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教师应如何学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7-23 12:1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我的成长谈起

袁 瑢



袁瑢:著名语文特级教师。1923年出生于江苏南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实验小学教师、副校长、校长和名誉校长(至今)。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当选为全国文教群英会代表,受到国家主席刘少奇的亲切接见。曾被评为全国先进儿童工作者,三次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当选全国有突出贡献的儿童少年工作者,获得第一届中国福利会妇幼事业“樟树奖”。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语文是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学科,小学语文教师肩负着让学生学好祖国语言文字,打好基础的重要任务,语文教师自身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使学生学好语文而努力。



每位教师都有一个从稚嫩到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向前辈、向名师、向同行甚至向晚辈学习,从古代的到现代、当代的,从本国的到国外的,只要能为我所用,对我的教学能有所帮助的,我们都应该学习。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学习,又该学习什么呢?



回忆上世纪50年代初,我们学校里组织学习苏联的教学经验,我也积极投入了。我看了一些有关苏联教育学方面的书籍,还到兄弟学校去听课,学到了不少对自己有益的东西,但同时也走了不少弯路,碰了不少钉子。一开始,我照搬苏联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应付上课为满足,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越来越感到这样的教学并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于是,我认真地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总结,感到苏联教学重视课堂教学过程要有计划这一点,这是应该学习的,但是教学程序安排得太机械,一课时计划包括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都有详细规定,比如,初步谈话几分钟、教师读书几分钟、学生读书几分钟、讨论几分钟,一直到布置作业几分钟等,都有详细的规定。要上好课,事先当然要有周密的教学计划、明确的教学要求,但是进行这些计划和要求的时候,都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如果明明感到某一个教学环节时间太紧,学生没有太懂,但为了赶时间,只想着赶下一个步骤,全然不顾学生学得怎样,只顾按照教案教,这样的效果怎么会好呢?



当时,苏联还非常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也是对的,但由于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实际上就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却是不妥当的。学习苏联教学经验的时候,我对我国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也缺乏足够的重视,教生字的时间少,根本没有指导学生写字的时间,使得识字教学很不扎实。实践告诉我,不结合我国实际,不结合汉语的特点,看不到方块汉字和拼音文字的区别,完全照搬苏联的一套是行不通的。



通过这样的总结,我深深体会到,学习他人的经验,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该吸收的吸收,该扬弃的扬弃,要有目的、有分析、有取舍,最重要的是要走自己的路。







中央教育部后来陆续制定了几套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这些教学大纲相当于现在的语文课程标准。大纲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地位、目的目标、教学建议等都有清楚的阐释。我认为,这是语文教师工作的依据,也是衡量教师工作质量的标准。语文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大纲,领会大纲的精神,用大纲的理念来指导自己的工作,不管是自己上课,还是听别人上课,都用大纲的精神来衡量。



教师要学习同行的经验,这是学习的途径之一。“文化大革命”前我们也经常听课,但是和现在不同。过去,我们听某位老师的课,要到这位老师所在的学校,他所教的班级去观摩学习。有时候,领导部门也组织比较大的观摩活动,但是上课的教师都是上自己的班级,用自己的学生,没有借班上课的情况。我们听课,往往研究这位老师的教学要求是什么,为了落实教学要求他采用了哪些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应怎样,有哪些实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既听老师怎样教,也听学生怎样学,还要听学生的基础,听学生的学习习惯。经过这样一番细致的分析、研究,往往就能知道这位老师上得好的原因是什么,经验在哪里也就知道了。我们学习某位老师的经验,并不照搬他上课的具体做法。因为他上课的实际情况是针对他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的,而我的学生有不同于他的学生的特点。比如,有位老师重视朗读训练,他的学生朗读水平很高,学生朗读时稍有一点不妥当的地方,老师稍加点拨就能读得很好,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并且在思想感情上有所感悟。我也知道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很重要,但是跟这位老师相比,我对朗读重视得不够,学生的朗读水平也不高。针对这种实际情况,我在教学中对学生加强了朗读训练。我没有搬用他的办法,而是从我的学生的基础出发,设计了详细的训练步骤和方法,这样来提高我班学生的朗读水平。



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量的教研工作,每两年举办一次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此外,有些地区也经常举办语文教学交流活动,参加活动时上课的老师都集中在某一个城市上课,只能是借班上课。这是种特殊的情况,当然现在这种情况已经非常普遍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基础好坏,就不能说明这位上课老师的成绩,学生的学习习惯也不能是这位老师的教学效果,看教学效果只能局限在这一堂课上,看在这一堂课上教师是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的,学生又是怎样学的,学生在这堂课上学到了多少语文知识和其他知识,听说读写得到了多少训练,思想感情上又有哪些感悟。评价一节课的好坏,主要看它的教学目标是否恰当,教学实效到底怎样,学生到底得到了多少益处。







