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与你同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获奖教案大全

[复制链接]
71#
 楼主| 发表于 2008-7-27 06:4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获奖教案大全

口语交际·习作八(1篇)  







  
《口语交际·习作八》教学设计一

北大附小  郭琼

学习目标

①交流自己爱看的有关毛泽东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影视作品或故事。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②从本组课文中学习一些写作方法,从“描写一个场景”、“写一个性格突出的人”、“写一篇文章或影视作品的梗概”中任选一个角度进行写作。

课前准备

课前观看或阅读有关毛泽东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影视作品或故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谈话导入

①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在课内外阅读了不少有关毛泽东主席的故事,了解了这个伟人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事迹,感受了他那普通又不普通的情怀。你还看过哪些毛主席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电影、电视呢?

②学生汇报已看过的影视作品。

↘分组交流

在你们看过的这些影视作品中,哪一部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让我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没看过影视作品的话,可以讲述自己听过或读过的相关故事。可参考交流提示进行交流。

提示:

讲清影视作品的名称,主要讲了谁的什么事。

讲述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情节,还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想。

认真听别人的讲述,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询问。

↘全班交流

推荐同学在全班交流。

听的同学要认真倾听,给讲述的同学评选出“内容充实奖”、“感受真实奖”、“表达流利奖”等等。

↘拓展交流

①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此时此刻,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②其实,在当今社会也有许多令人感动的英雄事迹。如果你是一个摄影记者,你会拍摄我们周围的哪些英

雄人物的哪些事情呢?

第二、三课时  习作

↘提炼写作方法

回忆本单元课文中的一些写作方法:

《开国大典》:开国大典的过程和场景写得很清楚。

《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中人物描写的方法: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运用写作方法

a.可以运用《开国大典》中描写场面的方法,选取一个场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

①师生共同回忆记忆深刻的场景,要紧密结合学校生活或者社会生活。

②要将场面描写得真实、具体、清楚。

b.可以借鉴人物描写的方法,写一个性格突出的人。

①说说你要写谁的什么性格。他有哪些最能表现他性格的事例。

②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将人物的性格写生动。

c.把你在课堂上介绍的一部影视作品或者一本书,用写梗概的方法用文字介绍给大家。

①把你在口语交际课上讲到的或听到的一部影视作品或一本书的主要内容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请同学提出意见。

②根据同学意见进行修改。

↘进行写作练习

从以上提供的三个角度任选一个进行写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2#
 楼主| 发表于 2008-7-27 06:4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获奖教案大全


回顾·拓展八(2篇)









《回顾·拓展八》教学设计二

北大附小 郭琼

学习目标

①交流自己眼中的毛泽东。结合自己的习作,交流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收获和运用。交流本学期的语文

学习感受。

②朗读背诵毛主席诗词。

③阅读成语故事,感受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宽阔胸怀。

课前准备

①课前阅读有关毛泽东的相关资料。

②准备好本单元的习作练习。

↘交流《我眼中的毛泽东》

①谈话导入

a.通过我们在课内课外阅读的有关毛泽东主席的资料,我们开一次演讲会,题目就是“我眼中的毛泽东”。

b.提出演讲要求。

演讲时语言要通顺,材料要翔实。

②小组交流

在四人小组内先演讲,评出本组的演讲代表。

③全班交流

在全班的交流演讲中,评出演讲优胜者。

↘交流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收获和运用

在小组内读出自己习作中的场面描写或者人物描写,请同学帮你评一评你描写得怎样。

↘本学期语文学习的感受

说说在这学期的语文学习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试着填写下面的内容。

我最喜欢的课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我从中知道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我从他的身上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印象最深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还有很多的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朗读背诵毛主席诗词

①朗读《卜算子.咏梅》, 要读得准确、有韵味。

②自由读,小组读,指名读,展示读,配乐读。

③交流毛主席的其它诗词。

↘阅读成语故事

①阅读成语故事,说说你对祁黄羊的印象。

②谈谈你对“大公无私”的理解。


《回顾·拓展八》教学设计一


歇台子小学

教学目标

1.增强口语表达的能力。

2.培养细心观察的习惯,能抓住场景特点进行描写。

3.积累语言,增强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按一定顺序把场景写具体、写清楚。

教学时间:4课时

课前准备:收集革命影视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暑假看过革命题材的影视作品吗?

二、读课题,明要要求

1.自读课题,弄明白说话的主题是什么。(革命题材的影视作品)

2.围绕这个中心,要说清楚哪几个要点呢?

(1)作品的名称。主要讲的是谁,讲的是什么事?

(2)有那些印象深刻的情节。

(3)还可以讲自己的感受。

3.除了书上提到的这几个方面,你觉得还有必要说清楚什么。(自由补充)

三、分小组讨论

1.提出要求:

围绕中心话题进行讨论。

分工合作,团结协作。

学会倾听

2.作好记录,形成表格式的读书笔记。

影视作品名称作品年代 作品的主要人物 作品的主要内容 印象深刻的情节 自己的真切感受
     
     


3.自由组合。并选出组长。

4.进行作品介绍。

5.各小组进行补充。

6.评一评:取长补短,统一意见,评出故事大王。

第二课时 习 作

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在本单元学习中,我们学习了一些习作的方法。今天,我们从习作提供的几个角度,选择一个进行练习。

二、读题:明要求

1.自读习作要求的介绍,弄清写作的内容和要求。

2.梳理:内容:(1)选取一处场景,按一定顺序把场景写具体、写清楚。

(2)从最近读过的文章或看过的影视作品中。选择一个写梗概。

要求:顺序清楚,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三、指导选材

1.典型性:写一处场景,选择印象最深刻的、自己观察得最仔细的。

写故事梗概,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自己感受最深刻的。

2.新颖:善于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自己体会最真切的。

四、指导写法

1.写场景:要有一定的顺序、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

写梗概:把书、文章或影视作品的主要内容用简练的语言写下来。

2.怎样写具体:观察要细致;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语言优美。

第三课时 交流平台 日积月累 成语故事

一、交流平台

1.读了本组的几篇文章,你心中的毛主席是什么样子?

