜂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罗荣桓亲切地问道。
    “它爱劳动,不怕艰苦,勤学苦练。”小北捷兴奋地回答。
    “你说得很对。不过,我倒觉得你不像小蜜蜂,甚至还不如知错能改的蚯蚓呢!”罗荣桓故意一激小北捷。
    听到爸爸这样说自己,小北捷自然不服气地撅起了小嘴。
    这时,罗荣桓温和地说道:“难道我说得不对吗?你想想看,你平时是怎样对待困难的?在学习上,你不爱动脑子,遇到一点点困难就去问别人,做不出算术题时还哭鼻子呢!你想过没有,一个不会克服困难的人,学习上怎么能够打下坚实的基础呢?没有基础,你以后怎么可能飞起来呢?”
    爸爸的话,正好说中了小北捷的弱点,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罗荣桓继续开导她:“蚯蚓的精神也是值得学习的。你别看它刚开始时是个懒汉,但是,它能够知错就改,最后踏踏实实地钻到泥土里去松土,最后把身子都拉得又细又长。每个人都会有一些缺点,只要能够知错就改,还是好样的!”
    听了父亲的话,小北捷点了点头,说:“爸爸,我懂了。我们不仅要学习勤劳的小蜜蜂,也要学习知错就改的蚯蚓,对吗?”
    看到女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罗荣桓慈祥地笑了。
    在故事中,女儿自然领悟到了其中的道理,这比父母讲大道理的效果要好得多。可见,父母要积累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在孩子遇到相似情况时,用故事来教育孩子,不仅可以避免亲子冲突的产生,而且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涵养,进而更加尊重父母、崇拜父母,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
   
    建议四:用孩子的语言来批评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讲大道理总是无法起到真正的效果,孩子们往往会这只耳朵进,那只耳朵出,这不是代表孩子们故意与家长作对,而是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无法理解高深的道理。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要学会用孩子的思维思考问题,用孩子的语言来友善地批评孩子。
    陈晖在她的著作《享受成长》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
    儿子在等着吃饭时,总要上网玩玩,可饭熟了叫他来吃,就特别难了。你要是多叫了几句,说不定他还要说你烦,因为他玩得正有劲呢。我思量着什么时候跟他聊聊。
    儿子正在看着电视,我坐了过去。
    “妈妈好!”儿子热情地说。
    “儿子乖!”
    “妈妈也乖!”
    “可儿子在上网的时候不乖!”
    “我上网时妈妈不乖。”
    “妈妈好想乖,但前提是你必须乖。”
    “那是因为你烦我。”
    “妈妈让你吃饭不对吗?”我把话切入正题,儿子语塞。
    “希望儿子上网时乖,那妈妈也会乖的。”
    美国教育家塞勒?塞维若认为,批评孩子是为了孩子的健康进步,鼓励孩子也是为了孩子的健康进步。既然是为了相同的目的,手段的选择就应以双方都乐于接受为原则。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如果父母善于运用孩子的语言,那就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因为,用孩子的语言跟孩子沟通,这样,孩子与父母之间就比较容易获得共同的语言,从而更好地进行交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1 11:36:00 | 只看该作者
建议五:不要在饭桌上批评孩子
    许多父母习惯于在吃饭的时候教育孩子,当然教育往往以批评为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6大城市对2500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显示:有超过50%的孩子在餐桌上挨过父母的批评,有5.1%的小学生和6.9%的中学生经常在吃饭时被父母批评,从未在吃饭时挨过批评的小学生仅有43.2%,中学生仅占29.2%。
    实际上,这种教育方式是错误的。不管孩子犯了什么错误,父母都不应该在吃饭的时候批评孩子。这种批评方式往往会让孩子产生沮丧的心理,从而影响吃饭的心情,影响身体健康。