上世纪80年代以后,我基本上不上课了,但是听课的机会还是有的。有一段时间,我发现课堂上流行鼓掌表扬学生的做法,老师对哪一个学生满意,就招呼全班同学鼓掌表扬他。这种做法并不是完全不能做,但要看那个学生是怎样的一个学生,如果那个学生平时不发言,不积极,这次却表现积极了,通过鼓掌表扬对他进行肯定、鼓励,这未尝不可。但是一堂课一起鼓掌的次数不宜太多,一会儿表扬这个学生,一会儿那个学生,大家时不时鼓掌一下,教室里好像很热闹,但仔细想想,就会觉得不妥当了。尽管这个学生的回答老师满意了,然而老师对他的评价并不一定和其他的学生都一模一样。我们提倡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遇到事情要有自己独立的意见和想法,老师说好我也跟着说好,随大流就行了,久而久之,不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还有一段时间,流行根据课文的内容到讲台前表演。这种活动也是可以的,但是一定要看让学生表演的目的、要求是什么。比如,低年级阶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内容,借助表演的方式是可以的;有的老师借表演锻炼学生说话的能力,有的老师不让学生照搬课文的内容,而是根据课文内容加以发挥,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这些也都是可以的。总之,要有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但是我发现,有的老师设计的表演看不出他的教学要求和目的,就是表演得很热闹,为表演而表演,这样就没有意思了。每节课只有40分钟,不能让时间从热闹中流走,而学生的收获少得可怜。



我们提倡课堂气氛活跃热烈,但是活跃是要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而不是形式上的热闹。为什么总有这样那样的方式流行呢?这可能就是听课发生的作用。听课的老师觉得这样做很好,不加分析就在自己的课堂上直接照搬着做了。现在一些公开课不是上课老师个人决定的教学内容,而是经过了集体讨论、研究、实践定下的教案,是集体的创作,教师平时上课是不可能这样的。看这样的公开课,只能看看他当时的教学成绩,也就是看他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不是让学生有所收获。至于教学过程,是经过反复练习才达到这样熟练的程度的,可以看看这样的教学过程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可取之处。



我觉得经验是宝贵的财富,我们在学习他人经验的过程中,要学会结合他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将他人经验的实质学到手,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博采众长,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素养。







我有一个想法,我总觉得,教学时间是很宝贵的,课堂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节课应该让学生得益越多越好。语文课给学生的知识有语文本身的知识和课文涉及的方方面面的知识,如历史知识、科学知识等等,应该通过语文学习更多地掌握。语文课上,还应该让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得到更多的锻炼。此外,要让学生思想感情上有所得。总之,一个教学活动要达到多种目的,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收获就比较大了。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与教师对教材钻研深度如何有很大关系。教师要做到对教材非常熟悉,运用教材而不是离开教材天马行空乱扯。举一个例子, 《乌鸦喝水》是篇经典的课文,语言非常简练但又非常精确。我那时教的版本中,这篇课文有三幅插图。插图也是教材的一个部分,指导学生观察插图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三幅插图很好,第一幅是乌鸦找不着水很着急,第二幅是乌鸦衔小石子投进瓶子里,第三幅是乌鸦喝着水了很高兴。图上表现得很明显,但是课文文字上并没有这样的表达。我教到这个地方,让学生仔细看看第一和第三两幅图,根据这些图想象乌鸦的心理活动,要用插图作为根据来说明。有了这样的要求,于是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比较两幅插图,不然他就一看而过。学生说乌鸦喝到水了很高兴,我就问他怎么看出来的。学生说,乌鸦一开始嘴伸到瓶子里,喝不到水,心里很着急,眼睛就睁得大大的;到第三幅图,乌鸦喝到水了,眼睛笑成了一条缝,翅膀也张开了,这不就说明它很高兴嘛。这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想象、组织语言等多方面的练习。除了关注课文内容插图进行比较,还要求学生说的话、发表的意见都要有根有据,这样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再如,教学《狐假虎威》这篇课文,读到“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向森林深处走去”这句话,我提了一个问题: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谁在前谁在后呢?要求学生回答时不能猜,而是从课文内容中找出根据来。学生阅读课文后,有的回答,狐狸对老虎说“你跟我到百兽面前走一趟”,从“跟”字可以看出,狐狸有意识地让老虎跟在它的后面走;有的说,从插图可以看出,狐狸在前面,老虎在后面;有的说,从内容上,百兽先看见狐狸,然后看见老虎;还有的说, “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从这个排列也能看出狐狸在前……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学习到,阅读课文时要动脑筋思考问题,知道发表意见要有根据。从一年级就开始进行这样的思维训练,当然,越到高年级就越复杂了。



这是我总结出的适合我自己的方法,如果说要学习的话,我还想再次强调:学习他人的经验是很重要的,但是一定要开动脑筋,要思考,不要形式上照搬别人的做法,而是认真思考他为什么这么做,他的目的是什么,他这样的活动的实质是什么,不要学习别人的表面的形式,而是学习他的精神和实质,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2 13:4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