2.对场景描写和人物描写,你学会了那些方法?

3.这学期你在语文学习中,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4.自由组合,分小组进行讨论,并交流新德。

5.进行交流评价。

6.各小组进行补充。

二、日积月累

1.自由读词。

2.了解词牌名、写作背景。

3.熟读词句,说说自己读懂了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

4.教师点评释译。

5.比一比,看谁读得有感情,看谁背得快。

6.你还读过毛主席的那些诗词,读给大家听。

三、成语故事

1.阅读成语故事,想想讲了什么,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朗读比赛。

3.分组讲成语故事。

4.讲讲你课外收集的成语故事。


点评:

重庆九龙坡区是我社第一批参加实验的实验区,它们从2001年参加课改以来,通过抓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上就是该区在暑假期间组织教师备课的全部成果。看了之后,我有一些话要说:

一、感动。这些教案是九龙坡区教师在区教研室的带领的帮助下,经过一个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来的,是冒着重庆的酷暑做出来的,这种团结、协作、奋斗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更令人感动的人,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地奉献出来,给全国的实验老师提供备课的思路。所以,我想老师们在看到这些教案时,不应该窃喜又有了应付检查的材料,不应该产生偷懒的想法,因为这是彼时彼地的教案,不一定都适合你。老师们要感谢他们的最好方式是,对他们的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自己的教案,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围。

二、感想。九龙坡区探索出来的集体备课、网络备课曾经在天津的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过,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教研形式。它发动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准备出一份水准较高的教案,同时还省去了老师大量的无谓劳动,老师完全可以把这个时间用在学习提高上。面对这样一份相对“标准化”的教案,老师需要做什么呢?第一需要做的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调整、完善教案;第二更需要做的是记好“教学反思”,看看自己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到整个的设计思路,小到某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都可以重新思考,虽然本课时不能重复,但长期经过这样反思,将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三、感慨。小学语文课改已经进入了第五年,第一批参加课改的老师和学生也用到了五年级上册教材。课程改革对老师观念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师生在此过程中的收获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综观近一年多的课程改革的进展,使人不禁有“慢”下来,甚至是“走老路”的感觉。个中原因自然是很复杂的,但我以为大致有三:第一是经过课改初期的“激情燃烧”,这时已经有些疲塌了;第二越来越到小学毕业之时了,对如何考评尚不清楚;第三受某些专家的影响,加之一些 瓶颈问题无法突破。而重庆九龙坡区的这些教案给我强烈感受是,老师的探索热情并没有衰减,改革的动力并没有消失,他们为自己前几年取得的成果而自豪,也为自己以后将取得的成果而充满信心。所以,参考、学习这些教案的老师,不光得到了某些备课上的便利,更应该为他们的精神而感动。(人民教育出版社小语室 王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3#
 楼主| 发表于 2008-7-27 06:4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获奖教案大全

原创:一曲诠释真爱的歌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板书设计
山东省微山县实验小学 高祥虎
               
深秋的一天,市教学能手评比的现场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我知道,我和那些相处了四十分钟的孩子们,一起经历了难得的生命体验。我们一起用真心感受着爱,用真情理解着爱,诠释着爱。那信手完成的板书,则成了我教学生涯的最爱。


  板书设计:




  设计说明:


好的板书,往往简明精活,既能显示文本要义,又不乏点明题旨的神来之笔。而这所谓的“神来之笔”,则是师生在平等对话的碰撞中激活思维,共创共生,自然巧成。


第一,这则板书体现了板书的简洁性原则。板书除了借用文本的题目外,仅用了课文中的三个词,七个字。一个用红线条完成的“心”形结构和一条长长的直线,可谓“简单而不简约”,夺人眼目,促人揣摩,发人深思。首先,“心”形结构暗合爱的风帆,让人一眼就能洞悉这是一篇蕴涵浓郁爱意的文章,同时也昭示着这同样是一个用心去感受“爱”理解“爱”的课堂,是一个流淌“情感“,升华“态度、价值观”的情境场。而“少年故事”、“爱”、“前进”,既是学生急于了解的内容,又是这篇洋洋千言文本内容的浓缩。可以说,这则板书既涵盖了文章内容,又诠释了文本主旨,同时给学生视觉上的强烈冲击和经久的情感熏陶。


第二,这则板书设计是师生共同阅读、感悟,共创共生的产物,是教师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留下的痕迹。


新课伊始,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课文最后一段揭示文本主旨的重要内容,制作成一则名言的形式出示,让学生欣赏巴德舒尔伯格的这段人生感悟,引导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和最想了解的内容。师生共同梳理出学生急于了解和最感兴趣的地方,即作者少年时代的故事和为什么说“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学生参与板书出“少年故事?”、“爱?”。这样的参与式板书,充分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导学生自读、感悟,用“心”去感受“警告”和“鼓励”这两种不同形式的爱。在师生的互动、对话交流中最终完成的板书,也将这两种“极端的断言”都指向一个“爱”字,同时完成了“心”形“爱”的轮廓,激起了学生联系实际,联系自我,自主探究不同形式“关爱”的激情。此时,这则板书也成了我和学生在学文感悟后的做深层交流、相互感染的情境“场”。最后一个环节学生根据对“爱”的理解,完成自己的“名言”时,学生受板书的启发写下了这样的感悟:“爱的形式千姿百态,需要用心去感受”。难怪这师生共创共生的板书,让听课的老师都不吝鼓掌。