    大部分孩子都对父母的这种行为表示反感。一位孩子曾经说:“我妈妈总是喜欢在吃饭的时候批评我,有时候,还拿出我以前的错误再次批评,我只能默默地听着,如果我一反驳,爸爸就会拍桌子摔饭碗,让人无法忍受。”为了避免在饭桌上挨训,许多孩子在吃饭的时候总是匆匆扒几口,即便饭桌上有他们爱吃的菜,但相对于父母的批评来说,他们宁愿放弃吃最好吃的菜。
    华师大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谢浩然认为,在饭桌上批评孩子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行为。孩子吃饭本来是很开心的一件事,结果父母不停唠叨,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很容易厌食。其次,孩子其实是很敏感的,肯定不能理解批评就是为了他好,毕竟是小孩子,他的思维不可能达到那样的高度。孩子在家没有了踏实的感觉,跟父母的沟通就会越来越少,这样一来,双方的隔阂就会越来越深,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一家人吃饭时是争论还是谈话,是称赞还是训斥,是一个很好的测量计,它可以看出这个家庭是在疏远分离还是在越来越亲近。”如果父母习惯于在饭桌上称赞孩子的表现,则孩子就会比较喜欢“饭桌会议”。
   
    建议六:让孩子学会自我批评
    批评孩子的目的是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正错误,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如果父母没有意识到这点,而是把批评孩子作为惩罚孩子的手段,以通过惩罚来促使孩子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那么,效果是微乎其微的。
    孩子犯错误固然应该教育,但是,教育的方式很多,并不只是惩罚。日本的池田大作说:“没必要对孩子歇斯底里地发脾气,也没有必要唠叨个不停。早晨起来要洗脸刷牙,外出归来要洗手,弄乱的东西要放回原处,等等,只要有机会就自然地教导孩子,这样不就行了吗?”
    惩罚性的措施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孩子往往在心里想:“反正已经挨打了,这下没什么不好意思的。”“要改正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大不了再被打一次。”就这样,对惩罚越来越麻木的孩子不仅无法改正自己的错误,而且对父母的情感也会越来越淡漠,甚至造成亲子之间的隔阂。捷尔任斯基说:“孩子一不听话就处罚,那时只有疼痛和恐惧才是他的良心,这样他也就不会在生活中辨别善与恶。”捷尔任斯基还说:“鞭打、过分的严厉以及盲目的管教,这对孩子们来说是最坏的教育方法,只能教孩子们伪善、说假话。”
    对于父母来说,要尽量避免惩罚孩子,只要孩子认识到错误,有改正的决心了,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
    马克?吐温有三个女儿,在家里,他是一个非常慈爱的父亲。他喜欢给孩子讲故事,讲故事的时候,他让三个女儿出题目,然后他即兴给孩子们编故事。这难不倒马克?吐温。每次,孩子会不假思索地拿起一本画册,然后随便挑选一个主题,让父亲根据画册上的人物或环境来编故事。尽管马克?吐温可以毫不费力地编出一段故事,但是,每次他都是非常认真,从不敷衍。因此,三个女儿对父亲非常崇拜。
    在家里,马克?吐温把自己当成是三个孩子的朋友,他从来不摆家长的架子,也不训斥孩子们,与孩子们保持着平等的关系,是一个民主的家长。
    马克?吐温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在孩子们犯了错误的时候,他有一种特别的教育方法。这种方法使孩子们对父亲非常敬畏,同时也非常崇敬。
    有一次,马克?吐温夫妇带着三个女儿到郊外的庄园去度假,他们准备了一辆装满干草的大车,准备坐在堆满干草的大车上向郊外出发。这是孩子非常向往的,因为高高地坐在堆满干草的大车上,随着大车的晃悠,欣赏着周边的美景,简直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但是,就在出发前,不知是什么原因,大女儿苏西居然把妹妹克拉拉打哭了。这可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尽管苏西主动向母亲承认了错误,但是,她还是需要受到惩罚。怎么惩罚苏西呢?根据马克?吐温制定的规矩,犯错误的孩子必须自己提出几种用来惩罚自己的方法,然后选择其中一种惩罚方法,经过父母同意后就可施行。无奈,苏西只好提出了几种惩罚自己的方法,这当中包括了她最不情愿受到的惩罚,那就是不能坐在干草车上旅行。犹豫了好长时间,最后,苏西对母亲说:“妈妈,我今天不坐干草车去旅行了,虽然这是我最不愿意的,但是,它会让我永远记住,不要再重犯今天的错误。”
