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xw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华上下五千年

[复制链接]
64#
 楼主| 发表于 2008-8-2 20:0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中华上下五千年

62 缇萦救父

--------------------------------------------------------------------------------

    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出身低微,在汉高祖在世的时候是个不得宠的妃子。她怕住在宫里
受吕后的陷害,就请求跟着儿子住在代郡。住在代郡不像在皇宫里那么阔气,因此,娘儿俩
多少知道一些老百姓的疾苦。
    汉文帝即位不久,就下了一道诏书说:“一个人犯了法,定了罪也就是了。为什么要把
他的父母妻儿也一起逮捕办罪呢?我不相信这种法令有什么好处,请你们商议一下改变的办
法。”
    大臣们一商量,按照汉文帝的意见,废除了一人犯法、全家连坐(连坐,就是被牵连一
同办罪)的法令。
    公元前167年,临淄地方有个小姑娘名叫淳于缇萦(淳于是姓,缇萦音tíAyín
g)。她的父亲淳于意,本来是个读书人,因为喜欢医学,经常给人治病,出了名。后来他
做了太仓令,但他不愿意跟做官的来往,也不会拍上司的马屁。没有多久,辞了职,当起医
生来了。
    有一次,有个大商人的妻子生了病,请淳于意医治。那病人吃了药,病没见好转,过了
几天死了。大商人仗势向官府告了淳于意一状,说他是错治了病。当地的官吏判他“肉刑”
(当时的肉刑有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要把他押解到长安去受刑。
    淳于意有五个女儿,可没有儿子。他被押解到长安去离开家的时候,望着女儿们叹气,
说:“唉,可惜我没有男孩,遇到急难,一个有用的也没有。”
    几个女儿都低着头伤心得直哭,只有最小的女儿缇萦又是悲伤,又是气愤。她想:“为
什么女儿偏没有用呢?”
    她提出要陪父亲一起上长安去,家里人再三劝阻她也没有用。
    缇萦到了长安,托人写了一封奏章,到宫门口递给守门的人。
    汉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书的是个小姑娘,倒很重视。那奏章上写着:
    “我叫缇萦,是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我父亲做官的时候,齐地的人都说他是个清
官。这回儿他犯了罪,被判处肉刑。我不但为父亲难过,也为所有受肉刑的人伤心。一个人
砍去脚就成了残废;割去了鼻子,不能再按上去,以后就是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
情愿给官府没收为奴婢,替父亲赎罪,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看了信,十分同情这个小姑娘,又觉得她说的有道理,就召集大臣们,对大臣
说:“犯了罪该受罚,这是没有话说的。可是受了罚,也该让他重新做人才是。现在惩办一
个犯人,在他脸上刺字或者毁坏他的肢体,这样的刑罚怎么能劝人为善呢。你们商量一个代
替肉刑的办法吧!”
    大臣们一商议,拟定一个办法,把肉刑改用打板子。原来判砍去脚的,改为打五百板
子;原来判割鼻子的改为打三百板子。汉文帝就正式下令废除肉刑。这样,缇萦就救了她的
父亲。
    汉文帝废除肉刑,看起来是件好事。但是实际执行起来,却是弊病不少。有些犯人被打
上五百或三百板,就给打死了,这样一来,反而加重了刑罚。后来到了他的儿子汉景帝手
里,才又把打板子的刑罚减轻了一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
 楼主| 发表于 2008-8-2 20:0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中华上下五千年