第三,这则板书的教学设计努力体现了新课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等新的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师生角色得以重新定位,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则板书中关于“少年故事”和“爱”的阅读话题,就是学生积极参与,以学定教的“产物”。学生在围绕“少年故事”和“爱”的阅读感悟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适时调整教学策略,激发、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努力让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触及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触及学生自己的情感领域,积极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赞可夫语)这时,课堂呈现出师生交流,教学相长;生生交流,合作探究。教师在此过程中,做好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这些新理念都在如下环节得以体现:关于创造性地演绎文本中的少年故事的“分角色朗读”;关于学生回忆自己少年故事的“说”;关于学生感悟、理解了两种不同形式却又不可或缺的爱以后,融入自己感悟的“写”。可以说,在形成这则板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也同时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笔者认为,这则师生共同参与的板书和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情趣,增强了学生学好语文的信心。扎实的语文训练,简单的教学步骤,灵动的课堂氛围,让人感到原来语文是如此诗意的存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4#
 楼主| 发表于 2008-7-27 06:4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获奖教案大全

原创:三教《开国大典》的启示

重庆万州区沙河小学 陈学毅
               
一、“鹦鹉学舌”一团糟,反思自我找新招


在武汉听了全国赛课者张滔元老师上《开国大典》后,觉得张老师内功深厚,在钻研教材,处理教材,引导学生感悟等方面都别具一格。回到学校后,我也依样画葫芦学着上了这一课,结果大失所望,学生学得一团糟……(下面是张滔元老师《开国大典》简案)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前以“田汉大剧院”为话题聊天,出示媒体,聆听《义勇军进行曲》,揭示课题。

2.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联系课文的语句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

1.作者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记录了开国大典的哪些内容?自由快速浏览课文,思考问

题。
2.生交流归纳
三、重点研读
1.整体感知大典主体部分:自由轻声朗读5—10自然段,从文章的语句中感受到什么?
2.学生交流。
3.重点体会:
板块A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1)引导学生抓住欢呼、欢跃、一齐等重点词体会人民群众激动与兴奋的心情。


(2)提问引出重点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朗读、理解)


板块B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体会人民群众的心情。

(2)质疑(站),出示背景资料写话释疑。


板块C

(1)抓住某一处描写人民群众掌声的语句;


(2)引导找出另外的语句;

  (3)以读促悟。
  4.观看宣布成立电影视频,随机采访学生观后心情。
  5.激情朗读重点语段。
  6.质疑。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重点学习阅兵式和群众游行两个部分,进一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2.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

1.学习典礼开始前的内容,重点体会人们当时的心情。

2.整体了解作者记叙开国大典的方法,初步学会场面描写的方法。


第一次反思


这是为什么呢?脑海里不断交互出现张老师和自己上课的情景……冷静下来,仔细研


究教材、学生及教案,对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做了相应的对策调整。


1.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学生对课文背景知识了解甚少,课堂缺乏真情──前查阅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资料丰厚学生的情感积淀,恰当指导感情朗读。


2.我的课堂中学生对课文不熟,学生学得不主动──课前充分预习,充分练习读书。


3.对重点部分的教学,板块A中抓住“一齐”谈体会学生谈不出来;板块B抓住“站”质疑写感受时,学生难质疑,写出来的感受干瘪无真情。故教材训练点的处理作了如下调整:


(1)板块A“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中老师抓住“一齐”谈感受调整为:a“一齐”换“一起”体会全国人民对毛主席、对新中国的热爱之情;b抓住“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发散思维,启发学生想象“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都传到全国那些地方?人们有那些举动?表达了全国人民的什么感情?


(2)板块B“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老师“引导抓住重点词句谈感受----质疑‘站’-----出示背景资料写话”调整为:先抓住“站”联系上下文谈感悟,接着介绍历史背景,再以“如果此时你在开国大典现场,你想对毛主席、对全国人民说什么?”为话题写感受。


二、“柳暗花明”显精彩,反思自我又新招


根据调整后的教案又借班上了《开国大典》,结果出人意料,课堂生成精彩。有如下的精彩片段:


片段一:体会“大会盛况”第一个场面“宣布成立”中的感情



师:在“宣布成立”场面中,你认为那些词、句表达了首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心情?

生:我认为“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最能表达首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心情。

师:你能联系这段话中的重点词、句谈一下体会吗?
生:“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中的“一齐”写出了壮观的让我激动的场面。
师:人数多,很壮观震撼了你。“一齐”能换成“一起”吗?请同学们换词对比着读书


体会,看看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1:不能换。“一齐”说的是大家不约而同,首都人民就像一个人。而“一起”没有


这个意思。

生2:“一齐”是齐刷刷的意思,说明首都人民都有一颗热爱新中国的心。

生3:还有热爱毛主席的心。

生4:一齐”还有非常崇敬毛主席的心情。

师:还从那些词语有体会。

生5:还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看出毛主席的声音传得很远,使全中国人民都

激动、自豪。

师:想一想,“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都传到全国那些地方?人们有那些举

动?

生6:传到了学校、工厂……人们都欢呼雀跃,有的抛帽子,有的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有的高呼“祖国万岁!”“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

生7:传到了香港,传到了澳门……华夏子弟热泪滚滚,自觉组成游行队伍上街游行庆

祝。

生8:传到了新疆、西藏……边疆人民拿着鲜花,挥着彩带,放着鞭炮,唱着歌,跳着

舞,还有的喝酒、赛马、划拳……

生9:传到了重庆,传到了万州,传到了我们的家乡,家乡人民奔走相告,大家敲着锣,打着鼓,欢呼新中国的诞生,欢庆人民的解放。

师:由此看来,全国人民都有一颗

生接:热爱新中国、热爱新中国的心。

师:你能通过读表达这种感情吗?

