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4529|回复: 8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获奖教案大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7-23 06:5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北京市清华大学附小 窦桂梅



第一课时



一、“走近圆明园”



1.我住在清华园,在离我家50米的地方,有一片废墟,叫(板书“圆明园”)。打开书,看这两幅废墟图,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这些感受源于一个词──毁灭(板书,指导学生注意笔顺)。从题目看,重点写的是“毁灭”。再读课题。



2.让我们走近圆明园。读课文。



(1)注意指导书中的生字,提示文中的连接词及分号等。



(2)板书“不可估量、举世闻名、诗情画意、天南海北;众星拱月、玲珑剔透、蓬莱瑶台、金碧辉煌”。



(3)可以读读第129页的词语盘点,老师把以上词语补充完整。



3.从最后一段课文引入:这片废墟已经在风雨中伫立一百四十多年。文中的哪句话概括了圆明园损失的程度?(提示连接词“是……也是……”和“文化”)



4.圆明园里究竟有些什么,说毁灭的是不可估量的价值?(加问号)让我们一起“走进圆明园”。



二、“走进圆明园”



(一)体会圆明园“不可估量”的价值



1.同学们知道圆明园的面积有多大吗?据老师了解占地面积有458.9公顷。圆明园相当于多少个这么大的教室?这么大的面积,有些什么?(圆明园的面积相当于1万多个这么大的教室。)



2.课文1-4段,说说圆明园有些什么。



(1)抓“三园”,理解“众星拱月”(看图,不愧是万园之园!)



(2)有……也有……(看图,金碧辉煌。大到宏大无比,小到精美绝伦。)



(3)有……也有……(看图,理解象征。既有城市的,也有乡村的,尽收眼底。)



(4)不仅有……还有……(看图,西洋景观。空间上,既有国内,又有国外。)



(5)上自……下至……(看图,珍宝字画。时间上,展示几千年的精华。)



3.圆明园浓缩着“天南海北”的精华!用成语概括:应有尽有、成千上万、数不胜数……



教学设计与评析JIAOXUESHEJIYUPINGXI语文(五年级)培训资料4.圆明园的价值,涵盖文学、绘画、雕塑、建筑等,真是“不可估量”,不愧是“举世闻名”。



5.所以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6.那好,读课文,让我们感到,通过你的介绍,它的的确确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引领学生注意体会那些连接词,读出一种自豪感。)



第二课时



1.圆明园举世闻名,是博物馆,也是艺术馆。一说到“艺术”,就会想到──(美)



2.回味“众星拱月”的万园之园──



3.回味金碧辉煌的殿堂和玲珑剔透的楼阁──



4.回味“象征”城市风光和山乡村野──



5.不仅仅这些,圆明园还有著名的四十个景点呢。我们只选20处景观看一看。(课件)



(1)如果一处一处参观得需要多少天啊。你打算住几天?



(2)先游览看看仿造风景名胜建造的景观。选择一处说说感受。(课件)



(3)再游览根据诗人建造的景观。选几处景观讲讲。(课件)



6.法国大作家雨果眼中的圆明园是怎样的呢?(课件)



7.书中概括地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8.现在,回过头来再读课文,让我们一起和你陶醉在这恍若月宫的圆明园中。(读略)



9.把书上概括圆明园的两句话用“是……也是……”连起来变成一句话。



10.朗读,陶醉在这瑰宝和精华之中!(读略)



11.面对这人间奇迹,你心中一定升腾起一种情感。圆明园拥有的是什么?(“文化”。)



(二)体会圆明园的“不可估量的损失”



1.然而(引读课文):1860年10月6日──



2.“统统”掠走,是怎么“掠”?



3.有没有查到资料的,举个例子说说?出示一段真实的资料,请读一读。然后把感情送到课文中再朗读这句话。



4.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毁坏,是怎么“毁”的?



5.根据学生所说,再次出示资料。再把感受送到课文朗读这句话。



6.这还没完,敌人为了销毁罪证,放火把圆明园烧了,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圆明园只剩一片灰烬!(课件:抢劫)



7.至此,圆明园“没有了”──(把黑板上的连接词前面加“没”、“了”。一边添加一边让学生跟读。比如,圆明园中,“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没有了……也没有了……,没有了……还没有了……)



8.出示书中的句子,用变化了的连接词再说话。比如,金碧辉煌的殿堂──“没有了”等。



9.作为法国人的作家雨果,是怎么看待自己国家的行为呢?(默读雨果的文章,找出文中的句子概括。)



10.再读最后一段。(略)



11.圆明园化作一片灰烬。那么,圆明园毁灭的究竟是什么?(文化!)



12.现在你明白了,文章为什么要花大量篇幅来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没有这些“有”,怎么体会到“举世闻名”,怎么体会到博物馆、艺术馆、园林瑰宝、建筑精华?正因为深切体会到这些“拥有”,才会更加痛心。)



13.集体朗诵或背诵三四自然段。永远留在心中。



14.越是回味,越是不住感慨。所以,最后,请全体同学再读这句话,告诉自己,告诉天下所有的人!(读总起句。)



三、“走出圆明园”



1.回过头来再看书的插图:圆明园里,荒野的风,呜咽地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残留的柱,痛苦地书写着──一个国家的耻辱。



2.这痛苦的耻辱一直刻在我们心里整整一百四十多年了。历史要向前,我们不能等待,要“走出圆明园”(出示文字课件)。



3.请面对这残留的柱提上一句话,或在后面的插图中写上几句话,或者读读书后第130页一名同学的读后感都可以。(学生写,教师巡视)



4.学生写,教师根据情况点评。(略)



5.谢谢同学们。课下我们还可以再次收集图片和资料,了解旧中国的贫穷和今天的强大,并开一个交流会。毁灭了昔日的祖国乃至世界文化史的不可估量的损失,可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作为我们中国人的自省与自信(擦掉“毁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7-23 06:5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获奖教案大全

