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525|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1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优秀论文集中学语文获奖小论文汇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0 09:49: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导入法探析
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 黄 莉


有效导入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的学识、智慧、口才等综合能力的体现。思想品德课就其内容而言,它拥有较多的是理论和抽象的概括,如何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其有效的导入尤为重要。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就会产生一种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有利学生素质的培养。课堂的导入虽然只有短短两、三分钟,却大有文章可作。好的导入方式,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激情,关系到学生对课堂的热情和投入度,让课堂一下子“热”起来,关系到学生对教师所授知识内容深度、广度的认识,能使学生在瞬息就呈现出生命活力,积极主动地与老师一起探究新知。好的导入方式,能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奥秘、领悟求知的真谛。好的导入方式,还能营造亲切、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让师生在合作中开启智慧之门,得到共同发展,让彼此在交流中开启思维之门,能力得到提升。在平常的教学中,笔者通过对课堂导入的运用、改进、总结、积累中摸索出以下几种导入方法。



一、歌曲导入,心旷神怡



歌曲导入是富感染力的一种艺术手段,往往能使课堂营造很好的氛围,实现情景教学,通过欣赏歌曲,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意识不到是在上课,从而在潜移默化后受到教育,获得知识。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适时的播放一些格调高雅、积极向上的优秀歌曲,寓教于乐,寓教于美,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情感。与此同时,用音乐导入新课,对于创造心情舒畅的环境,完成教学任务有较大的帮助。例如,笔者在讲授《少年当自强》这一课之前,分别赠送给男生、女生各一个小礼物,即男生的《男儿当自强》歌曲片段欣赏,女生的《铿锵玫瑰》歌曲片段欣赏,那高昂、激动的旋律深深振奋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高唱起来。在歌声中,笔者及时进行引导:男生听了这首歌有什么感想呢?女生觉得这首歌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精神?问题一提出,学生们思绪万千,热情高涨,纷纷举手发言。此时,我们就能很自然地引入到新课的主题,即自强。再如,我们在讲《让生命之花绽放》这一框题时,可引用《怒放的生命》来导入;在上《我爱我家》这一框时,我们可以用《让爱住我家》导入;在学习《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采用《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曲来导入。歌曲这种文艺作品富有感染力,适当引用,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思维处于兴奋状态,从而确保课堂的高效。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运用音乐导入,能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景,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感染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但采用这种导入法教学时,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兴趣很容易被音乐调动,但不太持久。究其原因是有部分学生听不清楚歌词,从而影响了效果。所以我们在使用这种方法时,在播放音乐的同时,把歌词一并显示出来,并鼓励学生一起唱,这样改进后学生能通过音乐和歌词的结合,领悟到真挚感情的份量。



二、视频导入,扣人心弦



恰当利用视频导入来创设特定的形、声、色情景,借助这些情景的直观性、形象性,对孩子们的感官产生强烈的刺激,使之进入情景氛围中,就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笔者曾观摩过一位专家讲授《维护消费者权益》这一内容,上课铃一响,教室里鸦雀无声,巨幅的银幕上放映着南方某游览区缆车坠落事故的全过程,血肉横飞,哭声震天,惨不忍睹的画面配以雄浑沉重的画外音强烈地震振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突然,画面和声音嘎然而止。紧接着,该教师便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很有感情地开启新课导入:“这一案例让我们触目惊心,然而痛定思痛,我们应该怎样避免这种悲剧的重演?当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如何拿起法律武器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这种导入,借鉴电视台主持人的某些风格,使课堂气氛显得庄重严肃,这样,就能把孩子们的注意力牢牢地抓住,使师生在双边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紧密结合,开启了学生积极思维的闸门,为上好这节课埋下了伏笔。在上“我们身边的规则”这一内容时,笔者先播放给学生观看一段公益广告片,大致情景是:一个行人边听耳机边骑车,一路上不是撞电线杆就是撞行人,在他得意忘形时,被迎面而来的汽车撞上,导致生命垂危。学生的第一反应是“噢,我看过的这个广告,下面是……”,学生已经达到了认同,并不时交谈着下一个镜头的内容,此时他们的注意力已被成功地吸引了。让笔者印象深刻的还有2010年冬奥会女子3000米滑冰接力比赛的那段视频,当时把这段视频作为《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这一课题的导入,让孩子们比较作为一个中国人经历了那场大悲过后大喜的快乐与发出评论“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们”韩国人的悲伤,让孩子们站在一个国家的高度感受民族自尊心,进而讨论“快乐与自尊”主题。



学生可从视频材料中受到强烈的情感震撼和情绪感染,但这种导入方式需注重两点。其一,注意导入方式的时间性,要做到短小精彩,简单明快,不能喧宾夺主。其二,注意导入方式的自然性,导入方式与课堂教学的过渡要自然,力求成为整个教学设计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三、图片导入,形象直观



图片具有直观性,使人一目了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可调动学生的兴趣,增大课堂上教学信息容量。我们学校有老师在上《享受学习》这一内容时,首先展示给孩子们的是一张蔡伟的图片:仅有高中学历,37岁的他凭着多年的坚持,从一名蹬“神牛”的三轮车夫,被“破格”录取为复旦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孩子们满怀着对蔡伟能够成为中国教育体制下第一例破格录取的幸运儿的极度羡慕,此时教师开始引导孩子们思考:我们看到了他如今努力学习后的快乐,那么他在这漫漫求学路上有没有过异常的艰辛与痛苦呢?在孩子们的思索与讨论中,该课很顺利地进入了主题,即学习的苦与乐。还有老师在讲《难报三春晖》这一课时,首先给大家展示了一组关于父母的图片:父母为了生计疲于奔波的场景;父母等待考场里的孩子那焦急、期盼的眼神;父母在孩子取得进步喜极而泣的激动画面等。当这组图片放完后,下面很多孩子早已是泪流满面,他们的心被这些画面深深地震撼了,这一幕幕是那么真实地发生在每天的生活中,只是他们从未去思考过他们的父母是如此的不易,老师在孩子们真挚的情感中开始了这神圣的一课。



图片往往集直观性、趣味性、启发性、警示性于一身,有机地拓宽了教材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搜集合适的图片,创造一定的教学情景,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在选用图片的时候,我们的选材一定要紧密联系教学内容,更要新颖、震撼,让孩子们耳目一新,可立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如果案例不新颖,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的话,就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四、时政导入,激发兴趣



思想品德课教学本身带有很强的时政性,时政导入是把相关的课堂教学内容与当前关注程度较高的热点问题结合起来,通过巧妙地引入,引起孩子们讨论,这样既增强了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时效性,拓展了政治课的外延,又激发了孩子们探求新知识的主动性,使孩子们对问题的认识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运用贴近孩子们生活的时政进行教学,引导孩子们自己思考问题,自己去发现和矫正错误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改变一味灌输的教学模式,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也体现了知行一致的原则。在教学中,每遇重大国内国际时政要事,笔者都契机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让孩子们在上课的最初几分钟里,主动参与讨论并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独立思维的习惯。



笔者曾用过在全国轰动一时的上海“屈臣氏”超市案件来说明《维护消费者权益》这一框问题,因为孩子们离开学校就会接触社会,直接或间接都会成为消费者,这就使得学生更加关注这一案件,从而使孩子们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较深刻的理解。笔者想在下一次讲解《让我们选择坚强》这一框时,打算引用2010年3月份发生的王家岭矿难事件,让孩子们在这些矿工饿了就啃树皮和木头,吃炸药包装纸,纸箱的纸片和棉衣里的棉花等细节中感动,引导教育孩子们认识到是坚强让这些矿工们被困在漆黑的井底179个小时后依旧能创造出生命的奇迹,从中让孩子们能够意识到自己也要积极对待困境,勇于战胜挫折,坚强面对人生。这些材料时代感强又有新鲜感,对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有很好的效果,采用这种方式能变单纯的说教为中心的指导,变知识的传授为思维的训练,增强孩子们自我修养、自我提升的意识和能力。



在孩子们讨论时,教师要把握好尺度,及时调整讨论方向,不可使之偏离主题。时政导入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多听新闻、多看书报、多做剪贴,即多收集各类素材,切准社会前进的脉搏,把握瞬息万变的时代特征,这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