师、生:生练读--师激情范读—生评价—再练读—赏读


片段二:体会“大会盛况”第二个场面“升国旗”中的感情


师:在升国旗这个场面中,你认为哪个词用得最传神,最能表达首都人民此

时的感情?

生1:站。生2:瞻仰。生3:升。

师生讨论,确定“站”用得传神。

师:这个“站”有什么言外之意呢?它传神在那里呢?请同学们联系课前收集的新中国诞生前后的资料想一想。

生4:这个“站” 说明中国人民又站起来了,不再受帝国主义压迫了。

生5:这个“站” 说明中国人民可以抬头挺胸做人了。

生6:这个“站” 说明中国人民翻身了,可以过上幸福生活了……

介绍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资料,学生写话。(如果此时你在开国大典现场,

你想对毛主席、对全国人民说什么?)

(生写话5分钟后)

生7:敬爱的毛主席,你是我们的大救星,我们感谢你,是你带领中国人民历经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历经艰难困苦的八年抗战赶走了日本帝国主义;是你带领中国人民打垮了蒋家王朝,建立了新中国,让我们过上了幸福生活。

生8:受苦受难的同胞们,千百年期盼的日子终于来了,我们的祖国从此站起来了。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让我们振臂高呼:“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祖国万岁!”

…………


第二次反思



上课后,全校语文老师讨论交流,形成了下面的共识:



1.学名师、学名师的教案要学思想,要在活学活用中不断创新,不能生搬硬套。否则,



2.只会起到“东施效颦”的效果。课堂教学实践要根据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要根据教材的特点,选择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确定教学过程、教学细节。



3.挑战名师,质疑名师细节。有些名师的教案中也有不合理的教学细节。如上述张老师的教学设计板块A、板块B中对“站”、“一齐”的教学设计就值得商榷。



4.本堂课虽然在理解课文,语言训练,人文情感熏陶方面有不少亮点,但对“场面描写”这一写作重点的感悟、训练没有落到实处。


于是,我又反复仔细研究教材,确定了新的教学流程:以“跳绳”为话题口头作文,形象解读场面描写----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那几个场面----重点研究重点部分(大会盛况中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几个小场面的情感、写法特点──循法自学课文其它部分(会场布置、阅兵仪式、群众游行几个大场面)的情感、写法特点──总结归纳全文场面描写特点──以“跳绳”为话题学写场面。



三、“锦上添花”又一村,反思探讨无穷尽



根据调整后的新教案再借班上了《开国大典》,有如下的精彩片段:


片段一:口头作文“跳绳”, 形象解读场面描写


师:你们跳过绳吗?请同学们以“跳绳”为话题进行口头作文,可以先说同学们跳绳


的整个场面,再说单个怎样跳;也可以先说单个怎样跳,再说同学们跳绳的整个场面。


生:练说跳绳。


生1:跳绳开始了。第一个上场的是老将蔡灵。别看她是个女的,跳起来有模有样,身轻如燕。第二个是杨莹伟,一个神龙摆尾,迅速通过了“封锁线”第三个出场的是我,我很紧张,刚一起跳,就踩着了绳子,心里很难过,暗下决心下次一定跳好……同学们一个紧接着一个,像鲤鱼跳龙门一样跃过了绳子。



生2、生3、生4……(略)


师:同学们刚才说的跳绳是场面描写,单个“跳绳”的描写是场面描写的“点”, 同学们跳绳的整个场面是场面描写的“面”,场面描写的特点是“有点有面,点面结合”。我们今天来学习一个盛大的场面,生齐读课题《开国大典》。


片段二:体会“大会盛况”第一个场面“宣布成立”中的感情、写作特点



师:“宣布成立”这个场面中“点”是什么?“面”是什么?


生:“点”是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面”是首都人民欢呼雀跃。

师:在首都人民欢呼雀跃的场面中,你认为那些词、句表达了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

而激动、自豪的心情?

师:(启发学生抓住“一齐”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等重点词,通过换词品读、想象画面、感情朗读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感情到位后),请同学们再读读“宣布成立”这个场面,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生:点面结合。

师:对!作者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地写出了首都人民在开国大典之际对新中国、对毛主席的无限热爱之情。



片段三:指导学生总结归纳写作特点,学写场面描写



1.指导学生回顾全文填写表格,评价归纳写作特点
场面描写

写作特点

会场布置

有点有面,突出会场气氛和群众激动、兴奋的心情
大会盛况

点面结合,突出群众对毛主席、新中国的热爱
阅兵仪式

点面结合,突出群众对新中国人民军队的热爱、赞美
群众游行

点面结合,突出群众对毛主席、新中国的热爱


  2.指导学生仿照本课的写法学写场面《跳绳比赛》


第三次反思



上课后,全校语文老师讨论交流,形成了下面的共识:


1本堂课首先从语言形式入手(场面描写);接着在理解文本中融语言训练,人文情感熏陶及感悟写法于一体;最后回到语言形式----学写场面,很好地体现了读写结合的特点。


2.在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做得不够好。教学实践中学生自主学习,潜心会文本的时间少;教师“牵”的地方多,有些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去发现(如“一齐”和“一起”的比较研究,最好由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提出来)。


面对同行提出的问题,我陷入了沉思……课堂教学时间是个常数,怎样才能做到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而培养自学能力呢?“导”和“牵”的根本区别在那里呢?我想:教学中的自学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学,最终达到学生能自学。“导”和“牵”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导”,学生是主动的、积极的,是隐形的、看不见的、轻松的,最终是打开学生的思路。“牵”,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是被动的、消极的、被强制的,是赶鸭子上架,是强按牛头喝水,最终是禁锢学生的思维。在方法上,“导”是启发式,“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牵”是注入式、灌输式。我的教学过程真的是注入式、灌输式,真的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吗?请广大读者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5#
 楼主| 发表于 2008-7-27 06:4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获奖教案大全