63 周亚夫的细柳营

--------------------------------------------------------------------------------

    汉文帝即位之后,跟匈奴贵族继续采取和亲的政策,双方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但是
后来匈奴的单于听信了汉奸的挑拨,跟汉朝绝了交。公元前158年,匈奴的军臣单于起兵
六万,侵犯上郡(治所在今西榆林东南)和云中(治所在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杀了不少
老百姓,抢掠了不少财物。边境的烽火台都放起烽火来报警,远远近近的火光,连长安也望
得见。
    汉文帝连忙派三位将军带领三路人马去抵抗;为了保卫长安,另外派了三位将军带兵驻
扎在长安附近:将军刘礼驻扎在灞上,徐厉驻扎在棘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周亚夫驻扎
在细柳(今咸阳市西南)。
    有一次,汉文帝亲自到这些地方去慰劳军队,顺便也去视察一下。
    他先到灞上,刘礼和他部下将士一见皇帝驾到,都纷纷骑着马来迎接。汉文帝的车驾闯
进军营,一点没有受到什么阻拦。
    汉文帝慰劳了一阵走了,将士们忙不迭欢送。
    接着,他又来到棘门,受到的迎送仪式也是一样隆重。
    最后,汉文帝来到细柳。周亚夫军营的前哨一见远远有一彪人马过来,立刻报告周亚
夫。将士们披蓝带甲,弓上弦,刀出鞘,完全是准备战斗的样子。
    汉文帝的先遣队到达了营门。守营的岗哨立刻拦住,不让进去。
    先遣的官员威严地吆喝了一声,说:“皇上马上驾到!”
    营门的守将毫不慌张地回答说:“军中只听将军的军令。
    将军没有下令,不能放你们进去。”
    官员正要同守将争执,文帝的车驾已经到了。守营的将士照样挡住。
    汉文帝只好命令侍从拿出皇帝的符节,派人给周亚夫传话说:“我要进营来劳军。”
    周亚夫下命令打开营门,让汉文帝的车驾进来。
    护送文帝的人马一进营门,守营的官员又郑重地告诉他们:“军中有规定:军营内不许
车马奔驰。”
    侍从的官员都很生气。汉文帝却吩咐大家放松缰绳,缓缓地前进。
    到了中营,只见周亚夫披戴着全身盔甲,拿着兵器,威风凛凛地站在汉文帝面前,拱拱
手作个揖,说:“臣盔甲在身,不能下拜,请允许按照军礼朝见。”
    汉文帝听了,大为震动,也扶着车前的横木欠了欠身,向周亚夫表示答礼。接着,又派
人向全军将士传达他的慰问。
    慰问结束后,汉文帝离开细柳,在回长安的路上,汉文帝的侍从人员都愤愤不平,认为
周亚夫对皇帝太无礼了。
    但是,汉文帝却赞不绝口,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啊!灞上和棘门两个地方的军
队,松松垮垮,就跟孩子们闹着玩儿一样。如果敌人来偷袭,不做俘虏才怪呢。像周亚夫这
样治军,敌人怎敢侵犯他啊!”
    过了一个多月,前锋汉军开到北方,匈奴退了兵。防卫长安的三路军队也撤了。
    汉文帝在这一次视察中,认定周亚夫是个军事人才,就把他提升为中尉(负责京城治安
的军事长官)。
    第二年,汉文帝害了重病。临死的时候,他把太子叫到跟前,特地嘱咐说:“如果将来
国家发生动乱,叫周亚夫统率军队,准错不了。”
    汉文帝死了后,太子刘启即位,就是汉景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
 楼主| 发表于 2008-8-2 20:0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中华上下五千年