五年级上册《学会看病》教学设计



安徽省芜湖市育红小学 艾启双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写法,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激发独自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情感。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作家毕淑敏的资料,阅读有关独立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文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生病的时候,是自己一个人去医院看病还是由父母陪同你一起去医院呢?(学生回答)有这样一位母亲,在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却忍心让他独自一人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为什么这样做呢?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一定会找到答案。



2.  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各自用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遇到注音的字多读几遍。



2.开火车检查注音的生词。



3.再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想一想母亲的感情变化过程。



(三)研读探究,体会母爱



1.全班讨论。从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中,你体会到母亲怎样的感情,读一读这些句子,读出这种情感。其主要为:(1)鼓起勇气,劝说儿子独自看病,有意让儿子锻炼;(2)有些后悔;(3)看着儿子学会看病,勇气再起。



2.小组合作,互相读读自己最感动的句子或自然段。



3.全班赛读。小组代表将自己最感动的地方读给大家听,互相比一比,评一评。



(四)角色朗读,感受母爱



1.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2.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倾诉体会,升华情感



1.说说读后的体会。读了课文,请选择一个合适的对象,把你想要说的话说出来:(1)文中的母亲;(2)文中的儿子;(3)自己的父母;(4)自己的同学或小伙伴等。



2.写一写。将自己学了课文后的体会,用最简洁的话写下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7-23 06: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获奖教案大全


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浙江省东阳市外国语小学 卢雁红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在回味中悟神。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瓦砾”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的佳句。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



3.初步感受借外貌、语言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引读课题



1.教师边播放地震录像边描述1994年1月17日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一场大地震的情景。



2.教师引读:谁来把这个故事的名字响亮地告诉大家。



二、诵读全文,整体感知



1.自学课文:大声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读完之后,问问自己:哪个地方最让我感动?



2.检查词语:洛杉矶阿曼达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



学习词意:回想刚才的录像,你觉得从录像中可以读懂哪几个词语?



3.整体感悟:说说课文中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



三、研读文眼,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过渡:从刚才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同学们最有感触的是父亲用双手挖废墟的场面。(以诗句的形式出示第12自然段的前两句)



在老师看来,这两句话简直就是一首诗,每一句都可以读出很多的联想。同学们,深情地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自己能读出什么来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主要抓住以下三点随机点拨。)



1.研读“时间长”。



(1)体会“时间长”:多长的时间呢?(36小时,2160分钟,两个白天一个黑夜。)



(2)感受“父亲累”:在这漫长的36小时中,父亲在做什么?



(3)感情朗读:机械单调、繁重危险、势单力薄、无休无止,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累!当我们体会到了这些,你又会怎样读这句话?



2.研读“没人再来阻挡他”。



(1)了解内容:哪些人曾经阻挡过他?人们为什么要阻挡他?



(2)深究原因:后来为什么又没人再来阻挡他了呢?



(3)体会情感:没人来帮助他,没人来阻挡他,更没人能理解他,这是怎样的一种孤独与苦闷呢?谁能读出来。



3.研读“可怕的样子”。



(1)理解形象:“破烂不堪”是什么意思?“到处都是血迹”是什么样的?



(2)丰富形象:他为什么会成这个样子?在这漫长的36小时中,会出现怎样的触目惊心的场面?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



(3)感情朗读:当我们体会到这份沉甸甸的爱的时候,当我们感受到这份充满血泪的情的时候,你又会怎么读这首诗?如果你是他的儿子,亲眼看到父亲为了自己,这样痛苦地挣扎,你又会怎样读这首诗?



4.总结提升。



(1)自由讨论:这位倔强的父亲左肩扛着肉体的伤痛,右肩扛着精神的重压。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



(2)回放画面:当父亲看到一片废墟,悲痛欲绝的时候,让他重新挺立的是这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当许多人都来阻挡他,让他放弃的时候,他回响耳边的还是这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的时候,回响在他耳边的依然是这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3)总结提升:这句话是支撑父亲的一盏心灯,在他的心底永远亮着!让父亲成为一座大山,伟岸坚强!这首诗就是这座大山的真实写照,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诵,铭记心间。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父亲的倔强、坚强、对儿子深沉的爱。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感受儿子的形象。



二、研读画面,感受儿子的了不起



请大家认真默读课文,找找儿子的哪些表现最让你难忘,画下来,想想为什么。



1.感受儿子在废墟中顽强等待的画面。



(1)指名交流:引出第16自然段。



(2)细读推论:你从这里读出了什么呢?



(3)想象艰难:大家认为阿曼达的同学害怕了,那我们讨论一下:阿曼达害怕过吗?让我们再设身处地地体验一下:当灾难突然降临的那一刻,阿曼达的处境会是怎样的呢?(再次播放灾难降临时的画面)



(4)想象写话:我们可以想见,在漆黑的废墟底下,这个7岁的孩子肯定哭泣过、发抖过,不只一次地绝望过。后来他又是怎么战胜恐惧,战胜饥饿、干渴,并把这种力量带给了更多的同学呢?他会想些什么?对自己说些什么?对同学说些什么呢?请把自己当成阿曼达,把这一过程生动地写下来。



(5)师生对读:这位了不起的男子汉就是这样,在生死关头,始终牢记父亲的那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是小男孩的永不放弃,才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感动吗?带着这份感动把奇迹出现的一幕呈现给大家。



2.感受儿子更加勇敢的画面。



(1)听中感悟:50分钟后,安全通道打开了,父亲向朝思暮想的儿子张开了双臂……请听他们的对话。(多媒体出现父亲张开双臂迎接儿子的画面,同时播出对话)



你们听到他说了什么?