    结果,苏西果然说到做到。在这件事上,尽管马克?吐温并没有打骂孩子,惩罚孩子的方法也是由孩子自己提出的,但是,这种惩罚方法的效果却是显著的。马克?吐温非常理解女儿选择的惩罚自己的方法对她有多大的影响。后来,他在回忆这件事的时候说:“并不是我让苏西做这件事的,可想起可怜的苏西失去了坐干草车的机会,至今仍让我感到痛苦——在26年后的今天。”
    英国教育家夏洛特?梅森认为,孩子们常常藐视惩罚。在接受惩罚的过程中,他们可以有机会表现出他们在故事书中经常看到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机会表现出的那种自我感觉良好的勇气。孩子们在受惩罚的时候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样子,因为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
    相反,如果父母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并不责骂,而是表现出对孩子的关心和包容,孩子的内心就会极大地体验到父母对自己的爱,为了回报父母,他会努力改正自己的错误,做一个让父母满意的好孩子。
   
    建议七:赏罚要分明
    惩罚只是一种教育方式,其目的是通过惩罚性的措施,让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避免下次再犯。因此,惩罚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目的。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做到赏罚分明,不要出尔反尔,让孩子无法判断父母的真正意思。比如,你要求孩子不要说谎,你首先不能欺骗孩子。如果说好孩子做了好事有奖赏,父母就一定要执行。
    老卡尔?威特曾经在书中写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次散步中,我发现了一件令人深思的事情。
    在散步的过程中,邻居史密斯太太发现女儿的裙子被弄脏了,她立刻生气了,开始冲着女儿大声责骂。看见女儿大哭以后,她又马上给了女儿一小块点心。
    我问史密斯太太:“你为什么责骂女儿呢?”
    “她总是这样经常弄脏自己的裙子。”史密斯太太回答。
    “可您为什么又给她一块点心呢?是为了表扬她的行为呢,还是给她受到责骂的补偿?”史密斯太太哑口无言,她不知应该怎样回答我。
    这时,小女孩已经被弄得糊里糊涂,她不知道为什么母亲会责骂她,更不知道挨了骂后她为什么又得到了点心。母亲这样的做法,让女儿弄不清是非,这对她的成长是相当有害的。
    老卡尔?威特认为,赏罚一旦使用,就应该让它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奖赏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物质上,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体会到奋斗与创造的真正喜悦。
    老卡尔?威特这样写道:
    我曾经对卡尔说过:“你必须早上按时起床,否则我会认为你是放弃你的早餐,你要为你的行为负责。”
    有一次他起床太晚,超过了规定的时间。当他来到餐桌前时,我们早已经收拾好了一切,并把他的早餐收走了。
    卡尔看着我,似乎想为自己的过失辩解一番,但我先开口对他说:“真遗憾!我也很想把牛奶和面包留在你的位置上,但我们以前有过约定,我不能随意破坏它。这只能怪你自己。”
    这样的情况下,早餐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应该知道,我们以前的约定是认真的,是必须遵守的。
    法国思想家蒙田说过:“在培育娇嫩心灵的方面,我谴责一切体罚。塑造心灵为的是荣誉与自由。强迫与压抑有着说不出的奴性味儿。我想凭理性、智慧、灵巧都做不到的事情,借武力也不会有更大的效果。”明智的父母一定要以教育引导为主,事先制定规则,让孩子明白违反规则需要受到怎样的惩罚,同时,不要盲目惩罚孩子,以免孩子受到心灵的伤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8 03:0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