64 晁错削地

--------------------------------------------------------------------------------

    汉景帝也像文帝一样,采用休养生息的政策,决心把国家治理好。景帝当太子的时候,
有个管家的官员叫晁错(音cháoAcuò),才能挺不错,大家把他叫做“智囊”,汉景
帝即位以后,把他提升为御史大夫。
    汉朝实行的是郡县制,但是同时又有二十二个诸侯国。这些诸侯都是汉高祖的子孙,也
就是所谓同姓王。到了汉景帝那时候,诸侯的势力很大,土地又多,像齐国有七十多座城,
吴国有五十多座城,楚国有四十多座城。有些诸侯不受朝廷的约束,特别是吴王刘濞(音b
ì),更是骄横。他的封国靠海,还有铜矿,自己煮盐采铜,跟汉皇帝一样富有。他自己从
来不到长安朝见皇帝,简直使吴国成为一个独立王国。
    晁错眼看这样下去,对巩固中央集权不利,就对汉景帝说:“吴王一直不来朝见,按理
早该把他办罪。先帝(指文帝)在世时对他很宽大,他反倒越来越狂妄自大。他还私自开铜
山铸钱,煮海水产盐,招兵买马,准备叛乱。不如趁早削减他们的封地。”
    汉景帝还有点犹豫,说:“好是好,只怕削地会激起他们造反。
    晁错说:“诸侯存心造反的话,削地要反,不削地将来也要造反。现在造反,祸患还
小;将来他们势力雄厚了,再反起来,祸患就更大了。”
    汉景帝觉得晁错的话很有道理,决心削减诸侯的封地。诸侯大多不是荒淫无度,就是横
行不法,要抓住他们的罪恶,作为削减封地的理由,还不容易!过了不久,有的被削去一个
郡,有的被削掉几个县。
    晁错的父亲听到这个消息,从家乡颍川(今河南禹县)特地赶了出来。他对晁错说:
“你当了御史大夫,地位已经够高的了。怎么不安分守己,硬管闲事?你想想,诸侯王都是
皇室的骨肉至亲,你管得着?你把他们的封地削了,他们哪一个不怨你,恨你,你这样做究
竟是为的什么?”
    晁错说:“不这样做,皇上就没法行使权力,国家也一定要乱起来。”
    他父亲叹了口气说:“你这样做,刘家的天下安定,我们晁家却危险了。我老了,不愿
意看到大祸临头。”
    晁错又劝了他父亲一阵。可是老人不体贴晁错的心意,回到颍川老家,服毒自杀了。
    晁错正跟汉景帝商议要削吴王濞的封地,吴王濞先造起反来了。他打着“惩办奸臣晁
错,救护刘氏天下”的幌子。煽动别的诸侯一同起兵叛乱。
    公元前154年,吴、楚、赵、胶西、胶东、甾川(甾音zī)、济南等七个诸侯王发