(2)语言渲染:同学们,他们刚刚经历了38小时,不,几乎是39小时的生离死别呀!现在,儿子终于可以逃脱死神的魔掌了,儿子一定也是第一个探出小脑袋来的,因为,他盼得最急,等得最切。可是……



(3)再听感悟:好,让我们再一次听这位小男孩的声音,你有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倾注你的真情,对小男孩说句话。



三、回复全文,升华情感



1.品味感悟: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这个结尾,回味刚才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幕,说说你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的理解。



2.回复全文:读到这里,老师相信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的形象一定刻进了同学们的心里,他们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深深地感动着我们,让我们永远铭记。请你选择一句最能打动你心灵的话,再一次饱含深情地说出来或读出来与大家分享。



3.升华情感:第一次读完这个意味深长的故事,卢老师就想到了一首小诗,现在我把它送给大家。(配乐)



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



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



这个人就是父亲,



这种爱就是父爱。





听《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后的一点想法

浙江省杭州市教研室 沈大安



大家都知道,《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情感性很强的文章。今天卢雁红老师带着孩子走进文本,使孩子们情有所动,理有所悟,总体上说这是一节很好的课,在高年级语文教学上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我有两点感受想强调一下:



第一是把握主线,聚焦形象,以点带面,细读文本。“聚焦形象”,我们在学文艺理论的时候,文艺理论课的老师都会讲到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就是“形象大于思想”。在文学作品阅读中,如果我们光是拎出几条筋,讲几个概念,得出几个观点,是不行的。文学作品教学中,对形象的感受应该重于对观点的领悟。卢老师今天处理得比较好的是聚焦形象,她把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直到衣衫破烂到处都是血迹”这个形象深深地留在孩子们心中,我觉得这比我们拎出几个观点更重要。高年级课文这么长,卢老师只抓住几个画面辐射开去,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最近一些语文教育专家,包括大学中文系的一些教师,重新提出要细读文本。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所有的感受、领悟都是从文本开始产生的。卢老师还给了我们一个启发,就是把一个“点”拿出来,在这个“点”上把朗读、感受、体验、想象、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我觉得这是一个好办法。问题是能不能在一篇课文中找到这样几个形象丰满、情和理结合的“点”,能不能有所取舍,这就需要教师的学识和胆识了。



第二是用综合性的语文练习促进学生的阅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现在的教材当中有一些小练笔,过去我们只是把小练笔看作读写结合的一种方法,从读学写。如果仅仅是从读学写,甚至走向学一句写一句,学一段写一段这样一种单纯模仿,我以为是不足取的。现在的小练笔,不是单纯学习课文的写法,而是具有多种功能。它不是一种单项训练,而是具有人文内涵的综合性训练。比如:在这节课中,“废墟”这个词老师没有简单地让学生去抄,但是好几个学生的小练笔里都用到了“废墟”这个词。这个小练笔不仅包含了字词句的练习,而且包含了人文因素。其次,做好小练笔可以促进学生理解课文,提升情感。这是单项训练做不到的。我觉得这节课比较精彩的地方,就是小练笔后学生的发言。为什么呢?通过练笔,慢慢想,慢慢准备,很多孩子都写得很好。



  卢老师这两节课有没有遗憾?我想说一点想法。卢老师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很深,但学生并没有这种感受,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文本有很大的差距,学生的理解和教师的理解也有相当大的差距。我觉得今天这两节课主要的问题是,为了缩小这种差距,教师的话比较多,教师的问题比较琐碎,可以说这个设计是精致有余而大气不足。卢老师刚才自己说抓住一个“点”,“反复诵读,反复叩问,反复感悟”,这种想法很好。第一个反复很好──反复诵读,第三个反复也很好──反复感悟,我想问的是反复叩问是由教师来叩问,还是学生自己来叩问?我们看到卢老师课堂上有一些很细的问题,比如:一个人请求别人帮助而没有人帮助你会觉得怎样?当父亲挖呀挖,可能挖出一具小尸体时他会怎么想?……这些问题不是不好,教师是在努力地启发,但是毕竟学生体验不够,所以总觉得教师牵得太多,而学生还没有到这个程度。该怎么办?大致有这么一些办法:一是教师既要善于启发,又要善于等待。我们要适当地等待,让学生慢慢去读,慢慢去感悟。可能今天卢老师心里有点着急,学生跟不上来自己就多讲,就多提问。其实这堂课可以主要抓两个问题:①反复读这段话,你眼中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让孩子放开去说;②是什么力量支持他这样做?把这两个大问题抓住,尽量让学生自己来叩问,而不是教师问。二是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包括不到位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解,要有充分的宽容。今天这节课,教师自己的观念比较强烈。比如有个孩子说:“如果我爸爸活着,他一定会来救我;要是我爸爸死了,别人也会来救我的。”卢老师认为不行,认为在阿曼达心中爸爸一定还活着。其实这个孩子想得挺合理,也很有信心,我觉得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理解,不要硬拉到自己的想法上来。五年级的孩子毕竟是小学生,我们应该允许他们认识上有些模糊,允许他们似懂非懂,要留有余地,不要指望在一节课里一步到位。你想让学生理解得跟老师一样是不可能的,因为老师的经历、阅历和学生存在差距,这种差距是不可克服的。我记得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说过,我们和作者之间有一种时间间距,这种时间间距是不可克服的,也是不必克服的。我把这句话用在教学上,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是有距离的,我们通过师生对话可以缩小这种距离,但是要完全克服这种距离也是不可能的。我们要把握住文本的基本精神,在孩子心中留下一个个鲜明的印象,这些印象将在他们人生的道路上永远起着激励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7-23 06: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获奖教案大全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口语交际《我是“小小推销员”》教学设计



浙江省杭州江干区教师进修学校 费蔚



《我是“小小推销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口语交际话题。这一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具有一定的交互性。口语交际时,要求学生根据内容稍做准备,学会用一定的说明方法从外观、规格、用途、使用方法、价格等方面有条理地介绍“商品”,努力用语言打动别人,并能针对别人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和解释。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怎样有条理地介绍一个商品,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课文,如《新型玻璃》的说明方法。口语交际过程中还要求学生学会认真、耐心地倾听别人的发言,敢于提出问题,积极参与交际活动。



【教学思路】



◆教学目标:



1.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中稍做准备,使用一定的说明方法有条理地介绍一样商品,并能努力用语言打动别人,培养认真倾听、抓住要点大胆提问的能力。