五、生活导入,倍感亲切



课本知识的枯燥无味容易使学生缺乏学习政治的兴趣。为了消除孩子们对学习政治的厌倦情绪,在课堂教学中尽量把政治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孩子们带着一种亲切、愉快的心情学习。笔者曾在课堂上给孩子们带去过两个惊喜,一是给孩子们在课堂上展示了一个盛有漂亮金鱼的水缸,并把让其中一个孩子捧着水缸在教室里走了一圈,以便让更多的孩子近距离地欣赏,孩子们纯澈的眼神随着金鱼的游离而大放异彩。在孩子们享受完这个礼物后,笔者又拿出另一份惊喜,即新鲜的红玫瑰,那迷人的芬芳,好看的花蕾,让孩子们在陶醉中感受到了生命的美,进而开始《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这一内容。又如,笔者在上《身边的诱惑》这一课时选取的是“手机的诱惑”来进行导入:老师的手机前天传来了中19万的好消息,这对我是个很大的诱惑,但条件是先交手续费900元,扣除个人所得税后,会把剩余的钱汇入我的个人账户里,你们觉得我该不该交这笔费用?你们听说过类似的事情吗?通过设计孩子们身边的事例导入课堂,用生活中的真实事例引起孩子们的兴趣,较自然地揭示出了“诱惑就在人们的身边,要正确看待诱惑”的主题。再如,在上《走进青春》这一课时,笔者先在课前收集了班上一部分孩子从婴儿时期,童年时期,以及青春期的照片,在上这一课时,笔者有意识地只展现孩子们小时候的照片,让同班的同学来猜猜“他是身边的谁”?孩子们立刻兴奋了起来,他们对自己身边的人与事都特别感兴趣。经过了猜想与讨论的快乐后,我们可以适当引导, “从身边同学从小到大的照片中,你能发现有什么变化吗?这说明意味着什么呀”。孩子们很容易得出“身体外形发生变化,意味着自己正在长大,跨入了青春期的大门”这个结论,从而顺利地导入“青春悄悄来”这一主题。



用生活导入法,能拉近书本知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中具体的现象联系在一起,使思想品德课中枯燥的内容趣味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深奥的内容浅显化,死板的内容形象化,从而激发起孩子们的课堂激情。



六、漫画导入,回味无穷



漫画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极富趣味性和幽默感。它以特殊的方式针砭时弊、 扬美抑丑。运用漫画这些特点,恰当地把漫画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不仅能增强思想政治课的趣味性, 活跃课堂气氛;还会使广大学生身临其境、 倍感亲切;同时也有助于发挥孩子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如在学习《感受法律的尊严》这一课时,首先出示漫画“犯罪之路”,漫画的大意是:在一个标有“犯罪之路”的独木桥上,桥旁设有标示牌“禁法行”,桥上一位戴着法盲眼镜的人,正在走上“犯罪之路”的独木桥。漫画形象地说明了导致人们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是对法律的无知和法律观念淡薄,进而警示人们要认真学法,增强法制观念。教师紧接着问:那种认为“我不违法,学不学法无所谓”的观点对吗?青少年要不要学习法律知识呢?本课的学习将给大家一个明确的答案。再如,笔者在上《严也是一种爱》这一框时,也是采用的一幅漫画导入,即“长颈鹿父母”:一个孩子在书桌前做着作业,父母悄悄地站在门边,把脖子从门边一直伸到了孩子的身后,时刻关注着孩子的一举一动。看完这个漫画后,笔者提问:“当你发现你的父母正在你的身后观察着你,你会是什么反映”。事实上,孩子们对漫画中的故事一点都不陌生,很多孩子都曾经历过这样的烦心事,所以孩子们如同找到了知音一般,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自己的故事,从而顺利引出“成长中的烦恼”这一主题。通过漫画导入,使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在新课开始时就能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在体验学习的快乐中学会学习。



七、故事导入,简单实用



故事是孩子成长中的好朋友,能让孩子倍感亲切、乐于接受。在上课前讲一段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故事,可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可使孩子通过故事所反映的思想、观念去理解所学课文的内容。笔者在讲《唱响自信之歌》这一课时,先讲述了姚明的故事,他曾经听力差、反应慢、手臂短、刀削脚,几乎都是成为篮球运动员致命的弱点。但他酷爱篮球,自信自己能通过增强体能、艰苦训练获得成功,自信、努力最终让姚明成为篮球巨星。姚明的故事深深地打动着孩子们,孩子们在听故事中更加崇拜姚明,激起要向他学习的强烈欲望。又如在讲《我知我师 我爱我师》时,孩子们先讲“程门立雪”的故事,笔者再讲“子路敬孔子”的故事,由这个故事提出问题让孩子们去思考:子路是如何对待孔子的误解的?而你又是如何对待老师的误解的?通过这些思考,能让孩子们正视并开始懂得如何尊师。再如,在上《唱响自信之歌》这一课时,笔者引用的“子舆的故事”与“西汉贾谊‘万年愁’的故事”对比来进行导入:子舆天生驼背,隆肩,颈脖朝天,身体严重残疾,但是他却非常乐观,认为如果上天让他的肩高高隆起,那就是让他用肩膀承载天下;而西汉的贾谊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却整日忧郁不安,最后竟过度愁闷而呜呼哀哉。通过这两个故事的对比,孩子们很容易得出“我们要自信”这一主题。



八、小品导入,还原孩子们的主体地位



小品导入是教师通过孩子们自编自演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小品来导入新课的方法。它能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容易使孩子们和教师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调动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开发多元智能。初中阶段,活泼好动是孩子们的阶段性天性,这个时期的孩子们从来都不缺乏表演的天赋。例如:在上《我能行》中“自信的误区”这一内容时,要求孩子们依照“自信、自负、自卑”来编排小品。教师这样的点拨能突出主题,为孩子们指明下一步活动的方向。孩子们在教师的提示下,开始有目的地思考并着手排练。孩子们之间通过合作,很快就理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之后,小组成员自由组合,积极讨论、自己编排设计小品内容。“自负”的小品:一个孩子表演“西楚霸王”项羽勇猛善战却逆时代而行,频频取胜,最终还是魂断乌江。不时有学生冒出这样的评论:“要不是他狂妄自大,天下早就是我们楚国的了,真可惜!”其实,从学生的“演和说”中,已经充分体现了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投入教学过程,并引发积极的思维过程。“自信”的小品:学生表演小泽征尔在一次世界优秀指挥家大赛的决赛中的场景。他按照评委会给的乐谱指挥演奏,敏锐地发现了不和谐的声音。起初,他以为是乐队演奏出了错误,就停下来重新演奏,但还是不对。他觉得是乐谱有问题。这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的权威人士坚持说乐谱绝对没有问题,是他错了。面对一大批音乐大师和权威人士,他思考再三,最后斩钉截铁地大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评委席上的评委们立即站起来,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看罢又有学生发出感慨:“小泽征尔是因充满自信而摘取了世界指挥家大赛的桂冠”。还竖起大拇指──真棒!“自卑”的小品:学生表演的是初二年级一个妙龄女生因一次考试失误,幻想老师、家长的责骂,同学的嘲笑讽刺而跳楼自杀。观看表演后学生们都沉静了。齐声问笔者:“如何走出自信的误区呢?”笔者采取的是让其自由讨论总结得出结果。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品导入方法,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才华的舞台,更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实践中增强了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进一步验证了“小品导入”的有效性。



设计巧妙的小品,对初中的孩子们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它能很好地引发孩子们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寓教于乐”,让孩子们通过“动一动、演一演”的快乐体验,自己领悟出小品蕴含的深刻道理。



九、悬念导入,引人入胜



悬念导入法是教师通过展示暂时悬而未决的问题或现象,引起孩子们对课堂教学的兴趣和关注,使孩子们产生一种欲求其明的迫切心理状态。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常能造成孩子们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急切想了解新课内容,从而积极主动地创建高效课堂。以前曾听过一位专家的讲座,她给我们讲述了她曾经运用过的一次成功的导入,让笔者记忆犹新,回味无穷。这位专家在上课之前,提前几分钟进入教室,默不作声地低头看着书。她的一身打扮立刻吸引住了正在玩闹的孩子们:她在平日穿的衣服外面套了一件雨衣,并把雨衣的帽子也严严实实地戴在头上,更奇怪的是她的脚上还套着一双灌满水的胶鞋。孩子们觉得很惊奇,天气很好,而且是在教室,为什么老师今天的举止如此的怪异呢?孩子们的注意力全集中在观察老师身上了,终于有些同学按捺不住了,上前去询问老师,老师只是笑而不答,继而低头看书,这让孩子们更好奇了,他们的好奇心膨胀到了极点。老师觉得时机已经成熟,才娓娓道出这是发生在文革期间,一位知青在炎热夏天晚上读书为了躲避蚊子与酷暑想出的办法。孩子们听后异常地兴奋,每个人都想就此事说上几句,老师进而顺利引导学生展开一场辩论,即“学习究竟是乐大于苦,还是苦大于乐”这一主题。笔者听完这段导入的经历后,除了被这位专家的敬业精神所深深感动,更是惊叹一个成功的悬念导入竟可以那么强大地抓住孩子们的心。教师在备课时的精心构思、巧设悬念,好比导演,掌控着主导地位,悬念导入是否得法,直接影响到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有抓住观众全部注意力的本领,制造悬念要以激发孩子们兴趣、启发孩子们思维为前提,合理地利用孩子们的心理变化,让其产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情绪,从而让其主动“入套”,为成功的有效教学奠定基础。