动叛乱。历史上称为“七国之乱”。
    叛军声势很大,汉景帝有点吓了。他想起汉文帝临终的嘱咐,拜善于治军的周亚夫为太
尉,统率三十六名将军去讨伐叛军。
    那时候,朝廷上有个妒忌晁错的人就说七国发兵完全是晁错引起的。他劝汉景帝说:
“只要答应七国的要求,杀了晁错,免了诸候起兵的罪,恢复他们原来的封地,他们就会撤
兵回去。”
    汉景帝听信了这番话,说:“如果他们真能够撤兵,我又何必舍不得晁错一个人呢。”
    接着,就有一批大臣上奏章弹劾晁错,说他大逆不道,应该腰斩。汉景帝为了保住自己
的皇位,竟昧着良心,批准了这个奏章。
    一天,中尉来到晁错家,传达皇帝的命令,要他上朝议事。晁错还完全蒙在鼓里,立刻
穿上朝服,跟着中尉上车走了。
    车马经过长安东市,中尉忽然拿出诏书,要晁错下车听诏。中尉宣布了汉景帝的命令,
后面一群武士就一拥而上,把晁错绑起来。这个一心想维护汉家天下的晁错,竟这样莫名其
妙地被腰斩了。
    汉景帝杀了晁错,派人下诏书要七国退兵。这时候吴王濞已经打了几个胜仗,夺得了不
少地盘。他听说要他拜受汉景帝的诏书,冷笑说:“现在我也是个皇帝,为什么要下拜?”
    汉军营里有个官员名叫邓公,到长安向景帝报告军事情况。汉景帝问他说:“你从军营
里来,知不知道晁错已经死了?
    吴楚愿不愿意退兵?”
    邓公说:“吴王为了造反已经准备了几十年了。这次借削地的因头发兵,哪里是为了晁
错呢?陛下把晁错错杀了,恐怕以后谁也不敢替朝廷出主意了。”
    汉景帝这才知道自己做错了事,但后悔已来不及。亏得周亚夫很能用兵。他先不跟吴、
楚两国的叛军正面作战,却派一队轻骑兵抄了他们的后路,断绝了叛军的粮道。吴、楚两国
军队没有粮食,自己先乱起来。周亚夫才发动精兵出击,把吴、楚两国的兵马打得一败涂地。
    吴、楚两国是带头叛乱的,两国一败,其余五个国家也很快地垮了。不到三个月时间,
汉军就把七国的叛乱平定了。
    汉景帝平定了叛乱,虽然仍旧封了七国的后代继承王位,但是打那以后,诸侯王只能在
自己的封国里征收租税,不许干预地方的行政,权力大大削弱,汉朝的中央政权才巩固下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7#
 楼主| 发表于 2008-8-2 20:0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中华上下五千年