2.在互动的交际过程中,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做到态度大方,有礼貌。



3.渗透合作意识和诚信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



◆课前准备:



课前可准备自己喜欢的物品实物或是物品的照片、产品说明书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交际情境,激发交际兴趣



1.情境导入



教学设计与评析JIAOXUESHEJIYUPINGXI语文(五年级)培训资料播放一段买卖商品的短片,引起学生交际的兴趣。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营业员是怎样介绍和推销商品的。



2.归纳总结



推销员不仅要清楚而有条理地介绍商品,而且要用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打动顾客。同时还应当彬彬有礼,热情周到,这样才能获得顾客的好感,最终将自己的商品推销出去。



3.阅读迁移



怎样做到有条理地介绍呢?咱们一起来看看《新型玻璃》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说说课文是怎样介绍“变色玻璃”的?(围绕“变色玻璃”从特点和作用两个方面有条理地介绍。)



(2)这段话哪些地方最吸引你?在畅所欲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用“自动窗帘”这一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变色玻璃的特点。



(3)归纳总结:围绕一个事物的几个方面一一介绍,能让表达有条理。如果再用上打比方等形象的表现手法,会使介绍更加生动。



4.情境创设



(1)同学们都有自己喜欢的物品,想把它们介绍给大家吗?今天咱们就在教室里举办一个商品发布会,同学们来当一回“小小推销员”,把自己喜欢的“商品”介绍给大家。



(2)你觉得可以怎样有条理地介绍自己的商品呢?



(引导学生明白可以从外观、规格、用途、使用方法、价格等方面有条理地介绍“商品”。)



二、开展合作交流,倡导人人参与



1.组内交流



(1)提出交流要求:



●清楚,有条理地介绍“商品”,并努力学会打动别人,交流时注意礼貌。



●认真专注地倾听,能提出自己的想法。



(2)学生自由准备。



(3)在小组中把自己的商品介绍给大家。别的同学要边倾听,边补充、提问。



(4)根据交流情况,各小组推荐一名准备充分、介绍精彩的同学,代表小组参加“最佳推销员”的评比。



2.群体合作



(1)宣布“最佳推销员”第一回合评比开始。



(2)公布评比办法:



●实话实说。



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准确而有条理地介绍“商品”,力求让大家听得清楚、明白。



●有问必答。



能针对评委和同学提出的关于“商品”的问题,进行耐心地解答,力求使大家满意。



(3)各组发挥集体力量,集思广益,为候选人献计献策。



这一教学环节可分以下几步进行:



第一步,请全组学生围绕“怎样清楚、准确、有条理地介绍产品”这一要求,稍做准备,共同拟订介绍提纲。



第二步,由候选人根据提纲按要求介绍商品,其他学生补充,纠正,提出建议。介绍时可以参照“商品”说明书的介绍,使表达更准确明了。



第三步,组内学生预想评委和同学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围绕问题共同寻求答案。



第四步,从交际礼貌和交际态度等方面为候选人提出建设性意见。



三、引发多向交互,讲究交际修养



1.各组推荐一名评委,说明推荐理由。



2.评委发表公正评审宣言。



3.各组候选人分别完成“实话实说”和“有问必答”两项任务,随机接受来自评委和同学的提问。



在完成“实话实说”任务时,既可以从“商品”的外观、规格、用途、使用方法、价格等方面作全面介绍,也可以重点强调某一方面的特点进行详细介绍。介绍“商品”时最好采用边说边演示的方法,突出特点,使得介绍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也可以一边说一边出示“商品”照片,以取得直观、形象的说明效果。这一教学环节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以言语为主,辅之以多样化手段有条理地介绍“商品”。



在完成“有问必答”任务时,如候选人难以回答,同组同学可以作为后援团参与回答问题。



4.评委用举红、白牌的方式评判结果,并说明举牌理由。台下顾客提出自己的评价结果,并说明理由。候选人和后援团对评审结果提出自己的想法。



这一教学环节,要求评委和顾客根据评比办法进行评价,能够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而候选人和后援团可以据理力争,但应当注意交际礼貌,有礼有节。



四、言语魅力展示,升华交际情感



1.宣布“最佳推销员”第二回合评比开始。



2.公布评比办法:



●精彩一刻



小组合作创编一段广告,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出产品的特点,力求打动评委和顾客。宣传时要本着诚信的原则,不能夸大其词,做虚假广告。



3.教师播放精彩的广告片段,请学生说说广告中哪些说法最能打动人。



4.小组创编广告,力求用言语打动别人。



5.候选人介绍创编的商品广告。评委和顾客分别进行评价,候选人和后援团对评审结果提出自己的想法。



这一教学环节,要求评委和顾客能根据评比办法进行评价,而候选人在介绍产品时尽量以生动形象的口语和恰如其分的肢体语言打动评委和顾客。当评价结果出现后,可以据理力争,但要注意交际态度和交际礼貌,做到胜而不骄,败而不馁。



6.宣布评比结果。(以激励为主)



五、总结



今天的口语交际课,我们不仅学会清楚、准确、有条理地介绍商品,还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恰到好处的动作去打动顾客。更重要的是在宣传、推销的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诚实守信的良好美德。



【设计意图】



一、创设具体的交际情境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的交际情境是实施口语交际的重要策略。本课设计了“两短一长”的交际情境。“两短”分别指在课始、课中提供的“商品推销”和“精彩广告”情境,这两个情境取自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和耳熟能详的广告用语,第一个旨在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使他们尽快投入交际活动,第二个不仅使学生兴趣盎然,而且为他们的口语交际提供了模仿和借鉴的材料。“一长”是指课文中一以贯之的评选“最佳推销员”情境。这一情境由组内自由介绍、推荐候选人、两个回合评比、评选最佳推销员等板块组成,层层展开,逐步深入,富有变化。在这样的情境中既有学生的独白,也有组内、组间学生的互动,为他们进行双向、多向交流提供了可能。