在思想品德课中进行新课导入的方法非常多,除了以上说的几种方法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如,动画(flash)导入、游戏导入、提问导入等,它是一门艺术。导入有法,但无定法,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对象的差异,灵活地选择,但无论选择何种导入方式,如果要做到有效甚至高效的导入,需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其一,导入的题材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我们设计的导入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而不能脱离教学内容。如果导入与内容脱节,不管导入多么别致、精彩、吸引入胜都不可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其二,导入方法要简明扼要。尽可能用少量的语言说明课题要学习的内容、意义和要求,不能漫无目的,有太多的随意性,以免让学生抓不住听课重点,而使学生的注意力发生转移,影响听课的效果。其三,对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启发性。导入对学生接受新内容具有启发性,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新教程。其四,导语设计要具有科学性。导语科学与否,要看它是否能引起学生对新教学内容的注意,是否激发了学生对新教学内容的探求欲,是否有助于学生对新的教学内容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导入语言的设计上讲究科学性、生动性和幽默性,使新课一开始就能够扣紧学生的心弦。因此,导语设计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为理解教学内容打基础。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会继续探索,不断改进,以求让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0 09:49:48 | 只看该作者
唱好课堂三部曲 激活德育生命力
河南省濮阳市第五中学 李春燕
  

元代文人乔梦符谈到写“乐府”的章法时提出“凤头”、“猪肚”、“豹尾”之喻。他要求文章:开头,像凤头那样美丽、精彩;主体,像猪肚子那样有充实、丰富的内容;结尾,像豹尾一样有力、刚健。一堂好的新授课,就是一篇耐人寻味的文章。导入新课要先声夺人、激发情趣,如“凤头”;探究新知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猪肚”;课堂小结要概括总结、意蕴深长,如“豹尾”。



一、导课



【目的】



选择合适的导入方式,能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唤醒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舒展学生想象的翅膀,唤起师生的情感共鸣,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激情效果。



【形式】



可以采用心灵对话、图片鉴赏、歌曲欣赏、舞蹈鉴赏、小品赏析、国学诵读、配乐演讲、诗歌朗诵、情景剧场、公益广告、成语故事、寓言神话故事、榜样人物事迹、新闻报道、影视片段、社会调查报告等形式导入新课。



【注意事项】



⑴导课针对性要强。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活动,新课导入必须目的明确,针对教学内容来设计,联系学生实际,使之直指教学主题。



⑵导课要追求新颖。新课导入要做到“材料新、角度新、方法新”,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



⑶导课要充满趣味性。新课导入既有情趣,又有意味,是趣味性导课的基本标志。充满情趣的导课,能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之感,激发学生产生丰富的内心体验和情感共鸣。



⑷导课要简短精炼。导课,是一堂课开始的铺垫引入,不是教学的主体过程,因而要力求简洁明快、内容精当,切忌繁冗啰嗦、喧宾夺主。导课的时间要控制在2—3分钟为宜。



二、探究



【目的】



探究新知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思维碰撞、心灵互动,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探究新知环节组织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成败。



【形式】



可以采用知识讲堂、图片欣赏、诗词朗诵、视频鉴赏、广告欣赏、各抒己见、情境剧场、针锋相对、榜样学习、自我反省、案例分析、国学赏析、时政分析、故事小屋、参观展览、记者采访、专家访谈、角色扮演、心灵驿站、拓展空间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寓教于乐,寓理于情。



⑴ 知识讲堂



知识讲堂是以提高道德认知为主旨,以教师的讲或导为中心,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教学环节。对于知识性较强的新授课,采用知识讲堂的形式,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教材知识的系统传授与内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⑵ 图片欣赏



图片具有很强的直观性,美的图片能使人赏心悦目。运用多媒体教学,以背景音乐渲染气氛,展示系列图片,变抽象的语言文字为可感的视觉形象,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功能参与学习活动,引起学生的心灵震撼,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升华情感的体验。



例如,在学习“中华文化”时,为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组织学生欣赏民族文化系列图片。



⑶ 诗词朗诵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演讲是说话者在特定的时境中,借助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的艺术手段,针对社会的现实和未来,面对广大听众发表意见、抒发情感,体现音美、意美、形美的完美统一,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感染力、号召力,旨在感召听众并促使其行动的一门科学艺术。



利用诗歌演讲的形式组织教学,把学生带进如诗如画的仙境,给学生创造优雅的人文学境,有利于体现思想品德课的人文性和思想性,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感认知。



例如,在学习“珍爱生命”时,采用打油诗诵读活动,旨在让学生反省自我生活的基础上,让零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拓展尊重他人的认识广度与深度。







⑷ 视频鉴赏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乐做舟。”以歌曲、FLASH动画、影视短片、小品等文艺视频鉴赏的形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快乐学习,在美的享受中陶冶情操,在笑的幽默中感悟人生。



例如,在学习保护环境相关主题时,让学生欣赏FLASH动画《苦笑的地球》,旨在启发学生感受人类的发展历程,反思人类的生存环境。



⑸ 广告欣赏



公益广告是一种以人文情感为基础的艺术表达形式,用温和柔情的语调弘扬真善美、鞭策假恶丑,将飘逸着文明的气息的主题娓娓道来,流淌着真挚的情感,影响着社会公民的思想情操和价值观念,倡导着社会文明和社会和谐的价值追求,具有很强的道德感召力量。公益广告是一盏灯,利用公益广告导入新课,可以照亮学生内心深处的道德情感和人生追求。



例如,在《相亲相爱一家人》中,让学生欣赏公益广告《帮妈妈洗脚篇》,在广告欣赏中感悟道德成长的方向。



⑹ 各抒己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是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差异,张扬个性思维,分享个性思维成果的活动。萧伯纳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人将有两种思想。”因此,各抒己见不仅是个性思维张扬的活动,而且是不同个性思维碰撞的过程,更是个性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拓展升华的过程。



例如,在《人生难免有挫折》中,组织学生畅谈自己所面临的挫折,或自己知道的名人所面临的挫折,在各抒己见中拓展对“人生难免有挫折”的认识。



⑺ 情境剧场



课堂情景剧,取材于学生生活实际,主要通过语言和神态在短时间内声情并茂地反映生活的不良现象,或者演绎和谐的生活景象,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寓教于乐、激活思维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交往艺术”时,设计情境剧场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基本礼仪知识,感受礼仪交往的无限魅力。



⑻ 针锋相对



辩论式教学是围绕辩论的问题,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和激烈辩论达到学生掌握知识目的,提高辩证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一种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积极创新为主要特色的教学手段。我国古代哲学家墨子曾说:“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辩论式教学有利于明辨是非、格物致知、锻炼思维、培养口才、增进团结、探究真理。



例如,在《网络交往新空间》中,组织学生围绕“网络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展开辩论,活跃了学生思维,让学生明确了网络的利于弊,为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奠定了基础。



⑼ 榜样学习



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念有助于社会的正常运作,它同时也需要有一种能够打动学生的力量,一种根植于人性根底的精神力量,一种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人生道德楷模,一种抗拒平庸、立志进取的永不过时的力量。而榜样,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标杆和楷模,以榜样为精神的皈依,行动的指南,让人生更加积极向上、绚丽多彩。



例如,在学习“自立自强”时,组织学生列举榜样人物,让学生见贤思齐,明确自己奋斗的方向。



⑽ 自我反省



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追求,就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要实现这一价值追求,必须在创造生活情境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在道德感悟中增强道德体验,升华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实现道德成长与进步。



例如,在学习磨砺坚强意志相关主题时,组织学生反思自己的生活,从意志这个角度批判地进行自我肯定与自我批评,让学生在自我反思中明确意志磨练的具体方向。



⑾ 案例分析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事例,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原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有利于学生在实例分析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提高辨别是非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例如,在《维护消费者权益》中,组织学生分析三鹿奶粉类似事件和“捏捏族”现象,增强学生的是非观念,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营造和谐的消费环境”。



⑿ 国学赏析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国学与中华文化有着天然的血脉,是中华文化之魂。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人生问题,而人生境界则是中国传统学术即国学孜孜不倦追求的人文情怀。国学是一种人文性与时代性极强的人文学术,是我们民族精神与民族命运的真实投射。思想品德课具有人文性,应该承担起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重任,让学生在国学教育中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例如,在学习“民族精神”时,组织学生列举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名人名言,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播下希望的种子。