65 马邑诱敌战

--------------------------------------------------------------------------------

    汉文帝、汉景帝两代都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六十多年内,除了短时期的七国叛乱,没
有发生过大的战争。因此,社会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据说,到了景帝的后期,国家仓库
里的钱不知道积了多少万,串钱的绳子都烂断了;粮仓里的粮食多得吃不完,一年年地堆积
上去,都满到露天的地上来了,有的甚至霉腐了。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文景之治”。
    但是,强盛的汉朝却常常受到北方匈奴的威胁。从汉高祖在白登受包围以后,汉朝对匈
奴一直采取“和亲”政策。这种“和亲”,实际上是一种妥协,不但要把汉朝皇室的女儿嫁
给匈奴单于,每年还得送给匈奴许多财物。即使这样做,匈奴贵族还是经常侵犯中原,杀害
百姓,掠夺粮食和牛羊,使北方地区不得安宁。
    汉景帝死后,即位的汉武帝刘彻是个雄心勃勃的皇帝,一心要想改变这种屈辱的地位。
    公元前135年,匈奴的军臣单于又派使者来要求和亲,汉武帝要大臣们议论一下。有
个将军王恢说:“过去朝廷同匈奴和亲,匈奴老是不守盟约,侵犯边界,我们应该发兵打击
他们一下才好。”
    许多大臣都反对王恢的建议,汉武帝自己觉得没有把握,只好暂时答应匈奴和亲。
    过了两年,马邑地方有个大商人聂壹(聂音niè)来找王恢,说:“匈奴在边界经常
侵犯,总是一个祸根。现在趁刚跟他们和亲的机会,把匈奴引进来,我们来一个伏击,准能
打个大胜仗。”
    王恢问他:“你有什么办法能把匈奴引进来?”
    聂壹说:“我经常在边界上做买卖,匈奴人都认识我。我可以借做买卖的因头,假装把
马邑献给单于。单于贪图马邑的货物,一定会来。我们把大军埋伏在附近地方,只要等单于
一到马邑,将军就可以截断他们的后路,活捉单于。”
    王恢把聂壹的主意告诉汉武帝。汉武帝决心采用聂壹的计策,派王恢、韩安国、公孙
贺、李广等将军带领三十万人马埋伏在马邑旁边的山谷里。
    聂壹故意逃到匈奴,跟军臣单于说:“我有办法混进马邑,杀死那里的官吏,这样可以
稳稳当当拿下马邑。”
    军臣单于听了很高兴,但是到底有点怀疑,先派几个心腹跟聂壹一起到马邑去,只等聂
壹真的把官吏杀了,再发兵进去。
    聂壹回到马邑,按照事前和王恢商量好的办法,杀了几个已经定了死罪的犯人,把他们
的头挂在城头上,骗匈奴使者去看,说这就是马邑县官的脑袋。
    匈奴使者见了人头,信以为真,立刻回去报告军臣单于。
    军臣单于亲自带领十万骑兵去接管马邑,到了离马邑大约一百多里地的武州地方(今山
西左云县),只见草原上放着许多牲口,却没放牲口的人。军臣单于一边走,一边犯了疑。
这时候,他见到前面有一座亭堡(亭堡是9332望敌人,传递消息用的),就决心打下这
座亭堡,问个明白。
    他们打下亭堡,抓住守在那里的亭尉。军臣单于威胁他说:“你把情况老实告诉我!要
是说半句谎话,我马上把你的头砍了。”
    那亭尉吓得要命,就把汉兵布置的埋伏全都告诉了军臣单于。
    军臣单于一听,大吃一惊,赶快命令全军撤退。出了武州地界,他才喘口气说:“幸亏
我抓到亭尉。真是好险哪。”
    埋伏在马邑的汉军,得到匈奴逃回去的消息,赶快带大军追上去,可哪儿再追得上?只
好空手回来。
    汉武帝的诱击战没有成功。但是,打那以后,汉朝和匈奴的和亲关系破裂,接连发生了
大规模的战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
 楼主| 发表于 2008-8-2 20:0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中华上下五千年