二、实现多向的交际互动



交互性是口语交际的主要特性,没有人际互动的口语交际是无效的。本课设置了“组内交流,群体合作、班级汇报、多向交互”的互动的环节,体现了关注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在动态的过程中反复引发多向的交际互动。由于评选“最佳推销员”这一大情境的需要,交际对象被分为评委、顾客、候选人、后援团等。交际对象不同,所出现的情境也不同,对学生运用口语进行交际时的要求也不同。正是在这样多回合、多情境中,展开了多种形式和多个对象的口语交际,使得口语交际路径成为阡陌纵横的“通途”。



三、加强必要的交际修养



口语交际不是一个简单、随意的交际过程,应当注重对学生交际修养的培养。笔者认为交际修养至少应当涵盖三个方面的内容:言语修养、行为修养、道德情感修养。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体现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在教学设计中三次提出了口语交际的言语要求。第一次是总述,第二次、第三次分别提出言语表达有条理和生动形象的要求,较好地体现了循序渐进,逐步递升的特点。教学设计中多次强调行为修养,提出了“认真专注地倾听,能提出自己的想法”“稍做准备,拟订介绍提纲”“注意交际礼貌,有礼有节”“恰如其分的肢体语言打动评委和顾客”等要求,力求将行为修养的培养落实在口语交际的全过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7-23 06: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获奖教案大全

《怀念母亲》课堂实录

北京市西城区育民小学 谷利新
               

《怀念母亲》教学实录


课题:怀念母亲

年级:六年级

教师:谷利新(北京市西城区育民小学)

时间:12 月29日下午(星期六)15:10-15:50

会场三: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礼堂

课例研讨

主持嘉宾:郑丹(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初教部)

评课嘉宾:严瑞兰(香港顺德联谊总会胡少渠纪念小学)

文字整理:山东省东营金瀚学校 张洪乐



课堂实录:

师:我们一起走进季羡林这篇——

生:《怀念母亲》

师:老师先请一个同学大声的读一遍这个课题,好吗?(请一位同学。)

生读课题。(学生字正腔圆的读出来,声音小。)

师:怀念母亲,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它片刻又离开将近百岁老人的心,那些日子,带着那些意思,再来读一遍课题好吗?

生齐读课题。

师:大家在课下一定查阅了很多季羡林老人的资料,我们在查阅资料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他们头上的光环,但是,当我们走进这篇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你会发现在他的心中有一个巨大的错误,有一个永久的疼痛,他曾经说:“我这永久的悔恨,我本不该离开,这痛,就从我失去母亲开始。”

师:老师想请一个同学,读一下课文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思考,第一,这段当中有哪些词语你不懂,第二在这段文字当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评价)书读得很熟练。我这么想,书越读,思考越深入,我们的感受就越深。我们再次用心来读这段文字,看你能不能捕捉到季羡林内心的感受。用心来读每一个文字。

生读。

师:刚才我们同学听别人读了,自己读了。现在老师请同学认真地再读,迅速地浏览一遍课文。假如老师让你把这段文字读成一个字,你能把它读成?有没有同学感觉读着读着字就跳到了你的眼前,有没有字让你感觉到它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心中。

生:我认为有悔,我认为有恨。

师:他用了书上的一个字,“恨”,很有很多种,请你把目光再次锁定到这段文字当中,你从哪些语句当中看到了这个“恨”。

生默读。

生: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我从这句话看出作者自责和悔恨。

生: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他想报答母亲。

师:季羡林是个特别看重母爱的人,想尽孝,此时,母亲却再也不能醒来了。

生答。

师:此刻,他才真正知道,什么叫做撕心裂肺。从此失去了叫妈妈的权利,怎能不恨呢?

生: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看出他很长的时间没有和母亲在一起,他没有好好的陪过母亲。

师:刚才同学谈到了季羡林没有好好的陪过母亲,对吗?几岁离开母亲?(六岁)几时失去了母亲?(大学二年级)大概是——二十多岁,

将近十四年,可你们知道吗,季羡林最后一次见到母亲,是八年之前,(岁数)跟谁相似?跟我们在坐的各位同龄吧?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认为他非常伤心,他六岁就离开母亲,这么多年没有见面,甚至印象都模糊了,对于孩子来说,没有母亲是一种没有依靠的感觉,他没有依靠,他想找到到母亲,找到那种心灵依靠,可是他找到这种依靠的时候,母亲却已经走了。

师:你的发言太精彩了,说出了此时季羡林的心声。

生:季羡林六岁就离开了母亲,二十岁的时候母亲去世,十四年母子没有相见,这种感受我们是可以想象的。终于,在季羡林二十二岁的时候,他想我要找份工作,报答母亲时,不幸却发生了,母亲去世了。他想尽的孝心没有尽到,所以他很伤心。

师:所以,在季羡林的一生当中会留下一个大大的“恨”,对吗?

生:文章说他六岁的时候离开母亲。我们六岁的时候刚刚上幼儿园,我们离开一天两天都快哭了,而季羡林他是十四年中只有几天见到了母亲,他是还想去照顾母亲。

师:同学们说的太好了。你们的发言让老师感动,我们把这种感动变成我们的朗读,我们来读一读这段文字,来体会此时的季羡林的心好吗?(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师:读得怎么样?刚才我们同学精彩的朗读精彩的发言让我们真正地走进了季羡林的内心,他确实像我们同学刚才所说的——(师读)我暗暗下定了决心,立下誓言: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誓言还犹在,母亲已做西风而去,留下的只是这绵绵无尽的——恨!我们来读这段满带“恨”意的文字。(生齐读。)

师:在季老的文字当中,到处都有这样的思念、怀念母亲的文字。在比如:(读:)我回到家里,看到的只是一个只是一个黑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整整八年没有见,此时的母亲容颜如何?白发增添了几许?还能知道吗?不能了!而留给自己的,却依然只有那——恨,还有那无尽的怀念。我们再来读这段文字。(齐读)

苦”在心头

师:通过刚才我们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读懂这一段最为痛苦的文字。(请一个读书特别有感情的同学读。)