⒀ 时政分析



时事政治教育是以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心任务为内容的教育。在课程标准中称“时事政策教育”,平时亦称“形势政策教育”、“形势政治教育”。教育部曾经颁发过《改进和加强中学政治课的意见》,在《意见》中明确规定:“时事政策教学每周一课时,列入教学计划,学校可分散或集中使用。”时事政策教学与政治学科教学有天然的内在联系,是政治学科教材内容的补充和延伸,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从中考试卷中我们不难发现,绝大部分试题的材料背景就是时事政治。在教学中,我既充分发挥时事政策的教育优势,利用时事政策充实学科教学的内容,丰富教学活动,拓宽知识面,又利用学科教学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时事政策教学中的热点或疑难问题。将时事政策教学与学科教学活动紧密联系的方式,不仅使学生学会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而且做到了以理服人,使时事政策教学渗透到了学生思想的深处,充分发挥了时事政策教学的育人功能。



例如,在学习政权组织形式相关主题时,组织学生分析选举法修正案确定的“同票同权”的时政信息,让学生在分析时政中感受民主政治的发展,体会人民民主政治的本质。



⒁ 故事小屋



一粒沙子就是一个世界,一滴露珠能够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则小故事蕴含着大道理,一段小经历浓缩着生命的真谛。以寓言故事、哲理小故事、神话故事、动物故事等故事形式导入新课,可以引领学生感受心灵的阳光,让学生倾听心灵的跳动、体验尊严的高贵、探索生命的真谛。



例如,在学习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时,通过讲述《火烧蚂蚁》或《斑羚飞渡》的故事,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⒂ 参观展览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原则,改革学习方式,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组织学生课前以小组为单位,以手抄报、宣传栏等为形式,合作搜集处理资料、设计创办报栏;组织学生课上小组代表解说、集体参观展览,有利于教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做人做事,享受学习生活的幸福,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德智体全面发展,开创美好未来。



⒃ 记者采访



思想品德课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充分的角色体验的生活平台。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自主设定层层递进的采访问题,以记者的身份对老师、学生或其他人员进行采访,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和逻辑性,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⒄ 专家访谈



新课程标准提出,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应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观,优化教学资源组合,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人力资源则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资源。我们在进行思想品德教学时,可以把本校老师、学生家长、社区专职人员、社会名家等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人物以各种形式请到学堂,实现教育资源多元化、人文化、社会化。采用电话、现场、笔录等访谈形式将专家请进课堂,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升华学生的道德认知,把学堂拓宽到校园、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例如,在学习宪法相关知识时,采用专家访谈的形式,邀请法律专家以嘉宾的身份走进课堂,与学生共同探讨“宪法诉讼第一案”,升华了学生对“宪法是公民的权利保障书”的深刻认识。



⒅ 角色扮演



情感体验是思想品德课的生命线。在教学中,必须不断创造条件,为学生创造角色体验的平台,把“剧本续写”、“知识竞赛”、“广告设计”、“宣传标语”、“歌曲谱写”、“我来当导游”、“我当小法官”等活动引入课堂,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热情、创新思维,激活学生沉睡的心智、课堂不朽的活力……



例如,在《财产留给谁》中,组织“我当小法官”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以法官的身份分析遗产纠纷案例,在角色扮演中内化法律知识,升华了学生对“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理性认知。



⒆ 心灵驿站



心灵驿站是“生命独白”、“拷问灵魂”、“ 高度自省”的过程,是学生真情实感的自由思想和自由表达。对于心理和道德方面的知识,在课堂教学的最后时刻设计心灵驿站活动,组织学生书写简短的“人生感言”、“心灵感悟”、“人生宣言”等,启发学生思考人生问题,回忆展望生活、理想中的一切美好、纯洁的东西,激励学生舒展情感、反省自我、展望未来。



例如,在学习责任相关主题时,组织学生在鉴赏的基础上用精妙的比喻撰写责任的心灵感悟——我的责任观,引领学生在书写心灵感悟的过程中提升道德认知、抒发道德情感。



⒇ 拓展空间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在这样的理念之下,思想品德课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新的教材观,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活用教材,关注学生“整体生命发展”,适当拓展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生命价值时,播放FLASH动画《一个真实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徐秀娟为救一只丹顶鹤而牺牲生命是否值得”,让学生懂得“善待大自然,尊重生命也彰显了生命的价值”,最终实现了知识的整合和情感的升华。



【注意事项】



⑴ 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挖掘思想品德课的活力源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时,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经过情感的体验,思想道德认识才能在学生的心灵生根。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行为实践,才能形成精神品质。让学生通过身体力行,对道德观念和行为的体验,诱发道德情感,这是促使道德观念保持稳定、持久的必要条件,有了道德情感,就能自觉地抑恶扬善,保持“慎独”,形成道德习惯,并达到完善的境界。



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学生通过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培养感受生活的能力和反省自身的能力,培养熟练地进行情感交流的能力,培养真诚地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能力。



采用情感体验教学,积极倡导情感体验积淀,注重体验的加工和积累,不断扩大情感的累积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发他们的主体积极性,让他们在主动体验中认知所学内容,使认知内容与个人心理产生“共鸣”,使学生切实感悟认知对象的价值和认知内容的涵义,进而自觉地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不断完善自我人格。



⑵ 要优化组合教学活动,彰显教学艺术魅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万能的活动形式是不存在的,只运用一种活动形式以实现教学目标也是不可取的。在教学中,教师须综合考虑教材内容和学生学情,“量体裁衣式”地优化组合活动形式,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彰显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丰富教师的教学涵养和教学魅力。



⑶ 要转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学习。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以提高个体生活质量以及生命价值和意义为旨归的特殊的生活实践过程,是一个学生不断地超越和提升现有的生存状态,从而创造一种更为完满的可能生活得动态生成过程。也就是说,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合作探究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观点与结论。



“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学生应该是能发光的灯,而不是存储燃料的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须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走向自主发现和合作探究,获得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发展的主动权,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生存,在自主合作的参与性活动中向自我教育的最高境界迈进,不断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



具体来说,对于学生通过自学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须放手让学生独立自学即可;而对于学生独立自学难以解决的问题,老师需要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实现“兵教兵”的平行教育效果。要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可控性和有效性,必须解决四个问题:



一是学习小组的编制。学习小组的设置是为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扫除课堂学习盲区,使所有学生都学有所获,尽可能减少“差生”的产生。所以,小组合作学习必须以动态的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各学科分组时必须按照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合理搭配,使各层次学生平均分开,真正发挥“兵教兵”的作用。



二是合作学习的价值追求。当学生思维各异,或者个人自主学习解决不了,或者个人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达不到时,才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也就是说小组合作学习必须有明确的挑战性的合作任务,追求合作学习的实效,切不能为了追求教学活动形式花样、气氛热闹,让合作学习趋于形式化、浮于表面。



三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要求。组织学生合作探究,首先必须确定讨论探究的主题,其次要在有选择性地采取任务分配式合作方式或任务同一式合作方式的前提下组织学生有步骤地合作探究:①学生自主思考;②组内有计划交流;③每个学生或者每个小组建立探究活动记录档案,即记录或记忆有价值的合作者的思维闪光点、合作交流中自我感悟的思维成果、小组在求同存异、存同求异、共同释疑的基础上形成的探究成果;④组间共享合作学习成果,即小组代表在存同求异的原则下展示小组探究成果,拓展生生合作交流的范围,延伸生生思维碰撞的空间;⑤老师做必要的点评和总结。



四是合作学习策略的构建。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必须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学会组织、学会评价。



⑷ 要丰富语言修养,追求语言艺术,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启发思考、渲染情感,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完成教学任务所运用的口头语言。教学语言作为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必须符合语言规范流畅、内容科学有序、表述情理交融、语言生动有趣、应变灵活及时等五个方面的基本要求。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语言的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在现实教学中,老师必须提高语言修养,讲究教育语言的艺术性,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命力。



⑸要坚持科学的跟进式评价,让学生收获自信。



素质教育下的学生评价,教师须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以“生命整体发展”为价值追求,树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育人观,多一把衡量的尺子衡量和评价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获得成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须对学生的课堂行为采取跟进式评价,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针对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成果及时进行肯定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或针对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中所存在的情感短路、语言贫乏、思维狭隘等个性问题或共性问题,通过问题追问或情感方法知识点拨的形式及时进行问题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让每个学生都能明确更好的学习方向。



⑹要把眼光放宽,充分挖掘课程资源



充足的课程资源是实施新课程的保障。课程资源呈现多元的形态,凡是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与和谐发展的资源都可以纳入课程资源,都应当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绝不仅仅限于学校内部,课程资源涉及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中所有有利于课程实施、有利于达到课程标准和实施教育目的的教育资源,所以课程资源具有广泛多样的特点,它弥散在学校内外的方方面面。



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种极富主动性、创造性的工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教师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开发与选择课程资源,优化组合自然资源、生活资源、人文(文化)资源、其他学科资源、乡土资源、家庭资源、社区资源、网络资源等多姿多彩的课程资源,我们的课堂必定会是一个风采迷人、朝气蓬勃的天地。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



妙手捻来花千朵,人间万物皆入画。课程资源是无所不在的,只要我们有发现她的眼睛,懂得发现,善与运用,就一定能享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那份乐趣。