原创:逐层品读,读出《蛇与庄稼》的语文情味

──再遇《蛇与庄稼》

山东省微山县实验小学 高祥虎



   《蛇与庄稼》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一篇说理性强的课文,一般教师执教起这类文章,往往觉得棘手,把她上成非语文课,失去了语文独特的情味,因而学生学起来也无情趣。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该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增强语文化理解教材的意识和能力。从语文的角度去审视教材,用语文的个性和方式重新构建教材的意义,真正实现“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用教材教语文的理念,这样就不会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或自然课、科学课。教师在和学生一起享受语文浓浓情味的同时,也会为自己创造性的理解、诠释、使用教材而油然升腾起一种愉悦感。



  再教《蛇与庄稼》,我一直在想象隐含在语言文字里的影象,思考这说理性极强的文章,除了让学生明白文本所承载的道理外,究竟还能赋予她哪些语文化的东西,用语文的方式,教出兴味盎然的语文情味。最终,我确立了这样的课堂实施方案:首先,整合教材,师生互动讲、猜《鹿和狼的故事》,让学生感受事物之间复杂关系,引出《蛇与庄稼》最后一自然段的内容,交流、质疑;然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读懂联系”、“读出作者”、“读出自己”的逐层深入品读和相关语言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看似枯燥的文字背后,竟然有如此丰蕴的意象和情趣,在不断地挑战自我中,享受着语文;最后,让学生用从文本中习得的经验和启示,速读《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补充材料,进一步感悟、理解文本所阐释的道理,进而将文本的价值观提升到“尊重自然、和谐”的高度,完成教材意义的重构。



  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品读感悟的过程中,通过“读懂联系”、“读出作者”、“读出自己”的逐层深入品读,笔者将看似简单、枯燥的文本,巧妙赋予相关语言训练,引导学生有滋有味地读、有理有据地说、充满情趣地想,课堂焕发出语文特质的光彩。



  [片段1] 读懂内容:



   师:大家为什么只谈这三组话题(蛇与庄稼;猫和苜蓿;吐痰人与呻吟的病人)?



   生:下雨和地湿,水和火太简单,一眼就能看出来。



   师:课文中哪个词说了这个意思?



   生:显而易见。



   师:看来,同学们都对较复杂的联系感兴趣。请大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喜欢农业科学的可以研究一下“蛇与庄稼”,对生物学有兴趣的可以读一读“猫和苜蓿”,当然,对医学有兴趣的就认真研究吐痰人与呻吟的病人的联系。给你的读书小建议是:画出课文中直接描述它们关系的句子,读懂它们之间存在的复杂联系。



  学生读书,圈画、思考。



  师:读明白关系后,思考用自己喜欢或擅长的方式交流:可以“画”示意图,可以展示“朗读”,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说”,当然也可以用你想到自己擅长的方式来汇报。



  读懂内容,作为母语教学,读懂文本的表层意思,应该不是学生的难点。基于以上认识,我在处理读懂事物联系的第一层次读书时,把学生兴趣点的激发,放在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汇报方式上。让学生在饶有兴趣中完成对文本表意的初步理解,同时,让学生在极具个性的理解、表达中,品尝学习语文的成功。



[片段2] 读出作者:



   师:这篇文章,仅仅理解了这三组事物的联系还不够。我们还必须读进去,读懂文字背后的意思。你会发现作者正躲在文字的后面冲我们微笑呢!大家想尝试一下吗?



   屏幕出示文章中描写“蛇与庄稼的故事”的部分内容。学生自由读。



   师:你读出了什么?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



   生:我读出人们的奇怪。一处是庄稼即使风调雨顺也不见起色,一处是放进蛇后,当年就获得了丰收。



   师:你真有一双火眼金睛,把藏在这么深的意思都读出来了!把你的感受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们听听他的读书,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老农们焦急的样子。



  师:是啊!即使风调雨顺也不见起色,多让人着急呀!谁还想读给大家听。



  (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



  师:作者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也替农民着急,他在向专家咨询……谁再模仿作者的口吻读。



  师:读的真好。谁可以用书上的语段说破这个秘密?我再增加点难度:加上“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或“因此”等词语。



  (学生用逻辑关联词语练说句段)



  第二层次设计的语文训练,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一个较深层面,让学生体会文字里含着的意思,感受作者的心绪与表达,从而引领学生发挥想象,在生活经验的帮助下,将枯燥的文字表述,形成内心鲜活的人物镜像。进而在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有滋有味的朗读,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感受到学习语文带给自己的愉悦。最后,让学生练说句段,感受不同的逻辑组合带来的节奏美。在精心设计的各种情趣性和挑战性的语文训练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片段3] 读出自己:



   师:看来,同学们都能读进去,与作者进行一次心灵的交流。我们还要跳出来,产生自己的想法。这叫“读出自己”。大家想挑战一下自己吗?



  (屏幕再次出示文章中描写“蛇与庄稼的故事”的相关内容。)



   师:请同学们再读这两处“奇怪”的地方,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我从文中第一处写老农们奇怪的文字中,感受到事物之间的联系非常复杂。因为,海啸过后,那儿几年“总”得不到好收成,即使风调雨顺“也”不见起色。有经验的老农几年都没看出来,可见庄稼与蛇的关系很难发现。



   师:很好,你真有一双慧眼。这就是你从文章中得到启发,也就是你读出了自己,读出了自己的想法。



   生:我从课文“说也奇怪,那一年庄稼就获得了丰收”中读出了人们的高兴心情。



  师:这其实在告诉我们,掌握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就能把事情做得更合咱们的意愿。



  生:对,如果人们早知道蛇与庄稼的关系,庄稼早丰收了!