66 飞将军李广

--------------------------------------------------------------------------------

    公元前129年,匈奴派兵进犯上谷(治所在今河北怀来东南)。汉武帝派卫青、公孙
敖、公孙贺、李广四名将军带领人马分头出击。
    在四名将军中,要数李广年纪最大,资格最老。李广在汉文帝时候就做了将军;汉景帝
的时候,他跟周亚夫一起平定七国之乱,立过大功;后来,汉景帝又派他去做上郡(治所在
今陕西榆林东南)太守。
    有一次,匈奴进了上郡,李广带着一百个骑兵去追赶三个匈奴射手,追了几十里地才追
上。他射死了其中的两个,把第三个活捉了,正准备回营,远远望见有几千名匈奴骑兵赶了
上来。
    李广手下的兵士突然碰到那么多匈奴兵,不由得都慌了。李广对他们说:“我们离开大
营还有几十里地。如果现在往回跑,匈奴兵追上来,我们就完了。不如干脆停下来,匈奴兵
以为咱们是来引诱他们的,一定不敢来攻击我们。”
    接着,李广下令前进,在离开匈奴阵地仅仅两里的地方停了下来,命令兵士一齐下马,
把马鞍全卸下来,就地休息。
    兵士们都发急了,说:“匈奴兵马这么多,又这么近,要是他们打过来,怎么办?”
    李广说:“我们这样做,表示不走,使敌人相信我们是诱骗他们的。”
    匈奴的将领看到李广这样布置,真的有点害怕。他们远远地观察汉军动静,不敢上来。
    这时候,匈奴阵地上有一个骑白马的将军,走出来巡视队伍。李广突然带着十几名骑兵
翻身上马,飞驰过去,一箭把他射死。然后再回到自己队伍,下马躺在地上休息。
    匈奴兵越看越怀疑。天黑下来,他们认定汉军一定有埋伏,怕汉军半夜袭击他们,就连
夜全部逃回去。到了天亮,李广一瞧,山上已没匈奴兵,才带着一百多名骑兵安然回到大营。
    这一回,汉武帝派了四路人马去抵抗匈奴。匈奴的军臣单于探明了汉兵的情况,知道四
名将军中最难对付的是李广,就把大部分兵力集中在雁门,沿路布置好埋伏,命令部下活捉
李广。匈奴兵多势盛,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李广的人马被打散,李广自己也受了伤,被匈
奴兵俘虏。
    匈奴兵看李广受了重伤,把他放在用绳子络成的吊床里,用两匹马驮着,送到单于的大
营去。
    李广躺在那张吊床上动也不动,真的像死了似的。大约走了十几里地,他偷偷地瞅准旁
边一个匈奴兵骑的一匹好马,使劲一挣扎,猛地跳上马,夺了弓箭,把那匈奴兵推下马去,
调过马头拼命往南飞奔。
    匈奴派了几百名骑兵追赶。李广一面使劲夹住马肚子,催马快跑,一面回转身来,拈弓
搭箭,一连射死了几个追在前面的匈奴兵。匈奴兵眼看赶不上李广,只好瞪着白眼让他跑了。
    李广虽然脱了险。但是因为他损兵折将,被判了死罪。汉朝有一条规矩,罪人可以拿钱
赎罪。李广缴了一笔钱,总算赎了罪,回家做了平民。
    过了不久,匈奴又在边境骚扰,汉武帝重新起用李广,担任右北平(郡名,治所在今辽
宁凌源西南)太守。
    多少年来,李广一直在北方防守。因为李广行动快,箭法精,忽来忽去,叫人摸不准他
的路子。所以匈奴人给他起一个外号叫“飞将军”。李广做了右北平太守,匈奴人害怕飞将
军,不敢进犯。
    右北平一带没有匈奴兵进犯,可是常有老虎出来伤害人。李广只要听说哪儿有老虎,总
亲自去射杀。老虎碰见他,没有不给射死的。
    据说,有一次,李广回来晚了,天色朦胧,他和随从一面走,一面提防着老虎,忽然瞧
见前面山脚下草丛里蹲着一只斑斓猛虎。他连忙拿起弓箭,使尽全力射了过去。凭他百发百
中的箭法,自然射中了。
    手下的兵士见他射中老虎,拿着刀枪跑上去捉虎。他们走近一瞧,全楞了,原来中箭的
不是老虎,竟是一块大石头,而且这支箭陷得很深,几个人想去拔也拔不出来。大伙儿真是
又惊奇,又佩服。
    李广过去一看,自己也纳闷起来,石头怎么能射得进去呢?他回到原来的地方,对准那
块石头又射了几箭,箭碰到石头,只迸出火星儿,却再也射不进去了。但就是凭这一箭,人
们都传说飞将军李广的箭能射穿石头。
    李广的一生,大都投入了抗击匈奴的事业。他身经大小七十几次战斗,由于他英勇善
战,成为匈奴贵族心目中可怕的劲敌。但是李广在他一生的战斗中常常遭到意外的挫折。倒
是两个新提拔起来的青年将军——卫青和霍去病,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立了出色的战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
 楼主| 发表于 2008-8-2 20:0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中华上下五千年