三、小结



【目的】



古人云:“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融入图、文、声、像于一体进行精练的课堂小结,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产生情感共鸣,达到“课虽终,思末了,趣不尽,情更浓”的艺术境界。



【形式】



可以采用音乐赏析法、故事喻理法、国学赏析法、诗歌激情法、集体宣誓法、数字归纳法、知识提纲法、图表心填法、实例分析法、形象比喻法、师生对话法、延伸开拓法、竞赛抢答法等形式进行课堂小结。



【注意事项】



⑴课堂小结要具有科学性。



课堂小结,必须从教材的本身出发,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具有突显明确的目的性,从重点、难点进行提示,引导学生将讲课内容与前后左右的知识形成联系,使学生学得活、学得好,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比较全面地掌握所学的内容,实现学生知识的内在系统化,达到“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学习境界。



⑵课堂小结要具有思想性。



课堂小结要富有人文性和感染力,使学生在准确掌握知识、提高道德认知的同时,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陶冶。



⑶课堂小结要具有简洁性。



课堂小结的时间一般应控制在3~~5分钟之内,是一堂课的“点睛之笔”,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以精炼的语言突出重点、切中要害,做到恰到好处、干净利索。



⑷课堂小结要具有启发性。



课堂小结要做到“点而不透、含而不露、意味无穷”,激励学生用一生的经历去感悟道德的本质、享受道德的快乐,激发学生课下自愿地去探索、探究,达到“课断而思不断,言尽而意不尽”的效果。



一堂成功的思想品德课,不仅要有扣人心弦的“起调”,引人入胜的“主旋律”,还要有意味无穷的“终曲”,以此达到浑然一体的美妙境界。精彩的导入是“凤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艺术效果;激情的授课是“猪肚”,能启迪学生的思维,达到“东风夜放花千树”的课堂氛围,实现“百花齐放春满园”的课堂效果;而精要的结课则是“豹尾”,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达到“言虽尽而意无穷,课虽终而意未绝”的教育意境,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热情。



作者简介:李春燕, 2002年7月毕业于河南信阳师范学院政法系。中共党员。中学一级教师,现任教于濮阳市第五中学。曾多次荣获省市优质课一等奖;有十四篇稿件发表于《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多篇论文在国家、省市论文评比中获一、二、三等奖;曾荣获“教育培训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辅导学生论文多次在省市小论文评比中获奖;参与编写《扬起人生的风帆》、《初中思想品德优秀教案》、《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设计精选》等书籍;在教学课件制作和教学设计等方面有独到的见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0 09:50:05 | 只看该作者
创设教学情境 实现有效教学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实施情境教学的思考
广东省揭阳市揭阳岐山中学 温武训


摘要: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存在着培养目标虚幻、课程结构单调、教育过程僵化、评价体系消极等诸多缺陷,导致思想品德课与生活严重缺失联系,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境教学通过选用典型材料,创设特定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能较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知识再生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作为新时代的思想品德课老师,要学会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目的,实现有效教学。



关键词:情境教学;教学情境;有效教学





思想品德课“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来应是趣味盎然,极富感染力,但为什么传统教学模式下思想品德课呈现的是“教师讲的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恹恹欲睡”这一另类情景呢?究其根源,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在作祟。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分数论英雄”一统天下,社会对学生、教师的评价标准就是唯“分数”是瞻,教师施教时必定是重书本,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灌输,轻启发;重结果,轻过程。



“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是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特征,教师单凭“一支粉笔、一本课本、一张嘴”来讲课。在这种消极被动的“填鸭式”教学中,没有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把现有的典型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灌输式地逼迫学生去接受,缺乏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学模式上,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忽视创新思维和良好个性的培养,抹杀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教学理念,学生必须细听教师的讲解,无法用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学生不懂得“生活”的真正内涵,脱离了理解过程,造成了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学生为了那枯燥的分数而去枯燥地学习,没有用“真心”去体验,去积极、主动参与,情感也就无法得到充分激发,上课时“恹恹欲睡”也就在所难免。最后的结果是学生死记了几点所谓的“知识”,教学效果只停留在记忆和模仿的层面,学生对教学过程中所呈现的知识理解不透、体验不深,也很难做到学以致用,忽略了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更是微不足道,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如何有效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促进有效教学,是广大教学工作者所关注的首要问题和追求的根本出发点。笔者经过三年多来的思想品德教学实践研究,认为在思想品德课中实施情境教学,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一个相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学情景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启发、帮助学生掌握、理解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实效。



下面笔者结合这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实施情境教学的体会。



一、精设生活情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中外教育名家的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思想品德课具有时代性特征,教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活的灵魂。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强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融合,使生活融入教学,使教学走进生活,使学生学会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并针对学生思维的疑点、难点设计问题。可以发动学生充分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表演,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指导学生行为实践,促进知识内化,做到知行统一。



在讲授“难报三春晖”这一课时,我想:若是教师照本宣科,讲大道理,采用“一言堂”式的教学,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乏味与厌烦的情绪,失去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与热情:课堂之上目光呆滞者有之,哈欠连天者有之,嬉笑逗闹者有之……整个课堂不是街头闹市,就是死水一潭。如何让这节课教学激起涟漪,甚至是浪花呢?生活,唯有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因此,我设计了“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学生对这一联系自身实际的问题非常感兴趣,他们在轻松、愉悦、兴奋的讨论与交流中重温了父母在平凡的生活中为我们的成长所倾注的点点滴滴──生病时焦急的神情,取得成绩时欣慰的笑容,落在肩头上的一巴掌……



联想起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待父母的一幕幕,有的同学曾因母亲的唠叨而心烦;有的同学曾因父母管教太严而反感;有的同学曾因父母的平凡而嫌弃;有的同学曾因父母的残疾而自卑;有的同学曾因自己的任性而与父母顶嘴……通过讨论与讲述,学生深切地感悟到母爱如海洋般浩瀚,父爱如高山般深远。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在生活中关心、孝敬他们,深爱他们,并把这种爱扩散到尊敬、爱戴邻里乡亲,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最后歌曲“母亲”使本课达到了高潮,此时同学们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在学生的思考与讨沦中,教师也要充分融入到学生中,关注和倾听学生的分析和讨论,关注学生经历的差异性,必要时要做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启发引导。例如,在讨论中我发现胡北同学始终沉默不语,在我的再三鼓励之下,他敞开了心扉:他为别人有好的父母而羡慕,为自己有这样的母亲而无奈。原来,他和母亲前两天发生了矛盾,因为他上网吧屡教不改,在说服教育无效之下,他的母亲一气之下用棒子打了他,他冲动至极,哭着跑出了家门,被叔叔劝回,至此与母亲以冷漠待之。对于他家的情况我非常了解:他的母亲是小学教师,父亲在北京常年打工,父母对他的期望非常高。事情发生之后,他的母亲就给我打电话,在电话中她表达了对孩子的担心和教育方法的不当导致了这一后果,对于他们母子间的隔阂我意识到如果不及时的开导、化解,那么母子间的矛盾将会愈演愈烈。为了解开胡北同学的这个心结,在课堂上我抓住了恰当的教育时机,“你了解你的母亲吗?你知道你的母亲对你的期望吗?你知道当你离家出走时你的母亲有多焦急吗?假如你是母亲,含辛茹苦地将自己的子女养大,不厌其烦地进行教育,为你的孩子倾注了那么多的心血,可是换来的又是什么呢?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此时,看着眼含热泪的他,我知道我的教育目的已经达到了。课后,他送我一封信,信中说自己已完全理解了父母的一片苦心,怨恨、无奈己不复存在,更多的是愧疚和感激,自己决心不会让母亲为自己而操心,要做父母眼中的好孩子,让父母以自己为荣。此时,我由衷地感到:身为一名思品教师,在实现自身价值的时候是何等的欣慰啊!