生读: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掌声)

异乡甜蜜思“母亲”

师:感谢这位同学的朗读,她仿佛让我看到了季羡林的那颗悔恨之心。

在季羡林心中,他认为什么最重?(母亲)母亲,母爱最重!可他偏偏失去了最重的东西。他就这样,数十年如一日的怀念着自己的生母,直到他离开自己的祖国,来到了异乡,来到了德国,来到了那个孤寂的小城。这么远的距离割断了他的思念了吗?(没有)看书,第三自然段。

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有一个词,叫——“频来入梦”。什么意思?(生:经常到梦里来。)季羡林这种思念被割断了吗?(没有)反而更加怎么?(更加强了)增加了?(祖国)在这段文字当中。作者用了两个“不知道为什么”,作者不知道,一定是我们同学想知道的。现在请你仔细阅读季羡林的几篇日记,看你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

(学生读书,批注感受深的地方。)

交流。生:第一篇日记。黄昏,非常孤独的状态,没有人和他交流。他在无依无靠时候,苦中作乐的感觉。

师:我同意他的无依无靠,缺少朋友缺少家人的关心。但是我不同意他说的苦中作乐。你为什么说苦中作乐呢?

生:他这里没有朋友没有亲人,当时的年代只有他一个人。

师:他的乐从哪儿来呢?你因为看到哪个词?甜蜜,对吗?(对)我突然发现甜蜜根凄凉是相反的,我在异乡的德国本来是孤独寂寞的,他为什么是甜蜜的呢?如果你认真读书的话,课文中有个细节,你发现了吗?

生:这不能算是苦中作乐。他是在寻找心灵上的慰藉。因为他在异乡,他想到他的老朋友和故乡,他心底里有一些温暖。

师:他在寻找一些慰藉。再关注文字,文字用一个细节——“此时夜完全黑了,外面完全的静了下来。”此时的作者,他静下来了吗?相反的,看到那个词了吗?(活动)他的心会怎样的活动,他得心会到哪儿,他的心会看到什么呢?

生:他回想起以前的一部分人和美好时光。

生:主要是怀念,怀念以前朋友帮助过他,以前的欢乐时光,等等。

生:想到了祖国母亲的壮丽山河。

生:我觉得他想到了自己的祖国母亲,他把自己的祖国母亲当成自己的母亲。

师:当他想到祖国、想到母亲、想到朋友的时候,他发现,凄凉少了,反而会多了什么?(甜蜜)所以,有时候,回忆是一剂良药,它可以慰藉我们一颗孤独蒂落的心啊。

(同学举手。)你要说什么?

生:我想他是在自我安慰,不要让自己难过,实际上他还是在难过。

师:你们同意吗?(同意)他读书,非常有自己的想法。随着我们的学习你会发现,他的这种想法会越来越浓厚。在这段文字当中,你还发现了哪个细节。

一个“糊”字难割舍

生:我发现他是由于对家乡的思念而经常梦到母亲的。

师:我们通过这凄凉,通过这甜蜜。看到了作者在异乡的生活,对吗?这凄凉这甜蜜最后融成一个字,萦绕在作者心头,哪个字?

(生答不出)你们看老师提供一个字。如果把一个最为强烈的字眼,在这段文字中找出来,在哪里?最能体现作者此时的思想此时的甜蜜。是“糊”吧?糊是什么意思呢?

生回答:覆盖、粘、缠在、萦绕、包起来,占据了他大部分、想甩也甩不掉。

师:想甩甩不掉的是什么呢?是内心自己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全都融入到这个“糊”字中了。

谁来给老师和同学们读出作者这种甜蜜。

(生读)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这活动是轻微的,我简直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师:一个糊字,写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无尽思念,对祖国无尽的怀念。

接下来,你还发现了,为什么?

生:他认为外国的母亲和他的母亲是一样的,他的母亲为他操劳,但是直至母亲去世也没有见到他的面容,他十分的悔恨,自己没有好好尽孝。他还认为外国的母亲没有放弃最后一点希望。

师:他说看到了房东太太,他说了一个词叫做——触景生情。触景什么景?

生:看到房东太太高兴的不得了。

不得了”,三字见真心

师:什么叫高兴地不得了?(太高兴了,不能再高兴了。)今天有什么喜事?(儿子回来了。)这是今天最大的喜事吗?儿子回来,母亲怎么样?

生:大概他想到了他回来的时候,他母亲高兴得不得了。

师:可能这个“不得了”,我们只有做母亲的才能理解。我们来想一想,这个不得了后面用了省略号,都省略了什么呢?

生: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等着自己的儿子回来。

生:可能会省略他母亲对季羡林说的一些话。

生:可能在准备儿子回来的时刻对儿子说一些温暖的话。

生:为儿子准备丰盛的晚餐。

师:可能为儿子住的房间打扫的干干净净,把儿子住的床铺整理得整整齐齐。这些季羡林都看见了。到这儿,老师突然有个问题,这个房东太太的儿子到最后,知道不知道母亲已经做好了饭菜等着他回家,知不知道妈妈已经为他收拾好了房间呢?(不知道)他可能知道。他知道为什么不回来呢?

生:他完全浸泡在母爱当中,他完全不知道母爱的珍贵。

生:他可能母亲为他回来紧张地奔波。

师:因为他可能想不到母亲因为他回家高兴得不得了!这一切,季羡林看见了吗?他都看见了什么呢?

生:看到他母亲每次在窗前等待他回来,可每次都失望的离开。

生:从房东太太的身上看到自己母亲的影子。

师:可自己的母亲苦苦等待自己回家,房东太太的儿子今天没回来,明天后天也许就回来了,而自己的母亲却——,直到自己去世的那一年,依然没有看到自己的儿子回来,此时的季羡林心情怎样?

他还看到了谁呢?