  师:我们有了自己的看法,再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就很容易了。



  (学生齐读设计成名言形式的最后一句话。)



  《蛇与庄稼》经过这样逐层深入地品读感悟及相关语文训练,较为厚实且饶有情趣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相比过去以悟理为核心和训练目标课堂教学设计,学生学得更为轻松,更为扎实。课堂中折射出语文色彩也更为浓郁。



   总之,语文教师应该以语文的独特视觉去审视教材,用语文教师对材料的敏感去捕捉语文训练的元素,对文本的意义进行有意识地重新建构和提升,用语文的方式精心设计符合语文要求和学生特点的实施方案。这样,当我们再遇《蛇与庄稼》之类的文章,课堂上同样会闪烁出灵动的语文色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
 楼主| 发表于 2008-7-27 06:4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获奖教案大全

原创: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模块设计



王 辉



教材解读:



本组选编的诗词,散文,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古诗词三首》中,《泊船瓜洲》写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秋思》写了诗人在洛阳城写信给家人,无奈信短情长,无法尽诉,《长相思》写到戍边打仗的南方将士,在北方的风声雪声里因思念家乡,辗转反侧,夜不成寐;《梅花魂》写了远在异国他乡的老人,把他的相思寄托在梅花身上,表达了对祖国、对家乡矢志不渝的眷恋;《桂花雨》写作者对童年的摇花乐的美好回忆和深深的怀念;《小桥流水人家》则深情地写了留在记忆中的美好的故乡生活。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三是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学情分析:

1.经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初步学会了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词句的能力,能够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基本的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的能力。

2.孩子们离开家,离开父母,这份思念之情他们也常常有过,只是不知道该如何去表达,学习本单元按照“诵文──悟情──赏文──积累与表达”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得学生有自己真实的体会,丰富情感,丰富语言表达,做到读与写的结合,这样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3.学生的自主意识正在增强,处在一个由依赖到独立的过渡阶段。这时他们强烈的要求自主、独立、成功。所以,在教学中应当将整体感知,字词的理解,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完成。给学生一个立足点,给他足够的体验。

三.设计理念:

1.感知整体美:在教学中整合单元组,让学生对整个单元知识进行整体性把握。按照由整体到部分的设计展开教学。整体感知单元内容,创设情境引起对家乡的眷恋;指导朗读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析辞藻美:针对不同课文表达的不同侧重,通过品词析句领悟其表达的好处,课外搜集思乡的古诗词、散文拓展学习。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

3.聆听音乐美:每一篇文章背后都倾注着作者无限的情愫,以音乐衬托这份情感,配乐朗读,产生新的情感体验。

4.共说家乡美:通过读书,和课外阅读的渗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在学习中扩展材料,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整合口语交际与习作,畅想“二十年后回故乡”。

5. 桃源之行──人性美:感受湘西地方的风景美和人性美。介绍阅读沈从文的《边城》。



设计说明:



单元学习主题是“月是故乡明”



1.感知单元组,确定主题



通读全组课文,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整体把握全组课文的思想感情,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了解文本语言形式和基本的表达方法;联系生活初步表达自己的情感。联系“回顾拓展”“口语交际语习作”等确定本单元学习目标,制定相关活动计划。



2.推敲诗词,体会思乡情怀(学习《古诗三首》)



通过对比教学,使学生体会相同情感的同时,感受语言的各自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学习“趣味语文”中推敲的故事,并总结方法应用于自己的小练笔中;学习“日积月累”中诗句并搜集积累思乡古诗,积累语言;学习“口语交际”策划“浓浓的乡情”系列活动。将语文学习与实践联系起来,在学习中总结,在活动中实践。



3.品悠悠乡情,感悟作者表达(学习6、7、8课)



在三篇课文的学习中,体会同一情感的不同表达方式,寄托对象的不同,体会作者的情感是通过哪些景、物、事表达出来的。指导朗读,再次激发情感,获得新的阅读体验。“词语盘点”在读书时理解词语,感受词语。



4.实践活动与习作
整合交流平台与习作,引导学生反思,总结,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将收获与体会化为实践,完成习作。分为三个板块“实践活动”(古今诗词大观园、师生共读《边城》、浓浓的乡情)“谈收获”“作文”。展示台:手抄报、阅读记录卡的展示。



模块一:近乡情更切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熟读课文。



2.明确单元主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明确学习重点。



3.初步领会各课文以什么表达。



(一)阅读导读,确定单元主题。通读单元课文,阅读时做到:一遍又一遍的读课文,静静地用你的心读懂作者的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二)小组交流,每篇课文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三)根据单元主题,制定活动计划。



1.搜集思乡古诗词,诗词配画。诵读散文。



2.策划“浓浓的乡情”主题实践活动。可以有诗歌朗诵,歌曲演唱等形式。



3.根据本单元主题,制作一期手抄报。



模块二:一语天然万古新



模块目标:

1.体会诗人抒情的方法,感受诗情。

2.通过对字词的推敲,感受诗人如何将浓浓的思乡之情暗藏于诗中。

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月亮象征着团圆,团聚。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又是一个月圆的晚上,王安石在仅一江之隔的他乡,会想到什么呢?