可见,在课堂上精心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真实、可信,就更容易唤醒学生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未来的希望憧憬,激发出学生心底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要求,启迪学生对问题的自发质疑和求知欲望,使整个课堂到处是思想的碰撞、心灵的交融和彼此的理解和接受,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会生存和发展,过健康而有意义的生活。



二、巧设活动情境,指引学生主动体验



学习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认识的一般规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思想品德教学内容既没有小说里曲折离奇的情节,也不像影视剧那样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对欠缺抽象思维能力的初中学生来说,要一下子理解是有困难的。



思想品德课重在激情、明理、导行。要使学生学得好,关键在于使学生乐意学,使他们感到成功、进步和发展的快乐,也就是使他们从学习的内部获得学习的推动力。传统的被动式学习方式严重压制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体会不到学习乐趣,课堂学习沉闷、机械,学生有较大的负担和压抑,缺乏自主性、参与性和愉快感,课堂学习效率低。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恰当地创设探索性的活动情境,使学生感悟到思想品德问题的存在,并激发其挑战的欲望,能够扩展学生的参与,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的活动当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受,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就是用可感知的东西诉诸学生的感官,引起想象,进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实现由“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飞跃,然后再用理性认识去分析社会现象,指导社会生活。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将学生置身于活动情境当中学习思想品德,不仅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对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理解、内化知识,发展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都是颇有成效的。在教学中,我总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丰富、合理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尽可能充分地在参与活动中去观察、操作、思考、探究、交流,使学生在活动中积极主动、轻松愉快地学习,使每个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如教学时,“小品进课堂”,开展活动情境表演,就可以使教学内容从静止的纸面上站起来,引发学生的亲切感与新鲜感,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使之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在八年级思想品德(上)“交往要讲艺术”一课中,我就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个打电话找同学的活动,让学生来表演,切身感受礼貌用语的作用。此外,平时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其它多种形式的活动情境,创设机会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做一做、想一想,慢慢体会,从中悟出道理,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从而更好的撑握知识。表演形式主要有小品、哑剧、相声、角色扮演等。通过学生的自身表演进入情境,从而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加深了学生的道德认识。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创设活动情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但在一节课中也不宜开展太多的活动,因为过多的活动同样让人感到疲乏。一节课中一般以一两个活动为宜,把活动设置在教学的重点、难点或关键处。在活动中,学生或独立思考,或积极互动,参与面广,自主空间大,教师则可及时解决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各式各样的问题。这样长此以往,能够真正做到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思想品德,不同的人在思想品德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妙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开发学生的潜能,必须鼓励学生从质疑开始。”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通过活动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这样学生就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自主探究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创设以问题为核心因素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问题气氛当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发现新问题、获得新体验的教学方法。在问题情境中,问题为主导,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要为培养学生能力思维服务;情境为补充,为问题服务,它起着烘托情感、铺垫知识和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问题情境不同于简单地发问,而是通过情境的烘托,使问题的提出能与学生的情感有效结合,并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状态,使学生愿意克服思维障碍,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地把思维引向深入,有效避免“卡壳”现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做到精心设问,巧于提问,尽量让学生多思,使其入境。例如,在教学九年级思想品德“可持续发展的选择”时,我引用了“吃蛋原理”这个哲理事例:一户人家养了一只母鸡,假如这只鸡一天下一个蛋。对于这户人家来说,可有三条消费方案:



(1)坚持每天吃一个鸡蛋;



(2)把鸡也杀了吃掉;



(3)坚持在一段时期少吃鸡蛋,省出10个,孵成小鸡。如果成活8只,有4只母鸡,4只公鸡,过上一段日子,一天可以吃4个鸡蛋,遇上特殊的日子,还可以杀公鸡来改善一下生活──如果主人这样坚持下去,那么消费水平便会不断提高,积累也越来越容易。



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作为这只母鸡的主人,你会选择哪种消费方案?学生马上展开了小组讨论交流,发言的气氛很积极。我趁势进行引导:吃蛋原理中的三条消费方案,第一条虽能保持收支平衡,但生活质量不会有大的提高;第二条把鸡也杀掉,虽可供一饭之需,但只能改善一顿,此后便只能安守清贫了;唯有第三条方案,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虽要忍受一时的清贫,但一段时间后,既有鸡吃,又有蛋吃,生活质量才会有大量的改善和提高。在上述三个消费方案中,选择后者,就是选择了可持续发展。如此教学,学生们均感觉新鲜有趣,一下子把学生们带到了新奇的情境,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要大力提倡不迷信权威,敢于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对教材、复习资料、教师授课中的观点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开学生的思维的大门,帮助学生“于无疑处生疑”。



教学实践证明,适时创设问题情境,能促使学生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自觉地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设计问题、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新的暂时神经联系,组成新的认识系统,促进认识的新发展。



真正的思想品德课堂,应该是回归生活、回归社会,学生主动体验,充满问题与矛盾的课堂。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才会有思维火花的碰撞,通过碰撞与思考,学会思考人生、关注民生,思考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未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可以使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目的。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然而并非越多越好,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的不同内容及教师自身等具体情况与条件,灵活运用,从而创设出适合学生而又富有感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情涌动中获得感情升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心理和行为素养。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孙杰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北京大学出版社。

4.宋景堂.新理念·新形式·新教法.试教通讯,2003年第54期。

5.吴一凡.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6.王淑珍,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7.吴熙龙.中学思想品德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8.麻晓春.探究教学的思想与实践.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0 09:50:19 | 只看该作者
时事播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尝试
沈阳市第一一九中学 侯艳红



一、提出在政治教学中做时事播报尝试的原因



现代教学中强化四种意识: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反馈意识、情感意识。真正在教学中实现了这四种意识,也就真正地摆脱了旧的教学模式。



主体意识要求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来看教师怎样教与做;创新意识要求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行为习惯;反馈意识要求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情感意识是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基于对这四种强化意识的认识得出人文教育该是教育的核心的内容。



思想品德课不同其他学科,它是一个人的思想与灵魂净化的殿堂,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内容不能适应新的教学需要。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一定的课题,让学生依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会收到一个很好的效果。“时事播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尝试就这样被采用了。



二、“时事播报”在思想品德课中设置的可行性



“重结果,轻过程”、“重讲轻练”是当前课堂教学中的突出问题,也是教学的弊端。学生的学习往往经历“(具体)感知-(抽象)概括-(实际)应用”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飞跃。显然只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实现了这两次飞跃,教学目标才能实现。



“时事播报”的运用可以真正实现学生的两次认识上的飞跃。学生在政治学科上能够真正解决“信”与“不信”的矛盾、“知”与“行”的矛盾,实现知、情、信、意、行的真正的统一。



三、“时事播报”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具体运用



(一)初级阶段──打开学生看世界的窗口。



在初级阶段,要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眼睛,给学生创造观察的机会,并且保持学生的好奇心,经常给他们鼓励、奖赏。



在这一阶段的时事播报内容可由学生自主去选择,校园内外的,国内外的,只要是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都可以成为同学们谈话的主题。学生自身收集到的内容,他们可接受性强,也容易被同学们所接受,教育效果会明显得多。



“我校师生共献爱心”的报道,让同学们认识到集体的温暖之处;“艾滋病日”的专题报道,让学生更多的了解艾滋病知识,使学生们也能把一份关爱送给艾滋病患者,增强了社会参与意识等等。来自于学生自身,并反作用于学生,我想这样的时事内容会是最贴切于学生,也更能被他们所乐于接受,也最能反映出他们的内心世界。



时事播报的采用,在解放学生眼睛的同时也解放了他们的嘴巴,创造了让学生表达语言的条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也就是实施了一定的开放式教学,其效果是明显的,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一定的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教师的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学过程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我想教师不仅要广览群书,还要引导学生关注形势,面向未来,并结合实际生活情况,按需施教。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学会引导、关注、指导学生的收集动态,并适时加以点评。



(二)增设“时事评论”阶段──学生认识世界的途径。



教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掌握好的学习策略,知道在什么地方学,学什么,怎样学,这样学生会在需要时及时学到有效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教学时机,做好调控,在学生完全接受“时事播报”后增加“时事评论”。



由于学生的知历、阅历的局限,他们眼中的“时事评论”有时会很片面、粗糙,这样就需要教师创设一个自由、安全的环境: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主的意识,相信每个学生都会有巨大的智慧潜力和创新能力,给学生充分表现、相互交流、敢于争论的空间,鼓励个性和独特,宽容探索中的错误、荒诞、越轨。“我看入世”、“谈美国的霸权主义”、“法轮功在哪里”、“世界需要和平”都可以成为时事评论的话题。在学生的评论过程中,笔者从来没有嘲笑、没有羞辱、没有指责、有的只是更多的鼓励和赞赏。



时事评论,给学生创造了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笔者认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探索冲动转化为稳定的心理倾向,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学习动机和态度,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环节。长期以来受“应试”的驱使,在大部分学生的思想意识中上学读书就是为了考高分,上大学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来谋取到一份理想的职业,以求过上舒心的生活,而极少数学生考虑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这样政治教师通过时事播报及其评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更多地了解社会、了解他人、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这样更能直接地增强学生的社会使命感。



(三)“时事月报”的编写──提供更加宽松的舞台。



在学生能够接受时事播报及其评论后,定期为学生安排编写“时事月报”、“时事专刊”,把时事热点编定成“月报”、“专刊”可以为学生的时事教育提供一个大的活动舞台。



“时事月报”、“时事专刊”的编写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利用右脑对加工形象信息的处理过程,其强化了学生对形象直观思维的训练。在整个过程中,并有更多的机会与老师、同学互相理解与对话,并能够与其他学生交流与合作,这样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更好地实施了教学的互动。