生:看到了自己。自己只回家两次,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自己非常的懊悔。

师:整整十四年的时间,只回家呆了几天。但是这几天对于一个母亲来说,可能是这一生当中最幸福的几天。而此时季羡林他突然明白了,突然读懂了“母亲”这两个字。他也对一个字理解的更加的透,更加的深。哪个字?(恨)

此时,剩下什么了?一个是母亲的——(等待),一个是自己无尽的——(恨和悔),让我们走进季羡林的心中,让我们来感受母亲的等待。(分成两组。)

走进母子心灵中

这一边孩子写一写母亲着急的盼望儿子归家的画面,写一个情景。

这边的孩子写一写季羡林此时心中的想法。

(分组写,大约四分钟。)

生读:母亲靠在窗前,一动也不动。像个雕像,静静的等待,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足足等了一天,她由高兴变得无奈,有无奈变得沮丧。他只恨时间太快,让她的这个小小的等待这个幸福也化为乌有。

师:这就是母亲的等待。我们来听听儿子内心的(话语)。

生:为什么,为什么我从前不懂得珍惜,珍惜这么珍贵的母爱?失去了才懊悔,我呀!

师:现在留给你的只有那三个字了。“真想哭”,是吗?再来。

生:母亲走到窗前,双眼紧紧的注视着走过的每一个人,每当有人进入他的视线,都是以为儿子回来了,脸上顿时笑开了花,可一会儿陪伴她的却是沮丧。

师:我希望那人群之中突然有一个人影出现,可是——

儿子又有什么话要说呢?

生:如果有天堂,儿子早日回家,母亲一定在天堂看着。

师:这也许是季羡林能给自己一个最大的安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来感受一下此时作者心中的“恨”。

生读。

爱母亲,爱祖国

我们在这一段文字当中看到了对祖国,对母亲的怀念,对吗?这种生活,你觉得该怎样过啊?

生:过一天,如过一年。

师:对,度日如年。就像季羡林在一篇日记当中用到的一个词,

叫——“忍耐”。什么叫忍耐?

生:忍受。

师:拿出最大的耐力来承受。忍受前边加上——简直。简直不能忍耐,什么呢?是异乡的孤独,是没有朋友的关心?

生:后悔的心情。

生:对自己的亲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怀念。

师:可见他多么想回到自己的祖国,回到他的家乡。我们来一起重温一下季羡林的日记,一起体会作者怀念母亲的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7-23 06:5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获奖教案大全

生读: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这活动是轻微的,我简直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师:当看到房东太太盼望自己的儿子归家的情景,立刻又引起了他的思母之情。



生读: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师:在异国的日子,每当风吹过窗外,每当雨声入耳。



生读:我仰在沙发上,听风声在窗外过路。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心里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相信,你对两个“不知道为什么”一定有所了解。你们看他祖国与母亲不知道是为什么频来入梦。而作者在后边要偏僻要寻梦,梦境出现如此之频,作者为什么还要寻梦呢?



自己读读寻梦的开头,你会有所发现。



生:夜里梦到母亲朦胧身影。没有看清母亲的面庞。



师:他在寻什么呢?



生:他想看清母亲,在他的记忆深处,他已经想不起来母亲什么样子了。



师:(出示句子。)自己读读。发现区别了吗?



生:记不起面庞了。



师:在这句中有一个字,注定了他看到母亲一定是模糊的。



生:幻。



生:一种虚有虚无的,幻影的那种。



师:作者看不清母亲的面容,而且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看到母亲呢?



梦里,在泪光当中。我们看,他在泪光当中苦苦的追寻着……



师:同学们拿起数,在这一段里我们看到了作者在梦里寻母的情结,看清了吗?没有。这一看,就整整八十年啊,八十年过去了,季羡林一直在寻找自己生母的清晰的面影。最后得到的却依然是——我们一起来读。



生读: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师:作者为什么对祖国对母亲有如此深的怀念呢?用书上一句话来说。第一自然段。



生: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师:正因为有了这崇高的敬意和爱慕,所以作者才如此地怀念自己的母亲。这恨、这糊、这哭、这寻,构成了作者一生怀念母亲的心,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季羡林怀念的心。我希望小学生每次放学的时候,早一点回家,减少母亲等待的时间。



谢谢同学们,下课。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 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 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 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刻体验。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读题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怀念母亲》,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课题。

走近季羡林:我们提起季羡林,看到更多的是他头上的光环,然而,当我们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你们会发现作者心中有一个深深的痛,永久的悔,他曾说: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这悔、这恨就从失去母亲开始——

二、失母之痛——读

指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有没有你不懂的词。

请同学们自己小声地读一读这段文字,看看这一段中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一段,这次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同学们自己读了,也听别人读了,相信同学们一定从内心走近了季羡林,现在你们能不能把这长长的一段文字读成一个字?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可以是“悔”,可以是“痛”,课文中为一“恨”字,这是怎样的恨?悔恨他恨什么?

请你再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从哪些地方你看到了这个“恨”字?

学生任意谈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重点理解: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

补充资料深入理解。

资料补充:

资料一: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资料二:我回到家里,看到的只是一个黑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

——季羡林《寸草心——我的母亲》

学生读资料,深入理解作者的失母之痛。

此刻,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懂这一段更为痛苦的文字:

课件出示《赋得永久的悔》片段:“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过渡: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两个“不知道为什么”,作者所不知道的,一定是同学们想知道的,请你读读下面的几则日记,相信你一定能从其中找到一些答案。

三、读日记,解思母之情

(一)异国思乡——品“糊”字

日记

夜静极了,没有一丝风,更没有一丝声响,我的心是否也跟着这夜晚静了下来?

作者的心活动起来,他的心会怎样活动呢?他的心都会回到哪里,都会看到什么呢?

体会一个“糊”字。

为什么作者说这是凄凉的但又是甜蜜的?

凄凉是因为什么?(远离故土、缺少朋友、衣食住行)

为什么又会是甜蜜的?(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仿佛就在身边,心中多了一丝安慰、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一个“糊”字你读出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理解,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读书。

(二)触景伤怀——写“哭”字

读这一段,房东太太高兴得不得了,你能想象是怎样的不得了吗?他会做些什么吗?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看到房东太太的表现,你会怎样理解这三个字“真想哭”?