(一)诗人简介。

(二)品评诗句,感悟诗境。

1.划出你喜欢的诗句,小组内讨论,汇报。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在这个草长莺飞的春天。看到春天满目的新绿,想到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自己离开了家乡,什么时候能再回来呢?思乡的愁绪像春天的草一样,很快地滋生、蔓延起来,看着满目的青绿,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

当春风绿了江南两岸的时候,诗人的心里也长满了乡愁。诗人的思乡情从离开家乡的时候就开始了,刚刚离开,就已经想着回来,读出诗人的惆怅与思念吧。

“资料袋”: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为什么不用“到、入、满、过”?品味字的用法。“文章不改不精炼”。在我们写作时也应该有古人的精神,反复修改。
小结:一个“绿”字,让我们感受到思念长长,绵绵不断。在张籍、纳兰性德的诗中又有哪些字、词表现了作者彻骨铭心的思念呢?

(二)读两首诗,划出最打动你心灵的诗句,小组说说你的感受。

1.“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哪一个动作描写最细致?

“又”──再一次。一个“又”字,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复恐说不尽”。书成封就,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
想象这个“又”字的动作,表情。表演读诗。

2.“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在你的耳边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

对于一个出征的兵士,听到这样的声音他会想到什么?

夜的静谧更显出了风雪的声音之聒耳,睡梦被无情地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听着帐外的风声雪声,感受着袭来的阵阵寒意,更加怀念故园的温暖、宁静和祥和。而“故园无此声”,却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思乡之情表达的更悲切。
3.播放《故乡的云》,再读三首古诗,你一定有新的感受。

(三)整体评价:说一说三首古诗在表达上的不同?



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是肃杀的秋风引起,诗人纳兰性德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



(四)日积月累与课外搜集



1.积累表达乡思的诗句。使学生积累优美诗句,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乡、思友之情。



鼓励学生搜集原诗读读背背。



2.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诗词,配画。



(五)趣味语文



读读《推敲》这个故事想一想趣在哪里?



用这样的方法修改你的一篇习作。



你知道哪些这样的故事,和大家交流。





模块三:切切故乡情



模块目标:

1.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2.感悟作者怎样表达出这种感情的。领悟写法。

3.积累语言。片段描写训练表达。

一、学习《梅花魂》

“梅花香自苦寒来”,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出了许多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人。你知道哪些赞美梅花的诗词?外祖父喜欢梅花,其实他也在借梅花寄托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思念。默读课文,从哪些具体事例中可以看出外祖父思念、热爱祖国。

(一)三落泪,品游子情切。

1. 教念古诗,悲伤落泪。

“老人总是摇摇头,长长地吁出一口气,说:‘莺儿,你小呢,不懂!’”
为什么外祖父说作者不懂?在外祖父眼里年幼的作者不懂什么?(不能理解外祖父强烈的思乡之情;不能切身感受到一个身在异乡、远离故土的海外赤子的眷恋祖国的心情。)

2.无法回国,失声痛哭。

“想不到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

这句话把外公比作什么?(小孩子)

外祖父和小孩子应该说在年龄上相差甚远,作者为什么作这样的比喻,你体会到了什么?(外祖父无法控制自己的悲伤之情,从他的失态中体会到外祖父思归难归的悲痛心情。)

3.望归国路,泪眼朦胧。

“赤道吹来的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

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仅仅是因为风撩乱了老人的头发吗?(思归难归,愁苦变老)

当你读到这句,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想象画面,动情朗读。

(二)品梅花

1.课题为什么叫“梅花魂”?找出文中写梅花的句子,读一读。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文中的“他们”指的是谁?

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怎样理解老人的话?

老人的话表达了什么?(外祖父把梅花看作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千千万万华夏子孙的“魂”。在表现他那颗拳拳爱国之心。)

2.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写出了老人对梅花的眷恋?(因“我”弄脏墨梅图二大发脾气,临别送梅花手绢。)

3.本文以“梅花魂”为题想告诉读者什么呢?(梅花的禀性;外祖父思乡、爱国之情……)

4.播放《懂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5.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个人感受;学习方法等)

(三)拓展学习,积累运用。

1.自己选择一首思念亲人或家乡的文章,在班上展示。如《乡愁》

2.片段练习,回忆家乡一物,写出你的思念之情。

二、学习《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

傲雪而立的梅花寄托着外祖父对祖国的无尽思念,香气迷人的桂花又让“我”想起了什么呢?美丽的小村庄有哪些精致令我久久不能忘怀呢?

(一)《桂花雨》

1.品“摇花乐”

看图画出“摇花乐”的句子。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分小组读所画的句子,边读边想象语句中所描绘的情景,再说一说此刻在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练习有感情朗读“摇花乐”这一段。

2.赞美桂花,热爱家乡
作者以“桂花雨”为题,仅仅是为了写自己童年的“摇花乐”吗?
找出文中相应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
“我喜欢的是桂花。”
“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哪个字表现了桂花芳香萦绕?“浸”。查字典理解这个字的含义,读出你的感受。
3.品思乡之情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说一说你对母亲这句话的理解。
4. 读了这篇课文,你的内心会产生怎样的感受呢?在你的生活中,你有没有感受到别人或自己对家乡的怀念呢?写一写。
(二)《小桥流水人家》
1.读课文,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画下自己喜欢的景致。
2.互相交流:作者故乡的这些景致给你怎样的感受?你从这些景致描写中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情感? 这种情感是通过什么表达出来的?
三.比较几篇文章
1.我们学了这篇文章,都是围绕着思乡之情来写的,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让我们再一起来回忆文章,思考一下,几篇文章各自的特色又是什么?
2.学生自由读文,讨论。
总结:
《梅花魂》:所寄之物是梅,围绕着梅花,作者写了外祖父与梅花之间的五件事,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写出了外祖父的思乡之情。
《桂花雨》:作者所寄之物是桂花,桂花是童年的回忆,是家乡的回忆,是快乐的回忆,以此方式,写出了自己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家乡的怀念。
《小桥流水人家》:所寄之物是小桥流水之风景与那守望相助的人家,这些也是作者对家乡的记忆,如画的风景,淳朴的人们,勾勒出了作者美好的童年生活与家乡记忆。
3.启发练笔
学习以上三篇课文,你学习到作者什么表达方法?
不同的事物引发着不同的人的思乡之情,同学们,你们的家乡又是什么样的呢?当你们回忆起家乡的时候,你会想到些什么呢?
生自由讨论.
小练笔:我的家乡