67 卫青和霍去病

--------------------------------------------------------------------------------

    卫青出身低微,他的父亲是平阳侯曹寿家里当差的。卫青长大以后,在平阳侯家当了一
名骑奴。后来,因为卫青的姐姐卫子夫进宫,受到汉武帝的宠幸,卫青的地位才渐渐显贵起
来。
    就在李广在战斗中被匈奴兵俘虏后又逃回的那年,汉军四路人马,三路都失败了,只有
卫青打了个胜仗,被封为关内侯;以后,又接二连三地打败匈奴兵,立了战功。
    公元前124年,卫青率领骑兵三万,追到长城外。匈奴右贤王以为汉军还离开很远,
一点也没防备,在兵营里喝酒作乐,喝得酩酊大醉。
    卫青在夜色的掩护下,急行军六七百里,包围了右贤王。汉兵从四面八方冲进匈奴营
地,打得匈奴部队四面逃窜,乱成一团。右贤王的酒刚刚惊醒,要抵抗已来不及了,只好带
着他的几百个亲信脱身逃走。
    这一仗,卫青的人马一共俘获了一万五千多个俘虏,其中匈奴的小王十多人。
    匈奴的左右贤王,只比单于低一级。这次战争,右贤王全军覆没,对匈奴单于是一个很
大打击。
    汉武帝得到捷报,立刻派使者拿着大将军印,送到军营,宣布卫青为大将军,连他的三
个还没有成年的儿子也封为侯。
    卫青推辞说:“我几次打胜仗,都是部下将士的功劳。我那三个孩子还都是娃娃,什么
事都没干过。要是皇上封他们为侯,怎么能够勉励战士立功呢!”
    汉武帝经他一提醒,就封了卫青部下的七名将军为侯。
    第二年,匈奴又来进攻。汉武帝又派卫青率领六个将军和大队人马去对付匈奴。
    卫青有一个外甥,叫霍去病,那时候才十八岁,非常勇敢,又会骑马射箭,这次也跟着
卫青一道去打匈奴。
    匈奴听到汉军大批人马来进攻,立即往后逃走。卫青派四路人马分头去追赶匈奴部队,
一定要把匈奴主力打败。卫青自己坐镇大营,等候消息。
    到了晚上,四路兵马都回来了,没有找到匈奴主力,有的杀了几百个兵士,有的连一个
敌人也没有找到,空着手回来了。
    霍去病还是第一次出来打仗的小伙子,才做了个校尉。他带领了八百名壮士,组成一个
小队,去找匈奴部队。他们向北跑了一阵,一路上没瞧见匈奴兵士,一直赶了几百里路,才
远远望见匈奴兵的营帐。
    他们偷偷地绕道抄过去,瞅准一个最大的帐篷,猛然冲了进去。霍去病眼明手快,一刀
杀了一个匈奴贵族。他手下的壮士又活捉了一个。
    匈奴兵没有了头儿,四处奔逃,八百个壮士追上去又杀了两千多匈奴兵,才赶回大营。
    卫青在大营正等得着急,只见霍去病提了一个人头回来,后面的兵士还押了两个俘虏。
经过审问,才知道这两个俘虏,一个是单于的叔叔,一个是单于的相国,那个被霍去病杀了
的还是单于爷爷一辈的王。
    十八岁的霍去病第一次参加作战,就逮住了匈奴的两个将官,这功劳可真不小。战斗结
束,被封为冠军侯。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又封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领一万骑兵,从陇西出发,进攻匈
奴。霍去病的兵马跟匈奴接连打了六天,匈奴兵抵挡不住,向后败退。霍去病和他的骑兵越
过了燕支山(在今甘肃永昌县西),追击了一千多里地。那边还有不少是匈奴的属国,像浑
邪(在今甘肃省境)、休屠(在今甘肃武威县北,屠音tú)。汉兵到了那里,俘虏了浑邪
王的王子和相国,把休屠王祭天的金人(一种铜像)也拿来了。
    汉武帝为了慰劳霍去病,要替他盖一座住宅。霍去病推辞了。他说:“匈奴还没消灭,
哪儿顾得上安家呢!”(文言是“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为了根除匈奴的侵犯,到了公元前119年,汉武帝经过充分准备之后,再次派卫青、
霍去病各带五万精兵,分两路合击匈奴。
    卫青从定襄郡出塞,穿过大沙漠,行军一千多里,匈奴的伊穉邪(穉音zhì)单于亲
自率领精兵严阵对抗。双方展开了一场大会战。激战到夜幕降临的时候,沙漠上突然刮起一
阵狂风,夹着砂砾,吹得天昏地黑。卫青顶着狂风,冒着扑面的砂砾,命令骑兵分左右两翼
夹攻。伊穉邪单于招架不了,带了几百骑兵向北突围逃去。卫青一直追到寘颜山(古山名,
今蒙古高原杭爱山南面的一支、寘音tián)下的赵信城,匈奴兵已经逃空,城里贮存了
不少粮草。卫青让兵士们饱餐了一顿,把多余的积粮烧了,才胜利回师。
    另一路,霍去病也横越大沙漠,前进两千多里,大破匈奴左贤王的兵马,一直追到狼居
胥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西北黄河北岸;一说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在那里立
了一块石碑留作纪念。
    这是汉朝规模最大、进军最远的一次追击。打那以后,匈奴撤退到大沙漠以北,沙漠南
面就没有匈奴的王庭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楼主| 发表于 2008-8-2 20:0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中华上下五千年