房东太太让我想起了什么?自己的母亲是怎样等待的,而自己却八年没回家看上母亲一眼,哪怕是一眼。请你拿起笔把你想象到的写下来。

学生读文,深化思母之情。

串读几篇日记,体会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

过渡:此时,再读三自然段相信同学们一定对两个“不知道为什么”有所了解,但老师读到此却突然产生了这样的一个疑问:异国的生活让两位母亲频来入梦,而作者在后文偏偏却又要《寻梦》,梦境已经如此之频,作者何故还要寻梦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寻梦的段落,看看作者寻的到底是什么?

四、梦中寻母——感

指名读《寻梦》,的两个段落,交流读后的感受。

比较“面庞”与“面影”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庞。

再读《寻梦》,谈你的感受。

小结:季羡林在苦苦地追寻,只为得到一个清晰的面影,只为得到母亲的一个微笑,一声呼唤,可是一次又一次追寻的结果,只是让眼泪不停地流淌,只是让自己的夜晚无数次地失眠,难怪他要大声地疾呼——学生读《寻梦》的结尾。

同学们想一想,季羡林单是在寻找自己的生母吗?(更有浓浓的怀念祖国之心)

再来齐读《寻梦》的结尾,感受游子的爱国之心。

五、总结升华

对读首尾两个自然段。

总结全文。



怀念母亲

敬意爱慕

恨 糊 哭 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8-7-23 06:5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获奖教案大全

咬文嚼字 感悟母爱



河南省焦作市山阳区冯河小学 孙红梅



《慈母情深》(人教版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讲的是贫穷的母亲不顾别人的劝阻毅然拿钱给我买书的事。链接语里提出了阅读要求: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的描写来表现母亲深情的。通过反复研读教材,我决定从“疲惫”和“龟裂”作为突破口,展开教学。

感受“疲惫”

学生初读课文,明白了主要内容后,我布置了思考题,找出文中你最受感动的部分,把感受批注在书上,并说说这是一位()的母亲。

生:当我读到“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我很受感动,我觉得这是一位关心家庭的母亲。

师:谈谈你的感受。

生:母亲这么累还在干活,我觉得她十分关心家庭。

师:我们一起来看这一段,文中有一个词“疲惫”(师板书)你是怎么理解这个词的?

生:很累,十分疲倦。

师:你有过这种体会吗?

生:在我晚上写不完作业时,眼睛感觉很疲惫。

生:在我刚跑完步后,感觉很疲惫。

师:把这个词放回文中,你想到了什么?

生:母亲工作很累。

生:母亲很疲乏。

师:如果我没有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怎能知道母亲挣钱的不易。这样瘦弱的母亲,这样疲惫的母亲,让人看了心疼,让人看了心碎,更让人感到深深的敬意,让我们一起读这一段话。

学生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出母亲挣钱的不易,激发对母亲的热爱。

理解“龟裂”

师:面对如此疲惫的母亲,面对如此拼命挣钱养家的母亲,我却向她要她干一天也难以挣到的一元五角钱。我犹豫了,我说不出口了。我们一起来看母子俩人的对话,老师想请三位同学和我一起分角色来读这部分。

师生分角色读13-29自然段。

师:当别人劝母亲不要给钱时,母亲仍掏出一卷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好交给了我,我们来看这个词(师板书“龟裂”),谁知道这个词的意思?

生:皮肤因干燥而裂开。

师:说得真准确,你很会学习。(课件出示龟裂的手)我们来看这双手。老师想问问大家,母亲的手为什么会龟裂?

生:干活累的。

师:她为什么不买护手霜治治?

生急着说:她舍不得买,她要省下钱养活她的孩子。

师(深情地):是呀,母亲的手也曾是那么白皙,母亲的手也曾是那么柔软,可如今却变黄了,龟裂了,就是这样一双手曾干过多少活!当你刚开始学走路的时候,妈妈的手曾──

生:扶过我。

师:当你受委屈时,妈妈的手──

生:给我轻轻擦掉泪水。

师:当你生病时,妈妈的手──

生:在我的额头不停地抚摸。

师:当你拿回第一张奖状时──

生:妈妈的手为我鼓掌,她比我笑得更开心。

师:这几张皱皱的毛票里包含了她多少希望,多少爱啊!挣钱不易,给钱毅然,足见慈母情深。这就是母亲,这就是世界上最爱你的人。母亲的爱,纯纯如水,绵绵如溪,沉沉似海,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正是母爱的见证。此时,你或许想到了日夜为你操劳的妈妈,拿起笔,给妈妈说几句话吧。

从龟裂这个词,联想到自己妈妈的手,想到妈妈平时为我们做的每一件小事,母爱就在平凡之中包含。由于以上的情感铺垫,学生才会有话可说,有情可发。

下面是几位孩子在课堂上所写的话:

妈妈,你真伟大,你曾扶过我的那双柔软的手,已是那么龟裂了。妈妈,我不知道你挣钱是那么不容易,妈妈,我想对你说:谢谢。

──冯谨谨

妈妈,你在外那么辛苦的挣钱,回到家里还给我们做饭,请原谅,我从前对你的不敬,我要对你说:对不起。

──冯丽红

妈妈啊,你为我做过多少事情啊!为了给我们交学费,你是多么不容易,每天都是那么疲惫,妈妈,谢谢您!

──冯佳佳

妈妈,你太辛苦了,这些年来,我一直不知道你挣钱是这么不容易,上了今天这一课,我想对您说一声谢谢!

──史梦璇

[反思]

相信每一位读者在读过这一课后,心里都会产生共鸣:母爱就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文中母亲挣钱是那么艰难,可为了支持儿子读书,不顾同事的劝阻,毅然给钱,母爱在这一瞬间得到诠释。作者的语言朴实,给读者带来的却是心灵上巨大的冲击。文学本是情学,有了生活做基础,就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本课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出无私的母爱,教学效果颇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21:1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