“时事月报”、“时事专刊”的编写过程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笔者可以利用课堂上的时间指导,学生课下完成;也可以同时在课下指导并完成;也可以课下收集材料,课上边指导边完成;也可以依据时间的长短做成详尽的小报或纲要,这些要以学生的接受情况不同有不同的要求。在整个过程中,笔者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真正地达到了互动,师生增进了了解,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有所增强,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地发展。“时事月报”、“时事专刊”的完成过程,真正实现了互动教学的功能。环境保护日,给学生设定好专刊主题“保护环境”,让学生收集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或观点的信息,内化处理,最后用自己的语言、文字、绘画将内化的信息表达出来,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能增进学生的合作意识。从板块设计到插图、文字的安排,都凝结着每组同学的共同心愿,学生思维和个性得到了解放。



四、“时事播报”在教学中尝试的效果



(一)学生的成绩



1.时事播报的采用,使学生解放嘴巴,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收集和归纳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2.学生们有了表达的机会,时事播报及其评论也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他们更多地了解了社会,了解了他人,了解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学生的社会使命感有所增强。



3.学生在制作“时事月报”、“专刊”的过程中把自己的观点、信息内化处理,用自己的语言、文字、绘画表达出来,增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增进了学生功能的合作意识,从板块设计到插图、文字的安排,都凝结着每组同学的共同心愿,在完成的过程中,实现了自主的发展,学生思维与个性得到了解放。



(二)教师的收获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课前五分钟的时事播报给思想品德课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教学气氛活跃,教师在与学生共同进行这一环节中都有了很大的收获,使教者有了足够多的空间、时间直接与学生面对面讨论某一话题的机会,了解学生情况,设计出更新的教学思路,架起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在全国政治学科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笔者所撰写的论文《谈巧设“时事播报”能“多收三五斗”》荣获全国优秀论文,这既是对其在教学中做这一尝试的肯定和鼓励,也是教学科研的一个收获。



五、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尝试进行“时事播报”的点滴体会



总的体会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想一想,就有收获,做一做,就会发现不足。



陶行知老先生指出:“像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沿石。”做过了,努力过了,我们应该仔细想一想,这其中是否还有待完善与思考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该解决的地方。



1.在学生完成时事播时,发现了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着代沟,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思想才能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的工作,做一名学生所喜欢的老师,做一名常新的教师。



2.教师的知识水平更新也是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时代进步的很快,学生接受新信息的空间很多,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结构与工作能力,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如何加强自身的学习又是摆在每一位教师身上的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3.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完成“时事播报”的功能,教师还有许多要做的,如何能够保持学生对它长久的兴趣,教师如何对它进行评价,如何做得更完善,这还需要在教学的实践中去摸索、去发现,相信只要不墨守成规,在教与学中勇于创新、积累、提高。教师与学生就会相得益彰,让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会学,而且还爱学、乐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0 09:50:31 | 只看该作者
抓住共性 举一反三
山东省青州市普通初级中学 郇立新



在中考思想品德试题中,有些试题虽然与我们平日考试时的题,材料上有所不同,所设的问题也不一致,但仔细思考后发现,有很多原理或观点在做这些题时可以共用。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在做题时要学会抓住共性,举一反三,从而在中考中提高考试成绩。



“抓住共性”,就是指在思想品德课中,有一些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观点或原理,可以运用到不同的问题的解答之中,在不同的题目中,应用起这些原理来,变化不大。抓住了共用原理或观点,就掌握了解题的钥匙。“举一反三”,是指要把这些可以共用的原理或观点,依据解题的需要,应用到不同的题目的解答之中,并且在对这些共用原理或观点进行运用时,要尽可能的发散自己的思维,对可共用的原理或观点进行科学整合,体现出观点或原理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以适应题目的不同的作答要求。以下面两题为例,作以说明。



(2006·安徽)在某校的校园网站上转载了这样一段报道:2006年“两会”代表和委员使用的16000支环保铅笔全部都是用废报纸经过处理后做成的,取代了传统的木铅笔。此时,记者招待会的请柬使用的是再生纸;数千张专用的记者证也“变小”了……



(1)请给这段报道确定一个符合内容主旨的标题。



(2)有的同学看了这段报道后,不以为然地说:“用废报纸做铅笔省不了几个钱,不值得。”请结合我国国情,对此观点加以分析。



(2006·武汉)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越来越公开、越来越透明了。现在某媒体《论和谐、话发展》栏目邀请部分全国人大代表进行访谈。代表们关于以下话题的精彩言论带给你哪些感悟?



话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人大代表甲:世界本无垃圾,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



人大代表乙: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忘给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绿地、碧水青山。



感悟:



通过阅读与思考我们知道,第一个题实际上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密切相关。所以,我们从课本中找到的原理有:我国的资源国情;我国的环境国情;资源国情与环境国情,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我们先做第一题的第1问,因材料所反映的主题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关,并且“两会”上所做的都是所谓的不起眼的“小事”,所以我们不妨归结为:“节约和环保,始于细节”。关于第2问,可以把上面我们从课本中找到的几个原理进行整合后运用过来,这样就了体现原理或观点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答题方法。所以我们归结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我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少,资源短缺;我国的环境形势十分严峻。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样做有利于人们树立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我们再来做第二题。通过阅读与思考,我们知道,甲说的垃圾问题实际上是资源问题,乙说的问题实际上是,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问题。所以,我们从课本上找出的可共用的原理或观点经过整合以后,就能适应所设问题的要求。所以归结为:(1)面对严峻的资源形势,我们要节约资源,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2)我国的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的提高,要大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3)我们青少年应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积极落实环保行动,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贡献。



所以,我们在平时要努力做到夯实基础;做练习题时,要多进行思考,把握做题的一些规律;同时又要做到知识的活学活用,以适应中考的需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0 09:50:46 | 只看该作者
把握时代脉搏 加强热点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思想品德课应该怎样教?
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双沟镇初级中学 何华成
           

摘 要:热点专题的来源和分类主要包括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文化方面等,热点专题的教学要注意热点材料的积累与使用、热点问题的设计等问题,并且要做到平时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



关键词:热点专题分类;教学;材料使用;积累;问题设计



实行新课程改革已经好几年了,思想品德课应该怎样教?仍然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因为仍然有少数教师没有及时学习、更新教学理念,考试时学生当然考的差,于是有不少学生埋怨老师“背的都没考,考的都没背”,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了质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式的教学模式早已被淘汰了。我认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应该把握时代脉搏,加强热点教学。



一、热点专题的来源和分类



(一)政治方面



1.会议类:包括党代会、人大会、政协会等重要会议。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作的报告、温家宝总理在人大会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等,都是重要的热点问题(特别是民生问题)。



2.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类:主要包括台湾问题、西藏问题、新疆问题等,如今春藏独势力在国内外频繁活动,在西藏拉萨等地制造打、砸、抢、烧事件等问题;台湾“入联公投”问题、国民党主席吴伯雄访问大陆等。



3.外交类:主要指中外主要领导人互访。如胡锦涛总书记今年5月访问日本,“暖春之旅”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4.反腐倡廉案件:近年来,反腐倡廉取得重大突破,如陈良宇腐败案等。



(二)经济方面



1.改革开放取得的重大成就:主要包括进出口贸易、大型工程建设等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如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热点专题。



2.节能减排问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资源环境问题一直要高度重视。如国务院下发的《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明确规定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3.重大疾病和自然灾害:如“非典”、禽流感、手足口病等重大疾病和洪水、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每当大灾来临时,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最终取得了抗灾的重大胜利。如“5.12”汶川大地震后的抗震救灾就是今年的一个热点专题。



4.严厉打击制假售假等非法经济活动。媒体(如央视“3.15”晚会特别节目)报道的关于制假售假、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案例很多,教学时可选择典型案例对学生进行专题训练。



5.三农问题:国家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建设新农村、关注农民工等涉及三农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三)文化方面



1.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如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等活动,都是很好的专题训练材料。



2.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方面:



教育方面:国家不断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两免一补”、师范生免费教育、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交学杂费、课本费等,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科技方面: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成就)、每年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等历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如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就是今年的热点专题。



体育方面:中国已成为世界体育强国,中国运动健儿每年都为国家争得很多荣誉。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世瞩目,当然要作为热点专题训练。



二、热点专题教学



(一)热点材料的使用



往年的热点材料照常用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时感到教材中的材料已经陈旧,可是又缺少新的(当年的)热点材料,教师不妨把往年(去年)的热点材料拿出来暂时先用。



热点材料补着用



教师在教学中还会遇到一种情况,就是教学内容在先,热点材料出现在后,教师可以把热点材料补着用,或者放在后来复习时用。



热点材料选着用



同一方面的热点材料后来也许不止一个,教学时最好选用那些典型的材料,因为越典型越有说服力。



热点材料慎重用



我们重视热点专题教学,但并不是滥用热点材料。教学时首先要以正面材料为主,宣扬真、善、美,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其次,与教学内容联系不大的材料不用,材料是服务于教学的。



(二)平时训练和综合训练相结合



有些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重视热点专题的训练,而是等到考前(中考或期末考试前)集中训练。我认为思想品德课教学无论平时还是考前都应该重视并体现热点教学,这是新教学理念的要求和体现,也是热点专题教学的需要。



热点专题教学是通过某一热点问题来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它涉及的问题非常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在平时上新课时,由于受课程内容的局限,只能考查与热点相关的某一个或某几个问题,如果因此而不进行训练的话,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为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新课结束后的复习中,热点专题教学就要体现综合性的要求,设计的问题应该涉及不同单元甚至不同年级的有关问题。



(三)热点问题的设计



热点专题所设计的问题,一是要联系教材有关知识,并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二是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是与学生有关或相关的问题;三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设计的角度要巧,设计的问题要新;四是要对学生进行行为养成教育或思想教育。做到热点──学生──教材的有机结合。



关于“5.12”汶川大地震后的抗震救灾,我设计了这样的专题对学生进行训练:



1.你知道汶川特大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及全国哀悼日吗?