模块四:语文实践与习作


一、语文实践:
1.朗诵会:学习本单元你一定积累了许多思想情怀的诗词,文章。交流收获,配乐朗诵。
2.诗词配画:选一首你喜欢的思乡诗,可以是课文中的或是课外积累的,理解后配画,要画出意境,情境。3.文学欣赏“名人的故乡”。
4.师生共读《边城》。体会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情景描写,感受自然美,人心美。
5.“浓浓的乡情”汇报表演。
二、谈收获:
学习本单元,内心受到了哪些熏陶?你学习到了哪些表达方法,品析方法?和同学们交流。并列出收获单。
三、习作:
1.提出习作要求,以“二十年后会故乡”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2.小组交流你要写什么,该怎样写。
3.动笔
4.讲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
 楼主| 发表于 2008-7-27 06:5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获奖教案大全

《落花生》教学设计

梁胜娟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居然、榨油、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会用“居然”造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课文,能正确抄写第10自然段,能背诵课文重点语句。



4.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能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5.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难点:



体会赞颂花生顽强生命力的语句。



教学准备:



老舍的《落花生》和《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梅花魂》等文章;



演示文稿。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类比导入,揭示主题



梅花、竹子历来被中国人所喜爱,他们的清高、淡雅和坚贞往往被用来比喻有气节、有骨气、有灵魂的人。比如诗人郑燮在《竹石》中描写竹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以此抒发自己不畏磨难的铮铮铁骨。比如陈慧英的《梅花魂》中外公说: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腰。他们就像梅花一样!这些诗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看似状物,实则是写人,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这就是“借物喻人”或“借物喻理”。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这样的文章《落花生》,看看作者许地山是如何通过写落花生来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不加字、不漏字,不读破句子,把课文读正确。)



1.学生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检查朗读,提示重点字词的读音与结构,如茅、榨、榴等。(要求会书写,会组词。)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要求:默读课文,边读边做批注。)



1.你对课文哪一部分最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课文的学习。



2.集体读第一段,了解种花生、收花生。重点体会“居然”一词。



(1)读出花生收获后一家人的意外、惊喜。联系生活,会用“居然”造句。



(2)种了就是想收的,为什么收了却又说没想到?没想到什么?为什么没想到?感悟、体会花生顽强的生命力。



四、品读课文,研析重点



1.花生顽强的生命力令我们惊喜、赞叹,同样也让母亲高兴。在第二段中有一句话表现了母亲的高兴,谁能帮我们找出来读一读。从这些句子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过渡:(是啊,一次没想到的收获,也要过个节来庆祝,可见这一家人对生活是多么的热爱。这收获的哪里是花生,分明收获的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啊!)



2.读一读4—15段,看看这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一家人是如何边吃边议论花生的?



读“吃花生、议花生”的内容。



过渡: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而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容易被人忽视的特点,而这容易被人忽视的恰恰是花生最可贵的好处。



3.默读父亲的话。(出示演示文稿——父亲的一段话:花生的好处很多,……)



要求:读这段话,你能读懂什么?还有没有不懂的?



a根据你对父亲的话的理解。完成下面的表格。



比  较



花  生



苹果、石榴、桃子



不同点







相同点





启  示





b反复读一读“我”说的话:“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联系生活,先想一想“体面”“讲体面”“只讲体面”的各自含义,再深入体会父亲对我们的期望。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朗读最后一段,找一找从哪个词可以看出父亲的话给“我”很深印象。体会“印”字用得准确,体会父亲的话对“我”一生的影响。



那一夜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许地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长大后他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著名的教授和作家。他也因此取了个笔名叫落花生。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花生精神的人,让我们一起读一读他说过的这句话:(出示演示文稿:我要像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六、作业



语文能力的提高仅凭课堂上的学习和看几本语文书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更多的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老师推荐几篇文章和几首乐曲,希望同学们利用课外时间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认真读一读,听一听,相信你一定能从中享受到书籍和音乐带给你的震撼、快乐以及幸福。



书籍(文章)。



老舍的《落花生》、茅盾的《白杨礼赞》、陶铸的《松树的风格》、陈慧英的《梅花魂》、周敦颐的《爱莲说》,读一读这些文章,把点明中心的句子画出来。



乐曲:《小草》、《劳动者之歌》



第二课时





一、检查听写,复习积累


1.听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并能积累居然、开辟、成熟、吩咐等词语和有深刻含义的句子。


3.抄写第10段父亲的话并能背诵。


二、回顾全文,总结写法。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根据学习,引导学生概括总结文章简写和详写。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三、拓展提高,深化主题


联系生活想一想,像落花生这样的事物还有哪些?它们各体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仿照《落花生》的写法,试着从身边的事物中选择一种写一写,尽可能做到详略得当。题目自拟。


(教师可以提示:粉笔、蜡烛表现一种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青松、荷花表现做人的清高和坚贞不屈等)。


四、交流评价,习作修改


1.自己先把自己的小习作轻声读两遍,争取用修改符号至少修改两处。


2.自己给自己评价等级星。


3.个别学生展示朗读自己的习作。


五、作业


1.运用详略得当的写法,完成课堂小练笔。


2.继续完成第一课时的阅读作业,并结合生活实践,写出对你的启发。


(板书设计略)




附课文: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


我们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0:1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