68 张骞通西域

--------------------------------------------------------------------------------

    汉武帝初年的时候,匈奴中有人投降了汉朝。汉武帝从他们的谈话中知道一点西域(今
新疆和新疆以西一带)的情况。他们说有一个月氏(音yuè-zhī)国,被匈奴打败,
向西逃去,定居在西域一带。他们跟匈奴有仇,想要报复,就是没有人帮助他们。
    汉武帝想,月氏既然在匈奴西边。汉朝如果能跟月氏联合起来,切断匈奴跟西域各国的
联系,这不是等于切断了匈奴的右胳膊吗?
    于是,他下了一道诏书,征求能干的人到月氏去联络。当时,谁也不知道月氏国在哪
儿,也不知道有多远。要担负这个任务,可得有很大的勇气。
    有个年青的郎中(官名)张骞(音qiān),觉得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首先应征。
有他一带头,别的人胆子也大了,有一百名勇士应了征。有个在长安的匈奴族人叫堂邑父,
也愿意跟张骞一块儿去找月氏国。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就派张骞带着一百多个人出发去找月氏。但是要到月氏,一定
要经过匈奴占领的地界。张骞他们小心地走了几天,还是被匈奴兵发现围住了,全都做了俘
虏。
    匈奴人没有杀他们,只是派人把他们分散开来管住,只有堂邑父跟张骞住在一起,一住
就是十多年。
    日子久了,匈奴对他们管得不那么严。张骞跟堂邑父商量了一下,瞅匈奴人不防备,骑
上两匹快马逃了。
    他们一直向西跑了几十天,吃尽苦头,逃出了匈奴地界,没找到月氏,却闯进了另一个
国家叫大宛(在今中亚细亚)。
    大宛和匈奴是近邻,当地人懂得匈奴话。张骞和堂邑父都能说匈奴话,交谈起来很方
便。他们见了大宛王,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个富饶强盛的大国,这回儿听到汉朝的使者到
了,很欢迎他们,并且派人护送他们到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再由康居到
了月氏。
    月氏被匈奴打败了以后,迁到大夏(今阿富汗北部)附近建立了大月氏国,不想再跟匈
奴作战。大月氏国王听了张骞的话,不感兴趣,但是因为张骞是个汉朝的使者,也很有礼貌
地接待他。
    张骞和堂邑父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还到大夏去了一次,看到了许多从未见到过的东
西。但是他们没能说服大月氏国共同对付匈奴,只好回来。经过匈奴地界,又被扣押了一段
时间,幸好匈奴发生了内乱,才逃出来回到长安。
    张骞在外面足足过了十三年才回来。汉武帝认为他立了大功,封他做太中大夫。
    张骞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各国的情况。他说:“我在大夏看见邛山(在今四川省,
邛音qióng)出产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产的细布。当地的人说这些东西是商
人从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贩来的。”他认为既然天竺可以买到蜀地的东西,一定离开蜀
地不远。
    汉武帝就派张骞为使者,带着礼物从蜀地出发,去结交天竺。张骞把人马分为四队,分
头去找天竺。四路人马各走了两千里地,都没有找到。有的被当地的部族打回来了。
    往南走的一队人马到了昆明,也给挡住了。汉朝的使者绕过昆明,到了滇越(在今云南
东部)。滇越国王的上代原是楚国人,已经有好几代跟中原隔绝了。他愿意帮助张骞找道去
天竺,可是昆明在中间挡住,没能过去。
    张骞回到长安,汉武帝认为他虽然没有找到天竺,但是结交了一个一直没有联系过的滇
越,也很满意。
    到了卫青、霍去病消灭了匈奴兵主力,匈奴逃往大沙漠北面以后,西域一带许多国家看
到匈奴失了势,都不愿意向匈奴进贡纳税。汉武帝趁这个机会再派张骞去通西域。公元前1
19年,张骞和他的几个副手,拿着汉朝的旌节,带着三百个勇士,每人两匹马,还带着一
万多头牛羊和黄金、钱币、绸缎、布帛等礼物去结交西域。
    张骞到了乌孙(在新疆境内),乌孙王出来迎接。张骞送了他一份厚礼,建议两国结为
亲戚,共同对付匈奴。乌孙王只知道汉朝离乌孙很远,可不知道汉朝的兵力有多少强。他想
得到汉朝的帮助,又不敢得罪匈奴,因此乌孙君臣对共同对付匈奴这件事商议了几天,还是
决定不下来。
    张骞恐怕耽误日子,打发他的副手们带着礼物,分别去联络大宛、大月氏、于阗(在今
新疆和田一带,阗音tián)等国。
    乌孙王还派了几个翻译帮助他们。
    这许多副手去了好些日子还没回来。乌孙王先送张骞回到长安,他派了几十个人跟张骞
一起到长安参观,还带了几十匹高头大马送给汉朝。
    汉武帝见了他们已经很高兴了,又瞧见了乌孙王送的大马,格外优待乌孙使者。
    过了一年,张骞害病死了。张骞派到西域各国去的副手也陆续回到长安。副手们把到过
的地方合起一算,总共到过三十六国。
    打那以后,汉武帝每年都派使节去访问西域各国,汉朝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交往。西
域派来的使节和商人也络绎不绝。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过西域运到西亚,再转运到欧洲,
后来人们把这条路线称作“丝绸之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8 21:1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