2.面对地震灾害,灾区人民具有哪些良好的心理品质?



3.四川地震发生后,党和政府以及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实际行动,让我们从中懂得了许多道理。你从中懂得的道理有哪些?  
  

4. “5.12”地震发生后,党和政府以及全国人民乃至世界华人拧成一股绳,迅速投入抗震救灾的实际行动去,这体现的是一种什么精神?(或体现了哪些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对取得抗震救灾的胜利有什么重要作用?



5.地震发生后,很多受灾的同胞失去了亲人,心灵遭受了巨大的创伤。假如你是一名心理医生,你打算从哪些方面来安慰他们?



6.当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整个中国社会在与时间赛跑,充分体现了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这一救灾准则。我们有悲痛更有深深的感动,你认为在这次抗震救灾的过程中,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什么?
  

7.生命是脆弱的,生命又是坚强的。我们应该怎样珍爱生命、积极行使生命健康权?



8.当地震发生时,我们未成年人应该如何自救(怎么做)?



9.地震中特级教师谭千秋为了保护4个学生,他用自己的身躯护住讲台;女民警蒋小娟用自己的奶水喂养8个婴儿,却顾不上照顾自己的孩子;12岁的陈浩本来已经脱离了险境,却为了救同学而被垮塌的墙砸伤。假如你今后遇到了被困的陌生人,你会怎么做?为什么?



10.你打算怎样向灾区人民献爱心?    



此外,教师为了搞好热点教学,平时要多关注国内国际重大时事,积累大量热点资料,建立热点专题教学资料卡片,手中积累的热点材料多了,教学时使用的就方便了。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思想品德课教学一定要把握时代脉搏,加强热点教学,做到与时俱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0 09:51:02 | 只看该作者
说教材要树立五种意识
宁夏吴忠市教研室 王 平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说教材”这枝教研百花园中的奇葩散发着迷人的芳香,彰显着诱人的魅力。“说教材”在促进教师深入研究、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正确理解与驾驭教材,掌握教材教法,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等方面的促进作用日益凸显。为此,“说教材”作为一种常规教研方式为越来越多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和老师们所重视和接受。如何使“说教材”真正成为老师们教学的得力“助手”,本人认为“说什么和怎样说”的问题是每位教师应该明确的问题。就此问题本人进行了如下思考,以求与老师们共同商讨,并以此引发深层次的探究。



“说教材”,顾名思义,是指我们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对教材的分析理解、处理把握的过程,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借助“知识树”(知识框架图、表等)以口头表述的方式呈现并展示出来的过程。“说教材”既有内容上的要求,也有形式上的规定,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



正确地说教材,必须树立五种意识。



一、课标意识



树立课标意识是正确“说教材”的方向保证。《课程标准》作为教育教学法规性文件,是“有关教材的一切活动”的依据。教材是课标精神的文本体现。《课程标准》的法规性地位以及它与教材之间的规定与被规定、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就决定了“说教材”必须树立课标意识。做到“心中有课标、口中讲课标,课堂上践行课标”。将课标意识作为“说教材”的首要意识。要把《课程标准》作为我们分析理解与驾驭教材、确立教材教法的法规依据,指导“说教材”。具体来讲,在就或一个学段、或一册教材、或一个单元进行“说教材”时,首先要明确《课程标准》对它们的要求与相关规定,同时要将《课程标准》作为法规尺度,度量“说教材”于始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把握住正确的课程方向,同时,也有利于我们正确地解读与处理教材。



二、整体意识



树立整体意识是正确“说教材”的基本要求。天津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和谐教学法的创立者王敏勤教授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各种教学要素达到和谐状态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学内容本身也是一个系统,要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王敏勤教授的整体建构理论其实质就是立足整体,把握全局。这一理论要求“说教材”要着眼于教材整体,从整体出发,把教材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对教材完整准确的认识。惟有如此,我们对于教材各个板块、各个系统、各个知识点等的把握才是准确的;从整体到部分的感知、解读教材,自我构建知识网络,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明确方向、游刃有余、有的放矢,才能够引导学生编织一张良性的、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网。



为此,我们要明确“说教材”不同于“说课”。“说教材”的对象是:或一个学段、或一册教材、或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而“说课”一般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尽管“说教材”与“说课”都是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对教材的分析理解,处理与把握,但它们一个宏观、一个微观,角度不同,要求与侧重点就不同。



树立整体意识,要求“说教材”要做到基本环节完整;在就每个环节进行阐释的过程中也要有整体意识,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于各个环节、各环节中诸要素的顺序安排、详略问题也要通盘考虑。上述要求要符合教材的内在联系及逻辑关系,做到科学合理。



三、联系意识



树立联系意识是正确说教材的关键所在。“说教材”是否揭示教材各个板块、各个系统、各个要素的内在联系及其逻辑关系,是衡量对于《课程标准》、教材与教法把握准确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也是正确处理、有效驾驭教材的基础。“说教材”只说“有什么”,不探究“为什么和怎么样”,对教材的把握就只能停留在表面,而触及不到实质;教师就仅仅是“教书匠”,而不能成为“研究者”。“说教材”的作用就没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说教材”针对不同对象(或一个学段、或一册教材、或一个单元)有不同的环节和侧重点。就一个单元而言,“说教材”的基本环节有:1.单元题目;2.《课程标准》对本单元的要求与相关规定;3.单元教材分析(单元的地位作用;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编写意图与体例;单元教材知识体系等);4.单元教学目标(三维目标;质和量的要求);5.单元教学重、难点;6.单元教学策略(学情分析、对教材的处理、教学总原则与方法等)。上述诸环节、各个环节中诸要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统一体。就教材本身而言,各学科教材均由若干个内部系统构成。以中学思想品德学科为例,由知识体系、能力体系、价值体系;目题系统、引言系统、活动系统、正文系统、辅助文系统和评价系统等多个内部与外部系统构成。因此,“说教材”不仅要遵循教材内在的联系与规律,还要将外显的与隐含的多种多样的联系用简明并准确的语言揭示出来,做到“知己知彼,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四、层次意识



树立层次意识是正确“说教材”的内在要求。就内容来讲,层次性存在于《课程标准》、教材编排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知识、能力、价值体系、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方方面面。“说教材”对象本身层级分明、各层级地位、作用、要求各异且相互交织的客观性,决定了“说教材”理清层级及其相互关系,突出层次性是至关重要的。



《课程标准》、教材林林总总的层级关系要求“说教材”的呈现形式、表述方式也必须注重层次性。这主要是指要注意各环节的先后顺序问题;每个环节中侧重点、详略问题等都要遵循“说教材”内容内在的规定性。做到“层级分明,脉络清晰,突出重点,详略得当”。比如:在单元“说教材”的基本环节中,单元教材分析应作为“说教材”的重点。而此环节中①单元的地位作用、②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编写意图与体例、③单元教材知识体系等基本要素,应侧重于说单元的知识体系。再比如:对于教学目标的把握除了要明确三维目标,还要从认识行为动词入手,把握教学目标量与质的规定,清楚目标要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递进关系。



五、精要意识



树立精要意识是正确“说教材”的核心要素。“精要”意识要求“说教材”准确简要,突出重点,体现层次,揭示联系。体现精要意识,是促使教师自觉地深入钻研《课程标准》、研读教材,掌握教材体系的来龙去脉,在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基础上,用准确到位的语言揭示教材实质所在的需要;体现精要意识是避免“说教材”盲目、随意、混沌,变被动为主动、变盲从为自觉、变混沌为明晰的需要。



树立精要意识,认真、反复深入地研究《课程标准》、挖掘教材是基础和前提,同时,不断地提高归整、提炼、概括能力和准确、简练、逻辑严密的语言表述能力是关键。精要性要体现在“说教材”的各个环节之中。



总之,“说教材”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抓住关键,把握实质,将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说教材”这枝教研奇葩才会在教育教学的百花园中鲜艳夺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13:5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